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星际扰动与不同级别磁暴强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明现 乐贵明 刘玉洁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1-426,共6页
利用1997—2004年间ACE卫星太阳风观测的时均值数据和相应的Dst指数,针对Dst_(min)≤—50nT的磁暴,分析了行星际参数(B_z,E_y,v,R_k,|B|,ε′=v_xB_z^2sin^4(θ/2))与Dst指数的相关关系.验证了E_y,B_z与Dst指数的良好相关性;按磁暴强... 利用1997—2004年间ACE卫星太阳风观测的时均值数据和相应的Dst指数,针对Dst_(min)≤—50nT的磁暴,分析了行星际参数(B_z,E_y,v,R_k,|B|,ε′=v_xB_z^2sin^4(θ/2))与Dst指数的相关关系.验证了E_y,B_z与Dst指数的良好相关性;按磁暴强度的不同,发现磁暴强度越大,行星际参数与磁暴强度(Dst_(min))的相关性就越好.对于中等磁暴(-100nT<Dst_(min)≤-50nT),行星际参数与磁暴强度的相关系数不高.如果把磁暴分为两个档次,即-150nT<DSt_(min)≤-50nT的磁暴和Dst_(min)≤-150nT的磁暴,计算结果表明,ε′与Dst指数的相关性是最好的.在诸多行星际参数中,就单一因素来说,E_y对磁暴强度影响最大,B_z对磁暴强度影响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DST指数 能量耦合函数 磁暴
下载PDF
午后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的相关 被引量:5
2
作者 胡红桥 刘瑞源 +2 位作者 杨惠根 N.Sato M.Kikuch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1-249,共9页
利用1997年和1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参数的观测数据,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午后630.0 nm极光强度与太阳... 利用1997年和1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参数的观测数据,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午后630.0 nm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间有很好的相关,而557.7 nm的相关性差一些;在考察的所有耦合函数中,午后极光受太阳风电场和能量的影响更直接;同时,行星际磁场的时钟角对午后极光也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站 午后极光 极光强度 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
下载PDF
磁暴环电流衰减率对磁层能量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文耀 杜爱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7-1255,共9页
赤道环电流是引起磁暴扰动的主要电流体系,环电流衰减速率极大地影响着磁层能量收支估计和磁暴预报.本文提出评价环电流衰减率的两条新指标;(1)E指标(磁暴事件总能量收支平衡指标),即磁暴全过程的积分能量收支平衡;(2)L指标(长期总能量... 赤道环电流是引起磁暴扰动的主要电流体系,环电流衰减速率极大地影响着磁层能量收支估计和磁暴预报.本文提出评价环电流衰减率的两条新指标;(1)E指标(磁暴事件总能量收支平衡指标),即磁暴全过程的积分能量收支平衡;(2)L指标(长期总能量收支平衡指标),即几年、十几年或更长时段内积分能量收支平衡.我们用1998~2003年44个磁暴事件以及第23太阳周(1998~2008年)11年的连续资料,分别检验了几类衰减率模型对上述两条指标符合的情况.结果表明,PA1978和XD2010两类模型对E指标符合得最好,即无论磁暴强弱,它们均显示出事件总能量收支平衡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两类模型与L指标符合得也最好,即它们的长期积分能量基本平衡,而且磁暴期间的能量消耗表现出明显增强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电流 衰减率 磁层能量收支 太阳风-磁层耦合 ε函数
下载PDF
磁层系统的能量输入、输出与日地耦合 被引量:3
4
作者 资民筠 沈长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1-8,共8页
用1978年和1982年36个磁暴期间的太阳风、行星际磁场(IMF)和地磁资料,分析和检验已有的两类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结果表明:Akasofu提出的耦合函数ε能大致地预报亚暴和磁暴的发生。ε开始起重要作用时即... 用1978年和1982年36个磁暴期间的太阳风、行星际磁场(IMF)和地磁资料,分析和检验已有的两类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结果表明:Akasofu提出的耦合函数ε能大致地预报亚暴和磁暴的发生。ε开始起重要作用时即出现亚暴;电离层能耗达到饱和值是发生磁暴的标志。ε与磁层体系能耗之间有接近于对数量的线性关系.用1978-1986年的资料,分析环电流和极光区电离层能耗在121个太阳自转周内的分布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耦合函数 环电流 能量输入 日地耦合 磁层
下载PDF
太阳风能量向赤道电离层的传输 被引量:1
5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70-579,共10页
从太阳风和地磁参数综合分析出发,将研究太阳风能量输运的范围扩展到了赤道电离层区.同时也对Akasofu的能量耦合函数作了检验.传输到中低纬电离层的太阳风能量约为极光区焦耳加热能耗的1/10.能量耦合的赤道电集流效应(... 从太阳风和地磁参数综合分析出发,将研究太阳风能量输运的范围扩展到了赤道电离层区.同时也对Akasofu的能量耦合函数作了检验.传输到中低纬电离层的太阳风能量约为极光区焦耳加热能耗的1/10.能量耦合的赤道电集流效应(包括电动耦合和动力耦合两部分)是十分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能量 赤道电离层 电力耦合
下载PDF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中的能量收支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文耀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共14页
太阳风向磁层-电离层(Magnetosphere and Ionosphere,MI)系统输入能量,而输入的能量随后在MI系统中消耗.本文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讨论太阳风-磁层-电离层(SMI)耦合过程中的能流路径和能量收支的定量关系.主要讨论9个问题:(1)太阳风向MI... 太阳风向磁层-电离层(Magnetosphere and Ionosphere,MI)系统输入能量,而输入的能量随后在MI系统中消耗.本文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讨论太阳风-磁层-电离层(SMI)耦合过程中的能流路径和能量收支的定量关系.主要讨论9个问题:(1)太阳风向MI系统的能量输入,(2)MI系统对能量输入的响应,(3)环电流的能量消耗,(4)极区电离层焦耳加热的能量消耗,(5)极光粒子沉降的能量消耗,(6)磁尾能量的消耗、储存以及返回下游太阳风,(7)平静期间的能量积累与释放,(8)能量在不同能汇中的分配,(9)评价能量函数的准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SMI耦合) 磁层-电离层系统(MI系统) 能量收支 耦合函数 环电流 焦耳加热 极光粒子沉降
下载PDF
关于IMF北向分量特强时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 被引量:1
7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6-80,共5页
