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 OF THE MONSOON TROUGH INTENS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IES
1
作者 高建芸 余锦华 +1 位作者 张秀芝 张容焱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1年第3期209-220,共12页
Using the daily average of the NCEP/DOE AMIP-II reanalysis data from 1979 to 2005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nsoon trough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e established an intensity index and a location index to descr... Using the daily average of the NCEP/DOE AMIP-II reanalysis data from 1979 to 2005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nsoon trough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e established an intensity index and a location index to describe the activity of the monsoon troughs in three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ir impacts on tropical cyclones generated therein(MTTCs).The behavior of the monsoon troughs was analyzed.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1)The established monsoon trough intensity index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location index,indicating that stronger monsoon trough intensity corresponds to more northward location.(2)Monsoon trough intensity exhibits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variation,with obvious periods of 4–5 years prior to 1994 and 2–3 years afterwards.(3)The affecting factors on monsoon trough intensity are different with areas.The preceding SST anomaly results in anomalou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leading to the anomaly of monsoon trough intensity in different areas.(4)The frequency of cyclogenesis and location anomalies of the MTTC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and location of the monsoon trough. Most of the anomalously less MTTC years coincide with the years with a weak general monsoon trough and weak regional monsoon troughs.The anomalously more MTTC years are associated with both a strong general monsoon trough and a weak general monsoon trough combined with a strong on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though with a larger probability for the latter.(5)The inter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monsoon troughs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C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monsoon trough is in the active periods of both quasi-biweekly 10 to 20 day and 30 to 60 day oscillations,which is favorable for MTTC oc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活动 强度变化 西北太平洋 季风槽 南中国海 大气环流异常 位置异常 再分析资料
下载PDF
IMPACT OF CONVECT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ON TROPICAL CYCLONE MOTION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SUMMER MONSOON 被引量:2
2
作者 霍利微 郭品文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7年第1期58-67,共10页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105-120°E, 5-20°N) convection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genesis and track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tropical cyclones(TCs) were explored...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105-120°E, 5-20°N) convection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genesis and track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tropical cyclones(TCs) were explored, based on the daily average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OLR data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best-track data from 1979 to 2008.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s of ISO on TC move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large-scale circulation were discussed by a trajectory model. It was found as follows.(1) During the SCS summer monsoon, the SCS convection exhibits the ISO features with active phases alternating with inactive phases.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pattern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uring these two phases. When the SCS convection is active(inactive), the SCS-WNP monsoon trough stretches eastward(retreats westward) due to the activity(inactivity) of SCS monsoon, and the WNP subtropical high retreats eastward(stretches westward), which enhances(suppresses) the monsoon circulation.(2) The amount of TC genesis in the active phase is much more than that in the inactive phase. A majority of TCs form west of 135 °E during the active phases but east of 135 °E in the inactive phases.