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enozoic Volcanoes in Northeast China
1
作者 LIU Jiaqi, HAN Jingtai and GUO Zhengfu(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P. R. China) 《Global Geology》 2002年第1期7-15,共9页
There are more than 600 Cenozoic volcanic cones and craters with abeut 50 000 km2of lava flows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formed many volcanic clusters and shown the features of the continental rift - type volcanoes. M... There are more than 600 Cenozoic volcanic cones and craters with abeut 50 000 km2of lava flows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formed many volcanic clusters and shown the features of the continental rift - type volcanoes. Most volcanic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especially in the east part of Songliao graben, were usually controlled by rifts and faults with the main direction of NE / NNE in parallel and become younger from the central graben towards its both sides, especially to the east continental margin.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volcanism occurred in northeast China was as strong as that occurred in Japan during the Miocene and the Quaternary. The Quaternary basalt that is usually distributed along river valley is called "valley basalt"while Neogene basalt usually distributed in the top of mounts is called "high position basalt". These volcanoes and volcanic rocks are usually composed of alkaline basalts with ultramafic inclusions, except Changbaishan volcano that is built by trachyte and panteller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China CENOZOIC volcanics continental RIFTING
下载PDF
Harbi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ity in Northeast Asia
2
作者 Suo Changyou Mayor of Harbin 《China's Foreign Trade》 1994年第7期11-11,共1页
Harbin is the largest city in Northeast China, an economic centre of Northeast Asia with great potential. It is the hub of the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 and air corridor, and one of China’s important industrial base... Harbin is the largest city in Northeast China, an economic centre of Northeast Asia with great potential. It is the hub of the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 and air corridor, and one of China’s important industrial bases with a stro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HARBIN continental bases centre intensified TERTIARY transformed SOCIALIST VENUE
下载PDF
Yellowstone Region Drainage History as Determined from the 1955 Ashton, Idaho, Montana, and Wyoming 1:250,000 Scale Topographic Map, USA
3
作者 Eric Clausen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4年第3期317-338,共22页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1955 (revised in 1972) Ashton topographic map (Ashton map) with a 1:250,000 scale and a 200-foot (about 60-meter) contour interval covers almost all of Yellowstone National P...