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surgical skin tension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early electronic line irradiation on keloid treatment after median sternotomy
1
作者 孙传伟 黄志锋 +9 位作者 赖文 卞徽宁 吴敏 郑少逸 熊兵 刘族安 罗红敏 马亮华 李汉华 李成志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7年第2期144-149,共6页
Background Median sternotomy remains the preferred technique in open heart surgery.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hest is a predilection site for keloids. Keloids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itching and pain, and seriously aff... Background Median sternotomy remains the preferred technique in open heart surgery.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hest is a predilection site for keloids. Keloids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itching and pain, and seriously affect the beauty and quality of life. The main treatments of keloids include surgical resection, local injection of drugs, laser, cryotherapy, compression therapy, and topical application of silica gel. 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 way to achieve superior results.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keloid after median sternoto- my. Our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tension of the skin and the early electronic line irradi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keloid after median sternotom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 formed in 54 patients with keloid after median sternotomy treated by reducing the tension of the skin and remov- ing the keloid, followed with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treatment 24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 For each patient, 5 Gy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was used every day after the operation for 4 days with the total dose of 20 Gy.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t 6 months and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Results Fifty-four cases of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t least 6 months. In 6 months follow-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in 34 cases with a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8.1%. In 12 months follow-up, 33 cases were cured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3%.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keloid after median sternotomy can be achiev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ension re- duction surgery and early electronic line irrad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an sternotomy KELOID electronic irradiation skin tension reduction surgery
原文传递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李慧 赵雪 马晓鑫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分析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乳腺癌分期、病灶部位、肿瘤长径、病理分型... 目的分析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乳腺癌分期、病灶部位、肿瘤长径、病理分型、皮瓣厚度、皮瓣张力、包扎压力、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后是否发生皮瓣坏死等临床资料,并依据术后皮瓣坏死发生情况将其分为正常组与坏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92例乳腺癌患者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皮瓣坏死30例(3261%),设为坏死组;未出现皮瓣坏死62例(6739%),设为正常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坏死组皮瓣薄、皮瓣张力高、包扎过紧、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组(χ^(2)=6550、6753、6418、6332,P=0010、0009、0011、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瓣薄、皮瓣张力高、包扎过紧以及合并糖尿病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1313~4533、1059~2640、1124~4277、1180~3899,P=0005、0028、0022、0013)。结论皮瓣薄、皮瓣张力高、包扎过紧以及合并糖尿病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皮瓣坏死 危险因素 加压包扎 皮瓣厚度 皮瓣张力
下载PDF
手术后伤口皮肤张力变化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相关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
作者 卢晖 吴慧玲 +2 位作者 张刚 韦伟 王旭东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究手术后伤口皮肤张力变化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5—12月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收治的手腕或足踝处有较大开放性手术切口残留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的伤口皮肤张力分为高张力组(33例)、正常张... 目的:探究手术后伤口皮肤张力变化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5—12月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收治的手腕或足踝处有较大开放性手术切口残留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的伤口皮肤张力分为高张力组(33例)、正常张力组(117例)、低张力组(30例)。比较三组瘢痕宽度、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细胞外基质成分、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分析手术后伤口皮肤张力变化与瘢痕宽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后90 d,三组瘢痕宽度大于术后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90 d,三组瘢痕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三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高于术后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90 d,三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三组瘢痕组织标本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内皮缩血管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胶原纤维、网状纤维、中性黏多糖、酸性黏多糖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皮肤张力与瘢痕宽度呈正相关(r=0.996,P=0.032)。结论:手术后伤口皮肤张力变化与瘢痕宽度相关,手术后伤口皮肤张力越大,越容易导致瘢痕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张力 病理性瘢痕 细胞外基质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Design of a Biomimetic Skin for an Octopus-Inspired Robot - Part I: Characterising Octopus Skin 被引量:4
4
作者 Jinping Hou Richard H. C. Bonser George Jeronimidis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1年第3期288-296,共9页
