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a Persistent Snow Storm over Southern China with a Regional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Model 被引量:3
1
作者 廖治杰 张耀存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425-447,共23页
A regional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model, RegCM3-POM, was developed by coupling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with the Princeton Ocean Model (POM). The performance of RegCM3-POM in simulating a persistent s... A regional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model, RegCM3-POM, was developed by coupling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with the Princeton Ocean Model (POM). The performance of RegCM3-POM in simulating a persistent snow storm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the impact of the Madden Julian oscillation (MJO) on this persistent snow storm were investigated.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lone RegCM3, the coupled model performed better at reproducing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precipitation episodes. The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coupled model successfully captured the dominant period between 30 and 60 days in the precipitation field, leading to a notable improvement in simulating the magnitude of intraseason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and further in enhanc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These improvements were mainly due to the well-simulated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center and its eastward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MJO phase by RegCM3-POM, which improved the simulations of MJO-related low-frequency vertical motions, water vapor transport, and the deep inversion layer that can directly influence the precipitation event and that further improved the simulated MJOprecipitation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the ph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vection and SST indicated that RegCM3-POM exhibits a near-quadrature relation between the simulated convection and SST anomalie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However, such a near-quadrature relation was not as significant when the stand-alone RegCM3 was used. This difference indicated that the inherent coupled feedback process between the ocean and atmosphere in RegCM3-POM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reproducing the features of the MJO that accompanied the snow 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CM3 POM coupled model snow storm Madden Julian oscillation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a Freezing Rain and Snow Storm Event over Southern China in January 2008 Using RIEMS 2.0 被引量:1
2
作者 XIONG Zh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3年第1期27-32,共6页
The 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del System (RIEMS 2.0) with NCEP Reanalysis II is utilized to simulate the sever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storm event over southern China in January 2008, which caused severe d... The 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del System (RIEMS 2.0) with NCEP Reanalysis II is utilized to simulate the sever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storm event over southern China in January 2008, which caused severe damage in the reg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reezing rain process and the large-scale cir- culation, in terms of the westerly and low-level jets,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and northerly wind area/intensity indices, were analyzed to tm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 freezing rain occurre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fol- lowing: (1) RIEMS 2.0 reproduced the pattern of precipi- tation in January 2008 well, especially for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daily precipitation averaged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southern China; (2) RIEMS 2.0 repro- duced the persistent trough in the South Branch