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江下游史前聚落遗址域特征及LUCC和人口规模重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邱俊杰 任永青 +2 位作者 靳建辉 刘海杰 卫俊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7-1048,共12页
闽江下游流域处于陆-海-气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是对环境演变响应的敏感地带,是东南沿海考古研究的热点区域。探明古人类活动范围,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化,对理解和把握人地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算GIS成本距离,生成各遗址点的不同成... 闽江下游流域处于陆-海-气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是对环境演变响应的敏感地带,是东南沿海考古研究的热点区域。探明古人类活动范围,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化,对理解和把握人地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算GIS成本距离,生成各遗址点的不同成本面,结合遗址域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闽江下游流域新石器—青铜时期人类的活动范围及土地利用格局,重建区域各时期的潜在人口规模。研究表明:新石器时期壳丘头文化至青铜时期黄土仑文化,闽江下游流域聚落遗址的遗址域面积,可获取土地面积及实际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多。随着文化发展进程的递进,区内史前人类对涉足地域内的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不同遗址间古人类的交流频率与之相反,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这与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有关。重建结果显示,区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较大增幅出现在昙石山下层-昙石山和黄瓜山-黄土仑转换期,推断人口压力与文化演替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域 LUCC 史前人口 环境考古 闽江下游
下载PDF
早期农业聚落的野生食物资源域研究——以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为例 被引量:40
2
作者 秦岭 傅稻镰 张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5-261,共17页
遗址资源域分析(Site Catchment Analysis)已被广泛应用于对史前经济和人类行为模式的研究中,有别于西方普遍采用的"遗址外"(off-site)研究模式,本文提倡一种以"遗址内"(on-site)为核心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遗址所... 遗址资源域分析(Site Catchment Analysis)已被广泛应用于对史前经济和人类行为模式的研究中,有别于西方普遍采用的"遗址外"(off-site)研究模式,本文提倡一种以"遗址内"(on-site)为核心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遗址所见大植物遗存,结合古环境研究成果,模拟复原当时的植被分布,进而讨论遗址资源域及其反映的生业经济特点。第一个案例是长江下游的田螺山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6900~6500cal.aB.P.),分析表明:早期的水稻栽培活动是长期伴生于采集经济模式中的;当时的采集经济具有广域性、专门性、季节性和强调储存性等特点;这一时期聚落的选址会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在步行一天的活动半径便可获得大部分植物资源,但也有一些资源分布于12小时半径之外,必须短期露营(可能与狩猎同时进行)方可获取。第二个案例是中原地区的颍河上游,分析以袁桥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聚落(6000cal.aB.P.):尽管2~3小时的步行范围内就有条件获取各类野生植物资源,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已经集中在更小空间范围内的作物栽培上。遗址资源域缩小、对小范围景观进行改造、聚落间产生土地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社会关系问题——这些构成了农业聚落资源域的一般特点。比较两个案例,农业聚落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种景观环境上发生的变化。遗址资源域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早期农业社会的产生、发展及不同生业社会与周边景观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资源域分析 田螺山 颍河上游 农业经济 采集经济 生业经济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规格鱼鳞坑集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萍 朱清科 +4 位作者 王晶 谢静 邝高明 雷声坤 谭枭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94,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规格鱼鳞坑的集水效果,确定不同立地类型条件下适宜的鱼鳞坑规格,通过鱼鳞坑集水效果指标的建立,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规格的鱼鳞坑集水效果的年内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半阳向缓坡上,120cm×80cm×... 为了研究不同规格鱼鳞坑的集水效果,确定不同立地类型条件下适宜的鱼鳞坑规格,通过鱼鳞坑集水效果指标的建立,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规格的鱼鳞坑集水效果的年内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半阳向缓坡上,120cm×80cm×60cm或者80cm×60cm×60cm规格较适宜;半阳向陡坡和极陡坡上,80cm×60cm×60cm规格较适宜;而在半阴向缓坡和阴向缓坡上,80cm×60cm×60cm或者60cm×40cm×60cm规格较适宜。鱼鳞坑可以同时兼顾植被用水和生态用水,根据不同立地类型配置不同规格标准的鱼鳞坑,在实现植被恢复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以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不同规格 立地类型 鱼鳞坑 集水效果 生态用水