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1955 (revised in 1972) Ashton topographic map (Ashton map) with a 1:250,000 scale and a 200-foot (about 60-meter) contour interval covers almost all of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and some adjacent regions to the south and west. In spite of numerous publications discussing Yellowstone region geologic history the drainage system and erosional landform evidence on the Ashton map appears to have been ignored. Drainage divides identifiable on the Ashton map separate the north-oriented Yellowstone, Gallatin, Madison, and Jefferson River drainage basins (which are located to the north and east of the continental divide with their water flowing to the Missouri River and ultimately the Gulf of Mexico) from the south-oriented Snake River drainage basin (with its water eventually reaching the Pacific Ocean). The Ashton map shows water-eroded passes and through valleys which link diverging and converging valleys which drai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from the continental divide. These diverging and converging valleys suggest large volumes of south-oriented water once flowed across the Yellowstone region continental divide and some other Ashton map drainage divides. The accepted geology and glacial history paradigm (accepted paradigm) cannot satisfactorily explain the Ashton map drainage system and erosional landform evidence, which may be why geomorphologists have never addressed the map evidence. A new and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geology and glacial history paradigm requiring the Yellowstone region to be located on the rim of a continental ice sheet created and occupied deep “hole” (which was uplifted as immense meltwater floods flowed across it) explains Ashton map drainage system and erosional landform evidence, but raises questions about previously published Yellowstone region geologic histo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Divide Firehole River Gallatin River GEOMORPHOLOGY Madison River snake River
下载PDF
东北地区新民夏季雨滴谱特征
4
作者 周任然 王改利 高云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7-349,共13页
以辽宁省新民气候基准站的降水现象仪观测数据为基础,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新民夏季不同雨强及不同降雨类型的雨滴谱特征,并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民雨强越大谱宽越宽,雨强大于20 mm·h^(-1)的雨滴谱谱宽接近8 mm,降雨以小雨... 以辽宁省新民气候基准站的降水现象仪观测数据为基础,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新民夏季不同雨强及不同降雨类型的雨滴谱特征,并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民雨强越大谱宽越宽,雨强大于20 mm·h^(-1)的雨滴谱谱宽接近8 mm,降雨以小雨滴为主,但中等雨滴对雨量的贡献最大。对流云降雨为典型的大陆型对流,以雨滴的直径较大而数浓度较低为特点,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m的平均值为2.14 mm,标准化截距lgN_(w)的平均值为3.40。拟合的μ-Λ关系与其他地区采用PARSIVEL雨滴谱仪数据拟合的μ-Λ经验关系接近,而与采用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D)数据拟合的μ-Λ关系差异较大。与华东、华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新民D_(m)(lgN_(w))的平均值更大(小),拟合的对流云降雨Z-R关系的指数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雨滴谱分布 大陆型对流 经验公式 微物理特征
下载PDF
中国东北部陆缘内生金矿床成因类型、成矿时代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7
5
作者 韩世炯 孙景贵 +4 位作者 邢树文 张增杰 柴鹏 杨帆 邱殿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6-733,共18页
中国东北部陆缘是我国内生金矿床较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以成矿作用复杂、蕴藏丰富的金资源量倍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通过对该区内生金矿的地质和成矿年代的系统研究,初步将该区内生金矿床划分为中温热液金矿床、接触交代-热液金矿床、... 中国东北部陆缘是我国内生金矿床较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以成矿作用复杂、蕴藏丰富的金资源量倍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通过对该区内生金矿的地质和成矿年代的系统研究,初步将该区内生金矿床划分为中温热液金矿床、接触交代-热液金矿床、斑岩型/类斑岩型金铜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4种主要成因类型和3个重要成矿期(170~160 Ma、130~110 Ma和110~90 Ma)。