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situ polymerization coat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ated NPK compound fertilizer 被引量:4
1
作者 WANG Zhenghui ZHU Bom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7年第2期148-152,共5页
Controlled release NPK compound fertilizers were prepared by means of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f monomers on the surface of fertilizer granules at room temperature. Methacrylate, α-methyl acrylic acid, and ethylene di... Controlled release NPK compound fertilizers were prepared by means of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f monomers on the surface of fertilizer granules at room temperature. Methacrylate, α-methyl acrylic acid, and ethylene dimethylacrylate were used as monomers, Dibenzoyl peroxide as initiator, and cobalt naphthenate, and triethyl amine as promoters. The structures of coating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 spectra. Th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coating materials were of good thermal stability. The mean thickness of single coating measured with screw gauge was ca. 140 μm. The morphologies of uncoated and coated fertilizer granules analyz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changed from porosities and gullies to hills and plain. The release rate of coated compound fertilizers in water could be controlled by the hydrophicity and thickness of coating. The increase in coating hydrophicity caused the increase in release rate of fertilizer. The increase in thickness of coating slowed the release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polymerization coated compound fertilizer controlled release
下载PDF
Controlled-release Properties of Microencapsulated Disperse Dyes 被引量:8
2
作者 罗艳 李春燕 陈水林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2年第1期84-87,共4页
Some disperse dyes were microencapsulated by means of in- situ polymerization. These microencapsulated disperse dyes was extracted respectively by ethanol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controlled-release properties of... Some disperse dyes were microencapsulated by means of in- situ polymerization. These microencapsulated disperse dyes was extracted respectively by ethanol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controlled-release properties of disperse dyes through the shell of microcapsules were measured by spectrophotomete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it was drawn that the type of disperse dyes, the auxiliaries contained in disperse dyes, the quantity of system controlling medium used and the core/shell ratio of microcapsul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properties of microcapsules. The different controlled- release properties of microcapsules, which were prepared under given conditions, however, would in turn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capsules in multiple-transfer prin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erse Dyes IN-situ polymerization Microencapsulation controlled-RELEASE Properties.
下载PDF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n biomacromolecules for nanomedicines 被引量:3
