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8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掺杂SnO2(110)面对CO气敏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
作者 林龙 王朋涛 +3 位作者 余伟阳 黄敬涛 祝令豪 张战营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145-7151,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有毒气体CO在本征和Cu掺杂SnO2(110)面不同原子位的吸附,通过对吸附能的比较得出了最佳吸附位置及吸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本征SnO2(110)面对CO的吸附很弱。而对于Cu掺杂SnO2的(110)面,掺杂浓度...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有毒气体CO在本征和Cu掺杂SnO2(110)面不同原子位的吸附,通过对吸附能的比较得出了最佳吸附位置及吸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本征SnO2(110)面对CO的吸附很弱。而对于Cu掺杂SnO2的(110)面,掺杂浓度选2.7%和5.4%两组,分别用Sn15CuO24和Sn14Cu2O24表示。通过比较本征和不同Cu掺杂浓度下SnO2(110)面上CO的吸附能和电荷布居,发现Cu掺杂可显著提高CO的吸附性能,其中Cu掺杂浓度为5.4%的Sn14Cu2O24表面的吸附活性位点增加,吸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sno2 CO 气敏传感
下载PDF
湿气环境中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上吸附与点蚀机理研究
2
作者 李金灵 马文骏 +2 位作者 朱世东 屈撑囤 付安庆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2-93,共12页
目的从微观尺度探究CO_(2)-H_(2)S(CO_(2)和H_(2)S共存)在湿气管道顶部的吸附特性,进而揭示点蚀机理。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s Studio构建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的吸附模型,对CO_(2)... 目的从微观尺度探究CO_(2)-H_(2)S(CO_(2)和H_(2)S共存)在湿气管道顶部的吸附特性,进而揭示点蚀机理。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s Studio构建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的吸附模型,对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面的吸附能、局域态密度、分波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进行仿真;利用高温高压釜模拟CO_(2)-H_(2)S-Cl^(-)腐蚀环境,分析L360钢在湿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最后,揭示含Cl^(-)湿气管道顶部CO_(2)-H_(2)S吸附机制与点蚀机理。结果CO_(2)、H_(2)S、CO_(2)-H_(2)S及CO_(2)-H_(2)S-Cl^(-)在最稳定位置时的吸附能分别为-4.065、-3.961、-8.538、-12.775e V,表明相较于CO_(2)与H_(2)S单独吸附,CO_(2)-H_(2)S在α-Fe(110)面的吸附能更负,Cl^(-)会进一步降低CO_(2)-H_(2)S的吸附能;且CO_(2)在与H_(2)S竞争环境电子中占优势;Cl^(-)会使CO_(2)-H_(2)S的局域态密度峰值降低,转移趋势为失去电子,基体和腐蚀介质的电子向着低能级跃迁释放出更多能量,进而加强了Fe与CO_(2)-H_(2)S间的化学键强度;Cl^(-)的2p轨道与Fe的3d轨道在-6.8 eV和-5.7 eV发生重叠,Cl^(-)被吸附到Fe表面并与Fe形成化学键生成氯化物,进而改变腐蚀产物膜的组分与结构,削弱产物膜的致密性和稳定性,减弱腐蚀阻抗力。在含Cl^(-)湿气的CO_(2)-H_(2)S环境中,液相中的Cl^(-)浓度升高,使L360钢的气相平均腐蚀速率逐渐增大,最高达2.935mm/a,点蚀越发严重。结论CO_(2)与H_(2)S在α-Fe(110)面吸附存在一定的协同和竞争作用,协同促进金属的腐蚀,FeCO3会优先沉积成膜,但H_(2)S会抑制FeCO3的生长,腐蚀产物以FeS为主;Cl^(-)会增强CO_(2)-H_(2)S与α-Fe(110)面间的作用力,弱化腐蚀产物膜层的保护性,进一步加速金属腐蚀、尤其是点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 Cl^(-) 第一性原理 α-Fe(110)密排面 吸附特征 腐蚀机理
下载PDF
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
作者 李丽华 周龙杰 +2 位作者 刘硕 王航 黄金亮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9-1248,共10页
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FAPbBrI_(2)是带隙值为1.58 eV的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通过构建SnO_(2)(110)和FAPbBrI_(2)(001)的界面模型,发现其晶格失配率为4.... 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FAPbBrI_(2)是带隙值为1.58 eV的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通过构建SnO_(2)(110)和FAPbBrI_(2)(001)的界面模型,发现其晶格失配率为4.28%,界面结合能为-0.116 eV/A^(2),说明此界面结构可以稳定存在。通过态密度(DOS)分析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的电子结构,发现了主要由界面处O_(2)p、I 5p、Br 4p、Pb 6p轨道电子杂化形成的界面态。差分电荷密度及Bader电荷分析结果说明在界面处存在明显的电荷转移,这促进了界面处原子之间的成键,提高了界面稳定性。同时,有效的电荷分离也使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的光吸收系数相比于SnO_(2)(110)表面和FAPbBrI_(2)(001)表面有了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钙钛矿材料 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界面态
