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南缘攀枝花市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1
作者 李永军 卢萍 《暴雨灾害》 2024年第1期101-109,共9页
为更好地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复杂区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攀枝花市2015—2020年72个国家、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和欧洲中心0.25°×0.25°分辨率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攀枝花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 为更好地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复杂区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攀枝花市2015—2020年72个国家、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和欧洲中心0.25°×0.25°分辨率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攀枝花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攀枝花降水具有地形作用突出、北多南少的特点,降水日数是造成降水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2)攀枝花夜雨特征显著,呈单峰型,降水峰值出现在03时(北京时),因攀枝花位于干热河谷区,日间湿度小、夜间湿度大,夜间较饱和的大气更容易凝结,触发降水,湿度的日变化是攀枝花易发生夜雨的原因之一。(3)攀枝花干湿季分明,6—10月为攀枝花湿季,11月至次年5月为攀枝花干季,6月和10月是干湿转换的过渡期。6月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攀枝花雨季开始,干季逐渐结束;10月干燥的高原南支西风气流加强,雨季趋于结束,干季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特征 南亚高压 西南季风 南支绕流
下载PDF
DEFINITING AND ITS GEOLOGIC MEANING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被引量:6
2
作者 Liu Chiyang,Yang Xingke,Ren Zhangli,Wang Dingyi,Cheng Gang,Zheng Menl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23-224,共2页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t\|west trend structure began to be taken note to. Since the year of 1995, by a synthetic study to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that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s are well developed. These structures should b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because the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1 Spreading of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he six larger scale nearly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could be distinguished within the scope of east longitude 84°~96° and near Qiangtang Basin. The actual location of the six belts are nearly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six meridian of east longitude 85°,87°,89°,91°,93°,95° or located near these meridian. The six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spread in the same interval with near 2° longitude interval. The more clear and much more significance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are the two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of east longitude 87° and 89°. There are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in the west of east longitude 83°,81°, or near the longitudes. The structure belts spreading features,manifestation,geological function and its importance, and inter texture and structure are not exactly so same. The structure belts all different degree caused different reg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r gravity field and magnetic field. There is different scale near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between the b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QIANGTANG Basin south—north TREND STRUCTURE BELT transverse transform STRUCTURE strike\|slip adjustment division of east—west region oil & gas prospecting
下载PD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in Reef Carbonates from the Xisha Islands(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for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Paleoenvironment 被引量:2
3
作者 BI Dongjie ZHAI Shikui +5 位作者 ZHANG Daojun XIU Chun LIU Xinyu LIU Xiaofeng JIANG Longjie ZHANG Aibi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291-1301,共11页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trace elements,rare earth elements(REE),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reef carbonates from the well‘Xike-1’reef core of the Xisha Islands,the constraints on sediment provenance a...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trace elements,rare earth elements(REE),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reef carbonates from the well‘Xike-1’reef core of the Xisha Islands,the constraints on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paleoenvironment were defined.Variations of the terrigenous input into the paleoseawater were traced in detail and the paleoenvironment and sediment provenance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REE/LREE values in the reef carbonates a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Th and Al concentrations;however,their Al and Th concentrations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The lowest 87 Sr/86 Sr values in the reef carbonates generally coincide with the lowest values of Al,Th concentrations and the highest values of HREE/LREE.