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法配合小切口内固定对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Maryland、AOFA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丘均友 黄轶 钟玉祥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0期207-210,共4页
目的研究手法配合小切口内固定对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Maryland、AOF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2014年4月~2017年3月就诊的88例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AO钢... 目的研究手法配合小切口内固定对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Maryland、AOF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2014年4月~2017年3月就诊的88例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AO钢板常规内固定,观察组给予手法配合小切口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期指标,Maryland、AOFAS评分及并发症几率等。结果观察组优者占比68.18%(30/44),优良率为90.91%(40/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45%(20/44),70.45%(31/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Maryland评分与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4.55%(2/44)显著低于对照组18.18%(8/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法配合小切口内固定术对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足功能,操作简单,创伤小,值的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小切口 内固定 关节移位 跟骨骨折
下载PDF
闭合复位联合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凡凡 刘朝阳 +2 位作者 徐毅 吴晓斌 周士进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3期354-356,360,共4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联合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26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固定及愈合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联合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26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固定及愈合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12.6±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10.7±3.8)周,未发生切口延迟愈合、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骨折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1例SandersⅢ型患者因术后引流不畅出现切口皮下积液,经局部治疗后伤口按期治愈。末次随访时,Bhler角由术前7.2°±3.5°改善为25.1°±6.2°,Gissane角由术前89.6°±2.1°改善为113.7°±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优16例,良7例,可3例。结论闭合复位联合小切口跟骨接骨钢板内固定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能够满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术中复位及内固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闭合复位 接骨板 小切口
下载PDF
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核达 刘林 +3 位作者 黄飞 左俊水 杨宗宇 李森田 《创伤外科杂志》 2018年第10期744-748,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5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切开复位钢...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5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45例(切开复位组)和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46例(改良组)。切开复位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3~67岁,平均46. 0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8例,道路交通伤17例。改良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 1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9例,道路交通17例。分析统计治疗后的临床优良率,患者的住院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3. 48%(43/46)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的62. 22%(2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25. 17±7. 62) mL vs.(69. 25±10. 54) mL、(5. 42±1. 03) d vs.(10. 57±2. 69) d、(6. 04±1. 21) d vs.(12. 19±3. 68) d],而手术时间和费用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95. 24±20. 58) min vs.(60. 12±15. 23) min、(1. 09±0. 03)万元vs.(0. 68±0. 04)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AOFAS、跟骨长度及高度明显升高,而跟骨宽度显著下降,同时改良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 35%,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的17. 78%(P <0. 05)。结论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住院情况及临床相关指标,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小切口 复位植骨 克氏针 内固定
下载PDF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methods on avulsion fracture of tibial inser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被引量:6
4
作者 Hai-Ming Niu Qing-Chun Wang Rui-Zhao Su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27期9641-9649,共9页
BACKGROUND The tibial stop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is fan-shaped and attached to the medial groove in front of the intercondylar spine,which is located between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medial and lateral me... BACKGROUND The tibial stop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is fan-shaped and attached to the medial groove in front of the intercondylar spine,which is located between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medial and lateral meniscus.The incidence of this fracture is low previously reported,which is comm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With the increase of sports injury and traffic injury and the deepening of understanding,it is fou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is high at present.AIM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small incision and high-intensity non-absorbable suture under arthr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avulsion fracture of ACL.METHODS Seventy-six patients with tibial avulsion fracture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Guanyu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from April 2018 to June 202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surgical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40 cases) and group B(36 cases).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ic high-strength non-absorbable suture,and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small incisio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The operation time,fracture healing time,knee joint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scor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and surgical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group A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group B,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The knee joint function activity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3 mo and 6 mo after operation,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the knee joint function activity of group A and group B at 3 mo and 6 mo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P < 0.05);the limp,support,lock,instability,swelling,upstairs,squatting,pain and Lysholm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6 mo after operation,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the scores of limp,support,lock,instability,swelling,upstairs,squatting,pain and Lysholm in group A and group B at 6 mo after op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P > 0.05);the surgical complication rate of group A was 2.63%,which was lower than 18.42% of group B,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 Both small incisio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nd arthroscopic high-strength nonabsorbable sutures 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bial avulsion fractures.The operation time of arthroscopic high-strength non-absorbable sutures is slightly longer,but the complication rate is l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incisio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RTHROSCOPY Non-absorbable sutures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bial avulsion fracture
下载PDF
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林伟鹏 黄勇仪 +3 位作者 邹仲兵 王华国 叶劲 白波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70-74,共5页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以2016年1月-2020年6月间云浮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对象,均予以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时随...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以2016年1月-2020年6月间云浮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对象,均予以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时随访,以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MFS)评定患者手术效果,统计患者术后创口愈合情况。并于术前、术后6个月时随访,分别测定其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跟骨宽度、Gissan角及Bohler角。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创口均已达到甲级愈合标准,术后6个月时,MFS评定结果显示,36例患者的足部手术优良率达到97.22%;术后6个月时,患者跟骨长度、跟骨高度均比术前高,而跟骨宽度则比术前低,同时Gissan角及Bohler角也比术前高(P<0.05)。结论: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显著,可取得良好创口愈合效果,并促进患者跟骨的影像学指标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小切口 锁定接骨板 内固定 SandersⅡ~Ⅲ型 跟骨骨折
