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lism of Movie Arts and Ecology folk cultural heritage in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Taking the real movie "Lang singing folk songs in the door" for example
1
作者 Jun S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10期22-24,共3页
The real movie "Lang singing folk songs in the door" is the triangle love story among Xiao Yang, Feng Gang and Zhang Xuefeng. the three characters are the main line. folk songs in Nan Kang Ziyang of Shaanxi are the ... The real movie "Lang singing folk songs in the door" is the triangle love story among Xiao Yang, Feng Gang and Zhang Xuefeng. the three characters are the main line. folk songs in Nan Kang Ziyang of Shaanxi are the carrier, full of musical charm and cultural values. Folk songs, and love reveal the tragic loss and suffering in modern youth life-changing period, and reflect the gap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Movie inspires people, developing and upholding heritage of folk music and cultural needs the whole community' s concern and support, a cavity blood alone and personal ideals are not enough, only rely on social groups and cultural media, can Southern folk ecological culture b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ly out of the country to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g singing folk songs in the door" artistic expression southern folk songs cultural heritage
下载PDF
赣南苏区民俗文化的改造利用研究
2
作者 贺俊杰 黄柳萍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660-668,共9页
赣南地区拥有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山歌、民间戏剧和民间舞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民俗文化改造利用的重要性,成立了专门机构,延揽各方人才,推进这项工作。在山歌、戏剧和舞蹈的改造利用过程中,通过甄别遴... 赣南地区拥有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山歌、民间戏剧和民间舞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民俗文化改造利用的重要性,成立了专门机构,延揽各方人才,推进这项工作。在山歌、戏剧和舞蹈的改造利用过程中,通过甄别遴选、推陈出新,党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联手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革命化指向的改造,使民俗文化实现了思想内容的升华、审美方式的转换和价值意蕴的重构。改造后的民俗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赢得根据地民众、士兵的追捧和青睐。中国共产党对民俗的利用与改造,契合了农民对于先进文化的需求,有助于根据地开展舆论宣传和革命动员工作,推动了苏维埃政权的建设、扩红运动的开展。赣南苏区民俗文化利用改造的实践探索对于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苏区 民俗文化 革命动员 山歌 民间戏剧 民间舞蹈
下载PDF
湘南湘北民歌差异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31-133,136,共4页
湘南、湘北民歌是湖南民歌中的重要部分,由于两地区分别位于湖南的南北两端,因此在湖南民歌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意义。两地民歌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在方言、民族结构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
关键词 湘南民歌 湘北民歌 比较 差异
下载PDF
南朝文人艳情诗与乐府民歌产生背景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蓓 邹兰芝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7-80,共4页
情歌艳诗在南朝的汇合,有其种种主客观原因。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所形成的时代风尚,直接剌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物质的富有,环境的优美,都推动了南朝文化朝着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儒道衰微,佛学兴盛,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情歌艳诗在南朝的汇合,有其种种主客观原因。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所形成的时代风尚,直接剌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物质的富有,环境的优美,都推动了南朝文化朝着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儒道衰微,佛学兴盛,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大释放。文人艳情诗的产生背景又比乐府民歌的产生背景复杂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艳情诗 乐府民歌 背景 比较
