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in East Yunnan(South China)and the minimum constraint for the lungfish-tetrapod split 被引量:3
1
作者 Wenjin ZHAO Xiaolin ZHANG +2 位作者 Guodong JIA Yan’an SHEN Min Z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0期1784-1797,共14页
The Silurian-Devonian interval is an essential period in Earth history for witnessing the rise of sarcopterygian fishes and terrestrial vascular plants.In addition to its implication in glob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 The Silurian-Devonian interval is an essential period in Earth history for witnessing the rise of sarcopterygian fishes and terrestrial vascular plants.In addition to its implication in glob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the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SDB)in East Yunnan closely relates to the minimal and maximal estimated dates for the lungfish-tetrapod split.Several geochemical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values and curves ofδ^(13)C_(org),δ^(13)Ccarb and TOC are obtained from the continuous SDB sequence in Dahe,Yiliang County,East Yunnan.The results reveal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δ^(13)C_(org) shift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Yulungssu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and the peak value(−20.0‰)in the sample YD-25 from the lowermos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replicating theδ^(13)C_(org) variation trend from the uppermost Silurian to the lowermost Devonian worldwide.Theδ^(13)C_(org) variation across the SDB at the Dahe Section resembles the SDB curve from the borehole Klonk-1 drilled at the top of the Klonk GSSP in the Prague Basin,Czech Republic.As such,we place the SDB in the Dahe Area between the samples of YD-17 and YD-18 from the lowermost par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This SDB assignment is corroborated by new findings of Early Devonian thelodont Parathelodus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 in Qujing Area.The resolution of the SDB in Dahe,coupled with available paleontological data and the biostratigraphic zonation in East Yunnan,has provided vital data for the geological ages of the fish-bearing strata in East Yunnan.The earliest rhipidistian Youngolepis from the Xishancun Formation(Lochkovian,Devonian)and earliest stem-sarcopterygian Psarolepis from the Kuanti Formation(Ludfordian,Silurian)in East Yunnan indicate that the split between lungfish and tetrapods occurred between 426.5 and 416.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isotope stratigraphy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east yunnan south China Lungfish-tetrapod split Calibration date
原文传递
滇东—川西下二叠统白云岩的形成机理——玄武岩淋滤白云化 被引量:99
2
作者 金振奎 冯增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83-389,共7页