下载PDF
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2
6
作者 郭锦明 刘俊 +1 位作者 章东明 严宏生 《河北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1177-1180,共4页
目的:探导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46例51足,手术前后评价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的改善情况,... 目的:探导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46例51足,手术前后评价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的改善情况,随访期间观察并发症,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足功能。结果: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克氏针松动退出。术前B 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分别为(6.1±3.6)°、(101.5±7.1)°、(39.8±1.7)mm,术后分别为(31.5±3.5)°、(121.65±5)°、(31.2±1.5)mm,经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平均24个月的随访,按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优28足,良17足,可6足,优良率:88.2%。结论: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小切口 撬拨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阳 《中国民康医学》 2020年第12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经皮撬拔复位克氏针内固... 目的:观察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经皮撬拔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研究组给予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拔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术后1个月Maryland足部评分和X线相关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Maryland足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跟骨中部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Gissane角、Bohler角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Maryland足部评分,以及改善X线相关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经皮撬拔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跗骨窦小切口 Maryland足部评分
下载PDF
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岑景盛 涂泽松 +1 位作者 谭志韵 李宁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 目的比较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观察组均短(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膝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更利于骨折愈合、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切口 切开复位 钢板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小切口与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对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临床观察
9
作者 郑银驹 张杰 范回生 《新中医》 CAS 2017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小切口与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手法组采用小切口与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侧扩大"L"切口AO钢板内... 目的:观察小切口与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手法组采用小切口与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侧扩大"L"切口AO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的一般手术指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法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手法组的Bohlers角、Gissane角、跟骨中部宽度丢失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手法组的足踝关节功能优良率87.50%与对照组的9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法组共计有关节炎2例,对照组共计有切口感染2例、关节炎2例、腓肠肌损伤3例、腓骨肌腱炎2例,手法组的并发症率5.00%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与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Ⅳ骨折效果可靠,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 Ⅳ型 小切口 手法整复 内固定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用缝线桥悬吊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膝关节损伤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李杰 吕剑 +1 位作者 王新民 刘飞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7期1869-1873,共5页
目的 分析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用缝线桥悬吊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膝关节损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患者分... 目的 分析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用缝线桥悬吊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膝关节损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关节镜下缝线桥悬吊固定疗法,对照组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功能[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4.46±5.64) min、(6.98±2.16) d,均短于对照组[(67.26±6.89) min、(11.23±1.2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时的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的ROM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术后1、3、6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69.98±1.02)、(88.44±3.49)、(94.56±1.23)分,均高于对照组[(67.46±1.45)、(80.55±2.98)、(90.22±0.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的Tegner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术后1、3个月的Tegner评分分别为(2.33±0.51)、(4.05±0.31)分,均高于对照组[(2.11±0.45)、(3.55±0.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6个月时组间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的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同时间点组间比较,观察组的IKDC评分分别为(57.32±2.98)、(86.46±3.19)、(94.21±1.65)分,均高于对照组[(53.27±2.08)、(82.01±2.01)、(90.01±1.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应用缝线桥悬吊固定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更好,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胫骨骨折 缝线桥悬吊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膝关节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11
作者 巫敬文 周琦石 +1 位作者 陈信军 杨林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635-640,共6页
目的:研究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清远市中医院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在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的... 目的:研究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清远市中医院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在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正骨手法辅助治疗,对照组实施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疼痛程度、跟骨参数、足踝功能以及并发症予以分析。结果:组间对比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均下降,以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Gissane角、Bohler角、Pitch角、足踝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前,两组术后Gissane角、Bohler角、Pitch角均增大,足踝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issane角、Bohler角、Pitch角、足踝评分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8%,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5,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较好,能够配合手术进程,弥补不能充分暴露的缺点,达到良好复位的目的,并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疼痛程度,促进足部功能与骨折端解剖结构的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 中医正骨 顺势复位 加速康复
下载PDF
关节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丽撕脱骨折的对比评价
12
作者 李俊 姚雪 +2 位作者 穆尚强 李坤 王宇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8期35-39,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对后交叉韧带胫骨附丽撕脱骨折患者实行关节镜与小切口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12月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后交叉韧带胫骨附丽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手段将其分成观察组(关节镜下双隧... 目的对比分析对后交叉韧带胫骨附丽撕脱骨折患者实行关节镜与小切口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12月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后交叉韧带胫骨附丽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手段将其分成观察组(关节镜下双隧道缝线固定术,36例)、对照组(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6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关节活动度及活动水平、膝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活动水平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关节活动度、活动水平评分分别为(134.82±5.06)°和(8.31±1.0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31.98±5.18)°、(7.61±1.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3、2.365,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手术虽手术时间较长,但在术后康复情况上,恢复时间更短、功能状态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胫骨附丽撕脱骨折 关节镜下双隧道缝线固定术 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小切口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毕楷 朱书朝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5期150-152,163,共4页
目的:比较小切口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 目的:比较小切口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时骨折复位情况(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关节面台阶高度),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时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掌屈、桡偏及尺偏角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及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关节面台阶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疗效优良率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而且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和腕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C3型骨折 粉碎性骨折 小切口撬拨复位 外固定支架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载PDF