下载PDF
从客家人的迁徙史看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变与发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唐玉琴 杨婷 周琳添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一部客家人由北至南的迁徙史,推动了中原文化由北向南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客家山歌艺术。如同中原母语、沿途方言及本地土语杂交融合形成的客家山歌语言一样,客家山歌的音调亦是中原音韵与沿途各地音乐元素结合本地土音变异... 一部客家人由北至南的迁徙史,推动了中原文化由北向南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客家山歌艺术。如同中原母语、沿途方言及本地土语杂交融合形成的客家山歌语言一样,客家山歌的音调亦是中原音韵与沿途各地音乐元素结合本地土音变异的结果。在客家人历次大迁徙中,以兴国山歌为代表的赣南客家山歌,一方面顽强地坚守和传承中原祖居地古乐音韵的遗风,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与沿途客居地文化的碰撞、浸淫与融合,衍生新的文化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人 迁徙史 赣南客家山歌 演变与发展
下载PDF
台湾民歌《丢丢铜子》的来历 被引量:4
6
作者 蓝雪霏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4-18,共5页
《丢丢铜子》是一首著名的台湾民歌,它产生于台湾宜兰地区乃众所周知。本文通 过闽台两岸民歌比较,提出《丢丢铜子》的曲调应源自大陆:其近源与闽南歌子有关,其远源有可 能来自北方音乐。
关键词 台湾民歌 丢丢铜子 宜兰 闽南
下载PDF
《西洲曲》的考证及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余再山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4-27,共4页
《西洲曲》自诞生以来,其艺术成就无庸置疑,但关于作者、叙述主体、故事发生地和诗中某些词句的解释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主张研读作品必须将其还原至它产生的时代,不能生硬地用现当代的某些文学创作理念和方法强加于千百年前的文... 《西洲曲》自诞生以来,其艺术成就无庸置疑,但关于作者、叙述主体、故事发生地和诗中某些词句的解释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主张研读作品必须将其还原至它产生的时代,不能生硬地用现当代的某些文学创作理念和方法强加于千百年前的文学作品。通过《西洲曲》之争的分析,理清了诗中的故事发生地和某些词句的解释,认为《西洲曲》是一首通过季节和空间变换的描写,表达一位女子对情侣深长思念的经过文人加工过的南朝民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洲曲》 南朝民歌 争论 解读
下载PDF
南北朝乐府中少数民族民歌对词体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刚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0-125,共6页
关于词的形成,民族文化对其有着重要作用。南北朝乐府中少数民族民歌对词体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影响了词体长短句的产生。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影响了文人词的创作。南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共同对词体产生了积极... 关于词的形成,民族文化对其有着重要作用。南北朝乐府中少数民族民歌对词体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影响了词体长短句的产生。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影响了文人词的创作。南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共同对词体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乐府 少数民族 民歌 词体
下载PDF
南北朝乐府民歌比较谈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明端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0-52,共3页
本文对南北朝乐府民歌进行了对比式的论述,指出南北朝民歌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民族风俗、自然环境的差别而风格迥异,然而它们在彼此民族文化的渗透、融合中也表现出潜隐的相似、相通之处。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本文对南北朝乐府民歌进行了对比式的论述,指出南北朝民歌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民族风俗、自然环境的差别而风格迥异,然而它们在彼此民族文化的渗透、融合中也表现出潜隐的相似、相通之处。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I北朝 民歌I风格 民族 差异
下载PDF
南宋教育重心的下移与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系统的新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雪红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53,共8页
南宋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的发展和兴起,是继春秋之后教育重心再次实现整体下移,推动教育传播主体转向平民化过渡,开创封建社会后期大众教化传播与"精英教育"传播互为层次、共同发展的教育转型时期。南宋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系统在... 南宋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的发展和兴起,是继春秋之后教育重心再次实现整体下移,推动教育传播主体转向平民化过渡,开创封建社会后期大众教化传播与"精英教育"传播互为层次、共同发展的教育转型时期。南宋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系统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承载时代变革继往开来的社会使命,其要素组成与社会化特征表现在高素质和职业化特色的教育传播者,教育传播信息开发的丰富多样化,印本书成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及受传者的普及化与公平性等几个方面。这些特征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民间学校教育传播高度灵活的发展自觉、丰富多彩的内在生机与引领时代教育潮流的创新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教育重心 民间学校 教育传播系统 下移