(3) The TCs entering the area west of 135 °E and south of 25 °N would move straight into the SCS in the active phase, or recurve northward in the inactive phase.(4)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ering flow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e(inactive)phases is in favor of straight-moving(recurving) TCs. Meanwhile, the impacts of the locations of TC gene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 track cannot be ignored. TCs that occurred father westward are more likely to move straight into the SC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and track climatological statistics south china sea convection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monsoon trough trajectory model
下载PDF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其与热带气旋的关系: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 被引量:1
3
作者 邢彩盈 吴胜安 +1 位作者 朱晶晶 胡德强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9,共12页
利用1981—2020年中国气象局(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大气再分析资料(CMA-R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NCEP-I),对比CMA-RA与ERA5、NCEP-I对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其与南海热带气旋活... 利用1981—2020年中国气象局(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大气再分析资料(CMA-R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NCEP-I),对比CMA-RA与ERA5、NCEP-I对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其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关系的表现能力,探讨CMA-RA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资料均表征出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西段槽区低层气旋式涡旋明显、东段均匀的特征,CMA-RA和ERA5对低层涡度场描述的差异较小。两两资料间得到的季风槽强度的相关性较高,且为CMA-RA>ERA5>NCEP-I,对南海槽区的描述差异最大;对东伸点的刻画具有较高一致性,CMA-RA较ERA5和NCEP-I偏西;但对南北位置的刻画一致性较差,其中CMA-RA与ERA5的差异较小。所有资料均刻画出季风槽区中、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的结构,沿105°~160°E平均的涡度垂直剖面差异以CMA-RA与ERA5最小、CMA-RA与NCEP-I最大。CMA-RA季风槽与热带气旋频数关系最密切,ERA5次之,ERA5季风槽强度与热带气旋强度关系最密切,ERA5和CMA-RA季风槽东伸点与热带气旋强度关系较NCEP-I密切。总体来看,CMA-RA对季风槽及其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关系的刻画具有与ERA5和NCEP-I相当的表现能力,且与ERA5的一致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 再分析资料 CMA-RA 热带气旋活动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槽的年际变化和影响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崇银 潘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49-1058,共10页
南海夏季风槽是南海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活动不仅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有明显影响,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首先定义了一个描写南海夏季风槽强度的指数,然后分别对强、弱南海夏季风槽年的例子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夏季风槽是南海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活动不仅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有明显影响,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首先定义了一个描写南海夏季风槽强度的指数,然后分别对强、弱南海夏季风槽年的例子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应强、弱不同的南海夏季风槽年份,在大气环流背景、对流活动以及海温背景场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区别,说明南海夏季风槽的异常不是偶然的,有其十分明显的大背景。合成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南海夏季风槽的强弱异常不仅对中国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还会通过遥相关过程影响北半球的其他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槽 年际变化 影响 夏季降水 波列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槽的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黎娟 何金海 管兆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3-593,共11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特征角度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的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槽的区别。结果表明,无论是辐合还是对流,南海夏季风槽都强于副热带夏季风槽。南海夏季风槽伸展高度较低,位置少变;而副热带夏季风槽...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特征角度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的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槽的区别。结果表明,无论是辐合还是对流,南海夏季风槽都强于副热带夏季风槽。南海夏季风槽伸展高度较低,位置少变;而副热带夏季风槽伸展高度较高,并且随高度向北倾斜。南海夏季风槽建立早且突然,表现为对流层低层正相对涡度突然出现,其撤退缓慢;副热带夏季风槽则是渐进式建立,表现为低层云贵高原、广西地区的正相对涡度逐步向东北方向扩展,其撤退较快。南海夏季风槽建立过程中东西风向逆转是一个很明显的指示因子,而副热带夏季风建立过程没有伴随明显的风向逆转,主要特征是西风增强。南海夏季风槽不具备锋面性质,副热带夏季风槽则具备明显的锋面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 南海 夏季风槽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34
6
作者 何金海 温敏 +1 位作者 施晓晖 赵巧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8-330,共13页
