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腭窝通道CT多平面的重建 被引量:8
1
作者 陶建华 王振常 +4 位作者 鲜军舫 李勇 满凤媛 毛征 刘冰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通过多排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观察正常成人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相关通道。方法选择无翼腭窝及其通道病变的成人共60例,螺旋CT扫描,骨算法成像,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根据各个通道走... 目的通过多排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观察正常成人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相关通道。方法选择无翼腭窝及其通道病变的成人共60例,螺旋CT扫描,骨算法成像,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根据各个通道走行,进行MPR。结果翼管前口横径(5.12±0.54)mm,后口横径(3.72±0.43)mm。翼管自前向后斜行向上43侧,斜行向下59侧,平行18侧。突入蝶窦腔内39侧,骑跨于蝶窦下壁54侧,位于蝶窦下壁的骨质内27侧。圆孔前口横径(3.29±0.25)mm。圆孔自前向后斜行向上41侧,斜行向下52侧,平行27侧。约1/2以下管壁突入蝶窦腔68侧,约1/2及以上管壁突入蝶窦腔31侧,位于蝶窦外下壁骨质内21侧。腭鞘管100%显示,管壁完整51侧,管径(0.88±0.04)mm。犁鞘管43%显示,管径(0.51±0.02)mm。蝶腭孔前后径(6.8±0.29)mm。腭大孔前后径(8.24±0.38)mm,横径(5.12±0.35)mm,腭大管与硬腭夹角(71.71±3.86)度。结论应用多排CT的MPR技术可以客观和全面的反映正常成人上述PPF通道的形态及毗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解剖学 局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徐海滨 王学淳 张庆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0期33-35,共3页
目的总结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脊索瘤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行螺旋CT与MRI检查,对患者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总结。结果脊索瘤患者好发部位为颅底与骶尾部,呈不规则分叶状... 目的总结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脊索瘤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行螺旋CT与MRI检查,对患者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总结。结果脊索瘤患者好发部位为颅底与骶尾部,呈不规则分叶状、椭圆状或结节状。CT检查呈不均匀低密度影或低及等密度影,边界清晰,均可见溶骨性及膨胀性骨质破坏,部分可见脊索瘤内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MRI平扫示肿瘤轮廓光整、边缘清晰,T1WI均呈均匀或混杂的低或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或等或稍长T2信号,DWI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颗粒样"轻、中度强化。结论 CT利于显示脊索瘤骨质破坏及瘤内钙化,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显示病灶内囊变、出血、钙化等多种病理改变,二者各有优势与不足,在脊索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均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颅底 骶尾部 CT
下载PDF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 被引量:7
3
作者 吴有志 罗良生 +4 位作者 张健 林忠 廖萍 陈骅 吴鸣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经眉弓皮肤切口,铣刀铣下3.5 cm×2.5 cm包括眶缘及部分眶板在内的额下骨瓣,采用常规显微手术器械分块切除肿瘤或者夹闭动脉瘤,必要时引入内镜辅助观察...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经眉弓皮肤切口,铣刀铣下3.5 cm×2.5 cm包括眶缘及部分眶板在内的额下骨瓣,采用常规显微手术器械分块切除肿瘤或者夹闭动脉瘤,必要时引入内镜辅助观察。结果 26例前颅底和鞍区病变均获治愈,2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3例出现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合并脑积水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本组病例均无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近期随访疗效良好,无复发病例。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前颅底及鞍区病变的手术入路途径,其优点在于微创性,能明显减少手术创伤,提供足够的鞍区手术空间,并能有效地处理病变。内镜术中辅助观察可减少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提高肿瘤全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锁孔入路 前颅底 鞍区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的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玉海 卢亦成 王春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5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53例岩斜区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结果和暴露范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0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扩大中颅窝硬膜... 目的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5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53例岩斜区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结果和暴露范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0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扩大中颅窝硬膜外入路3例,颞下外侧入路3例,枕下-颞下联合入路3例。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18例,部分切除6例。效果良好42例,中残9例,重残和死亡各1例。结论①不同手术入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目前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入路;②充分的术前准备、扎实的解剖基础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颅底肿瘤 手术人路 显微外科