下载PDF
安徽淮北平原史前文化遗址Thiessen多边形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立 李娇旸 王心源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0-145,共6页
通过生成遗址点的Thiessen多边形,结合应用小多边形的概念及理论,综合分析了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聚集状况以及该地区在石山子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状况、生存环境及交通等特征。结果表明:用Thiesse... 通过生成遗址点的Thiessen多边形,结合应用小多边形的概念及理论,综合分析了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聚集状况以及该地区在石山子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状况、生存环境及交通等特征。结果表明:用Thiessen多边形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确定聚落中心,并合理推测史前时期农业、生存环境和交通等人地关系状况。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加反映出聚落聚集程度和文化交流水平的提高,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淮北平原中部明显是区域内聚落的中心,且多边形中心到边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先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及农业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淮北平原史前文化发展受环境变化影响,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气候条件逐渐趋于干旱,沼泽萎缩,气温变化不大,这种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先民的生产生活,不仅遗址和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在平原中部和淮河干流沿岸地区出现了多个遗址群和聚落中心,史前文化蓬勃发展,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从小多边形的分布方向也可以推断出西北—东南向古水系对淮北平原史前遗址之间的交通起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essen多边形 史前文化遗址 遗址域分析 淮北平原 安徽省
下载PDF
武汉市急救资源可达性分析及站点优化选址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昕怡 安睿 刘艳芳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9-54,共6页
院前急救是直接连接医院和事故发生现场的紧急措施,及时高效的急救资源直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现有研究多基于站点讨论急救资源的空间可达性,较少关注站点分布的公平性和选址问题.本文以社区为单元,使用考虑供需特征的改进两步移动搜索... 院前急救是直接连接医院和事故发生现场的紧急措施,及时高效的急救资源直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现有研究多基于站点讨论急救资源的空间可达性,较少关注站点分布的公平性和选址问题.本文以社区为单元,使用考虑供需特征的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当前武汉市社区急救资源的可达性和站点服务效率,并考虑站点分布的公平性实施优化选址.实验结果表明站点密集地区受高急救需求的影响,实际服务效率较低,急救资源可达性也较低;站点稀疏地区急救需求相对低,此时空间距离直接决定急救资源可达性高低.进一步识别可达性较低的冷点区域,提取其中具备潜在急救能力的9个二级以上医院作为待选点,逐一对比新增站点后急救资源的服务效率和公平性,得出实验中的8号待选点(洪山区东湖东路的东湖医院)最优,可视化对比证明增加该站点后急救资源可达性和急救系统服务能力均明显提升.研究结果将为武汉市急救站点建设提供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站点 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 可达性 服务效率 公平性 优化选址
下载PDF
山谷型填埋场垂直和水平分区雨污分流效果分析
6
作者 张贺飞 《环境卫生工程》 2014年第4期76-77,共2页
以甘肃省定西地区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对山谷型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区的垂直分区和水平分区雨污分流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山谷型填埋场 垂直和水平分区 雨污分流 汇水面积
下载PDF
陕西干旱地区覆膜灌水复合模式及其效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漆喜林 《榆林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2-16,共5页
