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揿针围攻法联合穴位艾灸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周美 罗翔 罗绍芳 《河南中医》 2024年第2期300-305,共6页
目的:观察揿针围攻法联合穴位艾灸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limb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LLASO)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兴国县人民医院诊治的LLASO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 目的:观察揿针围攻法联合穴位艾灸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limb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LLASO)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兴国县人民医院诊治的LLASO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另给予揿针围攻法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疼痛持续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证候积分、小腿和足趾皮温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有效率为93.94%,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肢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cy水平低于对照组,ABI、小腿皮温及足趾皮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围攻法联合穴位艾灸能减轻LLASO患者疼痛,减少疼痛持续时间,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焦虑情绪,提高ABI、小腿皮温、足趾皮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揿针围攻法 穴位艾灸 疼痛 踝肱指数 皮温
下载PDF
电加热服加热区域分布对人体热舒适感的影响
2
作者 柯莹 林磊 +1 位作者 郑晴 王宏付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8-194,共7页
为探究加热区域分布对电加热服热舒适性的影响规律,设计了3种加热区域,在环境温度为(5±0.5)℃,相对湿度为(50±5)%的条件下进行真人着装实验,记录受试者客观生理数据和主观感受并对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加热面积一定的... 为探究加热区域分布对电加热服热舒适性的影响规律,设计了3种加热区域,在环境温度为(5±0.5)℃,相对湿度为(50±5)%的条件下进行真人着装实验,记录受试者客观生理数据和主观感受并对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加热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将加热片集中分布在上半身躯干位置能显著提高平均躯干温度,对平均皮肤温度的提高作用不大;相比之下,躯干加上腿部的加热区域组合能有效提高平均皮肤温度0.8℃以上,躯干、大腿和大臂的加热区域组合能将平均皮肤温度提高0.5℃;另外,将加热片分布到四肢相较于集中加热躯干对改善热感觉和热舒适的效果更好。建议当加热面积一定时,将加热片分布到躯干以及腿部位置,可使电加热服具有较好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加热服 加热区域 皮肤温度 热感觉 热舒适性
下载PDF
Effects of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upon the Human Responses 被引量:1
3
作者 Yoshihito Kurazumi Emi Kondo +3 位作者 Kenta Fukagawa Yoshiaki Yamato Kunihito Tobita Tadahiro Tsuchikawa 《Engineering(科研)》 2019年第8期475-503,共29页
In a summer outdoor space, the influence of short-wave length solar radiation on the human body is strongly apparent, heat is retained in the body, and the risk of heat disorders such as heat stroke increases. To avoi... In a summer outdoor space, the influence of short-wave length solar radiation on the human body is strongly apparent, heat is retained in the body, and the risk of heat disorders such as heat stroke increases. To avoid this, it is essential to seek shade to avoid the influence of short-wave length solar radiation. In addition, natural ground surfaces such as green spaces and water surfaces are useful in reducing the air temperature. It is indispensable to consider climate mitigation effect of outdoor spa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of an outdoor space on the human body in rural and suburban regions where paddy fields remain. Subjec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ex enhanced conduction-corrected modified effective temperature (ETFe) in an outdoor space and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of the human body. Experiment sites were selected with consideration for the natural ground surface such as bare ground where the surface is gravel or soil;paved ground such as concrete, asphalt or blocks;green areas covered in plants;and water surfaces, as well as the sky factor due to buildings or trees etc.