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rosity model and pore evolution of transitional shales:an example from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Basin 被引量:4
1
作者 Xiao-Guang Yang Shao-Bin Gu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512-1526,共15页
The evolution of shale reservoirs is mainly related to two functions:mechanical compaction controlled by ground stress and chemical compaction controlled by thermal effect.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he evolution of shale reservoirs is mainly related to two functions:mechanical compaction controlled by ground stress and chemical compaction controlled by thermal effect.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imulate the chemical compaction of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shale,and X-ray diffraction(XRD),CO2 adsorption,N2 adsorption and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MIP)were then used to characterize shale diagenesis and porosity.Moreover,simulations of mechanical compaction adhering to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performed,and a shale compaction model was proposed considering clay content and kaolinite proportions.The advantage of this model is that the change in shale compressibility,which is caus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clay minerals during thermal evolution,may be considered.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ermal simulation and compaction model may depic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compaction.Such interactions may then express the pore evolution of shale in actual conditions of formation.Accordingly,the obtained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hales having low kaolinite possess higher porosity at the same burial depth and clay mineral content,proving that other clay minerals such as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s(I/S)and illite a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res.Shales possessing a high clay mineral content have a higher porosity in shallow layers(<3500 m)and a lower porosity in deep layers(>3500 m).Both the amount and location of the increase in porosity differ at different geothermal gradients.High geothermal gradients favor the preservation of high porosity in shale at an appropriate Ro.The pore evolution of the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shale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Stage 2 possesses an Ro of 1.0%-1.6%and has high porosity along with a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Stage 3 has an Ro of 1.6%-2.0%and contains a higher porosity with a low specific surface area.Finally,Stage 4 has an Ro of 2.0%-2.9%with a low porosity and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simulation Porosity model Pore evolution Transitional shale southern north china basin Shanxi formation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地质特征及可压性分析——以中牟区块太原组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袁青松 朱德胜 +3 位作者 汪超 李中明 张栋 李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70,共9页
为探究页岩可压裂性特征,以南华北盆地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和实验测试数据开展太原组页岩储层地质特征和可压性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太原组页岩具有低孔、低渗、有机质丰度高、脆性好、杨氏模量高、泊... 为探究页岩可压裂性特征,以南华北盆地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和实验测试数据开展太原组页岩储层地质特征和可压性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太原组页岩具有低孔、低渗、有机质丰度高、脆性好、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中等、应力差异适中、天然裂缝较发育等特点,具备压裂形成复杂裂缝基础;(2)页岩、砂岩、灰岩的新脆性指数均不同程度降低,灰岩降幅最大,新方法可更合理地计算出页岩最真实的脆性特征;(3)Y2井太原组6号层下部到3号层上部(2862.32~2887.64m)页岩段可压性最好,CFI指数为45.26%~64.65%,平均56.44%,高于页岩可压性评价标准(>50%)。Y2井上述井段实施直井分段压裂改造,试气后获得3 614 m^(3)/d的稳定产气量,较邻井Y1井提高2倍,表明建立的可压性评价模型可有效指导压裂施工,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盆地 海陆过渡相 太原组 页岩 地质特征 可压性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中牟地区太原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甜点段优选
3
作者 汪超 袁青松 +4 位作者 孙均 冯辉 赵百顺 董果果 王中英 《矿产勘查》 2023年第9期1652-1660,共9页
