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s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Extra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at the South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被引量:13
1
作者 曾联波 漆家福 李跃纲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3期223-231,共9页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are controlled by 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their preservative status and effects on development are dominated by the modern stress field. Since Triassic, it has exper...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are controlled by 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their preservative status and effects on development are dominated by the modern stress field. Since Triassic, it has experienced four tectonic movements and developed four sets of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extra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at the south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The strikes of fractures are in the S-N, NE-SW, E-W, and NW-SE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At the end of Triassic, under the horizontal compression tectonic stress field, for which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was NW.SE, the fractures were well developed near the S-N faults and at the end of NE-SW faults, because of their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end of Cretaceous, in the horizontal compression stress fields of the NE-SW direction, the stress was obviously lower near the NE-SW faults, thus, fractures mainly developed near the S-N faults. At the end of Neogene-Early Pleistocene, under the horizontal compression tectonic stress fields of E-W direction, stress concentrated near the NE-SW faults and fractures developed at these places, especially at the end of the NE-SE faults, the cross positions of NE-SW, and S-N faults. Therefore, fractures developed mostly near S-N faults and NE-SW faults. At the cross positions of the above two sets of faults,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the fractures was the highest. Under the modern stress field of the NW-SE direction, the NW-SE fractures were mainly the seepage ones with tensional state, the best connectivity, the widest aperture, the highest permeability, and the minimum opening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tectonic stress field extra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south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下载PDF
Diagenesis-porosity evolution and“sweet spot”distribu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A case study from Oligocene Zhuhai Formation in Wenchang A sag,Pear River Mouth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2
作者 YOU Li XU Shouli +3 位作者 LI Cai ZHANG Yingzhao ZHAO Zhanjie ZHU Peiy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251-263,共13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nd distribution of sweet spots in the Oligocene Zhuhai Formation of Wenchang A sag, Pearl River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re observation and thin section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nd distribution of sweet spots in the Oligocene Zhuhai Formation of Wenchang A sag, Pearl River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re observation and thin section analysis.