3
作者 Xiangqian Jia Luyao Wang Juanjuan Du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5028-5048,共21页
Biopharmaceuticals, including proteins, DNAs, and RNAs, hold vast promise for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orders, such as cancer, diabetes, autoimmune diseases,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rare diseases. The application of ... Biopharmaceuticals, including proteins, DNAs, and RNAs, hold vast promise for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orders, such as cancer, diabetes, autoimmune diseases,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rare diseases. The application of biopharmaceuticals, however, is limited by their poor stability, immunogenicity, suboptimal pharmacokinetic performance, undesired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low penetration through biological barriers. In situ polymerization provides an appealing and promising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pharmaceuticals.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grafting to" polymer-biomolecule conjugation, in situ polymerization grows polymers on the surfaces of the biomacromolecules, resulting in easier purification procedures, high conjugation yields, and unique structures. Herein, this review survey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polymerization methodologies. Additionally, we further review improved therapeutic performance of the resultant nanomedicines. Finally, the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of these nanocomposites in the biomedical field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polymerization NANOMEDICINE controlled radicalpolymerization NANOCAPSULES protein therapy gene therapy
原文传递
毒死蜱微胶囊化及释放性能表征 被引量:30
4
作者 赵德 韩志任 +2 位作者 杜有辰 慕卫 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53-2758,共6页
【目的】获得脲醛树脂制备毒死蜱微胶囊的配方,表征其释放性能,为优化该农药的使用性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摄像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布仪研究了成囊促进剂、分散剂和添加氯化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用气相色谱法表征毒死蜱微胶囊... 【目的】获得脲醛树脂制备毒死蜱微胶囊的配方,表征其释放性能,为优化该农药的使用性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摄像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布仪研究了成囊促进剂、分散剂和添加氯化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用气相色谱法表征毒死蜱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结果】配方中成囊促进剂选择SMA,质量分数为2.5%,分散剂为PAAS,质量分数为2.0%,添加氯化钠,质量分数为0.4%,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形貌良好,平均粒径约10μm。气相色谱法测定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前5d为初期快速释放阶段,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R2=0.9820),累计释放量达到37.32%;5~42d为匀速释放阶段,符合零级释放特征(R2=0.9927)。【结论】以该配方得到的毒死蜱脲醛树脂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有助于延长控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聚合 脲醛树脂 毒死蜱 微胶囊 释放性能
下载PDF
