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支造山带:Song Chay构造带
1
作者 林伟 王印 +4 位作者 刘飞 孟令通 吴钦颖 郭钊 李金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共28页
印支运动是二十世纪初法国地质学家根据越南北部晚三叠世大规模角度不整合所提出。越南北部的Song Chay构造带作为印支造山带概念的提出地,记录了大量经典的印支造山相关的信息,是理解印支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在课题组对Song... 印支运动是二十世纪初法国地质学家根据越南北部晚三叠世大规模角度不整合所提出。越南北部的Song Chay构造带作为印支造山带概念的提出地,记录了大量经典的印支造山相关的信息,是理解印支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在课题组对Song Chay地区十多年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厘定了Song Chay构造带的几何空间格架、运动学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表明,Song Chay构造带从SW向NE依次可以划分成:新生代的大象山单元、代表缝合带的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单元,以及越南东北部褶皱冲断系统。其中蛇绿混杂岩单元和褶皱冲断系统中发育NE-SW向矿物拉伸线理,并具有顶部向NE方向的剪切变形特征,指示了Song Chay洋壳向SW的俯冲以及向NE的逆冲过程。精确的年代学工作表明,Song Chay蛇绿混杂岩中斜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356.4±2.9Ma,表明至少在早石炭世Song Chay洋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大洋地壳。褶皱冲断带内部的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了顶部向NE的剪切变形年龄在250~245Ma之间,表明为华南和印支板块碰撞时间。另外,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基质中碎屑锆石物源研究表明,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基质中碎屑锆石主要是来自于俯冲的华南板块,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印支板块,因此推测Song Chay洋可能为一个十分有限的小洋盆。构造几何学、运动学以及碎屑锆石物源研究表明,在Song Chay构造带内的“滇-琼缝合带”两侧构造特征可对比,并未因“滇琼洋”的闭合而造成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滇-琼缝合带”并不能代表一个大洋。根据我们及前人的构造学、岩石学、年代学工作,建立了一个初步的Song Chay洋从晚石炭世至中三叠世的构造演化模型:(1)310~270Ma,Song Chay洋开始向SW俯冲到印支板块之下,此时岩浆弧并不发育,蛇绿混杂岩物源主要为华南板块;(2)270~250Ma,Song Chay洋继续俯冲,此时弧岩浆岩大量发育,蛇绿混杂岩同时接受弧岩浆岩及华南板块碎屑物质;(3)250~245Ma,Song Chay洋闭合,华南板块与印支板块碰撞;(4)245~230Ma,印支造山带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运动 song Chay构造带 构造解析 碎屑锆石 -琼缝合带
下载PDF
宋杂剧脚色簪花首服造型探析
2
作者 凌雯 俞超静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5期42-46,共5页
宋代簪花盛行,在宋杂剧脚色人物形象上簪花首服亦频繁出现。文章通过出土和传世的文物、图像及史料文献为依据进行三重互证,分析研究宋杂剧中簪花首服造型特征,探讨其作用与象征内涵。研究认为,宋杂剧中簪花首服根据演出形象而存在不同... 宋代簪花盛行,在宋杂剧脚色人物形象上簪花首服亦频繁出现。文章通过出土和传世的文物、图像及史料文献为依据进行三重互证,分析研究宋杂剧中簪花首服造型特征,探讨其作用与象征内涵。研究认为,宋杂剧中簪花首服根据演出形象而存在不同的造型。研究表明,宋杂剧中簪花首服的出现颇受现实社会影响,与簪花表演历史遗留因素和增强舞台演出效果有关,同时还与宋代上层社会的喜好密不可分。宋杂剧中簪花首服的出现,深受社会文化需求的影响,是宋人以现实为创作根源进行艺术表达的载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杂剧 簪花首服 杂剧雕砖
下载PDF
维生素C、E和β-胡萝卜素不能降低女性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3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第9期583-583,共1页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 2型糖尿病 维生素C 风险 女性 心血管危险因素 维生素E song
下载PDF
长白楤木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杜凤国 姜炳文 胡荣 《木本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 -计算机 (GC -MS -DS)联用技术 ,首次研究了长白木忽木根部挥发油成分 ,鉴定出 1 6个化合物 ,占总含量的 92 .88%。成分中以α -蒎烯为主 ,质量分数达 50 %以上 ,此外含有β -蒎烯 ,胡椒烯等。