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HREE/LREE,Al concentrations,and Th concentrations of the reef carbonates are useful indexes for 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terrigenous inputs on the seawater composition in the study area.From top to bottom,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HREE/LREE values and Al,Th concentr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6 intervals;they are H1(0–89.30 m,about 0–0.11 Myr),L1(89.30–198.30 m,about 0.11–2.2 Myr),H2(198.30–374.95 m,about 2.2–5.3 Myr),D(374.95–758.40 m,about 5.3–13.6 Myr),L2(758.40–976.86 m,about 13.6–15.5 Myr),and H3(976.86–1200.00 m,about 15.5–21.5 Myr).Moreover,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HREE/LREE values coincides with that of the seawater δ^13C values recorded by benthonic foraminiferal skeletons from the drill core of ODP site 1148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but not with that of the seawaterδ18O values.The high uplifting rat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oincide with the high Th and Al concentrations and the low HREE/LREE values in the reef carbonates.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changes of terrigenous flux in the SCS are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Qinghai-Tibet Plateau uplifting and the variations of uplifting rates rather than paleoclimatic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paleoenvironmental and sediment provenance REEF CARBONATES the south China Sea(SCS) the 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位置与青藏高原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朱羿洁 张飞民 +1 位作者 杨耀先 王澄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0-67,共8页
通过合成分析、动力诊断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夏季南亚高压位置与青藏高原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并分析了水汽输送和高原非绝热加热的特征及作用。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南(西北)时,对应着高原东部水汽辐合(散)显著、水汽输送显著偏强(... 通过合成分析、动力诊断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夏季南亚高压位置与青藏高原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并分析了水汽输送和高原非绝热加热的特征及作用。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南(西北)时,对应着高原东部水汽辐合(散)显著、水汽输送显著偏强(弱),而高原西南部水汽辐散(合)显著,是造成高原东部降水显著偏多(少)、高原西南部降水显著偏少(多)的重要原因。高原东部大气凝结潜热加热异常有助于南亚高压位置与高原降水关系的维持。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南(西北)时,高原西北部降水显著偏多(少),与该地区地表潜热偏强(弱)、大气低层位势高度偏低(高)有关,但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南亚高压 年际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平流层臭氧谷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鹏 李永炽 +1 位作者 景国乐 常舒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2-1193,共12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43年(1979-2021年)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42年(1980-2021年)全球再分析资料两种臭氧浓度数据,并结合南亚高压、平均海表温度和环流场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上空的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Upper Troposph...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43年(1979-2021年)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42年(1980-2021年)全球再分析资料两种臭氧浓度数据,并结合南亚高压、平均海表温度和环流场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上空的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UTLS)臭氧时空分布以及臭氧谷双心结构形成机制。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发生臭氧损耗,又称青藏高原臭氧谷,呈双心结构。研究表明,典型厄尔尼诺对于青藏高原UTLS区域臭氧损耗有促进作用;典型拉尼娜影响则相反,臭氧损耗减弱。厄尔尼诺气候影响下,次年西太平洋海温异常负值,在200 hPa高度上形成罗斯贝波向西输送至印度洋,最后加强青藏高原背后的孟加拉湾槽,使得低层气流辐合上升,风场转移空气从对流层到平流层下层,同时南压高压加强,所控制的范围臭氧柱总量纬向偏差(TCO^(*))较多年异常偏小,臭氧含量减少。相比之下,在拉尼娜气候影响下,西太平洋海表异常升温,最后使得青藏高原上空气流下沉,风场从平流层吹向对流层,南压高压减弱导致TCO^(*)值较多年异常偏大,臭氧含量增加。因此,厄尔尼诺会加强对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影响,而拉尼娜会减弱对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ENSO 臭氧谷 南亚高压
下载PDF
近60年青藏高原季风期降水的南北变化特征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灏 胡泽勇 +2 位作者 杨耀先 樊威伟 路富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8-857,共10页
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一直是被研究的重点,国外的学者更多地关注的是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但是其本身的气候变化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变化中的重要分量。随着南亚夏季风的建立和副热带急流的北抬,高原降水呈现... 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一直是被研究的重点,国外的学者更多地关注的是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但是其本身的气候变化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变化中的重要分量。随着南亚夏季风的建立和副热带急流的北抬,高原降水呈现出多尺度变化和多因子影响的特征。本文基于1961-2020年的GPCC逐月降水资料和ERA5逐月再分析数据的环流场数据,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5-9月季风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分析了夏季风期高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的机制。结果表明:气候平均态下,高原降水自5月开始增强并向北推进,并于7月延伸至高原中部;9月份后高原降水开始南撤;季风期降水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第二模态显示,以唐古拉山为界,高原南北部季风期降水异常呈南北反向的偶极性分布。在年代季尺度上,高原南部降水1961-1980年偏少,1981-2002年较多,2002-2019年又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来看,1961-2020年的60年间,季风期高原南部降水呈略微减少的线性趋势,这可能和南亚夏季风的衰退有关。高原北部降水基本和南部呈相反变化,1961-2020年间,季风期高原北部降水则存在着28 mm·(10a)^(-1)增加的趋势,高原南部降水呈-3 mm·(10a)^(-1)略微减少趋势。对应高原南部和北部降水的大气环流结果表明,高原南部降水主要受南亚夏季风影响,南亚夏季风的推进及撤退直接影响着高原南部的降水的增加和减少,而高原北部降水则与中纬度西风急流中的Rossby波传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 环流 南亚季风 西风急流