Octopus skin samples were tested under quasi-static and scissor cutting conditions to measure the in-plane material prop- erties and fracture toughness. Samples from all eight arms of one octopus were tested staticall... Octopus skin samples were tested under quasi-static and scissor cutting conditions to measure the in-plane material prop- erties and fracture toughness. Samples from all eight arms of one octopus were tested statically to investigate how properties vary from arm to arm. Another nine octopus skins were measur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body mass on skin properties. In- fluence of specimen location on skin mechanical properties was also studied. Material properties of skin, i.e. the Young's modulus, ultimate stress, failure strain and fracture toughness have been plotted against the position of skin along the length of arm or body. Statistical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o help analyzing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Results of this work will be used as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skins for an octopus-inspired rob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opus skin uniaxial tension scissor cutting Young's modulus failure strain fracture toughness
下载PDF
双向牵引皮肤减张技术治疗胸腔引流管处愈合不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曾燕 张薇 +1 位作者 徐刚 张筱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24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双向牵引皮肤减张技术治疗胸腔引流管处愈合不良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肺癌胸腔镜术后胸腔引流管处愈合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在伤口床准备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方法直至伤口愈合,观察组采用双向牵引皮肤减... 目的探讨双向牵引皮肤减张技术治疗胸腔引流管处愈合不良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肺癌胸腔镜术后胸腔引流管处愈合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在伤口床准备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方法直至伤口愈合,观察组采用双向牵引皮肤减张技术闭合伤口。比较2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伤口愈合质量和伤口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愈合3个月时,观察组温哥华瘢痕量表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总满意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胸腔镜术后胸腔引流处愈合不良的治疗中,运用双向牵引皮肤减张技术能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伤口愈合质量,减少瘢痕增生,提高患者对伤口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减张技术 伤口床 愈合不良 愈合质量 胸腔镜术 肺癌
下载PDF
皮肤内外同时减张联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胸部瘢痕疙瘩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汤云阳 林小飞 +1 位作者 王嘉欣 王连英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35-38,共4页
目的:探索皮肤内外同时减张联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胸部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20例胸部瘢痕疙瘩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胸部瘢痕疙瘩诊断标准,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倒... 目的:探索皮肤内外同时减张联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胸部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20例胸部瘢痕疙瘩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胸部瘢痕疙瘩诊断标准,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倒刺线超减张缝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观察组皮肤内倒刺线超减张缝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加外用皮肤减张缝合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瘢痕程度[采用新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VSS各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内外同时减张联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胸部瘢痕疙瘩可进一步持久减小手术切口的张力,抑制切口瘢痕的增生,减少复发率,外观美观,患者满意率较高,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减张 倒刺线 皮肤减张缝合器 放射治疗
下载PDF
1例神昏水肿合并骶尾皮肤张力性水泡破裂患者的护理查房报告
7
作者 郑乃花 杨冬梅 李野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第9期49-53,共5页
本文总结1例神昏水肿患者合并骶尾皮肤张力性水泡破裂的护理经验。局部伤口换药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多学科护理查房,分析导致患者皮肤问题的成因,根据整体护理观念,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促进皮损伤口愈合,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水肿 张力性水泡 昏迷 中西医结合护理 皮损
下载PDF
皮肤伤口减张器抑制切口瘢痕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1
8
作者 陈立彬 陈亚红 +3 位作者 高振 赵莉 何晨光 武晓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5期316-319,共4页
目的探索皮肤伤口减张器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减少切口瘢痕形成和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方法选取10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行病理性瘢痕切除术,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瘢痕术后切口分为减张组和对照组。减张组瘢痕术后切... 目的探索皮肤伤口减张器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减少切口瘢痕形成和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方法选取10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行病理性瘢痕切除术,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瘢痕术后切口分为减张组和对照组。减张组瘢痕术后切口局部使用皮肤减张器,对照组瘢痕术后切口不使用减张器。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瘢痕宽度、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3个月减张组术后瘢痕宽度较对照组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皮肤伤口减张器对抑制手术后皮肤切口张力导致的瘢痕形成具有明确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瘢痕宽度、抑制瘢痕增生,从而提高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伤口张力 皮肤伤口减张器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温哥华瘢痕量表
下载PDF
宝钢2030酸洗机组中拉矫机和平整机的延伸率分配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现翠 苏兰海 +3 位作者 李忠富 付志林 张清东 贺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9-612,共4页
为了研究宝钢2030新酸洗机组中钢板的总延伸率在拉矫机和平整机之间的合理分配, 主要进行了钢板在酸洗前后不同延伸率分配下的力学性能实验,通过多方面分析,最终确定了拉矫机和平整机的延伸率.
