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 dimension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by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被引量:22
1
作者 曹小林 朱介寿 +2 位作者 赵连锋 曹家敏 洪学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We assembled approximately 328 seismic records. The data set was from 4 digitally recording long-period and broadband stations of CDSN. We carried out the inversion based on th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PWI). I... We assembled approximately 328 seismic records. The data set was from 4 digitally recording long-period and broadband stations of CDSN. We carried out the inversion based on th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PWI). It partitions the large-scale optimization problem into a number of independent small-scale problems. We adopted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with an equal block (2((2() discretization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images of shear velocity struc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from surface to 430 km) in the crust and upper-mantle. The resolution of all these anomal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check-board( resolution tests. Thes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locity, lithosphere and asthenosphere structure betwee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波形 分块波形反演 三维S波速度结构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检验板”法 岩石圈
下载PDF
The Mesozoic Basin-Mountain Coupling Process of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nd its Adjacent Land Area 被引量:9
2
作者 YANG Changqing YANG Yanqiu +2 位作者 LI Gang YANG Chuansheng YANG Jin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051-1052,共2页
Basin-mountain coupling is a key issue for basi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The analysis of basin-mountain coupling process, as well as quantitative or semiquantitative restoration of prototype basin and the evolution o... Basin-mountain coupling is a key issue for basi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The analysis of basin-mountain coupling process, as well as quantitative or semiquantitative restoration of prototype basin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tinental margin,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the geological process of basin-range conversion and reconstruct early prototype basins, which is a difficult and leadin~ scientific oroblem of basin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Mesozoic Basin-Mountain Coupling Process of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nd its adjacent Land Area
下载PDF
基于Argos漂流浮标资料的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识别及特征分析
3
作者 崔虎山 孙佳 +1 位作者 郭延良 熊学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0-500,共11页
次中尺度涡作为连接中尺度涡和微小湍流之间的纽带,对海洋中能量串级和物质输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漂流轨迹几何特征的次中尺度涡识别方法,并对全球浮标... 次中尺度涡作为连接中尺度涡和微小湍流之间的纽带,对海洋中能量串级和物质输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漂流轨迹几何特征的次中尺度涡识别方法,并对全球浮标计划中2000年至2022年进入研究海域的1 685个Argos漂流浮标轨迹数据进行了分析,共识别得到11 988个次中尺度涡。研究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半径和生命周期呈正相关,多在3 km和24 h以内,反气旋涡与气旋涡数量之比约为5∶1。次中尺度涡高频出现于南海北部,由吕宋海峡西北部沿陆坡向西南方向递减。在中南半岛南部,次中尺度气旋涡相对更为活跃。研究海域次中尺度涡季节变化信号明显,冬、夏季相对活跃,春、秋季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漂流浮标 次中尺度涡 涡旋识别 南海及邻近海域
下载PD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and Its Influence on Regionally Persistent Heavy Rain over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官军 魏凤英 周秀骥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2期213-229,共17页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 and its influence on regionally persistent heavy rain(RPHR) over southern China are examined by using satelhte outgoing long wave r...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 and its influence on regionally persistent heavy rain(RPHR) over southern China are examined by using satelhte outgoing long wave radiation,NCEP/NCAR reanalysis,and gridded rainfall station data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10.