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确定中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地壳源,成矿作用与中生代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发的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岩石圈减薄及拆沉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接触交代-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年轻地壳,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岩石圈减薄拆沉的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接触交代作用更为密切;而斑岩型/类斑岩型金铜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为壳幔混合源,其成矿发生在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正北向俯冲转入Izanagi-Farallon板块西向俯冲的构造转换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部陆缘 金矿床 成因类型 成矿时代 地球动力学背景
下载PDF
陆相盆地油页岩成矿规律:以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典型盆地为例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招君 孟庆涛 +3 位作者 贾建亮 孙平昌 柳蓉 胡晓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86-1297,共12页
油页岩作为常规油气的重要替代或补充能源,在全球资源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彰显。为了更好地揭示我国陆相油页岩的特征与分布规律,在总结多年油页岩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松辽和桦甸典型含油页岩盆地矿床特征及成矿特点,揭示了陆... 油页岩作为常规油气的重要替代或补充能源,在全球资源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彰显。为了更好地揭示我国陆相油页岩的特征与分布规律,在总结多年油页岩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松辽和桦甸典型含油页岩盆地矿床特征及成矿特点,揭示了陆相坳陷与断陷盆地油页岩成矿规律。油页岩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对大型坳陷盆地油页岩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湖泊自身生产力大大提高,为油页岩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油页岩的平面分布受控于沉积环境的变化,主要分布于深湖—半深湖相,盐度较高使水体处于盐度分层,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构造条件对小型断陷盆地油页岩成矿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控制可容纳空间而影响了油页岩的厚度分布及品质特征,油页岩主要富集相带为靠近控盆同生断裂一侧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且靠近控盆同生断裂一侧油页岩厚度明显加厚和含油率增大;同时,干湿交替的气候控制了油页岩的层数和保存条件。对比分析表明:坳陷含油页岩盆地规模多为大型,油页岩矿单独存在、分布面积大,以中薄层中低含油率为典型特点;断陷含油页岩盆地规模多为小型,油页岩矿单独存在或与煤相伴生,以薄层高含油率或巨厚层中等含油率为典型特点。在三级层序的水进和高水位体系域中,有机质丰度和湖泊生产力较高,层状藻和结构藻较为繁盛,外源输入较低、水体盐度较大、还原性较强,且呈碱性环境,是油页岩形成的有利时期。因此,古构造、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综合控制下的丰富有机质来源和良好的湖水盐度分层是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页岩 坳陷盆地 断陷盆地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东北地区 油页岩
下载PDF
东北亚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允平 宋维民 +2 位作者 那福超 鲍庆中 汪岩 《地质与资源》 CAS 2016年第5期407-423,共17页
东北亚是全球板块构造活动最复杂地区之一.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格架主体特点是,东部为陆缘增生带,包含碰撞造山带和增生造山带两种类型;西部为陆缘活化带,包含西伯利亚古陆东部活化区(北段),东蒙古-兴安-吉黑活化区(中段)和中-朝古... 东北亚是全球板块构造活动最复杂地区之一.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格架主体特点是,东部为陆缘增生带,包含碰撞造山带和增生造山带两种类型;西部为陆缘活化带,包含西伯利亚古陆东部活化区(北段),东蒙古-兴安-吉黑活化区(中段)和中-朝古陆东部活化区(南段).整体构造格架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由北东向南逐渐发展的特点.华北-蒙古-兴安地区中侏罗晚期—早白垩世初的沉积-火山-沉积磨拉石,属东北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历进程的组成部分,是构造体制转换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中生代 板块构造 大陆边缘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陆缘区新近纪早期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尚继宏 李家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83,共11页
