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ions and Their Typical Paradigm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DANG Xiaohu SUI Boyang +5 位作者 GAO Siwen LIU Guobin WANG Tao WANG Bing NING Duihu BI W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643-664,共22页
China is experiencing conflicts between its large population and scarce arable land,and between a demand for high productivity and the severe soil erosion of arable land.Since 1949,China has committed to soil and wate... China is experiencing conflicts between its large population and scarce arable land,and between a demand for high productivity and the severe soil erosion of arable land.Since 1949,China has committed to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SWC),for which eight regions and 41 subreg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increase land productivity.To obtain information from the regional planning and strategies for SWC and to explore whether SWC practices simultaneously contribute to soil conservation,ecosystem functioning,and the livelihoods of local farmers,and to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various SWC paradigm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soil erosion,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presents seven SWC regions(excluding the Tibetan Plateau region)and 14 typical SWC paradigms,focusing on erosion mechanisms and the key challenges or issues in the seven regions as well as on the core problems,main objectives,key technologies,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14 typical paradigms.In summary,the 14 typical SWC paradigms successfully prevent and control local soil erosion,and have largely enhanced,or at least do not harm,the livelihoods of local farmers.However,there remain many challenges and issues on SWC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the seven SWC regions.China,thus,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in successfully gaining the win-win objective of SWC and human aspects of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erosion dryland farming collapse erosio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ypical paradigm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下载PDF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与思考
2
作者 赵锦梅 马瑞 +2 位作者 张玉珍 卢嘉 刘小娥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期33-36,共4页
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目的,分析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确立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与目标,探讨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建设环节与方式等,并提出对土壤侵蚀... 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目的,分析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确立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与目标,探讨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建设环节与方式等,并提出对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以期推动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同时,促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全面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土壤侵蚀原理 建设与思考 人才培养质量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典型植被根系对优先流的影响
3
作者 师雪淇 程金花 +2 位作者 管凝 侯芳 沈子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3,共11页
[目的]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优先流特征及根系对其影响,明确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对优先流程度的影响,为当地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喀斯特地区3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优先流... [目的]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优先流特征及根系对其影响,明确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对优先流程度的影响,为当地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喀斯特地区3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优先流形态特征与染色面积比,结合植物根长密度等4个根系特征参数,运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下的优先流程度。[结果](1) 3种典型林分根系特征总体呈现天然次生林>天然混交林>人工纯林。(2)不同林分最大染色深度为20—30 cm,随深度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垂直剖面和水平剖面均反映出土壤水分发生侧渗。(3) 0—2 cm土层出现基质流,随着土层加深其余染色剖面呈指状或漏斗状流动,并显示出明显的根系路径。混交林中优先流主要的运移方式是垂直下渗,而纯林横向流发育程度较高,天然次生林的优先流比最大且长度指数最小,表明复杂的根系结构能有效加强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深度。[结论]3种典型林分根系特征参数与优先流发育密切相关且均有促进作用,但不同林分类型根系指标与优先流发育程度相关性不同。天然次生林的根系指标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人工纯林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根体积密度和根生物量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天然混交林的根系指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根系 林地 优先流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辽西矿区废弃地水保生态修复措施探究
4
作者 侯萌萌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4年第6期40-44,共5页
随着采矿业的不断发展,矿区的废弃地问题也日益凸显。废弃地的土壤侵蚀严重,植被稀少,同时水、土壤和大气污染严重,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实施废弃地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辽西地区为例,通过废弃地... 随着采矿业的不断发展,矿区的废弃地问题也日益凸显。废弃地的土壤侵蚀严重,植被稀少,同时水、土壤和大气污染严重,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实施废弃地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辽西地区为例,通过废弃地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有效地实现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对促进矿区土地快速修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措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植被覆盖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小气候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逐步实现了生态修复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荒漠化 生态修复 生态和经济效益 小气候 措施 矿区废弃地
