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ry Intrusion Analysis of A Heavy Rainstorm in Southern Shaanxi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瑞芳 郭大梅 +1 位作者 李萍云 侯建忠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12期25-29,共5页
[Objective] One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in the south area of Shaanxi was expounded.[Method] By employing the NCEP/NCAR 1°×1°reanalysis data,routine observation and automatic precipitation station dat... [Objective] One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in the south area of Shaanxi was expounded.[Method] By employing the NCEP/NCAR 1°×1°reanalysis data,routine observation and automatic precipitation station data,the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field of regional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th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from July 16-18 in 2010 was expounded.By dint of physical quantity such as the meridional wind,relative humidity and false relative temperature,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y intrusion and its role in rainstorm were expounded.[Result] The mild and high latitude at 500 hPa was stable.The continental high pressure and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were stable.The 700 and 850 hPa shear lines or low vortexes were the main influence system that resulted into large scale of rainstorm in south Shaanxi.The landing typhoon had distinct influences on the importance of storm.The influence of typhoon and subtropical high was mutual.It not only formed and strengthened the torrent in the low air,also transmitted water vapor and energy incessantly to the south area of Shaanxi,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augment of rainstorm.There were two distinct dry intrusions in the rainstorm process,showing a dense dry layer in the high layer of convective layer.The existence of dry layer was conduct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convective unstable energy in the low layer.The release of convective unstable energy could transmit warm and wet airstream in the low level to the higher level,being conductive to the occurrence of precipitation.The analysis of θse in the warp direction vertical profile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frontal zone in this rainstorm process and the dry air activity in this rainstorm process was very strong.[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the forecast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STORM Dry air intrusion south area of shaanxi China
下载PDF
陕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书祥 王健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704-706,712,共4页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分析陕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现状,为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以期达到提高陕南城镇居民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调查结果表明,陕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认知正确;主要健身场地是广场、公园、山...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分析陕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现状,为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以期达到提高陕南城镇居民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调查结果表明,陕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认知正确;主要健身场地是广场、公园、山地和运动场;方式是散步和跑步.中老年女性锻炼的稳定性较高,青年人稳定性差.应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健身环境;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居民健身习惯的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地区 城镇居民 体育健身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强菲 赵法锁 党亚倩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7-562,共6页
陕南秦巴山区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陕南28个县(区)的县域地质灾害区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其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得出结论... 陕南秦巴山区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陕南28个县(区)的县域地质灾害区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其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得出结论:地质灾害沿主要河流、断裂、交通干道两侧一定范围内呈"带状"分布;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年平均降雨量小于1 0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随年平均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年平均降雨量小于8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最大;多数滑坡主要发生倾角范围在为20°~40°范围内;崩塌主要发生在多数崩塌倾角范围为40°~60°范围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中低山区;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泥盆系和元古宇地层岩性区;断裂的规模越大,对其两侧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也越大,深大断裂凤镇-山阳断裂带灾害点密度最大;宝成铁路两侧1km范围内灾害点密度最大。分析结论为陕南移民搬迁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防治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秦巴山区 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人类工程活动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计算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寇青青 运剑苇 +3 位作者 刘淑婧 张卫华 靳军英 李菀劼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117,共6页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计算方法和考虑因素直接影响着受水区在调水工作中的参与热情.本研究以南水北调陕西汉中、安康、商洛水源区及京、津、冀、豫受水区为研究区,在考虑水源区水土保持建设、受水区水市场情况、水源区水资源价值、水源...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计算方法和考虑因素直接影响着受水区在调水工作中的参与热情.本研究以南水北调陕西汉中、安康、商洛水源区及京、津、冀、豫受水区为研究区,在考虑水源区水土保持建设、受水区水市场情况、水源区水资源价值、水源区排污权损失价值基础上,加入未来水资源调度机会成本、市民意愿支付差价占比及意愿支付补偿额占比,重新计算生态补偿总量.得陕西水源区当前可计算的受水区补偿额为62.42亿元/年.为发展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计算提供新的计算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南水北调 陕西水源区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汉丹江(陕西段)流域水质预测 被引量:3