关于IMF北向分量特强时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沈长寿,资民筠(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00871)(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关键词行星际磁场,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为检验Akasofu提出的能量融合函数“’在BZ强... 关于IMF北向分量特强时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沈长寿,资民筠(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00871)(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关键词行星际磁场,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为检验Akasofu提出的能量融合函数“’在BZ强北向时能否反映太阳风与磁层扰动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磁场 太阳风 磁层 耦合函数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Kp预报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杨 罗冰显 +1 位作者 刘四清 龚建村 《载人航天》 CSCD 2013年第2期70-80,共11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报磁暴(Kp〉5)的发生,充分利用ACE卫星积累的上游行星际条件的数据,以开磁通生成速率函数dφMp/dt和太阳风磁层粘滞作用项n^1/2v^2为主要输入参数,应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三个模型,预报三小时时段的Kp值。根...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报磁暴(Kp〉5)的发生,充分利用ACE卫星积累的上游行星际条件的数据,以开磁通生成速率函数dφMp/dt和太阳风磁层粘滞作用项n^1/2v^2为主要输入参数,应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三个模型,预报三小时时段的Kp值。根据实际需要,这三个模型采用了不同的训练集构造方法和提前时间量。模型1输入当前的开磁通生成率,粘滞作用项,太阳风速度、密度,和行星际磁场总强度、By分量、Bz分量,提前1~3.5h预报Kp;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Kp现报,提前1~3.5h预报Kp;模型3输入9小时延迟的开磁通生成率和粘滞作用项,当前的太阳风速度、密度,行星际磁场总强度、By分量、Bz分量,提前3小时预报Kp。对1998年、2002年和2006年的测试结果表明:三个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90、0.85,预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5、0.62、0.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P指数 神经网络 能量耦合函数 开磁通生成率 粘滞作用项
下载PDF
行星际扰动对地磁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晓芳 查石祥 +1 位作者 刘松涛 魏雅利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年第3期52-61,共10页
利用第23太阳活动周中WIND和ACE资料,统计分析行星际扰动对不同水平地磁活动的影响,研究磁暴强度与不同行星际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①从长期来看,地磁活动指数Dst与太阳风速度的相关性最好,相关性在太阳活动谷年时最高;②多磁暴... 利用第23太阳活动周中WIND和ACE资料,统计分析行星际扰动对不同水平地磁活动的影响,研究磁暴强度与不同行星际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①从长期来看,地磁活动指数Dst与太阳风速度的相关性最好,相关性在太阳活动谷年时最高;②多磁暴时序叠加结果证实了导致小、中、强磁暴开始的经验行星际南向磁场条件,磁暴过程中行星际磁场B_z分量、行星际晨昏向电场E_y和Akasofu函数ε的极值出现在Dst最小值前1—3小时之间。个例分析表明,大约90%的弱磁暴、80%的中级磁暴和70%的强磁暴与经验标准相符,引起磁暴的因子中B_z强度的贡献大于其持续时间。B_z<-25 nT是第23太阳活动周中产生大磁暴的充要条件;③磁暴强度与E_y、B_z、ε的相关性很好,相关系数分别达-0.812、0.781和-0.743。E_y和ε与强磁暴相关性最好,B_z与磁暴的相关性随磁暴强度增加而增大。在所有参数中,强磁暴与E_y,大磁暴与B_z的相关性最好。弱磁暴强度与行星际参数的相关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DST指数 太阳风 行星际磁场 行星际晨昏向电场 能量耦合函数
下载PDF
ICME期间磁暴的太阳风参数和极光沉降能量
10
作者 李祥雨 牛超 +2 位作者 徐步云 康志谦 刘代志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0-315,共6页
基于1995-2004年ICME驱动的强烈磁暴(SA型)、强磁暴(SB型)和延迟型主相暴(SC型)三种磁暴类型,对1AU处太阳风动压、太阳风速度、行星际磁场、EK-L电场以及极光沉降能量进行时序叠加分析,并分别与-vBz耦合函数和Newell耦合函数进行对比.... 基于1995-2004年ICME驱动的强烈磁暴(SA型)、强磁暴(SB型)和延迟型主相暴(SC型)三种磁暴类型,对1AU处太阳风动压、太阳风速度、行星际磁场、EK-L电场以及极光沉降能量进行时序叠加分析,并分别与-vBz耦合函数和Newell耦合函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种磁暴在ICME到达前期的太阳风动压较稳定,背景太阳风、极光沉降能量、行星际磁场和磁层存在相对平静期. ICME到达前期SA型磁暴的背景太阳风速度、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以及极光沉降能量的均值高于另外两种磁暴类型,这说明大型日冕物质抛射在ICME到达前就对行星际磁场、背景太阳风和HP产生了影响.磁暴急始后,SC型磁暴的EK-L电场斜率小,峰值延后且行星际磁场北向分量增强,这些都是磁暴主相延迟的表现,极光沉降能量随着行星际磁场转为南向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冕物质抛射 磁暴 太阳风 EK-L电场 极光沉降能量 耦合函数
下载PDF
Energy budget of the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system in solar Cycle 23 被引量:3
11
作者 XU WenYao DU AiMi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1184-1188,共5页
The energy budget of the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MI) system during 1998-2008 was examined by using Akasofu's epsilon fun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yearly average rate of solar wind energy input into t... The energy budget of the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MI) system during 1998-2008 was examined by using Akasofu's epsilon fun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yearly average rate of solar wind energy input into the MI system was 4.51 GGJ (GGJ=1018 J), while the yearly average total dissipation was 4.30 GGJ; 2) the energy partitioning in the ring current and polar region was 56%:44%; 3) the energy input and dissipation processes continuously proceeded both in storm-substorm events and less disturbed