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Skolithos遗迹化石的古环境意义:以豫西和尚沟组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邢智峰 李婉颖 +5 位作者 齐永安 郑伟 许欣 张湘赟 李妲 吴盼盼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1-478,共18页
豫西地区下三叠统遗迹化石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PTME)后遗迹群落由残存向复苏的演变,其中Skolithos以垂直或高角度倾斜于岩层面、被动充填为典型特征,广泛保存于下三叠统和尚沟组。文中以登封、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和... 豫西地区下三叠统遗迹化石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PTME)后遗迹群落由残存向复苏的演变,其中Skolithos以垂直或高角度倾斜于岩层面、被动充填为典型特征,广泛保存于下三叠统和尚沟组。文中以登封、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和尚沟组保存良好的Skolithos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不同尺度分析Skolithos遗迹属。基于遗迹化石和生物扰动记录反映的生物运动能力、觅食策略、生物与沉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生物改造沉积物的方式,构建出豫西地区和尚沟组生态空间占据和生态系统工程三维空间模式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Skolithos的古环境意义,探讨Skolithos所指示的高生态压力。研究结果表明,经历过PTME事件后的Skolithos遗迹化石主要受到高温、干热气候以及巨型季风等高生态压力的影响,并在此影响下形成机会主义遗迹组合,在曲流河、滨浅湖环境中广泛发育。该成果可为豫西地区下三叠统的陆相沉积环境以及古生态背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skolithos遗迹化石 高生态压力 古环境意义
下载PDF
山西灵丘云彩岭组的时代归属——SKOLITHOS潜穴化石的研究和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士兴 陈辉能 高建平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001年第3期163-174,共12页
山西灵丘地区产有十分丰富和壮观的管状岩 ,即Skolithos潜穴化石 ,它们可与国外产同类化石的一些典型地区相媲美。化石产于一套以紫红色砂岩为主的碎屑岩系中 ,文中称云彩岭组。云彩岭组位于前寒武系雾迷山组或高于庄组与寒武系毛庄组之... 山西灵丘地区产有十分丰富和壮观的管状岩 ,即Skolithos潜穴化石 ,它们可与国外产同类化石的一些典型地区相媲美。化石产于一套以紫红色砂岩为主的碎屑岩系中 ,文中称云彩岭组。云彩岭组位于前寒武系雾迷山组或高于庄组与寒武系毛庄组之间 ,前人将其归于新元古代早期的青白口系。笔者根据其中潜穴化石Skolithoslinearis的对比研究 ,将其归为早寒武世早期 ,具体层位在昌平组 (府君山组 )及其相当层位之下 ,因而是华北地区已知层位最低的寒武纪地层。根据该类化石的指相意义和上下层位相标志的研究 ,云彩岭组为一向上变浅的岩系 ,属三角州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olithos 管状岩石 山西 彩岭组 灵丘地区 时代归属 潜穴仙石 早寒武纪
下载PDF
甘肃宝积山盆地上三叠统Skolithos遗迹化石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松 曾宪官 +1 位作者 陈应权 闫德飞 《甘肃地质》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在甘肃宝积山盆地上三叠统南营儿组首次发现了遗迹化石,经鉴定将其归为1属2种,为石针迹属(Skolithos)中的垂直石针迹(Skolithos verticalis Hall)、线状石针迹(Skolithos linearis Haldeman)。两种遗迹化石均为垂直或高角度倾斜岩层面... 在甘肃宝积山盆地上三叠统南营儿组首次发现了遗迹化石,经鉴定将其归为1属2种,为石针迹属(Skolithos)中的垂直石针迹(Skolithos verticalis Hall)、线状石针迹(Skolithos linearis Haldeman)。两种遗迹化石均为垂直或高角度倾斜岩层面的潜穴,接触清楚无衬壁发育,属被动填充。通过对两种遗迹化石的分析认为,晚三叠世时期宝积山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湖泊发育,研究区此时期可能处在山前盆地河流的下游,随着降水的增多在该区域形成了还原性较强的沼泽、湖泊水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积山 晚三叠世 遗迹化石 skolithos
原文传递
Ichnofossils from the Miocene Middle Bhuban Formation, Mizoram, Northeast India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4
作者 Kapesa LOKHO Birendra P.SINGH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460-1471,共12页
An ichnofossil assemblage is preserved in sediments of the Middle Bhuban Formation, Surma Group, of Miocene age from the Durtlang and Chanmari sections, Aizawl district, Mizoram, northeastern India. The studied sectio... An ichnofossil assemblage is preserved in sediments of the Middle Bhuban Formation, Surma Group, of Miocene age from the Durtlang and Chanmari sections, Aizawl district, Mizoram, northeastern India. The studied sections comprise a thick, bioturbated and thinly bedded sandstone-silty shale facies. The preserved ichnofossils show high density and low diversity with the assemblage represented by feeding and resting traces, i.e., Psilonichnus upsilon Frey et al., 1984, Ophiomorpha isp., Teichichnus spiralis Mikulas. 1990, Skolithos isp., Palaeophycus isp., and other horizontal burrows.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traces are mainly cross bedding, flaser bedding and slump structures. Conside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silonichnus ichnogenus across an integrated ichnological-sedimentological framework, the stratigraphic interval of the Middle Bhuban Formation, in which they occur, are interpreted to have been deposited under a shallow, marginal-marine channel complex dominated by tidal channels developed in quiet, brackish-water portions of a delta pl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HNOLOGY Miocene (Burdigalian) Psilonichnus skolithos Assam-Arakan Basin
下载PDF
寒武纪-奥陶纪管状岩的盛衰及其与环境演变的协同 被引量:5
5
作者 房亮 刘建波 詹仁斌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管状岩是古生代地层中最易识别的遗迹组构之一,它在地质历程中的盛衰受生物演化事件和环境变迁的共同控制,有研究表明管状岩在古生代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本文对云南巧家大包厂剖面下奥陶统红石崖组发育良好的Skolithos管状岩进行遗迹... 管状岩是古生代地层中最易识别的遗迹组构之一,它在地质历程中的盛衰受生物演化事件和环境变迁的共同控制,有研究表明管状岩在古生代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本文对云南巧家大包厂剖面下奥陶统红石崖组发育良好的Skolithos管状岩进行遗迹学和沉积学分析,发现其形成和保存主要受控于海水中营养物质、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而且与造迹生物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内栖食泥生物的扰动程度以及水动力条件相对动荡、时有侵蚀或加积的背景条件密切相关.通过总结全球寒武纪-奥陶纪管状岩例证,发现这类遗迹组构整体上呈现出逐步衰退的趋势,即在早寒武世较为繁盛,中、晚寒武世相对匮乏,而奥陶纪最终走向衰亡,但这个过程并非是匀速的,中、晚寒武世陆缘浅海地区碎屑沉积的减少及高温气候、高海平面以及缺氧和贫营养环境在浅海区域广布的特点是造成管状岩发育低谷期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岩 skolithos 寒武纪 奥陶纪 云南巧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