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tellite-Based Monitoring of Decadal Soil Salinization and Climate Effects in a Semi-arid Region of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鹤松 贾根锁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089-1099,共11页
Soil saliniz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affects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o-econom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land cover change. In this study, we integrated multi-s... Soil saliniz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affects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o-econom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land cover change. In this study, we integrated multi-sensor remote sensing data with a field survey to analyze processes of soil salinization in a semi-arid area in China from 1979 to 2009. Generally, the area of salt-affected soils increased by 0.28% per year with remarkable acceleration from 1999 to 2009 (0.42% increase per year). In contrast, the area of surface water bodie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0.08% per year) in the same period. Decreases in precipitation and increases in aridity due to annual (especially summer) warming provided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soil salinization. The relatively flat terrain favored waterlogging at the surface, and continuous drought facilitated upward movement of soil water and accumulation of surface saline and calcium. Meanwhile, land-use practices also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accelerating soil salinization. The conversion to cropland from natural vegetation greatly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 groundwater irrigation and aggravated the process of soil salinization. Furthermore, there are potential feedbacks of soil salinization to regional climate. The salinization of soils can limit the efficiency of plant water use as well as photosynthesis; therefore, it reduces the amount of carbon sequestrated by terrestrial ecosystem. Soil salinization also reduces the absorbed solar radiation by increasing land surface albedo. Such conversions of land cover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energy and water balance between land and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alinization land cover change remote sensing semi-arid China land atmosphere inter- actions
下载PDF
Change of pore water near the freezing front during soil freezing: Migration and mechanisms
2
作者 Yajun SHI Wei MA +3 位作者 Lianhai ZHANG Chengsong YANG Fei SHANG Cheng CHE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770-782,共13页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segregation ice dominate the frost heave during soil freezing,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migration.To analyze segregation ice during soil freezing for different soils,a freezing-thaw...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segregation ice dominate the frost heave during soil freezing,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migration.To analyze segregation ice during soil freezing for different soils,a freezing-thaw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Lanzhou loess(LZL)and Qinghai-Tibet Plateau silty clay(QSC)using a novel layere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pproach.During LZL freezing,the unfrozen water content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near the freezing front,but decreased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in