of the westerlies, of which the southwesterly currents trans- ported abundant moisture into southern China; (3) RIEMS 2.0 reasonably reproduced the pattern of frequencies of light and moderate rain, although it overestimated the frequency of rain in southern China. This study shows that RIEMS 2.0 can be feasibly applied to study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in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EMS 2.0 climate extremes freezing rain snow storm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Features and Causes of the Snow Storm Event over the Southern Areas of China in January 2008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东海 柳崇健 +8 位作者 刘英 魏凤英 赵南 姜智娜 李英 陈菊英 王亚非 施晓晖 徐祥德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9年第3期374-386,共13页
Four successive freezing rain/heavy snowfall processes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from 11 January to 2 February 2008 (named "0801 Southern Snow Disaster" hereafter), during which a large-scale blocking... Four successive freezing rain/heavy snowfall processes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from 11 January to 2 February 2008 (named "0801 Southern Snow Disaster" hereafter), during which a large-scale blocking circulation lasted for a long time over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the Euro-Asian continent. This severe event is featured with a broad spatial scale, strong intensity, long duration, and serious damage. During the event, the blocking situation in the mid-high latitudes maintained quasi-sationary, but weather systems in the lower latitudes were active. Abundant water vapor was supplied, and favorable weather conditions for ice storms were formed over the large areas across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demonstrate that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abnorm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is severe event include: 1) the very active Arctic Oscillation (AO), which helped the permanent maintenance of the planetary-scale waves; 2) the continuous transfer of negative vorticity from the upstream region around 50°E into the blocking area, which caused the blocking situation reinforced repeatedly and sustained for a long time; and 3) the active air currents sou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ensured abundant moisture supply to the southern areas of China. The 0801 Southern Snow Disaster was accompanied by extremely severe icing. In this paper, the data from Cloud-Profile Radar onboard the satellite CloudSat are used to study the dynamic and microphysical features of this ev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ed a melting layer between 2 and 4 km, and ice particles could be found above this layer and in the layer near the ground surface. Surface temperature kept between -4℃ and 0℃ with relative humidity over 90%, which provided the descending supercooled waterdrops with favorable synoptic and physical conditions to form glaze and ice at the surface via freezing, deposition and/or accretion. Causes of the event might be, as a whole, traced back to the planetary-scale systems. The study on the polar vortex anomaly in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changes in the polar vortex in the stratosphere preceded those in the troposphere, especially in early December 2007, while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polar vortex in the troposphere delayed dramatically until middle January and early February of 2008. This implies that changes in the polar vortex in the stratosphere may be a precursor of the ensuing severe event and a meaningful clue for extended forecasts of such a disa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storm event low temperature freezing rain ice storm
原文传递
Water vapor image of snow storm process over southern Tibet 被引量:1
4
