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aily and Weekly Standing Patterns When Using a Sit-Stand Desk in a College Class
1
作者 Jeremy M. Frost Donna J. Terbiza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2018年第2期65-75,共11页
Objective: Sit-stand desks have been designed to address high daily sitting in work and school environments. The purpose was to determine the daily pattern of use and overall likeability of sit-stand desk over the co... Objective: Sit-stand desks have been designed to address high daily sitting in work and school environments. The purpose was to determine the daily pattern of use and overall likeability of sit-stand desk over the course of a semester.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18 subjects (12 standing) completed the 11-week study (week 5-15 of the semester) from January-April, 2016. Methods: Each student in the standing group was given a sit-stand desk to use as they desired. Results: Individual daily standing time ranged from 0-100% of daily attendance time and the daily group average ranged from 2.1-38.4%. Two-thirds of the standing bouts were ≤ 2 min.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answers were positive for using the desk and their effect on students’ ability to work in clas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sit-stand desks were utilized at low levels and for short durations for most participants, but perceptions of desk use remained posi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stand desks adjustable-height desks classroom perceptions.
下载PDF
针刀松解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中期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
2
作者 唐占英 肖静 +3 位作者 李唯薇 王诗云 胡志俊 仲卫红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中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金山分院门诊收治的KOA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中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金山分院门诊收治的KOA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刀组、手法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针刀组采用单纯针刀治疗,手法组采用Mulligan手法治疗,联合组采用针刀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24周骨关节炎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变化情况、5次坐立试验情况和2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与针刀组、手法组比较,联合组在治疗后和随访24周,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和5次坐立试验情况改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联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优于针刀组(92.10%)和手法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中度膝骨关节炎,在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不利等症状在近期与远期疗效方面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针刀疗法 Mulligan手法 调衡筋骨 视觉模拟评分 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 5次坐立试验 临床观察
下载PDF
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德萍 刘智程 +1 位作者 赵凯 吴德 《中国康复》 2024年第5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改善重度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重度脑瘫儿童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训练(GDT),研究组在GDT的基... 目的:探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改善重度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重度脑瘫儿童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训练(GDT),研究组在GDT的基础上加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时对2组儿童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评估(GMFM-88)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A区)和坐位(B区)、精细功能评估(FMFM)中视觉追踪(A区)和上肢关节活动(B区)和坐位能力(LSS)进行评估;比较2组儿童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后GMFM-88(A区与B区)、FMFM(A区与B区)及LSS评分的差异性。结果:2组患儿GMFM-A区、GMFM-B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结果显示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58.406、326.724、462.387、698.547、177.029,均P<0.01)。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2组的GMFM-A区、GMFM-B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评分(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L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照组在GMFM-88中A区与B区评分和FMFM中A区与B区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可以提高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坐位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辅助坐站转移训练 目标导向性训练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有跌倒史老年人坐立运动过程中的肌肉协同分析