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solid angle of components of greenery and water etc. comprising the solid angle of the total celestial sphere. A ground surface feature with a high heat capacity may promote sensation of hot and deteriorate the thermal sensation. A landscape of thick vegetation with a high green factor may have a strong feeling of confinement, which can make it somewhat hot and somewhat uncomfortable thermal environment due to the sense of stagnation. Compared with the urban environment, it is conceivable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perceptual environment, whereby it is subconsciously assumed to be a comfortable thermal environment, had an effect in the rural and suburban regional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an ETFe lower than the upper limit of comfort in a summer urban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FE Mean skin temperature OUTDOOR Environment Rural area theRMAL COMFORT theRMAL SENSATION Urban area
下载PDF
红外线测量骶尾部皮肤温度对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测价值分析
4
作者 吴雪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21期105-109,115,共6页
目的分析红外线测量骶尾部皮肤温度对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预测价值。方法将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卧床患者32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用红外线测量仪测量骶尾部皮肤温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卧床患者PI发生的影响... 目的分析红外线测量骶尾部皮肤温度对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预测价值。方法将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卧床患者32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用红外线测量仪测量骶尾部皮肤温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卧床患者PI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预测卧床患者PI发生的价值。结果纳入的320例患者中,3例治疗过程中转院,2例在入院48 h内死亡,均按病例脱落处理,其余315例患者中,43例出现PI的患者纳入PI组,272例皮肤完好、未出现PI的患者纳入对照组。PI组年龄大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骶尾部皮肤温度和Braden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是卧床患者P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升高、骶尾部皮肤温度升高和Braden评分升高是卧床患者PI发生的保护性因素。ROC曲线显示,各因素联合预测卧床患者发生PI的诊断效能高于年龄、白蛋白、Braden评分和骶尾部皮肤温度,其中骶尾部皮服温度的最佳截点为36.13℃,此时敏感度为93.0%,特异度为96.3%。压疮分期越高,骶尾部皮肤温度越低。骶尾部温度预测卧床患者1期PI发生的最佳截点为36.33℃,此时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60.3%。骶尾部温度预测卧床患者2期和3期PI发生的最佳截点温度为35.92℃,此时敏感度为96.9%,特异度为91.2%。骶尾部温度预测2期和3期PI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预测1期PI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入院时应用红外线测量骶尾部皮肤温度可有效预测卧床患者发生PI的风险,有较高诊断价值,且压疮分期越高,预测价值越大。入院监测有助于发现高危患者,提前预防P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温度 卧床 压力性损伤 骶尾部 压疮分期
下载PDF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体表区域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佳敏 沈小雨 +12 位作者 罗丽 任晓暄 郭孟玮 赵雅芳 张玲 申松希 齐丹丹 朱世鹏 许咏思 嵇波 张露芬 李晓泓 朱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00-904,共5页
目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文中旨在探讨针刺在调节不同经穴温度变化上的规律与差异,以及针刺是否引起经脉循行线上穴区温度的循经性升高或降低反应。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分为等渗盐水组... 目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文中旨在探讨针刺在调节不同经穴温度变化上的规律与差异,以及针刺是否引起经脉循行线上穴区温度的循经性升高或降低反应。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分为等渗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模型组)、三阴交组、关元组,每组8只。