下载PDF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5
作者 吴芳 《科学与信息化》 2024年第17期64-66,共3页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了各生产行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产空间。将3S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中,通过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及时发现与处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从而提高...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了各生产行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产空间。将3S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中,通过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及时发现与处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环境治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3S技术、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的概念,剖析了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应用的意义,分析了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应用
下载PDF
冠县兰沃乡水土保持示范乡镇建设做法与建议
6
作者 张静 岳良朝 《山东水利》 2024年第1期67-69,共3页
冠县兰沃乡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的原则,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和林业种植,开展林田湖草沙为一体的防沙治沙、涵养水源等生态修复工作。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侵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冠县兰沃乡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的原则,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和林业种植,开展林田湖草沙为一体的防沙治沙、涵养水源等生态修复工作。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侵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助推乡村振兴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文介绍了兰沃乡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县 水土保持 防沙治沙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 被引量:123
7
作者 俞孔坚 李海龙 +2 位作者 李迪华 乔青 奚雪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163-5175,共13页
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相对有限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系统,加上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必须明智地进行土地的规划和利用,通过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为明智... 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相对有限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系统,加上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必须明智地进行土地的规划和利用,通过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为明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区划依据。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对江河源区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沙漠化防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维护生态安全最关键的自然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评价而划定。首先对单一生态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各自相应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叠加、综合,初步构建基于5种生态过程的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最低标准安全水平的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35.7%,中等安全水平的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65.1%,高安全水平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84.9%。将为国土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规划 国土规划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基础设施 水源涵养 沙漠化防治 水土保持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83
8
作者 蒋忠诚 罗为群 +4 位作者 邓艳 曹建华 覃星铭 李衍青 杨奇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5-542,共8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生态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广西科技攻关项目联合资助下,自21世纪以来一直从事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漏失创新性研究。2013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阐明了水土漏失的概念、过程和数学模型;运用野外监测...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生态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广西科技攻关项目联合资助下,自21世纪以来一直从事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漏失创新性研究。2013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阐明了水土漏失的概念、过程和数学模型;运用野外监测和先进的同位素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生态环境的水土漏失定量差异和原因,建立了适宜岩溶区特点的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和土壤侵蚀回归模型,创建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模式和技术规程,开辟了岩溶石漠化环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火龙果生态产业,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峰丛洼地 石漠化 水土漏失 水土保持
下载PDF
若尔盖沙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量:37
9
作者 税伟 白剑平 +4 位作者 简小枚 祁新华 苏正安 陈勇 蔡应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7-285,共9页
1995年以来,政府大力开展对若尔盖沙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其生态恢复效益受到广泛关注。而水源涵养功能作为衡量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的重要生态指标,其变化对水分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和响应。以若尔盖县不同治理... 1995年以来,政府大力开展对若尔盖沙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其生态恢复效益受到广泛关注。而水源涵养功能作为衡量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的重要生态指标,其变化对水分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和响应。以若尔盖县不同治理年限的沙化草地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包括1995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治理区,2012年的正常放牧区和2012年的无治理区),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土壤含水量作为研究指标,结合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沙化草地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若尔盖草地在恢复重建过程中,(1)土壤质地发生变化,由紧砂土逐渐恢复成砂壤土,保水能力及保肥性都得到显著提高;土壤容重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由无治理区的1.7 g/cm^3下降到正常放牧区的1.3 g/cm^3;(2)土壤p H值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由7.6逐渐下降到6.7,土壤总体上为中性土,适宜植被生长;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相对不明显,但治理区的有机质远低于正常放牧区的土壤有机质,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3)土壤含水量呈"V"型变化趋势,在治理初期,土壤含水量先减小,2009年治理区的含水量最低,仅为6.8%,但到了治理后期,土壤的含水量开始增加,1995年的沙化治理区含水量达到了12.1%,说明水源涵养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4)经过相关分析,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p H值、生物量以及土壤碳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含水量与有机质、土壤质地以及土壤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 H值呈显著负相关;(5)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土壤退化指数逐渐减小,土壤状况得到不断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草地 草地沙化 土壤理化性质 水源涵养