关键词 长白song 挥发油 -质联用 五加科 成分分析
下载PDF
论宋词与宋杂剧的交流互动 被引量:3
5
作者 曲向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宋词作为抒情性文体与宋杂剧交流互动,不仅吸收了宋杂剧的插科打诨,而且学习了宋杂剧的打猛诨出——以出人意料的转折结束全篇,从而形成了宋词的俗化;俗化的宋词既为杂剧提供了构思的灵感和源泉,通俗的曲调也为杂剧吸收,为杂剧的发展提... 宋词作为抒情性文体与宋杂剧交流互动,不仅吸收了宋杂剧的插科打诨,而且学习了宋杂剧的打猛诨出——以出人意料的转折结束全篇,从而形成了宋词的俗化;俗化的宋词既为杂剧提供了构思的灵感和源泉,通俗的曲调也为杂剧吸收,为杂剧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宋词有雅化和俗化两条发展线索,雅化是众所周知的,俗化则是为人忽视的;在此研究基础上,从文学的发展规律阐释了雅化的宋词背景下所暗含的俗化潜流以及对金元时代俗文学繁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杂剧 宋词 俳谐词
下载PDF
元杂剧中的"杂伎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本一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宋金杂剧经常是与其他百戏伎艺同台相间演出的,元杂剧则从戏剧整体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在演出过程中却杂入了诸种伎艺,又有类似于宋金杂剧之处。
关键词 元代 杂剧 “杂伎” 院本 舞蹈 音乐 杂戏 清唱
下载PDF
论散曲对元杂剧形成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门岿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8-101,共4页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
关键词 散曲 元杂剧 套数 唱曲 乐调 曲牌 本色美 艺术特色 体式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宋元南戏对元人杂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正学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44-49,共6页
宋元南戏对元人杂剧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 ,体现在元人杂剧的题材内容、题目正名、宫调名目、曲牌沿用、套曲联缀、集曲格式、角色行当、演唱形式以及“末上首引”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影响 ,或直接 ,或间接 ,或产生于杂剧的... 宋元南戏对元人杂剧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 ,体现在元人杂剧的题材内容、题目正名、宫调名目、曲牌沿用、套曲联缀、集曲格式、角色行当、演唱形式以及“末上首引”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影响 ,或直接 ,或间接 ,或产生于杂剧的创作之时 ,或产生于杂剧的流传之中 ,使今日所见之元人杂剧尽管零碎但却是实实在在地留存着宋元南戏的印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文学影响 宫调 集曲 脚色 南戏 元杂剧 宋代 元代
下载PDF
柳永与宋元时期士人群体的分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简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6-92,共7页
在宋代,士人群体展现出更复杂的面貌。随时间的推移,庞大的士人群体日益分化,深深地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发展。宋初的柳永是士人分化的一个颇值得关注的例证。柳永是当时中下层士人的代表。其词作传达的“除此外何求”、“表里都峭”的生... 在宋代,士人群体展现出更复杂的面貌。随时间的推移,庞大的士人群体日益分化,深深地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发展。宋初的柳永是士人分化的一个颇值得关注的例证。柳永是当时中下层士人的代表。其词作传达的“除此外何求”、“表里都峭”的生活态度体现出娱乐日渐发达中,士人对传统的承袭与变化。其歌词写作的才能与趣味、与伎艺人的合作、歌妓乐工的追捧,包蕴着士人一种新的生活选择。柳永兆示着文学创作的新变,与元代的杂剧作家声息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永 宋元时期 士人群体 杂剧作家
下载PDF
论宋金大曲与金元杂剧音乐构成的相似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本一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4期24-28,共5页
大曲是一种合器乐、声乐、舞蹈为一体的大型歌舞曲,从北宋至金代,大曲歌舞除保留有传统的娱神功能外,还世俗化为瓦舍勾栏中叙唱扮演故事的大众伎艺,其音乐构成与后来的金元杂剧存在着鲜明的共性特征:三大部分紧慢急缓的曲乐节奏与金元... 大曲是一种合器乐、声乐、舞蹈为一体的大型歌舞曲,从北宋至金代,大曲歌舞除保留有传统的娱神功能外,还世俗化为瓦舍勾栏中叙唱扮演故事的大众伎艺,其音乐构成与后来的金元杂剧存在着鲜明的共性特征:三大部分紧慢急缓的曲乐节奏与金元杂剧同一宫调内的套曲音乐节奏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迎神降神大曲四个宫调的律位关系与金元杂剧四大套最典型的宫调组合相一致;大曲歌舞的演奏乐器亦与金元杂剧的伴奏乐器相仿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大曲 金元杂剧 音乐 相似性