下载PDF
CO_(2)在模拟油田采出井环境中对P11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4
作者 万家瑰 范振忠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2109-2112,2118,共5页
模拟油田CO_(2)采出井腐蚀环境,对油井套管钢P110钢进行了高温高压腐蚀实验,采用失重法测定了腐蚀速率,采用SEM、EDS和XRD观察分析了腐蚀产物的表面形貌及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气相环境中,P110钢的腐蚀速率随温度和CO_(2)分压的升高而增... 模拟油田CO_(2)采出井腐蚀环境,对油井套管钢P110钢进行了高温高压腐蚀实验,采用失重法测定了腐蚀速率,采用SEM、EDS和XRD观察分析了腐蚀产物的表面形貌及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气相环境中,P110钢的腐蚀速率随温度和CO_(2)分压的升高而增大;液相环境中,P110钢的腐蚀速率在80℃时最大,可达3.7182 mm·a^(-1),温度高于90℃,腐蚀速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CO_(2)分压小于1 MPa,P110钢的腐蚀速率随分压升高迅速增大,CO_(2)分压大于1 MPa腐蚀速率则缓慢增大。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是FeCO_(3)及少量的铁锈,在高温时腐蚀产物膜对金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10 CO_(2)腐蚀 温度 分压 腐蚀速率
下载PDF
H_(2)S/CO_(2)共存体系气液相中P110钢的腐蚀行为
5
作者 全青 张源 +2 位作者 雷鸣 夏杨 刘婉颖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2-60,共9页
为了研究油套管在H_(2)S/CO_(2)共存体系高温高压环境气液相中的腐蚀行为及腐蚀机理,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展开了油套管P110钢在CO_(2)/H_(2)S共存体系中的动态腐蚀模拟试验。采用失重法计算了试样的均匀腐蚀速率和点腐蚀速率,采用XRD、SE... 为了研究油套管在H_(2)S/CO_(2)共存体系高温高压环境气液相中的腐蚀行为及腐蚀机理,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展开了油套管P110钢在CO_(2)/H_(2)S共存体系中的动态腐蚀模拟试验。采用失重法计算了试样的均匀腐蚀速率和点腐蚀速率,采用XRD、SEM/EDS、三维光学轮廓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CO_(2)/H_(2)S共存体系中P110钢处于液相和气相中的腐蚀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液相中P110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和点腐蚀速率分别为0.0263 mm/a和0.2081 mm/a,均大于在气相环境中P110钢的均匀腐蚀速率(0.0148 mm/a)和点蚀速率(0.1569 mm/a)。液相中P110钢表面生成的腐蚀产物主要为红褐色粉状疏松的FeCO_(3),气相中P110钢表面所形成的腐蚀产物主要为FeCO_(3)和黑褐色致密均匀的FeS,FeS能抑制环境介质中CO_(2)、H_(2)S及Cl-对基体材料的进一步腐蚀。P110钢在液相和气相中发生的腐蚀主要为均匀腐蚀,局部区域有点蚀,存在局部腐蚀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S/CO_(2) 气相 液相 P110 腐蚀
下载PDF
110SS油管钢在高酸性气藏环境下的腐蚀行为
6
作者 陈治宇 黄本生 +1 位作者 唐景黎 左寒阳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27-34,共8页
110SS钢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强度,在酸性环境的气藏油管材料中被广泛应用。为深入理解其在高酸性气藏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将110SS油管挂片放置于高温高压反应釜中进行CO_(2)/H_(2)S环境模拟腐蚀实验,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 110SS钢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强度,在酸性环境的气藏油管材料中被广泛应用。为深入理解其在高酸性气藏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将110SS油管挂片放置于高温高压反应釜中进行CO_(2)/H_(2)S环境模拟腐蚀实验,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电化学测量等手段对其腐蚀产物形貌、腐蚀速率、物相、元素含量及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72~168 h腐蚀时间内,110SS油管的腐蚀速率呈幂函数变化规律,并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72 h时试样表面出现黄褐色的点状腐蚀产物,120 h时黄褐色腐蚀产物出现大面积脱落,以新出现的灰色腐蚀产物为主,168 h时呈现出分布均匀的青色腐蚀产物;110SS钢腐蚀产物主要有S、FeS_(1-x)、Fe_(1-x)S、FeS、Fe_2O_(3)、Fe_3O_4、FeCl_3、FeCO_(3)等;此外,自腐蚀电流密度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110SS油管钢在高酸性气藏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SS油管钢 CO_(2)/H_(2)S 高酸性 电化学
下载PDF
P110S油管在无固相压井液中点蚀成因分析
7
作者 高展 刘传森 《钢管》 CAS 2024年第4期22-27,共6页
分析P110S油管在井下无固相压井液环境中发生点蚀的原因。经检测油管的合金成分和组织无异常;通过对压井液注入前后的化学性质和腐蚀产物的分析,判断压井液入井后有酸性物质混入,且腐蚀产物中存在CO_(2)腐蚀特征产物FeCO_(3);通过高温... 分析P110S油管在井下无固相压井液环境中发生点蚀的原因。经检测油管的合金成分和组织无异常;通过对压井液注入前后的化学性质和腐蚀产物的分析,判断压井液入井后有酸性物质混入,且腐蚀产物中存在CO_(2)腐蚀特征产物FeCO_(3);通过高温高压腐蚀模拟试验再现油管点蚀现象,确定了P110S油管在无固相压井液中的点蚀是因为井下CO_(2)溶入压井液后引起油管发生CO_(2)腐蚀。对于井下工况不甚明朗的作业管柱选材,建议依据前期探明的井下工况选用具有更高耐蚀性能的管材,提高管柱腐蚀冗余,从而避免管柱腐蚀失效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管 P110S 点蚀 CO_(2)腐蚀 无固相压井液
