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humic acids in two soil profiles of the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被引量:2
1
作者 Liangang Ma Baohua Xiao +2 位作者 Xinyue Di Weilin Huang Shijie W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85-94,共10页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humic acid(HA) and soil organic matter(SOM) in a yellow soil profile and a limestone soil profile of the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humic acid(HA) and soil organic matter(SOM) in a yellow soil profile and a limestone soil profile of the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ir evolutions in different soils of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SOM along the two soil profiles were notably different.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contents of soil samples decreased just slightly along the limestone soil profile but sharply along the yellow soil profile. TOCs of the limestone soi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yellow soils, and C/N ratios of SOMs showed a similar variation trend to that of TOCs, indicating that SOM can be better conserved in the limestone soil than in the yellow soil. The soil humic acids were exhaustively extracted and further fractionated according to their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s using ultrafiltration techniques to explore underlying conservation mechanism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N ratios of HAs from different limestone soil layer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at large molecular HA fractions predominated the bulk HA of the top soil, indicating that HA in the limestone profile was protected while bio and chemical degradations were retarded. Combined with organic elements contents and mineral contents of two soils, weconcluded that high calcium contents in limestone soils may play a key role in SOM conservation by forming complexation compounds with HAs or/and enclosing SOMs with hypergene CaCO_3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oil organic matter Humic acid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下载PDF
Accumul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dust in main living areas of Guiyang City,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LI Xiaoyan ZHANG Shuting YANG Mei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72-276,共5页
Guiyang is a famous tourist city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In this study, dust from eleven residential areas, seven city squares, and nine schools was collected to measure the heavy metal levels and evaluate its ... Guiyang is a famous tourist city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In this study, dust from eleven residential areas, seven city squares, and nine schools was collected to measure the heavy metal levels and evaluate its risk. At each sampling site, 4–5 sub-samples were taken as a bulk sample. All samples were air-dried, ground, passed through a 0.105 mm nylon sieve, digested with HNO3-HClO4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 Cu, Ni, Pb and Zn by ICP-MS, and digested with 1:1 aqua regia to determine As by AF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As, Cd, Cu, Ni, Pb and Zn in dust of Guiyang City follow 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means of 16.1, 1.54, 138, 47.7, 129 and 479 mg/kg, respectively. Levels of As, Cd, Cu, Ni, Pb and Zn exceed the background level of soil in Guizhou Province by 33%, 96%, 100%, 78%, 96%, and 100%, respectively. Cd, Cu, Pb and Zn are heavily accumulated in dust of living areas with accumulation factors of 4.10, 5.12, 4.12 and 5.51, respectively. City square possesses the highest geometric means of As, Cd, Cu, Pb, and Zn. The risks of heavy metal exposure to teenagers are not obvious and in an order of As>Pb>Cu>Ni>Zn(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贵阳市 重金属 中国西南地区 灰尘 积累 居住区 原子荧光光谱法
下载PDF
CONSULTATIVE RECOMMENDATION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KARST AND ROCK-NAKED MOUNTAIN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3
作者 Academic Division of Geoscience and Division of Biology , the CA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5年第2期169-172,共4页