下载PDF
合阳跳戏——宋金杂剧的遗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文峰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共4页
跳戏是流行于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其表演以吟诵、拳术舞蹈动作、锣鼓伴奏为特征,与河东山西临猗、新绛等地流行的“锣鼓杂戏”同源异流,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流行的赛戏和晋东南流行的队戏同属宋、金时期流传的吟诵... 跳戏是流行于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其表演以吟诵、拳术舞蹈动作、锣鼓伴奏为特征,与河东山西临猗、新绛等地流行的“锣鼓杂戏”同源异流,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流行的赛戏和晋东南流行的队戏同属宋、金时期流传的吟诵类戏剧形态。对跳戏的历史、演出形态以及它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早期戏曲文化的特征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阳 跳戏 宋金杂剧
下载PDF
宋杂剧“断送”考辨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复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2-68,共17页
有关宋杂剧的文献中常常会有“断送”的出现,此现象一度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一些学者分别对其进行了相关论述。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仍没有专门性的文章对其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本文以宋杂剧中与音乐伴奏有... 有关宋杂剧的文献中常常会有“断送”的出现,此现象一度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一些学者分别对其进行了相关论述。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仍没有专门性的文章对其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本文以宋杂剧中与音乐伴奏有联系的戏曲用语“断送”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间以文字学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展开论述,对“断送”的涵义及职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送 宋杂剧
下载PDF
元杂剧曲白相间的艺术体制在海外传播中的表现与影响——以《赵氏孤儿》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翮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97-101,共5页
18世纪《赵氏孤儿》的法文节译本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译者马若瑟"删曲留白"的翻译策略,反映出跨文化背景下,元杂剧曲词传播不便,宾白却更易被接受的情况。元杂剧曲白相生的艺术结构有其特定的生成和传播环境,曲词部分在本... 18世纪《赵氏孤儿》的法文节译本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译者马若瑟"删曲留白"的翻译策略,反映出跨文化背景下,元杂剧曲词传播不便,宾白却更易被接受的情况。元杂剧曲白相生的艺术结构有其特定的生成和传播环境,曲词部分在本土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为大众所接受。中西方戏剧和审美原则的差异,使我们意识到妥善地理解和处理曲词、宾白等戏曲形制的问题对戏曲的海外传播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海外传播 删曲留白 元杂剧
下载PDF
金元时期北方蕃曲与元曲的融合与渗透
14
作者 张婷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99,共6页
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少数民族音乐,是元曲曲调的重要来源之一。后来曲家不断填词制曲,用它们来表现少数民族特定的生活场景。少量北方少数民族曲牌,融入元曲曲牌系统,其慷慨悲戾的音乐声情也影响着元曲曲调的风格。通过对蕃曲曲牌的... 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少数民族音乐,是元曲曲调的重要来源之一。后来曲家不断填词制曲,用它们来表现少数民族特定的生活场景。少量北方少数民族曲牌,融入元曲曲牌系统,其慷慨悲戾的音乐声情也影响着元曲曲调的风格。通过对蕃曲曲牌的梳理与归纳,从微观角度考察其形式和融入元曲的过程,我们可以窥见元代包括西域在内的北方各民族文化艺术相互交融与渗透影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散曲 杂剧 蕃曲 曲牌
