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he “Old Red Sand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Fujian
1
作者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0年第1期58-67,共8页
The "Old Red Sand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typically developed over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Fujian,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n their origin. Based on the overall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a s... The "Old Red Sand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typically developed over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Fujian,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n their origin. Based on the overall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a series of lab studies,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Old Red Sands" are mainly formed by the beach wind-drift sands and ,locally, by slope wash and alluv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D Red SAND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RIGIN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fujian
下载PDF
Research on Micro-relief of Active Faults on the Coast of Southeast Fujian and Its Adjacent Area
2
作者 Huang Qingtuan Zheng Shaop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2期210-224,共15页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and its adjacent area, the NE-trending Changle-Zhao'an fault zone and several NW-trending faults that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former are well developed. With micro-relief analy...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and its adjacent area, the NE-trending Changle-Zhao'an fault zone and several NW-trending faults that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former are well developed. With micro-relief analysis,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faults and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this reg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cro-relief of the NE-trending Changle-Zhao'an fault zone and the genetically related NW-trending faults is characterized by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ovements since the Quaternary; the faults in the region have undergone two active stages since the Quaternary, i.e. early Quaternary and late Pleistocene;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movement of the NE- trending faults showed a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hile that of NW-trending faults a left-lateral strike-slip, indicating a NWW-SEE oriented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ault Micro-relief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下载PDF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high prevalence of HTLV infection among blood donors from one village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 and its molecu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3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330-,共1页
关键词 HTLV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high prevalence of HTLV infection among blood donors from one village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 and its molecu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high
下载PDF
Three Australian leg-flagged Roseate Terns found at Caiyu Archipelago of SE Fujian, China
4
作者 林植 何芬奇 《Chinese Birds》 2012年第1期67-70,共4页