5
作者 冯民权 胡芳 +1 位作者 吴波 党志良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目的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水质。方法率定参数,利用一维水质模型预测水质。结果预测结果表明,不满足水质要求的功能能枯水年占90.9%,平水年占86.4%,丰水年占68.2%。结论大部分水环境功能区将不能满足水质要求。
关键词 南水北调 水质预测 水质模型
下载PDF
陕南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研究
6
作者 岑道权 赵明珠 汪占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80-83,95,共5页
陕南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了支出增长强劲、消费结构多元化发展、特色消费兴起、居住环境快速改善等特点。同时还存在居民收入增幅有限、居民消费观念落后、消费水平在低层次徘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制... 陕南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了支出增长强劲、消费结构多元化发展、特色消费兴起、居住环境快速改善等特点。同时还存在居民收入增幅有限、居民消费观念落后、消费水平在低层次徘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政府要从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入手,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居民合理改善住房建设,拓展农村居民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拉动特产消费需求,建立信用支持体系,培育农村资金市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陕西"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 农村居民 消费
下载PDF
基于AHP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陕西水源区的经济影响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纪红 王晓峰 赵璐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104-108,共5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其中各层次的判断矩阵以及单项指标在工程经济评价中的权重.中线工程的实施对陕西水源区经济影响中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陕西水源区 经济影响 AHP法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陕西水源区的综合影响评价
8
作者 王晓峰 王纪红 +1 位作者 赵璐 赵建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5-1079,共5页
目的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陕西水源区产生的综合影响,为其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AHP法为主,建立综合影响评价递阶层次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工程的实施对陕西水源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最... 目的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陕西水源区产生的综合影响,为其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AHP法为主,建立综合影响评价递阶层次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工程的实施对陕西水源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态环境,最小的是社会发展。结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陕西水源区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其影响也是全面的、深远的,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政策和措施,对负面影响较大的方面加大补偿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陕西水源区 综合影响评价 AHP法
下载PDF
陕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与金铜铅锌矿床分布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董王仓 张宽房 高怀雄 《陕西地质》 2003年第1期10-18,共9页
依据陕南秦岭造山带区域地质及重力资料 ,按是否露出地表将前寒武纪基底划分为出露基底和隐伏基底两种类型。其中 ,圈定出露基底 1 5处 ,解译推断隐伏基底 6处。小秦岭—北秦岭地区的基底大多露出地表 ,其总体具典型华北地块基底特征 ;... 依据陕南秦岭造山带区域地质及重力资料 ,按是否露出地表将前寒武纪基底划分为出露基底和隐伏基底两种类型。其中 ,圈定出露基底 1 5处 ,解译推断隐伏基底 6处。小秦岭—北秦岭地区的基底大多露出地表 ,其总体具典型华北地块基底特征 ;南秦岭、勉略阳及北大巴山地区的出露基底则呈较零散的孤岛状分布 ,而隐伏基底向南、北两侧扩展延伸范围较大且基本连为一体 ,基底性质总体具典型扬子地块双层基底特征。区内已知大—中型金、铜、铅锌矿床 (田 )及Au、Ag、Cu、Pb、Zn元素化探异常密集区 (带 )的分布大多与前寒武纪基底有关。前寒武纪基底与上述矿产和化探异常间的分布关系 ,无疑为今后本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产勘查评价及成矿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地区 前寒武纪基底 金矿床 铜矿床 铅锌矿床 分布关系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周静静 张晓敏 +2 位作者 赵法锁 李辉 刘海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544-553,共10页
陕西省是中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而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灾情尤为严峻,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意义重大。文章以陕南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基于GIS技术与2001—2016年研究区地质灾害灾情数据,分析研究了区内... 陕西省是中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而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灾情尤为严峻,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意义重大。文章以陕南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基于GIS技术与2001—2016年研究区地质灾害灾情数据,分析研究了区内地质灾害与各指标因子之间的敏感性关系,并确定了高程、岩土体类型、断裂构造、降雨等7个影响地质灾害发生较大的因子作为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其次,以各指标条件下地质灾害数量和累计发生频次曲线斜率的突变为依据,对评价指标因子进行状态分级。最后,运用信息量法建立栅格数据模型展开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危险性、较高危险性、中危险性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10.52%、28.31%、30.19%,区内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信息量模型的预测精度为90.16%。文章将经验知识与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GIS 指标因子 信息量 危险性评价 陕南秦巴山区
下载PDF
南水北调陕西水源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被引量:11
11
作者 钟原 陈菊红 +2 位作者 马安妮 杜金柱 王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9-124,共6页