4
作者 刘瑞平 钱蕾 +5 位作者 刘燕燕 万心竹 陈春艳 王镱凝 于宛琪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讨有跌倒史的老年人坐立运动中肌肉募集机制是否发生变化。方法招募17名健康年轻人、17名健康老年人及9名有跌倒史的老年人,采集右下肢16块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和足底压力中心(COP)轨迹,使用Falls Efficacy Scale-Internatio... 目的探讨有跌倒史的老年人坐立运动中肌肉募集机制是否发生变化。方法招募17名健康年轻人、17名健康老年人及9名有跌倒史的老年人,采集右下肢16块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和足底压力中心(COP)轨迹,使用Falls Efficacy Scale-International(FES-I)评估跌倒风险,通过非负矩阵分解(NNMF)提取肌肉协同。结果3组在肌肉协同数量上无显著差异。有跌倒史老年人坐立运动初期,提前激活腘绳肌和踝关节跖屈肌,在运动的后期,这种提前激活转变为额外的肌肉活动,与健康组形成对比。此外,COP偏移量和FES-I评分显著增加,指示运动稳定性不足。结论坐立运动中有跌倒史老年人腘绳肌和踝关节跖屈肌的异常激活可能影响下肢稳定和肌肉募集策略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 坐立运动 肌肉协同 表面肌电
下载PDF
30秒坐立试验联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评估测试评分对运动性低氧的预测价值及临床应用研究
5
作者 杨天祎 司徒炫明 +3 位作者 曲木诗玮 王思远 江山 杨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4119-4124,共6页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患者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活动时外周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下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疾病预后存在相关性,目前诱导运动性低氧(EID)的评估结论不一。目的探究适合社区及居家COPD患者诱导EID的方法。...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患者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活动时外周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下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疾病预后存在相关性,目前诱导运动性低氧(EID)的评估结论不一。目的探究适合社区及居家COPD患者诱导EID的方法。方法回顾性选择中日友好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76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六分钟步行测试(6MWT)中静息SpO_(2)与运动中最低SpO_(2)(ΔSpO_(2)),以ΔSpO_(2)≥4%为EID判定标准。根据有无EID分为非EID组和EID组,比较两组的肺功能指标、30秒坐立试验(30s STST)ΔSpO_(2)、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探究EID与30s STSTΔSpO_(2)、CAT评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0s STSTΔSpO_(2)、CAT评分及二者联合对EID的预测价值。结果非EID组(n=29)与EID组(n=47)中30s STSTΔSpO_(2)、CA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s STSTΔSpO_(2)预测EID截断值为2%,灵敏度为59.6%,特异度为82.8%,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0(95%CI=0.614~0.846,P<0.05);CAT评分预测EID截断值为13分,灵敏度为48.9%,特异度为79.3%,AUC为0.712(95%CI=0.596~0.828,P<0.05);30s STSTΔSpO_(2)联合CAT评分预测EID的截断值为0.593,灵敏度为70.2%,特异度为72.4%,AUC为0.765(95%CI=0.659~0.871,P<0.001)。结论30s STST诱发SpO_(2)≥2%、CAT评分≥13分,需警惕EID的发生可能;30s STST、CAT评分可以成为社区及居家预测稳定期COPD患者诱导EID的测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坐立试验 低氧血症 运动性低氧 居家康复 预测
下载PDF
拇外翻老年人坐立过程中的肌肉协同特征分析
6
作者 刘燕燕 钱蕾 +2 位作者 刘瑞平 欧阳钧 刘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6-1381,共6页
目的通过肌肉协同分析拇外翻老年人坐立(sit-to-stand,STS)过程中神经肌肉控制的改变,从而探讨拇外翻老年人对跌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4组受试者:13例年轻对照组(YC);12例年轻拇外翻组(HVY);14例健康老年对照组(EC);15例老年拇外翻组... 目的通过肌肉协同分析拇外翻老年人坐立(sit-to-stand,STS)过程中神经肌肉控制的改变,从而探讨拇外翻老年人对跌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4组受试者:13例年轻对照组(YC);12例年轻拇外翻组(HVY);14例健康老年对照组(EC);15例老年拇外翻组(HVE)。所有受试者都在无扶手的椅子上完成STS动作,使用非负矩阵分解对肌电图的数据进行整合,以比较YC、HVY、EC和HVE组的肌肉协同作用;采集足底压力(COP),地面反作用力(GRF)和跌倒评分(FES-I)。结果与YC组相比,HVY、EC、HVE组在STS准备阶段拇展肌和腓肠肌外侧的相对激活振幅降低;同时EC组、HVE组在STS稳定阶段需要更多的维持躯干和足踝关节稳定性的肌肉激活;HVE组需要更多的大腿肌肉的共收缩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HVE组的COP、FES-I比其他各组高(P<0.05)。结论在STS中,健康老年人和拇外翻老年人需要更多的维持躯干和足踝关节稳定性的肌肉激活;拇外翻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大腿肌肉的共收缩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除此之外,拇外翻老年人更容易跌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拇外翻 肌肉协同 坐立运动 非负矩阵分解
下载PDF
不同年龄膝骨关节炎患者坐起生物力学特征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7
作者 王珂 张泽毅 +1 位作者 张力文 张美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939-2946,共8页
