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enozoic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in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被引量:8
1
作者 LI LinLin GUO ZhaoJie +4 位作者 GUAN ShuWei ZHOU SuPing WANG MingZhen FANG YaNan ZHANG ChenCh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859-875,共17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in Cenozoic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we found that different areas have variable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 characteristics,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two sour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in Cenozoic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we found that different areas have variable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 characteristics,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two source areas--the Altyn Moun- tains and the Qimen Tagh-East Kunlun Mountains. In Ganchaigou-Shizigou-Huatugou (Area A), which was mainly source from the Altyn Mountains, its heavy mineral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zircon, Ti-oxides, and wollastonite in the Paleocene- early Eocene and mainly of unstable minerals, especially amphibole, in the middle Eocene-Oligene. Since the late Oligocene- Miocene, the heavy minerals were still mainly unstable minerals, but the content of epidote increased and the content of am- phibole decreased. In Qigequan-Hongliuquan (Area B), which was the mixed source from the Altyn Mountains and the Qimen Tagh-East Kunlun Mountains, its heavy minerals were mainly garnet, epidote, and amphibole. The source of Lticaotan- Dongchaishan-Kunbei (Area C) was mainly from the Qimen Tagh-East Kunlun Mountains, heavy minerals in the sediments in Area C were mainly zircon and Ti-oxides in Paleogene and garnet, epidote, and amphibole in Neogene. In Yuejin-Youshashan (Area D), where the stable minerals and unstable minerals were present simultaneously, the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was controlled by multi-direction source. The variation of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in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shows that Altyn Mountains was of low-lying topographic relief in Paleocene-early Eocene, and the rapid uplift of Altyn Mountains started from the middle Eocene. In Paleogene, the Altyn Tagh Fault had a slow strike-slip velocity, but the strike-slip velocity increased greatly since the late Oligocene, leading to a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bove 300 km since Neogene. Meanwhile, the Qimen Tagh-East Kunlun fault zone was under a stable tectonic stage in Paleogene with the Qimen Tagh Mountain being low- lying hills; since the late Oligocene, the fault zone started to activate and the Qimen Tagh Mountain began to uplift rapid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CENOZOIC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provenance analysis paleogeography evolution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兰斌 孙家振 +2 位作者 夏晓燕 蒋武明 吴光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35,共6页
