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Levels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Small-Tailed Han Sheep and Tan Sheep Populations Using Structural Loci 被引量:1
1
作者 LU Sheng-xia CHANG Hong +6 位作者 JI De-jun Tsunoda Kenji REN Zhan-jun REN Xiang-lian SUN Wei YANG Zhang-ping CHANG Guo-b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65-872,共8页
Using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 in typical colonies of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habitat" and several 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s, the variations of 17 structural loci encoding blood proteins in 60 Small-Tailed Ha... Using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 in typical colonies of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habitat" and several 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s, the variations of 17 structural loci encoding blood proteins in 60 Small-Tailed Han sheep and 73 Tan sheep we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14 other sheep populations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o investigate their levels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The average heterozygosities of Small-Tailed Han sheep and Tan sheep were 0.2360 and 0.2587,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values were 0.1974 and 0.2102,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effective numbers of alleles were 1.5723 and 1.5751, respectively. The coefficients of gen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our groups (including 4, 6, 13, and 16 sheep populations, respectively) were 0.049323, 0.059987, 0.1728, and 0.201256,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degree of gene differentiation at the structural loci was the least in Hu sheep, Tong sheep, Small-Tailed Hart sheep, and Tan sheep; followed by the above-mentioned four sheep populations and two Mongolian sheep populations; and was the highest in sheep populations belonging to the Mongolian sheep group, South Asian sheep, and European sheep. The earlier researchers' conclusions that both Small-Tailed Han sheep and Tan sheep evolved from Mongolian sheep were further verified b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u sheep, Tong sheep, Small-Tailed Han sheep, and Tan sheep were decreasingly affected by the bloodline of Mongolian sheep to different degre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heep populations were no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s among sheep po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tailed han sheep Tan sheep structural loci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下载PDF
Polymorphism of BMPR-IB Gen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tter Size in Small Tail Han Sheep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Kai-dong LI Jing +4 位作者 FAN Qing-can LIU Nan WANG Jin-wen WANG Xin-yan QU Xu-xian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0年第2期29-31,共3页
[ Objective] To open an exit for breeding high-fecundity Small Tail Han sheep according to genotypes. [ Method] By the PCR-RFLP, the polymorphism of ovine BMPR-IB gene was detected in Small Tail Han sheep of basic pop... [ Objective] To open an exit for breeding high-fecundity Small Tail Han sheep according to genotypes. [ Method] By the PCR-RFLP, the polymorphism of ovine BMPR-IB gene was detected in Small Tail Han sheep of basic population and breeding popul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tter size was analyzed. [ Result] In the basic population, the frequencies of B + and BB genotypes were 77.78% and 14.81%, respectively, and their litter size per parity was 1.77 and 2.40, respectively. In the breeding population, the frequencies of B + and BB genotypes were 51.79% and 40.18%, respectively, and their litter size per parity was 2.54 and 3.02, respectively. [ Conclusion] The ovine BMPR-IB gene can be used as a molecular Qenetic marker for fecundity traits to establish high-fecundity Small Tail Han she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R-IB gene Litter size small tail han sheep PCR-RFLP