目的:不同年龄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何种坐起策略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文章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估不同年龄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坐起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的坐起运动模式,为改善患者坐起功能提供参考。方法:截至2023年3月,... 目的:不同年龄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何种坐起策略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文章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估不同年龄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坐起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的坐起运动模式,为改善患者坐起功能提供参考。方法:截至2023年3月,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纳入膝骨关节炎患者和健康人群坐起的生物力学特征的观察性研究,要求研究对象为膝关节影像学Kellgren-Lawrence严重程度分级≥Ⅰ级的50岁以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且定期出现膝关节疼痛,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受试者进行年龄(50-60岁vs.60岁以上)及严重程度(轻中度患者vs.重度患者)亚组分析。运用Down and black改良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亚组分析确定不同年龄与严重程度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坐起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共14项随机对照试验(824例受试者)纳入Meta分析,所有纳入文献质量平均得分为76.2分,评分范围为66.7-86.7分,均达到中、高质量,具有一定代表性。Meta分析结果发现:①相比健康人,膝骨关节炎患者坐起总时长(SMD=0.92,95%CI:0.76-1.09,P<0.001)、伸展阶段时长(SMD=0.46,95%CI:0.18-0.74,P=0.001)更久;相比膝骨关节炎轻中度患者,重度患者总时长增加更明显(P<0.001),且60岁以上患者比50-60岁患者伸展阶段时长增加更明显(P=0.001)。②相比健康人,膝骨关节炎患者坐起躯干屈曲活动度(SMD=0.64,95%CI:0.37-0.91,P<0.001)更大;膝关节屈曲活动度(SMD=-0.47,95%CI:-0.70至-0.24,P<0.001)和踝关节背屈活动度(SMD=-0.32,95%CI:-0.56至-0.08,P=0.01)更小,且60岁以上患者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比50-60岁患者下降更明显(P<0.001)。③膝骨关节炎患者髋关节屈曲力矩峰值(SMD=-0.57,95%CI:-0.83至-0.31,P<0.001)、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SMD=-0.83,95%CI:-1.08至-0.59,P<0.001)更小。结论:①60岁以上膝骨关节炎患者比50-60岁患者坐起缓冲和伸展阶段的时长更久,且严重程度等级高的患者坐起总时长增加更明显,高龄与膝骨关节炎严重患者坐起时长增加,可能会使软骨承受负荷的持续时间增加,进一步加剧膝关节疼痛症状,增加该人群坐起难度。②膝骨关节炎患者表现出膝、踝关节屈曲活动度受限,且60岁以上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更为受限。③膝骨关节炎患者的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减小,这可能是缓解疼痛的补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软组织退化 年龄 严重程度 坐起运动 运动学 动力学 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 膝关节内收力矩峰值 META分析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联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以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8
作者 刘婧 钱秋晨 +1 位作者 何清 秦敬翠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6期109-113,共5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联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以及平衡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康复治疗,治...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联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以及平衡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联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8和12周的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易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4、8和12周的MAS较术前明显降低,FMA、BBS、BI、SS-QOL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4、8和12周的MAS、FMA、BBS、BI、SS-QOL评分均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联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可显著缓解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运动程序起站训练 脑卒中 肌痉挛
下载PDF
坐立康复机器人的双目标轨迹综合设计
9
作者 苏鹏 刘霖 +2 位作者 张力 岳超 李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4-981,共8页
针对坐立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问题,本文基于人体运动曲线的轨迹综合,设计了一种符合人机耦合性的坐立康复训练机器人。通过光学动作捕捉实验,采集人体坐立运动轨迹,选择以大腿运动轨迹作为机器人的设计目标;在六杆机构模型的基础上,... 针对坐立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问题,本文基于人体运动曲线的轨迹综合,设计了一种符合人机耦合性的坐立康复训练机器人。通过光学动作捕捉实验,采集人体坐立运动轨迹,选择以大腿运动轨迹作为机器人的设计目标;在六杆机构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双目标轨迹发生综合法,以大腿上近髋点与近膝点的轨迹作为机构复现的双目标轨迹,进行机构数学模型的分析计算,得出该六杆机构可实现空间内多组位置的精确轨迹综合;建立机器人三维模型,对其关键部件进行静力学仿真分析以及虚拟样机的运动仿真,验证机器人设计的可行性;进行了机器人辅助坐立实验,采集膝、髋关节的运动曲线,膝、髋关节轨迹最大偏移误差分别为12%、5.8%,整体拟合程度较好,表明所设计的机器人具有较好的人机运动协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立 康复机器人 运动曲线 轨迹发生法 人机协同
下载PDF
坐-立-行目标性锻炼结合激励式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能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春兰 丁爱男 李旭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9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坐-立-行目标性锻炼结合激励式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能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时间段,选取脑出血术后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5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坐-立-行目标性锻炼结合激励式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能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时间段,选取脑出血术后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5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坐-立-行目标性锻炼结合激励式护理干预,对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运动能力及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NIHSS、MMS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FMA、FAC步行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坐-立-行目标性锻炼结合激励式护理干预可促进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运动能力,减轻心理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坐-立-行目标性锻炼 激励式护理 神经功能 运动能力 心理状态
