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roads on small rodents population in fragmented forest areas, South Korea
1
作者 任信在 李昌培 +4 位作者 许位行 朴容秀 崔瑞允 朴仁珠 李宇新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5-158,共4页
The road effect on small rodent population is investigated at 8 fragmented forest areas in the Baekdudaegan mountain range, South Korea in September 2001. We especially focused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body condition o... The road effect on small rodent population is investigated at 8 fragmented forest areas in the Baekdudaegan mountain range, South Korea in September 2001. We especially focused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body condition of small rodents near the roads. Korean field mouse (Apodemus peninsulae) seems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the existence of a road than striped field mouse (Apodemus agrarius). Korean field mouse prefers interior forest area to around road. Striped field mouse is a habitat generalist and has wide distributional range around road, but Korean field mouse is forest-inhabiting speci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s limited in forest area.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effect of road is different on each small rodent species and their habitat pre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gmented forest area ROAD small rodents South Korea
下载PDF
Using endocarp-remains of seeds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to identify rodent seed predators 被引量:1
2
作者 Hongmao ZHANG Wei WANG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96-400,共5页
Some rodent-dispersed seeds have a hard seed-coat(e.g.woody endocarp).Specific scrapes or dental marks on the hard seed-coat left by rodents when they eat these seed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seed predators.In this stu... Some rodent-dispersed seeds have a hard seed-coat(e.g.woody endocarp).Specific scrapes or dental marks on the hard seed-coat left by rodents when they eat these seed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seed predators.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endocarp-remains of seeds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used by Chinese white-bellied rats Niviventor confucianus and Korean field mice Apodemus peninsulae.We established their Fisher's linear discriminant functions to separate endocarp-remains between the two predators.A total of 90.0% of the endocarp-remains left by Korean field mice and 88.0% of those left by Chinese white-bellied rats were correctly classified.The overall percentage of correct classification was 89.0%.One hundred and sixty endocarp-remains of unknown what species predated them were classified using the functions.The method may allow more reliable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Chinese white-bellied rats and Korean field mice on seed consumption and dispersal of wild apricot and this study might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other studies of seed predators identification on hard s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ed dispersal Seed predation small rodents Stepwise Fisher discriminant analysis
下载PDF
Rodent-mediated plant community competition:what happens to the seeds after entering the adjacent stands? 被引量:1
3
作者 Haibin Kang Mingjie Chang +3 位作者 Shutong Liu Zhi Chao Xinping Zhang Dexiang Wang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746-759,共14页