在滇东- 川西地区的下二叠统中,白云岩发育,并可分两种类型: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块状白云岩呈浅灰色、灰色,主要由细晶或中晶白云岩石组成。白云岩的δ13 C 为+ 0 .8 ‰~+ 3 .5 ‰,平均+ 2 .7 ‰;δ18 ... 在滇东- 川西地区的下二叠统中,白云岩发育,并可分两种类型: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块状白云岩呈浅灰色、灰色,主要由细晶或中晶白云岩石组成。白云岩的δ13 C 为+ 0 .8 ‰~+ 3 .5 ‰,平均+ 2 .7 ‰;δ18 O为- 6 .8 ‰~- 9 .1 ‰,平均- 7 .8 ‰。 Sr 为25 ×106 ~52 ×106 ,平均39 ×106 ; Na 为52 ×106 ~74 ×106 ,平均64×106 。斑状白云岩呈灰色,由白云岩斑块和交代残余的石灰岩斑块组成,其中白云岩斑块含量大于50 % 。白云岩斑块呈云朵状,大小多为几厘米至二十几厘米。白云岩斑块由细晶和中晶白云石组成。白云石呈自形或半自形,含量60 % ~90 % 。白云石的δ13 C 为+ 3 .1 ‰~+ 4 .0 ‰,平均+ 3 .6 ‰;δ18 O 为- 6 .4 ‰~- 8 .1 ‰,平均-7 .4 ‰。 Sr 为46 ×106 ~68 ×106 ,平均55 ×106 , Na 为60 ×106 ~89 ×106 ,平均74 ×106 。各种资料表明,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成因相同,只是白云化程度不同。白云岩是在埋藏环境中较高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 川西 下二叠统 白云岩 玄武岩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古深断裂活化与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以川南—滇东和中扬子褶皱-冲断系为例 被引量:24
3
作者 吴根耀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6-253,共8页
基于花岗岩侵入、构造变形和磨拉石建造(或长期隆起)提出川南—滇东和中扬子地区侏罗-白垩纪时发生造山事件。分析了造山带的内部结构、范围和动力机制,发现川南—滇东褶皱-冲断系为北东向及近南北向断裂控制发育,其西以滇中古陆块与燕... 基于花岗岩侵入、构造变形和磨拉石建造(或长期隆起)提出川南—滇东和中扬子地区侏罗-白垩纪时发生造山事件。分析了造山带的内部结构、范围和动力机制,发现川南—滇东褶皱-冲断系为北东向及近南北向断裂控制发育,其西以滇中古陆块与燕山期消减型造山带相隔;中扬子褶皱-冲断系为北西向断裂控制发育,向南西扩展时止于黄陵古陆核。两者均属印支运动后出现的中国—东南亚次大陆外侧的新特提斯洋消减,及嗣后的碰撞激活拼合大陆内的古深断裂活化而发生的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构成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深断裂活化 燕山运动 中扬子地区 陆内造山运动 川南-滇东褶皱-冲断系
下载PDF
江南-雪峰隆起对川东南-黔南凹陷石牛栏期沉积古地理的制约 被引量:16
4
作者 侯明才 陈洪德 陈安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5-400,共6页
通过对大量野外露头、钻井资料的沉积学和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江南-雪峰古隆起形成于加里东末的早志留世石牛栏期(小河坝期);黔中隆起和川中隆起形成于奥陶纪与志留纪间的都匀运动,早于东边的江南-雪峰隆起。尽管... 通过对大量野外露头、钻井资料的沉积学和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江南-雪峰古隆起形成于加里东末的早志留世石牛栏期(小河坝期);黔中隆起和川中隆起形成于奥陶纪与志留纪间的都匀运动,早于东边的江南-雪峰隆起。尽管这3个古隆起都可能成为小河坝砂岩的物源区,但是小河坝砂岩古流向数据主体方向为北至北西向,而且从震旦纪-早志留世沉积时期川中隆起和黔中隆起接受的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而在小河坝砂岩物质组分中未发现碳酸盐岩的物质记录,据此,认为是江南-雪峰隆起控制了川东-黔南凹陷早志留世的古地理格局,提供了川东-黔南凹陷早志留世小河坝组碎屑物质来源。沉积学研究表明小河坝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据此,通过编制砂体等厚图和古地理图,精细刻画了小河坝期三角洲前缘各微相类型的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雪峰隆起 川东-黔南凹陷 小河坝砂岩 三角洲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与川渝地区降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1 位作者 王春国 邓荣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9-548,共10页
利用我国160个测站中川渝地区的代表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盛夏川渝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渝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相适应的时间尺度,即准5年尺度、准10年尺度。在准5年尺度上,20世... 利用我国160个测站中川渝地区的代表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盛夏川渝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渝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相适应的时间尺度,即准5年尺度、准10年尺度。在准5年尺度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南亚高压东西振荡表现的位相与盆地东部降水变化位相相反,与盆地西部降水变化呈正位相,90年代末期以后与川渝地区降水变化位相趋势一致,但与四川西部高原降水的位相关系对应不明显。在年代际尺度,川渝盆地东、西部和川西高原三地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相一致的位相,说明年代际尺度变化中,当南亚高压长期表现为东伸模态,川渝降水呈总体偏多趋势。同时,川渝地区的降水变化与100hPa上高压两侧及中低层四川上空风场变化有显著的遥相关,在"东涝西旱"年份,南亚高压16800 gpm线位于四川与重庆交界上空,在"西涝东旱"年份,南亚高压16800 gpm线位于湖北西部上空,在两地降水差异显著年,南亚高压东西振荡主要表现在川渝盆地上空摆动,用16800 gpm线定义的东西振荡指数对认识川渝地区降水异常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降水 南亚高压 东伸指数 东涝(旱)西旱(涝)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独叶草的分布及现状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雷永吉 任毅 岳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9-243,共5页
