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rd-breaking summer-autumn drought in southern China in 2022:Roles of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urasian warming
1
作者 Yuepeng HU Botao ZHOU +1 位作者 Huijun WANG Dapeng ZH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20-431,共12页
From summer to autumn in 2022,a severe drought lasted in southern China,posing serious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systems.This study explored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ccounting for this persistent ... From summer to autumn in 2022,a severe drought lasted in southern China,posing serious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systems.This study explored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ccounting for this persistent drought event.It shows that the drought in southern China during the summer of 2022 was strongly linked to the divergence of water vapor flux and descending motions,which were respectively caused by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jet(EASJ).Differently,the atmospheric background responsible for the sustained drought in autumn is manly featured by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over the region from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South China Sea,which led to decreased moisture and descending motions in southern China.Further investigation suggests that the rarely strong surface warming over northern Eurasia and the extreme La Nina-like pattern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jointly resulted in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northward shift of the EASJ in the summer of 2022,while the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prevailing over the region from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South China Sea in autumn was largely attributed to the extremely negative anomalies of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autumn drought southern China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eurasian warming
原文传递
近20年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与江南5月降水关系增强的可能原因
2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江南5月降水极端性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北大西洋海温的联系。结果表明,自2004年江南5月降水年际差异显著增大以来,200 hPa上的Rossby波能量从北大西洋向下游传播,一部分能量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形成南支波列;另一部分沿不列颠群岛向西伯利亚地区传播,上述两支波列在旱涝年的不同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附近的辐合辐散影响江南地区的垂直运动;另一方面波列下游的中国东南沿海200 hPa的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具有准正压结构,对应于对流层中下层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上空位置和强弱变化,影响水汽向江南地区的输送。在偏涝年形成正位相的欧亚遥相关波列,利于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积累并向江南地区输送,它和低纬暖湿气流在江南地区附近相遇,形成降水。2004年以来,欧亚大陆上空与5月不列颠群岛附近海温异常有关的波列分布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的辐合辐散。上述遥相关波列增强了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关系,进一步与江南5月降水建立起紧密联系。2004年以来自江南5月偏涝年前的冬季开始,北大西洋中纬度通常出现冷海温异常并随时间东移,于5月降水同期东移到不列颠群岛附近,偏旱年反之,这对江南5月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欧亚遥相关 西风急流波导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北大西洋海温
下载PDF
初冬四川盆地霾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3
作者 罗玉 王顺久 +2 位作者 张菁 杨蓉 吴越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选取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以及四川盆地16个地市州代表站天气现象数据,运用EOF分解、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初冬四川盆地霾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初冬四川盆地霾日数均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分布模态,一是全区一致... 选取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以及四川盆地16个地市州代表站天气现象数据,运用EOF分解、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初冬四川盆地霾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初冬四川盆地霾日数均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分布模态,一是全区一致型,二是东西反相型。影响霾日数一致型模态的关键环流系统为,霾日数偏多(少)时,表现为AO/NAO呈负(正)位相,欧亚南部型(SEA)遥相关波列呈负(正)位相,四川盆地为高度场正(负)距平控制,受到青藏高原以北(南)偏西北风(西南风)异常影响,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水汽输送较弱(强)。影响霾日数东西反相型环流系统为,霾日数东多西少(东少西多)时,呈现类似SEA型遥相关波列。降水量的减少是影响初冬四川盆地霾天气的重要气象因子,降水对大气的净化作用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弱,造成霾天气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初冬霾 欧亚南部型遥相关 降水