下载PDF
南方坡地石漠化现状及防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夏卫生 雷廷武 +2 位作者 潘英华 张晴文 刘纪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49,共3页
对中国南方坡地土壤石漠化现状进行了概述 ,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根据衡山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可知坡地石漠化主要是由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措施、暴雨和坡地地貌等因素造成的。后两者是很难改变的 ,要防治土壤石漠化 ,必须改变... 对中国南方坡地土壤石漠化现状进行了概述 ,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根据衡山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可知坡地石漠化主要是由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措施、暴雨和坡地地貌等因素造成的。后两者是很难改变的 ,要防治土壤石漠化 ,必须改变耕作措施 ,保护植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水土保持 径流 耕作措施 植被保护
下载PDF
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 被引量:32
11
作者 王治江 李培军 +3 位作者 万忠成 王延松 董丽新 陈大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06-1610,共5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对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辽宁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沙漠化控制和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及其区...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对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辽宁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沙漠化控制和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均处于比较重要以上;其中极重要地区比重最大,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66%;中等重要地区比较多,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01%;其它少数地区为比较重要地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源涵养 土壤保持 沙漠化控制 营养物质保持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同水土保持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颜萍 熊康宁 +3 位作者 檀迪 郭杰 陈航 胡晚枚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1-7,21,共8页
以毕节市撒拉溪镇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为研究单元,运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方法,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封山育林(模式I)、人工种草(模式II)、经果林治理(模式III)和农林混合(模式IV)4种不同水土保持模... 以毕节市撒拉溪镇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为研究单元,运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方法,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封山育林(模式I)、人工种草(模式II)、经果林治理(模式III)和农林混合(模式IV)4种不同水土保持模式,与对照组(原生样地)在不同季节的土壤效应、植被效应和小气候效应,旨在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4种水土保持模式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在4月、8月、12月差异性显著(P<0.05),均有对照组<模式I<模式II<模式III<模式IV的变化规律;不同水土保持模式的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在4月和8月无差异性显著(P>0.05);植被多样性指数偏低,但均高于对照组,小气候效应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以期为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应 水土保持模式 石漠化治理 喀斯特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仙 蒋勇军 况明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6-400,共5页
以2008年6月10-12日在重庆西南大学举办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为背景,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近年来水土流失动态评价及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体现了我国当前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 以2008年6月10-12日在重庆西南大学举办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为背景,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近年来水土流失动态评价及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体现了我国当前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高水平,并对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基础研究及综合防治对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喀斯特 石漠化 水土保持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云南省县域尺度的石漠化分布与区划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鹏 王妍 +4 位作者 刘宗滨 郭玉静 张紫霞 李乡旺 杨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5-973,共9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石漠化中心地区,从石漠化的影响因素展开全省石漠化分区的定量分析研究对促进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主导因素法和叠置法,依据地形、气候条件、地带性土壤、植被等综合因素对云南65个...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石漠化中心地区,从石漠化的影响因素展开全省石漠化分区的定量分析研究对促进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主导因素法和叠置法,依据地形、气候条件、地带性土壤、植被等综合因素对云南65个石漠化县域进行区划。将云南省65个石漠化县域分为7个区域10个亚区19个小区,7个区域分别为北热带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南亚热带中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中亚热带高原山地石漠化区、北亚热带高中山石漠化区、暖温带高中山石漠化区、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原温带石漠化区和金沙江燥热河谷石漠化区。本研究提出的云南省石漠化区域划分新体系,是从粗放的宏观区划向精细区划迈进的创新成果,这一区划成果使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技术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学 县域尺度 石漠化 区划研究 层次分析法 云南省
下载PDF
广西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昂 王云琦 +2 位作者 张会兰 王彬 黎宏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7-78,共12页
