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嵩山地区史前时期聚落选址与水系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闫丽洁 石忆邵 +1 位作者 鲁鹏 刘彩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9-174,共6页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对环嵩山地区史前时期聚落选址与水系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落选址与水系存在密切的关系:(1)聚落选址偏好最强的地区位于距河流水平距离为200~300 m的地区,聚落分布数量随...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对环嵩山地区史前时期聚落选址与水系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落选址与水系存在密切的关系:(1)聚落选址偏好最强的地区位于距河流水平距离为200~300 m的地区,聚落分布数量随着距离水系水平距离的增大而减少,而且聚落选址距离水系的水平距离基本不超过3 km。(2)距离水系垂直距离为20 m的范围内是聚落选址偏好程度最强的地区,聚落分布数量随着距离河流垂直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距离水系垂直距离太大,不利于古人取水,垂直距离超过40 m无聚落分布,说明聚落选址对距离水系垂直距离的偏好度在40 m以内。(3)聚落选址偏好随着水系级别的增大而降低,裴李岗时期、龙山时期、夏商时期3级水系附近聚落密度最大,而仰韶时期1级水系附近聚落密度最大。有可能因为在仰韶时期,气候属于暖湿期,相对于其他3个时期来说,降水较多,3级水系水流量可能较大,没有1级水系附近的居住环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史前时期 聚落选址 水系 环嵩山地区
下载PDF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群划分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闫丽洁 石忆邵 +1 位作者 杨瑞霞 鲁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176,共5页
以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支撑,考虑聚落间的空间关系及地形与水系对聚落群的影响,改进K-medoids方法,利用聚落的加权距离代替欧氏距离,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划分为三大聚落群。伊河、洛河、涧河流域的聚落群从裴李... 以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支撑,考虑聚落间的空间关系及地形与水系对聚落群的影响,改进K-medoids方法,利用聚落的加权距离代替欧氏距离,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划分为三大聚落群。伊河、洛河、涧河流域的聚落群从裴李岗到龙山时期古人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活跃,从龙山到夏商时期,有可能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逐渐走向衰退。沙河、汝河流域聚落群4个时期的聚落数量均较少,说明不太适合古人类居住。贾鲁河、双洎河、颍河流域的聚落群从裴李岗到夏商时期,聚落数量不断增加,说明该地区古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活跃。通过聚落群划分研究,揭示史前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更深入地了解史前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聚落群 GIS K-medoids聚类 环嵩山地区
下载PDF
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被引量:4
3
作者 袁胜元 尚世宇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第3期67-70,共4页
基于嵩山地区丰富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从跨专业组建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模块化构建、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激励和评价机制改革等5个方面讨论了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地质地貌学 嵩山地区
下载PDF
地方认同视角下嵩山地区华夏文化空间的重建
4
作者 李中轩 相博阳 付雪妍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3-28,共6页
人本主义地理学认为,文化依附于社会过程而存在,地方是文化寄宿的物质外壳,而地方认同则基于文化认同的维度.嵩山地区的华夏文化可划分为三个主题:黄帝故里、禹都阳城、王城中国,分别对应双洎河上游、颍河上游、伊洛河中游三个片区.本... 人本主义地理学认为,文化依附于社会过程而存在,地方是文化寄宿的物质外壳,而地方认同则基于文化认同的维度.嵩山地区的华夏文化可划分为三个主题:黄帝故里、禹都阳城、王城中国,分别对应双洎河上游、颍河上游、伊洛河中游三个片区.本研究提出了以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以华夏肇源区大文化保护为目标,以博物馆、遗址公园、文化产业园为物质载体作为地方空间,围绕考古成果、文化典藏、神话传说和文化创意构建社会认同的文化意向空间的建构思路.嵩山地区华夏文化空间的重建不仅是文化话语权和优先权的重塑,更是强化民族集体记忆的场所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山地区 华夏文化 地方认同 文化认同 人本主义地理学
下载PDF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时空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鲁鹏 田燕 +1 位作者 陈盼盼 莫多闻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29-1639,共11页