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ISO in SCSSM,contributing to the modulation of RPHR,is found to be the fluctuation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along with a close link to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Souther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by using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REOFs)for intraseasonal rainfall,where the incidence rate of RPHR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in rainfall.It is found that SCSSM ISOs are the key systems controlling the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rainfall and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leading pair 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OFs) for the 850-hPa zonal wind over the SCS and southern China.Composite analyses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PCs) of the EOFs indicate that the ISO process in SCSSM exhibits as the east-west oscillation of the WPSH,which is coupled with the northward-propagating MJO,creating alternating dry and wet phases over southern China with a period of 40 days.The wet phases provide stable and lasting circulation conditions that promote RPHR.However,differences in the ISO structures can be found when RPHR occurs in regions where the WPSH assumes different meridional positions.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meridional-phase structure suggests an important role of northward-propagating ISO and regional air-sea interaction in the ISO process in SCS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southern china regionally persistent heavy rain(RPHR)
原文传递
东海及邻近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高德章 赵金海 +1 位作者 薄玉玲 唐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6,共17页
文中首先对两条剖面的岩石圈结构进行了论述。以两条剖面的岩石圈结构作为约束,采用小波分解、全磁纬变倾角化极和地热场反演岩石圈底界等项技术,获取了研究区沉积基底面、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面在三维空间的展布以及岩浆岩的分布。在此... 文中首先对两条剖面的岩石圈结构进行了论述。以两条剖面的岩石圈结构作为约束,采用小波分解、全磁纬变倾角化极和地热场反演岩石圈底界等项技术,获取了研究区沉积基底面、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面在三维空间的展布以及岩浆岩的分布。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岩石圈各层的展布及岩石圈三维结构单元的划分,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东部凹陷带为寻找油气最有利的地区,冲绳海槽为弧后盆地,钓鱼岛岩浆岩带为中酸性岩浆岩带,吐嘎喇火山带为当今火山弧,琉球岛弧为欧亚板块裂离部分,琉球岛弧东部斜坡为古东海大陆架的陆坡,位于此陆坡上的凹陷为弧前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三维结构 莫霍面深度 结构单元 东海及邻近地区
下载PDF
南海及邻域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以宣 钟建强 詹文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14,共14页
本文根据南海及邻域的岩石圈动力学环境,把新构造类型划分为离散型、聚敛型、平移型和滑动型。依据构造不整合、地层缺失、断裂、变形、变质及火山活动等构造事件,提出本区新构造始于晚渐新世的新认识,详细分析了本区新构造运动的脉... 本文根据南海及邻域的岩石圈动力学环境,把新构造类型划分为离散型、聚敛型、平移型和滑动型。依据构造不整合、地层缺失、断裂、变形、变质及火山活动等构造事件,提出本区新构造始于晚渐新世的新认识,详细分析了本区新构造运动的脉动性及造陆、造山、造海、造盆等性质,并对其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动力学 脉动性 南海 领域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区岩石层结构的区域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吴健生 王家林 +1 位作者 陈冰 张新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84-3895,共12页
结合新一轮编图工作的开展,中国东部海区重、磁平面图件在拼入新资料同时,也包含了邻区朝鲜半岛,台湾岛,日本海,菲律宾海等地区的资料.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区重、磁异常特征,利用重、磁资料反演莫霍面、居里面,进而求取了热岩石... 结合新一轮编图工作的开展,中国东部海区重、磁平面图件在拼入新资料同时,也包含了邻区朝鲜半岛,台湾岛,日本海,菲律宾海等地区的资料.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区重、磁异常特征,利用重、磁资料反演莫霍面、居里面,进而求取了热岩石层底界面,对重、磁数据进行了突出断裂带信息的处理,确定了13条重要断裂带的展布,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块体和4个结合带,它们具有"东西成带、南北分块"的特征,是"2条锋线"作用的产物.研究表明,江—绍断裂带向东延伸进入海区,虽然受东海陆架西缘断裂带的切割,但仍继续往东延伸,可能延至朝鲜半岛南端与济州岛南缘断裂带相接;在朝鲜半岛西缘地球物理场存在NNW—NW的明显界线,可解释为断裂带,称之黄海东缘断裂带,中国大陆东部的五莲—青岛断裂带与黄海东缘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共同构成中朝和扬子块体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海区 岩石层结构 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块体构造
下载PDF
南海盆地及邻区CO_2天然气成因类型及特征综述 被引量:5
8
作者 魏喜 陈亦寒 +2 位作者 祝永军 尹继红 苏小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5期1-4,共4页
利用目前公开发表的资料,对南海盆地CO2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根据CO2气体的δ13C和伴生的稀有He同位素特征,将CO2分为2大类4种类型,即有机类和无机类,无机类又进一步分为壳源、幔源和壳-幔混合3种类型。研究表... 利用目前公开发表的资料,对南海盆地CO2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根据CO2气体的δ13C和伴生的稀有He同位素特征,将CO2分为2大类4种类型,即有机类和无机类,无机类又进一步分为壳源、幔源和壳-幔混合3种类型。研究表明,南海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西部CO2气藏以无机类壳源型为主,可有少量有机类以及无机类幔源型和壳-幔混合型;南海琼东南盆地东部-珠江口盆地和中国东部等地区CO2气藏以无机类幔源型为主,可有少量有机类以及无机类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而北部湾盆地以有机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天然气 成因 类型 特征 综述 南海盆地及邻区
下载PDF