通过深入分析"九七三"项目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结合区域钻井资料,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南海东北部陆缘所历经的新生代早期张裂、中新世晚期阶段性挤压及上新世以来的稳定热沉降等复杂构造运动;张裂背景下的南海东北部... 通过深入分析"九七三"项目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结合区域钻井资料,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南海东北部陆缘所历经的新生代早期张裂、中新世晚期阶段性挤压及上新世以来的稳定热沉降等复杂构造运动;张裂背景下的南海东北部陆缘在中新统中部、下部出现的背斜、逆断层等典型压性反转构造,凸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在晚中新世发生的阶段性挤压构造运动;分析表明,此构造活动是东沙运动在台西南海域的表现,其动力来源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西向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陆缘 马尼拉俯冲带 背斜 褶皱 挤压 不整合面
下载PDF
渝东北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陆棚相黑色页岩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朱瑜 张帆 李少荣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61-977,共17页
渝东北地区位于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和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的结合部位,形成东西向密集、大体平行、不对称的背、向斜构造。研究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发育在克拉通内坳陷形成的滞留盆地沉积环境中,是页岩气富集层位,埋藏深,岩相... 渝东北地区位于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和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的结合部位,形成东西向密集、大体平行、不对称的背、向斜构造。研究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发育在克拉通内坳陷形成的滞留盆地沉积环境中,是页岩气富集层位,埋藏深,岩相组合变化大。本文利用地层剖面组合、岩性、标准层、地层厚度和地球化学指标等将水井沱组页岩地层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1、SQ2),每个层序又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体系域,即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通过野外剖面沉积相分析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结合连井剖面、黑色页岩分布规律等分析该区陆棚相黑色页岩沉积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套页岩主要由浅海深水陆棚相、浅水陆棚相和砂质陆棚相组成,为3种陆棚亚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水井沱组 陆棚相 沉积演化 渝东北
下载PDF
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坡北岩体内橄榄辉长苏长岩岩石成因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娜欣 姜常义 +4 位作者 宋艳芳 夏明哲 凌锦兰 夏昭德 汪帮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3-886,共14页
坡北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由5个阶段的岩浆作用形成,其中,第二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侵入体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橄榄辉长苏长岩,局部有零星的辉长苏长岩和斜长岩。岩石的SiO2—FeO/MgO图解显示其化学组成为钙碱性系列,但单斜辉石的Al... 坡北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由5个阶段的岩浆作用形成,其中,第二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侵入体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橄榄辉长苏长岩,局部有零星的辉长苏长岩和斜长岩。岩石的SiO2—FeO/MgO图解显示其化学组成为钙碱性系列,但单斜辉石的Al2O3—SiO2及n(Si)—n(AlⅣ)图解表明母岩浆为拉斑玄武质岩浆。岩浆演化方向与岩石化学系列的转化是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侵入体遭受了长城系古硐井岩群1.38%~3.15%的混染。原生岩浆为MgO含量约7.31%的玄武质岩浆。岩石的TiO2、Na2O、K2O、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均很低;除一件样品外,其余岩石的εNd(t)值为+2.54~+2.81,这些特征表明岩浆源区属亏损型大陆岩石圈地幔。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处于物理化学条件相对稳定的近平衡状态,局部不平衡分离结晶形成堆晶结构和纹层状构造,岩浆结晶温度约为1070℃。由于岩浆源区熔融程度低,导致原生岩浆贫硫,且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没有经历充分的分离结晶作用,这些因素使得橄榄辉长苏长岩侵入体不具备硫达到过饱和进而发生铜镍硫化物熔离成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辉长苏长岩 同化混染 玄武质原生岩浆 钙碱性系列岩石 亏损型大陆岩石圈地幔 塔里木板块东北部
下载PDF
试论中国东北部陆缘晚中生代浅成热液大规模成矿与深部地质过程对成矿制约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景贵 刘阳 +3 位作者 徐智恺 徐智涛 褚小磊 古阿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1-692,共42页