Background:Seed dispersal by scatter-hoarding animals can affect the developmental dynamics of plant communities.However,how animals might participate in plant inter-community competition has rarely been investigated.... Background:Seed dispersal by scatter-hoarding animals can affect the developmental dynamics of plant communities.However,how animals might participate in plant inter-community competition has rarely been investigated.Forest community junction is an area wher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plant communities is most prominent and animal activity is more frequent.At present,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scatter-hoarding animals might assist competitions by adjacent plant communities.Thus,for 3 years(2015–2017),we tracked the fate of 2880 tagged seeds(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Pinus tabuliformis,and P.armandii seed)placed near an edge where the forest composition changes from a pine forest to an oak forest in northwestern China.Results:We found that the seed fates differed when Quercus and Pinus seeds entered adjacent stands.In contrast to Pinus seeds,acorns that entered pine fore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caching rates and longer dispersal distances.Pinus seeds had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of being predated(85%)by rodents,and eleven Q.aliena var.acuteserrata seedlings were established in pine forests,although none survived in the later stages.In addition,rodents exhibited obvious selectivity in terms of the microhabitats for the seed caching sites.Conclusions:Seed fates differed when Quercus and Pinus seeds entered adjacent stands.The predation pressure by rodents on the seeds of Pinus species limited the germination of seeds and seedling establishment in oak forests.The different seed fates after their bidirectional dispersal could affect th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regeneration between pine and oak forests,and they might increase the recruitment rates for oak at the edge of an adjacent community.Rodent-mediated seed dispersal could potential unintentionally affect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plant commun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e-oak mixed forest Plant community competition Scatter hoarding Seed dispersal small rodent
下载PDF
Bartonella species in small mammals and their potential vectors in Asia 被引量:2
4
作者 Tawisa Jiyipong Sathaporn Jittapalapong +1 位作者 Serge Morand Jean-Marc Rolain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14年第10期757-767,共11页
In this article,authors review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Bartonella infection in small mammals including rodents,insectivores,bats and exotic small mammal pets and their vectors in Asia.Species of Bartonella are Gram-n... In this article,authors review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Bartonella infection in small mammals including rodents,insectivores,bats and exotic small mammal pets and their vectors in Asia.Species of Bartonella are Gram-negative intracellular bacteria that infect erythrocytes of various mammalian and non-mammalian animals and mainly transmitted by blood sucking arthropod vectors.The genus Bartonella includes several species of important human diseases with severe clinical signs.Several new Bartonella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rodents and other small mammals,and from human patients in Asia.Bartonella species are identified using standar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 and a sequencing targeting two housekeeping genes(glt.A and rpoB) and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fragment.Authors also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in term of potential emerging zoonotic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TONELLA small MAMMALS rodentS SHREWS ASIA