下载PDF
论南朝宫体诗的抒情审美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白燕 《温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37-41,共5页
抒情性是南朝宫体诗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这与魏晋以来重情的文化思潮及齐梁文人对情性说的鼓吹相呼应,同时与南朝乐府民歌言情的特点一脉相承。但是,从情感美学的角度对宫体诗中表现的“情”进行剖析,就会发现它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了宫... 抒情性是南朝宫体诗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这与魏晋以来重情的文化思潮及齐梁文人对情性说的鼓吹相呼应,同时与南朝乐府民歌言情的特点一脉相承。但是,从情感美学的角度对宫体诗中表现的“情”进行剖析,就会发现它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了宫体诗不能以情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体诗 吟咏情性 吴歌西曲 情感美学
下载PDF
南朝城市发展与文学新变
12
作者 李翰 于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22-28,共7页
东晋南渡,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江汉流域兴起的城市群落,商业文化气息和消费享乐风气浓厚。城市及商业发展为诗歌提供了新内容,如商人、市民的生活与情感进入了吴歌西曲,恋情及声色成为诗歌的常见题材,文学风气相应趋向绮艳靡丽,为宫体... 东晋南渡,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江汉流域兴起的城市群落,商业文化气息和消费享乐风气浓厚。城市及商业发展为诗歌提供了新内容,如商人、市民的生活与情感进入了吴歌西曲,恋情及声色成为诗歌的常见题材,文学风气相应趋向绮艳靡丽,为宫体诗的繁荣提供了环境与土壤。声色之美成为诗歌的普遍追求,表现了价值的多元化追求,并开唐五代以后词学兴盛之先河,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城市 吴歌西曲 宫体诗
下载PDF
论《乐府诗集》中的民歌分类及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霞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6期25-27,共3页
宋人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是一部乐府诗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宋以前的民歌,编纂方法上是民歌与文人的作品杂然并存,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保留了较多的民歌,在这些民歌中,以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最具有典型... 宋人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是一部乐府诗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宋以前的民歌,编纂方法上是民歌与文人的作品杂然并存,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保留了较多的民歌,在这些民歌中,以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最具有典型性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集》 汉乐府 南北朝 分类 民歌
下载PDF
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广明 《南昌高专学报》 2009年第2期41-43,共3页
作为我国文学源头的民歌,从《诗经》、汉乐府发展到南北朝乐府,又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形成了我国民歌史上的第三个春天。南北朝乐府民歌,按照地理区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它们同属一个时代,可反映... 作为我国文学源头的民歌,从《诗经》、汉乐府发展到南北朝乐府,又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形成了我国民歌史上的第三个春天。南北朝乐府民歌,按照地理区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它们同属一个时代,可反映出的内容和表现出的风格,却迥然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北朝 乐府民歌
下载PDF
客家山歌文化渊源新论 被引量:13
15
作者 谢重光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5-10,共6页
以往关于客家山歌文化渊源的探讨,主流的观点是从中国文化中原中心论出发,片面强调客家山歌直接继承《诗经》的文化传统,根在中原。但是大量的材料表明,客家山歌主要有两个渊源: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吴、楚文化的传统,另一是百越和武陵蛮等... 以往关于客家山歌文化渊源的探讨,主流的观点是从中国文化中原中心论出发,片面强调客家山歌直接继承《诗经》的文化传统,根在中原。但是大量的材料表明,客家山歌主要有两个渊源: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吴、楚文化的传统,另一是百越和武陵蛮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后者的作用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客家山歌根不在中原,而在赣闽粤客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文化渊源 吴楚文化 南方少数民族
下载PDF
《诗经》中的“南土”诗歌与毛传郑笺的文化指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德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65,共10页
