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Rapid Exhumation of the Mantle Peridotite of the Xigaze Ophiolite, Southern Xizang(Tibet) 被引量:14
1
作者 LIU Tong WU Fuyuan +5 位作者 ZHANG Liangliang ZHAI Qingguo LIU Chuanzhou JI Wenbin Ji ZHANG Chang XUY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S1期222-223,共2页
The Xigaze ophiolite crops out in the central segment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southern Tibet(Fig.1).It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amounts of ultramafic units with minor mafic rocks.The mafic rocks consist of ... The Xigaze ophiolite crops out in the central segment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southern Tibet(Fig.1).It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amounts of ultramafic units with minor mafic rocks.The mafic rocks consist of gabbr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Rapid Exhumation of the Mantle Peridotite of the Xigaze Ophiolite Pb southern xizang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Graben-Forming Process in Southern Xizang
2
作者 Zhang Bongning and Xu ZhonghuaiInstitute of Geophysics,SSB,Beijing 100081,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8年第2期38-47,共10页
Because of the friction-fracture behavior in the upper crust,the effective viscosity in this layer may be less than that in the median crust; even under the strong push of the Indian plate,the horizontal compressional... Because of the friction-fracture behavior in the upper crust,the effective viscosity in this layer may be less than that in the median crust; even under the strong push of the Indian plate,the horizontal compressional stress in the upper crust may relax gradually and thus may concentrate in the median crust,so that the vertical compressional stress becomes in the upper crust.Toda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plateau,the stress state of the upper crust is extensional,and some grabens have been formed.Under the strong push of the Indian plate,the median and lower crusts are still thickening,so that the plateau is uplifting.A numerical model for confirm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is hypothesis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3-D)elasto-viscous finite element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xizang Tensional GRABEN VISCOSITY COEFFICIENT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An Outline of Mesozoic to Paleogene Sequence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hanges in Northern Himalayas,Southern Xizang 被引量:1
3
作者 Shi Xiaoying Yin Jiarun(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6-40,共20页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n region of Southern Xizang (Tibet),from the Lower Triassic to Upper Eocene 73 Sequences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an average duration of 2.9 Ma;these can in turn be grouped into 24 super-Sequ...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n region of Southern Xizang (Tibet),from the Lower Triassic to Upper Eocene 73 Sequences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an average duration of 2.9 Ma;these can in turn be grouped into 24 super-Sequences and 6 super-sequence sets. During Mesozoic and Paleogene, several large sea - level falls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Neo-Tethys. Among the recognized sea- level falls, the important ones include those at the ages of 255 Ma, 215 Ma,177 Ma, 138 Ma, 103 Ma and 68 Ma .Those at 239 Ma, 215 Ma, 157 Ma,80 Ma, 50Ma and 36 Ma are also significant. The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sea-level cycles Probably reflect mainly global sea - level fluctuations, while the higher rank cycles seem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asin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s. Based on the study, six major periods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ths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Neo-Tethys and the plates, i. e. the Pangea Period (Pre-Triassic), continental rifting Period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 inter-continental sea Period (Middle Jurassic ), continental divergence period (late Middl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 continental convergence period (Late Cretaceous ) and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Period (Paleogene ). These major Periods can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eight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basin evolution. In each of the periods and Stages, Sequences and their boundaries show clear characters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The study indicater that the initial breakup of the Pangea along the Indus- Yarlung may have taken Place around 239 Ma. The Late Bathonian to Early Callovian seems to have been a critical tim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s, with the turning Point around 158 Ma. The blocks split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Gondwana continual did not obviously drift away from the Indian Plate until Callovian .The oceanic crust subduction in the Neo- Tethys may have Started at 113Ma, while the contraction of the ocean probably began at 107- 103 Ma. The initial contact of the Indian Plate with the Eurasian plate may have taken Place around 80 Ma, with strong uplifting and thrushng in Late Pal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e stratigraphy sea-level change MESOZOIC Cenozoic Northern Himalayas southern xizang.