中国及邻近陆域海域地球内部三维结构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朱介寿 曹家敏 +1 位作者 蔡学林 严忠琼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97-503,共7页
根据国内外最新地球物理和其它地学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综合反演,建立中国及邻区高分辨率地球三维结构模型,为地学各领域提供高精度多参数地球三维模型数据库。对中国及邻近陆域海域岩石圈软流圈结构,过渡带以下直至核幔边界的地... 根据国内外最新地球物理和其它地学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综合反演,建立中国及邻区高分辨率地球三维结构模型,为地学各领域提供高精度多参数地球三维模型数据库。对中国及邻近陆域海域岩石圈软流圈结构,过渡带以下直至核幔边界的地幔速度三维分布进行研究。探讨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板块运动、地幔对流、圈层耦合及物质运移等深部动力学问题。对中国大陆及边缘海各地块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特别是有关中国东部及边缘海岩石圈拉张减薄、西部岩石圈汇聚增厚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及邻近陆域海域 地球圈层三维模型 地球深部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南部海区及其邻域区域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及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4
10
作者 尹延鸿 温珍河 +3 位作者 孙桂华 郭振轩 侯方辉 郭兴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4-70,共7页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思路、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特征。该图主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思路、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特征。该图主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采取了剥皮法(剥去第四系)编图方法,主要表达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构造单元划分、断裂构造、岩浆活动、盆地分布等特征,在海底和沉积盆地中,还用等值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基于现今大地构造格局将本区划分出六级地质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三级构造单元为地块或岛弧,四级构造单元为盆地、隆起区、隆褶带或海盆区,五级构造单元为隆起或坳陷,六级构造单元为凸起或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图 地质构造单元 划分 中国南部海区
下载PDF
我国潮汐潮流区域预报的发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方国洪 魏泽勋 王永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1-336,共6页
简要回顾了我国潮汐潮流区域预报的发展过程。1959—1964年期间按前苏联杜瓦宁方法编制的永久潮流表是第一代预报产品,该产品提供了我国近海若干站点5 m层潮流预报资料。1970—1978年期间按方国洪提出的方法而研制的永久预报图表集是第... 简要回顾了我国潮汐潮流区域预报的发展过程。1959—1964年期间按前苏联杜瓦宁方法编制的永久潮流表是第一代预报产品,该产品提供了我国近海若干站点5 m层潮流预报资料。1970—1978年期间按方国洪提出的方法而研制的永久预报图表集是第二代预报产品,提供了基本上覆盖我国近海的多层潮流预报资料;这两代产品均以纸质图表为载体。2005—2006年期间方国洪等研制了第三代预报产品,覆盖了我国近海各海区,分辨率达到5′×5,′垂向10层,并可自动内插到任意点和任意水层。同时介绍了三代产品的研发过程及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 潮汐区域预报 中国近海
下载PDF
南海南部地洼区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詹文欢 刘以宣 钟建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5年第2期95-103,共9页
本文根据南海南部地洼区的岩石圈动力学环境,把本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平移剪切型和旋动型,并对其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动力学 地洼区 南海
下载PDF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介寿 蔡学林 +1 位作者 曹家敏 严忠琼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7-574,共8页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反演。对沉积层、地壳、岩石圈厚度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 岩石圈结构模型 地球深部动力学
下载PDF
东海陆架南部邻近陆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晶 杨长清 +1 位作者 徐立明 王建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92,共12页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邻近陆域主要包括福建东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岩石薄片镜鉴及样品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等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属于温湿气候环境,南...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邻近陆域主要包括福建东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岩石薄片镜鉴及样品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等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属于温湿气候环境,南部的粤东地区沉积水体深度较大,因此,大部分样品指示厌氧环境。晚三叠世时,整个东海陆架南部邻近陆域自南向北水体逐渐变浅,南部主要为滨海-浅海陆棚-深水陆棚环境,北部主要表现为受海侵作用影响的海陆过渡相环境;早侏罗世时,南部主要表现为水体较深的深水陆棚环境,北部主要表现为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通过对具有相同大地构造背景的邻近陆域沉积古环境的研究,从而可以推断缺乏钻井资料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沉积古环境自北向南由陆及海,为后续开展海域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古环境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邻近陆域
下载PDF
中国海区及邻域的地磁场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戴勤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3-72,共10页
本文根据中国海区及邻域的地磁场分布特征,结合地质及其它物探资料,对陆块碰撞过渡带的存在性问题、东沙—澎湖磁力高带的来源问题,东亚陆缘盆地磁异常分异的原因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地磁场 渤海 黄海 基底岩相区 海区
下载PDF
中国海域及邻区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
16
作者 吴果 冉洪流 +1 位作者 周庆 谢卓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69,共20页