other layers,whereas during the freezing of QSC,the unfrozen water content in different layers(including the freezing front)decreased with decreased temperature.Notably,the increased liquid water near the freezing front during LZL freezing was primarily adsorbed water.In addition to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the squeezing action during soil freezing wa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water migration,especially at the early stage of soil freezing.However,which of the two factors,squeezing action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was the dominant one causing water migration depended on soil structure.At the early stage of soil freezing,the squeezing act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water migration of LZL,but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at of QSC.Furthermore,water accumulation of LZL near the freezing front due to squeezing action at the early stage of freezing limited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segregation ice.This study provided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for ice segregation and water migration during soil freez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ing-thawing experiment frozen soi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phase transition segregation ice squeezing action unfrozen water water migration
原文传递
土壤改良剂的应用现状
3
作者 王丽娜 王迪 +5 位作者 任翠梅 顾鑫 张宏宇 李娜 齐国超 冯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0期84-88,共5页
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是东北松嫩平原土壤治理的重要目标。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了改良剂的作用机理和改良效果,主要类型及应用,以及改良剂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展望了改良剂的应用前景,为今后改良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改良... 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是东北松嫩平原土壤治理的重要目标。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了改良剂的作用机理和改良效果,主要类型及应用,以及改良剂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展望了改良剂的应用前景,为今后改良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改良剂可分为无机改良剂、有机改良剂、微生物菌剂,组合改良剂的使用效果好于单一改良剂,改良剂的应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结构、养分含量以及微生态环境都有改善,并促进植物生长。提出针对北方旱田盐碱土的改良,新型有机改良剂以及配套改良技术的研发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苏打盐碱土 作用机理 改良效果 应用前景 松嫩平原
下载PDF
冬季咸水结冰灌溉后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李志刚 刘小京 +2 位作者 张秀梅 孙家灵 牛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6期187-192,共6页
在河北省海兴县对冬季利用苦咸水结冰灌溉盐碱地进行了大田试验。2005年冬季以试验区地下苦咸水(15 g/L),采用3种灌溉水量(90,135,180 mm)对盐碱地进行结冰灌溉,以不作处理的小区为对照(CK)。结果表明,由于冰层对土体冻融过程的... 在河北省海兴县对冬季利用苦咸水结冰灌溉盐碱地进行了大田试验。2005年冬季以试验区地下苦咸水(15 g/L),采用3种灌溉水量(90,135,180 mm)对盐碱地进行结冰灌溉,以不作处理的小区为对照(CK)。结果表明,由于冰层对土体冻融过程的抑制和冰层融化时发生水盐分离而产生的淡水对表层土壤盐分的淋洗的双重作用,次年春季处理小区0-10 cm土层土壤脱盐效果明显,3个处理的脱盐率分别为13.1%,74.0%,80.8%,180 mm灌溉水量处理效果最好;而CK小区的表层土壤表现为积盐,积盐率为39.4%。春季冰层融化后大水量处理0-100 cm土壤的含盐量也明显小于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土 冬季结冰 咸水 盐碱地改良
下载PDF
冻融季节苏打盐渍土的水盐变化规律 被引量:24
5
作者 罗金明 邓伟 +2 位作者 张晓平 李秀军 孙广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9-566,共8页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冻融季节的微域尺度(32m长的横剖面)苏打盐渍土的水分和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结期大量地下水迁移并储存在盐化草甸土的冻层中,同时地下水位埋深迅速从1.2m下降到2.5m以下;苏打盐化草甸...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冻融季节的微域尺度(32m长的横剖面)苏打盐渍土的水分和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结期大量地下水迁移并储存在盐化草甸土的冻层中,同时地下水位埋深迅速从1.2m下降到2.5m以下;苏打盐化草甸土冻结层的含水率明显增加,其中30~40cm土层的含水率变化最明显(从冻结前的20%增加到50%)。苏打碱土冻层的含水率增量不明显,但盐分显著增加,其中白盖苏打碱土表层的盐分增量幅度达80%。盐分变化主要表现为苏打盐渍土表层HCO3^-、CO3^2-、SO4^2-以及Na^+的增加,大量盐分表聚使消融期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不断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苏打盐渍土 水盐迁移 变化规律 微域格局