通过对国内各相关标本馆 (室 )标本的查阅及实地调查 ,确定独叶草呈岛屿状分布于云南的德钦、川西北—甘南及秦岭中部的太白山周围 3个地区 ;独叶草的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旅游开发 ;在调查中未发现独叶草的实生苗。因此 。
关键词 独叶草 珍稀濒危植物 云南 秦岭中部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四川道孚至川滇交界东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特征分析与评估 被引量:4
7
作者 郭红梅 赵真 +1 位作者 张莹 张翼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8-216,共9页
四川道孚至川滇交界东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的突出特点是地震危险性高、地质灾害风险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异巨大、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等。在灾害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地震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承灾体易损性及应急备震能力等4个方... 四川道孚至川滇交界东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的突出特点是地震危险性高、地质灾害风险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异巨大、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等。在灾害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地震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承灾体易损性及应急备震能力等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反映地震灾害风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从而建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四川道孚至川滇交界东部地区进行评估,并将该地区相对地震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成5个等级。结果显示:凉山州的地震灾害风险等级整体处于中高风险,其中西昌市和冕宁县地震灾害风险最高,甘孜州和雅安市的地震灾害风险水平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区域地震灾害风险治理对策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风险 特征分析 指标体系 空间分析 四川道孚至川滇交界东部
下载PDF
云南省出口东盟的特征及其经济和就业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唐志鹏 邹嘉龄 孙威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2-248,共7页
利用海关信息数据、统计年鉴数据、相关贸易指标以及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出口贸易特征,出口带来的经济和就业贡献。结果表明: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依赖关系显著增强,但是与东盟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同时云南对... 利用海关信息数据、统计年鉴数据、相关贸易指标以及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出口贸易特征,出口带来的经济和就业贡献。结果表明: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依赖关系显著增强,但是与东盟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同时云南对东盟的出口产品出现升级特征,由矿产品、化工产品为主的出口转向了以农产品、电子制造产品为主的出口。云南省出口东盟农林牧渔产品对本省经济和就业贡献率最大,对农林牧渔产品深加工,有助于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和保障就业,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产业发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东盟 出口 就业贡献率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评价优选 被引量:13
9
作者 左中航 杨飞 +1 位作者 张操 高超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12年第3期135-142,共8页
通过对川东南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丰度、热成熟度、有机质类型、脆性矿物含量、页岩层厚度、埋藏深度、构造形态等七大地质因素的综合分析,认定该区分布广泛的页岩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热演化程度高,生烃潜力大,具... 通过对川东南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丰度、热成熟度、有机质类型、脆性矿物含量、页岩层厚度、埋藏深度、构造形态等七大地质因素的综合分析,认定该区分布广泛的页岩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热演化程度高,生烃潜力大,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气源条件。页岩厚度较大,埋深较浅,脆性矿物含量较大,页岩气的保存条件良好,有利于页岩气的压裂与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龙马溪组 页岩气 评价方法 有利分布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嘉一—嘉二段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30,共9页