在陕西干旱区的生态建设中,林业工作者提出覆膜灌水复合"储水保墒"模式。该模式将整地集水、座水栽植、覆膜防蒸发、膜上集水灌溉多种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水分蒸。随着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 在陕西干旱区的生态建设中,林业工作者提出覆膜灌水复合"储水保墒"模式。该模式将整地集水、座水栽植、覆膜防蒸发、膜上集水灌溉多种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水分蒸。随着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侧柏造林效果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地集水 座水栽植 膜上灌溉 储水量 干旱地区
下载PDF
颍河上游龙山晚期遗址资源域调查与分析
8
作者 赵宋园 《中原文物》 2024年第5期46-57,共12页
本文在颍河上游地区30余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进行资源域实地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对以禹州瓦店、登封王城岗为中心的两大聚落群做了深入考察,归纳为不同的控制模式,认为应当属于两个独立政体,社会发展阶段大致处于复杂酋邦阶段。结合两大... 本文在颍河上游地区30余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进行资源域实地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对以禹州瓦店、登封王城岗为中心的两大聚落群做了深入考察,归纳为不同的控制模式,认为应当属于两个独立政体,社会发展阶段大致处于复杂酋邦阶段。结合两大聚落群的特点,提出“河谷型复杂酋邦”这一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颍河上游 龙山晚期 遗址资源域分析
原文传递
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地貌环境分析及其土地利用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琳 崔一付 刘晓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4-233,共10页
马家窑文化是甘青地区新石器时期的主流文化,其时空演化和生业模式转变过程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地貌环境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却仍不清晰。本文借助GIS方法和遗址域的概念,采用定量手段分析了马家窑文化不同时期遗址分... 马家窑文化是甘青地区新石器时期的主流文化,其时空演化和生业模式转变过程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地貌环境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却仍不清晰。本文借助GIS方法和遗址域的概念,采用定量手段分析了马家窑文化不同时期遗址分布的地貌背景和汇水累积量的变化,并以此推论这些不同的地貌环境所反映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与生业模式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马家窑文化在不同时期的遗址域内有不同的平地等级和汇水累积量分布,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土地开发、占用模式与当时的生业模式有很大关系。这项工作为理解不同气候背景下史前人类对生存空间和生业模式的选择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遗址域 汇水累积总量 生业模式 GIS
原文传递
丁公遗址水生动物资源的锶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晓桐 张兴香 +3 位作者 宋艳波 金正耀 栾丰实 黄方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18,共8页
遗址资源域分析(Site CatchmentAnalysis)是研究古代生业经济与人类活动模式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研究手段是调查遗址周边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然而主观划定的遗址外(off-site)研究范围忽视了古代人类获取远距离资源的能... 遗址资源域分析(Site CatchmentAnalysis)是研究古代生业经济与人类活动模式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研究手段是调查遗址周边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然而主观划定的遗址外(off-site)研究范围忽视了古代人类获取远距离资源的能力和不同聚落间的贸易交换活动,遗址内(on—site)出土物品的产地研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殷墟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的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公遗址 水生动物 锶同位素比值 资源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史前聚落空间分布模式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阳 侯光良 +2 位作者 孙璐 殷青军 王青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64,共7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自然环境垂直地带性显著,以本区史前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聚落中心地理论、资源域的理论,借助GIS方法分析史前聚落的空间分布模式。提出高原河谷地带聚落分布具有沟口-沟尾中心地聚落模式,聚落沿河流和支流沟谷展...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自然环境垂直地带性显著,以本区史前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聚落中心地理论、资源域的理论,借助GIS方法分析史前聚落的空间分布模式。提出高原河谷地带聚落分布具有沟口-沟尾中心地聚落模式,聚落沿河流和支流沟谷展布,在沟口-沟尾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中心,又形成多个次级聚落围绕聚落中心为核心,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聚落中心系统;沟口-沟尾中心聚落系统形成与垂直地带性不同环境资源获取类型和强度不同有关,这种分布模式为聚落中心地理论在高原上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 聚落模式 GIS 沟口-沟尾 遗址资源域