intervals, suggesting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slow but long-lasting energy process during the less disturbance periods to the total energy budget. In addition, we found in this study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self-adjustment ability" of the MI system which behaves just like a water reservoir. During solar active years, the input energy is more than the dissipated energy, implying that a portion of the input energy is not immediately released, but is stored in the magnetosphere. On the other hand, during less active years, the dissipated energy is more than the input energy, implying that the previously stored energy makes up for the energy input shortage in this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wind-magnetosphere coupling coupling function MAGNETOTAIL energy budget
原文传递
Solar cycle dependence of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auroral hemispheric power 被引量:2
12
作者 ZHENG Ling FU SuiYan +3 位作者 ZONG QuiGang PARKS George WANG Chi CHEN X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525-530,共6页
Although much has been done on the hemispheric asymmetry (or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uroral hemispheric power (HP), the dependence of HP hemispheric asymmetry on solar cycle has not yet been studied. We have analyzed... Although much has been done on the hemispheric asymmetry (or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uroral hemispheric power (HP), the dependence of HP hemispheric asymmetry on solar cycle has not yet been studied. We have analyzed data during 1979-2010 and investigated the dependence of HP hemispheric asymmetry/seasonal variation for the whole solar cycle. Here we show that (1) the hemispheric asymmetry of HP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value of solar F10.7 with some time delay; (2)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upling function between the solar wind and magnetosphere; and (3) the winter hemisphere receives more auroral power than the summer hemisphere for Kp ~0 to 6. The statistic results can be partly understoo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ionospheric conductivity feedback model.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ur results and previous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周期 季节变化 功率比 半球 极光 不对称性 耦合作用 模型框架
原文传递
Dipole tilt controls bow shock location and flaring angle 被引量:3
13
作者 LU JianYong YUAN HuanZhi +1 位作者 WANG Ming YANG YaF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98-206,共9页
The dipole tilt angle has beenfound to affect Earth's bow shock.This work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pole tilt angle and the bow shock location and flaring angle.We collected a large data s... The dipole tilt angle has beenfound to affect Earth's bow shock.This work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pole tilt angle and the bow shock location and flaring angle.We collected a large data set of bow shock crossings from four different satellites(IMP 8,Geotail,Magion 4,and Cluster),including some recent crossings obtained during 2012-2013.The results from a statistical analysis demonstrate that:(1)the subsolar standoff distance increases but the flaring angle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pole tilt angle;(2)when the dipole tilt angle changes sign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the dayside bow shock moves toward Earth and the shift can be as much as 2.29 R_E,during which the flaring angle increases;and(3)the shape of bow shock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differs.Fo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ow shock,with increasing positive/negative dipole tilt angle,the flaring angle increases/decreases.While for the southern hemisphere,the trend is the opposite;with increasing positive/negative dipole tilt angle,the flaring angle decreases/increases.These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future bow shock modeling that needs to include the effects of dipole tilt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w shock Dipole tilt solar wind-magnetosphere coup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