通过野外露头及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川东南地区嘉一—嘉二段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嘉一—嘉二段储层主要发育于颗粒灰岩及白云岩中,其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度主要集中在1.00%~2.0... 通过野外露头及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川东南地区嘉一—嘉二段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嘉一—嘉二段储层主要发育于颗粒灰岩及白云岩中,其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度主要集中在1.00%~2.00%,平均1.64%,渗透率主要集中在0.010~0.200mD,平均0.019mD,储层物性条件较差.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型储层。储层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构造破裂作用以及膏化、去膏化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的改造后,嘉一—嘉二段最终形成了大多孔隙度小于5%的储层格局。嘉一—嘉二段储层发育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及裂缝(构造)的综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嘉一-嘉二段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现今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爽 王洪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5,共7页
基于2009年以来的GPS观测数据,利用块体模型和GPS剖面方法分别计算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度,并结合跨断裂带的区域应变时间序列分析断裂带现今的运动特征。结果表明:从速度场变化来看,2013—2015期的速度场在川滇块体东北部... 基于2009年以来的GPS观测数据,利用块体模型和GPS剖面方法分别计算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度,并结合跨断裂带的区域应变时间序列分析断裂带现今的运动特征。结果表明:从速度场变化来看,2013—2015期的速度场在川滇块体东北部有东向增加的微弱变化;从滑动速率结果来看,鲜水河北段的左旋走滑运动有所增强,拉张运动有所增加;小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普遍有微弱的增强;从去掉线性的区域应变时间序列结果来看,小江断裂带南段主张应变在2014年底出现了趋势性转折,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东边界 块体模型 GPS剖面 滑动速率 GPS区域应变
下载PDF
太阳活动对夏季大气环流异常及云南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段长春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年第3期37-43,共7页
利用1948~2005年太阳10.7cm射电流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合成分析方法对太阳活动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太阳活动对云南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太阳流量... 利用1948~2005年太阳10.7cm射电流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合成分析方法对太阳活动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太阳活动对云南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太阳流量特征时间尺度分别约为11年、22年;太阳活动与夏季中高层大气环流异常有十分明显的联系;太阳活动强弱年的大气环流存在显著差异:太阳活动峰值年,南亚高压异常强大,高压脊线偏南,副高表现出明显的偏强偏西;而太阳活动谷值年,南亚高压较弱,高压脊线偏北,副高表现出明显的偏弱偏东。进一步对太阳活动与异常风场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得出显著相关区主要位于中高纬,索马里附近为一显著正相关区。太阳活动峰值年,东亚地区西风急流异常偏南偏强,热带季风环流加强,梅雨锋区环流偏弱(夏季风环流加强);太阳活动谷值年,东亚地区西风急流异常偏北偏弱,热带季风环流偏弱,梅雨锋区环流加强(夏季风环流偏弱)。云南夏季降水与太阳10.7cm流量在年代际尺度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初夏、汛期降水分别有与太阳活动相关的11、20-24年明显周期。滇南、滇西北初夏5月的降水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太阳活动强时,5月降水越多,太阳活动弱时,5月降水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 夏季大气环流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高 东亚西风急流 云南夏季降水
下载PDF
清代云南“三迤”设置考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永福 马亚辉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7-50,共4页
迤西、迤东、迤南作为云南道级行政区划设置于清代,为中国西南边疆发展历史之大势所趋,对云南产生了深远影响。迤西、迤东两道的设置原因、时间与迤南道有着很大不同。迤西、迤东两道的设置,不但与云南行政区划和地理概念的历史积淀有关... 迤西、迤东、迤南作为云南道级行政区划设置于清代,为中国西南边疆发展历史之大势所趋,对云南产生了深远影响。迤西、迤东两道的设置原因、时间与迤南道有着很大不同。迤西、迤东两道的设置,不但与云南行政区划和地理概念的历史积淀有关,还是雍正朝对云南东、西部地区治理日益深入的结果。迤南道的设置却与清朝在云南直接治理的地域向南部不断延伸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三迤 迤西道 迤东道 迤南道 设置背景
