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3·8”黑龙江极端强降水过程特征与成因
1
作者 齐铎 王承伟 +5 位作者 白雪梅 公衍铎 孙琪 栾晨 唐凯 赵玉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71,共15页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统计、天气分析及物理量诊断等角度,分析2023年8月2—4日黑龙江省东南部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高空持续辐散、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北部冷涡稳定少动、西南低空急流持...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统计、天气分析及物理量诊断等角度,分析2023年8月2—4日黑龙江省东南部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高空持续辐散、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北部冷涡稳定少动、西南低空急流持续水汽输送等有利条件是此次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经向水汽净收入层和大气饱和层深厚,大气层结为弱对流不稳定;中层受西北气流控制,低层西南急流发展、伴随弱低涡东移,形成水平风速辐合及系统性上升运动,产生大范围持续性降水;该阶段以层积混合云为主,降水效率高,个别时段伴有列车效应,造成极端小时降水量及较大累积降水量。第2阶段,经向水汽净收入集中在对流层低层,且中心强度较大,对流层低层暖湿、饱和,中高层干冷,大气具有较强对流不稳定;在中层槽和低层暖式切变的系统性抬升以及地形辐合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局地有积云发展,引发短时强降水,降水强度分布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西南急流 列车效应 地形效应
下载PDF
高、低空急流耦合对山东“利奇马”台风暴雨增幅影响的诊断研究
2
作者 张端禹 王俊超 +2 位作者 王晓芳 崔春光 叶金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62,共18页
受登陆北上台风“利奇马”等影响,2019年8月9~12日山东省出现连续暴雨,其中10日夜间出现降雨峰值。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简称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 受登陆北上台风“利奇马”等影响,2019年8月9~12日山东省出现连续暴雨,其中10日夜间出现降雨峰值。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简称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山东省自动气象站逐时降雨量、常规观测资料、中国风云二号地球静止气象卫星(FY-2G)0.1°×0.1°逐小时云顶相当黑体亮温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简称NCEP)1°×1°逐6 h再分析等资料,主要运用纬向风局地变化方程与大气动能方程,诊断分析降雨明显增幅与高、低层风场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暴雨主要影响系统有高低空急流、500 hPa西风槽、850 hPa台风倒槽及“利奇马”本体环流等。10日200 hPa中纬度大尺度西南风急流东南移影响鲁西北,当天08:00(北京时,下同)850 hPa因双台风活动而形成的大尺度东南风急流突然北伸越过山东省。台风倒槽对流云与本体环流对流云先、后北移经鲁中,累积效应造成该地区10日夜间雨量最大。(2)10日20:00850 hPa章丘站东北侧出现了过程最快东风增幅,纬向运动方程诊断结果表明,东风平流是东风增加最主要原因,地转偏向力项则不利于东风增加。(3)10日20:00章丘站200 hPa西南风风力明显加大形成急流,10日08:00至11日08:00青岛站850 hPa维持东南风低空急流。同时位于高空急流右后侧与低空急流左前方是鲁中附近10日夜间降雨增幅的重要原因。章丘200 hPa与青岛850 hPa都是在最大风力之前12 h动能增加最快。动能方程诊断表明,最有利于鲁西北高空急流形成的是位能平流项,最有利于鲁东南低空急流形成的是动能垂直通量散度项。(4)10日20:00至13日08:00“利奇马”本体环流一直在影响山东,暴雨期间山东中部地形的动力作用也一直存在,而降雨的峰值是出现在10日夜间,说明10日20:00前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可能是山东暴雨增幅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主要作用至少有加强山东中部的垂直运动、整层水汽输送与静力不稳定度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北上台风 降水增幅机理 高空西南风急流 低空东南风急流 动能诊断
下载PDF
Analysi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Process in Eastern China from July 26 to 29, 2022
3
作者 Yuke Zh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7期122-129,共8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China and the NCEP of the United States, a heavy precipitation process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July 26-29, 2022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pitatio...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China and the NCEP of the United States, a heavy precipitation process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July 26-29, 2022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wa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low level southwest jet stream at the edg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The eastward development of the low vortex and trough and the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of the upper level jet stream, combin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ic convergence, provided extremely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rain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jet Low Vortex Low Trough Topographic Convergence RAINSTORM