原文传递
基于DEM的遗址域定量算法及可获取耕地统计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琳 武虹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4-281,共8页
西方学者提出的"遗址域"概念架起了从遗址内物质遗存分析到遗址外自然环境分析的桥梁。遗址域界定是后期自然环境分析的重要前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的工作尚未提出定量方法来计算不同地貌环境下的遗址域。以高... 西方学者提出的"遗址域"概念架起了从遗址内物质遗存分析到遗址外自然环境分析的桥梁。遗址域界定是后期自然环境分析的重要前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的工作尚未提出定量方法来计算不同地貌环境下的遗址域。以高分辨率DEM和相关学者总结的4种步行速度函数为基础,利用ArcGIS的成本距离工具和栅格计算功能生成了地形因素影响下的2h步行遗址域,并进一步讨论了4种算法的数值分布特征。其中较为合理的算法被应用于官亭盆地的3个典型遗址,以统计不同地貌单元的遗址在步行范围内的宜耕土地供给状况。最后,对遗址域分析的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了认识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域 DEM 步行速度函数 官亭盆地 可获取耕地
原文传递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石制品资源域研究以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崔启龙 张居中 +1 位作者 杨晓勇 朱振甫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6-497,共12页
遗址资源域分析是了解先民资源获取状况和社会生产网络的理想手段。本文通过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岩性鉴定和分类统计,总结了贾湖先民对石料的利用特点;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在遗址周边开展了岩矿资源调查,并分析了贾湖遗址... 遗址资源域分析是了解先民资源获取状况和社会生产网络的理想手段。本文通过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岩性鉴定和分类统计,总结了贾湖先民对石料的利用特点;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在遗址周边开展了岩矿资源调查,并分析了贾湖遗址石制品资源域的范围。结果表明,贾湖先民对石料的利用总体上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则,其中大部分体型较小,带有砾石面的石料可能在距离遗址一定距离的河床内获得;部分石料如制作石铲的角闪石片岩和制作石磨盘的砂岩和含铁石英砂岩等,其产地距离遗址较远,极有可能是通过原地开采或贸易交换获得的。贾湖遗址可见石料的种类虽然多样,但是石制品器型和岩性之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反映出贾湖先民对各类石料物理性质的认知水平和对石料选择的偏向性。综合来看,贾湖遗址可获取石料的范围,普遍达到距离遗址24km以外的区域,大部分石料的获取在50km资源域内,获取方向主要是向西北和向南,沿沙河和澧河至上游的伏牛山、外方山余脉地区。本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贾湖先民对岩矿资源的认知水平和开发策略以及他们认识自然、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对探讨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上游地区的人地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石制品石料 资源域
原文传递
GIS位置建模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琳 武虹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17年第2期174-181,共8页
随着空间分析技术的普及和学科交叉的深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位置建模工作在环境考古领域取得了明显进步。不断有国内外学者将这种定量手段应用于古代人地关系和聚落时空演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果。基于近年来的工作,本... 随着空间分析技术的普及和学科交叉的深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位置建模工作在环境考古领域取得了明显进步。不断有国内外学者将这种定量手段应用于古代人地关系和聚落时空演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果。基于近年来的工作,本文从GIS在考古学中的发展历史说起,按照不同的研究主题论述了GIS位置建模在国内环境考古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通过总结国外考古学者应用GIS所面临的困难,进一步探讨了国内考古位置建模工作亟需注意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为感兴趣的环境工作者和考古学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位置建模 环境考古 遗址域分析 可视域分析
原文传递
青岛丁字湾-鳌山湾沿岸史前早期遗址的人地关系演变:以遗址资源域调查和分析为中心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青 任天龙 +4 位作者 李慧冬 聂政 于成龙 李贝 王忠保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4-252,共9页
