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lineation of Mesoscale Features of Ocean on Satellite IR Image
1
作者 李俊 周凤仙 高清怀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423-432,共10页
An ICSED (Improved Cluster Shade Edge-Detection) algorithm and a series of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 are discussed for automatic delineation of mesoscale structure of the ocean on digital IR images. The popular deriva... An ICSED (Improved Cluster Shade Edge-Detection) algorithm and a series of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 are discussed for automatic delineation of mesoscale structure of the ocean on digital IR images. The popular derivative-based edge operators are shown to be too sensitive to edge fine-structure and to weak gradients. The new edge-detection algorithm is ICSED (Improved Cluster Shade Edge-detection) method and it is found to be an excel lent edge detector that exhibi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fine-structure rejection while retaining edge sharpness. This char acteristic is highly desirable for analyzing oceanographic satellite images. A sorting technique for separating clouds or land well from ocean at both day and night is described in order to obtain high quality mesoscale features on the IR image This procedure is evaluated on an AVHRR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 image with Kuroshio. Results and analyses show that the mesoscale features can be well identified by using ICSED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ineation of mesoscale features of Ocean on Satellite IR Image IR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eneralized Differential Formulation of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for Evidence of the Tidal Mechanism of Maintenance of the Energy and Viscous-Thermal Dissipative Turbulent Structure of the Mesoscale Oceanic Eddies
2
作者 Sergey V.Simonenko Vyacheslav B.Lobanov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8年第3期357-386,共30页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ed generalized differential formula-tion of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formulated for the rotational coor-dinate system) is evalua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for the m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ed generalized differential formula-tion of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formulated for the rotational coor-dinate system) is evalua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for the mesoscale oceanic eddies) by deriving the general (viscous-compressible-thermal) and partial (incompressible, viscous-thermal) local conditions of the tidal maintenance of the quasi-stationary energy and dissipative turbulent structure of the mesoscale eddy located inside of the individual fluid region of the ther-mally heterogeneous viscous (compressible and incompressible, respective-ly) heat-conducting stratified fluid over the two-dimensional bottom topog-raphy characterized by the horizontal coordinate x along a horizon-tal axis X. Based on the derived partial (incompressible) local