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高效有机结合态磷肥的多谱学分子形态表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瑾 杨建军 +3 位作者 Yongfeng Hu 李菊梅 张秀 马义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58-962,共5页
当前,磷肥不合理施用引发的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创制新型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是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有机结合态磷肥不易被土壤组分固定,在土壤中移动性强,作物有效性高,研发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有... 当前,磷肥不合理施用引发的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创制新型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是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有机结合态磷肥不易被土壤组分固定,在土壤中移动性强,作物有效性高,研发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有望从根本上突破并解决无机磷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新近,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的研发方兴未艾,而有机结合态磷肥的赋存形态及其高效机理尚不清楚。基于多种有机结合态磷肥研制及肥效方面的研究成果,选取价格低廉、肥效稳定的淀粉基磷肥,采用液相磷-31核磁共振(P-NMR)技术、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技术在分子层面上对其磷形态进行表征。将供试淀粉基磷肥酶解制成α-极限淀粉糊精,溶解于45%的二甲亚砜,通过液相P-NMR分析发现该磷肥中总磷含量约为5 218mg·kg^(-1),与灼烧-比色法测得的结果一致;其中磷主要以有机形态赋存,正磷酸单酯占总磷比例达75.8%。正磷酸二酯含量为17.3%,而无机磷仅占总磷含量的6.9%。另外,通过指纹图谱比对,供试样品磷的K-边XANES谱与植酸磷的谱图极为相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淀粉基磷肥中磷以正磷酸单酯为主,为深入揭示有机结合态磷肥的高效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形态 液相磷-31核磁共振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 肥料
下载PDF
我国几种地带性土壤中磷素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鹏 谢修鸿 +4 位作者 李翠兰 孙元宏 张晋京 高强 王立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210-3216,共7页
探明土壤磷素的存在形态,有助于揭示其在环境中的累积、迁移和转化过程及生物有效性。目前,在大尺度样带上开展土壤磷素形态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沿纬度方向采集了我国东部不同气候带分布的7种地带性林地土壤(包括寒温带... 探明土壤磷素的存在形态,有助于揭示其在环境中的累积、迁移和转化过程及生物有效性。目前,在大尺度样带上开展土壤磷素形态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沿纬度方向采集了我国东部不同气候带分布的7种地带性林地土壤(包括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中温带的暗棕壤、暖温带的棕壤、北亚热带的黄棕壤、中亚热带的黄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和热带的砖红壤),将化学浸提法与溶液磷-31核磁共振(31PNMR)波谱法相结合,分析了土壤中磷素形态以及与其他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阐明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性及其驱动因素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79.8~825.2,2.41~15.3,92.6~351.2和14.7~474.4mg·kg^-1,其中活性、中等活性、中等稳定性和高稳定性有机磷组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8~30.9,8.63~213.7,3.01~32.2和1.73~199.2mg·kg^-1。根据溶液31PNMR波谱,鉴定出供试土壤中含有无机形态的磷素即正磷酸盐和焦磷酸盐,同时也鉴定出了磷酸单酯、磷酸二酯和膦酸盐等有机形态磷素的存在,其中磷酸单酯中又鉴定出了新-肌醇六磷酸、D-手性-肌醇六磷酸、RNA单核苷酸、α-磷酸甘油、肌-肌醇六磷酸、β-磷酸甘油和鲨-肌醇六磷酸,磷酸二酯中又鉴定出了DNA的存在;所有土壤中均未检测出多聚磷酸盐的存在,除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外的其他土壤中未检测出膦酸盐的存在,而赤红壤中未检测出DNA的存在;无机形态的磷素以正磷酸盐为主,而有机形态的磷素则以磷酸单酯为主。总体来看,无论化学浸提法还是溶液31PNMR波谱法,从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到热带的砖红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有机磷及其组分的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溶液31PNMR波谱与化学浸提法鉴定的磷素形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正磷酸盐与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磷酸单酯和膦酸盐与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与中等稳定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化学浸提法相比,溶液31PNMR波谱法能从详细的分子水平上揭示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溶液31Pnmr 化学分组 地带性土壤
下载PDF
近三十年农田土壤磷分子形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瑾 杨建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8-567,共10页
农田土壤磷的赋存形态决定迁移、转化及归趋过程,单单通过全磷或有效磷含量并不能全面、准确、长效地评估土壤磷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生态环境风险,探索可持续的农田磷素管理措施迫切需要能够科学表征、准确认识土壤磷形态。随着分析测试技... 农田土壤磷的赋存形态决定迁移、转化及归趋过程,单单通过全磷或有效磷含量并不能全面、准确、长效地评估土壤磷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生态环境风险,探索可持续的农田磷素管理措施迫切需要能够科学表征、准确认识土壤磷形态。随着分析测试技术发展,农田土壤磷形态领域经历了以传统连续提取法为主的分级组分研究,到目前基于先进光谱技术的分子形态研究的发展历程。液相磷-31核磁共振技术(P-NMR)、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技术(P-XANES)是当今土壤磷分子形态表征的主流技术,分别促进土壤多种有机磷和无机磷(铁磷/钙磷/铝磷)分子形态的有效识别。借助Histcite软件进行引文网络分析,梳理了近三十年(1990—2019年)土壤磷分子形态研究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借鉴意义的关键性成果,基于此综述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归纳发现农田土壤磷分子形态研究最初主要借助P-NMR技术侧重有机磷分子形态表征,而后过渡至与同步辐射XANES以及X射线微探针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土壤磷分子形态的全面认识。最后,对多谱学技术联用推动土壤磷分子形态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形态 液相磷-31核磁共振(p-nmr) 同步辐射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 X射线微探针