除等渗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 d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末次给药1 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 U只/,将大鼠置于-25℃的低温冰柜中连续受冻5 d,每天4 h,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等渗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等渗盐水,不冷冻。运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关元穴区的基础温度(针刺前),记录针刺即刻,针刺后5、10、20(取针)、30、40、50、60 min各时间点的温度。结果在即刻至针刺后5 min时,三阴交组及关元组左侧三阴交穴温度显著下降[(-0.56±0.22)℃ vs (-0.48±0.11)℃, P<0.01]、右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显著下降[(-0.64±0.21)℃vs (-0.45±0.13)℃,P<0.05];在5~10 min时间段,三阴交组右侧三阴交穴区[(0.49±0.35)℃]、右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0.18±0.20)℃]均显著性升高(P<0.01);在20~30 min时间段,三阴交组右侧三阴交穴区体表温度较模型组和关元组显著升高[(0.14±0.25)℃,P<0.01];在30~40 min时,三阴交组右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较模型组显著升高[(-0.03±0.11)℃,P<0.01]。各组左侧血海穴区、关元穴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三阴交、关元均可调节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的体表温度变化。三阴交组右侧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出现同时间段的循经性升温效应。说明针刺后相同经脉上穴区温度具有循经动态变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区温度 循经性 红外热成像 寒凝证类痛经模型
下载PDF
智能化穴位温度检测仪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自双 欧阳克清 +3 位作者 蔡绍皙 吴云鹏 黄兰 王毅刚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3-87,共5页
在经络穴位的生物物理属性中,由于皮肤温度比较灵敏,易于观察,又能及时反映该处血管的舒缩变化。作者利用铂电阻作为测温控头,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并利用该系统进行人体皮肤温度的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皮肤温差点基本上是循经分... 在经络穴位的生物物理属性中,由于皮肤温度比较灵敏,易于观察,又能及时反映该处血管的舒缩变化。作者利用铂电阻作为测温控头,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并利用该系统进行人体皮肤温度的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皮肤温差点基本上是循经分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温度 温度传感器 经络 穴位 温差点
下载PDF
阳虚质主观怕冷与客观体表温度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徐福平 罗翠文 +1 位作者 孙晨 杨志敏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41-1644,共4页
目的研究阳虚质人群主观怕冷与客观体表温度的关系,及其与阳气有关的主要穴位温度的变化特点。方法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受试者分为阳虚质组和平和质组,对受试者采用红外热像诊断系统进行全身共5幅热像图采集并记录61个区... 目的研究阳虚质人群主观怕冷与客观体表温度的关系,及其与阳气有关的主要穴位温度的变化特点。方法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受试者分为阳虚质组和平和质组,对受试者采用红外热像诊断系统进行全身共5幅热像图采集并记录61个区位的红外热值平均值,应用红外线温度计对24个与阳气相关的特定穴位进行体表温度测量,比较阳虚质与平和质两组间体表温度和主要穴位温度差异。结果阳虚质组在左/右上臂前、左/右上臂后、右肩前、左/右肩后、左腋窝、右肘窝、左/右足跟、左脚趾部位温度数值显著小于平和质组(P<0.05),阳虚质组膻中、中脘、神阙、大椎、左膏肓、右膏肓和腰阳关穴位体表温度显著低于平和质组(P<0.05)。结论阳虚质人群有主观怕冷和局部体表温度降低的特点,并且膻中、中脘、神阙等穴位温度热值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质 体表温度 穴位
下载PDF
足部穴位艾灸对妇科全麻患者术后寒战和足温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改平 杨郁文 +1 位作者 汪永坚 韩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1236-1238,共3页
[目的]探讨艾灸足部穴位促进妇科全麻患者术后寒战和足背皮肤温度恢复的效果。[方法]将86例妇科全麻术后低体温和足部皮肤低温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暖,观察组在常规保暖的基础上,给予艾灸。观察记录足温及... [目的]探讨艾灸足部穴位促进妇科全麻患者术后寒战和足背皮肤温度恢复的效果。[方法]将86例妇科全麻术后低体温和足部皮肤低温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暖,观察组在常规保暖的基础上,给予艾灸。观察记录足温及寒战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足温恢复及寒战缓解所需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结论]艾灸足部穴位能有效地促进妇科全麻患者术后足温恢复及寒战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足部 穴位 全麻术后 妇科 寒战 足温
下载PDF
人体头部体表温度随室内环境温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喻春雨 解家乐 +1 位作者 费彬 张俊举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176,共5页
