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lip rate and interseismic coupling along the Moxi-Shimia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1
作者 Xinyu Zhao Gang Liu +8 位作者 Zhaosheng Nie Wei Xiong Wei Chen Mu Lin Dijin Wang Qi Li Jiansheng Yu Dongzhen Wang Pengfei Yu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EI CSCD 2024年第4期338-351,共14页
On September 5,2022,the Luding M6.8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Moxi-Shimia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coinciding with the historical ruptured zone of the 1786 Moxi earthquake.Its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provide... On September 5,2022,the Luding M6.8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Moxi-Shimia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coinciding with the historical ruptured zone of the 1786 Moxi earthquake.Its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comprehend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earthquake and its future hazard.In the Moxi-Shimian segment,we establish a series of near-field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stations to enhanc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observational data for the inversion of the interseismic kinematic parameters.In this study,with an elastic screw dislocation model con-strained by GNsS observations,the slip rate of the Moxi-Shimian segment is estimated to be 10.9±1.0 mm/yr,while the locking depth is 15.7±6.2 km.Additionally,we utilize a block-dislocation model to invert the interseismic fault coupling along the Kangding-Moxi-Shimian segment.The result indicates a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locking depth along the section from Kangding to Shimian.The coseismic rupture of the 2022 event occurred within the high coupling regions in the Kangding-Moxi-Shimian segment,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upture kinematics in this event might be controlled by the interseismic deformation.The seismic moment accumulated within the ruptured zone of the Luding earthquake since 1786 ranges in[1.42-3.40]×10^(19) N-m,which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seismic moment released during the 2022 event.As a result,we infer that the Luding earthquake released only a portion of the accumulated energy within the original rupture zone since 1786,indicating that the 2022 event has not caused a complete rupture in the Moxi-Shimian segment.Consequently,there remains a substantial seismic hazard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xi-Shimian segment of xianshuihe fault Luding earthquak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Interseismic kinematic parameters
下载PDF
Crustal density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iaocheng-Lankao fault,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Lei Jiang Lanbo Liu +4 位作者 Zhiping Xu Xiaoguo Deng Lipu Yang Wei Xiong Shunqiang Xu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9年第5期347-355,共9页
The 1:200,000 middle-large scal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data covering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iaocheng-Lankao fault(SLLF)and its vicinity are analyzed with two methods.First,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data are ... The 1:200,000 middle-large scal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data covering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iaocheng-Lankao fault(SLLF)and its vicinity are analyzed with two methods.First,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data are decomposed by two-dimensional(2 D)wavelet to make the family of multi-scale modes correspond with density structure at different depths.Second,a two and half dimension(2.5 D)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version of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data are conducted with the constraints provided by two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DSS1 and DSS2)crossing the study area to get the crustal density profiles.Based on the integrated study,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SLLF appears to be a deep fault with almost vertical dipping and rooted into the uppermost mantle;2)In the middle to upper crust SLLF shows an clear turning patterns and segmentation features;3)In the study area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s of the precisely re-located