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ts impact factor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Qilian Mountains 被引量:2
1
作者 WEI Xingtao Oliver Valentine EBOY +1 位作者 CAO Guangchao XU Lu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2023年第1期54-67,共14页
The ecology of Qilian Mountains has been seriously threatened by uncontrolled grazing and wasteland reclama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cological change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Qilian Mountains in China from the p... The ecology of Qilian Mountains has been seriously threatened by uncontrolled grazing and wasteland reclama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cological change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Qilian Mountai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ter conservation by classifying different clusters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al areas to efficiently use limited human resources to tackle the water conservation protection problem. In this study, we used Integra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 model to estimate water conservation and analyze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func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clude:(1) from 2000 to 2015, the water conservation of the southern slope of Qilian Mountains generally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total water conservation in 2015 increased by 42.18% compared with that in 2000.(2) Rainfall,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 and evapotranspiration have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water conserv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mong them, water conserva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ainfall and FVC(P<0.05)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vapotranspiration(P<0.05).(3) The importance level of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al areas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and the region surrounding Meny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southern slope of Qilian Mountains is the core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al area. And(4) the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five clusters(Cluster Ⅰ–Cluster Ⅴ) of water conservation, with the areas of Clusters Ⅰ through Ⅴ accounting for 0.58%, 13.74%, 41.23%, 32.43%, and 12.01% of the whole study area,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conservation InVEST model the southern slope of Qilian mountains Water balance principle EVAPOTRANSPIR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下载PDF
Cosmogenic ^(26)Al/^(10)Be Burial Dating of the Uplift Rate of Southern Qinling Mountains since the Middle Pleistocene 被引量:1
2
作者 LU Yiming SUN Xuefeng +2 位作者 TU Hua ZENG Qiongxuan XU Xinghu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674-1675,共2页
Objective The Qinling Mountains (QM) in Central China is a natural harrier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Gong Hujun et al., 2017). Northern QM is rela... Objective The Qinling Mountains (QM) in Central China is a natural harrier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Gong Hujun et al., 2017). Northern QM is relatively steep, and southern QM is in contrast relatively low and gentle.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the average uplift rate of northern QM since 17.8 Ma is approximately 0.19 mm/a (Yin Gongming et al., 2001), whereas that of central QM since 0.36 Ma is approximately 0.32 mm/a (Wang Fei et al., 2004). To date, however, few investigations have yet been conducted on the uplift rate of southern QM. Accordingly, we aim to obtain the uplift rate of southern QM by using the cosmogenic ^26A1/^10 Be burial dating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age of the highest river terrace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Q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 Burial Dating of the Uplift Rate of southern qinling mountains since the Middle Pleistocene COSMOGENIC QM Al