下载PDF
Relevance between BMPR-IB Genotypes and Litter Size in Small Tail Han Sheep
3
作者 FAN Qing-can YE Lu-Iin +4 位作者 LIU Nan CAI Zhong-feng WANG Xin-yan QU Xu-xian YUAN Pei-xun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1年第5期6-8,共3页
[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polymorphism of BMPR-IB gene and analyze the relevance between genotype frequency of FecB gene and litter size. [Method] Mutation sites in the BMPR-IB gene of Small Tail Hart sheep were anal... [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polymorphism of BMPR-IB gene and analyze the relevance between genotype frequency of FecB gene and litter size. [Method] Mutation sites in the BMPR-IB gene of Small Tail Hart sheep were analyzed by PCR-RFLP. [ Resluts] The percentages of individuals with BB, B + and + + genotypes were 24.69%, 54.89% and 20.42%, respectively, and their average litter size per parity was 3.01,2.81 and 2.16, respectively. E Conclusion] The BMPR-IB gene can be used as a molecular genetic marker in fecundity traits. The FecB gene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litter size of the Small Tail Han sheep and has additive action on litter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tail han sheep BMPR-IB gene FecB gene PCR-RFLP Litter Size
下载PDF
Study on FSHR and LHR mRNA Levels of Different BMPRIB Genotypes of Small Tail Han Sheep During the Oestrum 被引量:1
4
作者 JIA Cun-ling LI Ning +3 位作者 WEI Ze-hui ZHU Xiao-ping LIU Hai-ying JIA Zhi-ha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1期94-99,共6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BMPRIB genotypes of Small Tail Han sheep and FSHR and LHR mRNA levels during the oestrum was studied using semiquantitative PC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SHR mRNA extracted from 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BMPRIB genotypes of Small Tail Han sheep and FSHR and LHR mRNA levels during the oestrum was studied using semiquantitative PC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SHR mRNA extracted from the right ovary of BB (1.14±0.11) ewes showed higher levels compared with AA (0.44±0.11) and AB (0.36±0.08) ewes (P〈0.01), and LHR mRNA extracted from the right ovary of BB (0.42±0.02) ewe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compared with AA (0.23±0.02) and AB (0.25±0.04) ewes (P〈0.01); however, the mRNA extracted from the left ovary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vels among the genotypes during the oestrum. It indicated that the fecundity induced by a mutation of BMPRIB in Small Tail Han sheep may be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the mRNA expression of LHR and FSHR in ov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RIB small tail han sheep FSHR LHR FECUNDITY
下载PDF
小尾寒羊不同部位风味物质与风味前体物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王宇 淑英 +4 位作者 王慧婷 张旭 梁孙硕 焦颖雪 张志胜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77,共15页
