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bacterial Effect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gainst Streptococcus iniae in Oreochromis niloticus 被引量:2
1
作者 Guisheng GAO Yanying ZHANG +7 位作者 Yongmei SU Qiumei SHI Guangping GAO Yating BAI Hongsheng HAN Jianxin ZHU Qingchun SONG Guanglian RE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期33-36,共4页
In this study,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gainst Streptococcus iniae in Oreochromis niloticus were investigated by drug sensitiv- ity tes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eptococcus in/ae wa... In this study,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gainst Streptococcus iniae in Oreochromis niloticus were investigated by drug sensitiv- ity tes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eptococcus in/ae wa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Calla Chinensis, Fructus Hippophae and Fructus Murne, highly sensitive to Sappan Lignum, Pericarpium Granati, Folium Eucalypti and Radix Scutellariae, moderately sensitive to Rh/zoma Coptidis, Radix et Rhizoma Rhei, Flos Caryophyllata, Cortex phellodendri and Rabdosia serra ( Maxim. ) Hara, and insensitive to Herba Portulacae , Herba Houttuyniae , Polygonum hydropiper L. , Herba Menthae , Radix Glycyrrhizae ,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 Herba Andrographitis and 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which Streptococcus iniae was extremely sensitive or moderately sensitive to were selected and prepared into thre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mulae for medicated bath of Oreochromis niloticus infected arti- ficially with Streptococcus inia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dicated bath elicited therapeutic effects on infected Oreochromis niloticus. Formula II exhibited the best therapeutic effect with an effective percentage of 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ochromis niloticus Streptococcus inia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mula medicated bath
下载PDF
Herbal compatib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s for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被引量:5
2
作者 Meng Cui Jinghua Li +1 位作者 Haiyan Li Chunxin So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29-334,共6页
OBJECTIVE:Because herbal compati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wh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TCM) formulas are effective for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our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com... OBJECTIVE:Because herbal compati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wh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TCM) formulas are effective for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our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compatibility of herbs based on published AIDS clin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periodicals.To achieve this aim,we designed a new data-mining algorithm according to TCM data characteristics.METHODS:We found 25 clinical AIDS studies,all using Chinese herbs for treatment,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System,and information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as extracted.To find out herbal compatibility,especially the formulae for herbal combinations,we proposed an improved association rule algorithm based on the frequency of combinations.In this algorithm,all the compatibility relationships were displayed in a tree structure,by wh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ulas and their derivation could be clearly inferred.RESULTS: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approximately 100 herbs have been used for treating AIDS.Based on the whole herb compatibility tree,we calculated a basic formula for AIDS:Huang Qi combined with Ren Shen,Fu Ling,Bai Zhu,Bai Zhu,Dang Gui,and Bai Shao.This formula,deriving from most of clinical prescriptions,and was chosed by most of clinicians for AIDS treatment.From data mining we found that Qi replenishment and detoxification were the main treatment principles,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AIDS pathological mechanism in which immune function is destroyed by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CONCLUSIONS:Our data-mining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re TCM treatment of AIDS is replenishing Qi and detoxification,by which AIDS patients' immune system may be enhanced.Compatibility of Huang Qi with some frequently-used herbs have shown real efficacy in clinical practice,which warrants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DRUGS chinese herb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 Data mining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专利用药规律及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学杰 