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Nanhua-Sinian rifts and proto-type basin evolution in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TIAN Lei ZHANG Huquan +2 位作者 LIU Jun ZHANG Nianchun SHI Xiaoqi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6期1206-1217,共12页
Based on seismic data,outcrop evidence,logging data and regional aeromagnetic data,the distribution of Nanhua–Sinian rifts in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was analyzed,and on the basis of restoration of lithofacies p... Based on seismic data,outcrop evidence,logging data and regional aeromagnetic data,the distribution of Nanhua–Sinian rifts in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was analyzed,and on the basis of restoration of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Neoproterozoic–Cambrian,the evolution model of the proto-type rift basin was discussed.The Neoproterozoic Rodinia supercontinent split event formed the trigeminal rift system at the edge and inside of the craton in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located in the Kunlun piedmont and Maigaiti slope.The rift in Kunlun piedmont zone was distributed along the E-W direction and was the oceanic rift in the trigeminal rift system.Two decadent rifts in N-E strike developed in the Luonan and Yubei areas of Maigaiti slope,and the interior of the rif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composite graben-horst structure composed of multiple grabens and horsts.The Neoproterozoic–Cambrian proto-type basin evolu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rift in the Nanhua,embryonic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Sinian,and stabl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Cambrian.Despite the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 in the end of Nanhua and Sinian,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had not changed significantly,the sedimentary center of Nanhua rift basin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ion in the Sinian–Early Cambrian.The Nanhua rift in Kunlun piedmont evolved into a craton marginal depression during the Sinian–Early Paleozoic,while the Luonan decadent rift in the midsection of Maigaiti slope evolved into a sag inside platform in Early Cambrian,constituting the paleogeographic framework of"two paleouplifts and one sag"with the paleouplifts in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slope.The later evolution of the Luonan decadent rift in the midsection of the Maigaiti slope formed two sets of reservoir-forming assemblages,the Sinian and the Lower Cambrian ones,which are important exploration targets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FT Nanhua-Sinian Early Cambrian proto-type basin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下载PDF
Migration of paleo-uplift in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rogenesis and reservoir development, NW China
2
作者 YAN Jiakai CHEN Hanlin +4 位作者 CHENG Xiaogan CHEN Yongquan ZENG Changmin CHEN Cai WU Hongx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3年第1期99-110,共12页