下载PDF
不同pH条件下典型有机磷核磁图谱差异性解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宇航 韩超群 +3 位作者 刘瑾 夏星 王艺皓 杨建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5-321,共7页
液相磷-31核磁共振波谱技术(^(31)P NMR)是当前国内外土壤有机磷(P_(o))分子形态表征的主流分析技术,其主要利用乙二胺四乙酸-NaOH溶液提取,然后在高pH值(pH=13)条件下采集谱图。然而,高pH值条件下P_(o)可能水解,同时鉴于实际土壤pH值... 液相磷-31核磁共振波谱技术(^(31)P NMR)是当前国内外土壤有机磷(P_(o))分子形态表征的主流分析技术,其主要利用乙二胺四乙酸-NaOH溶液提取,然后在高pH值(pH=13)条件下采集谱图。然而,高pH值条件下P_(o)可能水解,同时鉴于实际土壤pH值通常在6~8范围内,因此有必要探究pH值对P_(o)核磁谱图的影响。对D-葡萄糖-6-磷酸(D-G-6-P)、5′-单磷酸腺苷(5′AMP)和磷酸二氢钠(NaH_(2)PO_(4))标准品进行研究,溶解于一系列pH梯度的溶液中进行^(31)P NMR测试和谱图解析。结果发现:pH变化显著影响供试化合物的核磁谱图,不同pH值显著改变D-G-6-P吸收峰的形状和位置;但主要影响5′AMP和NaH_(2)PO_(4)吸收峰的位置。D-G-6-P已被证明以α-和β-两种形态存在于溶液中。且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异构化或分解两种反应。部分磷酸葡萄糖异构化的产物是甘露糖磷酸和果糖磷酸,而在高pH值时超过50%的D-G-6-P分解,且主要以二羟基丙酮磷酸酯赋存;5′AMP在溶液中存在3种构象,因此主要存在一个三重峰,高pH环境下出现次生峰,可能是水解产生正磷酸盐的结果;而NaH_(2)PO_(4)受溶液pH影响,导致质子化程度不同,进而吸收峰位置改变。综上,常规高pH溶剂会改变某些P_(o)分子结构,所得的核磁谱图并非原样。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基于核磁的Po形态表征及开发实际土壤pH范围的核磁分析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PH 溶液磷-31核磁共振波谱 化学位移
下载PDF
Soil Phosphorus Composition an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along Altitudes of Alpine Tundra in Changbai Mountains,China 被引量:1
5
作者 YANG Xiaozhu WEI Kai +1 位作者 CHEN Zhenhua CHEN Li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90-98,共9页
Alpine tundra ecosystems have specific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may affect soil phosphorus (P) composition an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However, these effects are poody understood. This study used... Alpine tundra ecosystems have specific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may affect soil phosphorus (P) composition an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However, these effects are poody understood. This study used NaOH-EDTA extraction and solution ^31P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to determine soil P composition an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including acid phosphomonoesterase (AcP), phosphodiesterase (PD) and 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 (IPP), in the alpine tundra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at seven different altitudinal gradients (i.e., 2000 m, 2100 m, 2200 m, 2300 m, 2400 m, 2500 m, and 2600 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tal P (TP), organic P (OP), OP/TP, NaOH-EDTA extracted P and AcP, PD, and IPP activities over the altitude range of 2500-2600 m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low 2400 m. The dominant extracted form of P is OP (73%0-83%) with a large proportion of monoesters (65%0-72%), whereas inorganic P is present in lower proportions (17%-27%). The activity of AcP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s of soil OP, total carbon (TC), total nitrogen (TN), and TP (P 〈 0.05), indicating that the AcP is a more sensitive index for responding P nutrient storage than PD and IPP. Soil properties, P composition, an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decrease with increased altitude and soil pH.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P composition an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along altitude and AcP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 hydrolysis as well as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an indicator of soil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tundra ecosystem ALTITUDE phosphatase activity phosphorus (P) composition solution ^31p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下载PDF
Phosphorus features in FT-IR spectra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6
作者 Zhongqi HE C. Wayne Honeycutt +2 位作者 Tsutomu Ohno James F. Hunt Barbara J. Cade-Menu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259-260,共2页
关键词 有机物质 溶解有机物 FT-IR p-31 nmr 吸附作用 土壤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