The serious degrad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pid expansion of stone desert have had a serious effe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arst and rock-naked mountain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 Moreover, ... The serious degrad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pid expansion of stone desert have had a serious effe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arst and rock-naked mountain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 Moreover, these areas are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a greater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e to the economy, face sharp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opulation, the arable land and resources, and are suffering because of a shortage of investment. On the basis of this current situation, three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in this article: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 among grain, ecology,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dopting policies consistent with social equity in areas of pover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ULTATIVE RECOMMENDATION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KARST AND ROCK-NAKED MOUNTAIN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ROCK ROCK
下载PDF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REHABILITATION IN THE KARST OF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6
4
作者 Cai Yunlo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7年第2期24-32,共9页
The Karst of Southwest China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poverty stricken region with impoverishment-degradation spiral. To essentially break away from this vicious circle, the local ec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s... The Karst of Southwest China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poverty stricken region with impoverishment-degradation spiral. To essentially break away from this vicious circle, the local ec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should be rehabilitated, and hence to strengthen th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building of the localities. Two considerations are stressed in this article: (1)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system project with great complexities. Any single approach is difficult to success and integrate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2) Some typical and feasible areas should be selected to demonstrate the proj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logical, socio-economic reconstruction. Then, they can be used as a model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region. Based upon these ideals, a project entitled “Reversal of Impoverishment-Degradation Spiral in the Karst of Southwest China' was proposed and has been listed in 《Priority Programme for China's Agenda 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verty allevia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apacity building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rehabilitation karst areas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MIG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克林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8年第3期80-89,共0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migration occurrence as a result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t briefly reviews previous practices in some less developed courtries and then considers the extent to which ... This paper focuses on migration occurrence as a result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t briefly reviews previous practices in some less developed courtries and then considers the extent to which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been and may be significant in initiating mig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phenomenon, including root causes, restrictive factors, nature of the migration, desires of migrants, strategies of response and optional policies. It is argued that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he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ly caused displacement should b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MIGR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ARST area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西南山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研究——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潘卓 廖和平 +1 位作者 刘愿理 朱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共13页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时空立方体—新兴时空热点分析”的时空演化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显示:(1)镇沅县2013-2021年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时序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差异波动演化(2013-2015年)—快速演化(2016-2019年)—增长滞缓趋稳(2020-2021年)”3个主要阶段.(2)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模式以连续热点模式为主,加强的热点模式呈零星分布,表征2013-2021年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整体上经历了较快且连续稳定的减贫演化过程,是减贫政策普惠作用在时空演化模式上的具体表现;连续冷点模式和持续冷点模式呈现出县域东西两端集聚分布态势.(3)多维空间贫困陷阱主要集中在和平镇、者东镇、振太镇的部分村域,相关村域脱贫稳定性相对较差、返贫风险较高.乡村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循环累积与动态演化的结果,深入刻画分析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与特征,对于科学推动脱贫地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贫困地域系统 时空演化格局 西南山区 镇沅县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靖娟利 赵婷 +2 位作者 王永锋 孙佳荟 付宝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53-3364,共12页