下载PDF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小型鼠种群分布特征分析
5
作者 闫萍 康东梅 +3 位作者 陈永明 牛艳芬 刘广 闫东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 分析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2005—2023年小型鼠监测数据,掌握小型鼠种群分布特征,为准确开展小型鼠监测工作及动物鼠疫疫情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 2010分析2005—2023年小型鼠监测数据,对种群分布特征进行统计... 目的 分析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2005—2023年小型鼠监测数据,掌握小型鼠种群分布特征,为准确开展小型鼠监测工作及动物鼠疫疫情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 2010分析2005—2023年小型鼠监测数据,对种群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23年布夹39 900捕鼠825只,隶属于2科7属9种,平均捕获率2.06%,黑线仓鼠为优势鼠种;平均捕获率存在年际波动,季节变化为“单峰型”;平均捕获率由高到低的生境依次是人工草场(2.86±1.47)%、山坡(2.67±2.64)%、草滩(2.19±0.89)%、林带(2.10±1.79)%、荒地(1.92±1.32)%、垄岗(1.91±1.06)%、耕地(1.85±1.58)%,以山坡波动最大;平均捕获率随地势降低,由东北向西南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小型鼠种群分布不均,加强疫源地秋季灭鼠可有效控制小型鼠种群密度,加强高密度生境及重点区域监测可提高小型鼠监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保牧场 鼠疫 小型鼠 种群
下载PDF
布氏田鼠干扰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
6
作者 图雅 朱媛君 +4 位作者 杨晓晖 池静姚 房闵 萨拉 王百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3-1612,共10页
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是区域生态恢复与管理的重要依据。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局部区域内,相比于其他干扰类型,小型啮齿动物干扰对草原生... 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是区域生态恢复与管理的重要依据。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局部区域内,相比于其他干扰类型,小型啮齿动物干扰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逐渐凸显。以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针对布氏田鼠不同干扰等级样地的鼠洞特征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度干扰阶段的健康性指数CVOR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变异均为最强,其中活力指数变异系数最高,为58.09%;活力指数与组织力指数在不同干扰阶段差异不显著,草原基况指数及CVOR指数表现为对照样地及轻度干扰样地显著高于重度干扰样地,恢复力指数表现为对照样地显著高于其他3个干扰程度样地;鼠洞密度、洞口面积、鼠洞干扰指数与草原基况指数、恢复力指数、CVOR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活力指数、组织力指数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随着鼠洞干扰强度增加,CVOR指数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活力指数和组织力指数对鼠洞干扰响应不显著,CVOR指数整体变异性最小,稳定性最强;相比于鼠洞密度及洞口面积,鼠洞干扰指数与CVOR指数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之间的关系更强,可以作为一项综合评价鼠洞干扰强度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草原区域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啮齿动物干扰 呼伦贝尔草原 生态系统健康性 布氏田鼠 鼠洞特征
下载PDF
啮齿动物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及其对坚果植物更新的潜在影响(英文) 被引量:26
7
作者 肖治术 张知彬 王玉山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2-321,共10页
作为种子捕食者和种子扩散者 ,啮齿动物对产坚果植物的自然更新有很大作用。然而 ,对啮齿动物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颇有争议。 2 0 0 1年秋季在中国四川都江堰市实验林场 ,以 3种比例 (I1 ∶S =1∶1,I1 ∶S =4∶1和I1 ∶I2 ∶S =1∶1∶1)... 作为种子捕食者和种子扩散者 ,啮齿动物对产坚果植物的自然更新有很大作用。然而 ,对啮齿动物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颇有争议。 2 0 0 1年秋季在中国四川都江堰市实验林场 ,以 3种比例 (I1 ∶S =1∶1,I1 ∶S =4∶1和I1 ∶I2 ∶S =1∶1∶1)供给啮齿动物 4种壳斗科种子 :栓皮栎 (Quercusvariabilis)、树 (Q .serrata)、青冈 (Cyclobalanopsisglauca)和栲树(Castanopsisfargesii)的 3种坚果型 (即饱满种子 (S) ,不含象虫的虫蛀种子 (I1 )和含象虫的虫蛀种子 (I2 )验证了啮齿动物能够准确地鉴别虫蛀种子这一假说。结果表明 ,在 3种比例下 4种坚果的虫蛀种子的消失速率均慢于饱满种子。即使虫蛀种子的比例增加 ,啮齿动物显著地搬走了更多的饱满种子 (6 7%~ 92 % )。当虫蛀种子的比例增加时 ,虫蛀种子就地消耗和拒绝的比例降低 ,搬走比例增加。啮齿动物并不拒绝虫蛀种子 ,这可能与它们的可利用性 (如象虫可以作为蛋白质的补充 )和数量以及它们的觅食行为有关。结果证实啮齿动物能准确地鉴别虫蛀种子 ,从而有区别地搬走并贮藏更多的饱满种子 ,消耗一部分可以利用的虫蛀种子 (包括其内的象虫 )。这样 ,啮齿动物通过对饱满种子和虫蛀种子的鉴别和选择会影响不同种子的命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虫蛀种子 坚果植物 更新 壳斗科 象虫 都江堰