冬青油微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杀蚜活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周一万 冯俊涛 张兴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8-233,共6页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20%冬青油微囊悬浮剂,同时研究了芯/壁材质量比、反应温度、搅拌速率、pH值及乳化分散剂等因素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对所制备微胶囊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缓释性能及其对菊小长管蚜Macrosiph...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20%冬青油微囊悬浮剂,同时研究了芯/壁材质量比、反应温度、搅拌速率、pH值及乳化分散剂等因素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对所制备微胶囊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缓释性能及其对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Gillette)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当芯、壁材质量比为3∶2、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分散剂[30%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与Tween-80按质量比为1∶1混合]、乳化搅拌速率为800 r/min、在120~150 min内将pH值调至2.0,在60~70℃下固化反应1 h时,可制备出形貌较好、平均粒径为7μm左右的冬青油微胶囊。失重法测定结果表明,其缓释性能良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0%冬青油微囊悬浮剂在有效剂量300 g/hm2下进行常量喷雾处理,施药后第11天其对菊小长管蚜的防效仍维持在90%以上,具有较长的持效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青油 微囊悬浮剂 原位聚合法 制备工艺 杀蚜活性
下载PDF
脲醛树脂胶粘剂制备毒死蜱微胶囊 被引量:8
6
作者 王镭 赵静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51,共6页
采用工业生产的脲醛树脂胶粘剂为原料,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毒死蜱微胶囊,探讨了影响微胶囊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固化剂种类、壳芯比和反应温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反应时间和加酸速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不大。在... 采用工业生产的脲醛树脂胶粘剂为原料,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毒死蜱微胶囊,探讨了影响微胶囊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固化剂种类、壳芯比和反应温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反应时间和加酸速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不大。在乙酸、草酸、对甲苯磺酸3种固化剂中,草酸效果最好;随着壳芯比的提高,收率和包封率提高,载药量略有降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包封率和收率明显降低,而载药量的变化不大。反应温度较低、加酸速度较慢的微胶囊表面较平滑。经过优化后的制备工艺为:固化剂为草酸,壳芯比为0.94,反应温度为4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其载药量可达67.66%,包封率为87.68%,收率为88.23%。用本方法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制备的微胶囊的性能不低于同等条件下以尿素和甲醛为原料制备的微胶囊,表明本法是一种简便而效果较好的毒死蜱微胶囊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脲醛树脂 微胶囊 原位聚合 控制释放
下载PDF
烯禾啶微囊粒剂的研制 被引量:2
7
作者 葛艳蕊 冯薇 +2 位作者 吕均超 崔海华 孙淑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84,共5页
研究了以水为介质的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烯禾啶微囊粒剂的加工工艺,讨论了单体量比、芯皮比、缩聚反应介质的终点pH对微胶囊的缓释性、包封率和微胶囊结构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微胶囊的包封率,用差热-热重分析... 研究了以水为介质的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烯禾啶微囊粒剂的加工工艺,讨论了单体量比、芯皮比、缩聚反应介质的终点pH对微胶囊的缓释性、包封率和微胶囊结构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微胶囊的包封率,用差热-热重分析仪测量烯禾啶微胶囊的芯材缓释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的结构,结果表明,当单体量比为n(尿素):n(甲醛)=1:2.0,芯皮比为1:1.5,缩聚反应终点pH为3.0,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封率为30.6%、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2μm左右的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禾啶 微胶囊 缓释性 脲醛树脂 原位聚合
下载PDF
农药微胶囊剂的加工和进展(Ⅰ) 被引量:43
8
作者 华乃震 《现代农药》 CAS 2010年第3期10-14,18,共6页
微胶囊方法是农药剂型制备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它与常规农药剂型相比,具有延长持效期、降低对环境污染、降低毒性、改善抗雨性、有好的防效等优点,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论述微胶囊技术进展和农药微胶囊剂特点及其几种适合农药微胶囊... 微胶囊方法是农药剂型制备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它与常规农药剂型相比,具有延长持效期、降低对环境污染、降低毒性、改善抗雨性、有好的防效等优点,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论述微胶囊技术进展和农药微胶囊剂特点及其几种适合农药微胶囊剂工业规模生产的方法,认为在农药微胶囊剂开发中应优先开发微囊悬浮剂。同时也论述了农药微囊悬浮剂的配方组成、剂型稳定性、控制释放性能、实例、国外市场产品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微囊悬浮剂 界面聚合 原位聚合 控制释放