为研究人体头部局部特征部位的散热情况,得到局部特征部位体表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规律,选取身体健康、体态标准的青年男女各20名为测试对象并分成男、女两组,根据红外热辐射测温原理对测试对象头部选取5个局部特征部位进行测温、记录。... 为研究人体头部局部特征部位的散热情况,得到局部特征部位体表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规律,选取身体健康、体态标准的青年男女各20名为测试对象并分成男、女两组,根据红外热辐射测温原理对测试对象头部选取5个局部特征部位进行测温、记录。控制空气湿度50%和风速0.15m·s-1,并以2℃幅度逐渐将环境温度从18℃升高到32℃。发现健康青年女性头部各特征部位体表温度略高于男性;男女受试者头部各特征部位体表温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环境温度近似正比例变化;运动对头部体表各部分温度影响较小且存在差异。分析结果可应用于人体头部特征部位热流研究并对人体健康状况判断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散热 红外测温 体表面积 体表温度
下载PDF
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张力和体表区域温度的变化及艾灸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梅 刘珍珍 +15 位作者 齐丹丹 章庆庆 杨佳敏 周瑾 崔晓 张玲 朱世鹏 申松希 沈小雨 罗丽 许咏思 任晓暄 郭孟玮 赵雅芳 朱江 张露芬 《中医药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35-39,共5页
目的:观察艾灸不同介入时机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左右三阴交、左右三阴交-血海连线温度的影响及其与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阴道涂片筛选出动情间期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灸三阴交1次组(第10d施灸)、灸三阴... 目的:观察艾灸不同介入时机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左右三阴交、左右三阴交-血海连线温度的影响及其与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阴道涂片筛选出动情间期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灸三阴交1次组(第10d施灸)、灸三阴交3次组(第6d、8d及10d施灸),每组20只。除盐水组外,模型组、灸三阴交1次组、灸三阴交3次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运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左右三阴交穴区、三阴交-血海连线区各时间点温度。运用BL-420 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在体大鼠子宫收缩强度。结果: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子宫收缩强度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艾灸组均显著减少了子宫收缩波个数(P<0.01)并降低了子宫活动度(P<0.01),两艾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水组在各个时间点,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及三阴交-血海连线区温度平衡(P>0.05);模型组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在5~60各个时间点温度失衡(5、40、50、60P<0.05,10、20、30P<0.01)左右三阴交-血海连线区即刻-30各个时间点温度失衡(5、30 P<0.05,即刻、10、20 P<0.01);两艾灸组在各个时间点,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三阴交-血海连线区温度平衡(P>0.05)。结论:艾灸三阴交可明显缓解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痉挛性收缩,并改善三阴交穴区及三阴交-血海连线区左右温度的失衡状态。艾灸不同介入时机对于缓解痛经的疼痛状态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区温度 子宫张力 红外热成像 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
下载PDF
弹簧触指的稳态温升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纽春萍 强若辰 +3 位作者 荣命哲 王振 王小华 金光耀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4,共7页
高压断路器触指部位的仿真是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各类高压电器的触指部位在稳态工作状态下往往是最高温升点,却因结构复杂而难以实现准确仿真分析。笔者以弹簧触指为核心部件,外加其他必要结构所构成的弹簧触指导电回路为对象,通过对... 高压断路器触指部位的仿真是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各类高压电器的触指部位在稳态工作状态下往往是最高温升点,却因结构复杂而难以实现准确仿真分析。笔者以弹簧触指为核心部件,外加其他必要结构所构成的弹簧触指导电回路为对象,通过对发热、传热二者作用规律的合理分析和建模,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弹簧触指温升的仿真分析方法。根据所提出的方法,笔者对弹簧触指样品进行了交、直流各4组稳态温升仿真,通过仿真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对高压电器设计及其他复杂触头结构的温度场仿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触指 接触电阻 接触面积耦合法 温度场仿真 集肤效应 对流传热 辐射传热
下载PDF
北非地区海-陆热力差异与夏季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勇 钱永甫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基于NCEP/NCAR月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3站降水资料,根据夏季江淮流域51a(1954—2004年)区域旱涝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确定北非地区作为研究的关键区。分析发现,关键区的地表温度异常在冬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是导致这... 基于NCEP/NCAR月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3站降水资料,根据夏季江淮流域51a(1954—2004年)区域旱涝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确定北非地区作为研究的关键区。