Based on well horizon calibration,the typical seismic profiles in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were interpreted systematically,regional geological sections were established,and the regional denudation thickness of each te... Based on well horizon calibration,the typical seismic profiles in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were interpreted systematically,regional geological sections were established,and the regional denudation thickness of each tectonic period was restored.On this basis,the plane morphology maps of ancient structures of the Cambrian pre-salt dolomit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compiled,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development,evolution and migration of paleo-uplift in the late Early Paleozoic were analyzed.In the late Early Paleozoic,there existed a unified regional paleo-uplift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which is called the southwestern Tarim plaeo-uplift.The“Tarim SW paleo-uplift”and“Hetian paleo-uplift”proposed in previous literatures are not independent,but the result of the spatio-temporal mig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Tarim paleo-uplift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The southwestern Tarim paleo-uplift emerged at the end of Middle Ordovician,and took its initial shape with increased amplitude in the Late Ordovician.During the Silurian,the southwestern Tarim paleo-uplift rose steadily and expanded rapidly to the east,incorporating Pishan-Hetian and other areas,with the structural high locating in the Pishan-Hetian area.During the Devonian,the southwestern Tarim paleo-uplift began to shrink gradually,to a limited range in the Pishan-Hetian area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sin.During the Carboniferous,the southwestern Tarim paleo-uplift became an underwater uplift,that is,the paleo-uplift gradually died out.The southwestern Tarim paleo-uplift belongs to the forebulge of the southwestern Tarim foreland basin in the late Early Paleozoic,and it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are related to the early Paleozoic orogeny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the south of the Tarim Basin.The migra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Tarim paleo-uplift from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to the Pishan-Hetian area indicates the early Paleozoic orogenic process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which started in the western section at the end of Middle Ordovician and extended from west to east in a“scissor”style.The mig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Tarim paleo-uplift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unconformities at the end of Middle Ordovician,the end of Late Ordovician,and the end of Middle Devonian,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fracture-cave reservoirs in weathered crust below the unconformities in the southwest of Tarim Basin.The migration of the structural high of the southwestern Tarim paleo-uplift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solved fracture-cave reservoirs in weathered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UPLIFT DENUDATION planar morphology of ancient structure spatio-temporal migration Early Paleozoic orogeny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地区柯克亚周缘叶探1井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及意义
3
作者 王清华 杨海军 +5 位作者 李勇 蔡振忠 杨宪彰 谢会文 陈才 孙春燕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共16页