small earthquakes and the historical large earthquakes have a good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turning patterns and segmentation features of SLLF;and 4)The results of the horizontal slices from 2 D wavelet decomposition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nsity structure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fault.A well-defined concave structure with low density exists in the upper crust of the Dongming Depression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fault,with the concave center being estimated at a depth of about 8 km.In contrast,the upper crust on the east side presents a relative thinner pattern in depth with a bit higher density.Meanwhile,the low-density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crust underneath the fault is presumably caused by the uplift of the upper mantle materials and their intrusion along the deep rupture system.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inconsistency of fault system and epicenters of small earthquakes from upper to lower crust.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ault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governing role to the seismicity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iaocheng-Lankao fault(SLLF)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Density structure Dongming depression Multi-scale wavelet decomposition Epicenters of small EARTHQUAKES
下载PDF
Study of the segmentation of active fault by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analysis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3
作者 张超 陈连旺 +1 位作者 赵国光 贺群禄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4年第2期227-234,共8页
On the basis of the recent geological surveys and the relevant studies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some faults and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y on the fault zone by the ... On the basis of the recent geological surveys and the relevant studies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some faults and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y on the fault zone by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and discusses the fault segmentation and the related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ruptur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For the first order segmentatio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segments (the northwestern Luhuo-Qianning segment, the middle linking fracture region and the southeastern Kangding segment). Among them, the differences are not only in geometry and structure, but also in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dynamics.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ies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reflect the effects in cumulative deformation due to long-term fault movement, and reveal the fault segmentation in different orders. Such morphologies control, to some extent, the developm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earthquake ruptures on the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fault se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y xianshuihe fault zone
下载PDF
High-resolution velocity structure and seismogenic potential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Bamei-Kangd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被引量:3
4
作者 Yan ZHAO Junlun LI +5 位作者 Jian XU Huajian YAO Gaohua ZHU Hongfeng YANG Jinyu ZHANG Renqi L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960-1978,共19页
On September 5,2022,a strong MS6.8 earthquake struck the Luding area in the Kangding-Moxi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which is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causing considerable ca... On September 5,2022,a strong MS6.8 earthquake struck the Luding area in the Kangding-Moxi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which is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causing considerable casualties.The Bamei-Kangd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which is located only tens of kilometers away from the Luding earthquake,has hosted frequent moderate to strong earthquakes in history and is a dangerous earthquake-prone zone.Therefore,it is critical to investigate the regional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for strong earthquakes an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he