condition (of the tidal maintenance of the quasi-stationary energy and viscous-thermal dis-sipative turbulent structure of the mesoscale eddy) and using the calculated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mean viscous dissipation rate per unit mass and the mean thermal dissipation rate per unit mass in four regions near the observed mesoscale (periodically topographically trapped by nearly two-dimensional bottom topography h(x) eddy located near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Yamato Rise in the Japan Sea, the combined analysis of the energy structure of the eddy and the viscous-thermal dissipative structure of turbulence is presented. The convincing evidence is presented of the tidal mechanism of maintenance of the eddy energy and viscous-thermal dissipa-tive structure of turbulence (produced by the breaking internal gravity waves generated by the eddy) in three regions near the Yamato Rise subjected to the observed mesoscale eddy near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Yamato Rise of the Japan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ized Formulation of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Cosmic GRAVITATION small-scale DISSIPATIVE Turbulence VISCOUS and THERMAL Dissipation Rates mesoscale Oceanic EDDIES Internal Tide
下载PDF
基于YOLOv8n的无人机航拍目标检测
3
作者 沈学利 王灵超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4年第7期139-148,共10页
针对无人机航拍检测任务中小目标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8n的目标检测算法(SFEYOLO).首先,嵌入浅层特征增强模块,将输入特征的浅层空间信息与颈部获取的深层语义信息融合,以增强小目标特征表示能力,并使用全局上下文块(GC-B... 针对无人机航拍检测任务中小目标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8n的目标检测算法(SFEYOLO).首先,嵌入浅层特征增强模块,将输入特征的浅层空间信息与颈部获取的深层语义信息融合,以增强小目标特征表示能力,并使用全局上下文块(GC-Block)对融合信息进行重校准,抑制背景噪声.其次,引入可变形卷积来代替C2F中的部分标准卷积,提高网络对几何变化的适应性.再次,引入ASPPF模块,融合平均池化技术,增强模型对多尺度特征的表达并降低漏检率.最后,在颈部网络的基础上嵌入中尺度特征合成层,融合主干网络中更多的中间特征,使不同尺度的特征过渡更平滑,并通过跳跃连接增强特征重用性.该模型在数据集VisDrone2019和VOC2012上进行验证,mAP@0.5值达到30.5%和67.3%,相较于基线算法YOLOv8n提升了3.6%和0.8%,能够提升无人机图像目标检测性能,同时具有较好的泛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检测 浅层特征融合 ASPPF YOLOv8n 中尺度特征融合
下载PDF
珠三角一次春季强对流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林中庆 何启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129-134,共6页
春季华南地区由于冷空气减弱,西南气流逐渐加强,经常发生强对流和暴雨天气。为进一步研究华南地区春季暴雨的发生机制,并提高预报的准确性,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4年3月30—31日发生在珠三角地区的一次春季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2 d... 春季华南地区由于冷空气减弱,西南气流逐渐加强,经常发生强对流和暴雨天气。为进一步研究华南地区春季暴雨的发生机制,并提高预报的准确性,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4年3月30—31日发生在珠三角地区的一次春季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2 d的积分模拟,将数值模拟输出的高分辨资料结合温度、风廓线雷达资料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中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促进了低层辐合,并为强对流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及能量;边界层垂直风切变、强烈的上升运动均有利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强对流 低空急流 数值模拟 中尺度特征 珠三角
下载PDF
“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雨强精细化特征及动力和热力条件初探 被引量:5
5