下载PDF
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方胜胜 张芳芳 胡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3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1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双足平行位坐站转移训练,研究组接受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两组均持续训练4周。比较两组训练前后Breg平衡量表(BBS)、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QOF)、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步长偏差、患健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比较两组训练后人体重心点在矢状面的最大摆动幅度(COGX)、从站到坐时间、从坐到站时间。结果训练后,两组BBS评分、QOF评分、MBI评分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健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步长偏差均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OGX高于对照组,从站到坐时间及从坐到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坐站转移稳定性及步态对称性,并可缩短坐站转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 脑卒中后偏瘫 坐站转移稳定性 步态对称性
下载PDF
基于生物力学的老年人坐立辅助座椅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铁彦清 巩云鹏 +1 位作者 刘彬 石冰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9-125,共7页
由于下肢肌肉力量衰退导致坐立转换不便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现象,已成为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有效地辅助老年人坐立转换显得尤为重要。文中通过分析座椅辅助坐立姿势转换过程,建立了椅面辅助坐立转换的人体生物力学模型,获得了椅面倾... 由于下肢肌肉力量衰退导致坐立转换不便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现象,已成为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有效地辅助老年人坐立转换显得尤为重要。文中通过分析座椅辅助坐立姿势转换过程,建立了椅面辅助坐立转换的人体生物力学模型,获得了椅面倾角、椅面支持力、人体重力和单侧下肢肌肉群合力之间的关系,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证明了椅面支持力可有效辅助老年人进行坐立转换;基于辅助坐立转换生物力学模型和老年人坐立转换规律设计了最优化椅面连杆机构;通过椅面受力分析得到了3种坐立辅助座椅优选设计方案,采用F1/T关系评价获得了最优化辅助坐立转换座椅设计方案,可有效减小老年人坐立转换过程中下肢肌肉群合力的13%~42%,对助老机械的设计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老年人 坐立辅助 座椅
下载PDF
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及双下肢负重对称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范长瑞 闫倩茹 李田田 《全科护理》 2023年第4期534-536,共3页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及双下肢负重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5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训练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75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予...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及双下肢负重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5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训练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75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予常规双足平行位行坐站—站坐训练,观察组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比两组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步态对称性。结果:两组干预2个月末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压力中心轨迹包围的最大面积(CoP-SA)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CoP-SL)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2个月末5次坐立测试(FTSS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水平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观察组干预2个月末独立完成坐站、独立完成站坐时间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2个月末健患侧支撑比值、患健摆动比值、步长偏差水平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观察组由坐到站、由站到坐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WBasym)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调节脑卒中偏瘫病人步态对称性,改善平衡功能,调节坐站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 脑卒中 偏瘫 平衡功能
下载PDF
5次坐立试验与老年PCI病人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白晓瑜 张君 +3 位作者 赵鹏 魏梅 邱亚辉 冯雪娟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777-780,共4页