下载PDF
粒径可控的羧基化磁性纳米凝胶的合成 被引量:1
9
作者 洪军 徐冬梅 +3 位作者 宫培军 余家会 孙汉文 姚思德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9-282,共4页
采用光化学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可控的羧基化磁性纳米凝胶,研究了滴加单体的量、体系pH、光照时间和链转移剂等对羧基化磁性纳米凝胶粒径的影响。
关键词 羧基化 光化学原位聚合 磁性纳米凝胶 可控合成
下载PDF
农药微胶囊剂的加工和进展(Ⅱ) 被引量:10
10
作者 华乃震 《现代农药》 CAS 2010年第4期6-10,共5页
微胶囊方法是农药剂型制备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它与常规农药剂型相比,具有延长持效期、降低对环境污染、降低毒性、改善抗雨性、有好的防效等优点,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论述微胶囊技术进展和农药微胶囊剂特点及其几种适合农药微胶囊... 微胶囊方法是农药剂型制备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它与常规农药剂型相比,具有延长持效期、降低对环境污染、降低毒性、改善抗雨性、有好的防效等优点,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论述微胶囊技术进展和农药微胶囊剂特点及其几种适合农药微胶囊剂工业规模生产的方法,认为在农药微胶囊剂开发中应优先开发微囊悬浮剂。同时也论述了农药微囊悬浮剂的配方组成、剂型稳定性、控制释放性能、实例、国外市场产品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微囊悬浮剂 界面聚合 原位聚合 控制释放
下载PDF
丙烯酰胺地层聚合交联冻胶堵调剂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代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研制了由丙烯酰胺 (3%~ 8% )、引发剂 (0 .0 5 %~ 0 .3% )、多价金属离子络合物交联剂 (0 .1%~ 0 .5 % )、反应调节剂 (0 .0 5 %~ 0 .2 % )和水组成的地下聚合交联成胶体系 ,用于油井堵水和注水井调剖。成胶液配制可在 16~ 2 0min... 研制了由丙烯酰胺 (3%~ 8% )、引发剂 (0 .0 5 %~ 0 .3% )、多价金属离子络合物交联剂 (0 .1%~ 0 .5 % )、反应调节剂 (0 .0 5 %~ 0 .2 % )和水组成的地下聚合交联成胶体系 ,用于油井堵水和注水井调剖。成胶液配制可在 16~ 2 0min内完成。成胶液受剪切不影响冻胶形成。对按标准配方配制的 5 %丙烯酰胺成胶体系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在70℃生成的冻胶在水中吸水膨胀 ,8h体积膨胀 6 .8倍 ,2 4h体积膨胀 8.3倍。在 5 0~ 70℃生成的冻胶初始粘度 1.38× 10 6 mPa·s,老化 90d后粘度基本不变 ,粘度最大降幅≤ 6 .4 %。在长 30mm、渗透率 2— 6 μm2 的人造岩心上测得对油相和水相的堵塞率分别为 >99%和~ 70 % ,突破压力分别为 2 .2~ 2 .7和 0 .1~ 0 .3MPa。该堵调剂已在胜利几个整装油田 2 5口注水井和 8口油井上应用 ,以油、水井各一口作为实例介绍了堵调结果。表 5参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聚合交联成胶体系 丙烯酰胺 堵水调剖剂 研究 开发 油井堵水 注水井调剖 现场应用 胜利油田
下载PDF
玻璃表面PS-r-P4-VP共聚物“刷子”的制备与表征
12
作者 朱海燕 王雪兆 +3 位作者 尹家兴 李丁丁 魏永豪 陈志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133,共4页
采用原位活性聚合法在玻璃表面接枝聚苯乙烯与聚4-乙烯吡啶无规共聚物(PS-r-P4-VP)"刷子",并对其进行表征。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玻璃表面接枝共聚物后,Si(1s/2p)、O(1s)的吸收峰强度降低,C(1s)吸收峰强度增强并出现... 采用原位活性聚合法在玻璃表面接枝聚苯乙烯与聚4-乙烯吡啶无规共聚物(PS-r-P4-VP)"刷子",并对其进行表征。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玻璃表面接枝共聚物后,Si(1s/2p)、O(1s)的吸收峰强度降低,C(1s)吸收峰强度增强并出现了N(1s)(吡啶环)的特征吸收峰;椭圆偏振仪测试结果表明,接枝PS-r-P4-VP的厚度随聚合时间延长而增加,表面均方粗糙度则减小;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结果表明,随着St配比的增加,玻璃表面聚合物"刷子"粗糙度降低;红外光谱(FT-IR)表明,玻璃表面的聚合物为PS-r-P4-VP;透光率测试表明,在玻璃表面接枝PS-r-P4-VP并不影响玻璃的透光率;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的玻璃表面接触角随着St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接枝 聚合物“刷子” 聚苯乙烯与聚4-乙烯吡啶无规共聚物
下载PDF
缓释性稀禾定除草剂微胶囊的研制
13
作者 葛艳蕊 冯薇 孙淑巧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9-462,共4页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脲醛树脂稀禾定微胶囊,并对单体量比、乳化剂种类、芯皮质量比以及酸化时间等因素对微胶囊的包埋率、表面结构、缓释性、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单体量比n(尿素)∶n(甲醛)=1∶2.0,采用自制复...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脲醛树脂稀禾定微胶囊,并对单体量比、乳化剂种类、芯皮质量比以及酸化时间等因素对微胶囊的包埋率、表面结构、缓释性、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单体量比n(尿素)∶n(甲醛)=1∶2.0,采用自制复合乳化剂,芯皮质量比为1∶1.5,酸化时间3 h,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埋率为30.6%、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2μm左右的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禾定 微胶囊 缓释性 脲醛树脂 原位聚合