依据构造剖面特征和变形历史,按成因可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构造分为:冲断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底辟(泥拱)和复合型褶皱5种主要构造类型。冲断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强烈隆升的单向挤压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昆北断隆带... 依据构造剖面特征和变形历史,按成因可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构造分为:冲断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底辟(泥拱)和复合型褶皱5种主要构造类型。冲断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强烈隆升的单向挤压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昆北断隆带;断展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单向挤压断层扩展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滑脱褶皱构造以中浅层滑脱型近于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英雄岭滑脱断褶带和中央坳陷带以及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浅部;底辟构造(泥拱构造)以塑性泥岩上拱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带和英雄岭滑脱断褶带东部;复合褶皱构造由断展和滑脱型共同作用形成,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英雄岭滑脱断褶带的西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拱构造 褶皱 构造样式 柴达木盆地西南
下载PDF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艳鹏 刘震 +5 位作者 马达德 汪立群 张道伟 王中凡 杨乾政 冯旭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4,共6页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但是对岩性油藏形成过程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分析柴西南区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基础上,根据储层显微荧光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结合对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深入分析了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研究表明...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但是对岩性油藏形成过程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分析柴西南区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基础上,根据储层显微荧光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结合对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深入分析了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研究表明,柴西南区有两次主要的油气充注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其岩性圈闭形成具有相对早期性和多期性,其主要形成期在渐新世末期和上新世末期。柴西南区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成藏期及保存—破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区 岩性油气藏 烃源岩 生排烃史 包裹体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有利区带 被引量:7
4
作者 倪祥龙 王建功 +5 位作者 郭佳佳 杜斌山 易定红 龙国徽 李志明 惠媛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41,共10页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柴西南地区)的基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已发现昆北等油气藏。为明确研究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成藏模式,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柴西南地区深大...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柴西南地区)的基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已发现昆北等油气藏。为明确研究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成藏模式,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柴西南地区深大断裂较为发育,并控制了基岩油气藏的分布;同沉积逆断裂Ⅺ号、Ⅷ号及阿拉尔断裂早期活动控制了三大生烃凹陷的发育;基底的深大断裂在关键成藏期均比较活跃,为油气初次运聚成藏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②深大断裂控制的古隆起区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区,且风化壳中裂缝和溶蚀孔十分发育,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③基岩风化壳上覆泥岩盖层的封盖能力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深大断裂的晚期活动会降低盖层对基岩油气藏的封盖能力;④建立了以深大断裂为核心的基岩油气成藏模式,即紧邻生烃凹陷的深大断裂-古构造背景-优质的泥岩盖层共同控制了油气的富集与成藏;⑤深大断裂上盘的扎西鼻隆、乌南鼻隆和跃进斜坡的Q3古鼻隆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于柴达木盆地基岩油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控藏 基底断裂 古隆起 有利区带 基岩油气藏 柴西南地区
下载PDF
柴西南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岩性圈闭发育模式 被引量:8
5
作者 陈艳鹏 刘震 +1 位作者 李鹤永 党玉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17-21,共5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对柴西南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古近系处在以中新统内不整合面(T2′)和古新统合新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TR)为顶底界的二级层序中,共发育有3个三级层序:即路乐河层序(SA)、下...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对柴西南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古近系处在以中新统内不整合面(T2′)和古新统合新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TR)为顶底界的二级层序中,共发育有3个三级层序:即路乐河层序(SA)、下干柴沟层序(SB)和上干柴沟层序(SC).重点分析了下干柴沟层序及上干柴沟层序,认为下干柴沟层序由3个体系域组成:即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上干柴沟层序由于低位体系域不发育,故将其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两个体系域.另外,分析了柴西南地区不同的体系域中岩性圈闭可能发育位置,并且建立了隐蔽圈闭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地区 古近系 层序地层学 岩性圈闭 圈闭发育模式