In undertaking regular surveys on those waterbirds appearing on Fujian coast and on offshore islands,people of Xiamen Bird-watching Society had observed,for five times during 2007-2009,three marked individuals of the ... In undertaking regular surveys on those waterbirds appearing on Fujian coast and on offshore islands,people of Xiamen Bird-watching Society had observed,for five times during 2007-2009,three marked individuals of the Roseate Tern (Sterna dougallii) on Caiyu Archipelago of south Fujian offshore; it is now quite certain that the leg-flags were marked on birds by people of the Australasian Wader Studies Group (AWSG) and at least one of those leg-flagged terns is already over six or seven years old by the time of re-sighting; this record might be useful and helpful for further estimating the life circle as well as the length of generation of those gulls and terns appearing and breeding along the SE Chinese coast,such as the Black-tailed Gull (Larus crassirostris),the Great Crested Tern (Sterna bergii),the Chinese Crested Tern (S.bernsteini),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eate Tern Sterna dougallii found banded and leg-flagged Caiyu Archipelago southeast fujian coast of SE China
下载PDF
多元路径:东南科学城的建设策略研究
5
作者 刘军华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0期62-65,共4页
建设东南科学城,是福建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省份的重要举措。分析世界知名科学城,其发展路径可以分为新城新建型、大学衍生型、园区升级型三类。借鉴世界知名科学城的发展经验,结合现实条件,研究认... 建设东南科学城,是福建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省份的重要举措。分析世界知名科学城,其发展路径可以分为新城新建型、大学衍生型、园区升级型三类。借鉴世界知名科学城的发展经验,结合现实条件,研究认为东南科学城要综合借鉴三类科学城的建设路径,对标科学城内涵,以建设高水平科研院所为起步抓手,通过高水平科研院所的集聚,为高尖端科学装置的落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创造科研载体,建立高效率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集群的壮大;同时,以国家东南科技创新中心、智造中心、高品质新城为目标加快推进建设,以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为科学人、科学研究、科学产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涵 建设路径 建设策略 东南科学城
下载PDF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与晚第四纪环境演变 被引量:15
6
作者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0-114,共5页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发育较典型,分布较广,但迄今对其形成多有不同认识。论文在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和一系列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主要是由风吹扬海滩砂形成的,局部地方还有坡积、冲积等成因,并可划分成6~4.5...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发育较典型,分布较广,但迄今对其形成多有不同认识。论文在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和一系列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主要是由风吹扬海滩砂形成的,局部地方还有坡积、冲积等成因,并可划分成6~4.5万aBP和3~1万aBP两个相对较集中的形成期。末次冰期寒冷干燥的气候为老红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末次冰期中的亚间冰期和冰后期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环境则有利于其后的固定(红化固结、生草、发育古土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红砂 环境演变 晚第四纪 闽东南沿海
下载PDF
闽东南耕地土壤有效硫含量及主要粮油作物硫肥效应 被引量:10
7
作者 彭嘉桂 章明清 +2 位作者 林琼 杨杰 张秋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49-52,共4页
116个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闽东南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为 2 1.7mg· kg- 1。其中 ,小于 16mg· kg- 1 的临界指标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 5 7.8%。田间试验结果 ,水稻、甘薯和花生在每公顷施硫 2 0~ 6 0 kg范围内 ,都有... 116个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闽东南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为 2 1.7mg· kg- 1。其中 ,小于 16mg· kg- 1 的临界指标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 5 7.8%。田间试验结果 ,水稻、甘薯和花生在每公顷施硫 2 0~ 6 0 kg范围内 ,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增幅分别为 2 .9%~ 15 .5 %、 5 .6 %~ 2 2 .4 %和 2 .6 %~ 34.5 % ,且具有一定后效。同时 ,施用硫肥还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花生粗脂肪、粗蛋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南耕地 土壤有效 粮油作物 施肥效应
下载PDF
闽东南特色农业生态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朱鹤健 程炯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318,共6页