下载PD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Rainstorms in the Southwest of Hunan Province
4
作者 LV Xiao-hua DAI Jin +1 位作者 YANG Ke ZHU He-xia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2年第12期20-28,32,共10页
Using NCEP 1° × 1° reanalysis data within 6 h,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al data, data from regional automatic rainfall stations, satellite cloud pictures and Doppler radar data, we compared the physical ... Using NCEP 1° × 1° reanalysis data within 6 h,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al data, data from regional automatic rainfall stations, satellite cloud pictures and Doppler radar data, we compared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wo rainstorms in the southwest of Hunan Province on May 12 and June 15 in 201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rst process was triggered by strong cold air under unstable potential, while the second process was caused by shear line appearing from the east; during the first process, cold air divided into many parts and moved towards south, rainfall was uniform and lasted for a long time, while rainfall wa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and strong, and lasted for a short time during the second process; the peak of K index appeared only during the second process; no sign of heavy rainfall was found from satellite cloud pictures and radar echo pictures during the first process, while obvious cloud cluster and echo ribbons could be found from satellite cloud pictures and radar echo pictures during the second process, which were the sign of heavy rainfall; slow movement of echo or little movement resulted in the second rainstorm, and constant echo intensity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second rainstorm. In addition, there was low-level southwest jet during the two processes, which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water vapor and energy during the two processes. However, there wa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rainstorms in the intensity and thickness of low-level jet, that is, the intensity and thickness of low-level jet during the first process were obviously weaker than these during the second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STORM Influence system Comparative analysis Water vapor conditions southwest jet Radar echo China
下载PDF
A Climatology of the Southwest Vortex during 1979–2008 被引量:19
5
作者 ZHONG Rui ZHONG Lin-Hao +1 位作者 HUA Li-Juan FENG Shi-D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4年第6期577-583,共7页
Using a new vortex detection and tracing method, a dataset of the Southwest Vortex(SWV)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Japanese 25-year Reanalysis(JRA-25) reanalysis data during 1979–2008.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Using a new vortex detection and tracing method, a dataset of the Southwest Vortex(SWV)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Japanese 25-year Reanalysis(JRA-25) reanalysis data during 1979–2008.