下载PDF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between Qinling Mountains and Huanghuai Plain
3
作者 马建华 李剑 千怀遂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4期437-446,共10页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between Qinling Mountains and Huanghuai Plain possess transitional characters evidently in two directions: one is from the western mountain to the eastern ...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between Qinling Mountains and Huanghuai Plain possess transitional characters evidently in two directions: one is from the western mountain to the eastern plain and the other is from southern subtropical zone to northern temperate zone. Torrential rain, especially strong torrential rain is frequent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and there are many torrential rain centers. A majority of torrential rain is distributed among 100-200 m asl. The winter temperature at 100-400 m asl is higher than that in Huanghuai Plain whose altitud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 January appears at 350-400 m asl.The thickness of warm slope belt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varies from 100 m to 250 m asl. The formation of torrential rain and warm slope bel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local terrain. Frequent torrential rains and warm slope belt had tremendous influences on the soil properties, plant distribution and local climate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 mountains huanghuai plain characters of physical geography torrential rain warm slope belt
下载PDF
Control of favorable lithology on Jinlongshan micro-fine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southern Qinling Mountains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利青 冯钟燕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Jinlongshan gold orebelt, a newly discovered one in sedimentary rock region in southern Qinling Mountains, is mainly located in upper Devonian and lower Carboniferous calcareous siltstone and argillic silty limestone ... Jinlongshan gold orebelt, a newly discovered one in sedimentary rock region in southern Qinling Mountains, is mainly located in upper Devonian and lower Carboniferous calcareous siltstone and argillic silty limestone of later Paleozoic era. Typical disseminated 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in calcareous siltstone, which is major host rock and mainly composed of silt (SiO2 mostly varies from 38% to 73%) and calcite (CaO mostly varies from 10% to 25%). Pyrite created by living beings in Nanyangshan formation may be poor in gold. Faults and favorable layers jointly control disseminated gold mineraliz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opinion is very great for gold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vorable lithology (permeable beds) for ore-controlling calcareous siltstone micro-fine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 sediment-hosted gold deposit Carlin-type deposit Jinglongshan gold deposit southern qinling mountains Nanyangshan formation
原文传递
基于VSD模型的陕南城市群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及影响因子研究