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中国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对象。本文以南华北盆地中牟地区重点探井中牟2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太原组储层地质特征,基于实验测试分析、显微薄片鉴定、测井解释评价以及沉积微相等研究手段,在泥... 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中国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对象。本文以南华北盆地中牟地区重点探井中牟2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太原组储层地质特征,基于实验测试分析、显微薄片鉴定、测井解释评价以及沉积微相等研究手段,在泥页岩储层精细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将中牟地区石炭系太原组泥页岩划分为3大段、7小层。通过小层综合对比分析显示:太原组潮坪相页岩层段②~④小层具有高TOC含量(平均3.24%)、高脆性矿物含量(平均54.5%)、高孔隙度(平均1.8%)、高含气量(平均1.45 m^(3)/t)及高全烃显示(1.89%)的“五高”特征,据此将②~④小层优选为太原组页岩气储层甜点段,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中牟地区水平井部署及水平段穿行层位优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盆地 中牟地区 太原组 泥页岩储层 甜点段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下白垩统成岩相分布及优质储层预测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琴 朱筱敏 +3 位作者 陈祥 朱世发 季汉成 蒋永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2-480,共9页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影响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下白垩统储层物性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强度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了不同井和不同层段的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孔隙度,厘定了...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影响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下白垩统储层物性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强度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了不同井和不同层段的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孔隙度,厘定了成岩强度划分标准。将下白垩统储层划分为5种成岩相类型,其中Ⅰ和Ⅱ类成岩相为较好的储集相带,Ⅲ类为中等储集相带,Ⅳ和Ⅴ类为差的储集相带。通过成岩相分布预测,结合沉积体系及次生孔隙发育分布规律,认为谭庄凹陷南部扇三角洲的北部区域、北部三角洲的南部区域处于中等-较强压实强胶结中等溶蚀成岩相带,为各层段的有利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储层预测 下白垩统 谭庄凹陷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被引量:23
5
作者 解东宁 何明喜 +1 位作者 周立发 谢其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5,共8页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段、周口南缘逆冲推覆区段和淮南-合肥逆冲推覆区段。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印支期碰撞造山阶段、燕山晚期陆内造山阶段和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走滑拉张阶段。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各区带烃源岩保存条件差异较大,油气显示集中分布在前锋带附近。评价前锋逆断带及前渊区(盆地/凹陷)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带,南、北两支逆断带之间的逆冲岩席区(盆地/凹陷)为较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 构造演化 油气勘探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华北盆地南部构造样式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梁积伟 解东宁 +1 位作者 何明喜 王志战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4-417,423,共5页
通过对南华北盆地典型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的研究,对盆地的构造样式进行分析和归类,厘定出5种主要构造样式,即逆冲推覆、伸展、走滑、反转和重力滑脱。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地深入研究了该地区盆地性质和区域构造背景。探讨了华北盆地南... 通过对南华北盆地典型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的研究,对盆地的构造样式进行分析和归类,厘定出5种主要构造样式,即逆冲推覆、伸展、走滑、反转和重力滑脱。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地深入研究了该地区盆地性质和区域构造背景。探讨了华北盆地南部构造样式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勘探实践表明油气大多集中在伸展构造样式的圈闭中,同时也要加强逆冲推覆和反转构造样式的圈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构造样式 油气聚集 华北盆地南部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结构分析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23
7
作者 翟常博 黄泽光 林良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359,共7页
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两方面的资料,运用盆地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自晚侏罗世以来,演化历经了走滑—拗陷—断陷—坳陷原型的序列叠加过程,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演变一致;并指出南华北盆地的演化主要受秦岭—大别造山带... 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两方面的资料,运用盆地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自晚侏罗世以来,演化历经了走滑—拗陷—断陷—坳陷原型的序列叠加过程,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演变一致;并指出南华北盆地的演化主要受秦岭—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的双重控制。其自身结构特征及后期构造变化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勘探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阻 结构分析 盆地演化 油气前景 谭庄-沈丘凹陷 周口坳陷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裂缝性岩石裂缝扩展的光弹构造物理模拟——以南华北盆地户部寨沙河阶组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颜丹平 周美夫 +5 位作者 田崇鲁 汪昌亮 张建增 郭庆银 马寅生 董铁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2-607,共6页