吴小宇 +3 位作者 刘鑫 曲道炜 高健美 李海波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31-39,共9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探讨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专利用药规律以及核心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检索获得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提取中药名称、药味、药性、归经等信息,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探讨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专利用药规律以及核心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检索获得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提取中药名称、药味、药性、归经等信息,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9.1、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软件,对中药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分析,并筛选出核心药物。在数据挖掘基础上,借助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收集抑郁症靶点,并利用EVenn在线平台获得核心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潜在靶点;通过STRING 11.5数据库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及关键靶点网络;借助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核心药物-成分-潜在靶点-通路网络;利用R软件包org.Hs.eg.db(version 3.1.0)和ClusterProfiler(version 3.14.3)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303首中药复方、涉及中药663味,其中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有26味,共出现1469次,占总频次的39.93%。②本研究涉及的663味中药的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心、脾、肺、肾、胃为主。③关联规则显示,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常用药物组合有15组,涉及中药有当归、柴胡、甘草、郁金、白芍、茯苓等。④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复方核心药物当归、柴胡、甘草、郁金、酸枣仁、白芍、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可能是植物甾醇、茯苓酸D、胡萝卜苷、芍药吉酮和当药黄素,这些成分可能作用于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SRC)、V-Rel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蛋白激酶B(AKT)1等关键靶点,并通过调控白介素-17(IL^(-1)7)、C型凝集素受体(CLRs)、肿瘤坏死因子(TN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专利主要涉及疏肝药、理气药、补血药,核心药物有当归、柴胡、甘草、郁金、酸枣仁、白芍、茯苓;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免疫系统信号通路以及神经炎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中药 方剂 专利处方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顺达 黄梓越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期130-136,共7页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其病理机制是嘌呤代谢异常紊乱,尿酸排泄异常,进而引起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急性期以迅速缓解症状为治疗目的,非急性期则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及预防关节炎复发为目的,但治疗棘手,...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其病理机制是嘌呤代谢异常紊乱,尿酸排泄异常,进而引起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急性期以迅速缓解症状为治疗目的,非急性期则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及预防关节炎复发为目的,但治疗棘手,且不良反应较明显,病情容易反复。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文献,从病因病机、中药内服、中药外治及中医药综合治疗等方面了解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开综述,发现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痛风性 中医病因和病机 中药 方剂 中成药 萆薢 四妙散 中药外敷
下载PDF
中药毒性及其内涵辨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梁琦 谢鸣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运用经验为背景的中药毒性有自身特殊内涵。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在追溯中医"药毒"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西医和中医关于药毒的不同理解,提出中药在运用中涉及诸多调控要素和中药成分及作用的复杂... 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运用经验为背景的中药毒性有自身特殊内涵。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在追溯中医"药毒"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西医和中医关于药毒的不同理解,提出中药在运用中涉及诸多调控要素和中药成分及作用的复杂性,中医关于中药毒性的认识与西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所不同,简单套用现代药毒的概念和研究思路来研究中药毒性是不适宜的。药毒的相对性决定了将有更多的中药毒性被发现。现代中药毒性的研究应在药毒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中药性能与毒性、中药配伍与毒性、方药毒性与病证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毒性 中医药 方剂
下载PDF
中药小剂量多次给药促进危重症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金霞 王苏妹 宋莹莹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4期521-523,527,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小剂量多次给药与常规剂量给药方式在促进危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存在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实验组)及常规剂量组(对照组),各30例。每组患者均予治疗原发病、生命支持治...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小剂量多次给药与常规剂量给药方式在促进危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存在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实验组)及常规剂量组(对照组),各30例。每组患者均予治疗原发病、生命支持治疗,辨证论治给予中药,经鼻饲管鼻饲给药。实验组予汤药浓煎100ml/d,分5次鼻饲,20 ml/次。对照组予汤药140 ml/次,2次/d,鼻饲。观察两组治疗后有效率、肠功能恢复时间、腹内压(IAP)、肠鸣音、排便次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AP、肠鸣音、排便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浓煎小剂量多次给药与常规剂量给药相比可以更快促进危重症患者肠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功能障碍 危重症 中药小剂量给药
下载PDF