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患儿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峰 王建新 +1 位作者 禹明洋 邹许亭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4期137-139,143,共4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股骨干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交锁髓内...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股骨干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膝关节功能量表(LKS)]评分、膝关节屈膝度、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E)、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水平,围术期指标水平,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LKS评分和膝关节屈膝度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E、β-EP、Cor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患儿可提高治疗优良率、LKS评分和膝关节屈膝度,降低应激反应指标、围术期指标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股骨干骨折 膝关节功能 应激反应 并发症
下载PDF
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
15
作者 陈铎允 孙秀钦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5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关节镜组(51例)和切开复位组(35例),关节镜组患者...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关节镜组(51例)和切开复位组(35例),关节镜组患者行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切开复位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骨折线消失时间、应激水平、膝关节功能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关节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切开复位组(t=29.134,P<0.001),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线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切开复位组(t=9.732、14.734、9.534、5.071,P均<0.001);术后1 d,关节镜组患者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t=11.705、11.248,P均<0.001);术后6个月,关节镜组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t=5.744,P<0.001),膝关节内旋、外旋、屈曲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切开复位组(t=10.604、7.106、7.052,P均<0.001);关节镜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0.00%(χ^(2)=4.026,P=0.04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创伤更小,术后患者应激反应更轻、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更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应激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小切口切开复位与经皮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效果对比
16
作者 丁大志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3期9-12,共4页
目的:比较小切口切开复位与经皮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内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切开组和闭合组,每组各42例。切开组行内踝小... 目的:比较小切口切开复位与经皮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内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切开组和闭合组,每组各42例。切开组行内踝小切口切开复位术,闭合组行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肿痛消失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和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闭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痂形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肿痛消失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小切口切开复位法比较,经皮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内踝骨折
下载PDF
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
17
作者 张大闯 王亮 +1 位作者 任凯 吕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4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9例锁骨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1例)和B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48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9例锁骨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1例)和B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48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个月。两组骨折均功能复位。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A组均优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疼痛轻、对骨折端血运干扰小的优势,能在较小的创伤下达到理想的固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小切口 锁定钢板内固定 锁骨骨折
下载PDF
观察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对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的效果
18
作者 王钢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
目的观察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在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82例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1例。参照组采用传统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小切口... 目的观察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在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82例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1例。参照组采用传统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ird踝关节评分、踝-后足评分量表(AOFAS)评分及跟骨生理解剖结构指标(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跟骨轴长和Bohler角),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研究组VAS评分(2.31±0.93)分低于参照组的(3.87±0.78)分,Baird踝关节评分(94.95±2.82)分和AOFAS评分(88.41±2.70)分高于参照组的(90.44±2.73)、(84.49±2.47)分(P<0.05)。研究组术后跟骨宽度(29.73±1.25)mm与跟骨高度(29.44±1.02)mm小于参照组的(39.38±1.76)、(39.47±0.96)mm,跟骨轴长(68.43±1.26)mm长于参照组的(54.32±3.77)mm(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68.37±6.83)min、住院时间(10.84±0.86)d和骨折愈合时间(72.13±2.54)d短于参照组的(87.84±11.78)min、(14.78±0.51)d、(93.57±3.49)d,术中出血量(103.64±13.72)ml少于参照组的(152.79±11.63)ml(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参照组的80.49%(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44%低于参照组的19.51%(P<0.05)。结论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采取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既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还能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与足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感,预防并发症发生,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术 跟骨粉碎性移位骨折 疼痛 踝关节功能 足功能
下载PDF
关节镜下小切口手术与传统内固定复位术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对比研究
19
作者 王子玉 杜道广 李浩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8期2230-2232,共3页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小切口手术与传统内固定复位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小切口手术与传统内固定复位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实验组患者选择关节镜下小切口手术,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内固定复位术,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情况以及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的效果和患者手术治疗的具体情况,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患者膝关节活动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97,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96,P<0.05);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63、10.758、5.361、3.792、5.921、11.742,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32,P<0.05)。结论: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使用关节镜下小切口手术相对于传统内固定复位术能够更好地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治疗效果及手术各项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小切口手术 传统内固定复位术 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三维捆扎复位技术在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
作者 张小雷 张仕锋 刘明辉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191-196,共6页
目的观察三维捆扎复位技术在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0例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55例。常规组实施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采用三维捆扎复位技术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 目的观察三维捆扎复位技术在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0例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55例。常规组实施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采用三维捆扎复位技术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康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步态评估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试验组的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步长、步速、步频均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试验组的HSS、Lysholm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三维捆扎复位技术在髌骨骨折手术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对缩短术中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并促进患者步态、膝关节功能恢复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三维捆扎复位技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 步态评估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