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SWV are derived from the dataset. In comparison to other seasons, summer yields the least SWVs, but with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that they will migrate from their region of origin. SWVs mostly emerge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south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igratory SWVs mainly move along either an eastward or southeastward path. Detailed composite analysis of warm-season SWVs shows that the subtropical high is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of migratory SWVs. Furthermore, the steering wind at 700 hPa dominates the moving direction of migratory SWVs. Potential stability diagnosed by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 se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evolution and movement of SWVs. On the other hand, migratory SWVs possess relatively greater strength than stationary SWVs, due to a stronger low-level jet with enhanced baroclinicity and moisture transport providing more energy to support the growth of SWVs along their paths of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青藏高原东南部 气候 移动方向 再分析资料 副热带高压 假相当位温 跟踪方法
下载PDF
2106号台风“烟花”的路径及降水特点分析
6
作者 项素清 韩兴 +1 位作者 方鹤鸣 姜涵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84,共10页
2106号台风“烟花”(In-Fa)在浙江省两次登陆,影响时间从7月22日一直持续到28日,受其影响,浙江过程累积面雨量及单站雨量均破登陆浙江台风历史记录。通过分析发现:台风时段副热带高压位置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北,导致引导气流很弱,是造成台... 2106号台风“烟花”(In-Fa)在浙江省两次登陆,影响时间从7月22日一直持续到28日,受其影响,浙江过程累积面雨量及单站雨量均破登陆浙江台风历史记录。通过分析发现:台风时段副热带高压位置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北,导致引导气流很弱,是造成台风“烟花”移速缓慢甚至在原地回旋的直接原因。2107号台风“查巴卡”和2108号台风“尼伯特”与台风“烟花”无直接互旋作用,而是通过对副热带高压强度和范围的影响,间接对台风“烟花”路径产生影响。西南季风向台风“烟花”持续输送水汽,是其登陆后强度得以维持的原因,台风在杭州湾长时间逗留,水汽供应有利于强度的维持。台风西侧云系在浙江上空受干侵入影响,减弱非常明显,形成非对称结构。对流有效位能很小,影响对流发展,小时雨强普遍较小,但由于台风“烟花”影响时间是一般台风的2倍,故累积雨量大。后期边界层辐合线的形成触发了对流的发展。地形对降水的增幅非常显著,累积雨量大的站点通常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区,地形增水作用下站点雨量可达其他站点的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非对称结构 西南急流 边界层辐合线 地形增水
下载PDF
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统计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黄文彦 孙燕 +2 位作者 卢楚翰 姚丽娜 董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3-853,共11页
使用Lu(2017)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和追踪方法得出的江淮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概况、路径、形势特征和对应暴雨的主要落区。结果表明,夏季江淮气旋造成江苏暴雨的频次空间上在江淮之间最多,并向北和向南... 使用Lu(2017)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和追踪方法得出的江淮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概况、路径、形势特征和对应暴雨的主要落区。结果表明,夏季江淮气旋造成江苏暴雨的频次空间上在江淮之间最多,并向北和向南依次递减;时间上在6月最多,约占该月暴雨总次数的1/3。致暴江淮气旋暴雨落区与江淮气旋的路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淮北和江淮地区,暴雨在致暴江淮气旋过境地区均匀分布,但在苏南地区,暴雨主要集中在苏南的中西部。致暴江淮气旋天气形势可分为偏西气流型和低槽型两类,其中低槽型出现的次数约为偏西气流型的2倍。偏西气流型暴雨区位于500hPa南侧暖湿的西南气流与北侧西北气流的过渡带中,低槽型暴雨区位于槽前西南气流中。850hPa两种类型基本相似,都为闭合的低涡,且低涡位置相比于700hPa明显南移。江淮和苏南地区的暴雨落区大都位于700和850hPa低涡中心的南侧、700hPa急流的北部和850hPa急流的北侧。偏西气流型和低槽型造成的暴雨范围基本相当,但低槽型产生的暴雨量要大于偏西气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夏季 暴雨 路径 西南急流
下载PDF
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降水条件分析 被引量:70
8
作者 胡亮 何金海 高守亭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5-351,共7页
利用1958—2004年NCEP/NCAR全球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同期我国华南地区45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从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及抬升条件对发生在华南地区的157个连续性暴雨进行分析,并结合各自的爆发时间,对暴雨进行分类,讨论了不同类型华南持续... 利用1958—2004年NCEP/NCAR全球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同期我国华南地区45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从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及抬升条件对发生在华南地区的157个连续性暴雨进行分析,并结合各自的爆发时间,对暴雨进行分类,讨论了不同类型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华南 水汽通量 Ecape通量 西南急流
下载PDF
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对云南的影响及维持机制 被引量:23
9
作者 鲁亚斌 普贵明 +1 位作者 解明恩 张腾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9-57,共9页