作者 符娇兰 权婉晴 +7 位作者 麦子 罗琪 陈涛 李晓兰 许先煌 朱文剑 华珊 韩旭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35-1450,共16页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国家级和区域级地面气象观测、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地面雨滴谱仪、闪电定位仪、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对“23·7”华北创纪录极端降水过程中雨强的精细化特征,导致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极端降水...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国家级和区域级地面气象观测、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地面雨滴谱仪、闪电定位仪、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对“23·7”华北创纪录极端降水过程中雨强的精细化特征,导致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极端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及动力和热力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个过程小时雨强表现出面弱点强的特点,局地小时、分钟级雨强具有极端性。雨强阶段性特征明显,2023年7月30日08:00至31日20:00(第二阶段)雨强最强,与多个β-MCS发展有关,并伴有后向传播及列车效应等中尺度过程,降水以中等直径、高浓度雨滴为主,具有一定量的低浓度大粒子雨滴样本,属于海洋性与大陆性混合型降水,暖云碰并与冰晶聚合融化过程共存。7月29日08:00至30日08:00(第一阶段)和7月31日20:00至8月2日08:00(第三阶段)雨强相对较小,对应于前者的MCS垂直伸展高度较低、强度不强,以暖云降水为主导,雨滴浓度高、直径中等,对应于后者的MCS发展强盛,但移动速度快,也具有海洋性与大陆性降水混合型降水特征。三个阶段的大气整层可降水量最大值均超过70 mm,第一阶段天气尺度强迫强,对流有效位能(CAPE)在500 J·kg^(-1)左右,MCS发展高度相对较低;第二阶段后期天气尺度强迫有所减弱,但华北中南部对流不稳定能量再次重建,上游地区CAPE较第一阶段有所增大(600~1000 J·kg^(-1)),导致极端降水的MCS发展为深厚湿对流系统,雨强明显增大;第三阶段天气尺度强迫明显减弱,低层偏南风脉动辐合和大的CAPE为MCS强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特大暴雨 极端降水 雨强 中尺度对流系统 降水微物理特征 动力和热力条件
下载PDF
安达曼海中尺度涡季节变化分析
6
作者 林圳涛 谢玲玲 +1 位作者 黄润琪 白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共16页
利用AVISO提供的中尺度涡数据集,对1993-2019年间安达曼海中尺度涡的涡旋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季节变化机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7年间安达曼海共出现中尺度涡328个,其中反气旋涡(171个)多于气旋涡(157个),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盆地深水... 利用AVISO提供的中尺度涡数据集,对1993-2019年间安达曼海中尺度涡的涡旋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季节变化机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7年间安达曼海共出现中尺度涡328个,其中反气旋涡(171个)多于气旋涡(157个),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盆地深水区。涡旋平均寿命为46.4d,平均半径为111.8 km,平均振幅为4.7 cm,平均最大转速为24.8 cm/s,平均移动速度为15.0 cm/s,反气旋涡的平均半径、振幅和转速均大于气旋涡,而移动速度小于气旋涡。涡旋的半径、振幅和最大转速在其生命周期中都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移动速度则先减小后增大。在季节变化方面,反气旋涡和气旋涡性质冬夏对比呈现“跷跷板”现象,即夏季气旋涡比反气旋涡更多更强更大,冬季则反气旋涡更多更强更大;涡旋分布位置,夏季从北向南呈“气旋-反气旋-气旋”的极性反转交替分布,冬季则与之相反。动力机制分析显示,背景流场涡度可能影响安达曼海涡旋极性交替分布,正(负)涡度背景流利于气旋(反气旋)涡存在。涡旋能量变化机制显示,风强迫是安达曼海涡旋主要能量来源,风场能量输入与涡旋动能的季节变化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达曼海 中尺度涡 统计特征 季节变化 极性反转
下载PDF
贵州一次辐合线锋生极端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古会 彭芳 +2 位作者 齐大鹏 杜小玲 杨秀庄 《干旱气象》 2023年第5期753-763,共11页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FY-2G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5月10日贵州东部和北部的一次辐合线锋生极端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过程发...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FY-2G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5月10日贵州东部和北部的一次辐合线锋生极端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过程发生在低涡切变背景下,低层强盛的南风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地面辐合线及锋生提供了触发条件,暴雨区主要位于云团云顶亮温低值中心西侧或南侧梯度大值区,并沿地面辐合线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最强降水发生在对流云团合并阶段。辐合线锋生作用在其西侧频繁触发对流单体,新生对流单体沿地面辐合线东移发展,持续影响贵州东部和北部地区。在降水最强的两个阶段,雷达回波呈现暖云和悬垂结构特征。地面辐合线及其锋生、上游降水带来的降温增压以及持续增强的南风有利于暴雨区水汽辐合增强,而垂直方向上纬向、经向中尺度次级环流上升支正好位于特大暴雨中心附近,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维持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地面辐合线 锋生 中尺度特征 次级环流