关键词 拉矫机 平整机 延伸率 带钢板 平直度
下载PDF
菱形皮瓣张力最小化原则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斌 蔡景龙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评价菱形皮瓣张力最小化原则的临床应用特点及修复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术后效果。方法自1999年9月至2005年6月,应用菱形皮瓣修复面、躯干及四肢部的皮肤缺损患者17例。根据各部位的不同情况,应用张力最小化原则设计菱形皮瓣,转移修... 目的评价菱形皮瓣张力最小化原则的临床应用特点及修复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术后效果。方法自1999年9月至2005年6月,应用菱形皮瓣修复面、躯干及四肢部的皮肤缺损患者17例。根据各部位的不同情况,应用张力最小化原则设计菱形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结果术后随访17例患者1个月至3年,皮瓣全部成活,切口愈合良好,瘢痕增生不明显,修复的外形满意。结论菱形皮瓣张力最小化原则的修复方法是优化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形皮瓣 张力 瘢痕
下载PDF
赘皮切除法治疗先天性内眦赘皮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淑杰 李芯 +1 位作者 刘迪 马继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寻求一种设计简单、瘢痕隐蔽的矫正内眦赘皮的术式。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利用内眦赘皮切除法治疗先天性内眦赘皮52例,术中去除多余的内眦皮肤和离断移位的眼轮匝肌,将原本的内眦显露出来。结果52例患者术后随访3~36个月。... 目的寻求一种设计简单、瘢痕隐蔽的矫正内眦赘皮的术式。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利用内眦赘皮切除法治疗先天性内眦赘皮52例,术中去除多余的内眦皮肤和离断移位的眼轮匝肌,将原本的内眦显露出来。结果52例患者术后随访3~36个月。由于切口瘢痕靠近且平行于眼睑缘,故远期瘢痕不明显。术后内眦形态良好,与重睑的衔接流畅,眼形改善明显。赘皮矫正彻底无复发。结论该赘皮切除法可有效矫正先天性内眦赘皮,且设计简单、瘢痕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赘皮矫正术 赘皮切除 皮肤张力 瘢痕
下载PDF
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L”形切口时皮瓣张力的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韩小平 丁路 +1 位作者 翟生 韩霄 《临床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了解“L”形切口对跟骨Sanders Ⅲ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切口张力的变化。方法对10例跟骨Sanders Ⅲ型骨折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分别对位于“L”形切口短臂中点( A)、拐角( B)、长臂中点( C)的3个点进行张力测... 目的:了解“L”形切口对跟骨Sanders Ⅲ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切口张力的变化。方法对10例跟骨Sanders Ⅲ型骨折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分别对位于“L”形切口短臂中点( A)、拐角( B)、长臂中点( C)的3个点进行张力测定。结果3个切口点的术后张力均有增加,其中,A点约增加0.076 kg(p〈0.01),B点约增加0.093 kg( p 〈0.01),C点约增加0.069 kg(p〈0.01)。对3点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3点增加的张力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点间切口张力增加值两两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L”形切口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术后切口张力都大于术前张力,但都小于相当于1.0 kg,“L”形切口拐角处的皮瓣张力相对于“L”形长、短臂处的张力无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张力 皮瓣 “L”形切口
下载PDF
一种与情绪有关的皮肤直流建模及其实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江 卓睛 王文渊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0年第4期255-257,共3页
目的 探讨人的情绪变化引起皮肤直流电阻变化的原因及其实验方法。方法 本文探讨了皮肤的直流建模 ,参照此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铜丝网测量电极。通过测试不同部位 (前额 ,手掌 ,手背 )的皮肤电阻 ,找出了皮肤电阻随紧张情绪变化最为... 目的 探讨人的情绪变化引起皮肤直流电阻变化的原因及其实验方法。方法 本文探讨了皮肤的直流建模 ,参照此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铜丝网测量电极。通过测试不同部位 (前额 ,手掌 ,手背 )的皮肤电阻 ,找出了皮肤电阻随紧张情绪变化最为敏感的部位。并且从生理的角度分析了紧张情绪引起皮阻变化的原因 ,以及测试电极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 实验结果与皮肤直流模型相符 ,皮阻的变化在手心等汗腺分泌旺盛的地方变化较大 ,用干电极比用湿电极所测信号大 ,用新型铜丝网测量电极能获得较大幅度的信号。结论 由紧张情绪引起的人体皮阻变化是由于心理因素影响汗腺的分泌所致。皮阻变化较大的测量点就是人体汗腺分泌较旺盛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建模 皮肤电阻 紧张情绪
下载PDF
双机架平整机延伸率分配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白振华 陈凤坡 +3 位作者 蒋岳峰 李兴东 郭志刚 连家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332-1334,共3页
