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禅学中国化的关键点——以印顺的讨论为中心
1
作者 米进忠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96-103,共8页
关于禅学中国化的关键点,诸多学者如钱穆、任继愈、方立天等,均认为是禅宗六祖慧能。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印顺将禅学中国化的关键点定为牛头禅,尤其是牛头宗初祖法融。印顺认为,禅学最终中国化是通过融摄了牛头禅而实现的,因此法融才是... 关于禅学中国化的关键点,诸多学者如钱穆、任继愈、方立天等,均认为是禅宗六祖慧能。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印顺将禅学中国化的关键点定为牛头禅,尤其是牛头宗初祖法融。印顺认为,禅学最终中国化是通过融摄了牛头禅而实现的,因此法融才是中华禅的建立者。深入分析可见,印顺对牛头禅的过度重视与其判教思想密切相关。在印顺的判教序列中,大乘佛学分为“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与“真常唯心论”三系。印顺认为,“性空唯名论”体现了“释尊之特见”,而“真常唯心论”是佛教梵化神化的结果,远离了释尊的本怀。因此,在中国禅宗史上扮演了无可替代之角色的只能是直承“性空唯名论”的牛头禅,而非“真常唯心论”流亚之达摩一系的如来(藏)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顺 禅学中国化 牛头法融 如来禅 南宗
下载PDF
杖锡泛海: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南线高僧交往特征谫论
2
作者 于腾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7-126,共10页
中土对外文化交往具有诸多方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切入佛教文化交流成为新的关注点。拟以宗教宽容且对外开放的唐朝为例,结合僧传与相关史料筛选海上丝绸之路南线致力于交往的中外高僧,从马克思主义交往... 中土对外文化交往具有诸多方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切入佛教文化交流成为新的关注点。拟以宗教宽容且对外开放的唐朝为例,结合僧传与相关史料筛选海上丝绸之路南线致力于交往的中外高僧,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发凡,探讨此阶段沿海路传法与取法高僧群体及行为的若干普遍性交往特征,解析交往特征下的内外因素,并对未来人间佛教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发展提出设想。此外,对交往特征的多层面探源也组成了大唐社会及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缩影”,冀以作为观察当时社会风貌与国家交往的新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特征 人间佛教 交往高僧 海上丝绸之路南线 唐代
下载PDF
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宝珠纽探源
3
作者 熊丝雨 《陶瓷研究》 2023年第4期9-13,共5页
通过对南北朝时期的釉陶器物、铜质枣形腹长颈瓶和铜质香宝子入手,对几种器物的使用阶级、文化属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釉陶器物上的宝珠纽应当受到了佛教器物香宝子的影响,且为贵族阶层喜爱之物。因这类带宝珠纽器物与佛教文化相关,故... 通过对南北朝时期的釉陶器物、铜质枣形腹长颈瓶和铜质香宝子入手,对几种器物的使用阶级、文化属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釉陶器物上的宝珠纽应当受到了佛教器物香宝子的影响,且为贵族阶层喜爱之物。因这类带宝珠纽器物与佛教文化相关,故又与同时期的图像进行比较,推测宝珠纽意指佛教中的摩尼宝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珠纽 陶瓷 南北朝 佛教
下载PDF
朱熹同安任上的诗歌创作及思想转变
4
作者 陈家慧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8-13,共6页
根据朱熹现有诗歌编年可知,绍兴二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七年,朱熹在泉州同安任上创作了大约一百三十多首诗歌。从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可以发现,青年朱熹流露出了自己初宦时期特有的离愁别绪,改变了自己对登临山水的看法,也完成了自己逃禅... 根据朱熹现有诗歌编年可知,绍兴二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七年,朱熹在泉州同安任上创作了大约一百三十多首诗歌。从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可以发现,青年朱熹流露出了自己初宦时期特有的离愁别绪,改变了自己对登临山水的看法,也完成了自己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为他以后的山水诗创作和理学思想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同安 乡愁 闽南山水 逃禅归儒
下载PDF
十六至十七世纪前期蒙藏互动关系与明朝应对
5
作者 高强 杜常顺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2-220,共9页
十六世纪初期,右翼蒙古势力进入西番地区,打破了明初以来以甘肃镇为军事枢纽,“北拒蒙古,南悍诸番,俾不得相合”的战略格局,也揭开了继蒙元之后蒙藏两族新的历史性互动关系的序幕。右翼蒙古势力深入西番地区建立游牧区,并将大量明朝属... 十六世纪初期,右翼蒙古势力进入西番地区,打破了明初以来以甘肃镇为军事枢纽,“北拒蒙古,南悍诸番,俾不得相合”的战略格局,也揭开了继蒙元之后蒙藏两族新的历史性互动关系的序幕。右翼蒙古势力深入西番地区建立游牧区,并将大量明朝属番收为己用,“番达合势”,严重冲击明朝在西番地区建立的羁縻统治体系,西北边防也承受巨大压力。“洮河事变”爆发,迫使明朝采取强硬的军事和政治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遏制蒙古势力在西番地区的扩张势头,缓解西北边防压力的目的,但已无力改变蒙古势力在西番地区作为重要政治存在的既成事实。而伴随着蒙古各部皈信藏传佛教,蒙藏间结成更为紧密的具有融合性的互动关系。基于彻底解决来自蒙古方面政治军事威胁的政治期待,明朝对于蒙古皈信藏传佛教则持积极推助的态度,试图以此来化解北部边疆问题,这可视为后来清朝统治者“兴黄教所以安蒙古”国策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虏南番 右翼蒙古 甘肃镇 番族 藏传佛教 明朝