为了探究植被变化与极端气候之间的关系,以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2~2019年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日气温和降雨数据,选择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ETCCD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NDVI和极... 为了探究植被变化与极端气候之间的关系,以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2~2019年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日气温和降雨数据,选择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ETCCD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NDVI和极端气候时空变化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982~2019年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NDVI总体(83.13%)呈显著上升趋势,仅少部分地区(0.51%)呈下降趋势.极端气候指数中,表征极端高温的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显著(P<0.05)增加趋势,表征极端低温的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P<0.05)都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年尺度上,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NDVI与极端降水和极端气温暖指数呈正相关,而与极端气温冷指数呈负相关;NDVI与7个具有显著关系(P<0.05)的极端气温指数(TN90P、TX90P、TNX、TXX、TN10P、TX10P、TNN)的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表征极端气温频率的TN90P、TX90P和TN10P三个指数是影响不同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于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极端气候 时空变化 植被类型 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
下载PDF
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云南省实证研究
8
作者 王溪 王维艳 《安顺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探究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组态路径对于促进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归纳演绎得出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云南省16个市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案例发现,单个... 探究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组态路径对于促进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归纳演绎得出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云南省16个市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案例发现,单个影响因素并不构成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也发挥着较普适的作用;政府与城镇化逻辑下依托需求驱动型、需求主导下依托政府与城镇化驱动型、需求与人才双元逻辑下依托政府及城镇化驱动型、多元合力驱动型四种组态路径,可助推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西南民族地区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云南
下载PDF
西南山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比较与政策启示——以4个典型村落为例
9
作者 张会吉 陈静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效模式对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西南山区4个典型村落人居环境治理的实地调研,依据农户行为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按照治理主体力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 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效模式对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西南山区4个典型村落人居环境治理的实地调研,依据农户行为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按照治理主体力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村民自主治理、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多中心治理4种主要模式,并深入比较4种治理模式的实践机制。研究发现:4种模式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各有利弊,且适用环境不尽相同。距县城、中心镇较远,宗亲关系密切和农户较为分散的村落适宜推行村民自主治理模式;人口较为集聚且政府治理能力强的村落适宜推行政府治理模式;资源禀赋强、人文历史和交通条件好的村落适宜推行市场治理模式;村落发展较好且利益联动机制较为完善的村落,适宜推行多中心治理模式。西南山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总体较低,后续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针对政府治理成本大、市场进出机制不完善和村民参与不积极等问题,从政府、市场和村民等视角提出了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乡村人居环境 治理模式 政策启示 典型村落
下载PDF
国际区域视野下边疆治理的区域主义形成与演进机制探析--以中国西南边疆为例
10
作者 安东程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1-102,共12页
关于边疆治理的区域主义转向的学术讨论,部分研究从国际区域的视野阐释边疆治理的区域主义,强调拓展边疆治理的国际区域空间,但对边疆治理在国际区域层面的区域主义形成与演进机制解释不足。引入国际关系学科的区域主义理论对边疆治理... 关于边疆治理的区域主义转向的学术讨论,部分研究从国际区域的视野阐释边疆治理的区域主义,强调拓展边疆治理的国际区域空间,但对边疆治理在国际区域层面的区域主义形成与演进机制解释不足。引入国际关系学科的区域主义理论对边疆治理进行解析,有助于深化国际区域视野下边疆治理的区域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借助区域化理论框架,边疆治理在国际区域层面的区域主义形成与演进机制包括起源、功能性、社会化和影响四个阶段,并且以边界问题解决为前提,与国家层面的区域主义有区别及联系。以中国西南边疆为案例,国际区域视野下边疆治理的区域主义形成与演进蕴含边疆治理与国际区域治理协同演进的逻辑,展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路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区域 区域主义 边疆治理 中国西南边疆
下载PDF
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网络社群的信息生态机制分析——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察
11
