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断陷末期反转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32
1
作者 方立敏 李玉喜 +1 位作者 殷进垠 陈均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0-193,共4页
通过对地震勘探资料的解释和分析 ,本文将松辽盆地断陷末期的构造反转样式划分为地层反转、断层—地层反转和地层掀斜三种类型。断陷末期构造反转活动对徐家围子断陷、梨树断陷等影响较大 ,形成了背斜、逆断层等反转变形构造 ;对于其他... 通过对地震勘探资料的解释和分析 ,本文将松辽盆地断陷末期的构造反转样式划分为地层反转、断层—地层反转和地层掀斜三种类型。断陷末期构造反转活动对徐家围子断陷、梨树断陷等影响较大 ,形成了背斜、逆断层等反转变形构造 ;对于其他断陷则主要是造成地层掀斜。本文采用层长不变、面积守恒原则 ,对解释剖面进行了二维平衡恢复。通过分析认为 ,构造反转活动开始于早白垩世沙河子期末 ,结束于早白垩世营城期末 ,其结果导致了松辽盆地断陷期的结束、区域隆起和剥蚀。通过对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球演化节律特征的分析 ,本文探讨了断陷末期反转构造的形成机制 ,发现该期构造反转活动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最大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 ,地幔隆起的衰减和回落导致脆性地壳产生挤压应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断陷末期 反转 构造特征 形成机制 地震勘探资料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裂缝形成机理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树民 姜传金 +2 位作者 刘立 初丽兰 裴明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16-1826,共11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是位于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的半地堑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火山岩发育。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和岩心观测及镜下研究发现:本区火山岩构造裂缝和溶蚀裂缝都比较发育,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多数原生缝...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是位于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的半地堑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火山岩发育。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和岩心观测及镜下研究发现:本区火山岩构造裂缝和溶蚀裂缝都比较发育,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多数原生缝被后期的构造应力或溶蚀作用改造成次生缝。本区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较多,主要有应力、构造、岩性和岩相、溶蚀作用、风化淋滤、构造应力场演化等,其中构造应力场演化、岩性和岩相及风化溶蚀作用是控制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构造裂缝以高角度的张扭性和张性缝为主,多为半充填和无充填,具有多期、多方向、组合复杂等特点,是晚侏罗世至新近纪各种地质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构造通过控制不同构造部位的局部应力场分布来控制裂缝发育程度,沿断裂带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形成裂缝发育带,特别在正断层上升盘、断层端部、背斜轴部等应力集中部位容易形成构造裂缝。有效火山岩油气储层为各类原生孔隙与裂缝的有效组合。由于火山喷发多个旋回叠加,加之风化剥蚀及不整合面的存在,造成裂缝在纵向上发育具有旋回性,溶蚀裂缝主要在不整合面附近发育。在平面上,裂缝主要发育在断裂密集区、断裂交汇部位和背形或向形构造发育的地区。本区处于爆发相和溢流相火山岩的发育区,气孔和裂缝最发育,特别是溢流相的流纹岩中,裂缝和气孔均较为发育,是本区的优质储层最发育区,也是天然气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裂缝 构造应力场 火山岩相 形成机理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 被引量:39
3
作者 刘学锋 钟广法 +1 位作者 王正允 陈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6-10,共5页
徐家围子断陷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最重要的生气断陷.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结合地质背景和应力环境分析,对徐家围子断陷的构造格局及其成因进行探讨.断陷期形成的地层中发育有近南北向(北北西、北北东向)伸展... 徐家围子断陷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最重要的生气断陷.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结合地质背景和应力环境分析,对徐家围子断陷的构造格局及其成因进行探讨.断陷期形成的地层中发育有近南北向(北北西、北北东向)伸展断裂、北东向—北东东向正断层、北北西向逆冲断层、北北西向褶皱、北东向褶皱、北东东向褶皱等多组构造形迹.除北东向褶皱为晚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的产物,其它构造形迹均形成于断陷期.断陷期地层内发育的3个不整合被解释为断陷期构造幕式渐进变形的产物.徐家围子断陷的两凹一凸的构造格局受近南北向压扭应力场控制,其中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育的左旋斜列低角度边界正断层控制了2个箕状断凹的形成,分隔这两个断凹的断凸的形成则与边界断裂的倾滑作用派生的局部挤压应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徐家围子断陷 构造构局 倾滑作用 应力环境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发震构造及其新构造背景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岳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61-3177,共17页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和自贡—荣昌等地震亚区,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边界带。通过综合分析主、余震分布特征、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认为该地震区存在2类发震断层,其中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地震亚区以基底断层走滑型或走滑逆冲型地震为主,而自贡—荣昌亚区则以浅层滑脱断层逆冲型地震为主。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从WNW-ESE向至ENE-WSW向。双震型地震频发,一次走滑地震往往会触发一组共轭基底断层的同时活动。这些地震构造特征表明它们不同于盆地西缘的龙门山—岷山逆冲走滑型地震构造带,也不同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走滑型地震构造带,属于一个新生的克拉通地震构造区,因西南扬子地块遭受青藏高原的向东推挤和压迫,构造应力通过"大凉山地块"传递并作用到四川盆地南部,导致扬子地块的断块型结构及其基底断层的逆冲走滑活动,进而主导了该地区的一系列中、强地震的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 地震分区特征 基底走滑型和走滑逆冲型地震 浅层逆冲型地震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桑广森 夏斌 +3 位作者 张胜利 蔡周荣 梁正中 万志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6-203,共8页
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的重点勘探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深部构造应力场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断陷期的应力场以张性为主,局部表现为挤压性质;挤压比较强烈的区域多位于现今的构造高位置,徐西斜坡、丰乐低... 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的重点勘探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深部构造应力场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断陷期的应力场以张性为主,局部表现为挤压性质;挤压比较强烈的区域多位于现今的构造高位置,徐西斜坡、丰乐低隆起和宋站凸起等地方相对明显;营城组沉积期间不一定发生过区域性的挤压运动,在左旋的张性环境下也可以形成挤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围子 构造 应力场 数值模拟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