基于闽东南的资源优势,把发展亚热带水果作为特色农业。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寻求特色农业生产的最佳模式。本研究设计果农草牧复合系统作为特色农业的生态模式。试验表明:生态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泥沙流失量仅是传统模式的26.3%和48.4... 基于闽东南的资源优势,把发展亚热带水果作为特色农业。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寻求特色农业生产的最佳模式。本研究设计果农草牧复合系统作为特色农业的生态模式。试验表明:生态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泥沙流失量仅是传统模式的26.3%和48.4%,0~2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增加3.8g/kg和5.5g/kg。土地单位面积能量总产出是传统模式的5.1倍。本生态模式显示生产良好循环,取得有效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模式 特色农业 果农草牧复合系统 闽东南 水土保持 能流效应 生态安全
下载PDF
影响闽东南农业生产潜力发挥的环境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余明 陈志彪 +1 位作者 王晓文 林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2-107,111,共7页
分析了闽东南农业气候资源具有的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越冬条件好 ,以及蒸发力大、水分分布不均且略显不足的特点 .探讨了影响闽东南农业生产潜力发挥的光、热、水和局地气候等环境因素 .据此提出利用农业生产潜力。
关键词 闽东南地区 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农业生产潜力 福建 环境因素
下载PDF
福建东南部第四纪红土沉积粒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升吉 李志忠 +4 位作者 陈秀玲 靳建辉 马鹏 吴美榕 林舒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6-701,共6页
在野外考察采样和实验分析基础上,对福建东南部若干红土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东南部红土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含量65.09%~70.07%,砂含量11.90%~28.40%,粘粒6.51%~18.03%.2)粒度频率曲线以多峰为主... 在野外考察采样和实验分析基础上,对福建东南部若干红土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东南部红土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含量65.09%~70.07%,砂含量11.90%~28.40%,粘粒6.51%~18.03%.2)粒度频率曲线以多峰为主并有明显变化,各剖面第一众数在4~71μm之间,第二众数在118~746μm之间,第三众数<1μm;概率累积曲线以四段式为主.3)粒度参数总体平均粒径较粗、分选差、峰度平缓,由晚更新世早期到晚期各个粒度参数的变化趋于复杂.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红土近源水动力搬运和快速混杂堆积的特点,其后经历较强化学风化作用,晚更新世全球气候恶化对研究区红土搬运沉积过程和风化过程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红土 第四纪 福建东南部
下载PDF
闽东南土壤岩石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恭任 于瑞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6-18,共3页
报道了闽东南地区土壤岩石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调查的结果。调查布点基本与环境陆地γ辐射剂量率调查布点同位。该调查结果表明 :闽东南地区由花岗岩、混合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就地分化残留物沉积而成的酸性红壤土中的2 38U、2 32 Th、2 2... 报道了闽东南地区土壤岩石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调查的结果。调查布点基本与环境陆地γ辐射剂量率调查布点同位。该调查结果表明 :闽东南地区由花岗岩、混合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就地分化残留物沉积而成的酸性红壤土中的2 38U、2 32 Th、2 2 6 Ra、4 0 K放射性核素平均含量分别为 62 .3Bq/kg、73 .2Bq/kg、1 1 5Bq/kg和 872Bq/kg ;2 38U、2 2 6 Ra含量 ,花岗岩类 >中酸性火山岩类 变质岩类 >基性岩类 ;2 32 Th、4 0 K含量 ,中酸性火山岩类 >花岗岩类 变质岩类 >基性岩类 ,与不同岩石所在地区原野γ辐射剂量率、室外空气中2 2 2 Rn及其子体浓度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岩石 天然放射性核素 闽东南
下载PDF
闽东南麦饭石特征及其净化水环境应用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树峰 黄金喜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30,共6页
研究了闽东南麦饭石特征及功能特性,探讨了闽东南麦饭石在味精废水。
关键词 麦饭石 吸附性 净化功能 水环境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建设闽东南特色农业带的自然条件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章牧 朱鹤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98-103,共6页
围绕闽东南这一特定区域 ,研究其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及属性 ,讨论其在省内的比较优势 .根据闽东南的资源优势论证其发展特色农业带的有利条件 。
关键词 特色农业带 自然条件 闽东南 资源优势 水果生产 水产养殖 气候资源 土地生产潜力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闽东南柑橘避冻分区及防冻措施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加义 陈惠 +1 位作者 蔡文华 李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2期441-444,共4页
通过对福建省66个气象台站的纬度、海拔高度、距海岸线距离等因子与福建省东南部10年1遇极端最低气温之间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地理因子对极端最低气温的影响,模拟出极端最低气温在福建省东南部的分布状态,从而确定闽东南柑橘避冻的... 通过对福建省66个气象台站的纬度、海拔高度、距海岸线距离等因子与福建省东南部10年1遇极端最低气温之间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地理因子对极端最低气温的影响,模拟出极端最低气温在福建省东南部的分布状态,从而确定闽东南柑橘避冻的气候分区,并进一步分析对柑橘防冻的措施;结果表明地理信息系统能很好的模拟闽东南柑橘避冻的气候分区特征,该特征为由东南向西北柑橘气候区划由最适宜种植区逐渐过渡到可能种植区,模拟结果中不存在柑橘不适宜种植区,在闽东南区内,极端最低气温与纬度基本上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低温推算模式 闽东南柑橘 避冻分区 防冻措施
