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东汉道德教育的途径 被引量:5
1
作者 曾昭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4-136,共3页
东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有广设学校,以德养才;奖励名节选才以德;设官任职,务行教化等,把灌输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与伦理道德的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功名利禄结合起来,从而广泛推行社会教化,培养了东汉良好... 东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有广设学校,以德养才;奖励名节选才以德;设官任职,务行教化等,把灌输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与伦理道德的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功名利禄结合起来,从而广泛推行社会教化,培养了东汉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了东汉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学校 儒家思想 道德教育
下载PDF
易学与东汉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想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涛 王荣优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6-101,共6页
《周易》及易学的启示和影响,始终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社会危机,挽救东汉政权,王符、仲长统、荀悦等人借助易学阐发了一系列社会批判思想。这些思想更多地摆脱了象数易学的束缚... 《周易》及易学的启示和影响,始终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社会危机,挽救东汉政权,王符、仲长统、荀悦等人借助易学阐发了一系列社会批判思想。这些思想更多地摆脱了象数易学的束缚,在义理解《易》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并促使易学最终向玄学转型,成为东汉后期易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东汉末年 社会批判思想 王符 仲长统 荀悦
下载PDF
谶纬与东汉社会思潮略议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俊峰 《河北学刊》 2001年第3期15-18,共4页
谶纬是两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盛行与衰落 ,与两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状况密不可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谶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汉时期政治和思想的走向 ,并最终造成了东汉经学的衰落。谶纬的兴衰 ,反映出东汉时期政治主宰... 谶纬是两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盛行与衰落 ,与两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状况密不可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谶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汉时期政治和思想的走向 ,并最终造成了东汉经学的衰落。谶纬的兴衰 ,反映出东汉时期政治主宰学术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谶纬 经学 东汉 社会思潮 《白虎通义》
下载PDF
东汉伦理政治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42,共6页
伦理政治的迷失是新朝政权倏忽兴亡的重要原因。刘秀复汉的成功,与对儒家思想的借重是分不开的。儒家政治伦理作为东汉极力表彰的意识形态,享有崇高地位,并与政治实践密切结合。伦理制衡既体现为东汉前期皇帝对治道和施政政策的主动调整... 伦理政治的迷失是新朝政权倏忽兴亡的重要原因。刘秀复汉的成功,与对儒家思想的借重是分不开的。儒家政治伦理作为东汉极力表彰的意识形态,享有崇高地位,并与政治实践密切结合。伦理制衡既体现为东汉前期皇帝对治道和施政政策的主动调整,也体现在儒臣对朝廷决策和施政的约束和引导,从而发挥了一定的政治调节作用。东汉素来以朝廷表彰名节、士风高亢而彪炳中古史册,这构成该时期伦理控制的鲜明特征。东汉社会的伦理冲突,集中表现为清流士大夫捍卫德治传统、与黑暗势力的殊死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朝 东汉 伦理制衡 伦理冲突 党锢之祸
下载PDF
东汉社会保障政策考述 被引量:1
5
作者 贾如银 孙彦 《河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8-40,共3页
东汉政府对贫弱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释放奴婢和囚徒、保障鳏寡孤独及笃癃者的生活、假民公田与赋民公田、岩济分弱、蠲免赋役、赐爵、重农政策、水利政策和仓储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对维护东汉... 东汉政府对贫弱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释放奴婢和囚徒、保障鳏寡孤独及笃癃者的生活、假民公田与赋民公田、岩济分弱、蠲免赋役、赐爵、重农政策、水利政策和仓储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对维护东汉王朝的长期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社会保障 贫弱群体
下载PDF
东汉中后期士人伦理生活管窥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渭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16,共3页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确立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政局的变化,士人阶层在伦理生活方面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继续强化了东汉前期以来官方确立的儒家伦理意识形态,造成了道德的偏至;另一方面随着士人精神的演进,伦理生活也...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确立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政局的变化,士人阶层在伦理生活方面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继续强化了东汉前期以来官方确立的儒家伦理意识形态,造成了道德的偏至;另一方面随着士人精神的演进,伦理生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孕生了魏晋玄学伦理的某些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中后期 士人 伦理生活