以6~7月龄、体质量为50 kg的小尾寒羊为实验对象,选取颈肉(NM)、里脊(LLDM)和腿肉(RG),对小尾寒羊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和氨基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部位共检测到4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是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占... 以6~7月龄、体质量为50 kg的小尾寒羊为实验对象,选取颈肉(NM)、里脊(LLDM)和腿肉(RG),对小尾寒羊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和氨基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部位共检测到4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是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占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50%左右。经主成分分析得知,庚醛、壬醛、苯甲醛等24种风味物质是导致不同部位间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LLDM中对人体有益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为最高,脂肪酸比例更符合人体对羊肉脂肪酸营养价值的需求,对人体健康更有益。氨基酸中以谷氨酸(Glu)和赖氨酸(Lys)为主,约占总氨基酸的17%和10%,其中RG除蛋氨酸(Met)、酪氨酸(Tyr)、赖氨酸(Lys)外含量均为最高,且除谷氨酸(Glu)和脯氨酸(Pro)外与LLDM差异不显著,与NM差异均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大多数挥发性风味物质呈正相关,且与醛类、醇类和芳香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在氧化过程中生成醛类、醇类和芳香类等物质。氨基酸与大多数醛类和醇类都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氨基酸通过转氨反应等一系列反应,最终生成醛类和醇类等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尾寒羊 不同部位 挥发性风味物质 脂肪酸 氨基酸 相关性
下载PDF
小尾寒羊BMPR-ⅠB基因的多态性、效应及连锁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殷子惠 姜运良 +3 位作者 樊新忠 王玉 唐辉 岳永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0-513,共4页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B(BMPR-ⅠB)的Q249R(A746G)突变使Booroola Merino绵羊的繁殖性能提高。该突变在小尾寒羊群体中也有分布。本研究用PCR-SSCP技术对299只小尾寒羊BMPR-ⅠB基因突变位点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BB、B+和++的基因型频率分...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B(BMPR-ⅠB)的Q249R(A746G)突变使Booroola Merino绵羊的繁殖性能提高。该突变在小尾寒羊群体中也有分布。本研究用PCR-SSCP技术对299只小尾寒羊BMPR-ⅠB基因突变位点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BB、B+和++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41 8,0.364 5和0.093 7,突变等位基因B的基因频率为0.724 1。对2个小尾寒羊羊场的111只有产羔数记录的小尾寒羊BMPR-ⅠB的Q249R突变对产羔数的效应进行了分析,估计出突变等位基因B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效应为:替代效应和显性效应,在第一胎分别为0.46和0.16,在第二胎分别为0.56和0.11;在第一胎和第二胎BB比++分别多产0.77和1.02羔。对BB基因型小尾寒羊和微卫星标记OARJL36的连锁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BB基因型小尾寒羊,BMPR-ⅠB的B等位基因与OAR-JL36位点之间仍然存在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尾寒羊 BMPR-ⅠB 多态性 产羔数 效应 连锁
下载PDF
小尾寒羊BMPR-IB基因Fec^B突变与产羔数和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杨宇泽 冯涛 +5 位作者 储明星 云鹏 肖炜 薛振华 张进涛 孟丹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3,共6页
采集京郊地区小尾寒羊及小尾寒羊高繁殖力核心群母羊血样,利用PCR-RFLP方法分析2类羊群BMPR-IB基因多态性,并研究BMPR-IB基因不同基因型对小尾寒羊产羔数以及对核心群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京郊小尾寒羊群BMPR-IB基因BB,B+和++... 采集京郊地区小尾寒羊及小尾寒羊高繁殖力核心群母羊血样,利用PCR-RFLP方法分析2类羊群BMPR-IB基因多态性,并研究BMPR-IB基因不同基因型对小尾寒羊产羔数以及对核心群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京郊小尾寒羊群BMPR-IB基因BB,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4,0.56和0.10,高繁殖力核心群BB、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7,0.48和0.05;京郊小尾寒羊群BB、B+和++基因型个体平均产羔数分别为2.72,2.16,1.74只,核心群BB、B+和++基因型个体平均产羔数分别为3.20,2.57,2.07只;BMPR-IB不同基因型羔羊90日龄前平均日增质量(ADG)最大,B+型羔羊生长最快,120日龄后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体尺指数研究表明,90日龄前,B+型母羔体长和胸围生长大于体高,生长潜力较大。可见,BMPR-IB基因是影响小尾寒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以FecB突变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可提高核心群母羊的产羔数,BMPR-IB基因型对羔羊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利用BMPR-IB基因培育小尾寒羊超高繁殖力品系或高繁殖力绵羊新品种以及开展羊肉生产,都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尾寒羊 BMPR-IB基因 产羔数 生长发育
下载PDF
3个绵羊群体BMPR-IB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对产羔数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田秀娥 孙红霞 王永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1-36,共6页