下载PDF
扩大改良翼点入路切除鞍区及中颅凹底肿瘤17例经验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晓光 刘群 +4 位作者 朴颖哲 史业辉 王鹏 李鹏 李文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13-515,518,共4页
目的:总结近3年来采用扩大改良翼点入路切除中颅凹底及鞍区肿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例海绵状血管瘤和1例中颅凹底脑膜瘤行颧弓翼点外,其余均行眶颧弓入路切除肿瘤。结果:除2例海绵状血管瘤大部分切除外,其余肿瘤均在显微镜下全切;全组... 目的:总结近3年来采用扩大改良翼点入路切除中颅凹底及鞍区肿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例海绵状血管瘤和1例中颅凹底脑膜瘤行颧弓翼点外,其余均行眶颧弓入路切除肿瘤。结果:除2例海绵状血管瘤大部分切除外,其余肿瘤均在显微镜下全切;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好转5例,恶化1例,尿崩3例,偏瘫均不同程度恢复,2例局部积液。结论:扩大改良翼点入路有暴露肿瘤充分,全切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据肿瘤的生长特点,可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适合于中颅凹底及鞍区相临近部位的肿瘤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改良翼点入路 颅凹底肿瘤 鞍区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下载PDF
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颅底中央区肿瘤 被引量:3
6
作者 郭世文 姜海涛 +5 位作者 张晓东 廉民学 王拓 鲍刚 徐高锋 谢万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颅底中央区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优越性。方法对36例颅底中央区肿瘤患者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实施显微手术,术前将患者影像学信息导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解剖三维重建,并依据肿瘤部位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设计...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颅底中央区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优越性。方法对36例颅底中央区肿瘤患者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实施显微手术,术前将患者影像学信息导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解剖三维重建,并依据肿瘤部位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设计个体化的手术切口,术中对手术入路、肿瘤及其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准确定位,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本组病例神经导航注册误差为0.6~2.3mm,平均(1.1±0.3)mm。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26例,次全切除10例(术后1月内均行γ刀治疗,死亡1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或消失。结论在颅底中央区肿瘤显微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能准确定位肿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并引导手术操作,安全、准确地切除肿瘤,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颅底中央区 肿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颅底骨折脑挫伤并颌面部挫裂伤的急诊救治 被引量:5
7
作者 林德平 蔡招林 郭旭武 《河北医学》 CAS 2006年第4期347-348,共2页
目的:探讨颅底骨折并脑挫裂伤、颌面部挫裂伤患者的初期急诊救治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颅底骨折并脑挫裂伤、颌面部挫裂伤病人的初期急诊救治经验結合资料探讨该类病人在急诊期间抢救的重点。结果:76例颅底骨折并脑挫裂伤、颌面部... 目的:探讨颅底骨折并脑挫裂伤、颌面部挫裂伤患者的初期急诊救治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颅底骨折并脑挫裂伤、颌面部挫裂伤病人的初期急诊救治经验結合资料探讨该类病人在急诊期间抢救的重点。结果:76例颅底骨折并脑挫裂伤、颌面部挫裂伤的病人在急诊期间由于出现危及生命的呼吸道堵塞而造成呼吸功能不良或窒息,最终63例作了气管切开插管治疗。4例由于窒息而死亡。结论:颅底骨折并脑挫裂伤、颌面挫裂伤病人急诊期间必须首先做好确保呼吸道通畅的治疗工作。保持呼吸道通畅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骨折 脑挫伤 颌面部挫裂伤 窒息 气管切开
下载PDF
额颞区大面积颅骨缺损数字成型钛网修补术后并发对侧颅内血肿的诊治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文清 黄绳跃 +2 位作者 洪文瑶 廖正俭 陈忠仪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6期4-8,F0003,共6页