针对双机架平整机的实际特性,在保证成品机械性能的前提下,以基态弯辊力下带材的出口板形最好为准则,建立了一套双机架平整机机架间延伸率分配数学模型,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张力与轧制压力设定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大大提高了平整产... 针对双机架平整机的实际特性,在保证成品机械性能的前提下,以基态弯辊力下带材的出口板形最好为准则,建立了一套双机架平整机机架间延伸率分配数学模型,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张力与轧制压力设定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大大提高了平整产品的板形精度,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机架平整机 板形 延伸率 张力 轧制压力
下载PDF
非负重运动处方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群 张金华 于凤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5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非负重运动处方对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观察治疗前后局部皮肤温度、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 PO2)等变化,同时进行糖尿病足溃疡疗效评价及运动处方的... 目的:探讨非负重运动处方对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观察治疗前后局部皮肤温度、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 PO2)等变化,同时进行糖尿病足溃疡疗效评价及运动处方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运动组总有效率(87.1%)显著优于常规组(62.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BI、Tc PO2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组除上述2个指标的改变外,还有皮温升高,BMI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治疗前后的差异较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负重运动处方可以改善DFU患者足部血流灌注、促进溃疡愈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非负重运动 踝肱指数 经皮氧分压 皮温
下载PDF
面部瘢痕整形手术后胶布减张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丹宁 郑胜武 李青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1250-1251,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免缝胶布对伤口减张制动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62例面部瘢痕或痣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组,45例为治疗组,术后5天拆线,拆线当天开始使用免缝胶布。胶布垂直跨越伤口线粘贴,使创缘处于无张力状态。17例为对照组,未使用免... 目的:探讨使用免缝胶布对伤口减张制动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62例面部瘢痕或痣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组,45例为治疗组,术后5天拆线,拆线当天开始使用免缝胶布。胶布垂直跨越伤口线粘贴,使创缘处于无张力状态。17例为对照组,未使用免缝胶布。术后6个月对瘢痕进行临床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统计分析。结果:62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治疗组37位(82%)、对照组4位(23%)患者瘢痕恢复至成熟期,没有痒或刺痛的主观症状,瘢痕颜色淡、平坦、质地软;治疗组5位(11.1%)、对照组13位(76.5%)患者瘢痕增宽,有痒或刺痛的症状,瘢痕颜色红,突出皮面。结论:免缝胶布可以有效地减轻伤口两侧张力,减少瘢痕增生,是一种瘢痕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治疗 减张 免缝胶布
下载PDF
术后早期放疗联合皮肤减张治疗复发性胸部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冉 侯秀英 +1 位作者 刘立 张宝林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索复发性胸部瘢痕疙瘩切除术后早期放疗联合皮肤减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减张组34例术后早期放疗联合皮肤减张治疗,对照组26例仅行术后早期放疗处理。定期随访半年~1年。比较两组患者瘢痕宽度及增生程... 目的:探索复发性胸部瘢痕疙瘩切除术后早期放疗联合皮肤减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减张组34例术后早期放疗联合皮肤减张治疗,对照组26例仅行术后早期放疗处理。定期随访半年~1年。比较两组患者瘢痕宽度及增生程度、进行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减张组VSS各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放射治疗联合外用皮肤减张装置可以提高复发性胸部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美容效果较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减张器 复发性 胸部瘢痕疙瘩 张力 早期放疗
下载PDF