下载PDF
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 被引量:13
4
作者 陆日宇 富元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夏季东亚气候异常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不同纬度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一地区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具有重要的影响,最近20年,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三维空间分布、形成机理,及其与欧亚大陆... 夏季东亚气候异常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不同纬度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一地区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具有重要的影响,最近20年,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三维空间分布、形成机理,及其与欧亚大陆遥相关波列和热带海温的关系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侧重点放在近10年以来的研究工作,并对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西北太平洋 气候异常 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 欧亚大陆遥相关波列 热带海温
下载PDF
北极海冰与夏季欧亚遥相关型年际变化的联系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若楠 孙丞虎 李维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105,共15页
本文利用NCEP/NCAR等再分析资料和CAM3.1数值模式研究了夏季欧亚中高纬遥相关型年际变率与前期春季北极海冰变化的联系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北大西洋—欧亚中高纬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自然正交分解第二模态... 本文利用NCEP/NCAR等再分析资料和CAM3.1数值模式研究了夏季欧亚中高纬遥相关型年际变率与前期春季北极海冰变化的联系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北大西洋—欧亚中高纬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自然正交分解第二模态表现为"-+-+"遥相关波列,其中格陵兰岛—北大西洋和乌拉尔山地区为异常高空槽区所控制,而欧洲和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则为异常高压脊区,这种波列分布与欧亚中高纬EU型遥相关型十分类似.当遥相关波列为"-+-+"("+-+-")型分布时,前期春季巴伦支海北部和巴芬湾一带海冰偏少(多),同期夏季巴伦支海北部一带海冰亦持续偏少(多),同时在我国东北北部地区、长江和黄河之间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多).深入分析发现,巴伦支海北部和巴芬湾一带海冰偏少后,由于该地区湍流热通量明显偏强,在动力过程影响方面会形成异常Rossby波源,准定常Rossby波活动通量将向东亚地区传播,使得夏季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出现.另外,海冰异常偏少后,在热动力过程影响方面,4—5月欧亚中高纬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以北地区积雪会出现"西少东多"偶极子型异常分布,其通过影响后期土壤湿度及下垫面热通量异常,也有利于夏季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的维持.伴随着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的出现,乌山阻塞高压偏弱,东亚槽偏浅,且亚洲副热带急流随之加强,贝加尔湖以北的副极地地区出现西风异常,东亚副热带急流北侧出现东风异常,贝加尔湖以南地区为异常反气旋控制,南下冷空气活动减弱.受到上述环流形势影响,我国东北北部地区、黄河和长江之间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当巴伦支海北部和巴芬湾区域海冰偏多时,结论则反之.最后,基于春季海冰指数和晚春偶极子型积雪指数,我们建立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模型,回报结果表明其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变率具有较高的预测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中高纬遥相关型 北极海冰 中国夏季降水 欧亚积雪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两类春季极端低温的年代际特征与欧亚环流异常关系对比 被引量:8
6
作者 徐玮平 张杰 陈志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55-1670,共16页
利用中国北方501个观测站温度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及Hadley海温数据分析了华北地区春季极端低温的时空特征,并对20世纪80年代前后、21世纪两类年代际极端降温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1世纪极端降温的环流形势从北大西... 利用中国北方501个观测站温度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及Hadley海温数据分析了华北地区春季极端低温的时空特征,并对20世纪80年代前后、21世纪两类年代际极端降温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1世纪极端降温的环流形势从北大西洋至欧亚大陆呈"准两波型"的结构,波长较长,稳定性较好,低温持续时间长,并且在中高纬度存在明显的波列结构;而20世纪80年代前后极端低温环流形势呈"三波型"结构,波长较短,稳定性较差,低温持续时间较短,且在中高纬度波列结构不明显。北大西洋海温在1997年有明显的转折。1997年以前格陵兰岛南面附近的北大西洋洋面能量向东频散,通过西西伯利亚关键区,激发欧亚型EU波列,加强了气旋式异常环流,有利于低温的维持和发展。可能是存在两个能量频散源地的原因,使得80年代的EU波列波长较21世纪偏短。而1997年以后格陵兰岛以东洋面为关键强迫源,能量向东频散,有利于EU的加强,贝加尔湖西南部槽加强,形成气旋式异常中心,有利于低温的维持。格陵兰岛东侧海温异常热力强迫,可激发出EU型遥相关,在其下游的欧洲大陆形成暖脊,脊向北加强,然后收缩与鄂霍茨克海高压脊直接形成大槽,致使华北地区上空气旋式异常加强,环流易稳定维持,从而使得华北地区温度加剧下降,易发生极端低温事件。该结果反映了华北地区极端低温的年代际特征及其两类极端低温环流形势异常的部分成因,从而为预测极端低温事件提取某些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极端低温 年代际特征 欧亚型遥相关 海温异常
下载PDF
东亚夏季经向水汽输送的变异及其对极端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奕阳 张泽宇 +1 位作者 简茂球 尤俊丽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84-794,共11页
