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sk Assessment and Change Monitoring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Ruijin City Based on RS and GIS
1
作者 Zhou Peng Wang Li +3 位作者 Xie Wanting Lu Jiangyue Zhang Xiaoxu Xu We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8年第4期89-93,共5页
The land use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for the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e Gaofen No. 1 satellite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tral, band, texture and shape attributes, land use typ... The land use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for the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e Gaofen No. 1 satellite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tral, band, texture and shape attributes, land use types were divided, and the changing laws of land use types were ana- lyzed. Aftewards,according to the Table of Grading Standard of Sooil Erosion Intensity(SL190-96),as well as vegetation coverage index NDVI slope, the risk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were assessed. Meanwhile, the level, scale, location and scope of changes in the risk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were monitored by using spatial 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areas without soil erosion and moderate soil erosion areas decreased obviously from 2015 to 2017, and the decreases were up to 22.929 3 and 13.626 3 km2 respectively. The ar-ea of mild soil erosion areas increased fast, and the increase reached 31.140 0 km2. The area of extremely strong soil erosion areas increased by 7.267 4 km2. In the city, moderate and strong soil erosion areas reduced, while extremely strong soil erosion patches increased fast, which was mainly related to road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rchards. The extremely strong soil erosion area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shape of a banded loop, surrounded the suburbs of the city, and shrank towards the center of Ruijin City. The constructed technology to monitor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soil and water loss, as well as the changing laws of land use and soil and water loss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lan-ning basi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 urban planning departments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epart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monitoring soil and water los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下载PDF
Soil Erosion Changes over the Past Five Decades in the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18
2
作者 LIANG Yin LI Decheng +5 位作者 LU Xixi YANG Xuan PAN Xianzhang MU Huan SHI Deming ZHANG B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1期92-99,共8页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since the 1950s. The red soil region covers eight provinces: Jiangxi, Zhejiang, Fujian, Anhui, Hubei, Hunan, Guang...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since the 1950s. The red soil region covers eight provinces: Jiangxi, Zhejiang, Fujian, Anhui, Hubei, Hunan, Guangdong and Hainan. From the 1950s to 1986, the annual rate of soil erosion increased by 3.4%. From 1986 to 1996 and from 1996 to 2000, the annual rates of soil erosion decreased by 2.0% and 0.32%, respectively. Field surveys showed that from 2000 to 2005, the area of soil and water loss decreased annually by 1.2%. This decrease was a result of large-scale erosion control activities across China. Although the eroded soil has been restored,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is very slow and full restoration will take a long time. Our report suggests that controlling soil and water loss is a challenging task, and additional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soil erosion in the red soi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soil region soil and water loss dynamic change remote sensing field samplingsurvey
下载PDF
Effects of Plastic Film Mulching of Millet on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in Semi-Arid Areas in South Ningxia of China 被引量:3
3
作者 LIAO Yun-cheng ZHANG De-qi JIA Zhi-kuan ZHANG Li LU Yang-m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865-871,共7页
The effects of film mulching of millet on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studied in semi-arid area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South Ningxia, China. Different mulching methods including water micro-collecting farming (WF), wa... The effects of film mulching of millet on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studied in semi-arid area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South Ningxia, China. Different mulching methods including water micro-collecting farming (WF), water micro-collecting farming in winter fallow (WW), hole seeding on film (HF), hole seeding on film in winter fallow (HW) were compar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mulching methods on soil water collecting and conservation during millet growth periods of 2003-2004, as well as 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water content after rainfall, output of millet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e two successive years indicated that water micro-collecting farming had a better function of collecting water after rainfall, and side infiltrated water was stored under the ridges and the top layer 0-40 cm soil water changes were great. WF had obvious role in water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soil moisture. It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water supply capacity by about 19.05% in the end of growth seasons. The storage of HW and WW increased by 24.9 and 7.1 mm compared with CK, and output of yield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 Film mulching increased the yield of millet and enhanced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WF exhibited better water storage function with lower water consumption, and demonstrated optim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LET dynamic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Film mulching water micro-collecting farming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造林整地措施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4
