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Y AND METHOD FOR WETLAND BOUNDARY DELINEATION
1
作者 YIN Shu-bai LU Xian-gu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6年第1期56-62,共7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ity of wetland boundary criteria and their causes at present,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mechanism of wetland formation process has not been understoo...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ity of wetland boundary criteria and their causes at present,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mechanism of wetland formation process has not been understood, "black box" method of System Theory can be used to delineate wetland boundaries scientifically. After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mong aquatic habitats, wetlands and uplands, the lower limit of rooted plants was chosen as the lower boundary criterion of wetlands. Because soil diagnostic horizon is the result of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among all environments, and it is less responsive than vegetation to short-term change, soil diagnostic horizon was chosen as the indicator to delineate wetland upper boundary, which lies at the thinning-out point of soil diagnostic horizon. Case study indicated that it was feasible using the lower limit of rooted plants and the thinning-out point of soil diagnostic horizon as criteria to delineate the lower and upper boundaries of wetland. In the study area, the thinning-out line of albic horizon was coincident with the 55.74m contour line, the maximum horizon error was less than 1m, and the maximum vertical error less than 0.04m. The problem on wetland definition always arises on the boundaries. Having delineated wetland boundaries, wetlands can be defined as follows: wetlands are the transitional zones between uplands and deepwater habitats, they are a kind of azonal complex that are inundated or saturated by surface or ground water, with the lower boundary lying at the lower limit of rooted plants, and the upper boundary at the thinning-out line of upland soil diagnostic horiz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land boundary "black box" method soil diagnostic horizon thinning-out point (line) wetland definition
下载PDF
面向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剖面点设置与界线确定研究——以江苏省句容市大卓村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志强 潘剑君 +2 位作者 黄礼辉 雷学成 王晓旭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4-100,共7页
土壤系统分类是定量的土壤分类系统,因此面向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制图应具有明确的土壤类型和清晰的土壤类型界线。按照传统土壤调查的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定界剖面的思想与办法,采用空间内插技术,在研究区的4条实验路线上共挖掘了... 土壤系统分类是定量的土壤分类系统,因此面向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制图应具有明确的土壤类型和清晰的土壤类型界线。按照传统土壤调查的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定界剖面的思想与办法,采用空间内插技术,在研究区的4条实验路线上共挖掘了128个剖面点,通过这些剖面点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了研究区的土壤类型并勾绘了土壤类型界线。土壤类型图与土壤景观图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与土壤景观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土壤景观可为土壤剖面点的设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调查 土壤剖面 土壤界线 土壤景观
下载PDF
下沉式日光温室南侧边际区域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思倩 张志录 +2 位作者 侯伟娜 易东海 孙治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5-240,共6页
为进一步优化日光温室结构,对下沉深度为80cm的日光温室内距南立面0~5 m(深度0.1 m)、温室外距南立面0~1 m(深度0~60 cm)范围内的土壤温度进行实测,以确定日光温室南侧边际区域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并与非下沉式日光温室的南侧边际效... 为进一步优化日光温室结构,对下沉深度为80cm的日光温室内距南立面0~5 m(深度0.1 m)、温室外距南立面0~1 m(深度0~60 cm)范围内的土壤温度进行实测,以确定日光温室南侧边际区域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并与非下沉式日光温室的南侧边际效应区域对比,分析两者的优劣之处。结果表明:在最冷的1月份下沉式日光温室内南侧土壤边际效应界点位于距南立面160 cm处,在3月下旬仅位于距南立面20 cm处;1月中旬,1d内温室内的土壤边际效应界点与南立面的最远距离为180 cm,最近距离为60 cm,界点出现的时段分别为≥03:00~09:00、≥15:00~18:00。与非下沉式日光温室相比,下沉式日光温室南侧的边际区域明显缩小。温室外距南立面0~1 m(深度0~60 cm)范围内,在垂直南立面和垂直地表方向上均存在温度相对稳定的界面。作为日光温室优化设计的指标之一,边际区域的缩小显现出河南地区下沉式日光温室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土壤 温度 界点 南立面 下沉式日光温室
下载PDF
日光温室土壤温度环境边际效应 被引量:19
4
作者 孙治强 孙丽 +1 位作者 王谦 李胜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0-155,共6页