以南华北盆地户部寨第三系沙河阶组粉砂岩低渗透储层为例,总结了其中发育的5种类型构造裂缝组合,即:①南北向雁形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节理带;②东西向雁形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节理带;③缠结状多组剪切构造裂缝;④组合状交切的多组剪切构... 以南华北盆地户部寨第三系沙河阶组粉砂岩低渗透储层为例,总结了其中发育的5种类型构造裂缝组合,即:①南北向雁形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节理带;②东西向雁形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节理带;③缠结状多组剪切构造裂缝;④组合状交切的多组剪切构造裂缝及张裂缝;⑤散状无序排列的构造裂缝。在此基础上,建立光弹性试验构造物理模型,沿现应力场96°方向,均匀地对该模型逐步增加外载力。结果表明,沿各组合裂缝尖端分别形成对称于裂缝走向、且主轴垂直于裂缝的Ⅰ型等色线条纹;对称于裂缝走向、且主轴平行于裂缝走向的Ⅱ型条纹和斜交于裂缝走向的复合型(Ⅲ型)条纹。第①类组合裂缝尖端以Ⅰ型等色线条纹的拉张应力和张剪应力为主;第②类组合裂缝尖端以复合型(Ⅲ型)等色线条纹的挤压应力为主;第③、④和⑤类组合裂缝尖端的应力分布较为复杂。当模型外载荷接近1000kg时,裂缝尖端起裂,并开始发育显微裂缝,而当外载荷达1100-1200 kg时,沿裂缝尖端部位形成宏观裂缝,并开始扩展。5种类型的裂缝组合扩展发育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①,③,⑤,②,④。其中第①类共轭裂缝组合起裂最早,扩展最快,裂缝间的连通趋势最好,说明规则分布的构造裂缝组合,在垂直于外施加载衙时更易达到连通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扩展 光弹构造物理模拟 南华北盆地 沙河阶组 构造物理模拟 裂缝扩展 光弹性试验 沙河 裂缝性
下载PDF
牟页1井海陆过渡相页岩发育特征及其含气性 被引量:19
9
作者 魏晓亮 张金川 +3 位作者 党伟 李中明 杜晓瑞 张明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42-50,共9页
南华北盆地广泛发育了以上古生界山西组、太原组为代表的海陆过渡相页岩;但是针对该地区的页岩气资源调查存在较多的空白方面。该地区第一口页岩气地质调查井——牟页1井的成功钻探对于获取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发育... 南华北盆地广泛发育了以上古生界山西组、太原组为代表的海陆过渡相页岩;但是针对该地区的页岩气资源调查存在较多的空白方面。该地区第一口页岩气地质调查井——牟页1井的成功钻探对于获取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发育特征及含气量等重要参数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岩心样品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岩石矿物等实验,确定了牟页1井山西、太原组泥页岩具有中-高含量有机碳(山西组0.44%~5.10%、太原组0.92%~5.06%)、热演化程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o>2.0),有机质孔受有机质类型影响而不发育的特点。解吸法对岩心进行含气量测试,牟页1井山西组、太原组页岩地层具有较高的含气量,分别介于0.71~3.70 m^3/t、1.09~4.30 m^3/t之间,显示出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太原组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同时数据拟合显示含气量与TOC和黏土矿物含量直接相关,说明有机质和矿物组分是影响该地区海陆过渡相页岩含气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页1井 南华北盆地 上古生界 页岩气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巴1井下白垩统原油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白森舒 周小进 +2 位作者 倪春华 严永新 蒋永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4-638,共5页
通过对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巴1井下白垩统原油的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证实该原油属下白垩统的自生自储,由早期遭受降解的低熟油和晚期生成的高熟油混合而成。早期原油的改造主要与晚白垩世的隆升剥蚀和古近纪拉张断层的切割改造有关,... 通过对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巴1井下白垩统原油的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证实该原油属下白垩统的自生自储,由早期遭受降解的低熟油和晚期生成的高熟油混合而成。早期原油的改造主要与晚白垩世的隆升剥蚀和古近纪拉张断层的切割改造有关,晚期大量高成熟油的充注应与古近纪晚期以来下白垩统再次埋藏发生的二次生烃作用和构筑的良好保存条件有关,反映谭庄凹陷下白垩统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油潜能,而且具有晚期成藏的有利条件,是南华北地区较现实的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组成 碳同位素 生标化合物 成熟度 下白垩统 巴1井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周口-太康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 被引量:5
11
作者 谢其锋 周立发 +4 位作者 何明喜 邓昆 杜建波 刘哲 杨文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分析周口—太康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方法依据地表露头和22口探井的岩心、测井资料进行地层特征和沉积特征研究。结果山西期主要发育堡岛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太康和淮阳为本区两个聚煤中心。结论山西组存在两种不同的... 目的分析周口—太康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方法依据地表露头和22口探井的岩心、测井资料进行地层特征和沉积特征研究。结果山西期主要发育堡岛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太康和淮阳为本区两个聚煤中心。结论山西组存在两种不同的聚煤环境,二1煤是在潮坪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泥炭坪所形成,二2煤及其以上诸煤层则是在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发育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盆地 山西组 沉积特征 聚煤环境
下载PDF
南华北叠合盆地油气勘探回顾与思考——以济源、谭庄—沈丘凹陷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齐兴宇 李淑筠 +2 位作者 黄桂雄 卜翠萍 宋海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4期40-45,共6页