下载PDF
柴西南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再勘探再研究的建议 被引量:22
6
作者 付锁堂 徐礼贵 +1 位作者 巩庆林 吕友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在分析柴西南地区石油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勘探与研究的建议:①对柴西南区昆仑山前逆掩推覆体开展地震勘探,查明原盆边界,搞清逆掩复杂构造带下盘沉积岩分布范围、构造形态、高点位置,寻找新的... 在分析柴西南地区石油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勘探与研究的建议:①对柴西南区昆仑山前逆掩推覆体开展地震勘探,查明原盆边界,搞清逆掩复杂构造带下盘沉积岩分布范围、构造形态、高点位置,寻找新的勘探领域。②对七个泉—东柴山油气富集带已发现的老油田和含油气构造,充分利用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开展变速成图,落实构造形态及储层横向预测,研究深浅层可能存在的新的含油层系,不断提高油田采收率,确保老油田稳产高产;大力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查明烃源岩分布范围、生烃中心与储层有利相带的叠置关系,搞清地层尖灭带、岩性变化带,落实岩性地层圈闭,寻找新的含油层系及含油气领域。③开展构造精细解释:一是研究柴西南区几条大型逆断层下盘生油潜力及其伴生构造对油气聚集的作用;二要研究七个泉—东柴山油气富集带在老油田周边可能存在小断块、小幅度构造;三是落实昆北大断层上盘已发现的局部构造及岩性、地层、古潜山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储层 烃源岩 油气勘探 柴西南区
下载PDF
柴西南尕斯地区不同期次油气充注对现今油藏的贡献 被引量:3
7
作者 桂丽黎 刘可禹 +4 位作者 王喻雄 陈小磊 袁莉 孟庆洋 李秀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51,共9页
尕斯库勒第三系油藏是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柴西南)的主力油藏。从储层成岩序列、流体包裹体等方面分析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并通过荧光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定量荧光及原油特征等分析柴西南地区储层原油和包裹体的光谱特征及参数,探... 尕斯库勒第三系油藏是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柴西南)的主力油藏。从储层成岩序列、流体包裹体等方面分析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并通过荧光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定量荧光及原油特征等分析柴西南地区储层原油和包裹体的光谱特征及参数,探讨不同期次油气充注对现今油藏形成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尕斯E31储层经历碱性—酸性—碱性—弱酸性—碱性的流体演化过程,并发育早期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和后期蓝色荧光气液烃及伴生气烃包裹体,代表该区经历了28 Ma和8 Ma两期油气成藏阶段;尕斯E31油藏是在古油藏布局的基础上沿后期构造产生的断层输导体系向上调整而形成,是柴西地区油气早成藏,晚期调整,并较好保存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序列 包裹体特征 光谱分析 油藏演化 尕斯E31油藏 柴西南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储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建明 史玲玲 +1 位作者 汪立群 吴光大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2期20-23,共4页
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发现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油气勘探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录井资料、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岩性和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岩储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 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发现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油气勘探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录井资料、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岩性和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岩储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板岩,储集空间可分为构造缝、溶蚀缝和溶蚀孔三大类,储集层类型为裂缝-溶蚀型。基岩薄片和物性分析数据表明基岩储集空间复杂,渗透率低,沿裂缝发育的溶蚀孔隙物性较好。最后分析认为影响储集空间发育的因素主要有基岩岩性、构造运动、成岩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基岩油藏 昆北断阶带 柴西南地区
下载PDF
柴西南昆北地区花岗岩基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9
作者 黄丽梅 李建明 +1 位作者 马达德 吴光大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4期57-60,166,共4页