下载PDF
东汉“义从”概念的生成--汉代边疆伦理整合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建华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07-114,共8页
东汉“义从”主要指接受汉朝调遣的羌胡兵,其中的“义”字强调羌胡兵辅汉的自愿性,体现了汉王朝边疆整合的伦理路径。在以“义”治国的过程中,“义”的标准大体有法、礼、情三种,承秦而起的汉王朝起初重“法义”。后来“礼义”“情义”... 东汉“义从”主要指接受汉朝调遣的羌胡兵,其中的“义”字强调羌胡兵辅汉的自愿性,体现了汉王朝边疆整合的伦理路径。在以“义”治国的过程中,“义”的标准大体有法、礼、情三种,承秦而起的汉王朝起初重“法义”。后来“礼义”“情义”地位渐升,甚至可以超越“法义”。正是在“情义”渐重的情形下,“义钱”“义谷”等标榜助国自愿性的名目陆续出现,东汉“义从”即生成于这一潮流中。尽管“义从”概念的名与实未尽相符,但义从群体参与汉王朝的军事行动,对中原王朝以及边疆族群自身的历史均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从 东汉 伦理 法义 情义
下载PDF
略论东汉“潜夫议政”传统及其历史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0-35,共6页
王符是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思想先驱,在中古史上开创了独特的"潜夫议政"传统。《潜夫论》焕发的理论勇气和思想锋芒,不仅在崔寔、仲长统和荀悦等人著作中激起历史回声,汇成汉末社会批判的文化潮流;而且也启迪后世布衣士人著书... 王符是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思想先驱,在中古史上开创了独特的"潜夫议政"传统。《潜夫论》焕发的理论勇气和思想锋芒,不仅在崔寔、仲长统和荀悦等人著作中激起历史回声,汇成汉末社会批判的文化潮流;而且也启迪后世布衣士人著书立说、奋起进行社会批判,影响十分深远。思想者的批判功能并未有穷期,社会批判也是任何健康社会所必备的文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潜夫论》 王符 潜夫议政 社会批判
下载PDF
论班彪与两汉之际文学新变 被引量:1
9
作者 金璐璐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92,共8页
受两汉之际社会变迁和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班彪创作较西汉文学发生了新变。在内容上,变超越现实的夸张想象、一味对统治者歌功颂瑞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积极思索和对大一统的维护;文学书写的笔触从上层社会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变独... 受两汉之际社会变迁和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班彪创作较西汉文学发生了新变。在内容上,变超越现实的夸张想象、一味对统治者歌功颂瑞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积极思索和对大一统的维护;文学书写的笔触从上层社会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变独尊儒术为兼综儒道。在艺术上,骚散结合的文章体式、多样化的文学表现手法、典雅庄重的语言以及对六言诗的有益尝试,开启了东汉文学的新变,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之际 社会变迁 班彪 文学创作 新变
下载PDF
论道教产生的主要原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丽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4-38,共5页
东汉中后期频仍的天灾人祸诱发人们除病消灾的欲望 ,是道教产生的直接诱因 ;道教自身有效的道功医术 ,是道教产生的内在因素 ,两者结合即为道教产生的主要原因。结论
关键词 东汉中后期 天灾人损 道功医术 两者结合
下载PDF
试论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洋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91-92,共2页
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 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宦官专权、经学衰败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社会批判思潮 兴起原因
下载PDF
论东汉皇家园林的军事性质、生态特性与社会功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敬德 《菏泽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00-104,共5页
东汉时期皇家园林获得巨大发展,休闲娱乐性逐渐增加,但狩猎军事功能依然存在。这些园林多以天然环境为主体,保存了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具备原初的自然保护区性质;同时,基于皇家园林内丰富的山林水泽、动植物资源,在发生天灾人祸之时,皇... 东汉时期皇家园林获得巨大发展,休闲娱乐性逐渐增加,但狩猎军事功能依然存在。这些园林多以天然环境为主体,保存了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具备原初的自然保护区性质;同时,基于皇家园林内丰富的山林水泽、动植物资源,在发生天灾人祸之时,皇家园林成为了国家重要的资源储备基地,为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皇家园林 军事性质 生态特性 社会功能
下载PDF
东汉儒学兴盛与官员政治操守——以陈球为例
13
作者 郎晓斌 戴澍 施政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7-21,共5页
秦朝以吏为师,遗礼义,弃仁恩,重申韩,十四载而亡。西汉初年,儒生渐起,孙叔通制礼乐。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遂为官方哲学。东汉光武诸帝亲历学儒,儒学最盛。诸多官员兼有儒生身份。淮浦陈氏家族有重儒传统,家族成员普... 秦朝以吏为师,遗礼义,弃仁恩,重申韩,十四载而亡。西汉初年,儒生渐起,孙叔通制礼乐。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遂为官方哲学。东汉光武诸帝亲历学儒,儒学最盛。诸多官员兼有儒生身份。淮浦陈氏家族有重儒传统,家族成员普遍具有忠君、爱民、直谏的政治操守。陈球是其杰出代表。陈球率道直行,仗义执言,以国家社稷为重,突出表现在议窦太后合葬,零陵破敌,设计除宦官曹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儒学 政治操守 淮浦 陈氏家族 陈球