针对经多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南华北诸叠合盆地,勘探久战无大进展的现状,通过对济源、谭庄—沈丘两个重点凹陷勘探史的回顾、反思,认真分析油气成藏条件,探讨其主要原因。认为对多期构造、断块活动产生的复杂构造面貌,上古生界、中生界烃... 针对经多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南华北诸叠合盆地,勘探久战无大进展的现状,通过对济源、谭庄—沈丘两个重点凹陷勘探史的回顾、反思,认真分析油气成藏条件,探讨其主要原因。认为对多期构造、断块活动产生的复杂构造面貌,上古生界、中生界烃源层多期生烃和多期运聚成藏、保存等诸多复杂地质因素缺乏认识是主要因素,新技术、新方未广泛运用是次要因素。说明勘探叠合盆地须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评价方法去认识复杂的地质因素,精心策划部署,严格施工,方可获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叠合盆地 济源凹陷 谭庄-沈丘凹陷 成藏条件 勘探历程 思考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亳州—阜阳地区页岩气钻井技术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洪波 朱迪斯 +2 位作者 黄正 王胜建 何远信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9-683,共5页
为寻求南华北盆地安徽北部地区油气资源勘查的突破,在亳州、阜阳一带部署了多口勘探井。针对皖亳参1井中古生界地层可钻性差、取心易堵及取心难度大等难点,采用配置双扶正器取心筒、调节岩心爪间隙、优选PDC钻头以及优化取心参数等方法... 为寻求南华北盆地安徽北部地区油气资源勘查的突破,在亳州、阜阳一带部署了多口勘探井。针对皖亳参1井中古生界地层可钻性差、取心易堵及取心难度大等难点,采用配置双扶正器取心筒、调节岩心爪间隙、优选PDC钻头以及优化取心参数等方法,高效完成230 m破碎层取心,收获率达96.89%;针对皖太参1井二开长裸眼井段发生失返性漏失、卡钻等井下复杂,采用多种堵漏配方堵漏,以及复合震击-卡点爆炸-套铣等一系列工序成功解卡。通过多口井的技术实践,形成了一套适宜于亳州—阜阳地区页岩气调查井的高效取心技术和复杂处理方法,为下一步该地区同类井钻井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盆地 亳州—阜阳 破碎地层 取心 钻井复杂 失返卡钻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下白垩统储集体成因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祥 张琴 +3 位作者 朱筱敏 王勋杰 季汉成 蒋永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4-129,共6页
依据岩心及钻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谭庄凹陷下白垩统储集体成因类型及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谭庄凹陷在早白垩世存在南、北两大物源,南部以发育来自南部物源的扇三角洲为主,北部以发育来自北部及西北部物源的三角... 依据岩心及钻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谭庄凹陷下白垩统储集体成因类型及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谭庄凹陷在早白垩世存在南、北两大物源,南部以发育来自南部物源的扇三角洲为主,北部以发育来自北部及西北部物源的三角洲为主,盆地中心主要为湖相和滑塌浊积扇沉积。储集体主要由砂砾岩和砂岩组成,其中细砂岩发育最多,其次为砂砾岩及砾岩;岩石的结构和成分成熟度都较低。本区碎屑岩储集物性普遍较差,这与岩石较低的成熟度、较强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及较弱的溶蚀作用有关。不同成因类型储集体其物性存在一定差别。其中2 200 m以上的三角洲平原砂体储集物性较好,但随着埋深的增加,物性迅速降低。在相同的深度,从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平原、滨浅湖储集物性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特征 物性特征 储集体类型 下白垩统 谭庄凹陷 周口坳陷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巴1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条件 被引量:3
15
作者 倪春华 徐良发 +3 位作者 周小进 严永新 蒋永福 杨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1-485,共5页
通过对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巴1井下白垩统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原油来自于下白垩统烃源岩,为自生自储型油藏。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结果分析,推测该原油经历了至少早(K1)、晚(N+Q)2期充注过程。油气成藏条件综合研究表明,... 通过对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巴1井下白垩统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原油来自于下白垩统烃源岩,为自生自储型油藏。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结果分析,推测该原油经历了至少早(K1)、晚(N+Q)2期充注过程。油气成藏条件综合研究表明,谭庄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品质较好、盖层封闭能力强、局部圈闭发育、匹配关系良好,但由于下白垩统砂岩为低孔低渗储层,物性整体差,制约了油气勘探的突破。建议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和沉积相精细刻画,预测相对有利的储层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充注 油气成藏 谭庄凹陷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周参10井低产油流剖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饶丹 全书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2-618,共7页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周参10井低产油流的发现,无疑为周口坳陷油气勘探突破带来了希望。借助原油及岩石轻烃指纹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直接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证实该低产油流为混源,主力油源来自下白垩统暗色泥岩和中下侏罗统煤、暗色泥岩...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周参10井低产油流的发现,无疑为周口坳陷油气勘探突破带来了希望。借助原油及岩石轻烃指纹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直接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证实该低产油流为混源,主力油源来自下白垩统暗色泥岩和中下侏罗统煤、暗色泥岩及碳质泥岩,其中轻质组分主要由中下侏罗统源岩贡献,并就其成藏条件进行了全面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轻烃 原油轻烃 油/源对比 周口坳陷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高社 刘慧慧 +1 位作者 邢舟 徐光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47,67,共7页