下载PDF
川南与滇东北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劣势分析和对策研究
14
作者 杨艳蓉 《宜宾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79-82,共4页
川南与滇东北地区地缘相近,旅游资源丰富,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区域旅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而旅游合作的目的不是对旅游线路的简单拼接,而应该是通过对各区域旅游产业链的有机整合,推行和打造旅游区域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提高... 川南与滇东北地区地缘相近,旅游资源丰富,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区域旅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而旅游合作的目的不是对旅游线路的简单拼接,而应该是通过对各区域旅游产业链的有机整合,推行和打造旅游区域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提高旅游产业的供给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 滇东北 区域旅游合作
下载PDF
从钻井测温曲线看地下水流方向及油气储藏条件——以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龚浩 朱传庆 +4 位作者 徐明 郭彤楼 袁玉松 卢庆治 胡圣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53-862,共10页
实测丁山1井测温曲线显示:温度向井底持续升高,井口温度25℃左右,井底温度107.5℃。温度曲线在1 000~3 000 m深度范围内出现"上凸"的扰动现象。现今平均地温梯度纵向上分段明显:三叠系及二叠系地层平均地温梯度为23.94℃/km... 实测丁山1井测温曲线显示:温度向井底持续升高,井口温度25℃左右,井底温度107.5℃。温度曲线在1 000~3 000 m深度范围内出现"上凸"的扰动现象。现今平均地温梯度纵向上分段明显:三叠系及二叠系地层平均地温梯度为23.94℃/km;志留系和奥陶系地层平均地温梯度较大,为37.27℃/km;寒武系地层平均地温梯度较低,为16.65℃/100m。根据地温梯度分段性特征与地层热导率、地层岩性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地下流体垂向上升运动造成了温度曲线扰动。进而推断出下奥陶统—中寒武统的地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中奥陶统—志留系的地层则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而这种上盖下储的地层组合,对油气成藏较为有利,反映了川东南地区下组合良好的油气储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温曲线 地温梯度储藏条件 丁山1井 川东南
下载PDF
湘西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古地磁学研究及其对川东褶皱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指示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晨旭 仝亚博 +2 位作者 杨振宇 杨向东 孙欣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0-300,共21页
川东褶皱带作为华南板块中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开始形成于晚古生代.自白垩纪晚期开始,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挤压的影响,这一构造带乃至华南板块中部又叠加了新的构造变形.但是,目前对于川东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缺... 川东褶皱带作为华南板块中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开始形成于晚古生代.自白垩纪晚期开始,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挤压的影响,这一构造带乃至华南板块中部又叠加了新的构造变形.但是,目前对于川东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位于川东褶皱带东侧、雪峰造山带西麓的沅麻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沅麻盆地与川东褶皱带处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因此对盆地内早白垩世红层的古地磁研究对于解释川东褶皱带中生代晚期以来的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中开展的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可靠的原生剩磁分量:Ds=15.6°,Is=42.9°,k=118.6,α_(95)=2.6°,表明沅麻盆地自早白垩世以来发生了4.1°±3.0°的顺时针构造转动.对川东褶皱带周缘白垩纪古地磁数据所揭示的地壳旋转变形,与断裂和褶皱轴组成的构造线迹变化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川东褶皱带位于齐岳山断裂带东南侧的部分,受印度板块-欧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华南板块间的挤压作用,自晚白垩世以来累积了约50~93 km的右旋错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川东褶皱带 沅麻盆地 古地磁 构造变形 早白垩世
下载PDF
