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1998:THE NORTHWARD JUMP OF SOUTH ASIA ANTICYCLONE AND ITS EFFECT ON THE ONSET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池胜 王安宇 +4 位作者 林文实 简茂球 冯瑞权 古志明 侯尔滨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3年第S1期35-45,共11页
By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activities of the 200 hPa South Asia Anticyclone (SAA) and its effect on the onset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in May 1998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1)Du... By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activities of the 200 hPa South Asia Anticyclone (SAA) and its effect on the onset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in May 1998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1)During the pre-onset period the reversal of the mid- upper troposphere meridional horizontal temperature gradient over South Asia to the east of 90°E was caused mainly by warm horizonal thermal advections over this area.About 36 h after the reversal,the SCS summer monsoon bursts.(2)The variation of thermal wind circulation caused by the reversal of temperature gradient gave rise to the 200 hPa center of the SAA to jump from 15°N to 21°N within 12 hours.(3)The northward jump of the SAA and the intrusion eastward of the SAA under the effect of the warm horizonal thermal advections resulted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 trough over the South China coast.This induced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ridge,which originally controlled the South China Sea,to weaken rapidly and retreat eastward.Subsequently,the SCS summer monsoon built.(4)The superimposition in phase of the anticyclone ridge moving eastward over the middle-latitudes of China with the SAA has a rather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ough over the South China co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south asia anticyclone (saa)
原文传递
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梅雨期西太平洋副高结构和活动特征及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47
2
作者 赵兵科 姚秀萍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1-779,共9页
通过资料分析和诊断, 揭示了在2003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期间, 西太平洋副高相对偏北并且呈现南北变化相对稳定、东西变化明显的特征; 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使得西太平洋副高难以北抬, 从而造成了淮河流域降雨带的稳定少动. ... 通过资料分析和诊断, 揭示了在2003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期间, 西太平洋副高相对偏北并且呈现南北变化相对稳定、东西变化明显的特征; 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使得西太平洋副高难以北抬, 从而造成了淮河流域降雨带的稳定少动. 同时, 分析表明每一次雨锋的出现伴有高层南亚高压的东伸, 并诱发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至我国沿海, 导致淮河流域多雨, 江南干旱高温.分析还发现高、低空副热带高压影响天气系统发展的如下机制: (1) 沿30°N东伸的高层南亚高压脊在东部30°N以北地区引起辐散和上升, 在30°N以南地区引起辐合和下沉; (2) 江南高层的辐合下沉气流在中低空的辐散增强了局地的负涡度, 诱发西太平洋副高西伸; (3) 沿增强了的西太平洋副高西北侧的偏西南气流在30°N以北辐合, 增强了局地的上升运动, 为暴雨的产生创造了大尺度的背景流场; (4) 副高西北侧的暴雨加强了低空的南风和高层的北风, 从而使高层东伸的南亚高压和低层西伸的西太平洋副高在我国东部稳定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高 南亚高压 暴雨 西风急流 阻塞高压
下载PDF
自然变率下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关系研究——基于NCAR CAM3模式分析
3
作者 龙妍妍 李飞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71,共5页
利用由气候的全球海表温度及海冰来驱动NCAR CAM3.0模式,得到的200年控制试验结果,通过引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和南亚高压指数,研究了该系统的自然变率特征。结果表明:(1)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年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 利用由气候的全球海表温度及海冰来驱动NCAR CAM3.0模式,得到的200年控制试验结果,通过引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和南亚高压指数,研究了该系统的自然变率特征。结果表明:(1)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年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各指数关系密切;(2)模拟的南亚高压具有年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各指数关系密切;(3)自然变率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变率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南亚高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冯琬 范广洲 +3 位作者 朱丽华 胡德强 周定文 张永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3-970,共8页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联系密切,年际尺度上强度指数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稳定,两者同时偏强(简称同强)与同...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联系密切,年际尺度上强度指数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稳定,两者同时偏强(简称同强)与同时偏弱(简称同弱)的模态超过70%。当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同强(同弱)时,西风急流偏强(偏弱),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太平洋EAP遥相关为正(负)位相。贯穿对流层中上层的中纬度纬向西风与高压强度异常有密切的联系,西风急流可作为中纬度地区连接两者作用的纽带。青藏高原与太平洋地区对流层的温度差异分布对当地的环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高原热力异常和海温异常联系着高压系统的演变。南亚高压、西太副高的异常影响了整体东亚大气环流的配置,是了解不同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又一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大气环流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