以陕西水源区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从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并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衡量了水土保持项目效果。结果表明:总体来看,... 以陕西水源区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从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并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衡量了水土保持项目效果。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水土保持项目改善了陕西水源区整体质量,但在不同效益之间存在差异。基础效益方面表现最优,治理度、土地利用率、道路硬化率等有大幅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次之,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提高率和资金产投比等提升不够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项目对受教育程度、农产品商品率等拉动不足。该研究为南水北调工程水土保持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陕西水源区 水土保持 效益评价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污染源排放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蕾 姚志鹏 +4 位作者 吴蕊 关建玲 罗仪宁 柴杨扬 和莹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7,共7页
基于2008—2012年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等分析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污废水及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表征水源区污染源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2年水源区污废水和NH_... 基于2008—2012年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等分析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污废水及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表征水源区污染源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2年水源区污废水和NH_3-N年排放总量呈显著上升趋势,COD、As、Pb、Cd、Cr和Hg年排放总量呈抛物线型变化,总体上COD、Pb、Cd年排放总量增加,As、Cr和Hg年排放总量降低。水源区污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空间差异明显,污废水、COD和NH_3-N排放涉及流域所有区县,其排放量从干流到流域边缘呈现较明显的梯度变化,即位于流域中心或地级市行政中心的区县排放量明显高于位于流域边缘的区县;As、Pb、Cd、Cr和Hg排放量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主要分布在勉县等8个区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陕西 水源区 污染源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亚菲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1年第2期81-90,共10页
国内理论界对于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研究多偏重于研究生态补偿的价值和意义、补偿的方式以及补偿的数额等方面,而对补偿的性质、补偿主体、补偿主体间的责任分配、补偿数额的确定依据等问题研究甚少,也不深入。陕南地区作为南水北... 国内理论界对于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研究多偏重于研究生态补偿的价值和意义、补偿的方式以及补偿的数额等方面,而对补偿的性质、补偿主体、补偿主体间的责任分配、补偿数额的确定依据等问题研究甚少,也不深入。陕南地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因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生态补偿。但补偿还存在立法滞后,利益相关方界定不清;补偿数额少,资金缺口大;补偿过度依赖纵向转移支付;地区间对口支援少;补偿体制机制未建立等问题。为此,应当积极争取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严格扶贫与补偿的区别,发挥补偿的环境保护功能;强化生态移民制度;把调水工程补偿与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结合起来;还应当深入开展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实现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 陕西水源区 生态功能区 水源区生态补偿
下载PDF
南秦岭柞山地区铅银锌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鹏 《地质学刊》 CAS 2021年第4期349-365,共17页
南秦岭柞水银洞子—山阳桐木沟铅银锌矿带地处陕西柞山地区中部,位于中秦岭晚古生代弧前盆地的柞水—山阳矿集区内。该带东西长约71 km,南北宽1~7 km。对带内银洞子(铜)铅银菱铁矿床、黑沟铅锌菱铁矿床、桐木沟锌矿床、南沟(银)铅矿床... 南秦岭柞水银洞子—山阳桐木沟铅银锌矿带地处陕西柞山地区中部,位于中秦岭晚古生代弧前盆地的柞水—山阳矿集区内。该带东西长约71 km,南北宽1~7 km。对带内银洞子(铜)铅银菱铁矿床、黑沟铅锌菱铁矿床、桐木沟锌矿床、南沟(银)铅矿床和松林沟铅矿点的地质、矿体、蚀变、矿化规律进行总结,发现矿体均严格产于中-上泥盆统青石垭组,具有明显的时控、层控、岩控及后期热液改造成矿特征,属典型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热液改造层控矿床,构成与晚古生代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热液改造作用有关的铅锌银成矿系列。建立以层控+热液改造为主控矿条件,以青石垭组热水沉积岩+断裂+化探异常+硫化物、重晶石、菱铁矿蚀变分带为组合的找矿模型,对柞山地区金属矿的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银锌矿床 找矿模型 成矿规律 热水喷流沉积-热液改造 层控矿床 南秦岭 陕西柞山
下载PDF
不同密度和带型套种对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杨飞 王宏军 +1 位作者 王阳峰 牛青 《陕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4期71-74,共4页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植是陕南山区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文章通过设置两个帯型、三个密度,研究结果表明,1.67 m双套双带型中马铃薯的适宜密度为667 m^(2)3500株时产量最高、效益较好。1.1 m双套单带型中马铃薯的适宜密度为667 m^(2)450...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植是陕南山区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文章通过设置两个帯型、三个密度,研究结果表明,1.67 m双套双带型中马铃薯的适宜密度为667 m^(2)3500株时产量最高、效益较好。1.1 m双套单带型中马铃薯的适宜密度为667 m^(2)4500株时,产量最高、效益较好。在帯型选择上应结合市场行情,以效益为指导,选择合适帯型,提高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山区 马铃薯 帯型 密度
下载PDF
陕南的史前考古文化与族群分布
16
作者 刘烨 王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53,共11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陕南地区史前考古遗址的分布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认为最迟在距今60万年前陕南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国早期史前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南地区史前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式的广泛分布和文化类型的多样性,...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陕南地区史前考古遗址的分布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认为最迟在距今60万年前陕南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国早期史前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南地区史前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式的广泛分布和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则表明这一地区早期人群流动的频繁及其与多种族群活动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旧石器时代在陕南活动的主要是以汉水上游和南洛河上游旧石器文化为代表的两大人群;新石器时代早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人群进入陕南并在此活动;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陕南则呈现了以黄河中游流域为主的华夏族群先民和以长江中游流域为主的三苗族群先民交互影响的态势,而巴族先民的文化因素也开始在陕南显现,从而为陕南地区早期文化和族群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交融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 史前考古文化 族群分布与互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