应用MICAPS资料及FY-2C卫星云图,通过天气分析与诊断分析,探讨了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路径西偏南的原因,对造成云南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这次登陆强热带风暴长久维持不消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黄海副高南落加强西伸与大陆高... 应用MICAPS资料及FY-2C卫星云图,通过天气分析与诊断分析,探讨了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路径西偏南的原因,对造成云南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这次登陆强热带风暴长久维持不消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黄海副高南落加强西伸与大陆高压合并加强,高压南侧东北风的牵引作用,是"碧利斯"路径西偏南的主要原因;"碧利斯"造成的云南强降水落区分布在热带低压倒槽前东北风急流区内水汽辐合中心区域,并且与700hPa湿Q矢量辐合区对应较好,热带低压影响期间,大气曾具有湿中性垂直运动结构,具备有利于暴雨系统发展的环境条件;"碧利斯"登陆后长时间和一支深厚的西南急流保持联结,是其长久维持不消的主要因素。西南季风云系卷入热带低压,增强了热带低压的水汽和能量输入,是热带低压得以长久维持并造成云南强降水的另一重要原因。南亚高压在热带低压活动期间增强,高层辐散场的增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与西南急流相联系的垂直正涡度的维持,有利于热带低压的维持,登陆后的热带低压有向高空强辐散区方向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热带风暴 路径 强降水 西南急 流物理机制
下载PDF
低纬高原罕见“雷打雪”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郭荣芬 鲁亚斌 +1 位作者 高安生 李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6,I0002,共9页
应用常规高空资料、FY-2C卫星红外和水汽图像、加密自动站地面观测资料,结合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2月28日夜间至29日凌晨发生在云南的“雷打雪”罕见天气现象。结果表明:南支槽和冷空气、西南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 应用常规高空资料、FY-2C卫星红外和水汽图像、加密自动站地面观测资料,结合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2月28日夜间至29日凌晨发生在云南的“雷打雪”罕见天气现象。结果表明:南支槽和冷空气、西南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是其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其中强对流天气就发生在急流与锋面相互作用的湿度锋湿区内斜压不稳定的环境中。中-γ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并逐渐增强为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形成此次复杂对流天气的直接中尺度系统。多普勒雷达回波中,PPI上有回波强度达25-33dBz的“人字形”回波、钩状回波以及阵风锋的出现,相应VP-PI上出现逆风区、低层零线“S”形暖平流及“牛眼”结构是“雷打雪”天气中降雨转为冰雹、阵雪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由弱变强的典型特征。地面逐时温、压、湿、风的迅速演变特征表现为雷暴发生前增温增湿和增压,温度、气压出现峰值,且气压曲线显示为圆顶状的中尺度雷暴高压特征;风的变化则表现为风向呈逆时针旋转,偏北风增大并出现风速峰值。雷暴过境时,要素显示为降温增湿,出现露点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打雪” 西南急流 中尺度系统 多普勒雷达特征 自动站要素 中尺度特征
下载PDF
山东省春季大暴雨天气的形成机制个例分析 被引量:39
11
作者 杨晓霞 赵宇 高留喜 《气象科技》 2005年第1期45-49,67,共6页
应用T2 13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场和 6h预报场资料对山东省春季一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这次春季暴雨主要是受 85 0hPa低涡和地面气旋影响产生的 ,低涡中心和气旋中心北部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 ,产生暴... 应用T2 13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场和 6h预报场资料对山东省春季一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这次春季暴雨主要是受 85 0hPa低涡和地面气旋影响产生的 ,低涡中心和气旋中心北部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 ,产生暴雨。低空西南风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暴雨区低层有较大的正螺旋度和非地转 Q 矢量辐合 ,说明暴雨区有中尺度和大尺度上升运动相叠加。与夏季暴雨的不同在于副热带系统较弱而西风带系统起主导作用 ,暴雨前后冷暖空气活动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不稳定能量 辐合 个例分析 上升运动 低涡 气旋 春季 天气 热带
下载PDF
一次湖北暴雪天气的诊断与模拟 被引量:12
12
作者 范元月 汤剑平 徐双柱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115,共5页
利用NCEP GFS资料分析了2007年1月15—16日鄂东南地区降雪过程,对造成暴雪过程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背景场进行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模拟了这次暴雪过程,探讨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天气系统的背景分析表明,这次暴雪过程主... 利用NCEP GFS资料分析了2007年1月15—16日鄂东南地区降雪过程,对造成暴雪过程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背景场进行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模拟了这次暴雪过程,探讨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天气系统的背景分析表明,这次暴雪过程主要是受700 hPa西南急流和地面冷空气的共同影响而产生的,降水过程与西南急流的变化密切联系。WRF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此次暴雪的过程。模拟结果表明西南急流的减弱和移出,对应着降雪的开始和停止;在西南急流的左侧,由于低层涡度的增加,使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在连续性原理和动力机制约束下导致上升运动的加强是该次暴雪的形成机制。模式结果说明,产生暴雪的上升运动要远小于产生暴雨的上升运动,且在暴雪过程中,中层为上升运动,近地层和高层伴随着下沉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中尺度模拟 西南急流 WRF 垂直运动
下载PDF