下载PDF
论古代房中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孝忠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第2期19-22,共4页
房中术是中国古代研究性生活与养生关系的一门学问,之所以在东周秦汉时产生和发展起来,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东周秦汉之时,社会上淫风盛行,房中术应时而生,房中术的目标是既要保证性生活的量,又能提高性生活的质。其次,贵族阶层的... 房中术是中国古代研究性生活与养生关系的一门学问,之所以在东周秦汉时产生和发展起来,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东周秦汉之时,社会上淫风盛行,房中术应时而生,房中术的目标是既要保证性生活的量,又能提高性生活的质。其次,贵族阶层的一夫多妻制,客观上使家中男主人的房事任务变得非常繁重,房中术能提高男人有限性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此外,房中术中的优生种子术是宗法制度的产物。东周时兴起的房中术,就是在前人种子与房中优生的零星知识基础上发展成系统的房中优生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秦汉 房中术 淫风 婚姻 优生 社会背景
下载PDF
东汉社会保障政策考述
15
作者 贾如银 孙彦 《陇东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2-44,共3页
东汉政府对贫弱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释放奴婢和囚徒、保障鳏寡孤独及笃癃者的生活、假民公田与赋民公田、赈济贫弱、蠲免赋役、赐爵、重农政策、水利政策和仓储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对维护东汉... 东汉政府对贫弱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释放奴婢和囚徒、保障鳏寡孤独及笃癃者的生活、假民公田与赋民公田、赈济贫弱、蠲免赋役、赐爵、重农政策、水利政策和仓储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对维护东汉王朝的长期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社会保障 贫弱群体
下载PDF
论东汉时期府官的品位化
16
作者 杨鑫 《天中学刊》 2015年第5期104-108,共5页
在东汉时期,掾属、僚佐等府官出现了品位化的现象,即其作为职事官逐渐被用来标志任职者的身份、品级。府官的品位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府官职位与职事相分离,府官制度选举意义的增强,府官选举中对"以能取人"因素的背离。这一现... 在东汉时期,掾属、僚佐等府官出现了品位化的现象,即其作为职事官逐渐被用来标志任职者的身份、品级。府官的品位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府官职位与职事相分离,府官制度选举意义的增强,府官选举中对"以能取人"因素的背离。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三公性质的变化、辟召制度的发展、豪族阶层的兴起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府官 品位化 辟召
下载PDF
试论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17
作者 刘洋 《济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9-112,共4页
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 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宦官专权、经学衰败这四个方面探讨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社会批判思潮 兴起原因
下载PDF
从先秦到两汉中国复仇伦理的转变
18
作者 王思杰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36-139,共4页
复仇行为的基础是西周以来的忠孝伦理观,复父之仇与复君之仇被认为是孝与忠的体现,因此受到表彰。先秦到两汉之际,中国的复仇伦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由绝对主义向相对主义转变,国家本位代替了家族本位,强调忠高于孝,严禁向君主复仇... 复仇行为的基础是西周以来的忠孝伦理观,复父之仇与复君之仇被认为是孝与忠的体现,因此受到表彰。先秦到两汉之际,中国的复仇伦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由绝对主义向相对主义转变,国家本位代替了家族本位,强调忠高于孝,严禁向君主复仇。出现这种转变,是因为统一中央集权的建立,国家法制的逐渐完备,以及两汉经学争鸣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 伦理 两汉 中央集权
下载PDF
东汉晚叶文学的思想环境阐释
19
作者 刘生平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8-32,共5页
东汉晚叶文学是两汉文学向建安文学过渡的核心环节,并孕育了建安文学的繁荣。通过阐释东汉晚叶文学的思想环境,考察儒学的传承与新变,以及道家、释家思想的发展状况,可以探究社会思想的变化与东汉晚叶文学转型的关系。
关键词 文学 东汉晚叶 社会思想环境 儒学新变
下载PDF
论两汉时期的生态思想 被引量:5
20
作者 党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4-120,共7页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尊重自然规律、珍爱生命、倡导天人和谐的生态观念源远流长;而两汉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总结定型的关键阶段。两汉时期的生态思想不仅倡导生态和谐和生态保护,而且更为鲜明的是强化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生态伦理...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尊重自然规律、珍爱生命、倡导天人和谐的生态观念源远流长;而两汉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总结定型的关键阶段。两汉时期的生态思想不仅倡导生态和谐和生态保护,而且更为鲜明的是强化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生态伦理和生态保护思想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正是两汉时期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生态思想 生态和谐 生态伦理 生态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