下载PDF
Early Triass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Western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Implications for the Opening of the Neo-Tethys Ocean 被引量:1
4
作者 HE Juan LI Yalin +4 位作者 HOU Yunling ZHOU Aorigele WEI Yushuai CHEN Xi DAI Jing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24-336,共13页
In this study,zircon U-Pb dating of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Zhongba ophiolite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YZSZ)in southern Xizang(Tibet)yielded an age of 247±3 Ma.According to whole rock geochemical and Sr-... In this study,zircon U-Pb dating of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Zhongba ophiolite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YZSZ)in southern Xizang(Tibet)yielded an age of 247±3 Ma.According to whole rock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data,the Early Triassic sampl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1 with P-MORB affinity,showing initial^(87)Sr/^(86)Sr ratios of 0.70253–0.70602,ε_(Nd)(t)values of 4.2–5.3,(^(206)Pb/^(204)Pb)_(t)ratios of 16.353–18.222,(^(207)Pb/^(204)Pb)_(t)ratios of 15.454–15.564,and(^(208)Pb/^(204)Pb)_(t)ratios of 35.665–38.136;Group 2 with OIB affinity,showing initial^(87)Sr/^(86)Sr ratios of 0.70249–0.70513,ε_(Nd)(t)values of 4.4–4.9,(^(206)Pb/^(204)Pb)_(t)ratios of 17.140–18.328,(^(207)Pb/^(204)Pb)_(t)ratios of 15.491–15.575,and(^(208)Pb/^(204)Pb)_(t)ratios of 36.051–38.247.Group 2 rocks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 source enriched by a former plume,and assimilated continental crustal material during melt ascension.The formation of Group 1 rocks corresponds to the mixing of OIB melts,with the same components as Group 2 and N-MORBs.The Zhongba Early Triassic rocks belong to the continental margin type ophiolite and formed in the continental–oceanic transition zone during the initial opening of the Neo-Tethys in southern Xizang(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FT Early Triassic magmatism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NEO-TETHYS southern xizang TIBET
下载PDF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变泥质岩和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及其对构造事件的约束
5
作者 郝光明 曾令森 +1 位作者 赵令浩 彭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3-660,共18页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该区保留了大量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记录,是研究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石学观察基础上,通过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南...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该区保留了大量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记录,是研究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石学观察基础上,通过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南迦巴瓦地区变质岩和淡色花岗岩的年代学意义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露头可见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平行片麻理侵入到变泥质岩中,该变泥质岩为含石榴子石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其继承锆石年龄为1617~565 Ma,还记录了28.1~16.4 Ma的新生代变质作用。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形成于23.3±0.4 Ma,经历了18.4~8.6 Ma的岩浆事件,是南迦巴瓦地区构造减压过程中变质岩多次部分熔融的产物。该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K_(2)O、FeOT和铝饱和指数A/CNK,较低的Al_(2)O_(3)、CaO、Na_(2)O和Na_(2)O/K_(2)O,为过铝质富钾花岗岩。其富集Rb、K、Pb,亏损Ba、Sr、Nb、Ta、Nd、Zr、Ti,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和海鸥状稀土分布模式,较高的Rb/Sr、Nb/Ta和较低的Zr/Hf,可能与发育大量的石榴子石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斜长石、独居石分离结晶作用和熔体结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南迦巴瓦 变泥质岩 淡色花岗岩 深熔作用 西藏南部
下载PDF
西藏南部绒布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
6
作者 曹玉婷 丁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435,共19页