石漠化造成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已经成为限制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建立一套广西特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广西地区的水土保持效应,对广西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广西地区基岩裸露、成土缓慢、... 石漠化造成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已经成为限制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建立一套广西特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广西地区的水土保持效应,对广西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广西地区基岩裸露、成土缓慢、植被生长困难等石漠化特点,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应计算方法》(GB/T 15774—2008),通过广西水利厅提供的水文站资料、县志、年鉴等历史资料集成、野外小流域采样调查、原位监测等方法,总结出涵盖包含社会、生态、经济3大方面在内的9类指标构成的初选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并结合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分析各主成分中指标主要的作用途径,对指标的敏感性进行检验,筛除冗余指标,使得到的指标体系涵盖内容较为全面,指标信息重叠较少,代表性较强,最终形成包涵8个生态效应指标、7个经济效应指标、1个社会效应指标的水土保持效应指标体系。其中,生态效应指标对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影响较大的前3位分别为林草措施面积(11.21%)、蓄水措施有效面积(11.10%)、有效土层厚度(6.28%),经济效应指标影响较大的前3位分别为林果产品产量(15.11%)、粮食生产量(14.95%)、第三产业总产值(14.74%),社会效应指标为负向指标,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越难以治理。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为深入讨论生态效应补偿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优化广西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工作配置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效应 指标体系 敏感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石漠化地区
下载PDF
对石漠化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以沾益县官麦地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柏勇 杜静 +3 位作者 杨婷婷 王正选 邱金亮 李靖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89-93,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效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云南沾益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经果林等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径流小区涵养水源和保护与改... 为了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效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云南沾益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经果林等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径流小区涵养水源和保护与改良土壤等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石漠化地区实施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后的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不同,其中,经果林、梯地、水保林的土壤涵养水源能力较好。(2)水保林、经果林、梯地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加有机质含量等。综合分析表明:水保林、经果林、梯地、坡耕地在涵养水源、保护与改良土壤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优于荒山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水土保持 径流量 土壤侵蚀量 土壤结构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双语教学初探 被引量:7
17
作者 饶良懿 毕华兴 +1 位作者 王百田 余新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S1期99-102,共4页
该文从双语教学的定义和内涵着手,阐述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文章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例如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英文原版教材引进、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应采... 该文从双语教学的定义和内涵着手,阐述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文章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例如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英文原版教材引进、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应采用的教学手段、设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以及建立双语教学评估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双语教学的开展对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31
18
作者 吴发启 王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59,63,共5页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回顾和总结了教学改革的历史和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依据课程间的关系及社会需求,给出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了16门基础课、5门专业基础课、2门专业课和12门方向选修课可...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回顾和总结了教学改革的历史和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依据课程间的关系及社会需求,给出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了16门基础课、5门专业基础课、2门专业课和12门方向选修课可作为该体系构建的基本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 专业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0
19
作者 毕华兴 余新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105-108,共4页
随着我国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水土保持学"已经成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资源环境类、生态类、地学类、农学类等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程。面对水土保持相关专业学生水土保持相关基础知识的不足和缺陷... 随着我国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水土保持学"已经成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资源环境类、生态类、地学类、农学类等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程。面对水土保持相关专业学生水土保持相关基础知识的不足和缺陷,如何将繁重的"水土保持学"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给学生一个比较全面并重点突出的讲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水土保持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对"水土保持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相关专业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关于水土保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卷调查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国雄 吴发启 周米京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3期101-105,共5页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通过座谈、问卷等调查形式,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实践内容及学生实际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通过座谈、问卷等调查形式,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实践内容及学生实际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较合理,基本能满足社会实践需要,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但实际工作适应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调查意见构建的新的课程体系,压缩了6门课程,增加了主要课程学时设置,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实践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特色专业 课程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