下载PDF
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被引量:12
6
作者 秦家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8,共6页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六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文化 贝叶经 南传佛教 傣族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佛教跨界诵经风格的传统和变迁——以中缅打洛、小勐拉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董宸 《音乐探索》 CSSCI 2013年第2期68-74,共7页
西双版纳地区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南传佛教传播区域,与东南亚的缅甸、老挝为邻,在边贸经济、社会生活、宗教生活等领域一直交往密切,对当地的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与缅甸小勐拉市毗邻,两地原住民属于血缘、... 西双版纳地区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南传佛教传播区域,与东南亚的缅甸、老挝为邻,在边贸经济、社会生活、宗教生活等领域一直交往密切,对当地的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与缅甸小勐拉市毗邻,两地原住民属于血缘、地缘关系紧密,共同信仰南传佛教的同源掸傣民族,在保持传统宗教教义与仪轨的背景下,传统诵经风格受到了现代文化流动性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风格。文章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佛教跨界诵经风格传统模式与新模式的同步发展为描述对象,对经文经腔系统中与"音乐方言"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呈现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传佛教 诵经风格 小勐拉 打洛 传统和变迁
下载PDF
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中国南传佛教壁画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伍琼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81,共8页
南传佛教壁画是东南亚佛教文化圈里重要的外显文化之一,也是对贝叶经中所载典籍、历史、文学故事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化的解读和教育传播方式。它在云南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其长期以来影响着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并成为民族历史、... 南传佛教壁画是东南亚佛教文化圈里重要的外显文化之一,也是对贝叶经中所载典籍、历史、文学故事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化的解读和教育传播方式。它在云南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其长期以来影响着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并成为民族历史、民族关系、民族传统工艺、民族生态观、民族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的重要载体;又因其国际性地位,还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冲突中起着缓和乃至化解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南传佛教 壁画 民族教育
下载PDF
东南亚南传佛教壁画考察与述略 被引量:3
9
作者 安佳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70-77,共8页
南传佛教是泰、缅、柬、老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傣族地区具有主体地位的宗教形态,普及面广、信徒众多、影响深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南传佛教壁画,可谓是中南半岛上最具典型意义的美术形式。它既是信奉南传佛教信众的情感流露和心灵... 南传佛教是泰、缅、柬、老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傣族地区具有主体地位的宗教形态,普及面广、信徒众多、影响深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南传佛教壁画,可谓是中南半岛上最具典型意义的美术形式。它既是信奉南传佛教信众的情感流露和心灵写照,又是其精神世界与审美理想的表征。本文依托田野考察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及相关文献,对东南亚南传佛教壁画的历史沿革、内容题材、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发展现状等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南传佛教壁画 内容题材 形式风格
下载PDF
6世纪前期北方地区维摩诘经变的演变——兼论与南朝佛教图像的关联 被引量:7
10