塔西南山前西昆仑冲断带柯东构造带叶探1井在二叠系普斯格组获得重大突破,标志着塔西南山前地区发现一个重要的勘探接替层系。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综合研究,对柯克亚周缘二叠系普斯格组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 塔西南山前西昆仑冲断带柯东构造带叶探1井在二叠系普斯格组获得重大突破,标志着塔西南山前地区发现一个重要的勘探接替层系。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综合研究,对柯克亚周缘二叠系普斯格组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研究认为,研究区内二叠系普斯格组发育陆相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上段发育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面积1.0×10^(4)km^(2),厚度最大达到800m,集中段有机质丰度为0.92%~1.16%,以菌藻类生源为主,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丰度高;普斯格组下段发育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沙坝优质砂岩储层,砂体厚度为42.5~63m,砂地比为27%~47%,是一套分布较广的区域性储层,与普斯格组上段泥岩组成优质储盖组合;柯克亚周缘发育印支期、喜马拉雅期两期构造变形,古生界叠瓦冲断、强烈逆掩叠置,圈闭成排成带,喜马拉雅期进一步挤压抬升改造,局部复杂化,形成的叠瓦冲断带为勘探有利区。根据普斯格组天然气干燥系数分析,折算Ro为1.31%~1.42%,与下盘烃源岩成熟度相当,表明油气来自下盘逆掩叠置烃源岩,经历早油晚气的成藏过程,成藏具有“逆掩叠置下盘供烃、下生上储、断裂输导”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二叠系普斯格组圈闭成排成带分布,已发现圈闭9个,面积301km^(2),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930×10^(8)m^(3),凝析油资源量约为2×10^(8)t,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山前地区 柯克亚周缘 二叠系普斯格组 叶探1井 重大发现 成藏条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充填层序及沉积样式演化
4
作者 罗少辉 王蓉英 +5 位作者 岳勇 李斌 魏华动 金仙梅 姜忠正 曹杨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6,共13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存在的古隆起陆棚相分歧,利用锆石U-Pb(铀-铅同位素测年)年龄、井-震联合开展了寒武系层序充填与沉积演化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巴楚隆起,寒武系直接覆盖在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寒武系沉积充填与前寒武系结构呈... 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存在的古隆起陆棚相分歧,利用锆石U-Pb(铀-铅同位素测年)年龄、井-震联合开展了寒武系层序充填与沉积演化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巴楚隆起,寒武系直接覆盖在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寒武系沉积充填与前寒武系结构呈“镜像”关系。受前寒武系地形、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控制,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发育4个Ⅱ级层序,分别为寒武系层序1(玉尔吐斯组—肖尔布拉克组)、寒武系层序2(吾松格尔组—沙依里克组)、寒武系层序3(阿瓦塔格组)、寒武系层序4(下丘里塔格群),共包含7个沉积相、10个沉积亚相。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层序1—寒武系层序3早、中寒武世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塔西南坳陷沉积相为台地—缓坡—斜坡—深水陆棚相沉积,表现为向海凝缩减薄的沉积特征并发育寒武系烃源岩;寒武系层序4晚寒武世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主体演化为局限台地,塔里木盆地西台东盆沉积格局正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 寒武系 前寒武系 层序充填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演化:来自皮山PBX1井的地化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岳勇 蒋恕 +1 位作者 田景春 林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2-605,共14页
【研究目的】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发生过地质历史上重大的灾变和异常事件,致使K/Pg界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的研究,有助于重建特提斯北部盆地群塔里木盆地的古环境。【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发生过地质历史上重大的灾变和异常事件,致使K/Pg界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的研究,有助于重建特提斯北部盆地群塔里木盆地的古环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塔里木盆地西南部PBX1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元素敏感指标研究K/Pg上下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晚白垩世晚期古气候属于干热型,早古新世呈现短暂温湿型。古盐度由晚白垩世正常海洋环境向早古新世半咸水、海陆过渡盐湖环境转换,K/Pg界线位置处,古盐度达到最低值。氧化-还原环境由晚白垩世富氧→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经历了K/Pg事件之后短暂向早古新世富氧环境转化,而后整体上由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向极贫氧的还原环境演化。【结论】PBX1井地球化学元素敏感指标揭示了中生代—新生代之交灾变异常事件在塔里木盆地响应特征,也是特提斯洋北部盆地群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的有效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化 干热型 湿热型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 PBX1井 地质调查工程 塔西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山前带地震技术攻关进展及发展方向
6