下载PDF
东灵山地区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及优势种群的季节变动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宏俊 张知彬 +2 位作者 王玉山 王福生 曹小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5-221,共7页
2000年9月和2001年9月在东灵山地区采用夹夜法对小型啮齿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6种,总捕获率为16 08%。大林姬鼠是该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同时将8种生境样地划分为7类啮齿动物群落:即落叶松人工林大林姬鼠+社鼠... 2000年9月和2001年9月在东灵山地区采用夹夜法对小型啮齿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6种,总捕获率为16 08%。大林姬鼠是该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同时将8种生境样地划分为7类啮齿动物群落:即落叶松人工林大林姬鼠+社鼠群落、灌丛大林姬鼠+社鼠群落、辽东栎矮林大林姬鼠+大仓鼠群落、弃耕地大林姬鼠+黑线姬鼠群落、油松人工林大林姬鼠+社鼠群落、针润混交林大林姬鼠+社鼠群落、辽东栎林大林姬鼠+社鼠群落。群落间的相似性系数普遍较高,其中油松人工林大林姬鼠+社鼠群落和辽东栎林大林姬鼠+社鼠群落的相似性最高。灌丛大林姬鼠+社鼠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灵山地区 啮齿动物 群落组成 优势种群 多样性指数 均匀性指数
下载PDF
小型啮齿动物种群系统调节复合因子理论的野外实验研究: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根田鼠种群动态作用的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刘季科 苏建平 +3 位作者 刘伟 王溪 聂海燕 李玉敏 《兽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7-129,共13页
本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营养、捕食及空间行为对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种群统计特征的影响。本文旨在检验下述特定假设:高质量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限制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具有独立... 本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营养、捕食及空间行为对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种群统计特征的影响。本文旨在检验下述特定假设:高质量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限制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具有独立的和累加的效应。3年期间,4种野外实验处理6个重复的研究结果表明,附加食物并预防捕食者处理的种群具有最高密度;未附加食物及不预防捕食者处理(对照)的种群密度最低;而单一处理的种群,其密度居中。不同处理条件下,新生个体在种群的补充模式以及种群瞬时增长率的变化均与种群密度的变动相应一致。双因素ANOVA的结果证明,附加高质量食物能明显地提高根田鼠的种群密度,而对种群补充量的作用则较弱,仅接近显著水平;预防捕食者不仅能显著地作用于种群密度,更能强烈地影响种群补充量。高质量食物和捕食者的作用具有累加的性质,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种群密度和补充量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捕食 根田鼠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小型啮齿动物种群系统调节复合因子理论的野外实验研究: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根田鼠种群空间行为的作用模式及其对种群调节的探讨 被引量:18
10
作者 聂海燕 刘季科 苏建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1-52,共12页
本项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种群空间行为的作用模式。检验的特定假设为,高质量食物较大的可利用性能降低田鼠的攻击行为和活动;捕食能减少... 本项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种群空间行为的作用模式。检验的特定假设为,高质量食物较大的可利用性能降低田鼠的攻击行为和活动;捕食能减少田鼠的活动。研究结果表明,食物可利用性能间接地和直接地影响根田鼠的空间行为。附加食物种群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小的巢区,且在诱捕期间具有较少的长距离活动和较低的攻击水平。捕食者的存在不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但能影响诱捕期间的长距离活动,此为根田鼠对捕食者存在作出的直接反应。在阐明田鼠种群动态时,应仔细考虑上述因子相互作用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 啮齿动物 种群 捕食 根田鼠 空间行为 鼠害
下载PDF
啮齿动物对不同林木种子的搬运和取食微生境选择机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康海斌 王得祥 +5 位作者 常明捷 康冰 胡有宁 于飞 庞越 滕青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604-7613,共10页