下载PDF
一次川渝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康岚 冯汉中 +2 位作者 屠妮妮 肖红茹 张利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0-49,共10页
利用逐时FY-2CTBB资料、闪电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和经过再分析的中尺度格点分析场资料,分析2007年7月16—20日发生在川渝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特征,为评估、预报此类暴雨天气过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高... 利用逐时FY-2CTBB资料、闪电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和经过再分析的中尺度格点分析场资料,分析2007年7月16—20日发生在川渝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特征,为评估、预报此类暴雨天气过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高原涡和西南涡两个中尺度系统逐步耦合的结果,与上升气流相伴的强而深厚的正涡度柱是造成对流辐合体反复在相近区域生、消和暴雨反复在临近区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南低涡环流中的三个中尺度云团系统(MCS)直接产生了本次暴雨过程的强降水,MCS的生消和青藏高原东部的对流云系具有翘翘板效应;对卫星云图Tbb值、闪电资料和强降水的综合分析表明闪电发生于降水之前约1~3小时,强降水基本出现在闪电密集区和低Tbb值重合区;闪电的移动方向基本可以代表对流旺盛区的移动方向,也就是未来可能出现强降水的方向。闪电突然增强或减弱对于追踪对流降水的发生和移向、判断强降水的增强或减弱、强降水出现时间、位置、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西南涡 中尺度特征
下载PDF
一条弱静止锋上对流系统发生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罗红磊 陈海山 +3 位作者 林宗桂 李耀先 林开平 林墨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8—9日广西境内一条弱准静止锋上的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地面中尺度变压场、温度场、湿度场、流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的中尺度系统...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8—9日广西境内一条弱准静止锋上的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地面中尺度变压场、温度场、湿度场、流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的中尺度系统的配置和特征。研究表明:(1)当弱冷空气以扩散方式南下,准静止锋移入桂北后锋生加强,暖湿空气在准静止锋前中尺度负变压槽中辐合,湿舌从北部湾伸到辐合区内;(2)准静止锋在桂中与湿舌相遇,锋面抬升触发深对流形成了第1个中尺度对流系统;(3)随着"滇东南-桂西"低空低涡的发展,低涡东侧气流变化致使"北部湾-桂中"湿舌转向为"北部湾-桂西",准静止锋在桂西与湿舌相遇触发了第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4)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都是锋面抬升暖湿空气触发深对流而形成的,触发机制相同;(5)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都是在中尺度负变压槽中发生,中尺度负变压槽的形成或加强超前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约2~3小时。最后,给出了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过程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中尺度特征 中尺度变压场 中尺度对流系统 静止锋暴雨
下载PDF
一次强飑线及飑前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65
10
作者 马中元 苏俐敏 +4 位作者 谌芸 阮征 陈鲍发 彭王敏子 陈胜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16-929,共14页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强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强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带结构。(2)云图上表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随着MCS东移降水冷却、西南气流输送暖湿空气和午后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地面开始形成温度梯度较大的温度锋区。(3)飑线形成前期,MCS南侧出现多条平行短带"梳状"回波特征,并在其南端不断产生对流单体回波,最后发展成飑线回波带。(4)飑线移动前方不断产生具有"前伸"、TBSS和假象回波结构的局地雹云超级单体回波群,这些飑前中小尺度系统是产生此次冰雹灾害的主要回波系统。(5)5 min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前期阶段,能够观测到西南急流的演变情况,包括急流中的大风区。(6)当飑线系统临近时,受飑线中尺度环流的影响,飑线移动前方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且伸展高度可以达到6000 m,但垂直速度、Cn^2和SNR都较小;当飑线系统过境时,具有很强的水平风切变,受到强降水的下曳作用,垂直速度、Cn^2和SNR都明显加大;飑线系统过境后,恢复到前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温度锋区 飑线回波 形成与演变 局地雹云 风廓线特征