Luding earthquake in this area.For this purpose,we deployed a dense seismic array comprising over 200 short-period nodes in this region from July to August,2022 and acquired seismic ambient noise for over 30 days.Using the collected data,we conducted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and obtained a high-resolution 3-D shear wave velocity model for the regional shallow crust down to 8 km in depth.The key findings include:(1)the Bamei-Kangd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exhibits widespread stripped lowvelocity anomalies,suggesting shear movements at a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the Zheduoshan granitic pluton situated between the Zheduotang and southern Selaha faults shows a distinct low-velocity anomaly,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localized high-temperature anomaly resulted by a deep magmatic heat source and the recent rapid uplift of the Zheduoshan area;(2)a ten-kilometer-wide high velocity body found below 4 km in depth near the Zhonggu area in the Bamei segment coincides with the seismic gap of moderate to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is region,suggesting that the high velocity body may act as a seismic barrier;(3)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velocity structure along the Bamei-Kangd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corresponds to the regional changes in temperature,which reveals the reason for the spatially varying seismogenic potential in this segment;especially,the Selaha and Zheduotang faults which are located alo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velocity anomalies may possess considerable seismogenic potential;(4)the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Luding earthquake has imposed nontrivial stress loading in the Bamei-Kangding segment,and may shorten the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s of the southern Selaha fault,the Zheduotang fault,and the Xuemenka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Thus,the Luding earthquake may potentially pose threats to the Sichuan-Xizang railway passing through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nshuihe fault zone Bamei-Kangding segment Luding earthquake Dense-array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for moderate to strong earthquakes
原文传递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北部断裂岩特征与变形行为研究
5
作者 白明坤 李海兵 +4 位作者 郑勇 吴琼 CHEVALIER Marie-Luce 潘家伟 任治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98-4019,共22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强震频率最高的活动断裂之一,断裂岩以及大地测量学研究发现该断裂带可能具有广泛的蠕滑变形。研究该断裂带几何结构和变形行为有助于认识蠕滑与粘滑机制,并为评估其强震危险性提供关键科学依据。本...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强震频率最高的活动断裂之一,断裂岩以及大地测量学研究发现该断裂带可能具有广泛的蠕滑变形。研究该断裂带几何结构和变形行为有助于认识蠕滑与粘滑机制,并为评估其强震危险性提供关键科学依据。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北部断层剖面及其中的断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显微构造观察、扫描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等方法,对断裂带的几何结构、断裂岩物理特征与矿物组成等开展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炉霍段北部的最新主断面位于断裂变形带东部边界,走向N110°,倾向北东,倾角约50°,具有左行走滑兼正断的运动学特征;主断面附近的断层泥相对发育,上盘以棕色为主,宽约3cm,下盘以黑色为主,宽约20~30cm,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和石英。靠近主断面强矿物含量达70%以上,矿物颗粒均以棱角状、长条状为主,存在矿物颗粒被截切形成平直截切面的现象,指示其应以粘滑变形行为为主;断裂带内的断层泥透镜体则显示,粘土矿物含量极高(>60%),定向明显且面理发育,Al和K元素富集等现象,指示可能存在前期蠕滑变形行为。上述结果指示,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可能经历了从蠕滑到粘滑变形行为的转变。以上研究结果与鲜水河断裂带以高角度左行走滑,广泛存在蠕滑变形的认识不同,表明断裂带变形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不一致的特征,除了围岩性质和流体作用以外,断裂的空间几何结构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新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更深入了解大型走滑断裂带变形行为、孕震机制以及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 断裂几何结构 变形行为 蠕滑/粘滑 断层泥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深部变形的重复地震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乐 陈棋福 +1 位作者 钮凤林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38-4148,共11页