作者 于向东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1-17,共7页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变相,也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图像之一。相比5世纪图像,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维摩诘形象的汉化、隐几、隐囊的出现以及画面情节的丰富等方面。本文根据图像细节分析及文献记...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变相,也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图像之一。相比5世纪图像,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维摩诘形象的汉化、隐几、隐囊的出现以及画面情节的丰富等方面。本文根据图像细节分析及文献记载,推测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可能源自南朝佛教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佛教图像 维摩诘经变 演变 影响
下载PDF
南渡士人的佛教因缘与文学创作 被引量:2
11
作者 钱建状 尹罗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2-130,共9页
宋室南渡以后 ,禅悦之风较北宋更为盛行。从达官宰执到一般朝野士人 ,皆对佛教持支持信仰之态度。与北宋士人相比 ,南渡士人的礼佛参禅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变化。如同是援佛入儒 ,北宋士人是“尽用其学而不自知” ,一方面吸收佛学的精华 ... 宋室南渡以后 ,禅悦之风较北宋更为盛行。从达官宰执到一般朝野士人 ,皆对佛教持支持信仰之态度。与北宋士人相比 ,南渡士人的礼佛参禅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变化。如同是援佛入儒 ,北宋士人是“尽用其学而不自知” ,一方面吸收佛学的精华 ,一方面又公开攘斥佛老 ;而南渡士人不仅援佛入儒 ,以佛学作为儒学的参照系 ,而且还身体力行 ,佛教对其浸染甚深。禅悦之风在士林的盛行 ,不仅对南宋政府的佛教政策有所影响 ,而且也因此影响了士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以禅喻诗”是南渡士人对文学作出的新诠释 ,而“援禅入诗”、“援禅入词” ,则是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的一大特色。就佛教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来说 ,尽管参诗之说始自北宋 ,但真正将参禅与作诗结合起来并提出重要的诗学概念与范畴的 ,则是南渡诗人。并且就时间来说 ,禅诗相通 ,至南渡以后 ,方为诗人所共识 ,这是最值得注意的现象。禅悦之风在南宋初期的盛行 ,有历史、政治及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就士人来说 ,他们信奉佛教 ,除去学术与个人遭际等因素以外 ,最重要的原因是南渡政府安置南渡士人的特殊政策增加了士人与佛教接触的机会 ,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士人对佛教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渡士人 佛教 文学
下载PDF
岷江上游新出南朝石刻造像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5
12
作者 霍巍 罗进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1-99,共9页
岷江上游曾在本世纪 30年代发现过四川地区现存有明确南朝纪年中年代最早的佛教造像。本文介绍了近年在岷江上游新出土的另一尊南朝佛教造像 ,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分析了岷江上游与南朝的陆路交通 。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南朝 佛教 石刻造像 四川 考古研究 交通
下载PDF
林希逸的佛教观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晚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49,共7页
南宋末期理学名儒林希逸,在宋代士大夫参禅的背景下,与佛门缘分稠密,他既与多位僧人多层次往来,又热心佛事,大量引佛禅入诗文,思想上有深深的佛禅思想烙印。但是,他坚守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的身份,明确表示不崇信佛学,他将自己的思想根... 南宋末期理学名儒林希逸,在宋代士大夫参禅的背景下,与佛门缘分稠密,他既与多位僧人多层次往来,又热心佛事,大量引佛禅入诗文,思想上有深深的佛禅思想烙印。但是,他坚守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的身份,明确表示不崇信佛学,他将自己的思想根基明确定位为儒学。这种矛盾既体现了士大夫对平衡心理的诉求,也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希逸 佛教观 禅宗 南宋 士大夫
下载PDF
论南北朝时期佛教与经学的相互渗透 被引量:3
14
作者 焦桂美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南北朝时期佛教与经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逐渐形成了互补共存之格局。经学对佛教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佛徒讲习并注疏儒家经典、佛教论难以儒家经典为指导、佛徒认同并遵从儒家伦理等方面。佛教对经学的渗透则表现在该时期经学家的思想,儒... 南北朝时期佛教与经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逐渐形成了互补共存之格局。经学对佛教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佛徒讲习并注疏儒家经典、佛教论难以儒家经典为指导、佛徒认同并遵从儒家伦理等方面。佛教对经学的渗透则表现在该时期经学家的思想,儒经注疏的内容、语言,儒家讲经、注经的形式、原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之浸染。就二者相互渗透的程度来看,经学对佛教的渗透远远超过了佛教对经学的影响,即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是不平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佛教 经学 相互渗透 不平衡