作者 朱洪盛 赵炯昌 +4 位作者 池金洺 王子涵 王丽平 王正泽 于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6-1004,共9页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典型造林树种和水平阶整地措施对0~180 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为植被恢复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残塬区蔡家川流域典型工程措施水平阶以及主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侧...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典型造林树种和水平阶整地措施对0~180 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为植被恢复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残塬区蔡家川流域典型工程措施水平阶以及主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9月生长季开展土壤水分定位监测,并采用配对试验,对自然坡面刺槐林地与侧柏林地土壤水分进行同步观测,分析不同植被和水平阶整地综合影响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对降雨事件的响应,评价典型工程措施对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生长季不同植被类型、水平阶整地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平阶侧柏林地(18.68%)、自然坡面侧柏林地(16.19%)、水平阶刺槐林地(16.10%)、自然坡面刺槐林地(15.42%)。较之自然坡面,水平阶整地措施能够分别提高侧柏林地和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15.38%、4.41%。根据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水平阶整地可以提升土壤水分的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水平阶侧柏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8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侧柏林地提升深度33%;水平阶刺槐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14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刺槐林地提升深度40%。【结论】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降雨量、工程措施、植被作用关系密切,水平阶是开展黄土残塬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有效工程措施,且水平阶侧柏林地提升效果要优于水平阶刺槐林地。图3表3参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阶整地 植被类型 土壤含水量 动态变化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
5
作者 张继真 姜艳艳 张月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1期26-29,I0005,共5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面临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减小、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已成为目前土壤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东北黑土区2018年和2022年两期遥感影像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地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目视...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面临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减小、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已成为目前土壤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东北黑土区2018年和2022年两期遥感影像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地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目视识别法开展影像解译,并通过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进行土壤侵蚀模数的计算,对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造林、种草、封育、地埂、水平阶/反坡梯田等面积共增加0.84万km^(2);对比2018—2022年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整体呈向好趋势,土壤侵蚀面积共减少约1.01万km^(2);从侵蚀强度来看,除轻度侵蚀面积增加约0.45万km^(2)外,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减少约0.43万、0.24万、0.28万、0.51万km^(2);从不同省份侵蚀面积变化情况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的侵蚀面积减少最多,共减少约0.37万km^(2),辽宁省侵蚀面积变化最小,共减少约0.06万km^(2);耕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减少,以及林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加,均可大幅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同时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也可有效阻止土壤侵蚀的发生。总体来看,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持续进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监测 遥感技术 中国土壤流失方程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
6
作者 杨冉 侯文星 +4 位作者 王丽丽 张鐥文 吴舒祺 刘爽 赵文吉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74-80,共7页
北京浅山区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承载着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研究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结构,可为推动浅山区绿化建设提供参考,以改善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以北京浅山区为研究区,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北京浅山区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承载着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研究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结构,可为推动浅山区绿化建设提供参考,以改善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以北京浅山区为研究区,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北京浅山区2015—2021年的绿色空间,分析其分布和变化特征,并探讨绿色空间变化对水土流失的改善效果及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浅山区2015—2021年绿色空间面积总体呈现增加趋势,面积增加了8.00%,共增加了30867.39 hm^(2);2015—2021年北京浅山区水土流失状况改善明显,绿色空间面积的增加对水土流失的改善具有较大贡献;2015—2021年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面积的增加使得2021年的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较好状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为好的地区面积增加63877.19 hm^(2),2021年北京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远远高于201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面向对象分类 变化特征 水土流失 浅山区
下载PDF
广东省水土流失动态演变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昕 李德成 +3 位作者 俞元春 赵玉国 张甘霖 梁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2-385,共4页
本文以1986年、1996年和2002年广东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2005年度进行的广东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考察所获取的相关信息,概括性分析了广东省水土流失的演变特征、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对策。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演变 广东
下载PDF
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1
8
作者 于舜章 陈雨海 +3 位作者 周勋波 李全起 罗毅 于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5-178,共4页