下载PDF
金源时期院本发生问题研究
15
作者 张福海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68-78,共11页
院本诞生于金源时期即女真人建立金国的肇始;对金院本的研究因其发生问题的迷失而成为戏剧史上的一段公案。金院本脱胎于宋杂剧,但不是宋杂剧的照搬,而是女真人创造性形成的一种新的戏剧形态。院本以女真人的审美为取向,并体现在题材、... 院本诞生于金源时期即女真人建立金国的肇始;对金院本的研究因其发生问题的迷失而成为戏剧史上的一段公案。金院本脱胎于宋杂剧,但不是宋杂剧的照搬,而是女真人创造性形成的一种新的戏剧形态。院本以女真人的审美为取向,并体现在题材、故事情节、音乐、服饰、化妆等诸方面,彰显自身的特点;院本之名亦得于本时期特定的境况;院本是金源时期最高形式的审美创造,同时也是构成和促进金源时期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本 金源时期 宋杂剧 发生问题
下载PDF
“东坡帽”与丁仙现——与苏轼相关的戏剧资料发覆之一
16
作者 贾喜鹏 王建弼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4-18,共5页
很多资料记载了苏轼与宋杂剧的关联,有两条涉及到了宋杂剧艺人丁仙现和他演出时的道具"东坡帽"。资料中丁仙现所戴,既不是画像中的"东坡帽",也非图像中乐伎人所戴的"幞头",而是有所改造,如同雕砖人物所... 很多资料记载了苏轼与宋杂剧的关联,有两条涉及到了宋杂剧艺人丁仙现和他演出时的道具"东坡帽"。资料中丁仙现所戴,既不是画像中的"东坡帽",也非图像中乐伎人所戴的"幞头",而是有所改造,如同雕砖人物所戴形状的帽子。丁仙现在苏轼道说之后才被众多的文献记载,一方面是因为与苏轼的交集而引发注意,另一方面也与丁仙现本人的品性和表演才艺相关,但我们仍然感谢苏轼为丁仙现留下的首道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宋杂剧 东坡帽 丁仙现
下载PDF
宋代百戏与元人杂剧关系考述
17
作者 张晓兰 《殷都学刊》 2007年第4期97-99,共3页
本文略考了宋代百戏的发展演变,对宋代百戏的概念范畴进行了界定,并考证其对元杂剧唱、念、做、打四功中"做"功与"打"功形成的影响,旨在为研究元杂剧表演体制的形成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宋代百戏 元杂剧 表演体制
下载PDF
宋代戏曲与运河论略
18
作者 赵豫云 《文化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360-374,共15页
宋代戏曲包括宋杂剧和南戏,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深入民间的早期戏曲形式。宋代大运河及沿岸因交通便捷、市镇兴起带来了人口聚集特别是商人聚集,为戏曲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消费市场、表演平台和传播渠道,如河... 宋代戏曲包括宋杂剧和南戏,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深入民间的早期戏曲形式。宋代大运河及沿岸因交通便捷、市镇兴起带来了人口聚集特别是商人聚集,为戏曲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消费市场、表演平台和传播渠道,如河市乐的繁盛,船台戏的流行,汴京杂剧的西线传播,建炎南渡对宋杂剧传播和南戏生成的影响,南戏的沿运河北传等。运河和运河文化是促进宋代戏曲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杂剧 南戏 运河 河市乐 船台戏
下载PDF
宋杂剧的搬演及其艺术生态论略
19
作者 赵兴勤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82-89,122,共9页
在宋代,一般来说,雅乐才能"荐之郊庙,施于朝廷"。杂剧的搬演,往往见于春秋圣节三大宴,目的是借杂剧演出以活跃场上气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演格局,还保留在迎神赛社的民俗活动中。戏曲的成熟与催生,有着多种复杂因素,民俗... 在宋代,一般来说,雅乐才能"荐之郊庙,施于朝廷"。杂剧的搬演,往往见于春秋圣节三大宴,目的是借杂剧演出以活跃场上气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演格局,还保留在迎神赛社的民俗活动中。戏曲的成熟与催生,有着多种复杂因素,民俗活动中的各种仪式及歌舞表演,也为各种伎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当然,宋杂剧演出的真正市场,不是内廷,而是市井坊巷、勾栏瓦舍。文化市场的百伎竞盛,才是其生存的大环境。正是由于宋杂剧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才在艰难处境中争得"正色"的地位,顺利实现了中国戏曲发展机体上榫、卯的对接,成了向元杂剧过渡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杂剧 搬演 艺术生态
下载PDF
文学史或为演成史——评徐大军《宋元通俗叙事文体演成论稿》
20
作者 裴雪莱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78-81,共4页
宋元通俗叙事文体的发展史即中国俗文学文体的演成史。徐大军的《宋元通俗叙事文体演成论稿》通过对文本演成的细密梳理,对元杂剧等文体文本的演成进行了详尽剖析,去除了传统认识的种种遮蔽,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徐大军 《宋元通俗叙事文体演成论稿》 叙事文体 元杂剧 演成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