分析发现,关键区的地表温度异常在冬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是导致这种异常持续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前冬北非地区地表温度和夏季江淮流域降水的SVD分析发现:当北非大陆地区偏冷,其西北侧的海区偏暖时,江淮流域夏季的降水将整体偏多;反之,江淮流域夏季的降水整体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北非地区海陆地表温度异常的对比,要比其中单一海洋或陆地区域的异常对夏季江淮流域的旱涝有更好的指示能力。文中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异指数来表征这种地表温度异常的对比程度,该指数和夏季江淮流域旱涝指数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夏季江淮流域极端旱涝年份也有较好的指示,认为该指数可以作为一个指示江淮流域整体旱涝事件的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江淮流域 旱涝 异常对比 北非地区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韦金秀 谢胜 +5 位作者 周晓玲 侯秋科 刘园园 欧阳波 杨成宁 廖婷 《西部中医药》 2014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出口梗阻型 背俞指针疗法 任督二脉穴位皮温
下载PDF
冷习服对大鼠抗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嘉瀛 杨增仁 +3 位作者 李凤芝 刘友梅 颜培华 张是敬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24-326,共3页
实验观察了冷习服及性别对大鼠重度冻伤的影响。重度冻伤后,冷习服(CA)大鼠冻足组织存活面积(TSA)较未冷习服(NCA)大鼠冻足TSA明显增高(P<0.01),雄、雌大鼠皆如此。不论冷习服与否,雌鼠冻足的TSA均高于... 实验观察了冷习服及性别对大鼠重度冻伤的影响。重度冻伤后,冷习服(CA)大鼠冻足组织存活面积(TSA)较未冷习服(NCA)大鼠冻足TSA明显增高(P<0.01),雄、雌大鼠皆如此。不论冷习服与否,雌鼠冻足的TSA均高于相应雄鼠冻足的TSA,即大鼠抗冻能力存在着性别差异。这种差异还表现为NCA和CA雌鼠冻足与未冻足皮肤温度差(ΔTs)分别高于NCA和CA雄鼠ΔTs。ΔTs增高间接反映了冻区血液循环较好,这是冻足组织损伤较轻的原因之一。上述结果表明,冷习服锻炼是减轻重度冻伤损伤的简单有效方法。在研究冷冻损伤的实验中,应排除性别差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习服 冻足 皮肤温度
下载PDF
肺部疾病患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观察 被引量:19
15
作者 许金森 胡翔龙 杨广印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8-20,F0003,共4页
选择在肺部疾患,尤其是一侧肺部疾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观察双侧肺经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以及双侧肺俞穴皮温之间的差异,探讨肺部疾患与肺经IRRTM及肺俞穴皮温间的内在联系。结果:①15例患者中背部肺俞穴都不同程度出现温度升高,... 选择在肺部疾患,尤其是一侧肺部疾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观察双侧肺经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以及双侧肺俞穴皮温之间的差异,探讨肺部疾患与肺经IRRTM及肺俞穴皮温间的内在联系。结果:①15例患者中背部肺俞穴都不同程度出现温度升高,而且左右温度不对称。肺部病变严重的肺俞穴的温度也较高。②15例肺部疾病患者双侧上肢几乎均可以观察到不同长度肺经的IRRTM,其长度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肺部病变严重者,沿该侧肺经的IRRTM也较长。结论:当肺部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的体表如肺俞穴、肺经的IRRTM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左右侧肺经IRRTM的长短,左右侧肺俞穴温度的差异与左右侧肺部病变的程度呈正相关,体现了经脉与脏腑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疾病 IRRTM 肺经 肺俞 皮肤温度
下载PDF
智能化穴位温度检测仪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自双 龚华安 贾明慧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4期308-311,共4页
利用铂电阻作为测温探头,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对5例健康人及40例肝实热患者迸行人休皮肤温度的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穴位皮温有循经性交化,疾病组穴位温度较健康组高0.37~1.36℃.这说明皮肤温度可以作为穴位病理反应... 利用铂电阻作为测温探头,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对5例健康人及40例肝实热患者迸行人休皮肤温度的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穴位皮温有循经性交化,疾病组穴位温度较健康组高0.37~1.36℃.这说明皮肤温度可以作为穴位病理反应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传感器 穴位 温度检测仪 针灸学
下载PDF
重度烧伤患者核心温度与健伤侧皮肤温度差异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朝爱 陈松兰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 2008年第10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核心温度与健侧、伤侧皮肤温度差异的相关性及其变化。方法:对45例重度烧伤患者.用肛温计直肠测温即核心温度,用BD-Ⅱ-604型数字皮温计测定健侧、伤侧部位的皮肤温度.根据烧伤后时间随机分为3组,伤后1~10d为A...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核心温度与健侧、伤侧皮肤温度差异的相关性及其变化。方法:对45例重度烧伤患者.用肛温计直肠测温即核心温度,用BD-Ⅱ-604型数字皮温计测定健侧、伤侧部位的皮肤温度.根据烧伤后时间随机分为3组,伤后1~10d为A组22例,11~20d为B组13例,大于20d为C组10例。结果:核心温度与健侧皮肤温度呈正相关(r=0.377,P〈0.05).随伤后时间的延长,核心温度-健侧皮肤温度和核心温度-伤侧皮肤温度的标准差逐渐变小,而核心温度-健侧皮肤温度比核心温度-伤侧皮肤温度的均数大,伤侧皮肤温度比健侧皮肤温度高(P〈0.05).结论:对重度烧伤患者测量健侧皮肤温度,可随时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面积 核心温度 皮肤温度
