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南部地区中学体育师资与场地设施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宏印 王兴林 +1 位作者 霍科科 张勇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21-22,共2页
体育师资和体育设施影响一个地区中学体育发展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陕西南部地区中学体育师资与设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陕西南部地区中学体育师资与设施仅能满足目前教学的基本需要,但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就... 体育师资和体育设施影响一个地区中学体育发展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陕西南部地区中学体育师资与设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陕西南部地区中学体育师资与设施仅能满足目前教学的基本需要,但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就此提出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南部地区 现状 调查 中学 体育教学 教学设施 师资队伍
下载PDF
陕南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强 雍鹏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3-265,共3页
运用建构理论,从建筑的原型出发,对陕南地区传统民居的材料选择、结构方式、屋面形式进行了分析,指出该地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息息相关,并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的许多特点,本文的目的在于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 运用建构理论,从建筑的原型出发,对陕南地区传统民居的材料选择、结构方式、屋面形式进行了分析,指出该地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息息相关,并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的许多特点,本文的目的在于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该类民居建筑提供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 民居 建造技术 地域特征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陕南蓝莓潜在适生区域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秦公伟 张静 +3 位作者 王艳龙 党娅 徐皓 张泽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117,共9页
【目的】为推进陕南蓝莓产业的合理科学发展进行了陕南蓝莓生态适生区划研究.【方法】以地形数据、气候数据和土壤数据的10个指标为基础,综合应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判断矩阵法、GIS空间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确定了陕南蓝莓生长的潜在适生... 【目的】为推进陕南蓝莓产业的合理科学发展进行了陕南蓝莓生态适生区划研究.【方法】以地形数据、气候数据和土壤数据的10个指标为基础,综合应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判断矩阵法、GIS空间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确定了陕南蓝莓生长的潜在适生区.【结果】陕南具有大面积适宜蓝莓生长的地形和土壤条件,其潜在适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90.16%和84.42%;而气候对其潜在分布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其潜在适生区占总面积的63.18%.综合评价陕南潜在适宜蓝莓栽培的面积达到4.68×104km2,占陕南总面积的67.36%,主要集中在浅山丘陵区.从行政区划来看,潜在适生区域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宁强县和西乡县,安康市镇安县和汉滨区以及商洛市的山阳县等.【结论】陕南生态环境适合蓝莓的广泛种植,产业管理部门需加强产业的引导和培育工作,促进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综合区划 潜在适生区 GIS 陕南
下载PDF
陕南秦岭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辉 张晓荣 段德罡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1-135,共5页
陕南秦岭山区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居民点规模小且分布零散,移民搬迁、集中居住已成为区域人居环境安全提升与改善的必然路径。本文以商洛市丹凤县商镇为例,基于人居与生态安全的宜居性评价和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潜力评价,借助GIS... 陕南秦岭山区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居民点规模小且分布零散,移民搬迁、集中居住已成为区域人居环境安全提升与改善的必然路径。本文以商洛市丹凤县商镇为例,基于人居与生态安全的宜居性评价和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潜力评价,借助GIS网络分析法,进行农村生产生活设施优化配置,探讨陕南秦岭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法,为该区域移民安置、迁村并点工作的实施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布局优化 宜居性评价 生产生活设施优化配置 陕南秦岭山区
下载PDF
煤系脉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山西南部高煤级煤区域热变质成因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桑树勋 秦勇 +1 位作者 宋党育 曾勇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7,共4页