下载PDF
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分布式水热耦合模型(Ⅲ):MM5嵌套结果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仁升 高艳红 +3 位作者 康尔泗 吕世华 吉喜斌 阳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30-837,共8页
利用中尺度气候模式MM5计算黑河山区流域2003年2月11日到6月30日的日降水量、2.0 m高度的日平均气温和潜热,并将其嵌套到DWHC模型中。MM5运行周期为10 d,积分步长为3 s,空间分辨率为3 km。保持DWHC模型土壤参数、植被参数、经验参数和... 利用中尺度气候模式MM5计算黑河山区流域2003年2月11日到6月30日的日降水量、2.0 m高度的日平均气温和潜热,并将其嵌套到DWHC模型中。MM5运行周期为10 d,积分步长为3 s,空间分辨率为3 km。保持DWHC模型土壤参数、植被参数、经验参数和可调参数等不变,仅对模型初始参数进行了调整,利用最近距离法(nearest)将MM5输出结果插值到1 km×1 km格点上,所计算的黑河干流出山口日平均流量与实测序列的NSE=0.79,B=-0.79(%),EV=0.79,R2=0.81。利用基于三角网格的立体插值法(cubic)所获结果与此相当,NSE=0.79,B=-0.65(%),EV=0.79,R2=0.80。这说明利用MM5-DWHC嵌套模型来模拟流域日平均流量是可行的。MM5-DWHC嵌套模型在径流模拟方面,比利用地面资料驱动结果要好。MM5-DWHC嵌套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存在明显的浅表产流特征,这与地面观测资料驱动结果一致。模型调试结果表明,MM5输出结果存在某种奇异性,且输出的非汛期降水量明显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大气模式 气象因子 初始参数 奇异性
下载PDF
2011年1月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附近水文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严金辉 李锐祥 +2 位作者 侍茂崇 葛人峰 孙永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109,共9页
分析"雪龙"号2011年在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外缘一条断面上24个站位的CTD观测结果,发现有以下一些水文特征:普里兹湾西部,在71—72°E范围内,存在一个顺时针运动的中尺度涡。由于这个涡旋存在,冰架水主要扩散方向偏东,在73&... 分析"雪龙"号2011年在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外缘一条断面上24个站位的CTD观测结果,发现有以下一些水文特征:普里兹湾西部,在71—72°E范围内,存在一个顺时针运动的中尺度涡。由于这个涡旋存在,冰架水主要扩散方向偏东,在73°30'E附近,流向东北;夏季表层水厚度,东部基本在20 m,西部受中尺度涡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夏季表层水厚度深达50 m左右;在50 m以浅的水层内,稍深处的水温比表层稍微增高,即通常称为的逆温层,它是结冰、融冰和海冰覆盖变化造成的;在观测断面西部,在160—200 m水层内,多站出现"静力不稳定":即上层密度大于下层,厚度有几米,平流混合扩散可能是这一不稳定现象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埃默里冰架 水文特征 中尺度涡
下载PDF
宁夏北部一次短时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13
作者 纪晓玲 冯建民 +3 位作者 穆建华 辛尧胜 马筛艳 聂晶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1-718,共8页
利用自动站、闪电定位信息、多普勒雷达、卫星黑体亮温等气象资料,对2008年7月18日夜间宁夏石炭井的短时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单站短时暴雨是在“西高东低”的环流背景下,受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和低值系统影响,由两个相... 利用自动站、闪电定位信息、多普勒雷达、卫星黑体亮温等气象资料,对2008年7月18日夜间宁夏石炭井的短时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单站短时暴雨是在“西高东低”的环流背景下,受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和低值系统影响,由两个相对较强的对流单体先后影响而后合并维持造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宁夏北部持续时间近6h,云项亮温梯度最大值维持在石炭并一带;对应3次强降水时段,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VIL出现了3次峰值,径向速度出现了气旋式辐合和逆风区结构,逆风区出现时间较强降水出现提前了20~30min,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减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闪电发生高密度区位于降水中心前缘,闪电频率突然增大时间较强降水出现超前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黑体亮温 雷达图像特征 逆风区 闪电
下载PDF
复杂地形与锋面系统共同作用对台湾岛暴雨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景丽 陆汉城 朱民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44,共10页