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 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料,探究了小型啮齿动物对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高于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且啮齿动物更倾向于搬运后取食(60%)和埋藏(4.33%)华山松种子,搬运后取食距离也为华山松最大(2.49 m);锐齿槲栎小种子被搬运后埋藏的距离最大(4.92 m)。2)除华山松种子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后单个取食的比例均在85%以上;油松种子不存在埋藏点,而其他类型种子90%以上均以单个形式被埋藏。3)大部分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选择在裸地丢弃;锐齿槲栎大种子(87.5%)、小种子(78.57%)和华山松种子(53.33%)较大比例被啮齿动物埋藏在灌丛下方,埋藏在裸地的种子较少。4)大部分种子在灌丛下方被取食,仅华山松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到洞穴取食;除油松种子被大量原地取食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到取食点的种子比例基本呈现由微生境植被复杂到简单(灌丛—草丛—灌丛边缘—裸地)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种子的营养价值及取食和搬运过程中啮齿动物付出的成本是影响种子命运的关键性因子,且啮齿动物对种子埋藏和取食地点的微生境存在较明显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啮齿动物 种子扩散 觅食对策 微生境 松栎混交林 秦岭
下载PDF
北京小龙门林场夏季小型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年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房继明 赵欣如 +4 位作者 宋杰 张正旺 郭冬生 倪喜军 张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63-64,共2页
北京小龙门林场夏季小型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年变化房继明,赵欣如,宋杰,张正旺,郭冬生,倪喜军,张懿(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875,北京;第一作者30岁,男,副教授)关键词群落结构;年变化;小型啮齿类分类号Q958.... 北京小龙门林场夏季小型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年变化房继明,赵欣如,宋杰,张正旺,郭冬生,倪喜军,张懿(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875,北京;第一作者30岁,男,副教授)关键词群落结构;年变化;小型啮齿类分类号Q958.837;Q958.155YEAR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年变化 啮齿类
下载PDF
脱毛剂对小鼠皮肤影响的病理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严忠馥 郭寿延 +3 位作者 王宝美 陈秀丽 冯世杰 孔令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S1期57-60,共4页
烧伤时常用鼠类动物制备实验模型,烧伤前先行剪毛和脱毛,研究上述处理对皮肤有无损伤及对烧伤愈合过程有无影响,作者用Balb/c小鼠皮肤剪毛后分别用2种脱毛剂(硫化钡及亮肤霜)脱毛,脱毛后10min镜下见真皮血管充血及少... 烧伤时常用鼠类动物制备实验模型,烧伤前先行剪毛和脱毛,研究上述处理对皮肤有无损伤及对烧伤愈合过程有无影响,作者用Balb/c小鼠皮肤剪毛后分别用2种脱毛剂(硫化钡及亮肤霜)脱毛,脱毛后10min镜下见真皮血管充血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24h后恢复正常,故建议脱毛后24h进行烧伤实验较适宜。并提出剪毛时避免皮肤人为损伤,动物饲养环境应注意清洁笼具和垫料消毒,防止感染,排除非烧伤因素对烧伤愈合规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脱毛剂 动物模型 小鼠
下载PDF
小型兽类年龄鉴定方法简评 被引量:33
14
作者 杨荷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4-55,共2页
在种群动态研究中,掌握种群年龄结构有助手估算个体生长率、达性成熟年龄、最高及平均寿命、种群出生率及死亡率等,因此种群年龄划分有其一定必要性。但是。
关键词 小型兽类 年龄鉴定 种群年龄
下载PDF
川西农田小哺乳动物栖息地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光藻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465-468,共4页
农田鼠类和类动物随季节、作物布局和环境而不同,其栖息地也随之发生变化。研究表明,农田鼠类有向院落集中,向粮食地集中分布的特点,但趋性的强弱随鼠种和时间而异。大足鼠、褐家鼠向院落集中的趋势强于其它小型鼠种。一般而言,12月... 农田鼠类和类动物随季节、作物布局和环境而不同,其栖息地也随之发生变化。研究表明,农田鼠类有向院落集中,向粮食地集中分布的特点,但趋性的强弱随鼠种和时间而异。大足鼠、褐家鼠向院落集中的趋势强于其它小型鼠种。一般而言,12月~次年2月院落周围的鼠密度高;3~6月和9~10月以麦田、稻田的鼠密度最高。田间鼠密度按粮食地>蔬菜地>果园>经作地>荒地>秃地的顺序递减。栖息地灭鼠可以减少毒饵用量,降低成本,提高灭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小哺乳动物 栖息地 农田
下载PDF
无锡市小型兽类寄生蜱调查分析
16
作者 兰策介 沈元 +3 位作者 游颖琦 戴新 吴小群 赵强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6年第4期372-374,共3页
目的了解无锡市小型兽类寄生蜱,为防控相关蜱媒传染病提供参考。方法在野外采用鼠笼法,在室内采用电子猫灭鼠法捕捉鼠类等小型兽类,检获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蜱,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锡市小型兽类主要为鼠类、刺猬、黄... 目的了解无锡市小型兽类寄生蜱,为防控相关蜱媒传染病提供参考。方法在野外采用鼠笼法,在室内采用电子猫灭鼠法捕捉鼠类等小型兽类,检获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蜱,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锡市小型兽类主要为鼠类、刺猬、黄鼬、鼩鼱,野外优势鼠类为黑线姬鼠和北社鼠,分别占野外鼠类总数的47.5%和43.2%;室内优势鼠类为黄胸鼠和褐家鼠,分别占室内鼠类总数的67.6%和29.7%。发现7种蜱虫,分别为褐黄血蜱、长角血蜱、越原血蜱、粒形硬蜱、中华硬蜱、寄麝硬蜱和镰形扇头蜱,分别占检获总数的71.7%、10.3%、2.2%、14.0%、0.7%、0.7%、0.4%。刺猬、黄鼬、野外鼠的蜱虫感染率分别为100%、66.7%、15.4%,室内鼠和鼩鼱未发现蜱感染。卡方检验显示,除鼩鼱分别和野外鼠和室内鼠的蜱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类群的小型兽类蜱虫感染率差异都显著。结论无锡市的蜱媒传染病防控工作,应主要关注黑线姬鼠、北社鼠、刺猬等宿主动物,以及长角血蜱、褐黄血蜱、粒形硬蜱等优势蜱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兽类 鼠类 蜱虫