东北冷涡过程对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40
13
作者 王丽娟 何金海 +2 位作者 司东 温敏 钟珊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9-97,共9页
利用1954—2003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冷涡影响江淮梅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东北冷涡出现以后,随着它的东移南压与西伸的副热带高压之间相互作用,使我国江淮地区南侧对流层中上层的气压梯度力... 利用1954—2003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冷涡影响江淮梅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东北冷涡出现以后,随着它的东移南压与西伸的副热带高压之间相互作用,使我国江淮地区南侧对流层中上层的气压梯度力加强,气压梯度力做功使得动能增大,随后动能向下输送,导致江淮以南地区的西南低空急流形成;低空急流引导的北上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引导的南下干冷空气相互作用,有利于梅雨锋的形成和维持,激发江淮地区低层对流不稳定增加,上升运动出现,从而导致江淮梅雨期降水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江淮梅雨 西南低空急流
下载PDF
两次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降水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郭荣芬 肖子牛 +1 位作者 陈小华 杨家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7-328,共12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FY-2C卫星云图观测资料,以0608台风派比安和0809强热带风暴北冕两个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降水为例,通过其路径、降水量、移动速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对比...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FY-2C卫星云图观测资料,以0608台风派比安和0809强热带风暴北冕两个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降水为例,通过其路径、降水量、移动速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台风源地、移动路径及登陆地点、影响时段、最大降水落区相同,但影响时间长度、影响范围和造成的灾害程度后者强于前者;西南季风与热带辐合带(ITCZ)较活跃,副热带高压西伸增强,并有低空急流、辐合区配合台风低压环流共同作用是热带气旋导致云南强降水的重要天气背景;云图中尺度分析发现,多种系统的共同作用,导致台风环流持久不消,进而易激发多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云团生成并持久维持,是台风低压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原因;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表明,活跃的季风系统,使孟加拉湾和南海构成强大的水汽通道,伴随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增强,致使大量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向云南输送,在云南形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和深厚斜压性的正反馈机制,是导致云南强降水的重要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强降水 低空急流 西南季风
下载PDF
“13·6·30”遂宁市特大暴雨成因的初探 被引量:29
15
作者 孙俊 邓国卫 +2 位作者 张渝杰 陈佳 吕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74-1182,共9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至7月2日四川遂宁地区特大暴雨过程中高原低涡和西南涡的耦合作用对本次特大暴雨的影响以及低空急流演化特征和强暴雨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至7月2日四川遂宁地区特大暴雨过程中高原低涡和西南涡的耦合作用对本次特大暴雨的影响以及低空急流演化特征和强暴雨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当高原涡和西南涡发生耦合时会使得高空低涡发展加强,并激发遂宁暴雨天气的产生。急流为高空低涡的发展提供不稳定能量。超低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对强降水有提前2 h的指示意义,低空急流指数增大的过程和降水量的强度成正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高原低涡 西南涡 低空急流
下载PDF
2011年1月湖南罕见持续性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35
16
作者 陈红专 叶成志 龙丽华 《暴雨灾害》 2012年第2期141-148,共8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月湖南发生的罕见大范围持续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孟加拉湾南支槽稳定维持,"南低北高"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带汇合,...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月湖南发生的罕见大范围持续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孟加拉湾南支槽稳定维持,"南低北高"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带汇合,是持续性暴雪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700 hPa西南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为暴雪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和不稳定能量,持续而强盛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对暴雪维持和加强至关重要;青藏高原有两次明显的正涡度向东传播至我国东部地区,正涡度东传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维持和加强;暴雪期间湖南上空维持较强的锋生区,准静止锋稳定少动,锋区强度逐渐增强,其最强阶段与暴雪最强阶段一致,而高空急流和锋面的耦合加强了湖南区域的上升运动,是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锋前干冷空气在对流层中层形成的干层加强了暴雪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而锋后干冷空气作为"冷垫"锲入暖湿气流下方,促进锋生和暖湿空气的抬升和凝结,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雪 阻塞高压 南支槽 锋生 西南急流