浅成热液矿床是有色和贵金属以及铟等稀散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并以其具有指示深部斑岩成矿潜力的特征,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和研究。中国东北部陆缘是我国浅成热液金属矿床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区广泛发育浅成热液金、... 浅成热液矿床是有色和贵金属以及铟等稀散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并以其具有指示深部斑岩成矿潜力的特征,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和研究。中国东北部陆缘是我国浅成热液金属矿床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区广泛发育浅成热液金、银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依据成矿地质特征将这些矿床划分为低硫化型(LS)、中硫化型(IS)、高硫化型(HS)三类,成矿作用发生在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盆地和边缘花岗杂岩隆起区,并依据成矿时代划分4个阶段,分别为(1)151~141 Ma、(2)140~131 Ma、(3)123~120 Ma和(4)110~100 Ma。其中:第1阶段发育在大兴安岭东坡,以大规模浅成热液HS铜多金属成矿为特色;第2阶段发育在大兴安岭西坡,以浅成热液LS-IS银铅锌大规模成矿为特色;第3阶段发育在大兴安岭北麓—小兴安岭之间和延边以及华北北缘中段辽西地区,以浅成热液IS铜金和LS碲金成矿为特色;第4阶段成矿作用广泛发育在大兴安岭北端—小兴安岭北麓—饶河—东宁—延边一带。随成矿时间变化,从早到晚成矿从大兴安岭东坡迁移至大兴安岭西坡、华北陆台北缘(辽西+延边)—大兴安岭东坡北段(黑河)→大兴安岭北段—小兴安岭—完达山—太平岭—延边,矿种上表现为由铜多金属→银铅锌→铜金+碲金→金(±锑)+金铜大规模成矿演化规律;形成环境分别适值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东端俯冲、挤压、转换伸展地壳减薄过程的不同时段,除延边地区为中基性火山喷发-浅成就位晚期成矿外,成矿发生在各阶段双峰式火山喷发-浅成就位晚期。从其与斑岩型铜钼成矿的角度分析,早期浅成热液银铅锌铜成矿具有与斑岩成矿构成斑岩钼-浅成热液银铅锌成矿系统和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银-中硫化型铅锌-高硫化型铜多金属-斑岩型铜钼成矿构成斑岩钼铜-浅成热液银铅锌成矿系统;中期和晚期浅成热液金成矿具有与富金斑岩型铜矿构成富金斑岩型铜-浅成热液中硫化型铜金成矿系统和富金斑岩型铜-浅成热液中硫化型铜金-高硫化型金(铜)成矿系统,而浅成热液低硫化型碲金、锑金和金矿床是否为独立成矿系统尚待研究取证。成矿整体受晚侏罗世开始向早白垩世过渡俯冲薄片后撤、地壳减薄而引发的幔源玄武岩浆底侵和相应的底侵下地壳岩浆控制,特别是底侵玄武岩浆受相应的下地壳物质参与程度以及岩浆房分离结晶时间所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成热液大规模成矿作用 成矿结构 成矿系统 地球动力学背景 中国东北部陆缘
下载PDF
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区域经济价值、建设障碍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振民 尹鹏 陈才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开通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是带动珲春–图们江地区开发和促进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一项重大工程,有助于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从提出开通大陆桥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但大陆桥始终没有全线贯通,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中国阿尔山至蒙古国乔巴山... 开通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是带动珲春–图们江地区开发和促进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一项重大工程,有助于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从提出开通大陆桥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但大陆桥始终没有全线贯通,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中国阿尔山至蒙古国乔巴山的"两山铁路"没有修建。究其原因是蒙古国政局不稳,中蒙两国领导人缺乏战略共识使得大陆桥建设一度搁浅。大国从中干扰,严重影响了蒙古修建"两山铁路"的积极性,加上吉林省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本文的对策构想如下:提请国务院就中蒙"两山铁路"建设纳入中蒙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日程,达成战略性共识;联合亚洲开发银行寻求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成立大陆桥办公室协调具体事务,吉林省负责落实中蒙"两山铁路"和中蒙毗邻地区区域物流合作的具体事宜;加强文化交流和定期召开中蒙经贸洽谈会,为区域合作搭建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中蒙“两山铁路” 次区域合作 东北亚地区
下载PDF
赣东北田坂盆地的构造反转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松贤 章泽军 +2 位作者 张志 赵温霞 蔡雄飞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28,共4页
赣东北田坂白垩纪陆相红盆,属古鄱阳盆地东部的残余小型盆地。除具陆相盆地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十分突出的叠加褶皱变形特征,因而极为少见。这种发育在田坂陆相红盆中的以E—W向和NE向两组不同轴迹方向相复合的褶皱叠加干扰图像的成因... 赣东北田坂白垩纪陆相红盆,属古鄱阳盆地东部的残余小型盆地。除具陆相盆地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十分突出的叠加褶皱变形特征,因而极为少见。这种发育在田坂陆相红盆中的以E—W向和NE向两组不同轴迹方向相复合的褶皱叠加干扰图像的成因可能是在盆地所处的特殊边界条件下,受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控制,导致田坂盆地在中生代末发生构造反转及递进构造变形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陆相红盆 古鄱阳盆地 叠加褶皱变形特征 大陆边缘活动带 田坂盆地 中生代 构造反转 递进构造变形
下载PDF
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新进展─—兼论东亚北东向走滑断裂系统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先文 单巨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76-182,共7页