【目的】比较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BMPR-IB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和分析BMPR-IB基因的多态性,通过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基因... 【目的】比较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BMPR-IB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和分析BMPR-IB基因的多态性,通过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结果】(1)滩羊和小尾寒羊均发现了++、B+和BB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60,0.240,0.100和0.118,0.353,0.529,+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80,0.220和0.294,0.706,蒙古羊仅表现++1种基因型;滩羊、小尾寒羊BMPR-IB基因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39和0.501,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和高度多态(PIC>0.5);(2)小尾寒羊BB基因型个体平均产羔数较B+基因型多0.541只,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较++基因型多1.208只,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滩羊BB基因型个体平均产羔数较B+和++基因型分别多0.076和0.159只,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1)小尾寒羊和滩羊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相邻2个碱基处发生了与布鲁拉美利奴绵羊(Booroola Merino)相同的突变(A746G);(2)BMPR-IB基因位点的突变基因B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和滩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或者是与之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可以用于提高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羊 蒙古羊 小尾寒羊 BMPR-IB基因 产羔数
下载PDF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BMPR-IA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白俊艳 赵淑娟 +5 位作者 庞有志 雷雪芹 贾小平 马志远 刘振方 仵天陪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3-65,共3页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BMPR-IA基因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豫西脂尾羊)中的多态性,以期探索该基因对于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绵羊品种中BMPR-IA基因检测出2个基因型即AA和...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BMPR-IA基因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豫西脂尾羊)中的多态性,以期探索该基因对于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绵羊品种中BMPR-IA基因检测出2个基因型即AA和AB,在小尾寒羊和大尾寒羊中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25和0.778,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75和0.222。在小尾寒羊和大尾寒羊中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38和0.889,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62和0.111。在豫西脂尾羊中只检测到AA基因型。研究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索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的高繁殖力遗传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尾寒羊 小尾寒羊 BMPR-IA基因 PCR-SSCP
下载PDF
基于RNA-Seq技术挖掘绵羊背最长肌肉质性状相关基因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位 付绍印 +6 位作者 何小龙 王艳欣 王月星 王标 刘斌 刘永斌 张文广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30,共9页
试验通过对小尾寒羊与巴美肉羊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分析,旨在挖掘影响两种绵羊肉质性状的关键基因。分别选取小尾寒羊和巴美肉羊各3只,利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对其背最长肌转录组文库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测序结果进行分... 试验通过对小尾寒羊与巴美肉羊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分析,旨在挖掘影响两种绵羊肉质性状的关键基因。分别选取小尾寒羊和巴美肉羊各3只,利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对其背最长肌转录组文库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影响两者肉质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发现,6个样品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后共得到120Gb的有效数据,共筛选出333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82个,下调基因有251个。GO功能富集与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了6个与肉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PDK4、MYF6、PPARGC1A、SLCO4A1、FABP4、LEP。试验通过对比小尾寒羊与巴美肉羊背最长肌转录组数据,筛选影响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丰富了绵羊基因组信息,为进一步阐述不同品种绵羊肉质性状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SEQ 肉质性状 转录组 小尾寒羊 巴美肉羊 背最长肌
下载PDF