2011年3月云南连续两次强倒春寒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尤红 周泓 +1 位作者 白学文 李艳平 《暴雨灾害》 2013年第2期167-175,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3月中、下旬云南两次强倒春寒天气过程(分别简称过程Ⅰ和过程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不同,其造成的地面降温原因不同;垂直上升运动的厚...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3月中、下旬云南两次强倒春寒天气过程(分别简称过程Ⅰ和过程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不同,其造成的地面降温原因不同;垂直上升运动的厚度和强度不同,雨雪的强度和范围大小有明显差别。中低层水汽通量的增加和水汽辐合是云南大范围强降雪的必备条件,而降水对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强度的要求低于降雪。过程Ⅰ水汽辐合发展高度高于过程Ⅱ,其无论降水还是降雪的强度和范围均超过过程Ⅱ。能量锋区附近不稳定能量水平梯度越大,能量积聚越多,其触发后强烈释放,带来的天气现象也越剧烈。倒春寒发生前,过程Ⅱ云南省的位势不稳定强于过程Ⅰ;倒春寒爆发后,过程Ⅱ的雷暴范围大于过程Ⅰ。低层露点锋抬升作用可触发中层强不稳定能量释放,等露点温度(Td)线分布区域对降雨(雪)及雷暴分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春寒 昆明准静止锋 南支槽 川滇切变线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川滇菱块”东部边界的强震活动
18
作者 江道崇 《高原地震》 1995年第1期69-77,共9页
本文探讨了西南地区“川滇菱块”东部边界的强震活动情况。研究表明,“川滇菱块”东部边界强震活动在西南地区最为强烈。它集中了川滇地区全部7.6级以上地震,历史强震活动有较明显的活跃期和平静期,且呈现某种自然节律,7级地震... 本文探讨了西南地区“川滇菱块”东部边界的强震活动情况。研究表明,“川滇菱块”东部边界强震活动在西南地区最为强烈。它集中了川滇地区全部7.6级以上地震,历史强震活动有较明显的活跃期和平静期,且呈现某种自然节律,7级地震显示较好的南北迁移规律,强震时间分布遵从幂函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块”东部边界 强震活动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利用GPS数据研究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运动特性 被引量:24
19
作者 魏文薪 江在森 +1 位作者 武艳强 赵静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41-1044,1063,共5页
利用1999~2007时段的GPS速度场,对块体刚体旋转模型、块体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及块体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的速度残差及无偏性进行估计;针对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变形的复杂性,结合3种块体变形模型,求得各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 利用1999~2007时段的GPS速度场,对块体刚体旋转模型、块体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及块体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的速度残差及无偏性进行估计;针对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变形的复杂性,结合3种块体变形模型,求得各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并给出了该研究区域断裂带的近场滑动速率。在确定各断裂带可能变形宽度的基础上,利用断裂带构造变形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相对闭锁且剪切应变积累速度较高的异常区域为安宁河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东边界 GPS 块体变形模型 断裂带构造变形 应变积累
原文传递
近53 a云南东部春季旱涝及其环流距平波列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苗春生 赵文宁 +2 位作者 王坚红 朱勇 吴琼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0-260,共11页
基于年度春季降水,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云南省划分为3个降水气候区,分析了近53 a云南东部春季旱涝基本特征,选取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对春季旱涝进行评估。小波分析发现,云南东部春季旱涝存在准14 a周期,并可分为3个时期:1... 基于年度春季降水,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云南省划分为3个降水气候区,分析了近53 a云南东部春季旱涝基本特征,选取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对春季旱涝进行评估。小波分析发现,云南东部春季旱涝存在准14 a周期,并可分为3个时期:1958—1980年干旱期,1981—2000年偏涝期,2000年以后干旱期。对云南东部涝(旱)年合成分析显示,大尺度背景高度场、风场和温度场的距平场都存在2列并行的纬向波列。在涝年,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纬向波动为高纬度正距平,中纬度负距平,显示云南上空的低值系统活跃。风场距平波列性质为中高纬度负距平,中低纬正距平,显示南支槽水汽输送的速度与量值的强盛。700 hPa温度场距平波列为高纬正距平,中纬负距平,显示云南温度偏冷,与低纬度副高控制的海洋暖湿气团形成系统性锋区,有利于云南东部降水。在旱年,则2列并行纬向距平波列各要素性质正好相反。此外,青藏高原上游风速受山脉西南侧地形阻挡发生向南折射,涝年风速强,旱年风速弱,直接促发和影响南支槽的强弱。上游风速与南支槽强度具有正比关系。降水关键系统昆明准静止锋在背景纬向波列环境中,涝年比旱年出现频次高,维持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旱涝指数 纬向距平波列 准静止锋 南支槽 昆明 云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