目的 探讨额颞区大面积颅骨缺损数字成型钛网颞肌下颅骨修补术后并发对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6例颞肌下颅骨修补术后并发对侧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结果 6例均颅骨缺损... 目的 探讨额颞区大面积颅骨缺损数字成型钛网颞肌下颅骨修补术后并发对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6例颞肌下颅骨修补术后并发对侧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结果 6例均颅骨缺损面积大头皮塌陷严重,术程进行了剥离颞肌、悬吊硬膜、皮瓣下负压引流等操作,术后继发的对侧急性颅内血肿均采用急诊开颅颞顶枕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治愈。结论 大面积颅骨缺损颞肌下颅骨修补术后并发对侧颅内血肿的诊治应从血肿形成机制分析,提高手术技巧及采取预防措施能够避免发生血肿;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动态复查颅脑CT,及时诊断并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数字成型钛网 颞肌下颅骨修补术 对侧血肿 额颞区
下载PDF
应用局部皮瓣修复头部电烧伤颅骨外露 被引量:3
9
作者 柯家祥 李蓓 朱志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头部电烧伤合并颅骨外露局部皮瓣修复的治疗体会。方法:笔者科室自2006年4月-2014年5月共收治头部电烧伤合并颅骨外露患者12例,颅骨外露最大面积18cm×13cm,所有病例均采用头部局部皮瓣修复。结果:12例移植部位皮瓣均存活... 目的:探讨头部电烧伤合并颅骨外露局部皮瓣修复的治疗体会。方法:笔者科室自2006年4月-2014年5月共收治头部电烧伤合并颅骨外露患者12例,颅骨外露最大面积18cm×13cm,所有病例均采用头部局部皮瓣修复。结果:12例移植部位皮瓣均存活,创面一期愈合,效果满意。结论:在颅骨外露不超过1/3的头皮缺损采用头部局部皮瓣修复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是临床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烧伤 局部皮瓣 头皮损伤 颅骨外露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香港地区现代人头骨的研究——性别和地区类型的判别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令红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22-230,共9页
本文报告了香港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测量性状的性别差异情况和香港与太原的男性头骨的差异情况。在此基础上,使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各自的判别函数,正判率分别达到93.1%和85.3%。它们分别适用于华南头骨的性别鉴定和华南与华北男性... 本文报告了香港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测量性状的性别差异情况和香港与太原的男性头骨的差异情况。在此基础上,使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各自的判别函数,正判率分别达到93.1%和85.3%。它们分别适用于华南头骨的性别鉴定和华南与华北男性头骨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头骨 性别差异 地区类型
下载PDF
颅底—颞下颌关节区骨巨细胞病变的切除及修复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毅 孙坚 +4 位作者 李军 吴逸群 竺涵光 杨驰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发生于颅底—颞下颌关节区的骨巨细胞病变的手术切除特点及修复原则。方法:1994年3月~2007年7月共手术治疗颅底—颞下颌关节区骨巨细胞病变18例,12例行颅颌联合手术。15例病变全部切除,3例近全切除,仅1例切除部分硬脑膜并修... 目的:探讨发生于颅底—颞下颌关节区的骨巨细胞病变的手术切除特点及修复原则。方法:1994年3月~2007年7月共手术治疗颅底—颞下颌关节区骨巨细胞病变18例,12例行颅颌联合手术。15例病变全部切除,3例近全切除,仅1例切除部分硬脑膜并修补。对于术后缺损,17例用邻近带蒂组织瓣如颞肌系统瓣、胸锁乳突肌瓣修复,1例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4例用钛板重建颧弓,6例用钛网重建颅底,2例分别用人工关节和游离髂骨重建颞下颌关节。3例近全切除者加用术后放疗。结果:除1例术后第3天发生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康复,其余无并发症。所有18例术后外形基本对称,术前各种症状明显改善。16例在随访期间(6个月~10a)未出现复发,2例失访。结论:对发生于颅底-颞下颌关节区的骨巨细胞病变,应力求根治性切除,硬脑膜缺损应予修补。用邻近的带蒂组织瓣修复软组织缺损,钛板或钛网修复骨组织缺损,可获得满意的外形,较大的缺损可用游离组织瓣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病变 颅底—颞下颌关节区 根治性切除 修复
下载PDF
中国边疆地区汉代以后古人骨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泓 周慧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8-123,共6页
近年来,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出土了一些有关古代车师、鲜卑、高句丽、渤海、吐蕃和契丹等族的人骨资料。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组对这些古人骨资料进行... 近年来,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出土了一些有关古代车师、鲜卑、高句丽、渤海、吐蕃和契丹等族的人骨资料。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组对这些古人骨资料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和分子考古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填补了多项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 汉代以后 古代人骨 体质人类学 分子考古学
下载PDF