作者 Fukang Zhu Xinjiang Zheng +1 位作者 Jingbao Luo Zengzhong 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4期365-368,共4页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storm over Bengal Bay was the main weather system producing heavy snow over southern Tibet in Nov. 1995. The effec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track of the storm over Bengal Bay and it...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storm over Bengal Bay was the main weather system producing heavy snow over southern Tibet in Nov. 1995. The effec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track of the storm over Bengal Bay and its cloud system was discussed by analyzing the GMS-5 water vapor image. It is estimated from this discussion that the altitude of the Plateau obstruct effect on synoptic systern can reach up to 300 h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storm PROCESS water vapor image storm OVER BENGAL Bay effec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2022年初5次降雪过程分析和预报着眼点
5
作者 李进 陈光宇 +2 位作者 周娟 郝世峰 徐娟 《科技通报》 2024年第3期19-27,共9页
本文采用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细网格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模式数据、NCEP 1°×1°再分析资料、降雪加密观测和常规资料,对2022年初的5次降雪过... 本文采用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细网格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模式数据、NCEP 1°×1°再分析资料、降雪加密观测和常规资料,对2022年初的5次降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5次降雪过程均为雨转雪过程,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平原为雨夹雪或小雪到中雪,山区中到大雪,局部暴雪,数值模式预报的积雪深度与实况相差甚远;大尺度环流形势为500 hPa中低纬南支槽或弱波动配合700 hPa上的暖湿气流和中低层冷空气,造成边界层浅薄的冷垫上温度骤降而在短时间内形成降雪;相较于平原地区,高山区上空温度层结与最大上升运动中心的配置,有利于降雪粒子较长时间维持在有利于枝状雪花的形成区域,且高山区云底云水含量显著偏低、整层温度足够低,故高山区更利于暴雪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过程 雪水比 高山区 暴雪 杭州
下载PDF
2024年2月我国两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对比
6
作者 董全 陈博宇 +4 位作者 胡宁 孔铃涵 陈涛 王佳 张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399,共15页
2024年1月31日—2月7日(过程Ⅰ)和2月19—25日(过程Ⅱ)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持续性的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利用地面观测、再分析资料、双偏振雷达、雨滴谱等分析两次过程的雨雪冰冻实况、微物理特征、环流形势和层结特征,并... 2024年1月31日—2月7日(过程Ⅰ)和2月19—25日(过程Ⅱ)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持续性的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利用地面观测、再分析资料、双偏振雷达、雨滴谱等分析两次过程的雨雪冰冻实况、微物理特征、环流形势和层结特征,并对比二者异同。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区域、持续时间和总降水量接近,但过程Ⅰ积冰更厚、积雪更深,过程Ⅱ影响范围更广、降雪量更大。过程Ⅰ降水粒子从上到下呈3层结构特征,即冰晶层-融化层-液态层,过程Ⅱ呈4层结构特征,即冰晶层-融化层-液态层-再冻结层,导致过程Ⅰ冻雨更明显、积冰更厚,过程Ⅱ冰粒更多、积雪深度较浅、积冰厚度较薄。环流形势和层结特征显示两次过程均为西伯利亚高压和南支系统的协同作用,但过程Ⅱ低层急流强度和地面西伯利亚高压更强,导致过程Ⅱ中层暖层和低层冷层的强度均强于过程Ⅰ,而冷层更强是过程Ⅱ冰粒更明显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冰冻 冻雨 冰粒 双偏振雷达 雨滴谱
下载PDF
印度双低涡对青藏高原西部一次典型暴雪过程的影响
7
作者 张入财 王君 +2 位作者 陈超辉 付伟基 魏璐璐 《干旱气象》 2023年第3期463-473,共11页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FY-4A卫星云顶亮温数据,对2021年10月18—19日青藏高原西部暴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印度北部低涡对强降雪天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次强降雪过程在南支槽东移和印度低涡异...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FY-4A卫星云顶亮温数据,对2021年10月18—19日青藏高原西部暴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印度北部低涡对强降雪天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次强降雪过程在南支槽东移和印度低涡异常活跃的背景下产生,南支槽前高空急流和印度北部东西向两个低涡为高原西部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降雪期间,印度北部至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地区东南风低空急流大爆发,建立了一条由孟加拉湾向西输送的水汽通道,使得孟加拉湾水汽能够向西输送;生成于印度西北地区的对流层低涡系统一方面阻挡水汽继续向西输送,有利于孟加拉湾的水汽在低涡东部聚集,另一方面增强低涡东部偏南气流与高原大地形之间的强迫作用,使得大量水汽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对流层低层沿高原南坡陡峭地形向上爬升至高原,为强降雪天气提供充足水汽条件;高空位涡侵入是印度西北地区的低涡系统生成发展的重要原因。总的来看,印度北部的低涡系统在此次高原西部降雪天气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高原地区降雪预报业务中,有必要加强对低纬度地区对流层低层低涡系统的跟踪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南支槽 双低涡 位涡 高低空急流
下载PDF
2023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尤媛 饶晓琴 +1 位作者 李思腾 王继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6-512,共7页
2023年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北亚低涡偏强。东亚大槽偏东,南支槽偏弱。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8.8 mm,较常年同期(14.3 mm)偏少38%;全国平均气温为-4.4℃,较常年同期(-4.8℃)偏高0.4℃。月内气温冷暖起伏较大... 2023年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北亚低涡偏强。东亚大槽偏东,南支槽偏弱。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8.8 mm,较常年同期(14.3 mm)偏少38%;全国平均气温为-4.4℃,较常年同期(-4.8℃)偏高0.4℃。月内气温冷暖起伏较大,中下旬出现3次冷空气过程,气温由上旬异常偏暖逆转为下旬普遍偏冷的格局,黑龙江出现极寒天气,漠河最低气温达-53℃,刷新我国最低气温纪录。13—16日出现年度首次大范围寒潮天气,具有降温剧烈、风力大、雨雪范围广等特点,新疆、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出现大雪或暴雪,北方地区出现首次沙尘天气过程。此外,上旬大气扩散和湿清除条件较为不利,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极寒天气 暴雪 沙尘 雾-霾