γ-聚谷氨酸对小尾寒羊瘤胃发酵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曹琪娜 张艳梅 +5 位作者 敖长金 张腾龙 张兴夫 白晨 赵亚波 齐景伟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2,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测定饲粮中添加γ-聚谷氨酸(γ-PGA)对小尾寒羊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检疫合格、体重(37.1±0.5)kg的3月龄小尾寒羊公羊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试验旨在研究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测定饲粮中添加γ-聚谷氨酸(γ-PGA)对小尾寒羊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检疫合格、体重(37.1±0.5)kg的3月龄小尾寒羊公羊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g/(只·d)的γ-PGA,预试期14 d,正试期7 d,正试期第7天晨饲2 h后通过瘤胃液采样器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并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测定瘤胃液中菌群结构。结果表明:试验组小尾寒羊瘤胃液氨态氮(P<0.01)、乙酸浓度(P<0.05)高于对照组,但两组试验羊的瘤胃液pH、丙酸、丁酸、乙酸/丙酸及微生物蛋白间无显著差异;饲粮中添加γ-PGA可提高小尾寒羊瘤胃菌群多样性(P<0.01);在门水平上,试验组小尾寒羊瘤胃液中软壁菌门、螺旋菌门、未注释细菌门及蓝藻门的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P<0.01),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拟杆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属水平上,饲粮添加γ-PGA后小尾寒羊瘤胃液中普雷沃式菌属的相对丰度提高了8.2%,并且可提高小尾寒羊瘤胃内解琥珀酸菌属的相对丰度(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γ-PGA能够极显著提高小尾寒羊瘤胃乙酸、氨态氮及菌群多样性,对其纤维素降解菌的生长影响显著,可提高拟杆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还能够提高普雷沃式菌属的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尾寒羊 瘤胃 菌群 Γ-PGA 16S rDNA
下载PDF
甘肃地区绵羊MHC-DRB1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与乳房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小丽 宋晓育 +3 位作者 马小军 陈富强 张晨 张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1-227,共7页
为研究甘肃地区绵羊MHC-DRB1基因第2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绵羊乳房炎的相关性,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200只甘肃高山细毛羊和212只小尾寒羊(其中各有43只和48只乳房炎阳性)MHC-DRB1第2外显子基因多态性,分析了群体内各等位基因与绵羊乳房... 为研究甘肃地区绵羊MHC-DRB1基因第2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绵羊乳房炎的相关性,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200只甘肃高山细毛羊和212只小尾寒羊(其中各有43只和48只乳房炎阳性)MHC-DRB1第2外显子基因多态性,分析了群体内各等位基因与绵羊乳房炎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绵羊群体的MHC-DRB1第2外显子共检测到13个等位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5),且偏离了哈德温伯格平衡定律(P<0.01)。两个品种绵羊乳房炎阴性和阳性个体的13个单倍型序列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和相对危险值(RR值)计算发现,甘肃细毛羊中等位基因D(0.01<P<0.05,RR=0.898)与乳房炎的抗性具有相关性,F(0.01<P<0.05,RR=3.360)与乳房炎易感性具有相关性;而等位基因K(0.01<P<0.05,RR=0.030)与小尾寒羊乳房炎的抗性有相关性,F(P<0.01,RR=5.176)与小尾寒羊乳房炎的易感性具有较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高山细毛羊 小尾寒羊 MHC-DRB1第二外显子 PCR-SSCP 乳房炎
下载PDF
绵羊KAP8-1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立春 孙福亮 +5 位作者 尹峰 曹阳 朴庆林 王晓阳 张明新 金海国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6-21,共6页
本文旨在克隆绵羊角蛋白关联蛋白8-1(KAP8-1)基因c DNA并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分布。提取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皮肤及不同组织总RNA,RT-PCR法克隆KAP8-1基因,定量RT-PCR方法分析2个品种间KAP8-1基因的表达谱差异。结果表明:... 本文旨在克隆绵羊角蛋白关联蛋白8-1(KAP8-1)基因c DNA并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分布。提取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皮肤及不同组织总RNA,RT-PCR法克隆KAP8-1基因,定量RT-PCR方法分析2个品种间KAP8-1基因的表达谱差异。结果表明:已成功克隆出绵羊KAP8-1基因,该基因片段长225 bp,其中ORF区189 bp,编码62个氨基酸,分析显示该KAP8-1基因属于典型的HGT KAP家族,甘氨酸和酪氨酸含量分别为22.6%和17.7%;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间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且多态位点均引起关键性氨基酸的突变;组织表达谱检测表明KAP8-1基因为多组织表达基因,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中不同组织表达谱丰度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小尾寒羊脾脏、肝脏中高表达,而新吉细毛羊则皮肤、心脏中高表达。结果显示,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KAP8-1基因在基因多态性还是组织表达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该基因可能与毛表型性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P8-1 新吉细毛羊 小尾寒羊 基因克隆
下载PDF