5
作者 徐盼盼 徐嘉敏 +3 位作者 商逸纹 马军 王灵博 钱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9-327,343,共10页
[目的]构建基于社会-经济-生态耦合作用下的陕南城市群水资源脆弱性模型,阐明水资源脆弱性状态,厘定影响因子,助力秦岭地区人水和谐。[方法]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对陕南城市群水资源脆弱性进行... [目的]构建基于社会-经济-生态耦合作用下的陕南城市群水资源脆弱性模型,阐明水资源脆弱性状态,厘定影响因子,助力秦岭地区人水和谐。[方法]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对陕南城市群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合多元统计法,进一步识别了社会-经济-生态耦合作用下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因子。[结果]2011—2020年,陕南整体水资源脆弱性的变化趋势与商洛市最相似,除2011年极度脆弱外,基本保持在轻度脆弱状态,而汉中市和安康市的水资源脆弱性等级较高,水安全保障程度相对较低;陕南城市群水资源脆弱性的主控因子有生态环境用水量、人均水资源量、年降水量;优化生态环境用水量分配,加强对年降水量与人均水资源量监测,将成为陕南城市群降低水资源脆弱性新的工作重心。[结论]陕南城市群水资源系统安全性的提升与当地注重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关。此外,构建的VSD模型适用于陕南城市群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可为缓解人-城-水矛盾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脆弱性 VSD模型 多元统计法 陕南城市群 秦岭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山区乡村韧性演变及影响因素--以陕南秦巴山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白玉玲 陈佳 +2 位作者 尹莎 李润阳 杨新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98-8811,共14页
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韧性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脱贫山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南秦巴山区受脆弱生态环境以及薄弱经济基础的双重胁迫,脱贫乡村发展与农户生计仍面临不确定性风险。以陕南秦巴山区2... 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韧性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脱贫山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南秦巴山区受脆弱生态环境以及薄弱经济基础的双重胁迫,脱贫乡村发展与农户生计仍面临不确定性风险。以陕南秦巴山区28个县区为例,将乡村韧性分解为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制度四个维度,构建乡村韧性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量化,运用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乡村韧性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陕南秦巴山区2010—2021年乡村韧性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变化较小,制度韧性逐年上升,生态韧性逐年下降。(2)近10年土地资源利用、文化教育等是乡村韧性分异的主导因子,且制约因子由生态维度转向社会维度,乡村基础教育与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土地利用与人口结构的作用不断减弱。(3)依据研究区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各县区乡村韧性提升的短板和关键影响因子,从产业、人才、组织、文化、生态五大振兴出发提出了脱贫山区韧性提升的建设路径及对策。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应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应开展农户就业扶持活动,政策吸引人才返乡下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应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应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盘活耕地资源促进绿色生产;乡村组织振兴方面应探索多元组织协作,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为未来脱贫山区韧性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韧性 陕南秦巴山区 地理探测器 变化斜率法
下载PDF
间伐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
7
作者 曹立 王维枫 +4 位作者 马雪红 王祥福 李玉 李丽 于水强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目的】研究间伐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可深入了解该地区间伐对森林土壤异养呼吸造成的碳损失情况,为研究区森林经营碳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秦岭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未间伐样地(ck)、间伐4 a、间伐12 a的样地... 【目的】研究间伐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可深入了解该地区间伐对森林土壤异养呼吸造成的碳损失情况,为研究区森林经营碳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秦岭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未间伐样地(ck)、间伐4 a、间伐12 a的样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生长季土壤异养呼吸速率的月变化,并计算各处理异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_(10))。【结果】①相比ck,间伐4 a、间伐12 a的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下降(P<0.05),土壤pH均显著上升(P<0.05),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在间伐4 a的样地中显著下降(P<0.05)。间伐12 a样地的理化指标相比间伐4 a的样地更接近ck。②生长季土壤异养呼吸呈现“双峰型”变化规律,峰值分别出现在6和10月。异养呼吸累计通量在间伐后略有上升但不显著,不同样地从大到小依次为间伐12 a、间伐4 a、ck。③土壤温度与异养呼吸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P<0.001);间伐后Q_(10)降低,不同样地Q_(10)从大到小依次为ck、间伐12 a、间伐4 a。【结论】土壤温度是影响松栎混交林异养呼吸的关键因素。间伐没有导致秦岭松栎混交林异养呼吸通量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坡 森林抚育 土壤有机碳分解 土壤呼吸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鸟类物种多样性与垂直分布格局