下载PDF
相似环流背景下粤西沿海暖区降水迥异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芳丽 姜帅 +3 位作者 张东 刘显通 雷卫延 曾丹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7-1269,共13页
在相似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下,2020年6月2日和3日广东粤西沿海的降水特征出现了较大差异,其机理机制值得深入探究。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等,对比分析了这两日粤西沿海大气环流和物理量场的差异,并讨论了低... 在相似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下,2020年6月2日和3日广东粤西沿海的降水特征出现了较大差异,其机理机制值得深入探究。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等,对比分析了这两日粤西沿海大气环流和物理量场的差异,并讨论了低空急流对该区域暖区降水的触发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当低空西南急流轴位于桂东,南海西北部边界层偏南急流在夜间加强,其前侧到达粤西沿海且长时间维持时,边界层偏南急流前侧风速辐合和粤西沿海地形对偏南向气流的阻挡作用造成的动力辐合抬升有利于该地区对流触发,同时冷池的存在和维持有利于粤西沿海暖区暴雨的发展和维持。当低空急流显著加强且东扩北收,边界层急流转为西南向并伸展至珠江三角洲北部时,不利于粤西沿海对流触发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西南急流 边界层偏南急流 暖区暴雨 广东
下载PDF
一次西南涡东北移对川陕大暴雨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35
18
作者 李明 高维英 +1 位作者 侯建忠 肖递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0年7月16—19日西南涡东北移造成川陕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高空急流、流场和对流涡度矢量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天气...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0年7月16—19日西南涡东北移造成川陕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高空急流、流场和对流涡度矢量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天气学特征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鞍形场的稳定存在为西南低涡的发生、发展及其东北移提供了环流背景,"北槽南涡"形势是西南涡长时间维持的原因。东北—西南急流中心南侧的东北气流和南亚高压东北侧的东南气流构成的分流区对四川东北部和陕南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上升动力条件。在台风和副热带高压外围之间强气压梯度力产生的偏南暖湿气流为暴雨区带来了丰沛的水汽。西南涡增强阶段的降水强度明显大于减弱阶段,对流涡度矢量(CVV)的垂直分量和气柱云水量中心值的重合区是大暴雨的发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陕大暴雨 西南涡 台风 高空急流
下载PDF
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地形对一次西南涡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8
19
作者 陈贵川 沈桐立 何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4,共8页
运用MM5数值模式对1998年7月22-23日一次由西南涡引发形成湖南大暴雨的个例进行了数值试验。模式中设计了全地形、去掉江南丘陵地形、去掉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地形三种方案。对比试验表明:在去掉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后,由于地形的狭管... 运用MM5数值模式对1998年7月22-23日一次由西南涡引发形成湖南大暴雨的个例进行了数值试验。模式中设计了全地形、去掉江南丘陵地形、去掉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地形三种方案。对比试验表明:在去掉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后,由于地形的狭管作用消失,南北热力差异减弱,低空急流随之减弱;由于低空急流对西南涡和切变线的正涡度平流输送减弱,以及500hPa高空槽引导切变线向南移与西南涡结合,造成西南涡增强,切变线减弱、消失。同时,本文还对三种模拟试验中地形作阶梯化处理,进一步验证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对偏南风存在狭管作用,对低空急流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低空急流 MM5模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与西南低涡相联系的低空急流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王智 高坤 翟国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5-85,共11页
梅雨期西南低涡的东移发展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加强有密切关系 ,作者采用中尺度模式对一次西南低涡及其伴随低空急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 :在长江中下游大巴山地区低空急流先于西南涡东移发展 ;西南低涡及低空急流的... 梅雨期西南低涡的东移发展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加强有密切关系 ,作者采用中尺度模式对一次西南低涡及其伴随低空急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 :在长江中下游大巴山地区低空急流先于西南涡东移发展 ;西南低涡及低空急流的生成发展在开始阶段与中层 ( 4 0 0hPa)的弱辐散密切相关 ;南风分量在西南低空急流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起着更为主动的作用 ;南风分量增大中心位于南风分量中心的前方 ,促使南风分量中心东移 ;南风分量的动量方程收支分析表明水平平流项和产生项是促使南风分量变化的主要作用项 ,水平平流项和垂直平流项大部分相互抵消 ,科里奥利项的作用不可忽视 ,而其他项的值较小 ,在个别阶段和地区行星边界层项的作用在低层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模拟 西南涡 低空急流 动量收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