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啮齿类的震动通讯不需要特殊传导装置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娜 李晓晨 +1 位作者 张慧 苏丽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 为了确定终生在地下生活的斯氏鼢鼠(Myospalaxsmithi)和棕色田鼠(Microtusman darinus)中耳内的听觉传导是否通过特殊结构来实现震动通讯。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斯氏鼢鼠、棕色田鼠的中耳结构,利用公式ITR=[A/[2/3(Ad)]]×... 目的 为了确定终生在地下生活的斯氏鼢鼠(Myospalaxsmithi)和棕色田鼠(Microtusman darinus)中耳内的听觉传导是否通过特殊结构来实现震动通讯。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斯氏鼢鼠、棕色田鼠的中耳结构,利用公式ITR=[A/[2/3(Ad)]]×[Li/Lm]2和公式T=[4(Zd/41.5)]/[1+Zd/41.5]计算它们中耳的声波转换效率,观察头骨与下颌骨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与地上生活的大鼠、家猫和猕猴的中耳进行比较。结果 斯氏鼢与棕色田鼠中耳内不存在特殊的声波传导结构,曾被认为与震动通讯有关的假关节窝的功能是用来防止下颌脱臼,砧骨短脚与鼓室壁间的连接关系同样见于大鼠、家猫和猕猴中斯氏鼢鼠的中耳对声波的转换效率低于棕色田鼠。结论 斯氏鼢鼠和棕色田鼠的震动通讯不需要特殊的中耳传导装置,借助于头骨的一般结构就能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鼢鼠 棕色田鼠 中耳 震动通讯 转换效率 传导装置
下载PDF
斯氏鼢鼠耳蜗形态对感知低频声波的适应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娜 李晓晨 王宏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0-82,共3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斯氏鼢鼠(Myospalaxsmithi)耳蜗进行显微和超显微水平观察,分析了其对低频声波感知的结构基础.结果表明,斯氏鼢鼠的耳蜗与其它哺乳类存在区别,蜗顶处螺旋神经节的数目多于蜗底;盲鼹鼠(Spalaxehrenb...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斯氏鼢鼠(Myospalaxsmithi)耳蜗进行显微和超显微水平观察,分析了其对低频声波感知的结构基础.结果表明,斯氏鼢鼠的耳蜗与其它哺乳类存在区别,蜗顶处螺旋神经节的数目多于蜗底;盲鼹鼠(Spalaxehrenbergi)耳蜗所不具有的传出神经纤维在斯氏鼢鼠耳蜗的电镜切片上可见,这有利于斯氏鼢鼠对不同频率声波的更精确的感知;最顶部的半圈蜗管上有两排内毛细胞,而没有外毛细胞.在长期的进化适应过程中,斯氏鼢鼠耳蜗产生了独特的结构以完成和洞道中其它个体的通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鼢鼠 耳蜗 形态 低频声波 螺旋神经节 传出神经 毛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