下载PDF
基于SR&NI ATRP引发机理延缓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 被引量:2
14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1 位作者 贺杰 李晓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针对热分解引发剂引发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过快、聚合体系中活性自由基浓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将正向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SR&NI ATRP)应用于成胶时间控制。在就地聚合凝胶中加入三氯化铁、配体和氯乙酸钠,可使自由基聚... 针对热分解引发剂引发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过快、聚合体系中活性自由基浓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将正向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SR&NI ATRP)应用于成胶时间控制。在就地聚合凝胶中加入三氯化铁、配体和氯乙酸钠,可使自由基聚合机理转换成SR&NI ATRP引发机理,从而使活性自由基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达到延长成胶时间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在50~80℃条件下,使用热分解引发剂的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小于10 h;相比于乙二胺四乙酸四钠(EDTA四钠)和1,10-菲罗啉(phen),2,2’-联双吡啶更适合充当SR&NI ATRP的配体,在60℃条件下,当加入其质量分数为0.05%~0.09%时,可使成胶时间达到25 h以上;另外,通过调整三氯化铁、2,2’-联双吡啶和氯乙酸钠的质量分数,可控制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为20~40 h,满足就地聚合凝胶深部调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剂 就地聚合凝胶 成胶时间 自由基聚合 SR&NI ATRP引发机理
下载PDF
沥青混凝土疲劳损伤自愈合行为研究进展(5)——沥青自愈合微胶囊 被引量:7
15
作者 田洋 庞琦 +1 位作者 孙国强 孙大权 《石油沥青》 2016年第5期27-34,共8页
沥青自愈合微胶囊是一种将可流动黏结剂包埋、封存在聚合物薄膜内而形成的微小囊状粒子。当沥青材料出现裂缝后可引发微胶囊囊壁开裂并释放芯材,进而促进裂缝快速愈合。分析了微胶囊对沥青自愈合能力强化作用机理和效果,总结了沥青自愈... 沥青自愈合微胶囊是一种将可流动黏结剂包埋、封存在聚合物薄膜内而形成的微小囊状粒子。当沥青材料出现裂缝后可引发微胶囊囊壁开裂并释放芯材,进而促进裂缝快速愈合。分析了微胶囊对沥青自愈合能力强化作用机理和效果,总结了沥青自愈合微胶囊制备方法,重点探讨了原位聚合法合成微胶囊工艺参数对微胶囊粒径、囊壁厚度、表面形态、高温性能以及强度等性质的影响,并提出控制释放技术是沥青自愈合微胶囊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沥青材料 自愈合 原位聚合法 控制释放
下载PDF
基于ARGET ATRP原理控制就地聚合体系成胶时间
16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3 位作者 贺杰 李环 廖子涵 王励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8,共7页
针对传统自由基聚合引发方式在油藏中控制就地聚合成胶时间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以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引发体系代替传统引发剂,优选了络合还原剂,考察了ARGET ATRP引发体系中引发剂1,2-二溴乙烷,催... 针对传统自由基聚合引发方式在油藏中控制就地聚合成胶时间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以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引发体系代替传统引发剂,优选了络合还原剂,考察了ARGET ATRP引发体系中引发剂1,2-二溴乙烷,催化剂三氯化铁,络合还原剂维生素C各组分加量对成胶时间的影响,采用优选的ARGET ATRP引发体系评价就地聚合调剖体系在岩心中的注入性和封堵性。研究结果表明,在80℃条件下,当1,2-二溴乙烷加量为0.35%数0.4%、引发剂加量为0.012%数0.02%、络合还原剂维生素C加量为0.18%数0.26%时,可调节各组分加量使就地聚合体系成胶时间大于24 h,成胶强度达I级;当矿化度低于7000 mg/L时,成胶时间随矿化度增大而延长,而凝胶强度由I级降至E级。岩心评价实验表明就地聚合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ARGET ATRP引发体系可以在岩心中引发聚合单体交联成胶,成胶后对岩心的整体封堵率达到77.71%。因此,基于ARGETATRP原理对就地聚合体系在油藏中的成胶时间调控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深部调剖 就地聚合 成胶时间 ARGETATRP引发体系
下载PDF
羧甲基纤维素-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体系凝胶注模成型氧化铝陶瓷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贺常付 江国健 +6 位作者 沈晴昳 周鹏 罗佳文 涂添哲 赵前程 宋晖 刘思宇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2-488,共7页