下载PDF
青海南部高原高寒草场退化机理及生态重建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海峰 刘峰贵 +1 位作者 周强 朵海瑞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5-120,共6页
在阐述青海南部高原草场退化现状的基础上,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草场退化的成因及机理,认为高原自然地理环境本身的脆弱性、自然灾害及不适当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该地区草场退化的主导因子,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对其进行恢复和... 在阐述青海南部高原草场退化现状的基础上,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草场退化的成因及机理,认为高原自然地理环境本身的脆弱性、自然灾害及不适当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该地区草场退化的主导因子,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对其进行恢复和重建的宏观策略,提出了用控制论及系统工程方法对其进行治理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南高原 草场退化 系统工程 生态系统重建
下载PDF
基于GIS的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海峰 白永平 刘峰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9-104,共6页
本文根据青南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及2002年人口、经济等社会人文要素和1949-2000年自然灾害统计数据与相关文献,运用ARCGIS 9.0及ARCVIEW 3.2软件建立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并生成区划基本单元... 本文根据青南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及2002年人口、经济等社会人文要素和1949-2000年自然灾害统计数据与相关文献,运用ARCGIS 9.0及ARCVIEW 3.2软件建立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并生成区划基本单元,运用自下而上区域合并的方法得到青南高原自然灾害区划小区,结合自上而下区域划分的方法将青南高原自然灾害划为4个一级灾害区10个二级灾害区,得到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南高原 GIS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孕灾环境 致灾因子 承灾体
下载PDF
青海南部高原冬半年气温、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雪灾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靳立亚 吴永森 秦宁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4-413,共10页
利用1959—1993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青南高原15个台站的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距平资料,采用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青南高原地区冬半年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得到了降水与... 利用1959—1993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青南高原15个台站的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距平资料,采用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青南高原地区冬半年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得到了降水与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及其反映这些典型场的年际演变规律的时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降水、气温异常的时变特征与青南高原不同区域出现较严重雪灾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南高原 气温 降水 雪灾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南区) 被引量:35
10
作者 王立全 朱弟成 潘桂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3-420,共8页
青藏高原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和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地质作用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域主要结合带和断裂带时空分布的查证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提供了基础资料;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高... 青藏高原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和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地质作用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域主要结合带和断裂带时空分布的查证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提供了基础资料;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和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获得,为探讨藏南基底的形成机制、折返过程提供了新资料;一些地层及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确定,为区域地层系统的建立、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些岩浆岩岩石类型的发现及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获得,为建立区域岩浆岩的时空格架和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资料;重要不整合接触关系和沉积相的确定,为区域构造-岩相古地理恢复和沉积盆地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区调成果,为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演变和古大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人文古迹、生态环境、旅游地质等方面取得众多进展,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古人类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矿产资源调查取得众多新发现,为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部 区域地质调查 主要进展和成果
下载PDF
青南高原登额曲流域的细石叶工艺 被引量:12
11
作者 韩芳 蔡林海 +4 位作者 杜玮 何元洪 李佩 马春燕 吕红亮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69,共17页