下载PDF
Activity and Adsorption Behavior of Oxygen on Rutile TiO_(2)(110)
8
作者 Rulin Sun Xinlu Liu +1 位作者 Fangliang Li Li Ch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19-626,I0051-I0058,I0100,共17页
The activity and adsorption behavior of oxygen on rutile TiO_(2)(110)(RTiO_(2)(110))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TPD)method with methanol(CH_(3)OH)as the probe molecule.By controlling ... The activity and adsorption behavior of oxygen on rutile TiO_(2)(110)(RTiO_(2)(110))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TPD)method with methanol(CH_(3)OH)as the probe molecule.By controlling the coverage of molecular O_(2)on the surface via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O_(2)exposure,two chemisorbed O_(2)species on the surface are confirmed,one at the bridging oxygen vacancy(Ov)site(O_(2)^(2-)/Ov)and the other at the five-fold coordinated titanium(Ti_(5c))site(O^(2-)/Ti_(5c)).At low O_(2)exposure,O^(2-)/Ov is the main species on the surface,which only leads to the O-H bond cleavage of CH_(3)OH,producing methoxy groups(CHgO).However,after the Ov sites are nearly filled by O_(2)at about 0.1 L O_(2)exposure,O_(2)/Tisc species begins to appear on R-TiO_(2)(110)surface,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formaldehyde(CH_(2)O)via the reaction of O_(2)/Tisc species with CH_(3)OH or CH3O to break the C-H bond at low surface temperature.Moreover,the yield of CH_(2)O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at of H_(2)O.In addition,when the 1 L O_(2)covered surface is irradiated with 355 nm UV irradiation to desorb and dissociate O_(2)/Ti_(5c)species,the yield of CH_(2)O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that of H_(2)O.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charge state of O_(2)/Ti_(5c)may not change as the exposure of O_(2)changes on the R-TiO_(2)(110)surface,and O_(2)is most likely to adsorb on the Ti_(5c)sites in the form of O_(2)^(2-),not O_(2)^(-),The result not only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adsorption state of O_(2)on TiO_(2),but also provides clues for low temperature C-H bond activation with O_(2)on Ti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tile TiO_(2)(110) METHANOL OXYGEN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下载PDF
Surface Chemistry and Photochemistry of Cyclohexane on Rutile TiO_(2)(110)
9
作者 Wenyuan Wang Longxia Wu +3 位作者 Cong Fu Hong Xu Zongfang Wu Weixin Hu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14-618,I0099,I0100,共7页
Cyclohexane is a high-valued chemical receivingsignificant interest in liquid hydrogen storage technology.TiO_(2)-based catalysts show high performance in the photocatalytic dehydrogenation of cyclohexane under mild c... Cyclohexane is a high-valued chemical receivingsignificant interest in liquid hydrogen storage technology.TiO_(2)-based catalysts show high performance in the photocatalytic dehydrogenation of cyclohexane under mild conditions,but the detailed reaction mechanism is not well understood.With the surface science approaches,we have studied the adsorption and surface chemistry of cyclohexane on rutile TiO_(2)(110).The 