作者 赵邦六 刘依谋 +2 位作者 李大军 师骏 赵锐锐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8,共14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复杂山地山前带处于西昆仑造山带与天山造山带的交汇处,强烈挤压作用造成地下构造高陡破碎,与复杂多变的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共同造成地震原始数据信噪比极低,构造成像困难,是国内少有的超高难度探区。受地震资料品质...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复杂山地山前带处于西昆仑造山带与天山造山带的交汇处,强烈挤压作用造成地下构造高陡破碎,与复杂多变的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共同造成地震原始数据信噪比极低,构造成像困难,是国内少有的超高难度探区。受地震资料品质影响,该区油气勘探长期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地震勘探攻关,采集方面加强近地表调查及激发接收参数优选,优化观测系统设计,开展线束地震及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处理方面探索多重联合约束初至层析反演、黄土区“黑三角”带强能量噪声压制、真地表速度建模和深度偏移成像等技术。经过技术攻关,地震资料品质不断得到提高,发现和落实了一批钻探目标,首次在侏罗系砂岩和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取得两项重大突破,打开了塔西南山前带油气勘探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双复杂 超高难度 极低信噪比 地震攻关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前坳陷恰探1井二叠系天然气成因和来源
7
作者 黄礼 赵颖 +6 位作者 吕惠贤 谢小敏 黎立 肖七林 王张虎 陈果 孟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6-1297,共12页
近期,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前坳陷恰探1井在西天山冲断带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塔西南山前地区一个全新勘探层系的发现。然而,该区存在多套烃源岩,且具有异常复杂的沉积和构造特征,对于恰探1井天然气成因及... 近期,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前坳陷恰探1井在西天山冲断带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塔西南山前地区一个全新勘探层系的发现。然而,该区存在多套烃源岩,且具有异常复杂的沉积和构造特征,对于恰探1井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的研究十分薄弱,制约了其下一步天然气的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潜在烃源岩特征等系统开展了恰探1井天然气成因及其来源研究。实测结果表明,恰探1井天然气以甲烷为主(83.53%),气体干燥系数(C_(1)/C_(1-5))为0.992,具有较高含量的N_(2)(8.36%)、CO_(2)(7.28%)和He(0.110%)。天然气中甲烷、乙烷、丙烷和CO_(2)的碳同位素值分别为-27.8‰、-20.2‰、-18.4‰、1.7‰。基于天然气组分、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等综合判识认为,恰探1井天然气为高—过成熟阶段的煤型气。结合潜在烃源岩的分布、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成熟度特征认为,该井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棋盘组烃源岩,可能还混入了少量碳同位素组成更重的无机烃类气体。另外,N_(2)、CO_(2)等非烃气体及He同位素证据均表明恰探1井天然气有一定比例的无机气体混入,幔源氦比例约占14.6%,其氦含量已达到富氦天然气(He≥0.100%)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碳同位素 氢同位素 无机成因气 煤型气 二叠系 塔西南
下载PDF
塔西南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烃源岩评价与优选
8
作者 张福顺 郑启明 +3 位作者 胡瀚文 姚威 张坦 马红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656,共10页
塔西南地区石炭系油气显示丰富,为明确塔西南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烃源岩生烃潜力,通过干酪根镜鉴、有机碳测试及盆地模拟等技术方法,对卡拉沙依组烃源岩进行研究评价,结果显示:卡拉沙依组烃源岩主要为Ⅲ型干酪根,TOC(总有机碳)含量介于0.2%... 塔西南地区石炭系油气显示丰富,为明确塔西南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烃源岩生烃潜力,通过干酪根镜鉴、有机碳测试及盆地模拟等技术方法,对卡拉沙依组烃源岩进行研究评价,结果显示:卡拉沙依组烃源岩主要为Ⅲ型干酪根,TOC(总有机碳)含量介于0.2%~2.8%,平均值为1.0%,Ro(镜质体反射率)均超过0.7%。但烃源岩热演化过程存在差异,巴楚地区石炭系烃源岩仅在海西晚期一次生烃,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烃源岩存在海西晚期和喜山期两期生烃,结合烃源岩厚度、TOC、成熟度和生排烃史等多种因素,认为麦盖提斜坡区卡拉沙依组烃源岩均已成熟并持续生烃,西部山前带烃源岩品质及生烃强度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石炭系 卡拉沙依组 烃源岩评价 热模拟
下载PDF
西昆仑-塔西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42
9
作者 方爱民 马建英 +2 位作者 王世刚 赵越 胡健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96-3406,共11页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构造及沉积格架的演变过程,对塔西南坳陷性质及其演化阶段划分所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塔西南-西昆仑这一盆山体系形成和演化中的构造变形和沉积记录。总体来说,根据现有沉积和构造变形资料,中生代之前西昆仑和塔西南坳陷分别处于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不同沉积单元;二者之间盆山体系的形成主要自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或者说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现今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地区 塔西南坳陷 晚古生代以来 沉积构造演化 LATE Paleozoic west KUNLUN orogen tarim basin basin system KUNLUN orogenic belt tectonic movements structural geology sedimentary strata Early Pleistocene 盆山体系 构造变形 Early Cretaceous 塔里木盆地南缘 LATE Jurassic 油气资源评价 深层油气勘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达景 胡健民 +2 位作者 蒙义峰 郑孟林 付茂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6-274,共9页