作者 黄鸿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4,共10页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具有群体跨境流动、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等特征,该地区“三股势力”依然活跃,并渗入各类网络社群,煽动不良情绪。从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与中华民族完整统一的国家战略来看,亟须统筹合力,优...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具有群体跨境流动、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等特征,该地区“三股势力”依然活跃,并渗入各类网络社群,煽动不良情绪。从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与中华民族完整统一的国家战略来看,亟须统筹合力,优化网络社群生态,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对西南边境部分村落、乡镇进行调研,借鉴信息生态理论,将少数民族网络社群视作信息生态环境的重要有机体,发现其遵循以下信息生态机制:公共议题讨论,基于情感需求的“线上—线下”交互的运行机制;基层治理信息交互,社会信息交流共同体的信息交互机制;基于锚定的强集聚效应,信息中心节点聚合效应显著但不稳定性客观存在的动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网络社群 信息生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南边境
下载PDF
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环境数字治理探析
12
作者 李冠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7-23,共7页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治理,可以有效提高乡村环境治理水平。构建“结构—过程—目标”的分析范式,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环境数字治理实践进行梳理与阐释,从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及治理目标三个方面探析当前数字技术与西南民族地区...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治理,可以有效提高乡村环境治理水平。构建“结构—过程—目标”的分析范式,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环境数字治理实践进行梳理与阐释,从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及治理目标三个方面探析当前数字技术与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环境治理嵌合不足的问题,并提出实现深度嵌合的路径,进而提高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环境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数字技术 乡村环境数字治理 嵌合
下载PDF
CLM5在中国西南地区植被生长模拟的适用性分析
13
作者 王黎欢 吕雅琼 王梓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6-1599,共14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西南地区整体上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作为中国重要的碳汇地区,西南地区的植被动态监测与模拟对深入了解其碳循环机制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5, CLM5)...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西南地区整体上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作为中国重要的碳汇地区,西南地区的植被动态监测与模拟对深入了解其碳循环机制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5, CLM5),模拟和分析西南地区2000-2016年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 LAI)和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与多套遥感数据进行对比,评估CLM5在西南地区对LAI和GPP模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CLM5能较好地模拟西南地区LAI和GPP的季节变化规律,但模拟存在对LAI生长季的高估,以及对GPP全年低估,对温带落叶阔叶灌木的LAI、高寒C3草甸的LAI、 GPP和C3草甸的GPP模拟效果较好。CLM5能够较好地刻画西南地区LAI和GPP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但整体上CLM5对西南地区LAI模拟偏高,特别是对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LAI的模拟偏高。与模型对LAI模拟高估相反,CLM5对西南地区GPP的模拟整体偏低,特别是云南地区。此外,CLM5对西南地区LAI和GPP的变化趋势模拟效果较差,特别是在云南大部分地区,遥感数据主要呈现上升趋势,而CLM5模拟呈现下降趋势。整体上,CLM5能模拟出西南地区LAI和GPP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但对云南和贵州部分地区的变化趋势模拟较差,仍需要针对四川盆地农田、云南森林、和贵州喀斯特地区植被发展更深入的参数化方案来提升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5 叶面积指数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西南地区
下载PDF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抵缅城市收缩问题研究
14
作者 梅英 杨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5-34,共10页
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以及缅北战乱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抵缅城市收缩趋势凸显,边境安全面临极大风险,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从整体上来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抵缅城市收缩问题的发生,是大规模城市化、人... 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以及缅北战乱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抵缅城市收缩趋势凸显,边境安全面临极大风险,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从整体上来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抵缅城市收缩问题的发生,是大规模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地区冲突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抵缅城市收缩治理必须抛弃惯性增长理念,顺应城市兴衰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在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指导下,遵循精明收缩、定向治理、融合发展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城市收缩 边境安全 城乡融合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畲区的民众动员及现实启示
15
作者 王晓帆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4-51,共8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畲区进行广泛的民众动员,以坚持平等促汉畲团结,以普及教育促畲民觉醒,以通俗化宣传促畲民奋战,激发了畲民英勇抗战的决心和行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畲区的民众动员,对推动新时代各民族共同为实现...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畲区进行广泛的民众动员,以坚持平等促汉畲团结,以普及教育促畲民觉醒,以通俗化宣传促畲民奋战,激发了畲民英勇抗战的决心和行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畲区的民众动员,对推动新时代各民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有一定的现实启示:必须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观念,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掌握宣传主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浙西南畲区 民众动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西南山区泥石流防治工程效益浅析 被引量:47
16
作者 陈宁生 周海波 +2 位作者 卢阳 杨玲 吕立群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8,共9页