为探索日光温室边际区域的界限和边际环境特点,在暖温带的河南省郑州市冬春季,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全钢架无支柱日光温室,实测了边际土壤温度,测试确定日光温室边际区域的界限点。结果表明:土温界点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11月下旬土温界... 为探索日光温室边际区域的界限和边际环境特点,在暖温带的河南省郑州市冬春季,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全钢架无支柱日光温室,实测了边际土壤温度,测试确定日光温室边际区域的界限点。结果表明:土温界点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11月下旬土温界点距离南底脚105cm。在最冷的1月,土温界点距南底脚270cm。3月下旬,此界点距南底脚仅为45cm。土温界点在一天中也是不同的。代表最冷季节的1月中旬最远界点出现在6︰00~8︰00,距南底脚285cm,最近界点出现在15︰00~17︰00,距南底脚150cm。边际区域的界点可作为日光温室优化设计的指标,并指导设施保护区域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土温 设计 边际效应 界点
下载PDF
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和界线确定研究——以句容大顶山研究区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黄礼辉 潘剑君 +2 位作者 雷学成 杨志强 邬明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0-636,共7页
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借鉴传统的发生分类的土壤调查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与界线确定。土壤类型是通过常规布点法进行主要剖面点位置的设定,并从地形分级和制图精度方面分析确定其数... 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借鉴传统的发生分类的土壤调查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与界线确定。土壤类型是通过常规布点法进行主要剖面点位置的设定,并从地形分级和制图精度方面分析确定其数量,对挖掘的土壤剖面利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定名得出。土壤界线则是利用内插法在调查路线上确定土壤类型分界点后,结合遥感图像将不同调查路线相同土壤类型分界点用平滑曲线连接最终确定。研究表明,土壤类型和土壤界线与母质、地形、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景观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在土壤调查中要充分考虑景观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剖面点 土壤界线
下载PDF
四川省攀西山区代表性烟田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程栋 徐宜民 +6 位作者 杨建春 张瑞平 王松峰 杨军伟 孙福山 王树声 曾庆宾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7-621,共5页
土壤影响着烤烟的产量、质量、香型风格及其彰显程度。认识土壤是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的基础。本研究以我国优质烤烟典型产区四川省攀西山区攀枝花市的米易县和仁和区以及凉山州的会东县和会理县为研究区域,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成土母... 土壤影响着烤烟的产量、质量、香型风格及其彰显程度。认识土壤是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的基础。本研究以我国优质烤烟典型产区四川省攀西山区攀枝花市的米易县和仁和区以及凉山州的会东县和会理县为研究区域,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条件、烟叶长势和品质的基础上,在上述地区分别确定了5、5、5和4个代表性烟田,基于野外成土因素调查和剖面形态特征观察信息以及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大致对应的典型剖面理化信息,初步确立了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上的归属。结果表明:调查的19个代表性烟田分属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4个土纲,涉及7个亚纲、9个土类和11个亚类。总体来看,这些烟田的优势是土体较厚,岩石碎屑含量适宜,但劣势是耕作层质地偏黏,且部分烟田为坡旱地,存在水土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表性烟田 成土因素 剖面形态 土壤系统分类 攀西山区
下载PDF
湿地边界确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殷书柏 吕宪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8,共8页
本文分析了目前湿地边界确定存在的困难及各种湿地边界指标及其标准在湿地边界确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与自然地理学相结合,分析了湿地系统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本质特征的区别,认为:由于湿地边界存在的客观性,湿... 本文分析了目前湿地边界确定存在的困难及各种湿地边界指标及其标准在湿地边界确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与自然地理学相结合,分析了湿地系统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本质特征的区别,认为:由于湿地边界存在的客观性,湿地边界确定的困难并不能说明其边界就不能确定;用人为“规定”的标准来确定湿地的边界是不科学的,任何自然综合体的边界只能认识而不是人为规定的;由于湿地多样性,从湿地本身特征无法确定湿地边界的情况下,由于湿地是位于水陆交错带的一个自然综合体,只要抓住了湿地隐域性的本质,确定了水体系统与陆地系统的边界也就确定湿地系统的边界。通过对湿地边界各种指标的合理性和可重复性分析,提出地带性土壤诊断层尖灭点作为湿地边界指标,分析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湿地边界确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边界 边界标准 土壤诊断层 尖灭点
下载PDF
竖向弹性地基梁法与假想嵌固点法在砂性地基高桩码头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林键 舒丹 +2 位作者 王明祥 况曼曼 李怡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5-161,共7页
研究了在砂性地基中采用竖向弹性地基梁法和假想嵌固点法分别定义桩土间相互作用的边界条件。以某港口工程项目为例,运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计算、比较并分析了这两种方法模拟桩土相互作用时码头横向排架中各桩的桩身变位和弯矩值。... 研究了在砂性地基中采用竖向弹性地基梁法和假想嵌固点法分别定义桩土间相互作用的边界条件。以某港口工程项目为例,运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计算、比较并分析了这两种方法模拟桩土相互作用时码头横向排架中各桩的桩身变位和弯矩值。结果表明:在砂性地基中(桩为摩擦桩的情况),以假想嵌固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作为设计依据的做法偏危险;建议采用竖向弹性地基梁法,此法更为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性地基 竖向弹性地基梁法 假想嵌固点法 桩土作用 边界条件
下载PDF
南方某省土壤背景点的环境质量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云国 彭庆庆 +3 位作者 杨朝晖 罗岳平 毕军平 胡树林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3-140,共8页
