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距今30万年来西藏中部地区环境变化与西南季风变迁 被引量:3
1
作者 靳鹤龄 董光荣 +1 位作者 高尚玉 张春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4-237,共4页
通过对西藏中部黄土 /古土壤 /风成砂地层沉积相、年代以及夏季风强度替代指标磁化率等的综合研究 ,并与印度洋 RC2 7-61孔的沉积速率、粒径和 δ1 8O记录以及黄土高原洛川剖面磁化率的对比 ,提出西藏中部在距今 3 0万 a以来经历了数次... 通过对西藏中部黄土 /古土壤 /风成砂地层沉积相、年代以及夏季风强度替代指标磁化率等的综合研究 ,并与印度洋 RC2 7-61孔的沉积速率、粒径和 δ1 8O记录以及黄土高原洛川剖面磁化率的对比 ,提出西藏中部在距今 3 0万 a以来经历了数次夏季风盛衰时期 ,与此相应 ,区域环境出现了数次暖湿与冷干变化 ,它们与全球冰期 /间冰期气候变化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西南季风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的影响作用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慧 施辉 吴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26,共7页
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隆升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早弱晚强"的构造活动特征;相对于构造圈闭而言,隆升I阶段更利于岩性圈闭的形成,岩性圈闭发育早而且多期次发育;3期原油充注分别对应... 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隆升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早弱晚强"的构造活动特征;相对于构造圈闭而言,隆升I阶段更利于岩性圈闭的形成,岩性圈闭发育早而且多期次发育;3期原油充注分别对应于隆升I期的B阶段(E32)、II期的C(N21)阶段和E阶段(N23),配合沸腾包裹体群的发现,说明该区油气成藏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青藏高原隆升所产生的远程构造应力。高压系统内的烃源岩进行"突发式"排烃,经开启的断裂向常压系统内运移和聚集。青藏高原隆升晚期强烈构造活动是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的主要成因,可以判断在这种"自我封闭"的高原咸化湖盆内岩性油藏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断裂输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柴西南区 岩性油藏 富集规律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从季风角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包浪 王楠 +1 位作者 倪志耀 卢涛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8年第5期444-454,共11页
青藏高原隆升作为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演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因紧邻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复杂,该区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至今仍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整理总结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各... 青藏高原隆升作为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演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因紧邻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复杂,该区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至今仍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整理总结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各子系统形成与发展的相关性,从季风的角度分析了高原隆升对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对西南地区气候起控制性作用的东亚季风、南亚季风以及高原季风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虽然东亚夏季偏南风在约22 Ma就因海陆差异形成,但冬季风却是在约7.2 Ma因青藏高原隆升才出现;南亚夏季风(西南季风)约在12 Ma因喜马拉雅山脉及临近山脉形成而出现,而其冬季风形成时间及原因与东亚冬季风相似,同样离不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季风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高原隆升,其约在36 Ma青藏高原主体隆升至约1500 m时才开始形成。(2)亚洲季风各子系统对西南地区的气候演变有重要影响。尽管东亚冬季风不能直接影响西南地区,但青藏高原隆升增强了海陆差异及其热源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并给西南地区带来水汽;南亚冬季风使得西南地区变得相对寒冷干燥,而南亚夏季风因青藏高原的隆升得到进一步加强,其通过形成南北向的水汽通道成为西南地区温暖湿润气候的主导者;高原冬、夏季风随着青藏高原隆升使得西南地区季节性干冷与湿润气候的差异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亚洲季风 气候演化 西南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油气充注与青藏高原隆升耦合关系的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慧 吴瑾 于保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31,共9页
准确厘定柴达木盆地内含油气储层中烃类充注历史对于全面认识青藏高原隆升构造活动影响盆地内油气的成藏和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详尽地调查了柴西南区新生界主力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及所对应的烃类充注期次及时间,全面厘... 准确厘定柴达木盆地内含油气储层中烃类充注历史对于全面认识青藏高原隆升构造活动影响盆地内油气的成藏和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详尽地调查了柴西南区新生界主力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及所对应的烃类充注期次及时间,全面厘清了油气充注期次与高原隆升强活动期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藏普遍存在至少2期次的油气充注,通常发生在青藏高原隆升强活动期C、D和E期(中新世以后),几乎所有的油气藏均在强活动E期发生过规模化的油气聚集,说明青藏高原隆升运动末期的构造活动是研究区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多期成藏、晚期富集"的油气成藏特征,早期充注的石油可能改变砂岩储层的天然亲水性,有利于晚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储层在继续埋藏过程中的物性损失,预示着深层存在油气勘探潜力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 青藏高原隆升 油气充注 包裹体
下载PDF
数值预报产品对西藏高原西南部降水的检验评估
5
作者 普次仁 赤曲 +3 位作者 边巴卓嘎 张富华 巴桑次仁 旦增旺堆 《西藏科技》 2024年第8期37-42,共6页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0日西藏高原西南部7个常规气象站08时至次日08时和20时至次日20时降水量资料,以及该时间段内ECMWF_HR、GRAPES_GFS和GRAPES_MESO模式08时和20时起报的24小时累计降水量,采用传统二分类检验方法,对上述三家...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0日西藏高原西南部7个常规气象站08时至次日08时和20时至次日20时降水量资料,以及该时间段内ECMWF_HR、GRAPES_GFS和GRAPES_MESO模式08时和20时起报的24小时累计降水量,采用传统二分类检验方法,对上述三家模式针对西藏高原西南部降水预报能力做了检验评估。结果发现:三种数值模式对西藏高原西南部一般性降水的预报能力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一般性降水的T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秋冬季则无明显的可预报性;数值预报西藏高原南部降水预报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各数值模式对小量级降水(<5 mm)的预报能力明显好于其他量级,>10 mm降水预报能力中ECMWF模式TS评分值大多数情况下大于其余数值模式,尤其在50 mm降水量级评分值远大于其他数值模式。因此ECMWF模式对于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过程预报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依据。三种数值预报模式对夏季一般性降水预报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季节,主要体现在低空报率和漏报率上。针对冬季也进行各模式的检验,三种数值预报模式对西藏高原南部冬季降水预报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ECMWF和GRAPES_MESO模式预报稳定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报产品 西藏高原西南部 降水检验 TS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