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develop the fine, medium and coarse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tidal flat–fan delta facies, which are of mostly low permeability and locally medium permeability.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ore evolution patterns: oil charging first and densification later, the reservoirs featuring this pattern are mainly in the third member of Zhuhai Formation between the south fault zone and the sixth fault zone, and the pattern of densification first and gas charging later is widespread across the study area. Strong compaction and local calcium cement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causing low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s in the Zhuhai Formation. Thick and coarse grain sand sedimentary body is the precondition to form "sweet spot" reservoirs. Weak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 dissolution, early hydrocarbon filling and authigenic chlorite coating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formation of "sweet spot" reservoir.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re develop between the south fault and sixth fault zones the Class Ⅰ "sweet spot" in medium compaction zone, Class Ⅱ "sweet spot" in nearly strong compaction zone, Class Ⅲ "sweet spot" reservoir in the nearly strong to strong compaction zone with oil charging at early stage, and Class IV "sweet spot" reservoir in the strong compaction and authigenic chlorite coating protection zone in the sixth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pore evolution hydrocarbon charging 'sweet spot' DISTRIBUTION Zhuhai Formation OLIGOCENE Wenchang A SAG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gas production via a horizontal well from hydrate reservoirs with different slope angl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3
作者 Tingting Luo Jianlin Song +5 位作者 Xiang Sun Fanbao Cheng Madhusudhan Bangalore Narasimha Murthy Yulu Chen Yi Zhao Yongchen Song 《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年第2期171-181,共11页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ydrate production on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ow-permeability clayey–silty reservoirs for the largescale exploitation of hydrate reservoirs in the South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ydrate production on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ow-permeability clayey–silty reservoirs for the largescale exploitation of hydrate reservoi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In this study,a multiphysical-field coupling model,combined with actual exploration drilling data and the mechanical experimental data of hydrate cores in the laboratory,was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with different slope angles during 5-year hydrate production by the depressurization method via a horizontal well.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reservoirs severely affects gas production rate,and the maximum gas production amount of a 20-m-long horizontal well can reach186.8 m3/day during the 5-year hydrate production.Reservoirs with smaller slope angles show higher gas production rates.The depressurization propagation and hydrate dissociation mainly develop along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slope.Besides,the mean effective stress of reservoirs is concentrated in the near-wellbore area with the on-going hydrate production,and graduall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lope angle.Different from the effective stress