本文以2012年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登额曲下游河段调查所得的细石核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该流域的细石叶工艺。研究表明,石制品原料为通天河两岸的河滩砾石,主要为硅质岩。流域内楔形细石核为主要类型,细石核原型以石片为主,台面更新频繁,... 本文以2012年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登额曲下游河段调查所得的细石核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该流域的细石叶工艺。研究表明,石制品原料为通天河两岸的河滩砾石,主要为硅质岩。流域内楔形细石核为主要类型,细石核原型以石片为主,台面更新频繁,可见局部更新和全部更新两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沿台面周缘向内打下浅平、细小的片疤,全部更新表现为将原台面全部修掉。细石核楔状缘预制包括两面加工和单面加工两种方式。作业面更新可见局部更新、全部更新和作业面转移三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修掉原有作业面的一部分,全部更新即将原有作业面全部修掉,作业面转移表现为转向细石核后缘继续剥取细石叶。细石叶工艺对比研究显示,该区域细石叶工艺与"阳原技术"和"拉乙亥技术"在细石核原型选择、毛坯制作、台面更新以及细石叶剥取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南高原 登额曲 细石叶 楔形细石核
下载PDF
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SinoProbe-06项目介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群策 李宏 +3 位作者 廖椿庭 吴满路 崔效锋 杨树新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01期113-124,共12页
固体地壳的应力状态是地壳的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地壳表面和内部发生的各种构造现象及其伴生的各种地质灾害都与地壳应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地应力测量与监测不仅为深入认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机制,进而为强震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而且也... 固体地壳的应力状态是地壳的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地壳表面和内部发生的各种构造现象及其伴生的各种地质灾害都与地壳应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地应力测量与监测不仅为深入认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机制,进而为强震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而且也是地球动力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将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如深埋隧道、水电工程、深部能源开采、核废料处置场地的选址等深部地下工程的勘测设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是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试验研究”所属的第六项目。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专项的总体科学目标,开展系统的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及其实验对比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现场实际测试,对现有各种主要的地应力测试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进行总体评价和研究,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和相关测试系统的创新性研发,从整体上提升现有主要地应力测试方法的技术水平;在北京地区建立深孔地应力综合观测试验站;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构建地应力监测网络,进而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球动力学野外试验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测量与监测 地震预测 地球动力学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缘新生代磨拉石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向芳 王成善 朱利东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5-519,共5页
青藏高原南缘前陆盆地中的磨拉石主要沉积在小喜马拉雅带和次喜马拉雅带中 ,次之出现在冲积平原带。最老的新生代磨拉石为分布于 Potwar高原 (巴基斯坦 )的 Murree组 ,时代为始新世中期 -早中新世末。前陆盆地中分布最广泛的为 Siwalik... 青藏高原南缘前陆盆地中的磨拉石主要沉积在小喜马拉雅带和次喜马拉雅带中 ,次之出现在冲积平原带。最老的新生代磨拉石为分布于 Potwar高原 (巴基斯坦 )的 Murree组 ,时代为始新世中期 -早中新世末。前陆盆地中分布最广泛的为 Siwalik群 ,它占据了次喜马拉雅带的绝大部分 ,时代主要为中新世 -上新世早期。更新的磨拉石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平原带中 ,为第四纪的冲积物。总的来看 ,前陆盆地中的新生代磨拉石表现出向上变粗变厚、向南变细变新的变化趋势 ,并有盆地西部先沉积的特征。结合前人关于古印度扇、印度扇、孟加拉扇的研究资料 ,可以发现青藏高原南缘的造山作用具有向南生长的特点 ,同时该区出现早期东高西低、后期西高东低的地形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青藏高原 新生代 磨拉石 造山演化 形成机制 降升方式
下载PDF
青南高原细粒棘球绦虫mtDNA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淑梅 S.Maillard +3 位作者 赵海龙 王虎 J.M-Bart R.Piarroux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与方法为了全面掌握青南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种内变异,我们首次应用mtDNA的coxI基因,nadI基因和atp6基因检测了55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37个人体分离株,18个动物分离株)的基因多态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所检测的55个细粒棘球绦虫分... 目的与方法为了全面掌握青南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种内变异,我们首次应用mtDNA的coxI基因,nadI基因和atp6基因检测了55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37个人体分离株,18个动物分离株)的基因多态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所检测的55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与GenBank中检索到的普通羊株(G1型)基因同源性达到90%以上,均为普通羊株(G1型)。将mtDNA相加(共1 327bp)后得到了13个基因型,均被GenBank收录。结论1)55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均为普通羊株(G1型);2)结果所得的13个基因型中,既有世界上广泛分布的,也有本研究首次报道的,充分说明青南地区细粒棘球绦虫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流行病学特征,青南高原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导致细粒棘球绦虫的特殊的核苷酸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基因多态性 线粒体DNA 青南高原
下载PDF
青南高原天然牧草返青期与地温关系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国胜 李希来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7-51,共5页
通过对青海省青南高原同德、河南、曲麻莱和甘德县天然牧草返青期的分析,找到了影响牧草返青期的地温指标;然后,运用谐波分析方法,对青南高原各地历年地温指标出现日期寻找变化规律,进行拟合;最后,作出青南高原天然牧草返青期预报。
关键词 牧草 反青期 预报 地温
下载PDF
PVC-Dot-ELISA在人群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淑梅 王虎 +5 位作者 曹得萍 赵海龙 久美才仁 阿旺晋美 刘凤洁 PeterMSchantz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11-14,共4页