《诗经》时代的中国、四方观念反映了周朝居天下之正中以统治四方的地缘政治思维,这种思维也反映在《诗经》中。对《诗经》时代南土疆域的认知,是将陈风视为南土诗歌代表的重要依据。毛郑对"二南"地域的阐释是《诗经》时代文... 《诗经》时代的中国、四方观念反映了周朝居天下之正中以统治四方的地缘政治思维,这种思维也反映在《诗经》中。对《诗经》时代南土疆域的认知,是将陈风视为南土诗歌代表的重要依据。毛郑对"二南"地域的阐释是《诗经》时代文王德化天下政治记忆的延续,反映了北方文化的中心思想;对《诗经》无楚风的解释以及对陈风作为南土诗歌代表的忽略,反映了毛郑的南土观已经偏离了《诗经》时代对南土疆域的认知以及毛郑夷夏之别的地域政治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四方 南土 “二南” 陈风 楚风 毛传郑笺
下载PDF
南北山歌及其美学透视
17
作者 齐柏平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山歌比较全面的意思应该是“山水之歌”,是与人们的饮食起居的生活区有一定距离的山野、户外之曲,是一种在比较开阔的地理空间演唱的歌曲。山歌音调比较高亢,节奏比较自由,情感极为真挚。山歌分一般山歌、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一般山歌... 山歌比较全面的意思应该是“山水之歌”,是与人们的饮食起居的生活区有一定距离的山野、户外之曲,是一种在比较开阔的地理空间演唱的歌曲。山歌音调比较高亢,节奏比较自由,情感极为真挚。山歌分一般山歌、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一般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和西南云贵高原,北方山歌险峻崇高、粗犷豪放,南方山歌开放回荡、仁厚柔美;田秧山歌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是集体劳动时表演的,以讲故事为主,具有集体性、群众性和即兴性;放牧山歌主要分布在我国草原、牧场、坝子、江河边和山坡的草地等适合放牧的地方,气息悠长、节奏宽广、旋律优美,北方更大气,南方更灵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歌 田歌 牧歌 南方山歌 北方山歌 美学
下载PDF
乐府狮象,独秀于南朝——鲍照及其乐府诗创作探析
18
作者 王卓玉 赵轶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84-87,共4页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鲍照的作品中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在南朝乐府中独树一帜。据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统计,鲍照现存的乐府诗共有86首,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鲍照的乐府诗在南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鲍照的作品中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在南朝乐府中独树一帜。据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统计,鲍照现存的乐府诗共有86首,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鲍照的乐府诗在南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夫之曾誉他为"乐府狮象"。文章结合鲍照的生平对其乐府诗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总结出艺术成就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照 南朝 乐府诗
下载PDF
论南朝乐府民歌的多样修辞艺术
19
作者 李真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5,9,共6页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内容的表达,自然离不开修辞艺术的烘托,本文将对南朝乐府民歌中比较典型的修辞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通过分析南朝乐府民歌的经典作品,来探讨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双关、比喻、顶真、叠词、夸张、用典等...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内容的表达,自然离不开修辞艺术的烘托,本文将对南朝乐府民歌中比较典型的修辞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通过分析南朝乐府民歌的经典作品,来探讨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双关、比喻、顶真、叠词、夸张、用典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中包括谐音双关语的概念、种类、使用规律,比喻手法的分类和使用规律,顶真手法在《西洲曲》中的体现,夸张手法在《华山畿》中的体现等,并综合阐述了这些修辞手法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乐府民歌 修辞 艺术
下载PDF
海盐腔形成年代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戴和冰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34-46,共13页
海盐腔是早期南戏的重要声腔,在杂剧盛行的时代,它的形成是由"剧"到"剧"的体系内衍生和传承,但是,南戏并不都唱南曲,南曲是南戏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歌谣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海盐腔不仅要歌唱,还必须是具有南方... 海盐腔是早期南戏的重要声腔,在杂剧盛行的时代,它的形成是由"剧"到"剧"的体系内衍生和传承,但是,南戏并不都唱南曲,南曲是南戏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歌谣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海盐腔不仅要歌唱,还必须是具有南方海盐特色的歌唱,并最终将歌谣土调纳入曲牌体制。陆采《冶城客论》及徐渭《南词叙录》所言"南都"以"南曲北调"演唱《琵琶记》的"浙音"即是最早的海盐腔,时在明初,具体形成时间在洪武元年至十年(1368—1377)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盐腔 歌谣土调曲牌化 南曲北调 形成年代 明洪武朝前十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