distribution law,the total reservoir settlement amount first decreases and the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lope angle.The maximum settlement of reservoirs with a 0°slope angle is up to 3.4 m,and the displacement in the near-wellbore area is as high as2.2 m after 5 years of hydrate produc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ore pressure drop region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limited,and various slope angles further lead to differences in effective stress and strain of reservoirs during hydrate production,resulting in severe uneven settlement of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ive stress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natural gas hydrate produc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SETTLEMENT slope angle the south China
下载PDF
胜利油田桩74南特低渗油藏注水井压裂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曲占庆 范菲 +2 位作者 温庆志 胡高群 张秀芹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0-73,共4页
为对桩74南特低渗油藏中一口注水井水力压裂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油藏与裂缝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分析了注入层渗透率等因素对注水量的影响,并对缝长比和裂缝导流能力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裂缝半径(缝长比)为0.30~0.35... 为对桩74南特低渗油藏中一口注水井水力压裂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油藏与裂缝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分析了注入层渗透率等因素对注水量的影响,并对缝长比和裂缝导流能力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裂缝半径(缝长比)为0.30~0.35;裂缝渗透率为1000~2000μm^2。研究表明,地层压力分布随着缝长比和裂缝渗透率的增加而提高,增加缝长比对地层压力的影响大于增加裂缝渗透率对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裂缝导流能力 缝长比 地层压力分布 74南特低渗油藏
下载PDF
小井距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方案优化研究——以胜利油田桩74-10-2井区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靳彦欣 赵丽 李培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6-288,共3页
胜利油田桩74-10-2井区是特低渗透构造岩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注采井距大,导致油层压降大,油井供液不足,单井产能低,注水效果不明显,开发效果较差。对该井区进行了调整方案研究,共提出了4个调整方案。结果表明,使用方案2,即当井网... 胜利油田桩74-10-2井区是特低渗透构造岩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注采井距大,导致油层压降大,油井供液不足,单井产能低,注水效果不明显,开发效果较差。对该井区进行了调整方案研究,共提出了4个调整方案。结果表明,使用方案2,即当井网的井排方向与主裂缝方向错开45°角左右,井距在140~200m,注采比为1.0~1.1,压力水平保持在25.00~28.00MPa之间时,采收率可以达到28%以上。使用投资回收期法对各调整方案进行经济评价,结果表明调整方案2的投资回收期为4.33年,投资回收时间最短,经济上最合算。因而确定调整方案2为最终选择应用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10—2井区 低渗透油藏 小井距 开发调整方案
下载PDF
湖底扇沉积微相及开发特征研究——以胜利油区五号桩油田桩74块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焦巧平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1年第12期120-123,共4页
胜利油区五号桩油田桩74块为湖底扇沉积,根据岩心、粒度分析及测井等资料详细描述开发井集中的中扇辫状水道微相、中扇水道侧缘微相、中扇朵叶体微相的沉积特征。在对处于不同沉积微相的生产井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特低渗透条件下湖... 胜利油区五号桩油田桩74块为湖底扇沉积,根据岩心、粒度分析及测井等资料详细描述开发井集中的中扇辫状水道微相、中扇水道侧缘微相、中扇朵叶体微相的沉积特征。在对处于不同沉积微相的生产井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特低渗透条件下湖底扇不同沉积微相的开发特征,通过实验认识到不同沉积微相所表现出迥异不同的开发特征根本原因是不同微相带启动压力梯度差异的体现,动静态资料结合进一步阐明了湖底扇特低渗透油藏不同沉积微相带剩余油分布规律,认为中扇辫状水道微相是剩余油富集主要微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湖底扇 沉积微相 开发特征 剩余油 74
下载PDF
基于成分指示因子的复杂岩相识别——以南海宝岛凹陷深水深层低渗气藏为例
7
作者 张华 叶青 +2 位作者 郇金来 张冲 陈儒贤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95,共9页
针对海上深层低渗砂岩储层岩性复杂、有利储层难以识别的问题,基于岩石激光粒度分析、薄片鉴定对本区复杂岩性进行岩相划分。通过分析岩相与测井曲线间的响应关系,筛选能识别低渗储层岩石相的敏感测井曲线,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 针对海上深层低渗砂岩储层岩性复杂、有利储层难以识别的问题,基于岩石激光粒度分析、薄片鉴定对本区复杂岩性进行岩相划分。通过分析岩相与测井曲线间的响应关系,筛选能识别低渗储层岩石相的敏感测井曲线,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能准确识别3类岩石相的成分因子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低渗储层岩性复杂多变,从粉砂岩到含砾中、粗砂岩均有分布;根据粒度均值可将本区岩性划分为3种岩石相,分别为相对粗粒岩石相(粒度均值>0.1 mm)、相对细粒岩石相(粒度均值介于0.0625~0.1 mm)和极细-泥岩相(粒径均值<0.0625 mm),其中,相对粗粒岩石相储层渗透性最好;构建的岩性成分指示因子较常规单一测井曲线的岩相识别准确率明显提高,所建立的岩相识别方法能更好地指导研究区水平井的入砂位置,对研究区低渗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复杂岩性识别 成分指示因子 岩石相 宝岛凹陷 南海