利用2000—2013年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水库台网的波形资料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的事件波形,通过辨识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重复地震来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深部变形.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子采样条件下基于S-P相对... 利用2000—2013年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水库台网的波形资料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的事件波形,通过辨识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重复地震来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深部变形.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子采样条件下基于S-P相对到时差来约束震源位置一致性的方法,在鲜水河断裂带识别出11组重复地震,并利用连续波形资料进行了重复地震完整性的初步测试,同时运用结合波形互相关资料的双差法来完成研究区背景地震和重复地震位置的精确定位.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图像展示研究区中上地壳存在明显缺震层,其与壳内的低速低阻层相吻合.利用重复地震的地震矩和重复间隔,估算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孕震深部的滑动速率为3.0~10.2mm·a^-1,显示研究区不同地震构造区的深部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南段 重复地震 深部滑动速率 地震定位
下载PDF
二十年来蠕变和短基线观测反映的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冠中 马瑾 +3 位作者 张鸿旭 王建军 杨永林 王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78-891,共14页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1990年1月—2009年12月的蠕变与短基线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获取构造活动产生的断层形变速率.结合近场断层形变测量与GPS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特征及时空演化.结果显示:(1)不同段落断层活...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1990年1月—2009年12月的蠕变与短基线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获取构造活动产生的断层形变速率.结合近场断层形变测量与GPS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特征及时空演化.结果显示:(1)不同段落断层活动方式存在差异性.鲜水河断裂带分段活动现象显著,以道孚县为界,以北的炉霍、道孚断层走滑量相对较大且活动方式稳定,显示张性和左行走滑;以南的乾宁、折多塘断层活动微弱,走滑量小,且滑动状态复杂,其中,乾宁断层为压性和左行走滑,折多塘断层为微弱的右行走滑.这种分段活动特征可能与断层几何及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次级块体的差异运动有关.(2)不同时期断层走滑方式存在交替性.鲜水河断裂带虽以左行走滑为主,但在汶川地震前一些断层段出现过逆向走滑现象.汶川地震前2年,炉霍、道孚断层左行走滑减弱,乾宁、折多塘断层在2007年出现过逆向走滑,至2009年底,逆向走滑区域保持扩展态势.(3)不同测点间距得到的断层错动速率和变形带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不同测量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段落和跨距宽度的走滑速率有所不同:测点间距18.7~65.1m的蠕滑速率为0.01~0.78mm/a;测点间距72~288m的短基线测量为0.02~2.46mm/a,点距十几至几十公里的GPS观测为6~11mm/a;地质滑动速率5~15mm/a.随测点间距的增加,平行断层的位移速率按对数函数增长,视剪应变率按幂函数衰减.我们推测,大间距测点的数据中既包含了跨断层的错动,也包含了断层两侧块体的分布变形;现今的断层形变测量与地质调查之间的差异,说明断层错动速率在时间上不是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蠕变 短基线 分段活动 逆向走滑
下载PDF
综合利用多种地壳形变观测资料计算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滑动速率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铁明 祝意青 +6 位作者 杨永林 徐云马 安艳芬 张瀛 冯胜涛 槐岩珂 杨九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3-1335,共13页
本文首先沿走向将鲜水河断裂带划分为炉霍、道孚、乾宁、康定和磨西五个断裂段,利用沿断裂带布设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测量资料计算了近场的断层活动参数,利用覆盖断裂带相对较大区域的重力、GPS观测资料计算了重力场动态变化、GP... 本文首先沿走向将鲜水河断裂带划分为炉霍、道孚、乾宁、康定和磨西五个断裂段,利用沿断裂带布设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测量资料计算了近场的断层活动参数,利用覆盖断裂带相对较大区域的重力、GPS观测资料计算了重力场动态变化、GPS速度场.基于重力场动态变化和GPS速度场采用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具有全局优化的优势)分别反演计算了五个断裂段断层活动参数,将结果中的走滑分量作为五个断裂段的现今走滑速率.通过对以上三类现今走滑速率及五个断裂段的地质平均滑动速率进行融合与对比分析,将重力资料反演计算结果作为断裂带整体走滑速率,与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计算的断层滑动速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判定了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所跨断裂的性质,最终给出了五个断裂段的现今整体左旋走滑速率和部分分支断裂左旋走滑速率,结果为:(1)炉霍段为9.13mm·a^(-1),虾拉沱区域西支断裂为2.46mm·a^(-1),东支断裂为5.84mm·a^(-1).(2)道孚段为8.57mm·a^(-1),东南段沟普区域西支断裂为1.78mm·a^(-1),东支断裂为6.79mm·a^(-1).(3)乾宁段为7.67mm·a^(-1).(4)康定段为6.14mm·a^(-1).(5)磨西段为4.41mm·a^(-1).本文还定性讨论了断裂带两侧重力、GPS测点覆盖范围内活动地块的三维弹塑性变形和古地震、历史地震造成的永久位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地壳形变测量 分段 反演计算 滑动速率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西北段的断层泥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主恩 郭芳 +1 位作者 李铁明 吕弋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1-28,共8页
对鲜水河断裂的断层泥样品进行原样的结构、构造和碎砾的显微构造、刻蚀形貌结构的观测统计,断层泥的粒度分析和分形研究,认为,断裂处于强烈的定向应力场作用之下,其运动方式是以粘滑运动为主,且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断裂仍有活动... 对鲜水河断裂的断层泥样品进行原样的结构、构造和碎砾的显微构造、刻蚀形貌结构的观测统计,断层泥的粒度分析和分形研究,认为,断裂处于强烈的定向应力场作用之下,其运动方式是以粘滑运动为主,且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断裂仍有活动。从断层泥的粒度分布和分形分析可将断层分为:甘孜-格篓、格篓-恰叫、恰叫-乾宁3段,这与前人的地形变分析的分段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断层泥 显微构造 地震地质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古地震事件与大震复发行为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东雨 陈立春 +4 位作者 梁明剑 高帅坡 曾蒂 王虎 李彦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3-643,共21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和川滇2个强烈活动次级块体的边界带,为全球近代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近300a就记录有9次7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_S8和2013年芦山M_S7大地震,南边界带... 鲜水河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和川滇2个强烈活动次级块体的边界带,为全球近代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近300a就记录有9次7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_S8和2013年芦山M_S7大地震,南边界带西段玉树-甘孜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M_S7.1地震,东段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了2014年康定M_S6.3地震。