中药免煎配方颗粒对儿童服药率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孙俏洁 杨群菲 +1 位作者 夏虹影 吴萌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24期105-107,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免煎配方颗粒对儿童服药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儿科常见病患儿10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汤剂组与配方颗粒组各52例。汤剂组给予传统中药汤剂治疗,配方颗粒组给予中药免煎配方颗粒治疗。观察2组患儿服药率及药物销... 目的:观察中药免煎配方颗粒对儿童服药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儿科常见病患儿10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汤剂组与配方颗粒组各52例。汤剂组给予传统中药汤剂治疗,配方颗粒组给予中药免煎配方颗粒治疗。观察2组患儿服药率及药物销售金额。结果:配方颗粒组服药率为63.46%,优于汤剂组40.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方颗粒组各个时间段的药物销售金额均高于汤剂组(P<0.05),且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P<0.05);汤剂组各时间段药物销售金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免煎配方颗粒有利于提高儿科患者服药率,并能提高药物销售金额,且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用药 中药免煎配方颗粒 中药汤剂 服药率
下载PDF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318
8
作者 张彦琼 李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3-892,共10页
中医药具有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医药现代化亟需建立符合其整体特点的科学研究方法。随着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步入大数据时代,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快速发展,网络药理学... 中医药具有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医药现代化亟需建立符合其整体特点的科学研究方法。随着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步入大数据时代,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快速发展,网络药理学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其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辨证论治、组方配伍的原则不谋而合。网络药理学从整体的角度探索药物与疾病间的关联性,强调从"单靶标"向"网络靶标"研究模式的转变,因此,它与中医药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富有原创性的研究方向。本文简要分析和论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过程中的有关研究进展,以及中药网络药理学面对的挑战,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网络靶标 中草药 证候 方剂
下载PDF
基于经验报道类现代文献分析肝胃不和相关证的中药处方和用药规律 被引量:5
9
作者 杨莹莹 赵丽红 +1 位作者 王天芳 李宁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7期909-913,共5页
目的分析经验报道类现代文献中肝胃不和相关证的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三大中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肝胃不和”或“肝气犯胃”或“肝胃气滞”或“肝胃郁热... 目的分析经验报道类现代文献中肝胃不和相关证的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三大中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肝胃不和”或“肝气犯胃”或“肝胃气滞”或“肝胃郁热”或“肝火犯胃”或“肝胃火盛”为检索词,系统检索从建库至2018年11月30日的文献。选取经验报道类文献,运用频数分析该类文献中肝胃不和相关证的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经验报道类文献68篇,共涉及肝胃不和相关证6个证型,分别为肝胃不和证(38次)、肝胃郁热证(20次)、肝气犯胃证(13次)、肝火犯胃证(5次)、肝胃气滞证(2次)、肝胃火盛证(1次)。治疗肝胃不和相关证使用频次前5位的成方依次为柴胡疏肝散(频次:24次,频率:92.30%)、左金丸(频次:11次,频率:42.30%)、四逆散(频次:7次,频率:26.92%)、化肝煎、逍遥散(丸)(频次:各3次,频率:各11.54%)、旋覆代赭汤、金铃子散(频次各2次,频率:各7.69%)。自拟经验方在以“疏肝和胃”为大法的基础之上结合理气、清热、止痛进行加减化裁。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柴胡、白芍、甘草、陈皮、黄连、枳壳、香附、半夏、吴茱萸、白术。结论中医药经验报道类文献治疗肝胃不和相关证以成方为主;自拟经验方在疏肝和胃的基础之上随症加减,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用药主要以理气药、清热药为主,辅以补虚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胃不和相关证 中药处方 用药规律
下载PDF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药复方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瑞敏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33期63-65,共3页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复方的用药频次分析,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规律。方法:对所选文献中的中医复方用药进行统计分类,总结药物及其种类的使用次数和相对使用频率。结果: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中药复...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复方的用药频次分析,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规律。方法:对所选文献中的中医复方用药进行统计分类,总结药物及其种类的使用次数和相对使用频率。结果: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中药复方33首,涉及中药100种21类,共用药391次。使用次数较多的药物为防风、甘草、当归、黄芪、蝉蜕、荆芥、白鲜皮、白术,使用次数较多的药物种类为清热药、发散风寒药、补气药、发散风热药、平肝息风药、活血药、补血药、利水渗湿药等,使用次数较多的治法为祛风、益气、止痒、养血、固表、活血等。结论: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常用药物主要采用玉屏风散、消风散为基础加减,主要治法则在祛风止痒、益气固表的基础上,注重养血活血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中药复方 中医药 用药规律
下载PDF
应用经典名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药统计及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懿 吴威 +5 位作者 李楠 邵天赐 范琳琳 于长禾 杨关林 张会永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1年第9期1998-2006,共9页
为了汇总分析临床医生使用古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概况,为进一步开展古方治疗鼻炎的现代临床应用及其药效学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检索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 为了汇总分析临床医生使用古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概况,为进一步开展古方治疗鼻炎的现代临床应用及其药效学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检索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时间为自建库至2020年11月16日,筛选变应性鼻炎的经验介绍、病例报道类文献,整理其古方、中药单味药等信息,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共纳入文献305篇,涉及267位医生或机构的治疗用药经验。使用频率较高的古方为玉屏风散(112)、桂枝汤(59)、麻黄细辛附子汤(49)等,功能类别以补益剂、解表剂、治风剂为主,高频药物为炙甘草、人参、茯苓等。关联规则体现了发表补虚的治法。聚类分析得到11组药物组合。复杂网络核心处方主要为桂枝汤和四君子汤。认为中医古方治疗变应性鼻炎多从肺脾肾入手,以补虚扶正为要,采用解肌发表、疏散外风、清热泻火等方法治疗,虚实兼顾,标本兼治。该研究可为临床医生运用中药复方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一定参考,为中医古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效学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 鼻鼽 中药复方 治疗经验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