使用 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 (SCSMEX)资料和日本气象研究所 (MRI)所提供的TBB资料 ,分析了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发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 (低层早于高层 )和印缅槽 (或孟加拉湾槽 )的形... 使用 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 (SCSMEX)资料和日本气象研究所 (MRI)所提供的TBB资料 ,分析了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发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 (低层早于高层 )和印缅槽 (或孟加拉湾槽 )的形成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重要前期征兆之一 ,也为副高东撤和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条件 .斯里兰卡附近低涡的持续北移是副高断裂和印缅槽建立过程的显著特征 .分析表明 ,南海夏季风建立之前 ,印度半岛的感热加热和中南半岛的潜热加热所激发的气旋性流场在孟加拉湾地区是相互迭加的 ,这有利于孟加拉湾低涡活动和低槽的形成 ,这可能是副高断裂和印缅槽活跃的机制 .伴随着印缅槽前西南气流和赤道印度洋西风扰动的东传以及南海地区中低纬的相互作用 ,南海夏季风建立 .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 ,副高东撤、季风加强和对流加热之间存在一种正反馈作用 ,这导致了副高的连续东撤和南海季风的“爆发性”以及各种要素的突变特征 .当南海季风对流减弱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副高断裂 机制分析 副高东撤
下载PDF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强度变化的特征及其与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5
7
作者 高建芸 余锦华 +1 位作者 张秀芝 张容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73,共11页
利用1979—2005年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根据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特点,研制了能较好表征季风槽活动的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并分三段描述不同区域季风槽的活动特征及其对生成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热带气旋(MTTC)活动的... 利用1979—2005年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根据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特点,研制了能较好表征季风槽活动的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并分三段描述不同区域季风槽的活动特征及其对生成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热带气旋(MTTC)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季风槽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季风槽强度越强,其位置越偏北。(2)季风槽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1994年前以4~5年的变化周期较为显著,1994年后2~3年的周期较明显。(3)不同区域季风槽强度的影响因子不同。前期海温场的异常将导致大气环流异常,致使不同区域的季风槽强度异常。(4)季风槽强度与MTTC频数异常密切相关,3个不同区域的季风槽以南海季风槽强度与MTTC频数异常的关系最为密切。MTTC异常偏少年大多出现在季风槽总体偏弱,各区域季风槽也偏弱的年份;MTTC异常偏多年可能出现在季风槽偏强的年份,也可能出现在季风槽总体偏弱但南海季风槽偏强的年份,且后者出现的概率更大一些。(5)季风槽强度的季节内变化能为T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季风槽同时处于30~60天振荡和准双周10~20天振荡的活跃期时,有利于MTT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 强度变化 热带气旋
下载PDF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热带气旋群发的研究Ⅱ.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高建芸 吕心艳 +1 位作者 张秀芝 江志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7,共10页
应用1979—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和OLR,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资料,探讨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TC(简称MTTC)群发的可能机理,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5~10月季风槽强度及形态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强弱、副高的位置以及... 应用1979—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和OLR,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资料,探讨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TC(简称MTTC)群发的可能机理,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5~10月季风槽强度及形态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强弱、副高的位置以及南半球澳洲冬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不同区域季风槽强度增强都可能导致MTTC群发。(2)MTTC群发与季风槽强度的低频振荡密切相关,当季风槽强度30~60 d振荡处于活跃期,准双周10~20 d的振荡也处于活跃期时,有利于MTTC的群发。(3)副高的位置、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以及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低频振荡的位相配置将影响季风槽强度和形态,进而影响MTTC群发。副高东退或位置偏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或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增强或同时增强,季风槽偏北或东伸,皆有利于MTTC群发;副高偏西偏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或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增强,季风槽偏南,该类型MTTC群发比例较低,群发次数偏少。(4)典型个例分析表明,由于季风槽强度和形态的差异造成MTTC主要生成区对流条件以及水汽条件的差异,致使MTTC群发的年际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 热带气旋 群发 影响机制
下载PDF
夏季南海季风槽与印度季风槽的气候特征之比较 被引量:35
9
作者 潘静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7-390,共14页
亚洲夏季风槽包括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即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夏季风槽。两个季风槽同属于热带夏季风系统,具有热带辐合带的性质。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受到的影响系统不同等原因,两个季风槽有明显的异同点。利用气候平均资料分析... 亚洲夏季风槽包括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即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夏季风槽。两个季风槽同属于热带夏季风系统,具有热带辐合带的性质。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受到的影响系统不同等原因,两个季风槽有明显的异同点。利用气候平均资料分析,揭示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季风槽的结构特征和演变特征的异同点,有利于提高对亚洲夏季风系统的认识。作者首先讨论了结构特征方面的差异,从季风槽的对流特征、环流场配置特征、热力结构特征等方面探讨了两个季风槽的区别,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夏季风槽在结构特征方面区别不算很大,都具有热带季风辐合带的典型结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明显的季风经圈环流,热力结构特征均是低层偏冷,中高层偏暖。相对来说,印度夏季风槽比南海夏季风槽强且深厚。其次对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夏季风槽的演变的气候特征所进行的分析表明,季风槽建立时间与季风爆发时间是一致的。南海夏季风槽爆发早且突然,撤退缓慢,维持时间长;印度夏季风槽则是渐进式的爆发,撤退迅速,维持时间较短。两个季风槽的温湿演变特征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印度夏季风 季风槽 气候特征