目的研究5次坐立试验(FTSST)可否作为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术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QoL)改善的预测指标。方法纳入143例年龄65~80岁行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病人,收集病人PCI治疗前后FTSST时间、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并随访记录PC... 目的研究5次坐立试验(FTSST)可否作为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术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QoL)改善的预测指标。方法纳入143例年龄65~80岁行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病人,收集病人PCI治疗前后FTSST时间、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并随访记录PCI后3个月的QoL评分。结果PCI治疗后病人的FTSST用时显著降低(P<0.05),而心功能分级、LVEF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后,PCI病人QoL评分明显改善,PCI后FTSST时间与QoL评分呈正相关。经校正不同危险因素后,PCI后FTSST时间是术后3个月QoL改善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FTSST可以作为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后QoL的简单易行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次坐立试验 生活质量 心功能 老年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座椅高度对老年人坐立转换时股骨近端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15
作者 王攀 霍洪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45-452,共8页
目的:通过建立股骨近端有限元模型,分析在坐立转换站立阶段初期,老年人的股骨近端在不同座椅高度起立的应力特征和应变数据,探讨其损伤的风险。方法:将老年人股骨近端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逆向建模完成实体模型。通过材料赋值和网格划... 目的:通过建立股骨近端有限元模型,分析在坐立转换站立阶段初期,老年人的股骨近端在不同座椅高度起立的应力特征和应变数据,探讨其损伤的风险。方法:将老年人股骨近端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逆向建模完成实体模型。通过材料赋值和网格划分建立有限元模型,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边界条件约束,并加载1445 N、1579 N、1767 N、1916 N的载荷,得到不同座椅高度下,坐立转换站立阶段初期时老年人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和应变数据。结果:股骨颈和大转子内侧边缘在各个座椅高度的仿真结果中均为应力集中区,在65%座椅高度时,股骨干处也为应力集中区。115%、100%、80%、65%标准座高的应力峰值,男性为23.25 MPa、26.27 MPa、27.69 MPa、33.47 MPa,女性为24.00 MPa、26.62MPa、27.09 MPa、33.90 MPa,微应变峰值男性为1968、2226、2341、2740,女性为1604、1782、2149、2724。结论:股骨近端的股骨颈和大转子内侧边缘在老年人坐立转换中有较高损伤风险,在座椅较低时,股骨干也有较高的损伤风险;坐立转换中座椅高度的降低会增加股骨近端的损伤风险;性别差异不会影响坐立转换中股骨近端的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立转换 有限元方法 老年人 座椅
下载PDF
八段锦的追溯与演变 被引量:2
16
作者 师正严 《武术研究》 2023年第11期125-126,142,共3页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和类比分析法探讨八段锦起源及其形成过程。研究表明:八段锦是古代导引术的一部分,源于人类生活,与人共存共发展,并非始于某个人或某个年代。它是由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和创新发展的时代产物,这可能是对八段锦较...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和类比分析法探讨八段锦起源及其形成过程。研究表明:八段锦是古代导引术的一部分,源于人类生活,与人共存共发展,并非始于某个人或某个年代。它是由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和创新发展的时代产物,这可能是对八段锦较佳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健身气功还会再发展再创新,成为适应新时代的新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身气功 溯源 坐式八段锦 立式八段锦
下载PDF
卧式功率车踏车训练在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呼吸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威 付玉华 屠春林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510-514,共5页
目的 研究卧式功率车踏车训练在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住院患者呼吸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极重度AECOPD患者为研究... 目的 研究卧式功率车踏车训练在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住院患者呼吸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极重度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从入院第3天开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呼吸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以卧式功率车踏车康复训练,1次/d,每次25 min,直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以及入院第3天和出院当天的股四头肌肌力、1 min坐立试验(1-min STST)、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MRC)呼吸困难问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康复时间分别为(11.09±2.67) d,(10.70±2.8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为(267.77±68.92) 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4.69±68.84) N,1-min STST为(23.14±3.68)次,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8.08±2.5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mMRC评分为(3.05±0.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2±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T评分为(13.14±4.03)分,与对照组的(15.00±3.2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对照组患者的1-min STST、CAT评分为(18.08±2.55)次、(15.00±3.24)分,明显低于入院第3天的(19.79±1.71)次、(22.46±3.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对照组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mMRC评分为(204.69±68.84) N、(3.42±0.50)分,与入院第3天的(213.60±71.85) N、(3.58±0.5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1-min STST为(267.77±68.92) N、(23.14±3.68)次,明显高于入院第3天的(224.09±83.38) N、(18.67±3.41)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mMRC评分、CAT评分为(3.05±0.38)分、(13.14±4.03)分,明显低于入院第3天的(3.57±0.51)分、(21.52±4.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重度AECOPD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卧式功率车踏车康复训练,可以增加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改善mMRC评分,从而增加患者下肢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卧式功率车 股四头肌肌力 1 min坐立试验 mMRC评分 CAT评分 呼吸康复