对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郯庐断裂是多期活动、性质多次转换的巨型断裂。最初的启动时间在晚三叠世末,与南北大陆的碰撞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以走滑(左行)运动为主,伴随挤压和拉伸,范围限于华北地块内部。断裂纵向伸... 对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郯庐断裂是多期活动、性质多次转换的巨型断裂。最初的启动时间在晚三叠世末,与南北大陆的碰撞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以走滑(左行)运动为主,伴随挤压和拉伸,范围限于华北地块内部。断裂纵向伸展的高峰期为白垩纪到早始新世,这一时期也是裂陷作用最强的时期。始新世以来以挤压作用为主。东亚走滑断裂系各组成断裂性质复杂,不能以中生代左行平移运动简单概括。走滑断裂系的发展和演化与同时期大陆边缘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也就是与南北大陆的碰撞和古大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关系密切。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使中生代的构造发生强烈变形变位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系 走滑断裂 地球动力学环境 东亚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其邻区新生代构造事件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慈流 钟建强 《热带海洋》 CSCD 1994年第1期55-62,共8页
南海东北部及其邻区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白垩纪末—古新世早期、始新世中期、始新世晚期—早渐新世、中新世晚期—上新世初和上新世末—更新世中期发生的5次事件。它们在区内表现明显,伴有不整合、地层缺失和岩浆、断裂、褶皱等活动... 南海东北部及其邻区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白垩纪末—古新世早期、始新世中期、始新世晚期—早渐新世、中新世晚期—上新世初和上新世末—更新世中期发生的5次事件。它们在区内表现明显,伴有不整合、地层缺失和岩浆、断裂、褶皱等活动。同一构造事件在不同构造单元发生的时间可以有早有晚、程度有强有弱、性质有张有压,或造陆造山、或造海造盆,但是这些表现却互有联系且可在全区追踪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事件 构造演化 南海
下载PDF
东北陆生蛇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玉峰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5年第3期74-77,共4页
东北区计陆生蛇类16种和亚种、隶属7属3科,其中东北区特有种为东亚腹链蛇、棕黑锦蛇.优势种为虎斑颈槽蛇、乌苏里蝮、枕纹锦蛇、红点锦蛇.稀有种为玉斑锦蛇、团花锦蛇、黄脊游蛇、东亚腹链蛇和短尾蝮.玉斑锦蛇仅分布于辽宁西部... 东北区计陆生蛇类16种和亚种、隶属7属3科,其中东北区特有种为东亚腹链蛇、棕黑锦蛇.优势种为虎斑颈槽蛇、乌苏里蝮、枕纹锦蛇、红点锦蛇.稀有种为玉斑锦蛇、团花锦蛇、黄脊游蛇、东亚腹链蛇和短尾蝮.玉斑锦蛇仅分布于辽宁西部接近华北区的义县,可能属渗入种类.东北区有毒蛇7种和亚种,其中虎斑颈槽蛇过去一直列入无毒蛇中,实为游蛇科中的一种毒蛇.本文简述了蛇种的特征、生态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类 陆生蛇类 爬行动物 东亚腹链蛇 棕黑锦蛇
下载PDF
在东北亚一体化背景下次亚欧大陆桥物流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刚 敖丽红 李庆满 《标准科学》 2013年第7期86-88,共3页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东北亚一体化背景下的次亚欧大陆桥物流标准化问题,分析了陆桥建设的专业化、涉桥国家利益博弈、涉桥区域经济影响等限制因素,提出了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设备、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等标准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东北亚一体化 次亚欧大陆桥 物流标准化
下载PDF
东北亚地区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特点 被引量:24
18
作者 徐公愉 《吉林地质》 1993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依据蒙古—鄂霍茨克和内蒙古—兴安褶皱带中包含的地块基底特征、残存的蛇绿混杂岩带、蓝片岩带和巨型花岗岩带等,论述东北亚地区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并提出晚三叠世以来本区成为近南北向的东北亚走滑型大陆边缘的一部分。
关键词 东北亚 古亚洲洋 走滑型 大陆边缘
下载PDF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战略战术思想
19
作者 朱理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4-87,共4页
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是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战略阶段。为此,日本进行了多方面长期战争准备,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战略战术思想和作战原则,并在战争中得以运用。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日本的战略目的得逞了。
关键词 “大陆政策” 中国东北 战略战术思想
下载PDF
扭力冲击器在川东北地区陆相地层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弘 《石化技术》 CAS 2020年第4期21-22,共2页
扭力冲击器作为一种高效钻井提速工具,现场应用情况表明其具有性能稳定,钻井效率高,纯钻时间长等优点。在川东北地区陆相地层应用,解决了非均质性地层PDC钻头寿命短、机械钻速低、易粘卡的问题,保证井眼轨迹的同时大幅提高了机械钻速。
关键词 扭力冲击器 川东北 陆相地层 提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