下载PDF
吐谷浑佛教论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崇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3-63,共11页
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在南朝与西域、凉州的佛教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对研究中古中国佛教的传播及源流具有一定的意义。吐谷浑拾寅在位期间,其境内佛教已很流行,初信佛教的时间似可上溯,十三王度易侯至十八王夸吕... 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在南朝与西域、凉州的佛教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对研究中古中国佛教的传播及源流具有一定的意义。吐谷浑拾寅在位期间,其境内佛教已很流行,初信佛教的时间似可上溯,十三王度易侯至十八王夸吕时期,佛教得到长足的发展,造寺、求经像等的记载多在这一时期。益州在吐谷浑佛教传播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主要源自南朝,另一来源就是西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谷浑 佛教 南朝 西域
下载PDF
《高僧传》所见部分东晋南朝巴蜀地区僧人事迹及推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文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40-43,共4页
巴蜀地区的“高僧” ,多与当地政府官员有交往 ,佛教与世俗政治有着密切联系。巴蜀地区道教势力强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 ,也使得巴蜀地区的佛学 ,在境界上与三吴地区始终存在着差距。
关键词 《高僧传》 东晋南朝 巴蜀地区 佛教
下载PDF
南宋遗民词中的佛教文化阐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楹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34-139,共6页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遗民词 佛教 意蕴
下载PDF
神圣帷幕的跌落——云南德宏傣族宗教消费世俗化现象考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龚锐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0-77,共8页
在全球性宗教世俗化的大背景下,云南德宏傣族的宗教生活也步入了世俗化的进程。文章以云南德宏州的三个傣族村寨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德宏州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世俗化的... 在全球性宗教世俗化的大背景下,云南德宏傣族的宗教生活也步入了世俗化的进程。文章以云南德宏州的三个傣族村寨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德宏州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世俗化的倾向。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来揆度社会转型时期德宏傣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南传佛教 世俗化 神圣与世俗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乐舞艺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文华 王昭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9期147-149,共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和动荡在客观上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的中原各地区各民族的乐舞汇集,才子佳人,佛教信徒参与其中,为乐舞艺术的交流与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这种特殊形式的乐舞,既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又折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和动荡在客观上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的中原各地区各民族的乐舞汇集,才子佳人,佛教信徒参与其中,为乐舞艺术的交流与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这种特殊形式的乐舞,既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又折射出一代又一代人追求善与美的理想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佛教 乐舞艺术
下载PDF
南宋遗民词中的佛教文化阐释 被引量:1
20
作者 丁楹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34-139,共6页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遗民词 佛教 意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