下载PDF
5次坐立试验用于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的有效性 被引量:34
18
作者 瓮长水 王娜 +3 位作者 刘立明 朱才兴 焦伟国 成忠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08-912,共5页
目的:探讨5次坐立试验(FTSST)在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方面的有效性。方法:137位老年人受试者参与本研究并分为跌倒组和非跌倒组。对受试者进行FTSTS和利用功能性蹲屈测试训练仪来测量下肢肌力。结果:41位受试者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跌倒。... 目的:探讨5次坐立试验(FTSST)在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方面的有效性。方法:137位老年人受试者参与本研究并分为跌倒组和非跌倒组。对受试者进行FTSTS和利用功能性蹲屈测试训练仪来测量下肢肌力。结果:41位受试者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跌倒。跌倒组和非跌倒组的受试者在年龄、FTSST时间和下肢肌力之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TSST时间与肌力、年龄和跌倒史之间显著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因变量和跌倒史关系,FTSST时间是预测跌倒危险最主要的变量(OR:1.406)。ROC曲线分析显示FTSST最佳临界值为9.75s,其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70.8%,ROC曲线下面积为0.81。结论:FTSST作为一个简便、快捷的功能性测试工具可以有效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FTSST鉴别力优于下肢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 5次坐到站测试 肌力 老年人
下载PDF
国人青年人群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孙卓然 姜帅 +2 位作者 邹达 周柏林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 :通过对正常国人青年人群进行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研究,观察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特点,探讨坐位下躯干矢状位平衡的调节机制。方法:在医院周边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共14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人,女94人... 目的 :通过对正常国人青年人群进行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研究,观察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特点,探讨坐位下躯干矢状位平衡的调节机制。方法:在医院周边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共14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人,女94人,平均年龄23.1±2.3岁(19~29岁)。所有志愿者行站立位-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应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如下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倾斜角(LT)、脊柱矢状位平衡(SVA)、T1骨盆角(T1P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PI平均值为46.6°±9.1°。当体位由站立位改为坐位后,除胸腰段曲度外,脊柱-骨盆矢状位位置参数均发生显著改变。PT增大(11.8°±6.5°vs28.4°±10.0°),SS减小(34.9°±7.1°vs 19.7°±8.7°),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中心向后旋转。LL(50.4°±10.0°vs 25.3°±11.8°)、TK(26.1°±10.2°vs 20.0°±8.9°)显著减小,LT(-5.0°±5.0°vs-1.8°±5.8°)显著增大,腰弯、胸弯代偿减小,曲度变得平直,同时腰椎相对骶骨向前倾斜。SVA(-20.1±22.4mm vs 26.9±28.6mm)、T1PA(5.6°±6.0°vs23.7°±9.3°)均明显增大,躯体矢状位平衡轴向前移动。由站立位改变为坐位后,PI、LL与矢状位平衡参数SVA、T1PA相关性进一步增强。结论:坐位时腰骶部矢状位序列会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骨盆后倾旋转,腰椎与胸椎曲度变得平直,腰椎向前倾斜,躯干矢状位轴向前移动。这种调节与代偿的变化,需要在胸腰椎固定融合手术特别是长节段固定融合和矫形手术中充分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盆 坐立位 矢状位序列
下载PDF
三种功能性移动能力测试工具对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有效性的比较 被引量:35
20
作者 瓮长水 王娜 +3 位作者 刘立明 朱才兴 焦伟国 成忠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比较三种功能性移动能力测试工具在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方面的有效性。方法:116名老年人受试者参与本研究并分为跌倒组和非跌倒组。对受试者进行5次坐到站测试(five times sit to stand test,FTSST)、3m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 目的:比较三种功能性移动能力测试工具在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方面的有效性。方法:116名老年人受试者参与本研究并分为跌倒组和非跌倒组。对受试者进行5次坐到站测试(five times sit to stand test,FTSST)、3m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和计时10m步行测试(timed 10-meter walk test,TWT)。结果:跌倒组和非跌倒组的受试者在FTSST、TUGT和TWT之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均显示FTSST、TUGT和TWT与跌倒史之间显著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SST、TUGT和TWT的时间与跌倒危险显著关联(OR:1.1643—1.2503)。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比较FTSST、TUGT和TWT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三种测试工具可以显著预测跌倒危险(AUC:0.68—0.73,P<0.001)。结论:FTSST、TUGT和TWT作为简便、快捷的功能性测试工具可以有效预测老年人跌倒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 5次坐到站测试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 步行测试 老年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