东亚夏季降水的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变异密切相关。基于1958—2016年资料,研究了夏季东亚季风区经向水汽输送的主要变异特征及其对东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经向水汽输送的第一主变异模态表现出中国东部和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经向输送呈现... 东亚夏季降水的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变异密切相关。基于1958—2016年资料,研究了夏季东亚季风区经向水汽输送的主要变异特征及其对东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经向水汽输送的第一主变异模态表现出中国东部和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经向输送呈现反向异常,以年际变化为主。当中国东部向北输送的水汽增强(减弱)而西北太平洋向北输送减弱(增强),则中国东部大范围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增加(减少)。该模态与西太(西太平洋)副高西伸(东撤)有关,并主要受到热带中东印度洋海温的影响。第二变异模态以年代际变化为主兼有年际变化,表现在1980年后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上空的经向水汽输送减弱,使得环渤海地区和华南沿海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减少而长江上、下游和贵州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增加。该模态与西太副高的减弱有关,并受到热带西太海温年代际增温的影响。第三变异模态以年际变化为主兼有年代际变化,反映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和日本南部及附近区域的经向水汽输送的反相变化结构。长江以北水汽输送减弱(增强),可导致华北、东北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减少(增加)和长江下游及江南地区的极端降水量及频次的减少(增加)。该模态主要受欧亚大陆上空中高纬度纬向遥相关波列和热带印太(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经向水汽输送 夏季极端降水 海温 欧亚遥相关
下载PDF
北欧海大气低空辐合辐散的东西振荡模态及其相应的大气遥相关异常环流
8
作者 张书萌 黄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共12页
北欧海作为连接北冰洋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海域,其由热效应产生的辐合场值得关注。本文利用NECP/NCAR的速度势函数(Velocity Potential,VP)数据表征北欧海辐合辐散场,发现在秋冬季北欧海上空大气低层存在一个独立的辐合区域。经验正交函数... 北欧海作为连接北冰洋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海域,其由热效应产生的辐合场值得关注。本文利用NECP/NCAR的速度势函数(Velocity Potential,VP)数据表征北欧海辐合辐散场,发现在秋冬季北欧海上空大气低层存在一个独立的辐合区域。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结果表明,北欧海上空的VP显示出除了表征北极涛动的全区一致型模态外,还表现出一个东西向辐合辐散反位相的东西振荡型模态。该模态与一支连接北大西洋涛动(NAO)和欧亚遥相关(EU)的复合型大气遥相关波列有关,北欧海表层潜热和感热异常加热通过影响低空大气的异常辐合辐散,与北大西洋偶极子型海温异常加热共同作用,加强了NAO异常环流;同时高空急流波导作用加强了从北欧海到东亚的EU波列,使得位于NAO和EU之间的北欧海成为连接NAO和EU大气遥相关波列的“中继站”,进而通过这种复合型大气遥相关波列将北大西洋与东亚大气环流联系起来,形成对东亚地区天气气候的远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海 低空辐合 速度势 北大西洋涛动 欧亚遥相关波列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pringtime Atlantic SST on ENSO:Role of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被引量:1
9
作者 Xin YAN Juzhang REN +1 位作者 Jianhua JU Song YA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380-393,共14页
Increased evidence has shown the important role of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modulating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Persistent anomalies of summer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 act to link t... Increased evidence has shown the important role of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modulating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Persistent anomalies of summer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 act to link the Atlantic SST anomalies(SSTAs) to ENSO. The Atlantic SSTA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sistent anomalies of summer MJO, and possibly affect MJO in two major ways. One is that an anomalous cyclonic(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ppears over the tropical Atlantic Ocean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negative) SSTA in spring, and it intensifies(weakens) the Walker circulation. Equatorial updraft anomaly then appears over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eastern Pacific Ocean, intensifying MJO activity over these regions. The other involves a high pressure(low pressure)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 Atlantic SSTA tripole pattern that is transmitted to the mid-and low-latitudes by a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 leading to strong(weak) convective activity of MJO over the Indian Ocean. The above results offer new viewpoints about the process from springtime Atlantic SSTA signals to summertime atmospheric oscillation, and then to the MJO of tropical atmosphere affecting wintertime Pacific ENSO events, which connects different oce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 Walker circulation teleconnection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