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和祁漫塔格-东昆仑造山带的过渡带的昆北断阶带。钻探揭示第三系盆地基底广泛分布花岗岩基岩。岩石学特征表明属二长花岗岩类,副矿物以锆石为主。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具较高含量的SiO2和Al2O3,属过铝的钙碱... 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和祁漫塔格-东昆仑造山带的过渡带的昆北断阶带。钻探揭示第三系盆地基底广泛分布花岗岩基岩。岩石学特征表明属二长花岗岩类,副矿物以锆石为主。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具较高含量的SiO2和Al2O3,属过铝的钙碱性系列。岩石中强不相容元素Rb、Ba、Zr等强烈富集,Ta、Ce、Nb、Sr、Th等中等不相容元素富集中等;弱不相容元素Y富集。岩石稀土总含量大多在194.41~231.63μg/g之间;LREE/HREE比值为2.31~2.4;岩石属轻稀土富集型。岩石中Eu负异常明显,中等亏损;Ce略有亏损;Eu/Sm值在0.15~0.16间。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物质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熔融,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样品投影于同碰撞期的区间,岩石是同碰撞构造环境下形成,为早古生代洋陆转换时的岩浆活动,属于加里东期造山旋回时期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昆北地区 柴西南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新近纪坡折带及其对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肖传桃 帅松青 吴光大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0,152,共4页
将坡折带理论运用于研究区岩性圈闭的勘探研究,将柴西南地区坡折带划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阐述了各类坡折带的发育特征和成因,认为坡折带对低水位体系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坡折带易于造成湖盆边缘低水位期近... 将坡折带理论运用于研究区岩性圈闭的勘探研究,将柴西南地区坡折带划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阐述了各类坡折带的发育特征和成因,认为坡折带对低水位体系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坡折带易于造成湖盆边缘低水位期近岸三角洲扇体或水下扇及湖盆底部低水位期浊积扇的发育,并形成透镜状河道砂体岩性圈闭;侵蚀坡折带对侵蚀谷岩性圈闭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讨论了多级坡折带对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认为柴西南地区铁木里克—切克里克凹陷三级坡折带由上而下分别控制了侵蚀谷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浊积扇圈闭的发育与分布。根据各区块的沉积、储层、油源及运移等成藏条件,对研究区重点区块岩性圈闭进行了预测与评价,并阐述了各区块岩性圈闭的类型、层位以及评价等级。总结了重点区块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成藏模式,认为七个泉陡坡带和红柳泉构造坡折带是研究区最有利岩性圈闭发育的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岩性圈闭 成藏模式 古近-新近纪 柴西南地区
下载PDF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沉积旋回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彬 李建明 +2 位作者 张永庶 崔俊 余笑航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湖盆含蒸发岩系。文章综合运用薄片、岩心、钻井、测井、化验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系沉积旋回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平面上由盆地中心向边缘呈现蒸发岩-混积型碳酸盐岩-碎屑...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湖盆含蒸发岩系。文章综合运用薄片、岩心、钻井、测井、化验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系沉积旋回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平面上由盆地中心向边缘呈现蒸发岩-混积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的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发育2个三级旋回及6个四级旋回期次。各级蒸发岩沉积旋回具有不对称的特征,即快速湖侵、缓慢湖退。总结出研究区的五种蒸发岩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区蒸发岩为气候干旱、盆地基底快速沉降背景下,湖退时残留盐湖中以蒸发结晶为主具有一定水深的成因,并建立了沉积旋回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 英西地区 下干柴沟组上段 蒸发岩 盐湖 沉积旋回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夷晓伟 肖传桃 徐建国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58-61,8,共4页
在分析大量钻井、测井剖面以及相标志的基础上,对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发育湖泊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底扇相3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浅湖亚相是湖泊相中的主要亚相类型,由浅湖砂坝、浅湖泥、浅湖灰泥... 在分析大量钻井、测井剖面以及相标志的基础上,对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发育湖泊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底扇相3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浅湖亚相是湖泊相中的主要亚相类型,由浅湖砂坝、浅湖泥、浅湖灰泥、藻灰岩、浅湖鲕粒(生物碎屑)滩和风暴沉积组成。辫状河三角洲相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该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和河口砂坝微相;湖底扇相主要发育于七个泉地区,其中发育典型浊积岩层序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柴西南地区 上干柴沟组 沉积相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史玲玲 李建明 +1 位作者 汪立群 吴光大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435,共2页
从油源、构造背景、油气运移通道、储集空间、圈闭等因素及其配置关系对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昆北断阶带紧邻切克里克生烃凹陷,为一持续发育的古隆起,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以裂缝、溶蚀孔等为主的... 从油源、构造背景、油气运移通道、储集空间、圈闭等因素及其配置关系对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昆北断阶带紧邻切克里克生烃凹陷,为一持续发育的古隆起,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以裂缝、溶蚀孔等为主的储集空间,油气运移通道为基底断裂和不整合面。建立了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2种成藏模式:一种是断层-裂缝输导的纵向成藏模式,另一种为断层纵向输导-不整合面侧向运移的远源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西南地区 昆北断阶带 成藏条件 基岩油藏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始新—中新统层序及其对岩性圈闭的控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肖传桃 何彬 冯镇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8-385,373,共8页