应用MM 5V2数值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在复杂地形和锋面系统共同作用下台湾暴雨发生的水汽、垂直速度、低空急流等物理量场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表明地形是使锋面降水加强 ,最终形成暴雨的主要原因。在地形作用下 ,速度场、湿度... 应用MM 5V2数值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在复杂地形和锋面系统共同作用下台湾暴雨发生的水汽、垂直速度、低空急流等物理量场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表明地形是使锋面降水加强 ,最终形成暴雨的主要原因。在地形作用下 ,速度场、湿度场都具有比较稳定的局地特征 ,台湾岛迎风区保持着比背风区大的湿度场 ,流场表现为一个地形性中尺度环流。随着锋面系统的不断靠近 ,局地特征表现为加强和减弱两个阶段。发现迎风坡的低空急流主要是由地形引起的 ,它的南北向分布不均使空气发生了辐合上升运动 ,与地形和锋面引起的上升运动叠加 ,在地形迎风坡形成了一个垂直速度的大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岛暴雨 锋面系统 地形作用 中尺度特征
下载PDF
闽北汛期强降水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信华 蒋宗孝 +2 位作者 付伟辉 黄元森 黄永玉 《气象科技》 2007年第3期351-354,共4页
为揭示闽北暴雨的中尺度规律,利用1980~2005年南平市10县(市、区)气象站5~6月雨量大于等于50mm达到或超过3个站的43个暴雨过程129个暴雨日的逐时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汛期暴雨日雨团和强雨团的时空分布、强度及持续时间、移动规律... 为揭示闽北暴雨的中尺度规律,利用1980~2005年南平市10县(市、区)气象站5~6月雨量大于等于50mm达到或超过3个站的43个暴雨过程129个暴雨日的逐时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汛期暴雨日雨团和强雨团的时空分布、强度及持续时间、移动规律、雨团与影响系统的关系以及地形对雨团的产生、分布、移动等的影响等,得出闽北汛期强降水的中尺度若干特征,其结论可为预报人员在业务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强降水 中尺度特征
下载PDF
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海洋中尺度涡统计特征 被引量:21
16
作者 林宏阳 胡建宇 郑全安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05-113,共9页
采用AVISO提供的卫星高度计融合数据,对南海及西北太平洋(5°~35°N,105°~150°E)1993~2009年17a间的中尺度涡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尺度涡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每年观测到产生的中尺度涡个数平均为21... 采用AVISO提供的卫星高度计融合数据,对南海及西北太平洋(5°~35°N,105°~150°E)1993~2009年17a间的中尺度涡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尺度涡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每年观测到产生的中尺度涡个数平均为21~22个,标准差约为4个,占年平均值的20%;而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个数的年际差异不大,平均每年观测到150~151个中尺度涡产生,标准差约为14个,仅占年平均值的9%.中尺度涡的逐月统计结果表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活动均有明显季节变化,1993~2009年间的各月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分别观测到30~31个和213~214个中尺度涡产生,标准差分别约为6个和41个,均占各自月平均值的19%.中尺度涡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海东北部、越南东部和黑潮流轴附近海域.涡动能、海面高度距平均方根以及涡度均方根的空间分布大致与涡旋个数分布一致,但在西北太平洋的低纬海区和黑潮延伸体区域则不甚吻合.在相同的涡旋判别标准下,西北太平洋低纬海区(5°~15°N)观测到的中尺度涡个数比中高纬海区要少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中尺度涡 统计特征 卫星高度计 南海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红外云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自动识别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束宇 潘益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7-348,共12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夏季造成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高时空分辨率的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是监测MCS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对MCS的普查是通过对打印出的增强显示的红外云图进行人工对比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自...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夏季造成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高时空分辨率的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是监测MCS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对MCS的普查是通过对打印出的增强显示的红外云图进行人工对比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自动识别方法来普查MCS.和已有的人工普查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可移植性强的优点,这就为准确的研究MCS的冷云盖面积、长轴长度、形状、地理分布、生命史日变化等的统计特征提供了机会,给MCS的气候学特征和区域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机会.