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喀什凹陷与叶城凹陷之间的齐姆根凸起上,由3个与盆地边缘大体平行的次级逆冲构造带组成,即阿尔塔什推覆构造带、科克然达坂-希根纳孜吉勒嘎推覆构造带、库斯拉甫推覆构造带。3个次级逆冲构造带分别将石炭系—... 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喀什凹陷与叶城凹陷之间的齐姆根凸起上,由3个与盆地边缘大体平行的次级逆冲构造带组成,即阿尔塔什推覆构造带、科克然达坂-希根纳孜吉勒嘎推覆构造带、库斯拉甫推覆构造带。3个次级逆冲构造带分别将石炭系—二叠系推覆在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系—新近系之上,将泥盆系推覆在石炭系—二叠系之上,将元古宙变质岩及古生代花岗岩逆冲在泥盆系及泥盆系之上不整合覆盖的侏罗系之上。根据推覆体地层的叠置关系及逆冲断层的发育特征,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带是由北向南演化的、后展式发展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其间发育横向调节的走滑断层。逆冲推覆体系的主体断裂沟通了源岩与储层,推覆体下盘发育的大型背斜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运聚条件的合理配置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 齐姆根凸起 推覆构造带 断层 油气运聚
下载PDF
利用生烃动力学方法确定海相有机质的主生气期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云鹏 赵长毅 +7 位作者 王兆云 王红军 邹艳荣 刘金钟 赵文智 耿安松 刘德汉 卢家烂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3-158,共6页
利用已获得的国内外典型海相有机质(原油与干酪根)的生气动力学参数,采用生烃动力学方法,计算地质历史中天然气的产率和产气速率,利用EasyRo方法计算成熟度。经过二者的耦合,确定Ⅰ型干酪根主生气期的Ro值为1.4%~2.4%,Ⅱ型干酪根主生... 利用已获得的国内外典型海相有机质(原油与干酪根)的生气动力学参数,采用生烃动力学方法,计算地质历史中天然气的产率和产气速率,利用EasyRo方法计算成熟度。经过二者的耦合,确定Ⅰ型干酪根主生气期的Ro值为1.4%~2.4%,Ⅱ型干酪根主生气期的Ro值为1.5%~3.0%,原油裂解气主生气期的Ro值为1.6%~3.2%。以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地区为例,初步探讨系统的开放度对主生气期的影响及天然气“死亡线”的问题,研究结果,模拟系统开放度对主生气期的动力学参数计算有一定影响,开放系统Ⅱ型干酪根主生气期的Ro值为1.4%~3.1%,天然气主生气期比封闭系统要早。根据研究结果,初步确定海相有机质天然气“死亡线”为Ⅰ型干酪根Ro值约为3.5%,Ⅱ型干酪根Ro值为4.4%~4.5%,海相原油Ro值约为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有机质 干酪根 原油裂解 生烃动力学 主生气期 塔西南地区 气源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南华纪裂谷体系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勇 陈才 +3 位作者 冯晓军 张亮 曾昌民 范秋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5-832,共8页
通过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西南地区发现南华纪裂谷体系。该裂谷平面上呈NW-SE走向的长条状,长约450km,宽约70~110km。剖面上为一箕状盆地,西南边界为一大型正断层,是裂谷沉积的同沉积断层,裂谷沉积向西南逐渐加厚,向东北逐渐减... 通过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西南地区发现南华纪裂谷体系。该裂谷平面上呈NW-SE走向的长条状,长约450km,宽约70~110km。剖面上为一箕状盆地,西南边界为一大型正断层,是裂谷沉积的同沉积断层,裂谷沉积向西南逐渐加厚,向东北逐渐减薄,沉积中心靠近裂谷的西南边界,构成一大型半地堑构造。其中,南华系是一套典型的生长地层,是裂谷沉积的主体;震旦系为裂谷晚期-后裂谷期沉积。塔西南南华纪裂谷是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形成的,其油气勘探价值非常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南华纪 裂谷 罗迪尼亚超大陆 半地堑
下载PDF
塔西南其木干早二叠世玄武岩的喷发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洪颜 黄小龙 +3 位作者 李武显 曹俊 贺鹏丽 徐义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353-3368,共16页
塔西南其木干剖面棋盘组玄武岩是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西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下伏和上覆砂岩地层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可以限定其喷发于~284Ma,相应于柯坪地区开派兹雷克组玄武岩的形成时代。其木干玄武岩的主量元素和C... 塔西南其木干剖面棋盘组玄武岩是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西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下伏和上覆砂岩地层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可以限定其喷发于~284Ma,相应于柯坪地区开派兹雷克组玄武岩的形成时代。其木干玄武岩的主量元素和Cr、Ni等相容元素含量变化较大,表明其曾经历广泛的橄榄石、辉石和长石结晶分异作用;所研究样品相对富集Th、U和LREE,具有弱-中等程度的Eu负异常(Eu/Eu*=0.82~0.99),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显示Nb-Ta负异常;较低的εNd(t)(-4.8^-3.9)和εHf(t)(-2.4^-1.6)值、较高的(87Sr/86Sr)i(0.7078~0.7086)和存在Hf-Nd同位素解耦等特征表明,其木干玄武岩的源区为受远洋沉积物组分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该富集过程主要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有关。总体上,其木干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柯坪地区的开派兹雷克组玄武岩,但具有更为富集的Sr-Nd-Hf同位素,暗示了塔里木板块周缘比板内地区可能经受了更强烈的远洋沉积物组分的交代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棋盘组 碎屑锆石 地球化学特征 远洋沉积物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周缘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 被引量:14