系统论述了三级层序界面与喜马拉雅运动间的关系,认为研究区始新—中新统发育的8个三级层序界面均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响应。研究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至少有4次,代表喜马拉雅运动或青藏高原隆升的4次重要阶段,据此,将喜马拉... 系统论述了三级层序界面与喜马拉雅运动间的关系,认为研究区始新—中新统发育的8个三级层序界面均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响应。研究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至少有4次,代表喜马拉雅运动或青藏高原隆升的4次重要阶段,据此,将喜马拉雅运动划分为4幕。将研究区古近-新近系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和16个基准面旋回层序,由此建立起研究区的层序地层系统。并系统分析了区内层序对不同类型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认为低位体系域是柴西南地区岩性圈闭发育最有利的层位。研究区最大湖泛面控制了主要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而层序界面控制了地层超覆油气藏或者不整合遮挡地层油气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地区 岩性圈闭 喜马拉雅运动 层序地层 古新统 始新统 渐新统 中新统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及砂体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施辉 刘震 +2 位作者 张勤学 连良达 毛亚昆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纪沉积时期古构造平缓,具备"盆浅湖阔"的古地貌特征;古气候以干旱到半干旱为主,母源区物理风化强烈,为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古水深约在10 m以内,相对湖平面变化相当频繁,水体...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纪沉积时期古构造平缓,具备"盆浅湖阔"的古地貌特征;古气候以干旱到半干旱为主,母源区物理风化强烈,为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古水深约在10 m以内,相对湖平面变化相当频繁,水体来回动荡,说明柴西南区在古近纪具有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古地理环境。总体岩性以中—细砂岩、粉砂岩、砾岩和含砾砂岩夹棕红色泥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多呈现两段式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反映强水动力成因的沉积构造和生物遗迹化石。依据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可以将研究区古近纪浅水三角洲砂体形态分为树枝状、坨状和席状3种,大致对应于下干柴沟组下段、下干柴沟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的砂体形态特征。砂体的分布主要受七个泉、红柳泉、阿拉尔、昆北和XI号共5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坡折带及其派生的挠曲坡折带的影响,并将断裂坡折带分为逆源型和顺源型2种,在此基础上建立柴西南区古近纪构造坡折带控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古地理环境 砂体形态 柴西南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断裂对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胜 肖传桃 +2 位作者 梁文君 田宜聪 韩超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29,共6页
柴西南地区发育了丰富的断裂,这些断裂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富集关系密切。研究这些断裂对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对指导该区进行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对柴西南地区断裂特征、生烃凹陷和沉积相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岩性油气藏有... 柴西南地区发育了丰富的断裂,这些断裂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富集关系密切。研究这些断裂对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对指导该区进行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对柴西南地区断裂特征、生烃凹陷和沉积相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岩性油气藏有环绕生烃凹陷分布的特点,三角洲前缘相和浊积扇沉积体系具有形成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而断裂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形成和分布、沉积相的发育和油气运移的特征。昆北断裂上盘可形成下切谷岩性圈闭,下盘形成构造-岩性圈闭;阿拉尔断裂和III号断裂控制了断层-岩性复合圈闭的发育;红柳泉断裂控制下形成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七个泉断裂上盘发育了一个坡折带,形成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及断裂-岩性复合圈闭;VII号断裂下盘发育坡折带,形成浊流扇岩性圈闭;且这些断裂均离生油凹陷距离很近,断裂活动时间与其排烃时间相匹配,为良好的运移通道,易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地区 断裂特征 岩性油气藏 沉积相 运移通道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的影响作用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慧 施辉 吴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26,共7页