宗卓组地层作为中生代海相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西藏南部地区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等重要地质历史信息。通过对砂岩进行镜下观察、物源分析、粒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笔者等对绒布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环境演化有了... 宗卓组地层作为中生代海相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西藏南部地区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等重要地质历史信息。通过对砂岩进行镜下观察、物源分析、粒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笔者等对绒布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环境演化有了新的认识。粒度分析指示沉积时期水体搬运动力较弱、存在浊流沉积;宗卓组内3种不同类型的砂岩镜下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龄,指示3类砂岩的物源不同。笔者等在宗卓组共识别出陆棚相、大陆斜坡相和深海盆地3类沉积相,并对其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俯冲结束后印度—亚洲大陆发生初始碰撞。结合研究区构造背景分析,笔者等推测这是导致研究区沉积环境由半深海环境变为深海环境的原因。对研究区宗卓组地层和砂岩来源进行分析后得出:在洋壳俯冲阶段,宗卓组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在之后印度—亚洲陆陆碰撞的初始碰撞阶段,特提斯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已不复存在,并完全过渡为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宗卓组 沉积相 沉积环境演化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下载PDF
西藏南部地热型锂资源特征与分布规律
7
作者 罗璐 周总瑛 +2 位作者 朱霞 何春艳 刘慧盈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4期35-42,共8页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西藏南部是我国高温地热带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水化学分析测试结果显示,西藏南部高温地热带地热水中的锂含量最高可达34.51 mg/L,地热锂的相对丰度明显优于北美西部高原的克莱顿谷...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西藏南部是我国高温地热带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水化学分析测试结果显示,西藏南部高温地热带地热水中的锂含量最高可达34.51 mg/L,地热锂的相对丰度明显优于北美西部高原的克莱顿谷和南美安第斯高原的乌尤尼等世界典型的高原型盐湖卤水锂的相对丰度的盐湖卤水,镁锂比大部分小于3,有利于卤水提锂。西藏南部高温地热带地热水中锂含量较高的区域均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其以南地区,与富锂岩石的分布范围一致,同时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其以南地区地热水的Cl-Na型地热水比北部的更多,南部地热水的TDS更高,循环路径更长。根据地热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和周围富锂盐湖卤水中锂的物源推断了地热水锂的物源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地热水对富锂岩石的溶滤作用和岩浆分异过程中形成的富锂岩浆热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工程 西藏南部 高温地热带 地热型锂资源
下载PDF
冬半年青藏高原绕流与中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
8
作者 张永莉 左洪超 +4 位作者 高晓清 吕世华 陈伯龙 董龙翔 李立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9-542,共14页
冬半年中纬度西风带在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南北两支绕流,即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这样的绕流对其周边及下游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本文先分别用600 hPa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各自所在的关键区域的平均涡度与多年平均涡度的差异,表示南支... 冬半年中纬度西风带在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南北两支绕流,即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这样的绕流对其周边及下游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本文先分别用600 hPa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各自所在的关键区域的平均涡度与多年平均涡度的差异,表示南支槽和北支脊的强度,然后直观地将南支槽和北支脊强度之差定义为高原绕流强度指数,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高原绕流在冬半年平均(10月至次年4月)、秋季、冬季和春季的演变与中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绕流在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期间定常的存在,年际变化明显,冬季最强。全球变暖背景下,各时间段绕流强度的变化与中国西北、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的降水和气温的关系明显,特别是在冬季。降水关联性最好的是中国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与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气温变化关系明显。探讨各时间段各层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异常场,亚洲大部分地区自下而上的正压性特征显著,可以很好地解释各时间段高原绕流的异常与中国降水和气温关系。绕流的异常也可能是引发中国冬半年期间高影响天气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绕流 北支脊 南支槽 中国降水和气温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十六至十七世纪前期蒙藏互动关系与明朝应对
9
作者 高强 杜常顺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2-220,共9页
十六世纪初期,右翼蒙古势力进入西番地区,打破了明初以来以甘肃镇为军事枢纽,“北拒蒙古,南悍诸番,俾不得相合”的战略格局,也揭开了继蒙元之后蒙藏两族新的历史性互动关系的序幕。右翼蒙古势力深入西番地区建立游牧区,并将大量明朝属... 十六世纪初期,右翼蒙古势力进入西番地区,打破了明初以来以甘肃镇为军事枢纽,“北拒蒙古,南悍诸番,俾不得相合”的战略格局,也揭开了继蒙元之后蒙藏两族新的历史性互动关系的序幕。右翼蒙古势力深入西番地区建立游牧区,并将大量明朝属番收为己用,“番达合势”,严重冲击明朝在西番地区建立的羁縻统治体系,西北边防也承受巨大压力。“洮河事变”爆发,迫使明朝采取强硬的军事和政治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遏制蒙古势力在西番地区的扩张势头,缓解西北边防压力的目的,但已无力改变蒙古势力在西番地区作为重要政治存在的既成事实。而伴随着蒙古各部皈信藏传佛教,蒙藏间结成更为紧密的具有融合性的互动关系。基于彻底解决来自蒙古方面政治军事威胁的政治期待,明朝对于蒙古皈信藏传佛教则持积极推助的态度,试图以此来化解北部边疆问题,这可视为后来清朝统治者“兴黄教所以安蒙古”国策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虏南番 右翼蒙古 甘肃镇 番族 藏传佛教 明朝