以不覆盖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充足的降雨影响,秸秆覆盖的保墒效果不太明显,但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有较大的提高。秸秆覆盖对表土... 以不覆盖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充足的降雨影响,秸秆覆盖的保墒效果不太明显,但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有较大的提高。秸秆覆盖对表土层(0~30cm)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尤其是夏玉米生长前期。在深土层(100~110cm)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低于不覆盖处理,形成一个缺水带。一年两熟条件下,夏玉米可以充分利用夏季多雨的特性,结合秸秆覆盖措施,可提高对降雨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期 秸秆覆盖 夏玉米 土壤水分 动态变化 产量
下载PDF
冻土动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张淑娟 赖远明 +1 位作者 李双洋 常小晓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5-599,共5页
在围压为0.3~16 MPa,频率为2 Hz,温度为-4和-6℃条件下,通过一系列恒应力幅循环动荷载试验,发现冻土动强度的变化不仅跟破坏振次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围压、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吸收的有效能量(损失能)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根据损失能获得... 在围压为0.3~16 MPa,频率为2 Hz,温度为-4和-6℃条件下,通过一系列恒应力幅循环动荷载试验,发现冻土动强度的变化不仅跟破坏振次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围压、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吸收的有效能量(损失能)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根据损失能获得试样温度的变化,将冻土动强度与温度直接联系起来,表明振动荷载作用下损失能累积造成的温度额外升高是控制冻土动强度变化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动强度 损失能 温度变化
下载PDF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45
10
作者 傅伯杰 邱扬 +1 位作者 王军 陈利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7-722,共6页
在土壤侵蚀模型LISEM(Limburg Soil Erosion Model)校正的基础上,模拟了陕北黄土丘 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5种土地利用方案的水土流失效应,旨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出口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速、径流总量和... 在土壤侵蚀模型LISEM(Limburg Soil Erosion Model)校正的基础上,模拟了陕北黄土丘 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5种土地利用方案的水土流失效应,旨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出口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速、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的大小顺序为: 1975年>1998年>25度退耕>20度退耕>15度退耕.1975年和1998年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休闲地均退耕还林还草,这2种土地利用格局的径流和侵蚀模拟值都显著大于3种退耕方案.在3种退耕方案中,20度和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休闲地逐步转变为果园/经济林地,3种退耕方案之间的水土流失差异不显著.相对于1975年土地利用来说,1998年土地利用能降低洪峰流速、径流量和侵蚀量约5%~10%;3种退耕方案的减流减沙效益更加显著,可以降低洪峰流速、径流量和侵蚀量约4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土地利用变化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模型 坡耕地 休闲地
下载PDF
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的土壤水温效应 被引量:50
11
作者 张德奇 廖允成 +4 位作者 贾志宽 季书勤 刘加平 李永平 刘世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069-2075,共7页
对不同覆膜方式降水后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进行定位观测,并观测了谷子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结合作物产量分析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降水后微集水种植技术的沟内有较好的集水作用,水分可以储备在垄下部位,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剧烈。... 对不同覆膜方式降水后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进行定位观测,并观测了谷子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结合作物产量分析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降水后微集水种植技术的沟内有较好的集水作用,水分可以储备在垄下部位,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剧烈。微集水种植技术在生育期间有集水保墒作用,季末土壤供水能力明显改善。冬闲田处理秋平膜与秋垄沟播前贮水量分别较对照高24.9、7.1mm,且增产效果显著。覆膜处理的谷子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和农田水分得到高效开发利用。作物各个生育时期以微集水种植技术的集水保墒效果最佳、生育期耗水量较低,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农田水分变化 地膜覆盖 微集水种植 土壤水分动态 宁南旱区 水温 水分利用效率 种植技术 生育期间
下载PDF
植被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被引量:93
12
作者 张清春 刘宝元 翟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4期96-101,共6页
植被作为影响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子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植被变化指标的观测、植被不同部位在水土流失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植被类型在控制水土流失中的效益三方面对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 。
关键词 植被 植被变化 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度 叶面积指数 有效根密度 植被冠层高度
下载PDF
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下水土和养分流失动态特征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杨红薇 张建强 +2 位作者 唐家良 徐创军 丁德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15-619,共5页
以径流小区定位监测为基础,研究了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及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和连翘+紫苏种植模式能较好地保持水土。各小区养分流失表现为:玉米/红苕模式小区地表径流全氮和有效氮含量... 以径流小区定位监测为基础,研究了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及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和连翘+紫苏种植模式能较好地保持水土。各小区养分流失表现为:玉米/红苕模式小区地表径流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高于其他小区,玉米/红苕模式和连翘+紫苏模式的小区流失泥沙全氮养分富集度高于其他小区,传统农作模式玉米/红苕通过地表径流和泥沙迁移的全氮流失总量最大,可能造成土壤耕作层肥力下降。观测期间,除由于较强的生物固氮作用,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外,各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各小区均出现较明显的养分流失。试验证明:由于传统农作方式水土流失量最大,导致养分流失量大,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因此应注意减少传统农作方式中的地面扰动,并提高雨季地表覆盖率,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坡地 种植模式 保持水土 养分动态 养分流失
下载PDF
红壤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 被引量:75
14
作者 王兴祥 张桃林 张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5-341,共7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比较研究了中亚热带红壤低丘岗地几种主要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土流失、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土壤养分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水土流失是红壤旱坡地生态系统养分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固体径...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比较研究了中亚热带红壤低丘岗地几种主要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土流失、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土壤养分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水土流失是红壤旱坡地生态系统养分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固体径流具有养分富集现象,速效养分损失以地表径流为主,水土流失养分损失量大小顺序为:有机碳>全钾>速效钾>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免耕覆盖和垄作能显著减少水土流失及养分损失量;红壤旱地淋溶也是养分,尤其是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在养分平衡有盈余状况下,土壤养分水平是可以逐步提高的,其中,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提高的速度较快,土壤全氮、有机质和全磷也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复合农林系统中,土壤养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农作物区域由于养分投入较高,土壤养分水平明显高于林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旱坡地生态系统 养分循环 土壤养分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研究:浙江一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李嘉峻 许有鹏 +1 位作者 桑银江 朱岭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7-303,共7页