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隆升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早弱晚强"的构造活动特征;相对于构造圈闭而言,隆升I阶段更利于岩性圈闭的形成,岩性圈闭发育早而且多期次发育;3期原油充注分别对应... 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隆升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早弱晚强"的构造活动特征;相对于构造圈闭而言,隆升I阶段更利于岩性圈闭的形成,岩性圈闭发育早而且多期次发育;3期原油充注分别对应于隆升I期的B阶段(E32)、II期的C(N21)阶段和E阶段(N23),配合沸腾包裹体群的发现,说明该区油气成藏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青藏高原隆升所产生的远程构造应力。高压系统内的烃源岩进行"突发式"排烃,经开启的断裂向常压系统内运移和聚集。青藏高原隆升晚期强烈构造活动是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的主要成因,可以判断在这种"自我封闭"的高原咸化湖盆内岩性油藏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断裂输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柴西南区 岩性油藏 富集规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
18
作者 许建红 惠旭辉 +2 位作者 程宏宾 张晓亮 尚思歧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5-479,共15页
油砂山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英雄岭背斜是柴达木盆地内新构造表现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柴达木盆地内部褶皱向S扩展的最前缘位置。对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构造变形方式和评价... 油砂山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英雄岭背斜是柴达木盆地内新构造表现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柴达木盆地内部褶皱向S扩展的最前缘位置。对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构造变形方式和评价地震地质灾害。通过对油砂山山前洪积扇上沿断裂带发育的挤压鼓包进行探槽开挖、油砂山西侧盆地内褶皱陡坎进行测量及晚第四纪冲、洪积地层进行光释光测年,综合分析认为:1)油砂山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盆地内的褶皱陡坎表明至少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该断裂在同一地表迹线上持续活动。油砂山探槽揭露到的断层面产状为N62°W/NE∠17°。探槽揭露到了至少2次构造事件,较新的1次事件Ⅱ发生在距今500a以来,垂直断距约0.25m。目前获得的资料还不能确定它就是1977年茫崖西北的M6.4地震,但也不能排除与该地震有关。较老的事件Ⅰ发生在距今1 000~4 000a之间,垂直断距约0.55m。事件发生后的侵蚀作用影响了事件Ⅰ年龄的限定和事件Ⅰ确切次数的判定。2)油砂山断裂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8±0.06)mm/a。与该区GPS站点的相对速率相比较表明,油砂山断裂是该区非常重要的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在调节区域构造变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 油砂山断裂 古地震 活动速率 褶皱陡坎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狮子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分析
19
作者 许建红 惠旭辉 +2 位作者 程宏宾 张晓亮 尚思歧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4,共9页
狮子沟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对狮子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该区长期的构造演化和地震地质灾害的评价。通过对该断裂带构造地貌调查、断层剖面和探槽研究,得到以下认识:狮子沟断裂是一条向SW方... 狮子沟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对狮子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该区长期的构造演化和地震地质灾害的评价。通过对该断裂带构造地貌调查、断层剖面和探槽研究,得到以下认识:狮子沟断裂是一条向SW方向逆冲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的逆冲活动一部分沿着山前分支断层,该分支错断了全新世早中期的冲洪相地层,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最小垂直活动速率为0.12~0.15 mm/a;另一部分沿着盆地内隐伏分支断层活动,形成次级褶皱隆起,最近主要的一期构造活动发生在(97.93±7.98)^(59.43±3.42)ka间。这些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单元分布在基岩山前以南约750 m的范围内,因此,在该区进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时应考虑此类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 狮子沟断裂 晚第四纪构造变形 全新世活动断裂 滑动速率
下载PDF
柴西南X区油藏储层隔夹层分布预测建模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晓珺 张帆 +2 位作者 张菲 刘书 甫泉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29,共4页
储层隔夹层对柴西南X区油藏开发有重要的影响。综合运用岩心、测井、物性、开发动态等资料,对该区隔夹层进行研究。从岩心观察着手,将本区隔夹层分为泥岩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两大类,利用岩心识别出的隔夹层标定测井资料,建立了隔夹层测... 储层隔夹层对柴西南X区油藏开发有重要的影响。综合运用岩心、测井、物性、开发动态等资料,对该区隔夹层进行研究。从岩心观察着手,将本区隔夹层分为泥岩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两大类,利用岩心识别出的隔夹层标定测井资料,建立了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共识别出177个隔夹层。以识别出的"硬数据"为约束,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建立了本区隔夹层的三维空间预测模型,分析了隔夹层的分布规律,为油藏后期开发及剩余油挖掘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测井识别 预测 随机建模 X井区 柴西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