研究其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大震复发行为是认识鲜水河断裂带乃至川西地区未来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中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在离逝时间相对较长的乾宁段上选择龙灯地点进行了组合探槽开挖,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距今约9 000a以来的5次(古)地震事件序列:8070—6395BC、5445—5125BC、4355—4180BC、625—1240AD和1893年乾宁地震,其大震复发行为并不遵循准周期复发模式,早期复发间隔1000~2000a,至4355—4180BC事件后,有过5 000a左右时长的平静期,之后又进入活跃期,1 000a BP左右以来发生了2次地表破裂型大地震。1893年乾宁地震在探槽地点一带的同震左旋位错量约2.9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乾宁段 古地震 地震复发行为 巴颜喀拉块体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应力状态与强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23
11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3 位作者 辛华 乔慧珍 王思维 宫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2-1120,共9页
龙门山断裂带可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2008年汶川M8.0级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否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倍受关注.利用1977—2012年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资料,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图像以及汶川... 龙门山断裂带可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2008年汶川M8.0级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否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倍受关注.利用1977—2012年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资料,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图像以及汶川地震前、后b值的差值Δb图像.同时,根据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2007年以来南段及附近区域ML≥3.8级地震的视应力.结果表明,2008年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天全—芦山、泸定和宝兴北部等区域应力增强,而靠近汶川余震区南端的大邑地区应力水平降低.天全至宝兴段应力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条件.鲜水河断裂带康定以南段应力水平低,短期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B值 地震视应力 相对应力水平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南段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与滑动速率 被引量:27
12
作者 韩竹军 董绍鹏 +4 位作者 毛泽斌 呼楠 谭锡斌 袁仁茂 郭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共19页
小江断裂带南段位于近SN向的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与NW向的红河-哀牢山断裂系的交会地带。在遥感影像上,小江断裂带南段线状特征清楚,且连续分布,表现为1条贯通的、单一的断裂构造,全长约70km,总体走向N20°E左右,中间呈略向E凸出的弧... 小江断裂带南段位于近SN向的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与NW向的红河-哀牢山断裂系的交会地带。在遥感影像上,小江断裂带南段线状特征清楚,且连续分布,表现为1条贯通的、单一的断裂构造,全长约70km,总体走向N20°E左右,中间呈略向E凸出的弧形。在龙潭村两岔河一带,沿着该断裂段存在比较典型的山脊、冲沟同步左旋位错现象。在跨断塞塘开挖的探槽剖面上,断裂分布状况、断错地层的沉积学特征、产状变化以及初步年代测试结果揭示了3次明显断错地表的古地震事件,显示了小江断裂带南段具有重复孕育和发生强震的能力。利用Trimble 5800 GPS实时差分测量系统,对两岔河地区存在典型同步位错特征的2条冲沟及其它们中间的台地进行了精细测量,位错量为(18.3±0.5)m;T_2阶地面是断裂西盘2条冲沟之间及其邻近地带的最高层状地貌面,通过不同深度年代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该地貌面停止接受沉积的时代约为2606a BP。根据地质方法获得了小江断裂带南段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为(7.02±0.20)mm/a,与利用GPS数据获得的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对小江断裂带南段活动性和滑动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滇东南地区不存在川滇块体向S或SSE方向滑移被曲江断裂和石屏-建水断裂挤压变形吸收、而使得小江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速率大幅度减小的现象,该断裂段是1条活动性明显的全新世断裂。这些初步认识为小江断裂带南段的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川滇地区的地震构造模型建立和检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南段 全新世活动 滑动速率 古地震事件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闭锁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腊月 李玉江 +3 位作者 张风霜 陈长云 尹海权 贾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7-479,共13页
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7、2013~2017两期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采用块体负位错模型,分别反演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不同段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分布;结合地表应变结果,综合分析了郯庐断裂带前后两期的变形差异特征,并探讨了其与日... 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7、2013~2017两期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采用块体负位错模型,分别反演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不同段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分布;结合地表应变结果,综合分析了郯庐断裂带前后两期的变形差异特征,并探讨了其与日本3·11地震间的可能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地震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郯城以北的段落闭锁程度有所减弱,中南段东部地区主张应变率增强,处于拉张状态;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应变积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2013~2017最新一期反演结果显示莒县以北断层闭锁程度仍较高,闭锁深度较深,为右旋挤压亏损,是1668年郯城地震的未破裂段;莒县以南到泗洪附近断层闭锁程度较低,无滑动亏损积累;泗洪以南到嘉山段断层闭锁程度较高,是历史地震的未破裂段,同时该地区小震不活跃,易于应力积累,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断层闭锁 滑动亏损 应变积累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被引量:27