 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开展土壤侵蚀动态模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IS)因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土壤侵蚀动态分析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以GIS软件...  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开展土壤侵蚀动态模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IS)因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土壤侵蚀动态分析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以GIS软件为支持,以浙江省横溪流域为例,对该流域1990年至2003年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并对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进行了动态评估,探讨了土壤侵蚀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为横溪流域今后的土壤侵蚀动态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USLE 动态变化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鄱阳湖湖滨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鑫 耿玉清 +2 位作者 徐明 刘丽香 林茂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4-40,共7页
为探讨湖滨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鄱阳湖滩地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的2、5、9和11月分别采集0~10cm的土壤样本,对土壤性质和与有机碳转换相关的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土壤性质与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 为探讨湖滨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鄱阳湖滩地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的2、5、9和11月分别采集0~10cm的土壤样本,对土壤性质和与有机碳转换相关的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土壤性质与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月份的土壤pH值、有机碳和氮含量的差异不显著,但土壤酶活性变化有显著差异。纤维二糖酶和卢一糖苷酶活性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而酚氧化酶活性在2月份最高,9月最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则在11月最高;己丁质酶活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与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极显著相关;地表温度与纤维二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与卢一糖苷酶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过氧化物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湖滨湿地土壤水分的变化显著影响不同土壤酶的活性,而土壤有机碳和氮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一糖苷酶 酚氧化酶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水分含量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我国不同空间尺度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17
作者 史德明 史学正 +1 位作者 梁音 于东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5-89,共5页
近50 a来,我国水土流失(含水蚀、风蚀)总面积呈抛物线形发展态势,水蚀趋势亦然,但风蚀面积则呈连续增长趋势,发展形势较为严峻。强调指出领导重视、科学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依靠科技、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经济改善、农村能源得到缓解等... 近50 a来,我国水土流失(含水蚀、风蚀)总面积呈抛物线形发展态势,水蚀趋势亦然,但风蚀面积则呈连续增长趋势,发展形势较为严峻。强调指出领导重视、科学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依靠科技、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经济改善、农村能源得到缓解等,是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由破坏大于治理到治理大于破坏,走向健康发展的新阶段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空间尺度 动态变化 抛物线形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动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46
18
作者 董瑞琨 许兆义 杨成永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16,42,共6页
青藏高原的地理、地质和气候都具有特殊性 ,因而其土壤侵蚀是以冻融侵蚀为主结合其它多种侵蚀类型的侵蚀作用 ,具体分析了青藏高原冻融侵蚀的动力和 3种特殊形态的冻融侵蚀。为了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冻融侵蚀 动力分析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 综合治理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19
19
作者 冯起 刘蔚 +1 位作者 司建华 苏永红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2-690,共9页
近30a来,由于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严重水土环境退化.从20世纪50—70年代,下游300km河道逐渐干涸,致使下游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1960—1980年下游水位由2~4m下降到4~10m;1980年后,水位年降速率是20cm.1958... 近30a来,由于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严重水土环境退化.从20世纪50—70年代,下游300km河道逐渐干涸,致使下游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1960—1980年下游水位由2~4m下降到4~10m;1980年后,水位年降速率是20cm.1958—1978年,塔里木河流域胡杨减少了2/3,生物量下降了1/2;1950—19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主要树种胡杨林减少了3820km2,而灌木和草地面积减少了200km2.这种水文变化已导致水环境的明显恶化,并引起了土地沙漠化,1960—1990年代形成沙漠化土地12300km2.塔里木河的盐分含量逐渐升高,1960年的最大含盐量是1.28g·L-1,但1981—1984年达到4g·L-1,到1998年达7.8g·L-1.根据对沙漠化土地有机碳含量推算,近30a塔里木河流域土壤由于退化向大气中释放的有机碳多达112Tg,且28.3%来自表层0~1.0m土壤.人类活动的强度干扰是导致以上水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对水资源与水土环境监测、观测、管理和恢复的科学与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土环境变化 生态系统退化 塔里木河流域
下载PDF
东露天煤矿区采矿对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影响预测 被引量:22
20
作者 周伟 白中科 +1 位作者 袁春 付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5-60,共6页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区是一种剧烈的人工扰动区域,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和生态与环境破坏非常严重,正确预测人工开采引发的人为加速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变化,可为生态脆弱煤矿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该文采用RS、GIS技术、统计分析、类...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区是一种剧烈的人工扰动区域,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和生态与环境破坏非常严重,正确预测人工开采引发的人为加速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变化,可为生态脆弱煤矿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该文采用RS、GIS技术、统计分析、类比和趋势外推相结合的方法,对东露天矿区2005~208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水土流失进行了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75年间,在没有采取生态重建的措施下,农用地减少3666.07 hm^2,未利用地减少1402.13 hm^2,居民点用地减少121.80 hm^2,全部变为独立工矿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和类型由多样性向单一类型的裸露的独立工矿用地发展,水土流失量由54.50万t/a变为77.85万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土流失 变化分析 东露天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