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results both demonstrate the molecular adsorption of cyclohexane on rutile TiO_(2)(110).Upon the UV Hg light irradiation,photodesorption of cyclohexane occurs from both the chemisorbed monolayer and the multilayer.No decomposition nor dehydrogenation of cyclohexane occurs on rutile TiO_(2)(110).These results deepen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urface chemistry of cyclohexane on the TiO_(2)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chemistry Rutile TiO_(2)(110) Photocatalytic desorption CYCLOHEXANE
下载PDF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110)/CrTe_(2) heterostructures:Exploring interplay between magnetism and topology
10
作者 袁震宇 杨发枝 +4 位作者 吕佰晴 黄耀波 钱天 徐金朋 丁洪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49-455,共7页
The interplay between topology and magnetism is vital for realizing exotic quantum phenomena,significant examples including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axion insulators,and high-order topological states.These stat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topology and magnetism is vital for realizing exotic quantum phenomena,significant examples including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axion insulators,and high-order topological states.These states host great potential for future applications in high-speed and low-consumption electronic devices.Despite being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practical platforms are still scarce.In this work,with 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we provide the first experimental report on high-quality Bi(110)/CrTe_(2) magnetic heterostructure.By employing in-situ high-resolution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we are able to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gnetism and topology.There is a potential edge state at an energy level above the Fermi level,but no edge states observed near the Fermi level The absence of high-order topological corner states near EF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lattice matching and interface engineering in designing high-order topological states.Our study provides key insights into the interplay between two-dimensional magnetic and topological materials and offer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for engineering magnetic topological st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muth(110) chromium ditelluride(CrTe_(2)) topological states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STM)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Rh掺杂SnO2(110)表面对CO的气敏吸附
11
作者 贾晓敏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3期480-485,共6页
本文主要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Rh掺杂的SnO2(110)表面对于CO气敏吸附行为,通过计算CO分子在化学计量及Rh掺杂的SnO2(110)表面的吸附能、电荷布居和吸附距离,分析CO分子在表面掺杂前后的态密度图,揭示气敏吸附机理。Rh原子的掺入使CO分子... 本文主要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Rh掺杂的SnO2(110)表面对于CO气敏吸附行为,通过计算CO分子在化学计量及Rh掺杂的SnO2(110)表面的吸附能、电荷布居和吸附距离,分析CO分子在表面掺杂前后的态密度图,揭示气敏吸附机理。Rh原子的掺入使CO分子的吸附能从−1.09 eV降低到了−2.15 eV,mulliken电荷从0.44e增加至0.50e,键长从1.176 Å降低到了1.108 Å,结果说明Rh原子的掺杂有利于提高SnO2(110)表面对CO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SnO2(110) Rh掺杂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稀土元素(Nd/Sm/Gd/Dy)掺杂SnO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8