下载PDF
MJO对我国南海冬季风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群 黄焕卿 《海洋预报》 2016年第3期9-17,共9页
利用长时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澳大利亚气象局提供的MJO指数,研究了MJO对我国南海冬季风异常的影响和过程。结果表明,随着MJO的对流中心从西印度洋进入西太平洋,南海海面风场出现偏南风-东北风-偏南风异常的振荡现象,表明南海冬季风阶... 利用长时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澳大利亚气象局提供的MJO指数,研究了MJO对我国南海冬季风异常的影响和过程。结果表明,随着MJO的对流中心从西印度洋进入西太平洋,南海海面风场出现偏南风-东北风-偏南风异常的振荡现象,表明南海冬季风阶段性的间断和活跃,最明显的偏南风异常和东北风异常分别位于MJO第8—2位相和第5—6位相。通过合成MJO各位相下500 h Pa东亚大槽异常和200 h Pa东亚急流异常,我们进一步证实南海冬季风活跃期(MJO第5—6位相),东亚大槽加深,高空急流加强,我国华南沿海上空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东南边缘的引导气流利于冷空气南下直达南海。相反,在南海冬季风间断期(MJO第8—2位相),东亚大槽和高空急流均减弱,不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对200 h Pa垂直速度的分析表明,MJO深对流活动的东移,调整东亚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在高空表现为反气旋/气旋式环流异常交替发展东移,最终消失在北太平洋地区。一方面通过科氏力的作用,引起东亚高空急流的异常,进而影响东亚大槽的位置和强度,从而影响冷空气的南下;另一方面直接加剧南海海面风场异常的南北向振荡。因此,在做南海冬季风季内变化特别是大风天气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时,热带MJO活动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因子考虑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东亚大槽 南海冬季风 延伸期预报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金海 王黎娟 +1 位作者 徐海明 周兵 《新疆气象》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NCEP/NCAR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孟加拉湾槽加深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NCEP/NCAR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孟加拉湾槽加深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迅速扩展和传播,以及伴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和西太平洋副高连续东撤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与此同时,亚洲低纬地区的南北温差和纬向风切变也发生相应的突变。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印度半岛地形的陆面加热作用在其东侧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对于孟加拉湾槽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并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先于印度夏季风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大尺度特征 孟加拉湾槽 数值试验
下载PDF
夏季风期间南海对流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霍利微 郭品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逐日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分析了夏季风期间南海(105~120°E,5-20°N)对流活动的季节内振荡(ISO)特征及其对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及路径的影响,并采...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逐日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分析了夏季风期间南海(105~120°E,5-20°N)对流活动的季节内振荡(ISO)特征及其对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及路径的影响,并采用TC路径模式从大尺度环境场角度初步探讨了ISO对TC运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夏季风期间的南海对流活动存在活跃期、不活跃期交替更迭的ISO现象,与之对应的季风环流型存在显著差异:南海对流活跃(不活跃)表示南海夏季风活跃(不活跃),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强(弱)且向东伸展(向西撤退),副热带高压偏东(西),季风环流强(弱)。(2)南海夏季风活跃(不活跃)期,TC生成频数多(少)且生成位置偏西(东)。(3)针对西行进入135°E以西,25°N以南的这类西北太平洋TC(WNP-TC),在活跃期,多以偏西或西北路径直行进入南海;而不活跃期时,多转向北上不进入南海。(4)路径模式模拟结果显示:南海季风活跃(不活跃)时,大尺度环境场的引导作用有利于WNP-TC直行进入南海(转向北上,不进入南海)。同时,WNP-TC的生成位置越偏西越有利于WNP-TC进入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热带气旋生成和路径特征 南海对流活动 季节内振荡 季风槽 路径模式
下载PDF
一次粤西沿海地区强降水成因与GRAPES预报表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潮光 冯业荣 +2 位作者 黄青兰 管勇 李晓欣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59,共8页
利用NCEP 4次/d的1°×1°FNL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GRAPES_36 km模式预报资料,从天气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2010年6月28日强降水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系由于南海季风槽建立造成,实况形势... 利用NCEP 4次/d的1°×1°FNL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GRAPES_36 km模式预报资料,从天气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2010年6月28日强降水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系由于南海季风槽建立造成,实况形势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都符合南海季风槽的特征。强降水的辐合上升运动十分之明显,水汽辐合高值区与暴雨落区一致,强降水伴随南海季风槽建立同时发生。GRAPES_36 km模式对此次季风槽形势预报、物理结构描述得相当清晰,暴雨落区对应的高能区、强烈辐合区,模式描述相当准确,模式的提前量能够保证对此次季风槽造成的强降水作出提前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槽 强降水 GRAPES模式
下载PDF
广东阳江一次强降水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郭圳勉 黄先伦 +1 位作者 陈洁雯 梁国锋 《暴雨灾害》 2012年第3期272-279,共8页