14
作者 顾勤平 丁志峰 +1 位作者 康清清 赵启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4-515,共12页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纵贯我国大陆东部NNE走向的巨型深断裂,其中南段及邻区(115°E—122°E,29°N—38°N)跨越了华北断块区、扬子断块区和华南褶皱系三大一级构造单元,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地学家们研...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纵贯我国大陆东部NNE走向的巨型深断裂,其中南段及邻区(115°E—122°E,29°N—38°N)跨越了华北断块区、扬子断块区和华南褶皱系三大一级构造单元,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地学家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中国地震台网及区域地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中精心挑选出6381个Pn震相数据,用Pn波时间项层析成像法反演得到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显示,研究区上地幔顶部具有显著的横向非均匀性,相对于7.95km·s-1的平均速度而言,Pn波速度值在7.68-8.24km·s-1范围内变化.Pn波速度分布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和南段具有分段性:沿中段及周边存在一NE向低速异常带,低速可能是由于岩石圈的减薄和软流圈的高温物质沿郯庐带上涌导致;沿南段表现为一NNE向弱高波速异常带,作为高低速的边界带清晰地勾勒出了华北与扬子这两个不同块体,该边界在江苏域向华北地块NW方向凹进.Pn波速度各向异性的强弱与速度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体上,如鲁西隆起及以南等低速区、茅山断裂附近的高低速过渡带,其速度各向异性较为强烈;而在具有高速异常的苏北盆地、合肥盆地等稳定区域下方其各向异性较弱.本文通过Pn波震相基本未能探测到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方位各向异性,推测是上地幔顶部被"冻结"下来的各向异性痕迹被软流圈热物质上涌这一强烈构造运动削弱所导致.南段具有与断裂伸展方向近乎平行的快波速方向.Pn波速度横向变化和强震活动存在一定关联.强震主要发生在Pn波低速异常区或高低速过渡带上.郯城8.5级地震震中位于中段和南段高低速过渡带,该区域也是速度横向变化最大的地方,最容易集中应力和产生应力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中南段 PN波速度 各向异性 郯城地震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南段正断层活动特征 被引量:43
15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4 位作者 李鉴林 代博洋 周青云 朱家龙 罗宗其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9-586,717,共8页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南段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在第四纪表现出明显的活动特征,运动性质以正断层作用为主。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对巍山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因受其影响盆地内阶地不对...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南段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在第四纪表现出明显的活动特征,运动性质以正断层作用为主。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对巍山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因受其影响盆地内阶地不对称发育。箐门口、佛堂村、洗澡塘探槽揭示该断裂断错了晚更新世堆积,被错最新地层14C年龄(15 430±60)a B.P.,OSL年龄为(11.6±1.6)ka,表明其最新活动时代在晚更新世末期。洗澡塘村断层地貌清晰,西河Ⅱ级阶地上发育高2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阶地断层陡坎高度和阶地面形成年龄估算,晚更新世以来该断裂段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18~0.32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南段 巍山盆地 正断层 晚更新世 垂直滑动速率
下载PDF
基于青衣江变形河流阶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构造活动性 被引量:14
16
作者 苏鹏 田勤俭 +2 位作者 梁朋 李文巧 王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3-545,共23页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第四纪沉积差,断层出露不明显,晚第四纪构造活动性资料零星。为了提高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构造活动性的认识,探索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在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貌以及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跨盐井-五龙断裂、大川-...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第四纪沉积差,断层出露不明显,晚第四纪构造活动性资料零星。为了提高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构造活动性的认识,探索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在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貌以及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跨盐井-五龙断裂、大川-双石断裂和芦山盆地的青衣江不同段的6级河流阶地进行了差分GPS连续测量和细致研究,结合对高分辨率航拍影像的地质解译,得到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青衣江各段的河流阶地横剖面,通过不同河段河流阶地的对比分析,建立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青衣江河流阶地纵剖面。通过对河流阶地的变形分析,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以来,盐井-五龙断裂的平均垂向断错速率为0.6~1.2mm/a,大川-双石断裂没有明显的垂向活动,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控制的山前褶皱最新活动。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壳深部结构资料和芦山地震的精定位余震资料等,认为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大川-双石断裂,而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山前盲逆断层和反冲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芦山Ms7.0地震 河流阶地纵剖面 构造活动性 发震构造 盐井-五龙断裂 大川-双石断裂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机理及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响应 被引量:17
17