通过对山西南部晚古生代煤系脉体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压力、气相和液相成分、稳定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该区高煤级煤形成的区域古地热场背景.结果表明:该区在燕山中期存在着高热异常古地热场,导致其形成的附加热... 通过对山西南部晚古生代煤系脉体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压力、气相和液相成分、稳定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该区高煤级煤形成的区域古地热场背景.结果表明:该区在燕山中期存在着高热异常古地热场,导致其形成的附加热源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侵位于地壳不同深度造成的热传导;异常古地热场与正常古地热场背景的叠加,是造成了本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高煤级煤展布于东部和南部”的煤级现代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脉体包裹体 地球化学 热变换 煤矿床
下载PDF
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遗址时空分布与气候演化的关系
6
作者 田敏 田庆春 +2 位作者 尹佳男 张仲伍 高江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5-184,共10页
基于ArcGIS10.8平台结合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叠加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1415处遗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遗址空间分布从集聚到逐渐离散;遗址重心向高纬度地区、逆时针方向位移,方向呈现先东北... 基于ArcGIS10.8平台结合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叠加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1415处遗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遗址空间分布从集聚到逐渐离散;遗址重心向高纬度地区、逆时针方向位移,方向呈现先东北后西北的变化。核密度分析表明,空间布局从仰韶期的团状到龙山期的以陶寺文化为中心的带状分布。与仰韶时期相比,龙山时期处于过渡时期的弱暖湿气候阶段,干燥更为明显,遗址沿着盆地和河流分布。由于此时农业技术水平高,人类适应能力增强,人口迅速增加,从而推动了龙山文化发展;后期气候逐渐恶化,人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导致龙山文化被迫中断。随后进入了夏商时期,遗址数目较少,分布与山地联系密切。这种龙山文化到夏商文化的演变可能与4 kaBP前后降温事件有关。因此,研究全新世中期晋南地区遗址时空分布与环境演化,对于理解不同环境下人类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的时空分布 气候演化 全新世中期 晋南地区
下载PDF
2015~2019年山西南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品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任文斌 王倩 +1 位作者 吴翠翠 谢三刚 《河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6期29-32,54,共5页
为了了解近年来山西南部旱地小麦的育种趋势,对2015~2019年山西南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中共计65份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区域试验小麦品系的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2.12%;产量构成三要素的变异... 为了了解近年来山西南部旱地小麦的育种趋势,对2015~2019年山西南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中共计65份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区域试验小麦品系的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2.12%;产量构成三要素的变异系数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不同年度间区域试验小麦品系的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千粒重均在40 g以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但综合作用中株高的贡献较大。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旱地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育种过程中应注重二者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南部 旱地小麦 农艺性状 区域试验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陕南山地传统民居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柞水县凤凰镇为例
8
作者 祁剑青 颜金彪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3-18,共6页
柞水县凤凰镇传统民居为陕南山地传统民居的典型,主要有土木瓦房与砖木结构四合院民居两大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下所形成。从文化生态学角度进行分析,凤凰镇整体格局以及民居的平面布局顺应自然地形;传统民居基本遵循... 柞水县凤凰镇传统民居为陕南山地传统民居的典型,主要有土木瓦房与砖木结构四合院民居两大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下所形成。从文化生态学角度进行分析,凤凰镇整体格局以及民居的平面布局顺应自然地形;传统民居基本遵循就地取材原则;屋顶、墙体、院落形态等要素受气候环境制约;凤凰镇主街一百二十多座建筑精良、装修考究的前店后宅式民居融入了商业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雄厚财力的象征。无论是最简单的土木瓦房还是多进四合院,皆对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与宗法观念有所体现;凤凰镇传统民居风格的形成还与清代陕南大移民、商贸活动引发的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山地 凤凰镇 传统民居 文化生态学