加味补中益气散对小尾寒羊肉品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乔杰 落巨越 +3 位作者 张鹏 景丽荣 杨英 高珍珍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0,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加味补中益气散对羊的肉品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月龄小尾寒羊公羊羔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和3%的加味补中益气散,商品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的四胃动力散,... 试验旨在探究加味补中益气散对羊的肉品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月龄小尾寒羊公羊羔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和3%的加味补中益气散,商品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的四胃动力散,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预试期9 d,正式试验期107 d。结果显示,1%剂量组羊肉总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剂量组羊肉中风味氨基酸和正庚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正己醛和正壬醛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3%剂量组羊肉中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和1-辛烯-3-醇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癸酸、硬脂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5月龄和6月龄时,各剂量组羊血清中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加味补中益气散可能通过影响小尾寒羊机体脂肪酸与风味氨基酸代谢来调控羊肉中膻味物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合成,进而改善羊肉风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肉羊的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补中益气散 小尾寒羊 肉品质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小尾寒羊YB-1基因全长cDNA克隆与原核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雪梅 李宏滨 杜立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5-367,共3页
采用RT-PCR技术从小尾寒羊睾丸组织获得YB-1基因全长cDNA,并将其编码区重组于融合表达质粒pET32a中,经酶切和序列鉴定分析后,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 plys(E)中经不同浓度IPTG诱导后获得表达,但表达量较低,且IPTG的浓度变化不影响目的... 采用RT-PCR技术从小尾寒羊睾丸组织获得YB-1基因全长cDNA,并将其编码区重组于融合表达质粒pET32a中,经酶切和序列鉴定分析后,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 plys(E)中经不同浓度IPTG诱导后获得表达,但表达量较低,且IPTG的浓度变化不影响目的蛋白的表达量。通过改变筛选抗生素,最终获得了目的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为深入开展YB-1蛋白功能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尾寒羊 YB-1 融合蛋白 原核表达
下载PDF
小尾寒羊KAP6.4基因PCR-SSCP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佳栋 魏凤菊 +1 位作者 刘月琴 张英杰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47-50,共4页
KAP6.4是角蛋白关联蛋白KAP基因家族中的一员。为探究小尾寒羊中KAP6.4基因是否存在多态性,试验通过提取小尾寒羊血液样品DNA,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KAP6.4基因的SNP多态。试验检测到2种基因型,其中AA(基因型频率为0.778)为优势基因型,A... KAP6.4是角蛋白关联蛋白KAP基因家族中的一员。为探究小尾寒羊中KAP6.4基因是否存在多态性,试验通过提取小尾寒羊血液样品DNA,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KAP6.4基因的SNP多态。试验检测到2种基因型,其中AA(基因型频率为0.778)为优势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为0.889)为优势等位基因。测序结果显示,AA型基因和Gen Bank登陆序列相一致,AB型基因在编码区发生了7处碱基突变和增添36 bp片段。分析表明,AB型变异造成了3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化。以上结果表明,KAP6.4基因在小尾寒羊群体中存在多态性,这为进一步在小尾寒羊群体中开展绒毛性状与KAP6.4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P6.4 PCR-SSCP 小尾寒羊 SNP
下载PDF
不同绵羊品种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生宝 张英杰 +1 位作者 刘月琴 孙洪新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12期8-10,共3页
以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了小尾寒羊和无角道赛特及其杂一代的基因型,并对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尾寒羊BB、B+、++基因型频率分别是30.0%、66.0%、4.0%;无角道赛特只有++型为... 以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了小尾寒羊和无角道赛特及其杂一代的基因型,并对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尾寒羊BB、B+、++基因型频率分别是30.0%、66.0%、4.0%;无角道赛特只有++型为1.0;道寒F1代没有BB型,B+和++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0%和28.0%。经x2检验,小尾寒羊的基因型和产羔数的关系密切,样本在该位点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基因型++、B+、BB的品种平均窝产羔数分别为1.00±0.00、1.67±0.11、2.40±0.13,差异极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R-IB基因 小尾寒羊 无角道赛特 产羔数
下载PDF
小尾寒羊AA-NAT基因克隆及其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18