14
作者 胡健 王铁冠 +4 位作者 陈建平 崔景伟 张斌 师生宝 王晓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21-1233,共13页
塔西南坳陷及其周缘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战略接替区和新的储量增长点。伴随近年该区油气勘探活动中重要井位的突破,油气勘探显示十分明显的增长前景,成为重要的勘探和研究焦点。选取塔西南地区巴什托—亚松迪油气田、柯克亚油气... 塔西南坳陷及其周缘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战略接替区和新的储量增长点。伴随近年该区油气勘探活动中重要井位的突破,油气勘探显示十分明显的增长前景,成为重要的勘探和研究焦点。选取塔西南地区巴什托—亚松迪油气田、柯克亚油气田、喀什凹陷和玉北地区共32件原油和油砂进行原油族组成、原油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分析,厘定塔西南原油和油苗样品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对原油进行精细划分并族群,揭示原油的成因类型。研究认为:塔西南麦盖提周缘地区识别出巴什托原油族群、柯克亚原油族群、克拉托原油族群和玉北原油族群。琼002井、琼003井、群5井、群7井等属巴什托原油族群,BT4井、曲1井和琼003井位于色力布亚断裂逆冲断裂带下盘,可能受深部寒武系等烃源层烃源贡献的影响,地球化学特征与巴什托主体原油显示差异性,但仍属于巴什托族群,BT2井分子地化特征与巴什托主体原油具明显差异,其位于色力布亚断裂带上盘,可能为寒武系烃源贡献。巴什托原油与LN46井和TZ30井所采集的典型台盆区奥陶系烃源岩具可对比性,可能存在石炭系烃源岩的贡献,为混源油气藏;饱和烃气相色谱显示其为至少2期充注。柯东1井属柯克亚原油族群,油-源对比显示,柯克亚原油与侏罗系烃源岩具良好对比性。喀什凹陷原油与油砂存在差异,原油来自中下侏罗统康苏组和杨叶组烃源岩具可比性,克拉托油砂与下石炭统烃源岩可比。玉北地区的YB1井和YB1-2X井与巴什托原油族群地化特征具有可比性。丰富的油气显示与多套烃源层的复杂成因关系揭示塔西南地区油气勘探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族群 油-源对比 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 塔西南坳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铁克里克地区博查特塔格组的组成和时代: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指示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超 何世平 +1 位作者 时超 于浦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33-1243,共11页
博查特塔格组分布于塔里木地块西南缘的铁克里克地区,前人认为其主要由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组成,底部为含砾粗砂岩,并将其时代划为蓟县纪。笔者对来自博查特塔格组中的条带状大理岩和含砾粗砂岩中的碎屑锆石样品进行了LA-ICP-MSU-Th-Pb同... 博查特塔格组分布于塔里木地块西南缘的铁克里克地区,前人认为其主要由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组成,底部为含砾粗砂岩,并将其时代划为蓟县纪。笔者对来自博查特塔格组中的条带状大理岩和含砾粗砂岩中的碎屑锆石样品进行了LA-ICP-MSU-Th-Pb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含砾粗砂岩中的碎屑锆石频谱图具有1953、2038、2163-2182、2225-2243、2281-2343Ma等多个年龄峰值,2281-2343Ma年龄值为主要峰值,其中最小谐和年龄1953Ma代表了该粗砂岩最早的沉积时代;条带状大理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体介于772-856Ma之间,最小谐和年龄值为772Ma,代表了该大理岩最早的沉积时代。分析结果说明,原划为蓟县系的博查特塔格组由不同时代的物质组成,该地层单元需要解体。博查特塔格组的岩石组合应为中上部的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建造,该地层最早的沉积时代为772Ma,形成时代为南华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查特塔格组 碎屑锆石 古元古代 新元古代 铁克里克盆地西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分布及原型盆地演化 被引量:14
16
作者 田雷 张虎权 +2 位作者 刘军 张年春 石小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2-1133,共12页
利用野外露头、地震、钻井及区域航磁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下文简称塔西南)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分布进行分析,在新元古代-寒武纪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恢复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原型裂谷盆地演化模式。研究发现,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 利用野外露头、地震、钻井及区域航磁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下文简称塔西南)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分布进行分析,在新元古代-寒武纪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恢复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原型裂谷盆地演化模式。研究发现,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塔西南克拉通边缘和内部形成三叉裂谷系并分布在昆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昆仑山前裂谷呈近东西向展布,是三叉裂谷系发展为大洋的裂谷。