下载PDF
豫北晋南地区汉代墓葬研究
9
作者 宋蓉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8,共8页
本文通过对豫北晋南地区汉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类型学研究和文化因素分析,建立该区的分期,讨论文化因素属性。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类文化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接触方式、影响程度,进而深入探讨豫北晋南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的特点及其发... 本文通过对豫北晋南地区汉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类型学研究和文化因素分析,建立该区的分期,讨论文化因素属性。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类文化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接触方式、影响程度,进而深入探讨豫北晋南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晋南地区 汉代墓葬 汉文化
原文传递
商代晚期的东西对峙 被引量:11
10
作者 田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2,共15页
殷墟一期以后,商王朝出于保障西部边境安全等目的,在晋南盆地与晋东南地区设置了两条南北向的防御阵线,形成了不同时期东西对峙的局面。东、西方势力对峙的前线大部分时间都在晋南盆地及左近地区。处于防御阵线上的聚落在战时作为防御... 殷墟一期以后,商王朝出于保障西部边境安全等目的,在晋南盆地与晋东南地区设置了两条南北向的防御阵线,形成了不同时期东西对峙的局面。东、西方势力对峙的前线大部分时间都在晋南盆地及左近地区。处于防御阵线上的聚落在战时作为防御堡垒或向外攻击的根据地,平时可能以贸易驿站的形式存在。商王朝及其附属势力、李家崖文化、西土集团之间并非一成不变的敌对关系,而是持续变化,不断整合。商代晚期偏早阶段,李家崖文化对商文化威胁较大,至商代末期,李家崖势力可能已与商人结盟;以姬姓周人为首的西土集团不断向东扩张,摧毁了延续时间最长的晋南盆地防御阵线,并攻击位于晋东南的太行山防线。周人攻灭大邑商后,东西对峙局面不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晚期 晋南 东西对峙
原文传递
晋南豫西地区仰韶时代早期遗存的相关问题
11
作者 段天璟 步蕃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3-108,共16页
枣园文化是在东、西两大文化集团碰撞下激发了晋南地区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东庄村H117属东庄文化最晚阶段,北橄H32属西阴文化,东庄文化的“过渡性特征”实际上是其自身固有的特色。东庄文化与西阴文化小口尖底瓶的演变显示出,晋南豫西地... 枣园文化是在东、西两大文化集团碰撞下激发了晋南地区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东庄村H117属东庄文化最晚阶段,北橄H32属西阴文化,东庄文化的“过渡性特征”实际上是其自身固有的特色。东庄文化与西阴文化小口尖底瓶的演变显示出,晋南豫西地区的东庄文化发展为西阴文化,为西阴文化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豫西地区 仰韶时代早期 枣园文化 东庄文化
原文传递
晋南地区戏台建筑空间营造研究
12
作者 侯振策 马亚 《文物建筑》 2023年第1期79-88,共10页
戏台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发展和演变有继承也有创新。晋南地区不仅是戏曲的发源地之一,而且是唯一一片保存有一定数量戏台,且跨越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地域,所以研究不同时期戏台建筑的空间特征及营造,晋南地区必定... 戏台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发展和演变有继承也有创新。晋南地区不仅是戏曲的发源地之一,而且是唯一一片保存有一定数量戏台,且跨越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地域,所以研究不同时期戏台建筑的空间特征及营造,晋南地区必定作为首选。文章通过对晋南地区现存戏台建筑的大量调研和分析研究,发现戏台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戏曲的发展,戏台的功能分区趋于合理,功能划分不断明确,而平面上的变化也进一步使得戏台的构架发生适应性变化,摆脱了斗栱体系,发展柱梁体系,并最终形成了新的空间构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地区 戏台 元杂剧 空间组织
原文传递
公元前二千纪前后的晋南至嵩山地区——以石器为视角
13
作者 翟少冬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8,共9页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晋南至嵩山南北地区庙底沟二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不同遗址的石器组合情况,来探析石器组合与聚落等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这一时期,石器组合特征的变化和遗址性质密切相关。同一遗址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石器...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晋南至嵩山南北地区庙底沟二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不同遗址的石器组合情况,来探析石器组合与聚落等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这一时期,石器组合特征的变化和遗址性质密切相关。同一遗址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石器组合特征基本不变。石器组合特征和遗址等级之间也有一定关系,等级相同的遗址,石器组合特征大体一致。功能性遗址因各自功能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石器组合特征。东下冯遗址的多镞现象可能除了因为其生产威望产品外,还和它的位置及其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至嵩山地区 庙底沟二期 二里头文化 石器组合 聚落等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