用PVC板Dot-ELISA在青南高原进行了人群白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人群包虫病血清阳性率为16.01%,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3.13%和18.89%,女性高于男性。牧民、半农牧、僧侣、干部、学生、农民及其他职业人鲜血清阳性率分别... 用PVC板Dot-ELISA在青南高原进行了人群白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人群包虫病血清阳性率为16.01%,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3.13%和18.89%,女性高于男性。牧民、半农牧、僧侣、干部、学生、农民及其他职业人鲜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0.27%、16.20%、1250%、10.41%、7.63%、5.71%、12.80%,以牧民的血清阳性率最高。随年龄的增加,人群包虫病血清阳性率越高(P<0.01),~10岁为3.25%,~20岁为13.06%,~30岁为16.27%,~40岁为16.49%,~50岁为21.18%,~60岁为23.66%,~70岁为24.72%,~80岁为44.00%。经统计学检测,男性与女性、不同职业人群及各年龄段人群包虫病血清阳性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VC-Dot-ELISA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快速直读,适于基层诊断应用和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C-Dot-ELISA 包虫病 流行病学
下载PDF
1998年5月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诊断和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正山 彭京备 +1 位作者 张道民 张庆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7-566,共10页
利用NCEP/NCAR高空格点和TBB资料,通过大气热源、水汽汇和准地转位涡方程诊断分析,以及中期数值模拟试验,讨论了南海夏季风建立的中期突变过程物理机制,也讨论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海季风建立之前,在孟加拉湾... 利用NCEP/NCAR高空格点和TBB资料,通过大气热源、水汽汇和准地转位涡方程诊断分析,以及中期数值模拟试验,讨论了南海夏季风建立的中期突变过程物理机制,也讨论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海季风建立之前,在孟加拉湾有热带气旋发展,我国华南和南海地区受南下冷空气的锋面系统影响,该两个天气系统产生的降水凝结潜热的作用,增强了从孟加拉湾到南海、西太平洋低纬地区的低层西南气流及高空东风气流,並使200 hPa层上反气旋北跃到22°N附近,导致南海夏季风建立。1998年5月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主要是前期这两种热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原的感热作用加强了四周低层气流向髙原的辐合及髙层气流向外的辐散,从而有利于夏季风建立,但相对于降水凝结潜热作用,影响较小。高原地形动力作用对西风带系统有明显的动力阻滞作用,有利于反气旋北上,但对低纬上下层风场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青藏高原 位涡 热带气旋 冷空气活动
下载PDF
1981和1982年夏半年高原地区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活动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跃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8-281,共4页
利用1981和1982年5—9月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100hPa高度场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典型的“西涝东旱”年(1981年)、“西旱东涝”年(1982年)5—9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及... 利用1981和1982年5—9月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100hPa高度场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典型的“西涝东旱”年(1981年)、“西旱东涝”年(1982年)5—9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低频振荡是显著的,南亚高压活动与此密切相关;1981和1982年南亚高压活动的低频振荡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东西方向基本上呈反位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南亚高压 大气 低频振荡
下载PDF
试论藏中南低速低阻层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金高 王全海 +3 位作者 周祖翼 李志 姚鹏 杨成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38,共12页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青藏高原热”的地学研究对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的积累 ,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体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形成演化模式及地壳层圈结构模式 ;2 0世纪末至今 ,喷流型矿床的发现和国土资...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青藏高原热”的地学研究对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的积累 ,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体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形成演化模式及地壳层圈结构模式 ;2 0世纪末至今 ,喷流型矿床的发现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全面实施 ,使得“青藏高原”再次成为新的热点研究区。笔者试图将前人的基础地学研究成果与矿床的最新研究成果融为一体 ,进一步探讨全国重点成矿片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 ,年楚河 )成矿带的成矿动力学与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笔者认为 ,该区地壳深部区域性展布的低速低阻层 (部分熔融状态的高温热源体 )是导致“一江两河”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速低阻层 成矿作用 地质构造 成矿动力学 形成演化模式 时空分布规律
下载PDF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构造挤出及其对中国东部裂陷盆地晚期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岳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2-169,共8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走滑 -冲断变形系统的运动学和年代学分析以及华北地区新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提出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 3阶段向东构造挤出的运动学模式 ,论述了每一个挤出阶段构造形变图像和块体运动方式 ,讨论了构造挤出对中国... 基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走滑 -冲断变形系统的运动学和年代学分析以及华北地区新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提出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 3阶段向东构造挤出的运动学模式 ,论述了每一个挤出阶段构造形变图像和块体运动方式 ,讨论了构造挤出对中国东部裂陷盆地油气晚期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阶段构造挤出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的 12~5Ma期间 ,最显著的构造形变特征是鲜水河断裂带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红河断裂右旋走滑运动和川滇地块向东挤出。这期构造挤出使整个华南地块发生逆时针旋转 ,在南海北部大陆架产生右旋拉伸剪切应力场 ,引起珠江口盆地近东西向伸展断裂系统的复活。第二阶段构造挤出发生在上新世 -早更新世的青藏运动时期 (约 4~ 0 8Ma) ,最显著的构造变形特征包括昆仑 -秦岭断裂系和海原断裂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华北地区次级地块的逆时针旋转、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堑系的引张变形、大渤海湾盆地内部北北东向断裂右旋剪切活动和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等。这期构造挤出使华南地块发生顺时针旋转。第三阶段挤出作用发生在中晚更新世以来 ,川滇地块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带发生顺时针涡轮状旋转 ;岷山 -龙门山构造带以走滑运动为主 ,地壳缩短作用较弱 ;华南地块向东挤出作用减弱。新生代这 3期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出构造 青藏高原 华南地块 华北地区 郯庐断裂 晚新生代 晚期油气成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