应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肿瘤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刚 杨小朋 +5 位作者 吴红星 刘藏 孙振荣 葛明 于书卿 张振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9年第4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在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岩斜区肿瘤患者10例,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研究。结果肿瘤全切10例,术后出现暂时性语言...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在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岩斜区肿瘤患者10例,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研究。结果肿瘤全切10例,术后出现暂时性语言障碍、肢体肌力下降2例,出院时均恢复,皮下积液2例,治愈,出院时均达生活自理或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操作简便、快捷,易于掌握,术后并发症少,是岩斜区肿瘤的较佳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颅底肿瘤 乙状窦前入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太行山地区猕猴颅骨非测量性状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翟心慧 赵晓进 +1 位作者 薛德明 宛霞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1999年第1期26-27,共2页
应用形态学方法,观察19例太行山猕猴颅骨的非测量性状,观察形态指标达80项。结果表明,颅形以楔形为主(出现率为52.94%),其次为盾形(35.29%);眼眶多为圆形(63.16%);枕骨大孔的形状变异较大;矢状缝各... 应用形态学方法,观察19例太行山猕猴颅骨的非测量性状,观察形态指标达80项。结果表明,颅形以楔形为主(出现率为52.94%),其次为盾形(35.29%);眼眶多为圆形(63.16%);枕骨大孔的形状变异较大;矢状缝各段均以愈合形出现率较高,冠状缝和人字缝各段主要形态为微波形;额中缝出现率较低(26.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非测量性状 猕猴 太行山地区
下载PDF
颅中窝入路内耳道定位的应用解剖学
15
作者 董云鹏 徐进 +1 位作者 郭漳生 黄魏宁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经颅中窝入路,以锤骨头为定位标志,测量其与内耳道及其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定位内耳道。方法10%甲醛固定成人头颅标本12具(23侧),经颅中窝入路行显微解剖,显露棘孔,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小神经,面神经,锤骨头,弓状隆起,岩上窦... 目的经颅中窝入路,以锤骨头为定位标志,测量其与内耳道及其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定位内耳道。方法10%甲醛固定成人头颅标本12具(23侧),经颅中窝入路行显微解剖,显露棘孔,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小神经,面神经,锤骨头,弓状隆起,岩上窦,半规管和内耳道等,首先以"蓝线法"定位内耳道,测量相关数据,再以锤骨头为定位标志定位内耳道,并测量记录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上半规管"蓝线"与内耳道长轴夹角为58.52°±4.84°。经锤骨头中心向岩骨(岩上窦)长轴引垂线AB,再经锤骨头在垂线AB前内30°(28.93°±6.07°)引直线BC,该直线上距锤骨头(6.69±1.10)mm可定位内耳道底,距锤骨头(20.1±1.48)mm可定位内耳门中点。结论经颅中窝入路,传统定位标志存在变异时,可以锤骨头定位内耳道及周围重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解剖学 局部 尸体解剖
下载PDF
枕下极外侧入路应用解剖学探讨及手术体会
16
作者 姬云翔 王业忠 +3 位作者 赵冬 朱立仓 代林志 田卫东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延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讨论。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进行延颈交界区腹侧局部显微解剖探讨,观测延颈交界区有关结构。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26例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延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讨论。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进行延颈交界区腹侧局部显微解剖探讨,观测延颈交界区有关结构。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26例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6例患者,9例痊愈,17例好转。14例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2例,后组脑神经轻度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是切除该部位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外科 延颈交界区 枕下极外侧入路 显微解剖
下载PDF
前颅底-筛窦入路切除斜坡区硬膜外肿瘤
17
作者 姜之全 于振国 +3 位作者 张少军 苏贺先 娄飞云 马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前颅底-筛窦入路切除斜坡区硬膜外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对我院1999年11月至2006年7月间收治的10例斜坡区硬膜外脊索瘤病人均采用前颅底-筛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10例肿瘤均达到镜下基本全切,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1例术... 目的探讨前颅底-筛窦入路切除斜坡区硬膜外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对我院1999年11月至2006年7月间收治的10例斜坡区硬膜外脊索瘤病人均采用前颅底-筛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10例肿瘤均达到镜下基本全切,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1例术后第7天出现脑脊液漏,重新手术修补成功。术后均无颅内感染及长期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均恢复良好。结论经前颅底-筛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斜坡区硬膜外肿瘤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对合适的病例可以做到彻底切除肿瘤,取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 筛窦 斜坡 肿瘤
下载PDF
经鼻蝶入路鞍区病灶切除术后应用人工脑膜重建颅底的方法研究