下载PDF
中国南方2008年1月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 被引量:303
9
作者 丁一汇 王遵娅 +1 位作者 宋亚芳 张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8-825,共18页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不是一个局地或地区性现象,它是同期发生的亚洲大范围冰雪灾害链中的一环,在影响范围和灾害程度上是最严重的一环。它有3个主要特征:(1)降雪、冻雨和降雨3种天气并存,冻雨是导致南方致灾的...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不是一个局地或地区性现象,它是同期发生的亚洲大范围冰雪灾害链中的一环,在影响范围和灾害程度上是最严重的一环。它有3个主要特征:(1)降雪、冻雨和降雨3种天气并存,冻雨是导致南方致灾的主要原因;(2)低温、雨雪、冻雨天气强度大,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和南方各省气象部门的统计及分析,有8项气象要素打破同期中国历史记录;(3)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长,破历史记录。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形成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因素在同一时段,同一地区相互配合和迭加的结果,其中La Nina事件是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它为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冷空气侵袭中国南方的前提条件;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持续性是造成冷空气不断侵袭中国南方的直接原因;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暖湿气流的北上是大范围冻雨和降雪形成并持续在中国南方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冻雨 雨雪灾害 中国南方 南支槽 阻塞形势
下载PDF
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雪凝灾情分析及重建思考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苇洁 聂忠兴 +3 位作者 龙秀琴 彭熙 李安定 陈训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1-114,共4页
根据贵州省凝冻灾害森林资源损失调查评估实施细则,就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受灾地块设置样方进行林木受损情况调查。调查显示: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内普底花区的成灾面积比远远低于金坡花区;杜鹃林中马缨杜鹃受灾... 根据贵州省凝冻灾害森林资源损失调查评估实施细则,就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受灾地块设置样方进行林木受损情况调查。调查显示: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内普底花区的成灾面积比远远低于金坡花区;杜鹃林中马缨杜鹃受灾最严重,映山红(落叶)受灾最轻;大径级的杜鹃花受损较严重,林内出现大量的林窗,面积最大的达2100m2。从树种、林分结构、自然条件等情况,分析灾害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提出灾后重建应以杜鹃花区为重点,加强大径级杜鹃花的保护力度,林窗的生态恢复需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 杜鹃花 雪凝灾害 灾后重建
下载PDF
青海东部一次强暴雪天气的Q矢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50
11
作者 李加洛 达成荣 +2 位作者 刘海明 贾红莉 韦淑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12,共5页
20 0 2年 1 0月 2 1~ 2 2日青海高原东部地区发生近 1 0年以来秋季最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利用Q矢量方法以及GMS 5红外云图、水汽云图和常规观测等资料 ,对强暴雪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Q矢量湿锋生函数、Q矢量... 20 0 2年 1 0月 2 1~ 2 2日青海高原东部地区发生近 1 0年以来秋季最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利用Q矢量方法以及GMS 5红外云图、水汽云图和常规观测等资料 ,对强暴雪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Q矢量湿锋生函数、Q矢量散度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与青海高原暴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对青海高原的降雪预报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部地区 强暴雪天气 Q矢量诊断分析 Q矢量湿锋生函数
下载PDF
低温雨雪过程的粒子群-神经网络预报模型 被引量:21
12
作者 陆虹 翟盘茂 +4 位作者 覃卫坚 金龙 谢敏 钱晰 赵华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3-524,共12页
利用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预报场资料,通过分析提取我国南方区域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及其预报因子,使用粒子群-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非线性的统计集合预报模型(PSONN—EPM),对我国南方区域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进行... 利用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预报场资料,通过分析提取我国南方区域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及其预报因子,使用粒子群-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非线性的统计集合预报模型(PSONN—EPM),对我国南方区域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以过程的冷湿程度及影响范围为标准,将低温雨雪过程分为一般过程和严重过程,并建立不同的预报模型效果较好。通过10 d独立样本预报试验看,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的集合预报模型比基于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预报模型的预报平均相对误差小,对严重过程预报能力高于对一般过程预报,且这种非线性统计集合建模方法在建模过程中不需要调整神经网络参数,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值得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算法 神经网络 持续性 低温雨雪 集合预报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一次强冷流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13