新方法适用于GMS、风云、GOES等不同格式的静止卫星资料,在具体应用时只需将数据处理这一块的程序加以修改.本文中以GMS-5原始数值资料为例介绍新方法的原理.首先通过轮廓编码的方法来查找和计算某一时次云图上的MCS轮廓,再通过系统查找法来追踪系统,最后判断该系统是否满足MCS的标准.以1999年GMS-5资料为例进行的抽样普查表明,新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和快速的普查到MCS,α尺度系统的误差率为每个系统0.191处,β尺度系统的误差率为每个系统0.101处.新方法为MCS的普查提供了一个新的快速可行之路,但新方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普查 自动识别 轮廓特征量 系统查找法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表分类及其东北部辐射通量的二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程麟生 宋振鑫 杨德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8-213,共16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特征的格点分类及沿五道梁站的经向二维中尺度数值模拟 ,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地区 1 3类地表特征都有 ,尽管其植被自西北向东南呈带状分布 ,但仍十分复杂 ;而其地表特征的这种格点分类为该地区的高分辨数值模式模... 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特征的格点分类及沿五道梁站的经向二维中尺度数值模拟 ,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地区 1 3类地表特征都有 ,尽管其植被自西北向东南呈带状分布 ,但仍十分复杂 ;而其地表特征的这种格点分类为该地区的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提供了极其有用的下边界条件。地面净辐射通量及其诸分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的相当接近与一致表明 ,该模式具有模拟青藏高原地区地面通量日变化的能力。模拟结果和观测分析还指出 :夏天晴天条件下 ,太阳净短波辐射是地面辐射能收支中的主分量 ,其 844W m2 的峰值明显大于内地 ,出现在 1 2 :0 0BST( 0 4 :0 0UTC)至 1 4:0 0BST( 0 6:0 0UTC)的单峰值区间与地面向上长辐射的一致 ,但超前 1h ;而大气向下逆辐射的日变化较地面向上长波辐射和地面净辐射的复杂 ,这与高原地区云的复杂变化有关 ;地面净辐射的单峰平均值约 584W m2 ,但因其下垫面类型不同而明显相异。感热通量的剖面结构及演变揭示出一些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辐射 数值模拟 辐射通量 地表分类
下载PDF
初始场中尺度信息对暴雨预报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罗雨 张立凤 岑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7-123,共7页
由于观测资料分辨率与模式分辨率的不同,利用高分辨率模式对暴雨进行预报时,常规观测资料形成的初始场不能直接分辨出中尺度系统,这种中尺度系统特征的缺少可以认为是初始场的一种信息误差。利用中尺度天气分析的尺度分离方法可以提取... 由于观测资料分辨率与模式分辨率的不同,利用高分辨率模式对暴雨进行预报时,常规观测资料形成的初始场不能直接分辨出中尺度系统,这种中尺度系统特征的缺少可以认为是初始场的一种信息误差。利用中尺度天气分析的尺度分离方法可以提取这种中尺度信息。通过分析初始场中尺度信息的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对暴雨预报影响的机理,发现初始场中尺度信息的结构在主要雨带的对流敏感区具有明确的天气学意义,包含了有利暴雨产生的信息;其能量随时间也是增长的,特别是在积分12小时以后,能量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超过了初始随机扰动的能量增长。利用减弱和增强初始场中中尺度信息的两种初始场作暴雨预报,其结果反映了初始场中尺度信息对暴雨预报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雨团位置和强度的预报,这些信息会直接影响暴雨的精细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暴雨 尺度分离 初始场中尺度信息 能量演变
下载PDF
一次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大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腾飞 普贵明 李燕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8-14,共7页
利用昆明 3830 /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 ,结合MICAPS客观分析资料 ,对 2 0 0 3年 9月 2日的一次大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有利的低涡切变和地面冷锋环流背景和有利的热力、动力条件下 ,不断触发中尺度切变线和中尺度涡旋... 利用昆明 3830 /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 ,结合MICAPS客观分析资料 ,对 2 0 0 3年 9月 2日的一次大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有利的低涡切变和地面冷锋环流背景和有利的热力、动力条件下 ,不断触发中尺度切变线和中尺度涡旋的生成和发展。中尺度切变线和中尺度涡旋是强对流生成和发展的动力 ,先后生成“人”字型回波、飑线和两个中尺度絮状回波团直接导致大雨天气过程 ,表现出了许多中尺度特征 ,零速度线的位置、变化和正、负速度相对位置的演变与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雨 多普勒天气雷达 环流背景 中尺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