中国西南山区小流域地形地貌特殊、降水充沛、物源丰富,泥石流发生频率高、灾害严重,主要采取岩土工程和生物工程措施综合防治。岩土工程措施的直接效益是拦蓄泥沙,调节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间接效益主要为稳沟固坡、改变沟道比降、削减... 中国西南山区小流域地形地貌特殊、降水充沛、物源丰富,泥石流发生频率高、灾害严重,主要采取岩土工程和生物工程措施综合防治。岩土工程措施的直接效益是拦蓄泥沙,调节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间接效益主要为稳沟固坡、改变沟道比降、削减泥石流流速和峰值流量、减小泥石流重度和性质、提升上游侵蚀基准面等。分析西南山区15条泥石流沟拦挡工程效益可知,拦沙坝直接减少松散固体物质总量的1.5%~48%,间接稳沟效益增加0.13%~35.39%,固坡效益增加0.01%~65.01%;谷坊直接减少物源0%~5%,间接稳沟效益增加0.04%~6.08%,固坡效益增加0.06%~33.98%。可知拦沙坝在拦挡工程防治中起主要作用,直接拦挡量是谷坊的几倍至几百倍,间接减少量为谷坊的2~10倍。生物工程措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径流侵蚀、改善土壤结构,间接实现拦沙减沙效益。西南山区12条泥石流沟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增幅19%~60%,间接减少泥石流物源总量达4.7%~34.6%。其中西昌市黑沙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增加60%,侵蚀模数平均变化取值最高达9kt/(km2·a),侵蚀类型由极强变为轻度,减少物源5.894×106 m3,占物源总量的31.1%。生物工程防治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泥石流 拦挡工程 生物工程 效益
下载PDF
西南干旱对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杞金华 章永江 +4 位作者 张一平 刘玉洪 鲁志云 武传胜 温韩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877-2885,共9页
为探讨2010年初西南干旱对这一地区原生植被林冠和凋落物量的影响,以及这一地区凋落物量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对比研究了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10年和一般年份的凋落物特征以及各层的叶面积指数,并分析了凋落物量和气候因子之间的... 为探讨2010年初西南干旱对这一地区原生植被林冠和凋落物量的影响,以及这一地区凋落物量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对比研究了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10年和一般年份的凋落物特征以及各层的叶面积指数,并分析了凋落物量和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2010年凋落物总量和往年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叶凋落总量、旱季凋落物总量、旱季叶凋落量为历年来最高,其中旱季叶凋落物量比一般年份平均高35.2%(0.81t/hm2)。而2010年附生苔蘚年凋落量为历年来最低。2010年最旱月的乔木层和灌木层叶面积指数和2005同期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草本层叶面积指数却极显著低于2005年同期。因此,2010年初西南干旱尽管使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旱季落叶增加,但还没有到显著影响冠层叶面积指数的程度。而草本层和附生苔藓的生长则受到了干旱事件的显著影响。此外,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年总凋落量和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而和年均温却不相关,表明该亚热带森林凋落物量主要由降水而非温度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特大干旱 凋落物量 叶面积指数 降水量
下载PDF
西南岩溶地区不同含水介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被引量:23
18
作者 武毅 孙银行 李凤哲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78-284,共7页
针对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带岩溶水、管道型岩溶水(溶洞、暗河、管道等)、构造裂隙岩溶水等不同类型地下水赋存介质特点,通过适宜的地球物理方法使用条件以及找水特点的分析,提出不同含水介质中寻找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拟... 针对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带岩溶水、管道型岩溶水(溶洞、暗河、管道等)、构造裂隙岩溶水等不同类型地下水赋存介质特点,通过适宜的地球物理方法使用条件以及找水特点的分析,提出不同含水介质中寻找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拟采用的综合物探方法,分别总结出了它们的电性参数(或曲线)的响应特征,形成了不同含水介质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组合方案。最后通过实例验证其实用性,并对在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地区 表层岩溶 暗河管道 断层储水构造 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生态恢复重建策略 被引量:23
19
作者 韦复才 周游游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2-287,共6页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水热充沛、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地上地下双层岩溶空间结构和山高水深、地形陡峻、土壤贫瘠等两重性的特点,在人为活动的干扰影响下很容易导致生态退化,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充...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水热充沛、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地上地下双层岩溶空间结构和山高水深、地形陡峻、土壤贫瘠等两重性的特点,在人为活动的干扰影响下很容易导致生态退化,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充分论述了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这种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机理分析,提出了岩溶生态系统退化是脆弱的岩溶生态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的成因观点,以及以将人为活动限制在岩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允许的范围之内作为前提条件,并辅以因地制宜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化生态农业、挖掘地方经济增长潜力、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及生态移民等工程措施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区 生态系统 生态退化 生态重建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探讨——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胡宝清 陈振宇 饶映雪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4-691,共8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地表漏水、旱涝等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现代以来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日趋蔓延。通过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认为围绕现阶段生态环境退化加速...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地表漏水、旱涝等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现代以来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日趋蔓延。通过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认为围绕现阶段生态环境退化加速、土地生产力低、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增长与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各个地区的生态经济状况,结合不同模式实施所采取主要技术路线的差异,把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建设实践总结为10种主要模式。并选取广西都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模式 西南喀斯特地区 都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