麦盖提斜坡发育呈北东向展布的罗南和玉北衰退型裂谷,裂谷内部表现为多个地垒、地堑组成的复合堑-垒结构特征。塔西南新元古代-寒武代原型盆地演化可划分出南华纪裂谷、震旦纪初始被动大陆边缘、寒武纪稳定被动大陆边缘3个阶段。经历了南华纪末、震旦纪末区域性构造运动,但塔西南地区构造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南华纪裂谷期沉积中心在震旦纪-早寒武世表现出继承性特征。其中昆仑山前南华纪裂谷在震旦纪-早古生代演化为克拉通边缘坳陷,麦盖提斜坡中段罗南衰退型裂谷在早寒武世成为台内凹陷,与斜坡东、西段古隆起构成“两隆一凹”的古地理格局。麦盖提斜坡中段罗南衰退型裂谷的后期演化形成了震旦系和下寒武统两套成藏组合,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 南华纪—震旦纪 早寒武世 原型盆地 塔西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柯东构造建模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海军 王步清 +2 位作者 杨芝林 雷刚林 魏红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6-465,共10页
通过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关键层位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合理利用造山带构造变形理论,建立起西昆仑山前冲断带东段柯东构造的构造解释模型。柯东构造总体上具有"后缘基底卷入,前缘盖层滑脱"的特征,发育基底卷入... 通过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关键层位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合理利用造山带构造变形理论,建立起西昆仑山前冲断带东段柯东构造的构造解释模型。柯东构造总体上具有"后缘基底卷入,前缘盖层滑脱"的特征,发育基底卷入的冲断构造、断层转折褶皱、三角带构造以及被动顶板构造等构造样式。柯东构造的开始发育时间为上新世末,西域砾岩沉积之后基本定型。主干剖面构造平衡恢复研究表明:柯东构造第四纪构造缩短率为36.7%,缩短速率为7.52 mm/a。2009年7月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根据该构造模型所成的构造图钻探柯东1井;2010年4月该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是塔西南山前带柯克亚凝析气田发现33年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柯东构造带 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 构造平衡恢复
下载PDF
新疆塔西南区海相白垩系—第三系界线的地球化学异常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郭宪璞 郝诒纯 +4 位作者 叶留生 姚培毅 付德荣 李汉敏 阮培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8-354,共7页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海相白垩系—第三系的界线粘土层发现于依格孜牙组和吐依洛克组之间。这一层具有相当复杂的元素组合 ,存在诸多元素异常。它不仅是一条生物界线 ,而且是一条地球化学界线。这一异常事件层代表了白垩纪与第三纪之...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海相白垩系—第三系的界线粘土层发现于依格孜牙组和吐依洛克组之间。这一层具有相当复杂的元素组合 ,存在诸多元素异常。它不仅是一条生物界线 ,而且是一条地球化学界线。这一异常事件层代表了白垩纪与第三纪之交的突变事件 ,具有全球的一致性和等时性 ,因而具有自然界线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异常 海相 白垩系 第三系 地层界线
下载PDF
塔西南地区早古生界台缘斜坡带特征及分布 被引量:12
19
作者 高志前 樊太亮 +1 位作者 杨伟红 王鑫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811-3817,共7页
综合地震、测井、岩心、露头等资料,提出寒武纪—早奥陶世时期塔里木西南部发育台地边缘斜坡带。该斜坡带沿坎地里克—叶城—胜和2井—玛参1井连线一带呈近东西向展布,整体表现为退积型台缘缓斜坡。在寒武纪—早奥陶世的不同时期,该斜... 综合地震、测井、岩心、露头等资料,提出寒武纪—早奥陶世时期塔里木西南部发育台地边缘斜坡带。该斜坡带沿坎地里克—叶城—胜和2井—玛参1井连线一带呈近东西向展布,整体表现为退积型台缘缓斜坡。在寒武纪—早奥陶世的不同时期,该斜坡带性质和分布位置略有变化,寒武纪为宽缓斜坡,早奥陶世为弱镶边缓斜坡,斜坡带具有向北部台地逐期缓慢迁移的特点。塔西南台缘坡折带的存在表明玛南—和田河地区台缘高能相带和塔西南深水陆棚相带存在的可能性,对该区的烃源岩和储层评价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台缘斜坡带 寒武—奥陶纪 发育模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57
20
作者 邵龙义 何志平 +5 位作者 顾家裕 罗文林 贾进华 刘永福 张丽娟 张鹏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53-364,共12页
古近纪是塔里木盆地由海向陆转化的时期。当时该区的海侵来自研究区西侧的古地中海分支,物源则主要是盆地北部的南天山以及南部的昆仑山,沉积中心在库车坳陷西部以及塔西南坳陷带的西部。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在盆地... 古近纪是塔里木盆地由海向陆转化的时期。当时该区的海侵来自研究区西侧的古地中海分支,物源则主要是盆地北部的南天山以及南部的昆仑山,沉积中心在库车坳陷西部以及塔西南坳陷带的西部。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发育砾岩、砂岩、碳酸盐岩及膏盐岩,沉积环境有滨岸、湖、潮坪及扇三角洲等,塔西南坳陷以碳酸盐岩和膏岩为特征,从东到西发育开阔台地、近岸局限台地、蒸发盐台地、辫状河三角洲环境等,二者之间即在塔北隆起及北部坳陷带位置为宽阔的古隆起区。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整个盆地以滨浅湖为主,发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塔西南坳陷虽然仍发育多个海相层,但海水的影响明显比始新世早期弱,当时主要古地理单元有海湾湖、滨浅湖、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总体上,塔里木盆地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以扇三角洲为主的浅水环境到晚期的滨浅湖及海湾湖环境,古近纪研究区的古气候以热带—亚热带的干旱气候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塔西南坳陷 古近系 古地理 沉积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