作者 林曲凤 吴增茂 +2 位作者 梁玉海 朱先德 苏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8-914,共7页
利用高空和地面的常规观测和天气加密观测资料,以及MM5V3.6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03年1月3~5日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发生的暴雪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研究。实况资料表明:在高空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控制下。不断入侵的冷... 利用高空和地面的常规观测和天气加密观测资料,以及MM5V3.6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03年1月3~5日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发生的暴雪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研究。实况资料表明:在高空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控制下。不断入侵的冷空气作用下,受渤海暖海面的热力作用和山东半岛地形作用,产生了中尺度的海岸锋。在强冷平流、海岸锋锋生及半岛地形的摩擦抬升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这次强冷流降雪。海岸锋环流形成的对流云能引起降水量的局部增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岸锋生过程及其产生的沿岸辐合带是形成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主要原因,同时海岸锋同低层大气重力波耦合形成了海岸锋陷波。本文给出了山东半岛北岸海岸锋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冷流降雪 中尺度特征分析 海岸锋陷波
下载PDF
雨雪冰冻灾害对滇东南5种人工林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温庆忠 魏雪峰 +3 位作者 赵元藩 罗顺宏 张正华 王振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27,共5页
2008年初,在波及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雨雪冰冻灾害中,云南省文山州作为一个亚热带地区,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在对受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损失程度、受损类型以及受灾前后郁闭度、单位面积蓄积量、胸高断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 2008年初,在波及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雨雪冰冻灾害中,云南省文山州作为一个亚热带地区,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在对受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损失程度、受损类型以及受灾前后郁闭度、单位面积蓄积量、胸高断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雨雪冰冻灾害对当地5种人工林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来树种的大面积造林,未能做到适地适树,是调查区人工林大范围受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区别不同经营主体和经营目标,提出人工林营造中科学合理地选择造林树种的建议,为今后的人工林营造技术及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冰冻灾害 人工林损失 树种选择
下载PDF
一次暴雨与特大暴雪并存的华北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杨晓亮 王咏青 +3 位作者 杨敏 李江波 张叶 田雨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46-1454,共9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1月3—4日华北地区产生大范围雨雪天气的成因和降水相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厚的低涡和地面气旋是本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东南风低空急流带来东部海上的充沛水汽,...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1月3—4日华北地区产生大范围雨雪天气的成因和降水相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厚的低涡和地面气旋是本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东南风低空急流带来东部海上的充沛水汽,使得暴雨雪区整层大气可降水量远高于当月平均值;低涡和气旋等低层辐合系统与高空辐散叠置,为强雨雪天气提供了持久强烈的上升运动,暴雨区、暴雪区分别为对流不稳定、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大气层结,而锋生作用更有利于暴雪产生;雪花形成和增长的环境条件与雪花下降过程是否融化在判断降水相态方面同等重要,二者兼具才能保证地面降雪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雪 降水相态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2011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16
作者 司东 李修仓 +3 位作者 任福民 徐良炎 袁媛 龚志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0-489,共10页
2011年,全球气温偏高,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第十个暖年,是近60年来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年份中全球气温最高的一年。2011年,全球热带气旋活动较常年偏少。4月,一次拉尼娜事件结束,9月又一次拉尼娜事件生成。年初,低温、寒流席卷亚洲大部,暴风... 2011年,全球气温偏高,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第十个暖年,是近60年来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年份中全球气温最高的一年。2011年,全球热带气旋活动较常年偏少。4月,一次拉尼娜事件结束,9月又一次拉尼娜事件生成。年初,低温、寒流席卷亚洲大部,暴风雪频繁袭击北美地区。西欧和中国东部出现严重春旱。夏季,非洲东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而东南亚、巴基斯坦和中南美洲洪涝灾害严重。全球极端偏暖事件主要出现在欧洲西部和西北部、南亚南部、东亚中西部、北美东南部等地;极端偏冷事件主要出现在东亚、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和美国东北部和西部等地。而南美中东部、东南亚及中国东南部、日本、澳大利亚北部、非洲西部等地出现了极端强降水事件。研究发现,2010/2011年拉尼娜事件和台风活动是导致东南亚洪涝出现的重要原因,而巴基斯坦洪涝主要与印度洋正位相偶极型海温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表面气温 拉尼娜 暴风雪 洪涝 热带气旋
下载PDF
“0801南方雪灾”与同期蒙古高压中期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9
17
作者 麻巨慧 王盘兴 +2 位作者 李丽平 刘晴晴 姚锦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2-660,共9页