不同扩张方案下在体皮肤生物力学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坚 曾衍钧 +1 位作者 刘学军 孙广慈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80-582,共3页
成形外科中 ,人们希望用快速扩张来代替常规扩张 ,因为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扩张时间。然而快速扩张后的皮肤特性是否接近于常规扩张 ,这是人们所关切的问题。据此我们设计和制成了在体张力量测仪并首次进行在体生物力学试验研究。试验表明... 成形外科中 ,人们希望用快速扩张来代替常规扩张 ,因为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扩张时间。然而快速扩张后的皮肤特性是否接近于常规扩张 ,这是人们所关切的问题。据此我们设计和制成了在体张力量测仪并首次进行在体生物力学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在扩张结束后 ,扩张面积的测定表明 ,扩张皮瓣中心面积增加和整个扩张面积的增加在各种扩张方案下的差别不大 ;皮肤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在扩张时都有明显的增加 ,然而 ,随着维持时间的增加 ,慢慢向正常水平恢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 ,快速扩张组的生物力学特性十分接近于常规扩张组 ,而且延长维持时间可以提高皮肤的生物力学性质。据此 ,临床上可以采取缩短扩张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体皮肤 生物力学特性 皮肤扩张 维持期 即时回缩
下载PDF
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技术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应用于四肢创面修复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瑛 任西宁 许凤琴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91-93,97,共4页
目的探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技术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应用于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1例需行四肢创面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技术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并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围术期护理,全... 目的探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技术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应用于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1例需行四肢创面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技术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并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围术期护理,全程观察并记录患者护理后效果、护理前后疼痛评分等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护理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91%,患者护理后疼痛评分与护理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技术结合负压封闭引流进行四肢创面修复的围术期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模式,护理效果显著,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大大改善,创面愈合时间较短,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 四肢 创面修复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柔性桩承式加筋路堤桩土应力比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俞缙 周亦涛 +1 位作者 鲍胜 蔡燕燕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5-713,共9页
针对柔性桩承式加筋路堤,建立了路堤-网-桩-土相互协调共同工作的荷载传递模型,通过改进的路堤荷载传递模型和假定的柔性桩侧摩阻力分布模式分析了路堤土拱效应和桩土相互作用,根据平衡条件推导获得了新的可以考虑土拱效应、拉膜效应和... 针对柔性桩承式加筋路堤,建立了路堤-网-桩-土相互协调共同工作的荷载传递模型,通过改进的路堤荷载传递模型和假定的柔性桩侧摩阻力分布模式分析了路堤土拱效应和桩土相互作用,根据平衡条件推导获得了新的可以考虑土拱效应、拉膜效应和桩土相互作用三者耦合条件下桩土应力比及桩土差异沉降计算公式。通过工程实例的分析计算,验证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各因素与桩土应力比的关系。结果表明:网上、下桩土应力比均随路堤填土内摩擦角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桩体压缩模量、路堤填土压缩模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桩间土压缩模量、桩间距的增加而减小,且网下桩土应力比大于网上桩土应力比;网上桩土应力比随土工格栅抗拉强度的增加而减小,网下桩土应力比随土工格栅抗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网上、下桩土应力比差随土工格栅抗拉强度、路堤填土重度和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桩土应力比和桩土差异沉降理论计算值与工程实例实测值对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桩承式加筋路堤 桩土应力比 土拱效应 拉膜效应 桩侧摩阻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