下载PDF
吉林西部盐碱水田区冻融期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汤洁 梁爽 +2 位作者 张豪 吴佳曦 娄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36-644,共9页
为研究冻融作用下水田0-50cm土层水、盐、pH、脲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采集吉林西部盐碱土区大安市水田土壤,选取冻结12h、融化12h为一个循环,开展室内模拟试验,模拟昼夜反复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分别用质... 为研究冻融作用下水田0-50cm土层水、盐、pH、脲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采集吉林西部盐碱土区大安市水田土壤,选取冻结12h、融化12h为一个循环,开展室内模拟试验,模拟昼夜反复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分别用质量法、残渣烘干法、电位法、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各层土壤含水率、含盐量、pH和脲酶活性,分析其在不同冻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深度是影响含水率、含盐量、pH、脲酶活性的主要因素之一:20-50cm土层的水分和盐分不断向上层运移,使表层含盐量和pH升高,且水、盐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水分运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盐分的运移;除10-20cm土层脲酶活性略有升高外,其他各层脲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冻融过程中含水率、含盐量、pH均与脲酶活性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脲酶活性是冻融次数、温度、含盐量、pH、有机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冻融作用在引起或加重水田表层土壤盐碱化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冻融作用降低了土壤脲酶的活性,进而会影响土壤的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pH 水盐运移 土壤盐碱化 土壤脲酶 吉林西部
下载PDF
景电灌区次生盐渍化土壤冻融特征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立新 徐学祖 韩文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2-516,共5页
通过对景电灌区一个冻融周期的现场观测,发现盐渍化土壤冻结期缩短,冻结深度减小,冻结起始位置不是地表,而是位于地表以下某个深度,这导致在冻结发展期间有两个冻结锋面出现,使水热盐动态更为复杂。
关键词 景电灌区 次生盐渍化土壤 冻融特征
下载PDF
苏打盐渍土理化性质的微域特征及其对水盐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罗金明 邓伟 +2 位作者 张晓平 李秀军 杨帆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9-676,共8页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微域尺度(32m长的横截面)苏打盐溃土壤的性质以及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盐渍土地区在微域尺度上呈现盐化草甸土-浅位拄状碱土-白盖苏打碱土-中位柱状碱土的格局.苏打碱土分布在微坡地和高平地,...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微域尺度(32m长的横截面)苏打盐溃土壤的性质以及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盐渍土地区在微域尺度上呈现盐化草甸土-浅位拄状碱土-白盖苏打碱土-中位柱状碱土的格局.苏打碱土分布在微坡地和高平地,其质地剖面结构为粉砂质亚黏土-黏土-粉砂-砂砾;盐化草甸土分布在相对低洼的部位,其质地以粉砂和砂砾结构为主.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和微地貌特征影响盐渍土壤的水分-地下水之间的迁移转化.浅埋地下水的波动与大气降水在盐化草甸土水分的迁移转化密切相关,洼地(盐化草甸土)成为地表径流迁移汇集区.冻融积盐是松嫩平原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冻融季节,盐化草句土成为潜水迁移的汇集区.大量的潜水迁移并贮存在盐化草甸土冻层(10~30cm土层的含水率高达50%以上),这可能是冬季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受冻结作用的影响,盐分自下而上在苏打碱土的冻层积聚,在消融期盐分迅速表聚使土壤表层的盐渍化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域格局 土壤盐渍化 冻融作用
下载PDF
冻融条件下苏打盐渍土的水盐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潇瀚 王瑞 卞建民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5-58,共4页
冻融作用是导致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土地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吉林西部大安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开展了盐渍土的室内试验,研究了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盐的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中的水盐在冻融过程中经历了... 冻融作用是导致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土地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吉林西部大安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开展了盐渍土的室内试验,研究了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盐的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中的水盐在冻融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迁移过程,不同阶段具有各自的特点。冻结过程中,未冻层的水不断向冻层迁移并随之冻结,盐分亦随水分迁移;融化过程中,未融化的冰层阻碍水盐下渗,上层滞水向表层运移并蒸发,使表层盐分急剧增加。在水盐运移过程中,电导率与总盐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室内模拟试验为进一步阐明该区盐渍土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盐渍土 模拟试验 水盐运移 吉林西部地区