用1951—2008年58 a 1月10日—2月2日1 000 hPa高度场逐日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求得逐日蒙古高压的强度P和中心位置λc、c指数,用其对"0801南方雪灾"期间蒙古高压的中期演变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10日—... 用1951—2008年58 a 1月10日—2月2日1 000 hPa高度场逐日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求得逐日蒙古高压的强度P和中心位置λc、c指数,用其对"0801南方雪灾"期间蒙古高压的中期演变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10日—2月2日蒙古高压强度P和中心所在纬度φc出现了连续4次振荡,它们与我国南方降温、降水振荡过程准同步。由P、(λc,c)给出的综合动态图上蒙古高压4次活动过程也很明显地与降温、降水中期过程一一对应。分析表明2008年1月10日—2月2日蒙古高压的这一中期演变特征,是1951年以来仅有的一次。因此,可以认为,在充沛水汽供应条件下蒙古高压强而连续的爆发是导致"0801南方雪灾"产生的直接环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801南方雪灾” 蒙古高压 环流指数 中期过程异常
下载PDF
1961~2006年黑龙江省暴雪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玉莲 于宏敏 +1 位作者 任国玉 周江兴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0-478,共9页
利用1961~2006年逐日降雪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暴雪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暴雪分布具有东多西少、山地多平原少的特点;暴雪量和暴雪日数最多发生在季节转换的10月和次年3月,不在隆冬季节;暴雪强度5月和10月最大;... 利用1961~2006年逐日降雪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暴雪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暴雪分布具有东多西少、山地多平原少的特点;暴雪量和暴雪日数最多发生在季节转换的10月和次年3月,不在隆冬季节;暴雪强度5月和10月最大;全省平均暴雪量和暴雪日数存在不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主要发生在春季暴雪多发的东部山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暴雪量和暴雪日数年际波动有所增大,进入21世纪以来暴雪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时空分布 气候变化 黑龙江省
下载PDF
雪灾对毛竹林土壤呼吸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胜 丁九敏 +3 位作者 徐涵湄 汪家社 徐自坤 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6-130,共5页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是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一次极大的自然干扰。为研究雪灾对土壤主要生态因子和土壤生态学过程的影响,笔者对福建武夷山受雪灾干扰的毛竹林生态系统受灾程度进行了调查。依据毛竹林分的受灾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3...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是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一次极大的自然干扰。为研究雪灾对土壤主要生态因子和土壤生态学过程的影响,笔者对福建武夷山受雪灾干扰的毛竹林生态系统受灾程度进行了调查。依据毛竹林分的受灾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3种类型。结果显示:雪灾后,重度、中度与轻度受灾毛竹林的受损率分别为43.7%、21.8%和10.3%;因雪灾输入林地地表的生物量分别为2.21、1.04和0.60kg/m2;受灾程度不同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因子影响有显著的差异。林分郁闭度分别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受损率、雪灾后输入地表生物量等呈显著负相关;雪灾后输入地表生物量分别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温度、受损率、土壤呼吸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程度受灾林分间的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显著差异性,林冠的打开和大量凋落物、粗木质残体碎屑的输入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呼吸、微生物生物量碳等生态因子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改变竹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学与生态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毛竹林 土壤呼吸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武夷山
下载PDF
雪灾对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丁九敏 徐涵湄 +4 位作者 刘胜 汪家社 徐自坤 阮宏华 刘玉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6-140,共5页
雪灾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干扰类型,通过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和异质性而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笔者以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为试验地,探讨雪灾干扰后不同土层(0~10cm、10~25cm和25~40cm)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 雪灾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干扰类型,通过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和异质性而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笔者以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为试验地,探讨雪灾干扰后不同土层(0~10cm、10~25cm和25~40cm)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氮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灾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含量除25~40cm土层外都显著高于对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受灾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含量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雪灾导致了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土壤中的氮可能以铵盐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形式从生态系统中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常绿阔叶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铵态氮 武夷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