8
作者 张萌 李斌 +10 位作者 高红梅 梁程博 宋鹏飞 顾海峰 覃雯 张婧捷 刘道鑫 江峰 蔡振媛 徐波 张同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826-8843,共18页
祁连山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西北重要生态屏障,具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地貌类型。为探究祁连山南坡鸟类组成与垂直分布特征,于2019年5月和9月采用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对不同生境、季节和分布海拔的鸟类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 祁连山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西北重要生态屏障,具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地貌类型。为探究祁连山南坡鸟类组成与垂直分布特征,于2019年5月和9月采用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对不同生境、季节和分布海拔的鸟类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祁连山南坡共观测到鸟类17目41科157种,其中留鸟81种(51.59%)、夏候鸟61种(38.85%)、冬候鸟3种(1.91%)、旅鸟12种(7.64%);在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鸟类为主,共102种(64.97%),其次为广布种34种(21.66%)、东洋界21种(13.38%)。在季节变化中,夏季鸟类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秋季(P<0.001);在划分的8种生境类型中,草地生境鸟类丰富度最高(108种),且与湿地生境鸟类群落最相似,而与荒漠生境鸟类群落相似度最低;在鸟类垂直分布格局上,祁连山南坡鸟类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现为中锋模式,在海拔3100—3400 m处达到最大值。另外,该地区留鸟垂直分布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随着夏季向秋季的季节变换,鸟类的垂直分布范围主要向下或向上移动。物种本底数据的调查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础,了解该地区鸟类物种多样性数据及其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规律,对保护祁连山南坡地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鸟类多样性 垂直分布格局
下载PDF
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面产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欧会迪 张锦豪 +2 位作者 李建菲 唐武 张志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8,276,共10页
[目的]通过研究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面土壤产流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和自然荒坡为研究对象,测定草本、灌木、乔木群落下坡面产流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地... [目的]通过研究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面土壤产流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和自然荒坡为研究对象,测定草本、灌木、乔木群落下坡面产流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地理探测器统计学方法量化各因素单独和交互作用对坡面产流的影响力。[结果]①鱼鳞坑坡草本、灌木、乔木群落的平均径流深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自然荒坡灌木群落和草本群落的平均径流深显著大于乔木;与自然荒坡相比,鱼鳞坑坡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的平均径流深分别减少了56.61%,72.80%,39.58%;平均径流深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加呈减少趋势;砾石覆盖度对坡面产流的控制作用有一个阈值,当砾石覆盖度为6%~9%时,坡面径流深最小。②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面产流单因子影响力最大的是砾石覆盖度(0.31),其次是植被盖度(0.29)。③坡面产流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后大多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作用;降雨因子与非降雨因子交互后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作用。[结论]大量砾石的存在导致了太行山南麓坡面产流过程的复杂性,增加植被盖度是减少该地区鱼鳞坑坡面产流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麓 坡面产流 地理探测器 砾石 植被盖度 鱼鳞坑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蒙古栎粗根非结构性碳对不同坡向的响应
10
作者 刘艺伟 魏江生 +5 位作者 黄利东 赵鹏武 舒洋 李慧敏 曹立春 张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72-1582,共11页