下载PDF
2018年格尔木市小型重点单位鼠类侵害调查
17
作者 蔡恩茂 夏仪 +1 位作者 左海霞 荣司光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0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通过现场调查,分析格尔木市小型重点单位鼠类侵害情况,为制订鼠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鼠迹法调查室内鼠迹阳性率,将所得数据与鼠类密度控制水平国家标准比较,评价鼠类密度水平。结果共调查格尔木市小型重点单位39家,有鼠害... 目的通过现场调查,分析格尔木市小型重点单位鼠类侵害情况,为制订鼠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鼠迹法调查室内鼠迹阳性率,将所得数据与鼠类密度控制水平国家标准比较,评价鼠类密度水平。结果共调查格尔木市小型重点单位39家,有鼠害侵害的单位7家,占总调查单位数的17.95%;调查房间数167间,鼠迹阳性为14间,阳性率为8.38%,未达到《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鼠类》(GB/T 27770-2011)C级标准。结论格尔木市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鼠类危害的认识;形成政府主导,单位、居民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小型重点单位鼠类的监测与控制,防止鼠类繁殖、蔓延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重点单位 鼠类 侵害 评估
下载PDF
得克萨斯南部灌木地小啮齿类群落初步观察
18
作者 吴德林 Arthur G.Cleveland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32-132,13815216,共2页
作者于1991年1—5月以活捕方法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达韦尔(Duvel)境内一灌木保护地调查了小啮齿类群落。迄今,关于得克萨斯州南部小啮齿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甚少,本文旨在进一步提供该地区小啮齿类群落资料。环境和保护地简述 牧豆树(Mesq... 作者于1991年1—5月以活捕方法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达韦尔(Duvel)境内一灌木保护地调查了小啮齿类群落。迄今,关于得克萨斯州南部小啮齿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甚少,本文旨在进一步提供该地区小啮齿类群落资料。环境和保护地简述 牧豆树(Mesquite)灌木地位于得克萨斯州海岸弯曲部西侧。典型亚热带气候,春季3—5月,夏季5—9月,较热,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36.7℃;秋季10—11月;冬季12—2月。平均年雨量609.6毫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啮齿类 群落 得克萨斯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小形啮齿类数量结构的研究
19
作者 吴毅 胡锦矗 +3 位作者 袁重桂 魏辅文 李洪成 翟明成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小形啮齿类的数量结构.共安放11,430铗日,获小形啮齿类725只,隶属3科18种,总捕获率为6.34%。结果表明,卧龙小形啮齿类的优势种为社鼠、中华姬鼠和大耳姬鼠。全年3季中以夏秋季数量最高,冬季最低。7月和9~10月各为... 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小形啮齿类的数量结构.共安放11,430铗日,获小形啮齿类725只,隶属3科18种,总捕获率为6.34%。结果表明,卧龙小形啮齿类的优势种为社鼠、中华姬鼠和大耳姬鼠。全年3季中以夏秋季数量最高,冬季最低。7月和9~10月各为一数量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类 自然保护区 卧龙 数量结构
下载PDF
小型啮齿动物的繁殖能量代价(英文) 被引量:12
20
作者 Speakman John R.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共13页
繁殖是动物向后代传递和保持遗传信息的方式。因此繁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需要付出代价。主要代价是能量需求增加。在对小家鼠繁殖能量需求的研究中发现,能量摄入在妊娠期只是稍微增加,而在哺乳期则急剧增加。尽管在妊娠期增加的... 繁殖是动物向后代传递和保持遗传信息的方式。因此繁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需要付出代价。主要代价是能量需求增加。在对小家鼠繁殖能量需求的研究中发现,能量摄入在妊娠期只是稍微增加,而在哺乳期则急剧增加。尽管在妊娠期增加的幅度很小,但这可能反映了消化道和发育的胎儿之间在动物腹中的空间竞争,从而可能使能量摄入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繁殖过程。哺乳期间,能量摄入急剧增加,在哺乳后期达到高峰并趋于稳定。对野生鼠的研究也表明,野生鼠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能量摄入模式与小家鼠是基本相同的,这样我们在小家鼠研究工作中的发现就具有更普遍的适应意义。对哺乳后期能量摄入的限制机制研究至少已经进行了15年。能量摄入受消化道消化能力的限制(中心限制假说)或者受乳腺泌乳能力限制(外周限制假说)的假说,都不能合理地解释一些现有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即能量摄入可能受啮齿动物散热能力的限制(热耗散限制假说)。很久以来,一直认为散热能力是对大型哺乳动物哺乳的一个限制因素,但它在小型啮齿动物中的意义尚不清楚。传统观点认为,啮齿动物哺乳期对褐色脂肪组织产热水平的调节是为了重新分配能量以满足哺乳所需;但现在看来,实际上可能是动物为了避免体温过高而降低其基本的产热水平。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但要利用这些知识来理解即使很简单的生活史权衡等问题也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代价 能量摄入 繁殖 啮齿动物 产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