12
作者 雷博程 夏桐 +4 位作者 彭彩云 刘桂安 张丽丽 黄以能 赵静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25-1631,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了Nd、Sm、Gd和Dy四种稀土元素掺杂SnO_2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掺杂稀土元素Nd、Sm、Gd、Dy后,Sn_7XO_(16)体系的晶胞体积及晶格常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禁带宽度减小,在费米能级...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了Nd、Sm、Gd和Dy四种稀土元素掺杂SnO_2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掺杂稀土元素Nd、Sm、Gd、Dy后,Sn_7XO_(16)体系的晶胞体积及晶格常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禁带宽度减小,在费米能级附近出现了杂质能级。光学性质方面,掺杂稀土元素Nd、Sm、Gd、Dy后,体系的吸收边都向低能方向移动,发生了红移,拓宽了光谱响应范围,与未掺杂之前相比,掺杂稀土元素Nd后的静态介电常数减小,其余三种体系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SNO 2 稀土元素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下载PDF
TiO_2(110)面的弛豫结构及吸附O_2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开宁 李俊篯 +2 位作者 章永凡 王文峰 李奕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05-710,共6页
采用DFT/B3LYP方法研究了TiO2 ( 110 )的完整和氧缺陷表面的弛豫构型 ,并对O2 在氧缺陷表面的三种可能吸附构型进行了优化 ,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振动频率和重叠布居 .分析并预测了吸附后可能产生的物种 .本文的计算结果与XPS 。
关键词 TI02 (110)面 弛豫结构 吸附 O2 密度泛函 缺陷表面 光催化剂活性 二氧化钛 氧气
下载PDF
纳米SnO2@TiO2包覆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5
14
作者 颜秀茹 LI Xiao-Hong +3 位作者 李晓红 宋宽秀 赵海涛 陈秀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0-613,共4页
采用活性层包覆法在自制超细SnO2胶体粒子表面包覆TiO2, 制备出SnO2@TiO2包覆型复合催化剂, 以其对有机磷农药DDVP的降解效果作为评价光催化活性的标准, 对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 并用XRD、 TEM和BET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S... 采用活性层包覆法在自制超细SnO2胶体粒子表面包覆TiO2, 制备出SnO2@TiO2包覆型复合催化剂, 以其对有机磷农药DDVP的降解效果作为评价光催化活性的标准, 对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 并用XRD、 TEM和BET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SnO2胶体乙醇溶液含水量20%, 钛酸丁酯质量分数为34.5%, 灼烧温度680 ℃时制得TiO2含量56.45%的包覆样品SnO2@TiO2为纳米级粒子,且其光催化活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活性层包覆法 包覆型光催化剂 二氧化锡 二氧化硅 制备 催化活性 表征
下载PDF
模拟油田CO2/H2S环境中P110钢的动态腐蚀行为 被引量:27
15
作者 朱世东 刘会 +2 位作者 白真权 林冠发 尹成先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1期65-68,共4页
利用高温高压釜模拟油田CO2/H2S腐蚀环境,采用失重法、SEM、EDS和XRD试验或测试技术,研究了P110钢的动态腐蚀行为。结果表明:P110钢的腐蚀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H2S分压的增大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分别在90℃与0.06MPa时取得最大值... 利用高温高压釜模拟油田CO2/H2S腐蚀环境,采用失重法、SEM、EDS和XRD试验或测试技术,研究了P110钢的动态腐蚀行为。结果表明:P110钢的腐蚀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H2S分压的增大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分别在90℃与0.06MPa时取得最大值;随着CO2分压的增大呈逐渐增大趋势;腐蚀膜形貌呈现不平整或不均匀的形态,主要成分是FeS1-x、FeCO3和Fe3C的混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10 温度 CO_2/H_2S Cl^-
下载PDF
凹凸棒黏土-SnO2-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莉莉 吕伏建 +2 位作者 刘建全 汤超 汪信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8,共6页
以凹凸棒黏土(Att)为基体,通过原位溶胶-凝胶工艺,将SnO2-TiO2复合氧化物负载于凹凸棒黏土表面制备凹凸棒黏土复合型光催化剂(Att-SnO2-TiO2)。采用XRD、BET、TEM等分析测试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nO2-TiO2复合氧化物均匀地... 以凹凸棒黏土(Att)为基体,通过原位溶胶-凝胶工艺,将SnO2-TiO2复合氧化物负载于凹凸棒黏土表面制备凹凸棒黏土复合型光催化剂(Att-SnO2-TiO2)。采用XRD、BET、TEM等分析测试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nO2-TiO2复合氧化物均匀地负载于凹凸棒黏土表面,其平均粒径约10 nm;经过复合氧化物负载改性后,凹凸棒黏土的表面形貌得到明显改善,产物的负载效果好、比表面积大。以光催化降解甲基橙为探针,研究了凹凸棒黏土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凹凸棒黏土复合光催化剂显示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其光催化活性顺序为Att-SnO2-TiO2>Att-SnO2>Att-TiO2。以性能较佳的Att-SnO2-TiO2为催化剂光降解甲基橙30 min,结果表明,甲基橙的降解率达99%。实验表明,Att-SnO2-TiO2复合光催化剂可重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2-TiO2 光催化 凹凸棒黏土 负载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P110钢CO_2腐蚀产物膜的XPS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林冠发 郑茂盛 +1 位作者 白真权 赵新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875-1879,共5页