下载PDF
西峰油田庄58区块长8储层特低渗透成因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创 高辉 +1 位作者 孙卫 任国富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6,共5页
综合应用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压汞等分析化验资料,对西峰油田庄58区块长8储层的特低渗透成因和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低渗透成因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主要表现为: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 综合应用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压汞等分析化验资料,对西峰油田庄58区块长8储层的特低渗透成因和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低渗透成因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主要表现为: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明显好于水下分流间湾,而且成分成熟度低和粒度偏细也是造成特低渗的主要因素之一;成岩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得储层孔隙减小、渗透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和少量成岩微裂缝的产生又为储层中油气的附存和渗流、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研究区的主要储层分布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成因 长8储层 庄58区块
下载PDF
无固相有机盐钻井液在南海西部HK29-1-2井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程玉生 杨洪烈 +3 位作者 张明 胡文军 卜继勇 王国辉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1年第6期27-29,93,共3页
HK29-1-2井位于南海西部莺歌海北部,目的层为中-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具有中等偏强盐敏性、中等偏弱碱敏性,且具有明显的水锁特征。根据该区块的地层特征和储层敏感性,室内实验优选构建了无固相有机盐钻井液,现场应用表明,该钻井液具有... HK29-1-2井位于南海西部莺歌海北部,目的层为中-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具有中等偏强盐敏性、中等偏弱碱敏性,且具有明显的水锁特征。根据该区块的地层特征和储层敏感性,室内实验优选构建了无固相有机盐钻井液,现场应用表明,该钻井液具有较好的防水锁效应;体系滤液活度远远低于地层水,不容易侵入地层;抑制性好,避免水敏现象的发生;无固相,防止了固相对于储层的伤害;体系通过降低滤液活度协同膜效应的方式,阻止二价金属离子进入储层生成沉淀堵塞孔喉;抗温性好,可达150℃,调整后抗温性能可提高至180℃;机械钻速与邻井相比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固相有机盐钻井液 低渗储集层 防止地层损害 水锁 南海西部
下载PDF
低渗储集层成岩孔隙演化与“甜点”分布——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渐新统珠海组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尤丽 徐守立 +3 位作者 李才 张迎朝 招湛杰 朱沛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5-246,共12页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研究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渐新统珠海组低渗储集层特征及"甜点"分布。研究认为,珠海组发育潮坪—扇三角洲相细、中、粗砂岩储集层,储集层以低渗为主,局部中渗;存在2种孔隙演化模式,"...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研究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渐新统珠海组低渗储集层特征及"甜点"分布。研究认为,珠海组发育潮坪—扇三角洲相细、中、粗砂岩储集层,储集层以低渗为主,局部中渗;存在2种孔隙演化模式,"先油充注、后演化致密"模式主要分布在南断裂带—六号断裂带珠三段,"先演化致密、后天然气充注"模式在研究区广泛分布。压实作用和局部强钙质胶结是造成珠海组储集层低渗的主要原因,厚层、粗粒沉积体是"甜点"形成的前提,弱压实胶结、溶蚀、早期烃类充注及自生绿泥石包壳保护是"甜点"形成的主控因素。预测南断裂带—六号断裂带中等压实区发育Ⅰ类"甜点"、近强压实区发育Ⅱ类"甜点"、近强—强压实且早期油充注区发育Ⅲ类"甜点",六号断裂带强压实、自生绿泥石包壳保护区发育Ⅳ类"甜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集层 孔隙演化 油气充注 “甜点”分布 珠海组 渐新统 文昌A凹陷 南海北部中图
下载PDF
南断阶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技术经济界限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桂玲 李红昌 《复杂油气藏》 2013年第1期41-45,共5页
应用盈亏平衡分析理论,研究建立了油藏有效开发的技术经济界限模型和系列图版,并结合南断阶油藏低渗-特低渗的特点,分析研究了南断界油藏在不同储量规模、油藏埋深、油价、操作成本、稳产期、递减率等条件下,油藏的单井初始日产油界限... 应用盈亏平衡分析理论,研究建立了油藏有效开发的技术经济界限模型和系列图版,并结合南断阶油藏低渗-特低渗的特点,分析研究了南断界油藏在不同储量规模、油藏埋深、油价、操作成本、稳产期、递减率等条件下,油藏的单井初始日产油界限、增储界限以及注水开发油价界限;然后在该地区储层综合评价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投入注水开发的物性下限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饱和度、启动压力梯度3个主要参数,综合确定了该地区投入注水开发的物性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断阶 低渗透油藏 注水开发 新井日产油界限 单井增储界限 油价界限 物性下限