下载PDF
吉林西部典型灌区冻融期水田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汤洁 张豪 +2 位作者 梁爽 吴佳曦 娄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9796-9801,共6页
冻融作用是东北干旱、寒冷地区土壤盐碱化独特的形成机制,温度的改变是导致冻融过程中土壤中水盐运移的驱动力。本文以吉林西部典型灌区大安市水田土壤为例,以冻12 h融12 h为一个循环进行室内冻融循环模拟试验,模拟初冬和初春昼融夜冻... 冻融作用是东北干旱、寒冷地区土壤盐碱化独特的形成机制,温度的改变是导致冻融过程中土壤中水盐运移的驱动力。本文以吉林西部典型灌区大安市水田土壤为例,以冻12 h融12 h为一个循环进行室内冻融循环模拟试验,模拟初冬和初春昼融夜冻条件下的水盐运移状况。分别用质量法、电导法测定各层含水率、含盐量,研究了不同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水、盐含量的相关性。研究得出:在冻融循环作用下,20—50 cm土层的水分和盐分向上层迁移,使0—20 cm土层含水率和含盐量增加,其中0—10 cm土层增加最多;0—10 cm、10—20 cm、40—50 cm土层水、盐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受水势梯度、冻结带、土壤结构、溶解度等因素影响,20—30 cm、30—40 cm土层水、盐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冻融过程中水分运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盐分的运移。模拟实验结果揭示了碱盐土区冻融作用下水田土壤盐碱化的发生过程,为有效防治水田土壤盐碱化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水盐运移 土壤盐碱化 吉林西部 典型灌区
下载PDF
多因素影响下石灰固化盐渍土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吕前辉 柴寿喜 李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95,共7页
北方地区季节性的冻融作用影响固化土的强度及变形特性。以冻融次数、含盐量、改性聚乙烯醇掺量(SH固土剂)、石灰掺量、养护龄期及干密度为影响因素,经正交试验设计及三轴UU压缩试验,获取固化盐渍土冻融后的抗剪强度及应力-应变性能。... 北方地区季节性的冻融作用影响固化土的强度及变形特性。以冻融次数、含盐量、改性聚乙烯醇掺量(SH固土剂)、石灰掺量、养护龄期及干密度为影响因素,经正交试验设计及三轴UU压缩试验,获取固化盐渍土冻融后的抗剪强度及应力-应变性能。试验表明:试样冻融后的抗剪强度与改性聚乙烯醇掺量、石灰掺量、养护龄期和干密度呈正相关,与含盐量呈负相关;干密度和含盐量为影响固化盐渍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主要影响因素,冻融后土的抗剪强度逐渐降低,但抗变形能力逐渐增强,试样呈"鼓"型或弱脆性破坏;抗冻融效果最好的条件为:0.9%改性聚乙烯醇掺量与14%石灰掺量、干密度1.70 g/cm3、养护28 d、含盐量1%和冻融循环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土 抗剪强度 冻融作用 盐渍土 应力-应变
下载PDF
盐渍土磷有效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2
作者 咸敬甜 陈小兵 +2 位作者 王上 张晓龙 徐刚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4-486,共13页
盐渍土约占据全球土地面积的3%,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后备土地资源。然而,盐分胁迫不仅降低土壤水的渗透势,产生离子毒害作用,而且抑制植物营养的均衡吸收,对植物大量营养元素磷(P)的影响尤为严重,使其有效性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盐渍土约占据全球土地面积的3%,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后备土地资源。然而,盐分胁迫不仅降低土壤水的渗透势,产生离子毒害作用,而且抑制植物营养的均衡吸收,对植物大量营养元素磷(P)的影响尤为严重,使其有效性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因此,尽管有效磷缺乏是各土壤类型广泛存在的问题,但盐渍土中磷有效性低的问题更加突出。盐分胁迫和有效磷缺乏是两种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尤其对于钙质土壤,植物经常同时暴露在这两种胁迫之下,但现阶段关于盐分与磷素的作用效应缺乏清晰的界定和系统的总结。因此,本文首先汇总了盐分降低磷有效性的作用机制,其后综述了盐分与磷素的相互、综合、交互作用效应,最后总结了目前盐渍土磷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盐渍土非生物胁迫的减轻、磷元素的优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磷有效性 作用机制 作用效应 提升策略
下载PDF
冻融作用下地下水浅埋区土壤盐分及离子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磊 陈军锋 +2 位作者 吕棚棚 赵德星 杜琦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8-455,共8页
冻融作用是地下水浅埋区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其对土壤盐分及离子变化的影响对土壤盐渍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冻融作用下土壤盐分及离子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太谷均衡实验站地中蒸渗仪系统为试验设备,结合野外和室内试验... 冻融作用是地下水浅埋区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其对土壤盐分及离子变化的影响对土壤盐渍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冻融作用下土壤盐分及离子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太谷均衡实验站地中蒸渗仪系统为试验设备,结合野外和室内试验分析了2020—2021年冻融期内6种不同地下水埋深下土壤剖面水分、可溶性盐分及离子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冻结层在冻融过程中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土壤含盐量与离子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蒸渗仪土壤中以Na^(+)、Ca^(2+)、HCO_(3)^(-)、SO_(4)^(2-)及Cl^(-)为主,土壤含盐量与Na^(+)和HCO_(3)^(-)极显著相关,与Ca^(2+)、SO_(4)^(2-)和Cl^(-)显著相关。(2)冻结层在整个冻融过程中对于Ca^(2+)和Cl^(-)变化影响较小,对Na^(+),HCO_(3)^(-),SO_(4)^(2-)及土壤总盐分变化影响较大。当冻结层全部处于最大毛细水上升高度范围内时,冻结层起积盐作用;当冻结层未处于最大毛细水上升高度范围内时,冻结层对于盐分运移起阻碍作用。(3)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之间呈反比关系。当地下水埋深为3.0 m时,土壤含盐量变化值远小于0.5~2.5 m埋深。该研究可为地下水浅埋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地下水埋深 土壤盐分 离子含量