在半干旱区,掌握树木根部碳储存规律对探究水分胁迫影响地上、地下器官碳分配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湿润年)、2022年(干旱年)、2023年(正常年)的生长季每月采集不同坡向(阳坡、半阳坡、... 在半干旱区,掌握树木根部碳储存规律对探究水分胁迫影响地上、地下器官碳分配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湿润年)、2022年(干旱年)、2023年(正常年)的生长季每月采集不同坡向(阳坡、半阳坡、阴坡)蒙古栎粗根样本,测定非结构性碳(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粗根NSC组成以淀粉为主,粗根NSC及其组分含量随5月、6月、7月、8月、9月的顺序递增且差异显著(P<0.05)。(2)NSC含量及淀粉含量随湿润年、正常年、干旱年的顺序递增;不同坡向淀粉含量随阳坡、半阳坡、阴坡的顺序递减,且二者均差异显著(P<0.05)。(3)通过对粗根NSC及其组分影响的主导因素分析,坡向因素影响大,反应了粗根NSC对潜在蒸散量梯度反应敏感。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干旱环境下地下器官对树木生长碳分配的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南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蒙古栎 根系 坡向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植被绿度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11
作者 张倩 曹广超 +1 位作者 张乐乐 赵美亮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43-2153,共11页
为探究祁连山南坡植被绿度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基于GEE平台,利用算法和遥感技术,通过Sen趋势、变异系数、Hurst指数、ArcGIS空间分析以及多元回归残差等分析方法,整合多源数据产品全面解析祁连山南坡植被绿度变化... 为探究祁连山南坡植被绿度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基于GEE平台,利用算法和遥感技术,通过Sen趋势、变异系数、Hurst指数、ArcGIS空间分析以及多元回归残差等分析方法,整合多源数据产品全面解析祁连山南坡植被绿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并综合评估其未来变化趋势及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绿度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2001—2020年祁连山南坡的植被绿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性显著。从稳定性分析来看,其变异系数介于0~0.84,均值为0.09,植被绿度的变化总体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且其展现出向好的态势。(2)在影响因素方面,降水和气温均与植被绿度呈正向促进关系,其中与气温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区域占研究区的95.7%,表明气温对植被绿度变化起主要促进作用。(3)人类活动对植被绿度的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整体来看,植被绿度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被绿度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6.68%和63.32%,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大于气候变化,这与实施的生态工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绿度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祁连山南坡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森林大样地生物多样性特征
12
作者 王定晖 索南才让 +1 位作者 于红妍 杜岩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73-1979,共7页
【目的】通过监测森林大样地植物群落特征的长期动态变化,揭示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及维持机制,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大样地乔木植株每木调查,并解... 【目的】通过监测森林大样地植物群落特征的长期动态变化,揭示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及维持机制,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大样地乔木植株每木调查,并解析其生物多样性调控因素。【结果】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的乔木总数为35835株,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分别占据57.84%和23.82%。物种丰富度和平均株高分别为3种和10.7 m。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0.74和0.43,Shannon-Wiener指数偏低,但Simpson指数较高,存在物种数量集中度较高现象。森林大样地Shannon-Wiener受乔木高度、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指数的极显著影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5和0.93,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6和0.08,表明模型对Shannon-Wiener指数的解释能力和预测精度均较高。【结论】青海云杉林物种多样性较低且受乔木高度、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指数的显著影响,其对维持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森林大样地 青海云杉林 物种丰富度 SHANNON-WIENER指数
下载PDF
秦岭南麓地区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空间模式研究——以汉中市为例
13
作者 苏可煜 田虎 雷振东 《当代建筑》 2024年第10期27-31,共5页
秦岭南麓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反映了当地建筑对气候的应对方法。本文总结了秦岭南麓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该气候条件下建筑的适应性策略,并通过图解该地区传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策略与营建模式,得出该地区建筑在遮阳... 秦岭南麓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反映了当地建筑对气候的应对方法。本文总结了秦岭南麓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该气候条件下建筑的适应性策略,并通过图解该地区传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策略与营建模式,得出该地区建筑在遮阳、通风、采暖方面形成的气候适应性空间模式,为秦岭南麓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更多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麓地区 传统民居 气候适应性 空间模式
下载PDF