为了确定CO2腐蚀产物膜的组成及不同层次结构中成分和含量的差异,采用P110钢在高温高压腐蚀静态釜中制备CO2腐蚀产物膜,利用SEM观察了腐蚀产物膜的表面和断面形貌,结合XRD分析结果,通过XPS研究了两层结构膜的化学组成差异。结果表明,腐... 为了确定CO2腐蚀产物膜的组成及不同层次结构中成分和含量的差异,采用P110钢在高温高压腐蚀静态釜中制备CO2腐蚀产物膜,利用SEM观察了腐蚀产物膜的表面和断面形貌,结合XRD分析结果,通过XPS研究了两层结构膜的化学组成差异。结果表明,腐蚀产物膜断面呈现双层结构;膜层的主要成分是FeCO3,还有少量的CaCO3和铁的氧化物,但内层CaCO3较多且夹杂着Fe3C和单质Fe,外层氧化物稍多;通过内外层Ca2+含量差异推断出内层腐蚀膜优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PS CO2腐蚀 腐蚀产物膜 P110
下载PDF
油田套管P110钢腐蚀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8
作者 朱世东 林冠发 +3 位作者 白真权 刘会 尹成先 尹志福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1,91,共4页
油田油套管腐蚀大,影响因素较多,为了提高管道的使用寿命,给油气田的防腐蚀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动、静态高温高压釜对油井套管P110钢进行了失重法腐蚀试验,利用SEM,EDS和XRD技术对P110钢的动、静态CO2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O2腐... 油田油套管腐蚀大,影响因素较多,为了提高管道的使用寿命,给油气田的防腐蚀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动、静态高温高压釜对油井套管P110钢进行了失重法腐蚀试验,利用SEM,EDS和XRD技术对P110钢的动、静态CO2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O2腐蚀产物膜的主要成分是FeCO3和Fe3C;在每种条件下,温度、CO2分压、Cl-浓度对P110钢的腐蚀速率都有其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腐蚀 油套管 P110 腐蚀产物膜 临界值
下载PDF
SnO2掺Ag纳米线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光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朋伟 单旭东 +1 位作者 章新政 俞大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61-265,共5页
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管式炉中制备了SnO2掺Ag纳米线。纳米线直径约50 nm,长几十微米。通过XRD、TEM和Raman谱仪等测量确定SnO2掺Ag纳米线为金红石型结构,XPS谱表明样品中含有Sn、O和Ag元素,Ag的浓度约为1.8 at.%,室温PL谱显示样品在626n... 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管式炉中制备了SnO2掺Ag纳米线。纳米线直径约50 nm,长几十微米。通过XRD、TEM和Raman谱仪等测量确定SnO2掺Ag纳米线为金红石型结构,XPS谱表明样品中含有Sn、O和Ag元素,Ag的浓度约为1.8 at.%,室温PL谱显示样品在626nm处有很强的红光发射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2纳米线 掺杂 制备 结构 发光
下载PDF
固体超强酸S2O8^2-/SnO2-SiO2催化合成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淑敏 郭海福 +3 位作者 闫鹏 吴燕妮 王兰英 郑飞宁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9-173,共5页
采用沉淀-浸渍法制备了固体超强酸S2O28-/SnO2-SiO2,以它为催化剂催化环己酮和1,2-丙二醇合成了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考察了带水剂种类及用量、酮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 采用沉淀-浸渍法制备了固体超强酸S2O28-/SnO2-SiO2,以它为催化剂催化环己酮和1,2-丙二醇合成了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考察了带水剂种类及用量、酮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n(环己酮)∶n(1,2-丙二醇)=1∶1.6、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2.0%、带水剂环己烷用量5.0mL、反应时间50min。在此条件下,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收率达到91.47%;催化剂的稳定性良好,在重复使用5次后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收率为82.20%,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催化剂表面积碳和吸附了有机物;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产物为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纯度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超强酸 S2O8^2-/sno2-SiO2催化 环己酮 1 2-丙二醇 环己酮1 2-丙二醇缩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