下载PDF
桩西特低渗油田注水水质软化处理工艺
12
作者 舒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1,164,共4页
胜利桩西油田桩 74块油藏高温、高压、低渗 ,回注污水钙镁含量高 ,引起地层严重结垢 ,因此桩 74站采用了苛性钠软化回注污水工艺。讨论了NaOH软化水的原理。主要考虑NaOH与Ca(HCO3 ) 2 的沉淀反应 ,确定了NaOH加量以及中和需要的盐酸加... 胜利桩西油田桩 74块油藏高温、高压、低渗 ,回注污水钙镁含量高 ,引起地层严重结垢 ,因此桩 74站采用了苛性钠软化回注污水工艺。讨论了NaOH软化水的原理。主要考虑NaOH与Ca(HCO3 ) 2 的沉淀反应 ,确定了NaOH加量以及中和需要的盐酸加量。在矿化度 984 8mg/L、含钙 2 84mg/L、含镁 2mg/L的桩 74站污水中加入4 70mg/L的NaOH ,30mg/L的助沉剂 ,使钙镁含量降至 16 .6mg/L ,pH值由 7.0升至 12 .0。污水在 pH =7.0、钙镁含量≤ 15 0mg/L及 pH =80、钙镁含量 <10 0mg/L时 ,175℃ (地层最高温度 )下的结垢率很低。软化并中和后的污水腐蚀率比原水略有增大 ,且随 pH值升高 (5 .5~ 9.5 )而增大。该污水软化工艺已在装备有三级精细过滤装置的桩 74站投入应用 ,前 3个月回注污水的 pH值为 5 .5~ 8.5 ,钙镁含量为 4 .1~ 4 0 .1mg/L ,含油量为 0~ 3.6mg/L ,悬浮物含量为 1.0~ 2 .0mg/L。图 1表 4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注水开发工艺 污水处理工艺 软化集输 苛性钠
下载PDF
者水调剖在杏南特低渗裂缝——孔隙储层的应用
13
作者 吕旭 李伶东 +1 位作者 王小平 李堪运 《低渗透油气田》 2016年第1期125-127,共3页
安塞油田杏南区块发育特低渗透裂缝——孔隙型砂岩储层。优选交联聚合物、钠土聚合物、预交联颗粒和固结型颗粒组成的调剖体系,分别处理深部地层、中部地层、近井地层。先对注水井泄压、检串和冲砂洗井,然后下笼统管柱实施堵水调剖.... 安塞油田杏南区块发育特低渗透裂缝——孔隙型砂岩储层。优选交联聚合物、钠土聚合物、预交联颗粒和固结型颗粒组成的调剖体系,分别处理深部地层、中部地层、近井地层。先对注水井泄压、检串和冲砂洗井,然后下笼统管柱实施堵水调剖.在注清水井和采出水回注井分别实施5口。实施效果表明:对于泄压量较大、裂缝渗流特征明显的清水注水井,增加固结型颗粒的封口段塞,可有效封堵近井地层裂缝,增产效果显著:对于泄压量小、裂缝渗流特征不明显的采出水回注井.取消固结型颗粒的封口段塞.可减少近井地层伤害.增产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南区块 特低渗 裂缝——孔隙储层 堵水调剖 泄压 笼统管柱
下载PDF
乳化柴油钻井液欠平衡钻井技术在松辽盆地南部油气田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作武 刘彦学 刘兴福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5期11-13,20,共4页
依据松辽盆地南部油气田负压钻井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 ,通过对井眼稳定的实验分析、负压钻井的安全与井底负压值的控制设计以及负压钻进结束后压井技术的系统研究 ,确定了以乳化柴油钻井液作为钻进和压井的负压钻井施工方案。首次在国内... 依据松辽盆地南部油气田负压钻井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 ,通过对井眼稳定的实验分析、负压钻井的安全与井底负压值的控制设计以及负压钻进结束后压井技术的系统研究 ,确定了以乳化柴油钻井液作为钻进和压井的负压钻井施工方案。首次在国内安全顺利地应用低粘、低切、低密度乳化柴油钻井液体系 ,在探井SN182井、评价井SN98井进行了欠平衡压力钻井施工。在SN182井中新发现了 2个天然气层 ;在SN98井中钻遇了多个天然气层 ,从 2 0 38m点着火到完钻 ,实现了“边喷边钻” ,放喷管线口火焰最高时达 8.5m左右。机械钻速比邻井高 2~4倍 ,1只钻头相当于邻井 2只钻头的进尺。此外 ,该乳化柴油钻井液在加入破乳剂等处理剂后可回收部分柴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柴油 钻井液 欠平衡钻井 低压低渗储层 应用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VSP测井在深层特低渗砂岩油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宏合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6期127-128,共2页
随着牛74块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滚动扩边的难度越来越大。该块为岩性-构造油藏,目的层地震反射层的层位标定不准,周边断层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滚动扩边成效,因此针对该块的VSP测井技术攻关显得至关重要。通过该块牛74-19-15井实... 随着牛74块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滚动扩边的难度越来越大。该块为岩性-构造油藏,目的层地震反射层的层位标定不准,周边断层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滚动扩边成效,因此针对该块的VSP测井技术攻关显得至关重要。通过该块牛74-19-15井实施VSP测井,加强了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确定了断块是否存在或其确切位置,明确了构造形态和断层展布,指导了油藏的扩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P测井 牛居油田 74 深层油藏 特低渗透
下载PDF
南海东部地区古近系测压资料流度校正与渗透率升尺度转换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石磊 冯进 +4 位作者 刘道理 管耀 李晓东 孙建孟 潘卫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52,共7页
南海东部地区不同仪器的测压资料解释存在系统误差,导致古近系储层流度与岩心渗透率相关性较差,测压渗透率与DST渗透率匹配度较低。针对南海东部地区古近系低渗透储层,改进测压资料质量的定量评价标准,统一流度计算方法,进一步分析储层... 南海东部地区不同仪器的测压资料解释存在系统误差,导致古近系储层流度与岩心渗透率相关性较差,测压渗透率与DST渗透率匹配度较低。针对南海东部地区古近系低渗透储层,改进测压资料质量的定量评价标准,统一流度计算方法,进一步分析储层污染并建立污染校正模型,利用贝叶斯判别法建立了污染判别函数,实现污染判别及校正。结合地层测试的动态渗透率与岩心分析的静态渗透率,基于测井渗透率,建立了渗透率升尺度转换模型。结果表明,测压校正渗透率与经岩心渗透率标定的测井渗透率吻合度较高,进一步应用渗透率转换方法得到升尺度渗透率与DST渗透率较接近,显著改善了测压资料的渗透率评价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测试 低渗透储层 流度校正 渗透率升尺度转换 南海东部地区