作者 孙晓笛 储明星 +4 位作者 王永娟 黄冬维 王金玉 狄冉 方丽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9-745,共7页
根据牛AA-NAT基因DNA序列和绵羊该基因mRNA序列,设计5对引物(P1~P5),每对引物分别扩增随机选取的8只小尾寒羊,PCR产物克隆测序,序列拼接获得小尾寒羊AA-NAT的DNA序列,总长为2 138 bp。序列比对发现P3的扩增产物中存在C617T的沉默突变... 根据牛AA-NAT基因DNA序列和绵羊该基因mRNA序列,设计5对引物(P1~P5),每对引物分别扩增随机选取的8只小尾寒羊,PCR产物克隆测序,序列拼接获得小尾寒羊AA-NAT的DNA序列,总长为2 138 bp。序列比对发现P3的扩增产物中存在C617T的沉默突变。根据获得的小尾寒羊AA-NAT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引物P6,利用PCR-RFLP技术分别在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小尾寒羊、白杜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滩羊、萨福克和特克塞尔)中检测该位点的多态性。结果发现引物P6扩增片段在滩羊、萨福克和特克塞尔中均检测到CC、CT和TT 3种基因型,在小尾寒羊和白杜泊中只检测到CC和CT 2种基因型;该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分布在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尾寒羊CC和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4和0.76,CC型母羊平均产羔数比CT型多0.48只(P<0.01)。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AA-NAT基因617位点与绵羊的常年发情可能存在一定关联,C等位基因可能是提高绵羊产羔数的一个潜在有效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尾寒羊 AA-NAT基因 常年发情 产羔数 PCR-RFLP
下载PDF
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舍饲小尾寒羊公羔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范敬常 楚惠民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6-20,共5页
试验为研究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舍饲小尾寒羊公羔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75只约90日龄的小尾寒羊公羔羊,随机分为试验Ⅰ组(低蛋白组,12.16%)、Ⅱ组(中蛋白组,14.04%)、Ⅲ组(高蛋白组,15.70%),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公羔羊。预试... 试验为研究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舍饲小尾寒羊公羔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75只约90日龄的小尾寒羊公羔羊,随机分为试验Ⅰ组(低蛋白组,12.16%)、Ⅱ组(中蛋白组,14.04%)、Ⅲ组(高蛋白组,15.70%),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公羔羊。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平均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料重比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的胴体重、背膘厚度显著低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P<0.05),蒸煮损失、滴水损失、亮度值和黄度值显著高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P<0.05)。试验Ⅱ组羔羊平均日收益2.47元/d,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分别高0.74元/d和0.39元/d。研究表明,代谢能水平为11.52~11.57 MJ/kg时,提高饲粮蛋白质水平可以提高舍饲小尾寒羊公羔羊的生长性能,并对羊肉品质具有改善作用,以粗蛋白质水平为14.04%时经济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小尾寒羊 生长性能 肉品质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外源激素处理提高小尾寒羊和蒙古羊春季繁殖力的研究
20
作者 邓宇 赵瑞霞 +5 位作者 李宝栋 刘树才 荣迪 阿拉坦莎 李巍巍 赵禹凯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旨在研究春季对小尾寒羊、蒙古羊进行同期发情与人工授精处理时,不同外源激素使用对两品种羊繁殖指标和血液生殖激素浓度的影响。挑选春季小尾寒羊、蒙古羊母羊各120只,按不同外源激素处理方法随机均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处理方法为阴道... 旨在研究春季对小尾寒羊、蒙古羊进行同期发情与人工授精处理时,不同外源激素使用对两品种羊繁殖指标和血液生殖激素浓度的影响。挑选春季小尾寒羊、蒙古羊母羊各120只,按不同外源激素处理方法随机均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处理方法为阴道氟孕酮海绵栓(FGA)+撤栓后即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试验Ⅰ组为FGA+撤栓前24 h注射PMSG,试验Ⅱ组为FGA+撤栓前24 h注射PMSG+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_(3)(LHRH-A_(3)),试验Ⅲ组为FGA+撤栓前24 h注射PMSG+注射LHRH-A_(3)+稀释精液中添加催产素(OXT)。结果:试验I组与对照组相比,蒙古羊放栓第14天孕激素(P_(4))浓度显著升高(P<0.05),卵泡刺激素(FSH)浓度和发情反应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Ⅱ组与试验Ⅰ组相比,小尾寒羊产羔率极显著提高(P<0.01),蒙古羊放栓第14天FS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浓度和同期受胎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同期妊娠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Ⅲ组与试验Ⅱ组相比,小尾寒羊放栓第14天雌激素(E_(2))浓度和同期妊娠率均显著升高(P<0.05),蒙古羊放栓第14天FSH浓度、同期受胎率和同期妊娠率均极显著下降(P<0.01)。综上可见,试验Ⅱ组(FGA+撤栓前24 h注射PMSG+LHRH-A_(3))对于提高蒙古羊春季繁殖力效果较好,试验Ⅲ组(FGA+撤栓前24 h注射PMSG+LHRH-A_(3)+OXT)对于提高小尾寒羊繁殖力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尾寒羊 蒙古羊 同期发情 人工授精 生殖激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