为了克服凝胶注模成型工艺中采用丙烯酰胺体系(PAM)有机物体系存在的用量大、制备过程污染较大和固化温度较高等问题,本文合成了羧甲基纤维素-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CMC-g-PMMA)代替原来的丙烯酰胺体系,研究CMCg-PMMA和PMA体系在粘... 为了克服凝胶注模成型工艺中采用丙烯酰胺体系(PAM)有机物体系存在的用量大、制备过程污染较大和固化温度较高等问题,本文合成了羧甲基纤维素-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CMC-g-PMMA)代替原来的丙烯酰胺体系,研究CMCg-PMMA和PMA体系在粘度、Zeta电位和沉降高度方面存在的差异,确定了在CMC-g-PMMA体系下的最佳工艺参数。对坯体和烧结体形貌、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CMC-g-PMMA体系在坯体和烧结体强度方面要优于PMA体系,经真空搅拌脱气得到的坯体强度由31.55 MPa到37.58 MPa,烧结体强度由350.86 MPa提高到452.18 MPa,两者分别增加了1/5和近1/4,改善了坯体的加工性能和提高了烧结体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注模 羧甲基纤维素-甲基丙烯酸甲酯 原位聚合 缺陷控制
下载PDF
PVC/纳米碳酸钙复合树脂工业化生产及控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东 宋晓玲 贺盛喜 《聚氯乙烯》 CAS 2011年第11期7-11,共5页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VC/纳米碳酸钙复合树脂,考察了纳米碳酸钙加入量对聚合体系的影响,以及纳米碳酸钙加入量、加料工艺、复合分散剂配比对PVC/纳米碳酸钙复合树脂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纳米碳酸钙用量为4份(以...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VC/纳米碳酸钙复合树脂,考察了纳米碳酸钙加入量对聚合体系的影响,以及纳米碳酸钙加入量、加料工艺、复合分散剂配比对PVC/纳米碳酸钙复合树脂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纳米碳酸钙用量为4份(以VCM用量为100份计),采用倒加料工艺,复合分散剂m(HPMC60)∶m(KH-2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C 纳米碳酸钙 原位聚合 粒径控制
下载PDF
基于Bergman环化反应的高分子合成方法
19
作者 胡爱国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35-1644,共10页
高分子合成化学是高分子科学的基础,高效的聚合反应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关键.Bergman环化反应是一种可以形成芳香双自由基活性物质的化学过程.芳基双自由基可以快速偶联形成聚芳烃,为此类聚合物的合成提供简洁的方法.本文系统地介绍了Ber... 高分子合成化学是高分子科学的基础,高效的聚合反应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关键.Bergman环化反应是一种可以形成芳香双自由基活性物质的化学过程.芳基双自由基可以快速偶联形成聚芳烃,为此类聚合物的合成提供简洁的方法.本文系统地介绍了Bergman环化反应进入高分子科学后的发展轨迹,阐述了我们研究组利用该反应的原位聚合机制以及不需要催化剂不产生副产物的特点,在明确该反应的聚合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线形聚合物、聚合物粒子、面形聚合物等具有多种特殊拓扑结构形貌以及功能的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工作.最后,对Bergman环化反应中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在高分子科学中的发展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gman环化反应 原位聚合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二维聚合物 高分子可控合成
原文传递
蛋白质定点原位可控聚合方法(SICP)的发展与应用
20
作者 刘欣宇 高卫平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95-1408,共14页
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是一类重要的长效化蛋白质,已被用于多种重大疾病的诊疗之中.探究新型、高效、温和的方法用以制备结构明确且功能可控的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是该领域所面对的重要科学问题.近年来,本课题组及同行将“蛋白质定点修饰... 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是一类重要的长效化蛋白质,已被用于多种重大疾病的诊疗之中.探究新型、高效、温和的方法用以制备结构明确且功能可控的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是该领域所面对的重要科学问题.近年来,本课题组及同行将“蛋白质定点修饰”和“原位可控聚合”2种技术有机整合,提出了“蛋白质定点原位可控聚合”(site-specific in situ controlled polymerization,SICP)的方法,用以替代传统的聚乙二醇化技术,并在生物医学应用上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本专论主要从SICP方法的发展背景和内涵、蛋白质的定点修饰、原位可控聚合,以及SCIP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SICP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方法未来的研发方向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 定点原位可控聚合方法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抗肿瘤治疗 刺激响应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