宁夏南部山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地形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思雨 张佳瑜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1期46-49,共4页
以宁夏南部山区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影像,运用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估算1996、2008和2018年3个时相的植被覆盖度,用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以及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研究区... 以宁夏南部山区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影像,运用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估算1996、2008和2018年3个时相的植被覆盖度,用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以及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显著增加,尤以高植被覆盖度为甚。总体来看,高程在2400 m以下的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增加呈现上升趋势;随坡度增加,植被覆盖度呈现上升趋势;1996和2018年2个年份的植被覆盖度在各坡向差异不大,但是2008年植被覆盖度有较明显的差异,变化趋势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南部山区 植被覆盖度 高程 坡度 坡向 相关性
下载PDF
高寒山区季节冻土冻融特征参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天山南坡为例
15
作者 施发祥 秦甲 +4 位作者 韩添丁 崔峻豪 丁永建 成鹏 游艳辉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季节冻土在高寒山区广泛分布,其冻融过程会对水文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山区季节冻土冻融特征参数变化及影响机理,可为高寒山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择天山南坡作为研究区,基于13... 季节冻土在高寒山区广泛分布,其冻融过程会对水文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山区季节冻土冻融特征参数变化及影响机理,可为高寒山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择天山南坡作为研究区,基于13个气象站点1958年以来季节冻土冻融参数(最大冻深、冻结期、始冻日、解冻日)、气温、地表温度、降雨和积雪等数据,使用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等方法对冻融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量化不同气候因素对季节冻土冻融变化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季节冻土最大冻深在(48.5±11.4)~(96.8±8.5)cm之间,冻结天数在(102±10)~(141±14)d之间,多年平均始冻日在11月7日至19日之间,多年平均解冻日在3月1日至28日之间。1950年代至2010年代期间,始冻日逐渐推迟,解冻日逐渐提前,冻结天数缩短。空间分布上,最大冻深有“海拔高,最大冻深大”的规律;空间变化趋势上,最大冻深在研究区中部显著增加;冻结天数在研究区内大范围显著缩短。季节冻土冻融变化与气温相关性最强,温度(气温和地表温度)是季节冻土冻融变化的主导因子。定量评价发现,气温影响占比(24.1±3.6)%,地表温度影响占比(12.1±3.1)%,降雨影响占比(9.6±1.7)%,积雪影响占比(5.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冻土 最大冻深 冻结期 时空变化 天山南坡
下载PDF
秦岭北麓生态安全性时空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侯康 唐豪杰 +2 位作者 马丽霞 刘佳薇 吴思琪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41-51,共11页
为深入了解秦岭北麓地区生态状况,利用高分遥感数据,借助模糊层次法构建生态安全演变评估模型,并结合时空变异及其驱动因子分析,探讨秦岭北麓的生态安全现状。研究发现:秦岭北麓地区的生态安全性整体呈增长趋势,生态安全中级以上区域面... 为深入了解秦岭北麓地区生态状况,利用高分遥感数据,借助模糊层次法构建生态安全演变评估模型,并结合时空变异及其驱动因子分析,探讨秦岭北麓的生态安全现状。研究发现:秦岭北麓地区的生态安全性整体呈增长趋势,生态安全中级以上区域面积占比从67.5%增长到71.9%;生态安全性在南部整体高于北部,并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生态安全演化呈先下降后增长的态势,其中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PM_(2.5)被确认为主要的驱动因素,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6和0.79,说明城市化进程的人为活动和生态保护政策对秦岭北麓地区的生态安全性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不仅为秦岭北麓地区的生态安全性提供了科学评估,还为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北麓 生态安全性 模糊层次分析法 时空分析 生态保护
下载PDF
提质培优技术对秦岭南坡栓皮栎林结构和健康的影响
17
作者 李江月 陈良 +2 位作者 赵志宏 赵新峰 刘永华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1期76-81,共6页
通过在秦岭南坡(略阳县国有金池院林场)对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栓皮栎林进行提质培优抚育技术研究试验,分别在2017年6月提质培优抚育技术实施前、2017年9月提质培优抚育技术实施后、2022年7月提质培优技术实施5年后,对栓皮栎林林木胸径... 通过在秦岭南坡(略阳县国有金池院林场)对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栓皮栎林进行提质培优抚育技术研究试验,分别在2017年6月提质培优抚育技术实施前、2017年9月提质培优抚育技术实施后、2022年7月提质培优技术实施5年后,对栓皮栎林林木胸径径级分布、林分高度、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等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南坡栓皮栎硬阔软阔混交林提质培优抚育作业5年后,20 cm径级以上的大径材树木占比提高了8.7%;栓皮栎林优质木树体占比提高了9.52%;病虫危害木、枯损木、濒死木等非健康木占总株数的比例下降了8.8%。充分说明,栓皮栎林实施提质培优抚育技术在调整林木径级分布,提高优质木比例,降低枯死木、病虫害危害木比例,减弱林木分化,为目标树生长提供较多较好生存空间和通风光照条件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坡 栓皮栎林 提质培优 林分结构