为了详细了解南方某省的土壤背景值,在该省共布设468个背景点.通过采集样品和实验室分析,对这些背景点的污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本文首先针对该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了土壤表层的无机元素和有机污染物水平,对比了不同剖面层次上污染物... 为了详细了解南方某省的土壤背景值,在该省共布设468个背景点.通过采集样品和实验室分析,对这些背景点的污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本文首先针对该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了土壤表层的无机元素和有机污染物水平,对比了不同剖面层次上污染物分布特征,然后对土壤背景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最后将"七五"背景值数据与本次调查数据进行成对数据t检验,得出水田和旱地背景点土壤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林地的大部分无机污染物含量有所下降.本文结论对于制定该省土壤环境指标、预测土壤污染趋势,正确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点 土壤剖面 无机元素 有机污染物 环境评价
下载PDF
湿地边界确定的理论、方法与案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殷书柏 吕宪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69,共4页
在分析目前关于湿地边界标准的主观规定性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在湿地形成过程中的一些机理问题还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可用黑箱方法来确定湿地的边界。在分析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结构差异的基础上,确定湿地下界应为有根植物分布的下限... 在分析目前关于湿地边界标准的主观规定性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在湿地形成过程中的一些机理问题还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可用黑箱方法来确定湿地的边界。在分析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结构差异的基础上,确定湿地下界应为有根植物分布的下限。基于土壤诊断层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长期综合作用结果这一地理学论断,将土壤诊断层在湿地边界处的尖灭现象与系统论的“黑箱”方法相结合,论述了利用土壤诊断层尖灭点作为湿地上界在理论上的科学性。案例研究表明,利用这两个标准来确定湿地的上、下边界在实践上是可行的,研究区陆地土壤诊断层尖灭线海拔高程为55.74m,最大水平误差小于1m,最大垂直误差小于4cm。基于湿地边界标准的湿地的定义应为:湿地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是由于地表淹水/土壤水饱和而形成的一种隐域性自然综合体,其上界位于陆地土壤诊断层的尖灭点处,其下界是有根植物下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边界 黑箱方法 土壤诊断层 尖灭点(线) 湿地定义
下载PDF
土壤一维稳态溶质迁移研究的边界层方法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娇 邵明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4-974,共11页
边界层方法为土壤溶质迁移研究中描述一维稳态流条件下,仅考虑吸附作用的对流-弥散方程(Con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CDE)的求解和参数估算提供了简单可靠的新手段,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参数反演的不唯一性。对不同边界层解(多项... 边界层方法为土壤溶质迁移研究中描述一维稳态流条件下,仅考虑吸附作用的对流-弥散方程(Con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CDE)的求解和参数估算提供了简单可靠的新手段,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参数反演的不唯一性。对不同边界层解(多项式解、指数解、复合解、对数解和微小通量解)在预测溶质浓度分布和估算溶质迁移参数方面的精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归纳了边界层解的适用范围和选取方法。结果表明:边界层解的精度受平均孔隙水流速、弥散系数和延迟因子共同影响,当溶质浓度随剖面深度的变化率呈不断减小趋势时边界层解与精确解最接近;边界层解预测溶质分布误差随时间推移先减小后增加,溶质迁移过程初期三次多项式解精度最高,后期指数解表现最好;边界层方法对延迟因子的估算结果优于弥散系数,且不同边界层解对延迟因子的估算值近似,三次多项式解和对数解估算弥散系数最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质迁移 对流-弥散方程 边界层方法 溶质分布预测 参数估算
下载PDF
中国1980—2019年1 m土层贮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2
作者 王宗侠 刘苏峡 +1 位作者 邱建秀 莫兴国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979-2999,共21页
土壤剖面水分信息比表层土壤水分信息难以获取,但对全面认识整个土层的水分含量至关重要。融合多源数据是估算区域土壤剖面水分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利用中国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建立了不同季节的表层-深层土壤水分关系... 土壤剖面水分信息比表层土壤水分信息难以获取,但对全面认识整个土层的水分含量至关重要。融合多源数据是估算区域土壤剖面水分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利用中国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建立了不同季节的表层-深层土壤水分关系模型。据此采用ESA CCI SM遥感表层土壤水分产品估算获得了中国1980—2019年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和0~100 cm共10个深度层次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ESA CCI SM产品与实测数据整体上匹配较好但普遍高估,本文提出采用饱和含水量和凋萎系数信息对其进行值域控制,有效降低了该产品的高估误差。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精度在秋季最高,夏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模型对干带土壤水分的估算最准确,暖温带和冷温带次之,青藏带准确性最低。计算了中国10个深度层次的土壤贮水量,其多年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64±0.11、3.50±0.21、5.29±0.30、7.13±0.38、10.04±0.46、12.25±0.54、14.47±0.62、16.75±0.69、19.05±0.76和21.36±0.83 cm。各深度的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分层,即波动层(0~40 cm)、跃变层(40~60cm)和稳定层(60~100 cm)。中国1m土层贮水量呈自西北向东北和东南方向递增的分布格局,寒旱区该值较低且空间变异明显,暖湿区该值较高且空间分布更均一。热带、干带和青藏带的1 m土层贮水量在夏季最高,暖温带和冷温带该值在夏季最低。近40年来中国1m土层贮水量在空间上“湿区愈湿,干区愈干”,在时间上“湿季愈湿,干季愈干”。热带土壤在2004—2009年显著变湿,干带土壤显著变湿和变干的转折年份分别为1985—1986年和2013—2014年。中国1m土层贮水量序列最常见的周期是5年和1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水分 土壤剖面水分 随机森林回归 K?ppen-Geiger气候带 饱和含水量 凋萎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