下载PDF
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阳明经经穴红外热像图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冯鑫鑫 陈雷 +3 位作者 张奕 马桂芝 应荐 沈雪勇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阳明经经穴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80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例正常人部分阳明经穴(口禾髎、迎香、合谷、商阳、... 目的观察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阳明经经穴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80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例正常人部分阳明经穴(口禾髎、迎香、合谷、商阳、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天枢、足三里)红外热像图,并用分析软件得到相关经穴温度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手阳明经经穴口禾髎、迎香、合谷,足阳明经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温差值ΔT较正常人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阳明经经穴商阳,足阳明经经穴天枢、足三里温差值ΔT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阳明经面部经穴(口禾髎、迎香、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远端经穴(合谷)红外热像图存在改变,而商阳、天枢、足三里却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炎 皮肤温度 红外热像 穴位特异性
下载PDF
低频电针对心肌缺血损伤大鼠相关经穴和非相关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娇娟 程凯 +11 位作者 嵇波 赵国桢 游敏 王丹 严明娜 孙晓敏 白红新 戴健 路雅雯 刘翼天 葛云鹏 苏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0-373,共4页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观测低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后相关经穴内关及非相关经穴足三里、阳陵泉皮肤温度的变化及规律性。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将24只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平...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观测低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后相关经穴内关及非相关经穴足三里、阳陵泉皮肤温度的变化及规律性。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将24只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平均分配在模型组、低频电针内关穴组、低频电针非经非穴组每组各8只。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区的皮肤温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在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时相关经穴内关、非相关经穴足三里穴区温度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经穴治疗后相关经穴内关穴区温度显著升高。结论:与非相关经穴相比,相关经穴在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存在一定的变化特征,且低频电针"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肌缺血诱发的相关经穴温度下降的情况,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穴脏腑相关 心肌缺血 低频电针 皮肤温度
下载PDF
基于慢性前列腺炎不同经穴红外热像图的改变探讨腧穴特异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黄建华 冯鑫鑫 +3 位作者 陈雷 张奕 马桂芝 应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2-52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不同经穴红外热像图改变,研究病理状态下,不同腧穴的功能态属性,探讨腧穴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了5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与54例正常人...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不同经穴红外热像图改变,研究病理状态下,不同腧穴的功能态属性,探讨腧穴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了5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与54例正常人中极穴、巨阙穴、足三里、劳宫穴、曲泉穴红外热像图,并用分析软件得到相关温度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极穴、左右曲泉穴温度值较正常人相应腧穴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巨阙穴温度值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双侧足三里、劳宫穴温度值与正常人相应同侧腧穴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巨阙穴、足三里、劳宫穴温度值与正常人相比未见明显改变,而与其病症相关腧穴—中极穴、曲泉穴温度值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提示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及不同经络上的腧穴对脏腑疾病的反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 皮肤温度 红外热像 穴位特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