下载PDF
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谭捍东 魏文博 +4 位作者 Martyn Unsworth 邓明 金胜 John Booker Alan Jones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5-690,共6页
为了探测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浅部和深部构造沿东西和南北方向的变化特征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布设了三条南北向剖面 (错那—墨竹工卡、亚东—雪古拉、吉隆—措勤 ) ,采用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方法进行了地壳、上... 为了探测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浅部和深部构造沿东西和南北方向的变化特征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布设了三条南北向剖面 (错那—墨竹工卡、亚东—雪古拉、吉隆—措勤 ) ,采用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方法进行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研究 ,发现该区主要电性结构特征为 :1.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表层发育大规模的高阻体 ,岩体延伸最深达 30km以上 ,是冈底斯花岗岩体的反映 .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南部有小规模的良导体 ,在其下方和北侧发育有大规模良导体 .3.沿剖面从南往北壳内普遍发育良导体 ,各良导体主体间是不连续的 ,规模逐渐增大 ,总体北倾 ,在缝合带附近产状较陡 .4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良导体由西往东规模逐渐增大 ,导电性逐渐变好 ,相对雅鲁藏布江在剖面上的位置逐渐南移 .这些重要的电性特征可能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所形成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性结构 大地电磁测深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西藏高原南部
下载PDF
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1
作者 廖忠礼 莫宣学 +4 位作者 潘桂棠 朱弟成 王立全 江新胜 赵志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2-20,共9页
本文从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的岩带划分、空间分布和岩浆活动的峰期、规模等方面,总结了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过铝花岗岩岩浆活动始于早侏罗世,在中新世达到峰期,且主要集中在20~10Ma;岩石类型主要有电气石花岗... 本文从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的岩带划分、空间分布和岩浆活动的峰期、规模等方面,总结了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过铝花岗岩岩浆活动始于早侏罗世,在中新世达到峰期,且主要集中在20~10Ma;岩石类型主要有电气石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冈底斯带过铝花岗岩岩浆活动具有由东到西、由南向北的迁移活动规律;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可划分为5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铝花岗岩 同位素年龄 西藏南部 岩带划分 空间分布 岩浆活动峰期
下载PDF
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纪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邹光富 毛琼 +1 位作者 陈永明 饶荣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6-395,i0007-i0008,共12页
本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地层中的生物地层层序、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状态、组合面貌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自下而上将区内三叠系划分出19个生物化石组合(带)。这些生物化石组合(带)分别是1Oceraslatilobatum—Anchignathodotus... 本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地层中的生物地层层序、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状态、组合面貌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自下而上将区内三叠系划分出19个生物化石组合(带)。这些生物化石组合(带)分别是1Oceraslatilobatum—Anchignathodotusparvus组合;2Ophicerassakuntala—Isarcicellaisarcica组合;3Gyronitespsilo-gyrus—Claraiaaurita—Neospathoduscristagalli组合;4Owenites—Neospathoduswaageni组合;5Procarnitesxizan-gensis—Neogondolellamilleri组合;6Neospathodustimorensis带;7Japonitesmangus—Neogondolellaregale组合;8Anacrochordicerasnodosus—Tulongospiriferstracheyi组合;9Paracertitestrinodosus—Neogondolellaconstricata组合;01Protrachycerasladinum—Daonellaindica—Neogondolellaexcelsa组合;11Indonesitesdieneri—Lilanginanobilis组合;21Haplotropites—Epigondolelladiebeli组合;31Parahaueritesacutus—Halobia—Neogondolellapolygnathiformis组合;41Nodotibetitesnodosus—Epigondolellaabneptis组合;15Griesbachites—Guembilites组合;61Indojuwavitesangu-latus—Epigondolellamultidentata—Himalayasaurstibetensis组合71Cyrtopleuritesbicrenatus带;18Pinacocerasmetter-nichi—Himavatitescolumbianus组合;91Tulongocardiumpluriraditum—Palaeocarditamansuyi组合。据此厘定了该区三叠系下统、中统和上统的界线。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生物化石组合带的重新建立,提高了该区三叠系生物地层的研究程度,为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与全球的三叠系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生物地层层序 生物化石组合带 珠穆朗玛峰地区 西藏南部
下载PDF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花岗岩单元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5
13