下载PDF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曾从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8-251,共4页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B、Ga、Sr、Ba、K、Cr、Ni和 V等微量元素含量及 B/ Ga和 Sr/ Ba比值指示老红砂应为陆相沉积 ,其磷酸钙组分和古盐度亦指示为陆相。老红砂的化学全量组合特征与花岗岩风化壳相似 ,但 Si O2 含量较...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B、Ga、Sr、Ba、K、Cr、Ni和 V等微量元素含量及 B/ Ga和 Sr/ Ba比值指示老红砂应为陆相沉积 ,其磷酸钙组分和古盐度亦指示为陆相。老红砂的化学全量组合特征与花岗岩风化壳相似 ,但 Si O2 含量较花岗岩风化壳大 ,而 Al2 O3的含量明显少于花岗岩风化壳。从老红砂垂直剖面变化看 ,其硅铝铁率一般从上往下增加 ,分解系数 ( Fe2 O3/ Mg O)一般从上往下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 老红砂 闽东南沿海
下载PDF
基于GIS的闽东南小城镇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余明 陈志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44,共5页
利用GIS等技术,分析与探讨了闽东南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环境承载力与小城镇发展污染集聚的矛盾,环境治理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矛盾,开发建设中的小城镇与用地、水土保持的矛盾,以及法规出台滞后与产业化发展的矛盾... 利用GIS等技术,分析与探讨了闽东南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环境承载力与小城镇发展污染集聚的矛盾,环境治理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矛盾,开发建设中的小城镇与用地、水土保持的矛盾,以及法规出台滞后与产业化发展的矛盾,并提出了相关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小城镇 发展 生态环境 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 闽东南地区
下载PDF
福建东南沿海第四纪盆地构造沉降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路 曲国胜 陈建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3-643,共11页
利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城市活断层探测的研究资料,重新确认了福州、泉州和漳州盆地的断层组合与第四纪沉积。研究区内晚更新世"福州海侵"产生的炭质淤泥沉积现代高程的分析对比表明,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地壳发生不均匀隆升,而这... 利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城市活断层探测的研究资料,重新确认了福州、泉州和漳州盆地的断层组合与第四纪沉积。研究区内晚更新世"福州海侵"产生的炭质淤泥沉积现代高程的分析对比表明,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地壳发生不均匀隆升,而这些盆地相对于研究区内其他地区发生沉降。断层的静态位错理论研究认为,正断层深部活动引发地表的沉降,该区断裂的深部正断层活动是盆地沉降的重要因素。盆地的发展演化可划分为晚更新世以前的断陷阶段,和其间或其后的拗陷沉积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东南沿海 晚更新世海侵 盆地构造沉降 断裂深部活动
下载PDF
基于DEM的闽东南荔枝寒(冻)害精细化区划 被引量:5
18
作者 苏晓玲 龚松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319-323,共5页
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GIS技术,构建福建省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Td)和4个等级冻害指标(-2℃<Td≤0℃、-3℃<Td≤-2℃、-4℃<Td≤-3℃、Td<-4℃)发生频次空间分析模型,根据荔枝寒(冻)害评价指标,对闽东南荔枝种植区进行区划... 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GIS技术,构建福建省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Td)和4个等级冻害指标(-2℃<Td≤0℃、-3℃<Td≤-2℃、-4℃<Td≤-3℃、Td<-4℃)发生频次空间分析模型,根据荔枝寒(冻)害评价指标,对闽东南荔枝种植区进行区划.结果表明:1)闽东南荔枝种植区可分为最适宜区(微寒害区)、适宜区(轻度寒害区)、中等适宜区(中度冻害区)、不适宜区(重度冻害区),其中最适宜区、适宜区划区结果与实际荔枝种植分布较吻合;2)闽东南荔枝种植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诏安至连江东南沿海平原,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与东南丘陵过渡地区,中等适宜区、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适宜区以西海拔较高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冻)害 GIS技术 DEM 均方差决策法 闽东南
下载PDF
闽东南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民强 林芳 袁力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1期13-18,129,共7页
本文实证研究闽东南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光分析了闽东南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与调控系统;其次依据闽东南可持续发展的区情特点,构建其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三种相关的... 本文实证研究闽东南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光分析了闽东南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与调控系统;其次依据闽东南可持续发展的区情特点,构建其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三种相关的评估法:层次模型评估法、承载力与协调度确定法和差异度(DP)分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南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闽东南特色农业开发带的诊断与设计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鹤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88-91,共4页
基于闽东南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期待建立特色农业开发带 ,提出建立生态果园 。
关键词 闽东南地区 特色农业 诊断 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