海域地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构成了严重威胁,研究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模型是中国下一代地震区划图的重点工作之一。文中基于最新编制的中国海域地震目录,首次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 海域地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构成了严重威胁,研究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模型是中国下一代地震区划图的重点工作之一。文中基于最新编制的中国海域地震目录,首次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首先对地震目录进行除丛,以地震带为单位评估震级间隔为0.5的震级档完整记录的起止时间,进而采用极大似然法求出各个地震带的b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在此基础上,使用改进的自适应空间平滑算法建立模型,并采用概率增益函数评估不同参数设置下模型的优劣,最后分析了本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结果显示,本模型与传统的固定平滑半径的模型相比具有更优的概率增益函数表现;将输入模型地震的最小震级设为M4.0时,模型的表现达到最优;模型的表现不一定随着输入地震数的增多而提高,因此选择参数时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区内地震的分布和记录情况;考虑到本模型只基于历史和仪器地震目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使用时结合断层模型等形成混合模型以完善模型体系。文中采用的自适应空间平滑算法可以充分利用完整性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地震数据,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中长期地震预测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文中建立的模型可以作为分析中国海域地震危险性的基础模型之一,为编制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及邻区 地震目录 完整性分析 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 概率增益函数
下载PDF
中国海域及邻区基于BP神经网络的矩震级转换模型
17
作者 吴果 李建强 +2 位作者 冉洪流 周庆 谢卓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9-670,共12页
海域地震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形成严重威胁,开展相关地震活动性研究的重要前提是编译我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目录。我国常用的震级标度为面波震级(MS),而国际上最新的地震活动模型多采用矩震级(MW),因此在应用这些模... 海域地震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形成严重威胁,开展相关地震活动性研究的重要前提是编译我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目录。我国常用的震级标度为面波震级(MS),而国际上最新的地震活动模型多采用矩震级(MW),因此在应用这些模型时需要拟合面波震级与矩震级之间的转换关系。本文以中国海域及邻区为研究区,收集了1988—2020年中国地震台网的面波震级和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项目的矩震级数据,从中提取年份、深度、经度、纬度、面波震级作为影响因子,以实际记录的矩震级值作为标记,训练BP神经网络建立以GCMT的矩震级为目标的震级转换模型。同时,使用最小二乘回归和正交回归建立线性模型作为对比。结果显示,最小二乘回归和正交回归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比BP神经网络高40%左右。此外,BP神经网络的残差绝对值更小、分布更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震级转换模型 矩震级 面波震级 中国海域及邻区 正交回归
下载PDF
东海及邻区重力异常多尺度分解 被引量:91
18
作者 高德章 侯遵泽 唐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42-849,共8页
海洋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主要研究沉积基底面与莫霍面的形态与埋深 .这两个界面 ,上、下地质体的密度差异分别约为 0 .1g/cm3和 0 .4g/cm3,采用重力测量成果来研究这两个界面 ,具有充分的物性前提 .但是 ,重力测量成果是整个岩石圈甚至... 海洋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主要研究沉积基底面与莫霍面的形态与埋深 .这两个界面 ,上、下地质体的密度差异分别约为 0 .1g/cm3和 0 .4g/cm3,采用重力测量成果来研究这两个界面 ,具有充分的物性前提 .但是 ,重力测量成果是整个岩石圈甚至包括上地幔物质的综合反映 ,如果能从测量成果中分离得到上述两个界面的重力效应 ,再据此来研究它们的形态 ,就会简单、准确一些 .我们采用二维小波多尺度分解技术 ,首次对东海及邻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进行分解 ,目的在于获取沉积基底面、莫霍面所产生的重力异常 .对分解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后认为 ,四阶变换异常细节主要由沉积基底面的起伏引起 ,四阶变换异常逼近则主要由莫霍面的起伏所引起 .本文介绍了二维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与算法 ,展示了分解结果 ,论述了对分解结果的初步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及邻区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解 沉积基底面 莫霍面
下载PDF
海洋重力磁力调查在中国海区及邻域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德章 唐建 《海洋石油》 CAS 1999年第1期28-32,共5页
本文从历程、实地作业、内业整理、成果4个方面介绍了重力磁力调查在中国海区及邻域实施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各项主要成果,在第三部分叙述了重磁场的基本特征及其认识。
关键词 中国海区 海洋 重磁场 重力调查 磁力调查
下载PDF
南海中南部主要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及烃源岩发育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一博 赵志刚 +3 位作者 谢晓军 郭佳 唐武 兰蕾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共10页
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综合利用古生物、钻井、地震及地球化学资料,开展南海中南部主要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及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研究表明,古、新南海构造演化控制了南海中南部盆地沉积充填,始新世—早渐新世扩张前... 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综合利用古生物、钻井、地震及地球化学资料,开展南海中南部主要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及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研究表明,古、新南海构造演化控制了南海中南部盆地沉积充填,始新世—早渐新世扩张前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半深海沉积体系,仅万安盆地发育湖相沉积;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扩张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半深海沉积体系,中—晚中新世碳酸盐岩台地大规模发育;晚中新世—现今扩张后期水体变深,以滨浅海和半深海沉积为主,三角洲分布于南部和西部。南海中南部盆地发育湖相、海陆过渡相和陆源海相烃源岩,以海陆过渡相和陆源海相烃源岩为主,海陆过渡相和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存在由陆向海降低的趋势,盆地或凹陷周缘的三角洲及其周边区域是有利的烃源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南部 新生代 区域沉积背景 沉积充填 烃源岩发育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