作者 邹光富 朱同兴 +3 位作者 冯心涛 李建忠 贾保江 周铭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6-26,共11页
岗巴 定日地区花岗岩属藏南拉轨岗日构造岩浆带的组成部分,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1∶25万区域地质填图,按照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观点,根据岩石学、岩石化... 岗巴 定日地区花岗岩属藏南拉轨岗日构造岩浆带的组成部分,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1∶25万区域地质填图,按照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观点,根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接触关系等特征,将该区花岗岩划分为5个单元,归并为1个超单元———佩古错超单元。研究表明,该超单元为S型花岗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同源岩浆演化特征,为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同碰撞构造环境的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巴—定日地区 花岗岩 构造岩浆带 地质填图 地球化学 岩石化学
下载PDF
西藏普兰、吉隆沟一带藏南拆离构造新认识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振利 孙肖 +4 位作者 李广栋 张计东 刘洪章 专少鹏 魏文通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共6页
西藏普兰、吉隆沟一带藏南拆离构造发育较为完整,主滑脱面位于基底聂拉木岩群与盖层肉切村群及绒沙组之间,但部分地段被中新世二长花岗岩侵蚀。调查研究认为,藏南拆离构造具有长期、多期活动性,不仅在中新世有多次强烈活动,而且在古生... 西藏普兰、吉隆沟一带藏南拆离构造发育较为完整,主滑脱面位于基底聂拉木岩群与盖层肉切村群及绒沙组之间,但部分地段被中新世二长花岗岩侵蚀。调查研究认为,藏南拆离构造具有长期、多期活动性,不仅在中新世有多次强烈活动,而且在古生代至中生代长期伸展拉张作用过程中就已逐步形成并不断活动,至少在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等均有过较强烈至强烈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兰 吉隆沟 藏南拆离构造 西藏
下载PDF
藏南定日白垩纪火山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邹光富 朱同兴 +3 位作者 贾保江 李建忠 冯心涛 周铭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2-67,共6页
本文描述了西藏定日白垩纪火山岩的地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造背景。该火山岩岩石类型有蚀变英安岩和蚀变安山岩,其岩石化学成分特征表明岩石为二氧化硅过饱、铝过饱和类型,属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 本文描述了西藏定日白垩纪火山岩的地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造背景。该火山岩岩石类型有蚀变英安岩和蚀变安山岩,其岩石化学成分特征表明岩石为二氧化硅过饱、铝过饱和类型,属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强烈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图呈锯齿状"多隆起"型,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综合判定该期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边缘造山带岛弧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火山岩 地球化学 定日 西藏南部
下载PDF
藏南柯月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来自硫、铅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6
16
作者 缪华清 李光明 +2 位作者 张志 夏祥标 梁维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4-22,共9页
藏南柯月铅锌矿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Sb-Au-Pb-Zn成矿带东段,矿体主要呈透镜状或脉状,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所控制,赋矿地层为下侏罗统日当组含碳钙质板岩。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介于9.2‰~11.2‰之间,平均值为9.85‰,与区... 藏南柯月铅锌矿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Sb-Au-Pb-Zn成矿带东段,矿体主要呈透镜状或脉状,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所控制,赋矿地层为下侏罗统日当组含碳钙质板岩。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介于9.2‰~11.2‰之间,平均值为9.85‰,与区内日当组地层的δ^(34)S值变化范围相似,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容矿地层。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为19.669~19.813,平均值19.740;^(207)Pb/^(204)Pb为15.823~15.979,平均值15.902;^(208)Pb/^(204)Pb为40.104~40.687,平均值40.410。其结果显示,矿石中的铅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的特征,与喜马拉雅结晶基底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相似的比值,表明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喜马拉雅结晶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铅、硫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柯月 藏南
下载PDF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钙质超微化石带和Cenomanian-Turonian界线(英文) 被引量:6
17
作者 钟石兰 周志澄 +2 位作者 H.WILLEMS 章炳高 祝幼华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315,共3页
我国西藏南部海相白垩系含有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文中着重研究岗巴地区两个剖面 (即剖面A ,B)Albian Santonian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根据标志种的存在 ,识别出 5个初现面事件 ,相应地建立 6个钙质超微化石带 ,自下至上是Prediscospha... 我国西藏南部海相白垩系含有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文中着重研究岗巴地区两个剖面 (即剖面A ,B)Albian Santonian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根据标志种的存在 ,识别出 5个初现面事件 ,相应地建立 6个钙质超微化石带 ,自下至上是Prediscosphaeracretacea带 ,Eiffellithusturriseiffeli带 ,Lithraphiditesacutum带 ,Gartneragoobliquum带 ,Quadrumgartneri带 ,Lucianorhabduscayeuxii带。同时 ,通过洲际对比 ,建议以G .obliquum初现面作为划分本区Cenomanian和Turonian界线的标志。此外 ,Q .gartneri带和I .cayeuxii带之间缺失多个化石带 ,据此推测Turonian至Santonian期间本区可能存在沉积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岗巴群 白垩纪中期 化石带