作者 梁明剑 郭红梅 +1 位作者 李大虎 孔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28,共8页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7.0级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文中通过分析震区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构造响应与典型的震灾特征,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机理。对穿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青衣江上游水系地貌特征及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7.0级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文中通过分析震区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构造响应与典型的震灾特征,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机理。对穿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青衣江上游水系地貌特征及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流域地貌发育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在芦山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建筑物呈条带状分布,并产生大量次生地表张性地裂缝、串珠状砂土液化等地表破坏现象,其展布方向均与震区中的主断裂和背斜隆起相平行。余震分布表明,芦山地震与本区的双石—大川断裂、新开店断裂和大邑断裂的新活动有关。龙门山断裂带为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前展式发育特征,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就具有该特征。综合龙门山南段的地貌响应过程、芦山地震的地表破坏及余震分布特征,认为芦山7.0级地震应为龙门山断裂带持续向SE逆冲扩展、地壳挤压缩短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发震构造机理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青衣江 地貌响应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基于背景噪声的瑞利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2
18
作者 顾勤平 丁志峰 +1 位作者 康清清 李大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05-1522,共18页
本文收集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省属和市县地震台网共26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的垂直向连续波形资料,利用长时间序列背景噪声互相关法提取台站对之间的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法提取瑞利面波混合路径频散曲线... 本文收集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省属和市县地震台网共26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的垂直向连续波形资料,利用长时间序列背景噪声互相关法提取台站对之间的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法提取瑞利面波混合路径频散曲线.通过质量控制和严格筛选后得到了15627条路径上的群速度频散曲线,重新构建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瑞利波5~50s、分辨率为0.75°×0.75°的群速度分布图像.分析研究了6个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像和3条不同方向的纵向周期剖面,这些图像揭示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具有横向分块和纵向成层的非均匀性特征.结果表明,短周期(6s、10s)的群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和构造特征密切相关.拥有较厚沉积层的苏北盆地、合肥盆地及河淮盆地等显示为低速,而基岩广泛出露的鲁西隆起、大别-苏鲁造山带、扬子克拉通及华南褶皱系则呈现出大面积的高速异常.随着周期的递增(15s、20s),群速度分布受地表地质构造的影响逐渐弱化.受地壳厚度和莫霍面附近的速度差异影响,大别和苏鲁地区在较长周期(25s、30s)群速度图上表现出相对较低的速度,这可能与这些地方Moho面埋藏较深有关.纵向剖面显示,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不仅在浅地表具有基本相同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地壳内也有着极为相似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特征.壳内群速度分布总体上表现为上凸下凹状,形状似一"哑铃".上地壳具有上凸下凹的形态、相比邻区具有较高的群速度值;中地壳低速;下地壳上凸下凹且埋藏较深,反映出具有陆陆碰撞造山的残留山根特征.苏鲁及大别两地自浅地表至上地幔具有相似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不仅为二者被左旋走滑的郯庐带平移错开提供了佐证资料,同时也为郯庐带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噪声成像 瑞利面波 群速度 郯城地震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南段天全段的新活动特征与1327年天全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梁明剑 陈立春 +2 位作者 冉勇康 王虎 李东雨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6-559,共14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之后,仅过5a时间,2013年在汶川以南的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成为关注的热点。通过地震地质调查和古地震研究,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双石-大川断裂(芦山地震震区以南段)在全新世有过...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之后,仅过5a时间,2013年在汶川以南的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成为关注的热点。通过地震地质调查和古地震研究,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双石-大川断裂(芦山地震震区以南段)在全新世有过新活动,主要表现为断续展布的槽谷地貌,探槽揭露断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综合历史地震史料分析认为,1327年天全地震震中应在四川天全一带,与双石-大川断裂新活动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其震级可定为6^(1/2)~7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27年天全地震 历史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发震构造 双石-大川断裂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杨永林 苏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27,共6页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多个跨断层形变场地20余年的测量资料,分析了该断层的活动特征;结合沿断裂带强震破裂的时空信息,对不同断裂部位的现今构造活动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该断裂带现今形变活动的空间分段性显著:北西段为偏张性左旋走滑...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多个跨断层形变场地20余年的测量资料,分析了该断层的活动特征;结合沿断裂带强震破裂的时空信息,对不同断裂部位的现今构造活动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该断裂带现今形变活动的空间分段性显著:北西段为偏张性左旋走滑运动,中段为偏压性左旋走滑运动,南东段则以张性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各场地的断层活动量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小,反映出断裂带正向闭锁的趋势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跨断层形变测量 断层活动分段性 应变积累 强震危险区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