为明确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基本特征,并分析该套烃源岩特殊的有机质富集背景,选取南华北盆地周缘洛阳、禹州、平顶山和永城地区全取心煤炭钻井的太原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系统的有机化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在对太原组碳酸盐岩... 为明确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基本特征,并分析该套烃源岩特殊的有机质富集背景,选取南华北盆地周缘洛阳、禹州、平顶山和永城地区全取心煤炭钻井的太原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系统的有机化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在对太原组碳酸盐岩矿物学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揭示该套烃源岩有机质富集背景。南华北盆地不同地区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碳平均值均大于1.00%,但生烃潜量和氯仿沥青"A"均较小,平均值分别小于1.00 mg/g和0.01%。干酪根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一般占50%以上,壳质组一般在20%~50%,惰质组少量,但几乎不含腐泥组。镜质体反射率(Ro)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洛阳地区Ro平均值为4.57%,禹州地区Ro为2.1%,平顶山地区Ro为1.14%,永城地区Ro平均值为1.97%。南华北盆地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与普遍的碳酸盐岩烃源岩差异较大。太原组灰岩中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主要与其中含有大量的炭屑有关,其原因是突发性海侵形成的灰岩过程中对下伏的煤线或碳质泥岩造成强烈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碳酸盐岩 烃源岩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军 郑求根 +3 位作者 温珍河 侯方辉 肖睿 任君喆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4期20-27,共8页
对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发育的地质背景、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以及钻井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沉积厚度达30~100m,其中在太康、鹿邑地区的平均厚度超过60m;有机质丰度中等—... 对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发育的地质背景、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以及钻井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沉积厚度达30~100m,其中在太康、鹿邑地区的平均厚度超过60m;有机质丰度中等—高(1.76%~4.16%),镜质体反射率适中,有机质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研究区山西组地层发育微孔隙、微裂缝等孔隙类型,储集性能较好。等温吸附实验测得暗色泥页岩吸附气含量平均为1.32m3/t,表明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性较好。综合研究认为,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在荥阳—通许—太康—郸城一带分布厚度大,埋深适中,页岩气保存地质条件较好,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成藏条件 山西组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太康隆起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曾秋楠 张交东 +2 位作者 于炳松 刘旭锋 周新桂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55,共7页
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海陆交互相泥页岩是南华北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层系之一,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坳陷区,针对隆起区页岩气成藏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解决海陆交互相地层砂泥岩(含页岩)互层频繁、垂向上非均质性强、页岩气地质条... 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海陆交互相泥页岩是南华北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层系之一,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坳陷区,针对隆起区页岩气成藏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解决海陆交互相地层砂泥岩(含页岩)互层频繁、垂向上非均质性强、页岩气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导致储层改造层位优选困难的现状,通过对太康隆起西部海陆交互相页岩气参数井--尉参1井分析测试结果的解剖,结合邻井钻探成果,对太原组和山西组泥页岩的展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储层特征等开展研究,明确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要素。结果表明:太康隆起地区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泥页岩发育,山西组和太原组泥页岩累计厚度为88 m,山西组连续厚层泥页岩厚度可达38 m,各层泥地比超过50%,有机碳含量高,含气性较好,具备一定的页岩气形成有利地质条件;泥页岩孔隙以纳米级无机孔隙为主,粒间孔、粒内孔均有发育,受沉积环境转变和有机质类型的影响,有机质孔隙发育较差;三叠系残余厚度是影响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的重要因素,太康隆起西部保存条件较好。详细阐明了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气地质条件,明确隆起西部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对该区后续页岩气储层研究及层位优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交互相 页岩气 上古生界 太康隆起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尉参1井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地球化学及其含气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曾秋楠 张交东 +2 位作者 于炳松 刘旭锋 周新桂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77,共7页
为了明确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含气性特征及资源潜力,以太康隆起西部页岩气参数井尉参1井的钻录井、岩心和测试分析等资料为基础,对泥页岩的发育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含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康隆起上古生界... 为了明确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含气性特征及资源潜力,以太康隆起西部页岩气参数井尉参1井的钻录井、岩心和测试分析等资料为基础,对泥页岩的发育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含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康隆起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泥页岩较发育,累计厚度大;泥页岩有机碳含量高,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TOC平均值分别为1.46%、 1.01%;泥页岩有机质类型均为Ⅲ型,现场解吸气含量分别为0.172~5.478 m3/t和0.242~2.858 m3/t。并进一步探讨了埋藏深度、岩性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与含气性之间的关系,优选了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盆地 太康隆起 上古生界 海陆交互相 页岩气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