下载PDF
倾斜细土平原盐渍土分布规律及盐胀作用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南山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0-42,共3页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倾斜细土平原盐渍土分布规律及盐胀性 ,盐类分布在平面上呈不连续性和不均匀性 ,中游以硫酸盐、亚硫酸盐为主 ,向下游逐渐变为以氯盐、亚氯盐为主 ,盐胀作用也由强变弱。
关键词 倾斜细土平原 盐渍土 分布规律 盐胀作用 硫酸盐 氯盐
下载PDF
崇明岛滩涂土壤的形成特点与开发利用意见 被引量:2
15
作者 眭丽华 胡敦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91-96,共6页
本文阐述崇明岛滩涂土壤的形成特点,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在江流海潮相互作用下,长江泥沙在这里大量沉积。长江北支江流日渐衰亡,滩涂淤涨迅速,土体含盐,但全盐量不高,以氯化物为主。矿物营养丰富。土壤有机... 本文阐述崇明岛滩涂土壤的形成特点,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在江流海潮相互作用下,长江泥沙在这里大量沉积。长江北支江流日渐衰亡,滩涂淤涨迅速,土体含盐,但全盐量不高,以氯化物为主。矿物营养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较轻,粗粉砂、细砂含量高。通透爽水性好,土壤具有多宜性。不同地段因沉积环境条件不同,母质沉积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且因水文条件不同,土壤盐渍化特征亦有异。随着自然植被覆盖与演替,反映出一定的生物累积与自然生草脱盐趋势。在开发利用中,应充分发挥滩涂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衣、林、牧、副渔等综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岛 滩涂土壤 母质沉积 盐渍化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扁秆荆三棱生理生态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铃茜 高英志 +2 位作者 何春光 安雨 张红香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是中国东北内陆盐沼的优势植物,其地下球茎是水禽的主要食物来源,它是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的重要物种。综述了水文、盐碱条件、养分水平等非生物因素和竞争等生物因素对其生长的影响,以期理解扁秆荆... 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是中国东北内陆盐沼的优势植物,其地下球茎是水禽的主要食物来源,它是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的重要物种。综述了水文、盐碱条件、养分水平等非生物因素和竞争等生物因素对其生长的影响,以期理解扁秆荆三棱的环境适应策略,为扁秆荆三棱的保护利用和退化湿地恢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扁秆荆三棱能够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生命活动,而在较高的水位条件下,其生物量的积累减少,分配更倾向于地上部分。较低的土壤含盐量有利于扁秆荆三棱的生长,当含盐量超过其耐受范围,扁秆荆三棱的株高、根直径、球茎数、生物量等都显著降低;碱性盐比中性盐对其生长的负面影响更大。由于扁秆荆三棱具有克隆生长习性,其对高养分和异质性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未来研究除了应聚焦环境因素变化和水体富营养化对扁秆荆三棱生长、分布和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还应加强扁秆荆三棱地下根系、球茎和根茎性状的研究;在群落水平上,应重点开展扁杆荆三棱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物种共存机制以及扁秆荆三棱与土壤动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秆藨草 淹水 盐碱胁迫 土壤异质性 潮汐作用 竞争
原文传递
多群落配置下滨海盐碱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世伟 金辰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25-2730,共6页
滨海土壤盐碱化是中国沿海城市土壤质量健康的重要危害之一,由于受区域气候及地下水位共同影响控制,其盐碱化过程往往不可逆转。目前,众多滨海土壤盐碱污染地区所采用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手段,存在修复频率高,人工物料成本大,具备二次污染... 滨海土壤盐碱化是中国沿海城市土壤质量健康的重要危害之一,由于受区域气候及地下水位共同影响控制,其盐碱化过程往往不可逆转。目前,众多滨海土壤盐碱污染地区所采用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手段,存在修复频率高,人工物料成本大,具备二次污染风险等问题,因此,针对该区域土壤进行计划性的乔-灌-草植物群落配置,依靠单一物种在土壤固定深度的精确修复能力和发挥不同物种间的协同净化潜力进行土壤水盐控制及肥力恢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综述总结了近几年滨海盐碱土壤恶化现状,对比分析了多种修复手段各自优劣性,从乔-灌-草多群落配置修复模式的地下部根系系统对土壤不同深度物理结构重塑和肥力培育入手、举例分析多群落系统如何发挥修复潜力。同时,重点探讨了单一群落植物筛选与应用、多群落配置原则等几个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性步骤,最终对多群落配置修复模式下滨海盐碱土壤复垦进行总结并举例说明,探讨多群落配置下进行盐碱土壤复垦的原理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此为基础为未来滨海土壤恢复提出建议,旨在为中国沿海城市滨海盐碱土壤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植被体系 滨海盐碱土 根系作用 土壤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