2011年6月28—30日广东南部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连续强降水过程,其中29日强降水发生在季风涌背景下。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NCAR分辨率1°×1°再分析资料,着重分析29日受季风涌影响的强降水成因... 2011年6月28—30日广东南部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连续强降水过程,其中29日强降水发生在季风涌背景下。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NCAR分辨率1°×1°再分析资料,着重分析29日受季风涌影响的强降水成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季风槽偏强的背景下,季风涌的爆发和加强主要表现在低空急流的增强上;无论时间上和空间上,低空急流与强降水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左侧的强辐合与高层的强辐散相配合,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季风涌爆发后,不稳定能量得到再次积累,大气维持高温高湿的条件不稳定状态,有利于降水增大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涌 强降水 季风槽 低空急流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Double Summer Monsoon Troughs over East Asia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黎娟 管兆勇 +1 位作者 何金海 徐海明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7年第1期75-86,共12页
Based on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 investigation has been carri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double summer monsoon troughs over East Asia, which refer to the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trough (subtropical-trough) ... Based on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 investigation has been carri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double summer monsoon troughs over East Asia, which refer to the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trough (subtropical-trough)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trough (SCS trough),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S trough is stronger than the subtropical-trough either in convergence or convection. The subtropical-trough extends up to higher levels and inclines northward with altitude, while, the SCS trough extends up to a lower level, and its position is seldom changed. The SCS trough establishes early and abruptly with the low level positive relative vorticity appearing suddenly, and retreats slowly, but the subtropical-trough establishes step by step with the positive relative vorticity initially over the Yunnan- Guizhou Plateau and Guangxi areas spreading gradually northeastward, and withdraws rapidly. The onset of SCS trough is obviously indicated by the reverse of the easterly, b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btropical- troug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westerly enhancement. The subtropical-trough has clearly frontal property, yet the SCS trough has n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summer monsoon troughs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sea (SCS) climatological features
原文传递
CLIMATIC FEATURES OF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金海 徐海明 +1 位作者 王黎娟 周兵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3年第S1期19-34,共16页
The high quality dataset from the SCS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 and 40-year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arge-scale features and abrupt change in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during the... The high quality dataset from the SCS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 and 40-year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arge-scale features and abrupt change in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during the onset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It is found that the SCS summer monsoon establish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outh Asian high migrating swiftly from the eastern side of Philippines to the northern part of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Bay of Bengal trough and equatorial westerly over the Indian Ocean associated with the equatorial westerly expanding towards northeastward,and followed by the mid-low latitude interaction and continuous retreat eastward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Further study shows that th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the zonal wind vertical shear over the Asian lower latitudes also experience abrupt change during the onset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Numerical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the Indian Peninsula acts as a critical rol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 Bay of Bengal trough with a cyclonic difference circulation excited to the east side of the peninsula through ground sensible heating in such a way that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ccurs prior to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large-scale features the Bay of Bengal trough numerical experi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