下载PDF
藏南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琼结杂岩早白垩世变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董磊 李光明 +1 位作者 黄勇 曹华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12,共12页
琼结杂岩(琼结蛇绿构造混杂岩)是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划分的填图单元,大体相当于1∶25万地质图中朗县蛇绿混杂岩的一部分,位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主要由基质、块体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块体中蛇绿岩残片主要由变辉长岩、变辉绿岩和变... 琼结杂岩(琼结蛇绿构造混杂岩)是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划分的填图单元,大体相当于1∶25万地质图中朗县蛇绿混杂岩的一部分,位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主要由基质、块体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块体中蛇绿岩残片主要由变辉长岩、变辉绿岩和变玄武岩组成。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工作,对洛林地区琼结杂岩中的变辉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地球化学研究,获得的岩浆结晶年龄为111Ma。全岩的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SiO_2含量为46. 06%~49. 27%,具有高Fe OT(平均为11. 71%)、高钛(Ti O_2平均为1. 30%)、高Mg#(Mg#平均为59. 39)等特点;轻、重稀土元素具较弱分馏,LREE/HREE比值为1. 83~2. 05,(La/Yb)N比值平均为1. 35,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显示为平坦型,基本不具Eu异常(δEu=0. 81~1. 02),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b、Ta、U、Th)、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Sr),呈现出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的地球化学特性。岩浆来自正常洋中脊玄武岩区域,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10%~20%左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上升过程中未受到明显的地壳混染。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琼结杂岩变辉绿岩形成于典型洋中脊构造环境,代表典型的洋中脊残留,揭示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蛇绿岩形成于晚三叠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辉绿岩 地球化学 N-MORB 琼结杂岩 洛林地区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藏南
下载PDF
藏南马扎拉地区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董磊 李光明 +1 位作者 李应栩 代作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6-24,共9页
西藏东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的遮拉组(J2 z)中出露有大量的玄武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对了解该地区中侏罗世的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对发现于马扎拉地区遮拉组的玄武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全岩主量元... 西藏东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的遮拉组(J2 z)中出露有大量的玄武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对了解该地区中侏罗世的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对发现于马扎拉地区遮拉组的玄武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全岩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玄武岩属钙碱性系列,SiO2含量为47.50%-50.61%,具有高钾(K2 O 平均为0.61%)、高钛(TiO2平均为4.02%)、高磷(P2 O5平均为0.52%)等特点;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为明显(∑LREE/∑HREE =7.30-7.58),(La/ Yb)N比值平均为7.9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 Ba、Th 和高场强元素(HFSE)如 Nb、Ta、Zr、Hf,呈现出典型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特性。岩浆源于主要由石榴石橄榄岩组成的富集地幔发生10%左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上升过程中未受到明显的地壳混染。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初步认为马扎拉玄武岩应为被动大陆边缘地幔柱或热点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球化学 被动大陆边缘 地幔热柱 马扎拉 藏南
下载PDF
用Mo-TOC相关性估算海相泥质烃源岩原始有机碳的一种新方法——以藏南白垩系海相泥岩、页岩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熊国庆 江新胜 伍皓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2期66-72,共7页
本文引入一种原始有机碳恢复的新方法,即利用Mo-TOC相关性来估算海相泥质烃源岩原始有机碳。并以藏南地区白垩纪海相泥岩、页岩为例,估算其原始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损失率。该方法可能在我国高成熟度-过成熟烃源岩的评价和油气资源量预... 本文引入一种原始有机碳恢复的新方法,即利用Mo-TOC相关性来估算海相泥质烃源岩原始有机碳。并以藏南地区白垩纪海相泥岩、页岩为例,估算其原始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损失率。该方法可能在我国高成熟度-过成熟烃源岩的评价和油气资源量预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烃源岩 高成熟度-过成熟度 Mo-TOC相关性 藏南地区 白垩纪 海相泥岩、页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