下载PDF
秦岭北麓猕猴桃果园施肥现状与评价——以周至县俞家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8
18
作者 路永莉 康婷婷 +3 位作者 张晓佳 高晶波 陈竹君 周建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0-387,共8页
【目的】秦岭北麓是陕西省优质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适栽区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摸清该地区猕猴桃果园的施肥现状、养分输入特征和养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经济收益和规范猕猴桃产业良好发展具有... 【目的】秦岭北麓是陕西省优质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适栽区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摸清该地区猕猴桃果园的施肥现状、养分输入特征和养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经济收益和规范猕猴桃产业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秦岭北麓猕猴桃主产区俞家河流域是一个典型的闭合流域。采用实地走访结合问卷记录的方式,于2012 2013年连续两年调查了该流域内240余个果园的生产和养分管理现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建园基本情况、果园面积、主栽品种、树龄、栽种密度、施肥量、肥料品种、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果实产量和灌溉等。根据调查果园的实际肥料投入量和各肥料产品中标注的有效养分含量,计算化肥中各养分的投入量;根据《中国有机肥养分志》提供的标准值,计算有机肥提供的养分量。结合该区域文献资料推荐的果园肥料用量最终确定了果园的合理施肥量,并以此为标准对该流域果园养分投入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通过实际调查和文献资料汇总,当猕猴桃产量在24 42 t/hm2时,建议化肥用量分别为:N 375 500 kg/hm2,P2O5186 266 kg/hm2,K2O 286 350 kg/hm2,有机肥用量为30000 65000 kg/hm2,N∶P2O5∶K2O养分比例约为1∶0.5∶0.73。果园养分投入评价结果显示,流域内果园有机肥投入比例及用量严重不足。其中,完全不施有机肥的果园占36.4%,即使在施用有机肥的果园中,亦有94.3%的果园有机肥投入不足,其提供养分的比例不足总养分的30%。化学氮肥投入量普遍偏高,平均为N 891 kg/hm2。氮肥投入合理(N 375 500 kg/hm2)的比例仅为5.0%,过量(N 500 750 kg/hm2)的比例22.7%,过高(N>750 kg/hm2)的比例高达59.1%。磷肥投入合理(P2O5186 266 kg/hm2)的比例为19.4%,不足(P2O5<186 kg/hm2)和过量(P2O5>266 kg/hm2)的比例分别为28.9%和51.7%。钾肥投入合理(K2O 286 350 kg/hm2)的比例仅为10.7%,不足(K2O<286 kg/hm2)的比例为30.6%,过量(K2O>350 kg/hm2)的比例为58.7%。【结论】秦岭北麓俞家河流域猕猴桃果园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氮肥过量投入问题严重,过量比例高达81.8%。磷、钾肥过量和不足现象并存。因此,在今后该区域果树养分管理中,应大力增加有机肥投入量和施用比例,大幅度降低氮肥用量,同时合理引导磷、钾肥的科学施用。另外,因研究区耕地多以坡地为主,优化养分管理和减少养分损失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是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北麓 猕猴桃 施肥现状 果园
下载PDF
天山南坡表土孢粉分析及其与植被的数量关系 被引量:66
19
作者 许英勤 阎顺 +1 位作者 贾宝全 杨云良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30,共7页
本文通过对天山南坡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分析,研究了主要植物花粉的百分含量与其相应植物盖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不同植被带中主要植物的R值之比的比值.
关键词 天山 表土孢粉 植被 孢子花粉 第四纪
下载PDF
“蒸发悖论”在秦岭南北地区的探讨 被引量:23
20
作者 蒋冲 王飞 +3 位作者 刘思洁 穆兴民 李锐 刘焱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44-855,共12页
潜在蒸散量(ET0)是大气蒸发的估计值,已经广泛应用于灌溉管理和无实测蒸发资料地区的估算。分析ET0的时空变化是研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工作,同时对于农业水资源的优化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 潜在蒸散量(ET0)是大气蒸发的估计值,已经广泛应用于灌溉管理和无实测蒸发资料地区的估算。分析ET0的时空变化是研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工作,同时对于农业水资源的优化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各站的潜在蒸散量(ET0),研究了气温、降水与ET0之间的长期变化趋势关系,对导致ET0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讨论,着重对秦岭南北地区是否存在"蒸发悖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整体气温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1993年为突变年份,1960—1993年的降温速率和1994—2011年的升温速率均表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1960—2011年整体升温速率由北向南递减。(2)1979年和1993年是ET0变化的转折点,以1979和1993为界ET0经历了"升—降—降"的变化阶段。1960—1979年仅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存在"蒸发悖论"现象,1980—1993、1994—2011和1960—2011年3个时段区域整体和各子区均发现了"蒸发悖论"现象。秋季后18a和52a整体以及冬季前34a和52a整体均存在"蒸发悖论"现象,冬季最为明显。(3)近52年整体降水表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相较于年尺度,夏季降水与ET0逆向变化趋势更为明显。(4)年尺度上,太阳辐射(日照时数)下降引起的潜热通量减少是造成ET0下降即"蒸发悖论"现象的主要原因。季节尺度,春季ET0下降的主导因素为风速,其它季节均为太阳辐射(日照时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北 潜在蒸散量 蒸发悖论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