遗址资源域分析是研究古代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方法。通过运用这种方法,在山东青岛市东部的丁字湾-鳌山湾沿岸19处史前早期(距今约6200~5700年前)遗址进行了深入的遗址资源域调查和分析。调查方法是参照西方同类研究的做法,从遗址中心出... 遗址资源域分析是研究古代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方法。通过运用这种方法,在山东青岛市东部的丁字湾-鳌山湾沿岸19处史前早期(距今约6200~5700年前)遗址进行了深入的遗址资源域调查和分析。调查方法是参照西方同类研究的做法,从遗址中心出发,向不同方向步行1小时路程,沿途详细考察并记录地层堆积和自然资源分布信息,以及体能消耗情况。在此基础上,并运用泰森多边形分析法,讨论这些遗址获取生存资源的范围,并就人地关系演变得出了如下认识:1)这些遗址中约有13处独立的定居聚落,其中10处位于当时的沿海地带,其余3处位于山地之中,5处沿海聚落还各自拥有另外1个附属性聚落作为季节性捕捞或狩猎的营地,以获取足够的自然资源;2)这13处定居聚落都拥有自己的资源域,大致为从聚落出发1小时路程去圈定的地域范围,面积一般为20~30km^2,半径一般为2.5~3.5km,沿海聚落到达海边的距离普遍不超过1km;3)资源域内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聚落所需大多数生存资源都取自这一范围,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经济模式基本一致,可概括为采捞-狩猎为主的模式,农业的比例较小,作为采捞和狩猎对象的野生动植物主要来自聚落周围的海边和山地中;4)这些定居聚落对生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比较充分的,即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整体是比较和谐的,这应该是该地区史前早期遗址数量众多,从而构成该地区整个史前时期聚落和人口最繁荣阶段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资源域分析 史前早期遗址 人地关系演变 山东青岛丁字湾-鳌山湾沿岸
原文传递
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石制品资源域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何中源 张居中 +2 位作者 杨晓勇 王海明 张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2-293,共12页
本文采用"遗址内"(on-site)的资源域分析方法,通过对小黄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岩性的鉴定和统计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小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先民石制品的资源域,进而讨论其石料资源利用特点。结果表明,先民采取就近取材的资... 本文采用"遗址内"(on-site)的资源域分析方法,通过对小黄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岩性的鉴定和统计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小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先民石制品的资源域,进而讨论其石料资源利用特点。结果表明,先民采取就近取材的资源获取方式,绝大部分石料都可以被地表径流作用搬运至遗址附近,原地开采或交换贸易的可能性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就近取材,石料的获取也并非随意的、单一来源的,据此推测玄武岩石料主要拾取于崇仁江,而角闪变粒岩、泥质板岩、花岗岩等石料只能通过长乐江获得,其余石料的获取指向性不明显,可能选择从较近的河流中获取。石料来源的不同,表明先民于距今9000~8000年前在该遗址获取石料已有一定的选择性。同时,石制品器形和岩性之间较强的对应关系,也反映出古人对各类石料物理性质的认识水平和对石料选择的偏向,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表现,尤其是被用来制作石磨盘和磨石的气孔状玄武岩,有别于其他遗址多为砂岩质石磨盘的情况,这可能与玄武岩质石磨盘的加工效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石制品 石料 资源域
原文传递
蛤堆顶所在胶东半岛北岸史前早期贝丘遗址的资源域调查与分析
17
作者 武昊 宋艳波 《东方考古》 2017年第1期300-332,371-372,共34页
本课题设计缘起于对蛤堆顶遗址出土的大量贝类资源的整理和研究,研究初衷旨在通过资源域调查的方法,窥探海洋资源在贝丘遗址的生计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了胶东半岛北岸与蛤堆顶遗址同时期的共11处遗址作为调查... 本课题设计缘起于对蛤堆顶遗址出土的大量贝类资源的整理和研究,研究初衷旨在通过资源域调查的方法,窥探海洋资源在贝丘遗址的生计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了胶东半岛北岸与蛤堆顶遗址同时期的共11处遗址作为调查对象,一方面通过调查确定了各个遗址资源域的具体范围和域内自然资源(主要侧重于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及分布状况;另一方面根据各遗址的资源域范围,初步探讨了各遗址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演变层次及程度。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半岛北岸各遗址在可获取资源的种类及比重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东西差异。但总体而言,在这一阶段的人地关系中,海洋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农耕经济模式尚未发展为主流经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丘遗址 资源域调查 人地关系演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