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分析,按照裴李岗(9000-7000 a BP)、仰韶(7000-5000 a BP)、龙山(5000-4000 a BP)、夏商(4000-3000 a BP)4个时期对环嵩山地区史前(9000-3000 a BP)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 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分析,按照裴李岗(9000-7000 a BP)、仰韶(7000-5000 a BP)、龙山(5000-4000 a BP)、夏商(4000-3000 a BP)4个时期对环嵩山地区史前(9000-3000 a BP)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一套适应于史前聚落时空分布模式研究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环嵩山地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史前聚落均具有集聚型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裴李岗和夏商时期聚落分别具有2个集聚中心,仰韶和龙山时期聚落分别具有3个集聚中心;2区域史前聚落空间分布重心具有由南向北迁移的特征。裴李岗时期聚落以分布于南部地区为主,仰韶聚落分布重心开始向北部迁移,这种态势在龙山时期仍在持续。夏商时期,聚落分布形成了以嵩山北部为重心的东西分异特征;3史前聚落空间分布总体形态及演化特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类文化演进关系密切。以狩(渔)猎采集为主的经济形态使得裴李岗聚落主要分布于近山丘陵岗地与近水高台地两种地貌单元。全新世中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对于南部平原地区影响较大,近山地区地势较高、顶面平坦的地貌单元成为仰韶、龙山时期聚落营建与开展农业生产理想的场所。夏商时期社会形态的复杂化使得聚落具有围绕都邑性中心聚落集中分布的趋势,嵩山北部也成为聚落分布的核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嵩山地区 史前聚落 时空分布模式 空间分析 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规模等级 被引量:27
6
作者 鲁鹏 田燕 杨瑞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75-1382,共8页
选取遗址面积、文化层厚度、重要遗物、重要遗迹4个变量,利用SOFM网络对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阶段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以此对区域不同时期早期聚落的规模等级进行划分,其中裴李岗时期聚落... 选取遗址面积、文化层厚度、重要遗物、重要遗迹4个变量,利用SOFM网络对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阶段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以此对区域不同时期早期聚落的规模等级进行划分,其中裴李岗时期聚落划分为2个级别,仰韶、龙山时期聚落均划分为3个级别,夏商时期聚落划分为4个级别。结果表明,裴李岗时期区域聚落等级规模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大致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区域聚落规模等级出现分异,这种分异在龙山时期得以延续,并于夏商时期最终形成。此外,规模等级划分结果还对于特定时期文化面貌的区域差异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裴李岗时期3个区域所属的不同文化系统与夏、商文化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规模等级研究发现,SOFM网络具有的邻近单元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特征可以降低遗址面积不准确性对于分类结果的影响,非常适合于早期聚落规模等级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M 环嵩山地区 9000 aB.P.-3000 aB.P. 早期聚落 聚类分析 规模等级
原文传递
环嵩山地区9000—3000aB.P.聚落演替模式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鲁鹏 田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5-971,共7页
不同生产方式、生产水平、社会结构与组织形态对区域环境的选择与适应使得环嵩山地区9000-3000aB.P.聚落演替模式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表现在裴李岗时期向仰韶时期演替过程中,为放弃原来聚落的位置,转而迁移至别的区域兴建新的聚落的"... 不同生产方式、生产水平、社会结构与组织形态对区域环境的选择与适应使得环嵩山地区9000-3000aB.P.聚落演替模式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表现在裴李岗时期向仰韶时期演替过程中,为放弃原来聚落的位置,转而迁移至别的区域兴建新的聚落的"迁移型"演替模式; 仰韶时期向龙山时期演替过程中,为在保留原有聚落的基础上,向周边进行扩散,寻找新的区域兴建新的聚落的"扩散型"演替模式; 龙山时期向夏商时期演替过程中,为在原有聚落的基础上,面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扩张的"膨胀型"演替模式。这种聚落演替模式的差异性与区域环境,尤其是地形条件存在联系。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仰韶先民放弃裴李岗时期的近山台地聚落,转而迁移至更适合农业生产的山前平原兴建新的聚落。社会的稳固发展与聚落数量的增长迫使龙山先民在仰韶聚落的基础上寻求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新建聚落,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社会形态与组织方式的变化使得夏商时期聚落在龙山时期聚落的基础上,面积不断膨胀,并最终导致聚落规模等级差异特征的形成。环嵩山地区早期聚落传承模式的差异性说明不同的社会形态与发展阶段是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与特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基础上对不同环境选择与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嵩山地区 9000—3000aB P 早期聚落演替模式 时间差异性 区域地形
原文传递
龙山时代晚期嵩山以西地区遗存的性质——从王湾遗址第三期遗存谈起 被引量:6
8
作者 段天璟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21,共9页
本文从王湾遗址第三期遗存入手,讨论了龙山时代晚期嵩山以西地区的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和性质等问题。指出,嵩山以西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王湾三期文化"应属两类遗存。一类是以王湾遗址第三期和小潘沟龙山时代遗存为代表的三里... 本文从王湾遗址第三期遗存入手,讨论了龙山时代晚期嵩山以西地区的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和性质等问题。指出,嵩山以西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王湾三期文化"应属两类遗存。一类是以王湾遗址第三期和小潘沟龙山时代遗存为代表的三里桥文化,或为三里桥文化在洛河流域的一个地方类型。一类包括西吕庙等遗址的龙山晚期文化遗存,承自本地的龙山时代中期遗存,应是嵩山以西地区的土著遗存。这一地区发现的三里桥文化遗存显示出,三里桥文化自西中条山以东的黄河谷地,向洛河以北、黄河以南、嵩山以西的冲积平原渗透的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时代晚期 嵩山以西 王湾三期 三里桥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