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逻辑与路径转化:近世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的历史分析
1
作者 董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92,共8页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通过劳动分工、生产专业化、商品化,依靠不断扩大的商品市场,在"斯密型动力"推动下有效缓解了日益严峻的经济压力,开启了经济转型的进程。通过转变,该地区的经济商品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通过劳动分工、生产专业化、商品化,依靠不断扩大的商品市场,在"斯密型动力"推动下有效缓解了日益严峻的经济压力,开启了经济转型的进程。通过转变,该地区的经济商品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然而,这种"斯密型动力"和生产"过密化"愈发展,对产生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就愈大、阻碍性就愈强。事实证明,这种早期的农村工业化并不必然导致近代工业化,长江下游地区(乃至全国)也并不存在一个类似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光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 “斯密型动力” 早期工业化
下载PDF
发展逻辑与路径转化:近世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的历史分析
2
作者 董佳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12年第1期36-41,共6页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通过劳动分工、生产专业化、商品化,依靠不断扩大的商业市场,在"斯密型动力"推动下有效缓解了日益严峻的经济压力,开启了经济转型的进程。通过转变,该地区的经济商品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通过劳动分工、生产专业化、商品化,依靠不断扩大的商业市场,在"斯密型动力"推动下有效缓解了日益严峻的经济压力,开启了经济转型的进程。通过转变,该地区的经济商品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然而,这种"斯密型动力"和生产"过密化"愈发展,对产生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就愈大、阻碍性就愈强。事实证明,这种早期的农村工业化并不必然导致近代工业化,长江下游地区(乃至全国)也并不存在一个类似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光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世长江下游地区 “斯密型动力” 早期工业化
下载PDF
明清经济史中的国家:一个对话的尝试 被引量:6
3
作者 彭凯翔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100,共10页
本文认为国家能力对经济的作用反映在国家的不同角色里,在比较视野下,国家能力概念为理解明清经济变迁提供了学术可能。明清时期国家的财政有保守的一面,但并非其提供国内公共产品的主要约束;明清中国的经济制度未必是资本主义式的,但... 本文认为国家能力对经济的作用反映在国家的不同角色里,在比较视野下,国家能力概念为理解明清经济变迁提供了学术可能。明清时期国家的财政有保守的一面,但并非其提供国内公共产品的主要约束;明清中国的经济制度未必是资本主义式的,但在保护产权、促进金融增长等方面也有值得重视的机制;它在政策上的合理性需要具体而论,但很难说是为特定理念所主导;它的向下渗透与社会的组织过程是相互强化的,形成了能与斯密增长相容的社会权力结构。因此,很难说国家能力构成了明清中国未发生现代增长或熊彼特增长的内部原因,但它所依赖的方式很可能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能力 明清经济 大分流 熊彼特增长 斯密增长
原文传递
温州经济史上的人口变迁及其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蔡建娜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128,共10页
通过对温州历史上人口变迁与经济发展方式相互作用的考察,该文认为南宋时温州适度的人口压力推动了基于市场与分工交互式发展的"斯密式"增长,温州历史延续了这种"斯密式"增长动力,并通过民间的社会结构、区域性文... 通过对温州历史上人口变迁与经济发展方式相互作用的考察,该文认为南宋时温州适度的人口压力推动了基于市场与分工交互式发展的"斯密式"增长,温州历史延续了这种"斯密式"增长动力,并通过民间的社会结构、区域性文化意识形态等保存下来,这是中国文化内生的市场经济或者说商品经济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经济史 人口变迁 “斯密式”增长
原文传递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Started in 18th Century Britain,Not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被引量:1
5
作者 Li Zhang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1年第1期124-169,共46页
The research examines the role of market expansion and international labor division in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The research shows that British cotton textile output in p... The research examines the role of market expansion and international labor division in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The research shows that British cotton textile output in pieces grew 275 times from the 1770s to the mid-1850s and documents that such growth would never have happened without a vast overseas market for the supply of raw cotton and the sale of products.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ntinuous and dramatic expansion of overseas markets allowed the British cotton industry to expand greatly without hitting the ceiling of marginal returns,leading not only to the great expansion of production,but also to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and that international labor division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industry to import ample amounts of raw cotton and export large amounts of cotton textiles.In contrast,foreign demand for Chinese cotton textil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but accounted for only 0.3%of production capacity,which was too little to lift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and to induce either technological or institutional changes.As a result,only Smithian growths c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optima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in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ket expansion international labor division Industrial Revolution smithian growth BRITAIN China INDIA US raw cotton cotton texti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