下载PDF
文昌10区珠海组低渗储层“甜点”控制因素 被引量:19
17
作者 尤丽 张迎朝 +1 位作者 李才 招湛杰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24,30,共8页
根据常规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岩石薄片、岩石碳氧同位素等,研究文昌10区珠海组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与物性分布;考虑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分析不同层段低渗成因及物性影响因素,确定"甜点"储层控制因素与分布.结果表明:胶结... 根据常规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岩石薄片、岩石碳氧同位素等,研究文昌10区珠海组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与物性分布;考虑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分析不同层段低渗成因及物性影响因素,确定"甜点"储层控制因素与分布.结果表明:胶结强度差异为珠海组一段和二段"甜点"储层控制因素,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断裂活动速率较低、略远离南断裂较高压力的低钙质胶结区为"甜点"储层发育区;压实、溶蚀强度与砂岩粒级为珠海组三段"甜点"储层控制因素,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粗粒度、较弱压实、强溶解带为"甜点"储层发育区.该研究为勘探有利区带预测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成岩作用 “甜点” 低渗储层 珠海组 南断裂带 文昌A凹陷
下载PDF
不同岩性低渗储层分形特征对比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楠 王磊 +2 位作者 黄俊 张辉 彭小东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4,共8页
针对南海西部涠洲1-1、乌石1-1、文昌1-1等3个典型低渗油藏的储层岩性不同导致微观孔喉结构特征与渗流规律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选取研究区173块岩样的压汞实验数据并利用分形理论进行了不同岩性低渗储层分形特征的差异对比,同时结合铸... 针对南海西部涠洲1-1、乌石1-1、文昌1-1等3个典型低渗油藏的储层岩性不同导致微观孔喉结构特征与渗流规律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选取研究区173块岩样的压汞实验数据并利用分形理论进行了不同岩性低渗储层分形特征的差异对比,同时结合铸体薄片实验进行了成因分析。涠洲1-1油田细砂岩储层发育原生粒间孔,分形曲线呈线性特征;乌石1-1油田砂砾岩储层原生孔与次生孔共生,长石溶孔发育,分形曲线呈“凹”形折线特征,随孔喉半径的增大,分形维数呈现“小-大-小”的特点;文昌1-1油田粉砂岩储层原生孔与次生孔共生,泥质、有机质对粒间孔隙的充填增加了孔喉结构的复杂性,分形特征曲线呈“凸”形折线特征,分形维数随孔喉半径增大而增大。通过对比相同孔喉尺度范围不同岩性储层的分形曲线,认为影响低渗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微观孔喉结构的差异尤其是较大尺寸孔喉的分形特征与所占比例,因此研究区3种岩性储层渗流能力由好到差依次为涠洲1-1油田细砂岩、乌石1-1油田砂砾岩和文昌1-1油田粉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低渗油藏 储层岩性 分形特征 微观孔喉结构 渗流能力
下载PDF
渤海海域庙西南凸起沙河街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6
19
作者 官大勇 王昕 +2 位作者 刘朋波 高坤顺 刘丹丹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1,共4页
根据已钻井成果,结合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化验分析资料,以储层微观特征及孔隙结构分析为手段,对庙西南凸起沙河街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描述,从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两方面对影响低渗砂岩储层因素进行了分析。... 根据已钻井成果,结合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化验分析资料,以储层微观特征及孔隙结构分析为手段,对庙西南凸起沙河街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描述,从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两方面对影响低渗砂岩储层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庙西南凸起沙河街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已钻井处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边缘相带,沉积物粒度细、分选差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基础,碳酸盐岩多期次胶结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和构造应力作用对低渗透储层的改善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庙西南凸起 低渗储层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海上低渗岩性油藏试井解释技术对策及其实施效果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黎 刘伟新 +2 位作者 张伟 秦峰 谢雄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8-80,85,共4页
海上低渗油藏测试存在井口产量低、压力恢复时间短、多解性突出等难题,试井解释难以得到准确的地层参数。提出了一系列海上低渗岩性油藏试井解释技术对策,主要包括:通过引入段塞流求取井口关井产量,增加可用的压力恢复段;利用反褶积技... 海上低渗油藏测试存在井口产量低、压力恢复时间短、多解性突出等难题,试井解释难以得到准确的地层参数。提出了一系列海上低渗岩性油藏试井解释技术对策,主要包括:通过引入段塞流求取井口关井产量,增加可用的压力恢复段;利用反褶积技术叠加多个压力恢复段,延长压力导数曲线时间;采用数值试井模拟复杂岩性边界,减少解释的多解性。通过对南海东部地区某油田两口评价井的实际应用,验证了这些技术对策的合理性与可靠性,较好地解决了井口关井条件下低渗油藏难以达到径向流的试井解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岩性油藏 试井解释 段塞流 反褶积 数值试井 南海东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