18
作者 周憑 杨伯捷 +2 位作者 孙安 曹晓运 鲍伟民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9期48-49,72,共3页
目的探讨经蝶病灶切除手术中应用人工脑膜重建颅底的应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人工脑膜在32例经蝶鞍区病灶术后颅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对其修补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头颅CT检查未见与人工脑膜有关的异常表现,减少了经蝶手术并发... 目的探讨经蝶病灶切除手术中应用人工脑膜重建颅底的应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人工脑膜在32例经蝶鞍区病灶术后颅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对其修补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头颅CT检查未见与人工脑膜有关的异常表现,减少了经蝶手术并发症,未出现新的人工脑膜相关并发症。结论人工脑膜在经蝶病灶切除手术中应用安全,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病灶 人工脑膜 经蝶手术 颅底重建
下载PDF
前颅底肿瘤、类肿瘤病变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研究
19
作者 田军 王天铎 +3 位作者 刘清明 秦咏梅 李学忠 王金平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为前颅底肿瘤、类肿瘤病变的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测量 3 0例干燥国人颅骨的鼻棘点、Dacryon点和颞额颧点至前颅底各结构的的连线长度 ;颞额颧点至颅中窝内各结构的连线长度 ,以及部分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所成的角度... 目的 :为前颅底肿瘤、类肿瘤病变的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测量 3 0例干燥国人颅骨的鼻棘点、Dacryon点和颞额颧点至前颅底各结构的的连线长度 ;颞额颧点至颅中窝内各结构的连线长度 ,以及部分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所成的角度。结果 :1 .鼻棘点至筛板前缘、筛板后缘、视神经交叉沟、鞍结节、前床突、视神经管眶口、视神经管颅内口、翼管口、蝶腭孔的距离分别为 :(4 9.6± 3 .8)mm、(5 4.8± 3 .5 )mm、(66.3± 3 .9)mm、(67.9± 3 .3 )mm、(71 .8±3 .5 )mm、(61 .0± 3 .3 )mm、(66.4± 3 .6)mm、(64.3± 3 .6)mm、(4 7.5± 2 .8)mm。鼻棘点与筛板前缘、筛板后缘、鞍结节的连线与鼻底平面所成的夹角分别为 ;(77 4± 4 0 )°、(5 5 5±5 4)°、(4 0 5± 3 5 )°。2 .Dacryon点至筛前、后孔、视神经管眶口、颅内口、前床突、筛板前、后缘、视神经沟、鞍结节、眶上裂外侧缘的距离分别为 :(1 6.2± 2 .2 )mm、(2 8.6± 2 .3 )mm、(3 4.7± 2 .5 )mm、(4 2 .6± 3 .4)mm、(4 9.8±3 .1 )mm、(1 2 .7± 1 .7)mm、(2 8.5± 2 .8)mm、(4 3 .7± 3 .7)mm、(4 7.9± 3 .2 )mm、(3 7.4± 2 .8)mm。3 .颞额颧点至眶下裂外端、翼上颌连接外侧下缘、翼上颌裂下端、翼突外侧板根部、圆孔、卵圆孔、棘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解剖学 颅骨测量法 颅骨肿瘤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与颅底-颞下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榕 李庆祥 +4 位作者 毛驰 彭歆 王洋 郭玉兴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评价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颅底-颞下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17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平扫CT... 目的:评价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颅底-颞下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17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扫描。在导航软件中将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融合后,三维重建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并联合导航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资料,评价应用效果。结果:17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在同一帧图像上精确显示通过不同图像描记的病变、颅颌面骨及重要血管。联合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及导航引导穿刺或手术设计,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对肿瘤体积较小、复发及边界不清的病例效果显著。4例利用融合图像进行术前诊断与评估后行手术探查(无术中导航引导,其中3例手术切除,1例仅取活检),3例行导航引导穿刺活检,12例行导航引导手术切除(其中2例先行导航穿刺活检)。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穿刺或手术,1例脑膜瘤复发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腮腺深叶肿瘤患者术后面瘫,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为100%(3/3)。手术切除的15例经术中导航检查及术后影像验证显示完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随访3~9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结论:充分利用多模态影像优势,准确分析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颅底-颞下区肿瘤的术前规划,联合导航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穿刺活检及手术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颞下区 肿瘤 多模态 影像融合 外科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