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苏东剧变后古巴的对外政策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世润 杨少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1-35,共5页
苏东剧变后,古巴共产党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的对外政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捍卫社会主义政权和国家独立主权;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吸引外资和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开展灵活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经... 苏东剧变后,古巴共产党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的对外政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捍卫社会主义政权和国家独立主权;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吸引外资和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开展灵活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古巴目前已经基本走出困境,国际环境明显好转,国内经济呈稳步发展势头。古巴的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剧变 古巴 对外政策
下载PDF
试论战后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 被引量:1
2
作者 梁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盟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终的。然而 ,战后不久 ,两个最重要的反法西斯盟国 ,美国和苏联之间就爆发了冷战。当然 ,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关系发展到以后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 ,而是有一段相...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盟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终的。然而 ,战后不久 ,两个最重要的反法西斯盟国 ,美国和苏联之间就爆发了冷战。当然 ,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关系发展到以后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 ,而是有一段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 ,即战后初期(1 945— 1 949) ,这是一个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过渡环节。本文从这期间苏联的外交入手 ,认为苏联这一时期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其革命性日趋减弱 ,而保守性日益加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后初期 苏联 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 现实主义 革命性 保守性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其历史成因
3
作者 郭淑兰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103-106,共4页
20世纪60年代,伴随中苏关系的破裂,美国继续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的的联苏抗美"一边倒"的对外战略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中共开始调整对外战略,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对外... 20世纪60年代,伴随中苏关系的破裂,美国继续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的的联苏抗美"一边倒"的对外战略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中共开始调整对外战略,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对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处境日益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中美关系 对外战略 调整
下载PDF
战后苏联对外政策与国家发展道路
4
作者 姚海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23-31,共9页
二战结束后 ,苏联领导人在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的判断上陷入了俄罗斯外交传统的误区 ,把保持和扩大苏联境外的权益作为基本目标。这一选择影响了苏联在战后数十年的发展道路 ,使整个国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以便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 二战结束后 ,苏联领导人在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的判断上陷入了俄罗斯外交传统的误区 ,把保持和扩大苏联境外的权益作为基本目标。这一选择影响了苏联在战后数十年的发展道路 ,使整个国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以便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争夺和对抗。但苏联缺乏足够强大的经济基础 ,因此只能依靠强制的方式 ,把国家的全部资源优先用于发展军事力量以支撑其对外政策 ,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内部体制的僵化、社会发展的停滞、民族活力的减弱。综合国力不支最终还是使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遭受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对外政策 国家发展道路 二战后 经济 重工业 农业 批判运动 国际局势 政治体制 意识形态
下载PDF
1980—1981年波兰政治危机期间苏联对波政策探析
5
作者 王子晖 周逸宁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25-32,共8页
1980—1981年波兰经历了一场因经济问题而导致的严重政治危机。苏联对此高度重视,苏共中央政治局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予以应对。在危机的整个过程中,苏联方面结合形势变化和自身条件,逐步形成了以军事威慑为后盾,积极通过政治引导、... 1980—1981年波兰经历了一场因经济问题而导致的严重政治危机。苏联对此高度重视,苏共中央政治局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予以应对。在危机的整个过程中,苏联方面结合形势变化和自身条件,逐步形成了以军事威慑为后盾,积极通过政治引导、经济援助的手段稳定波兰政局的策略。在苏联方面的强硬态度下,波兰政府最终宣布戒严并取缔团结工会。在准备戒严期间,波兰多次向苏联请求军事援助,但均被拒绝。苏联自始至终没有出兵波兰,一方面表明苏联外交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暴露了苏联国力的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人民共和国 政治危机 苏联 外交政策
下载PDF
试析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6
作者 孙宝根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2-46,共5页
综观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其基本特征具有双重性 ,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从总体上说 ,苏联还是愿意支持中国革命的 ,但在接收东北这一问题上 ,对中共及其军队既限制又支持 ;另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略考虑 ,同... 综观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其基本特征具有双重性 ,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从总体上说 ,苏联还是愿意支持中国革命的 ,但在接收东北这一问题上 ,对中共及其军队既限制又支持 ;另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略考虑 ,同时也为了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抗日联军 军队 中国共产党 对华政策 国民党政府 抗日战争前 苏联 中国 外交政策
下载PDF
论全面抗战初期苏联对中共的政策
7
作者 易新涛 易远锡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55-58,共4页
全面抗战初期 ,基于维护其远东安全、避免东西两面被夹击的国家利益的需要 ,苏联在处理与中共的关系上 ,一方面从道义和舆论上大力支持中共 ,另一方面 ,却拒绝在军事物质上援助中共 ,而且 ,片面地要求中共“团结”、“服从”国民党 ,甚... 全面抗战初期 ,基于维护其远东安全、避免东西两面被夹击的国家利益的需要 ,苏联在处理与中共的关系上 ,一方面从道义和舆论上大力支持中共 ,另一方面 ,却拒绝在军事物质上援助中共 ,而且 ,片面地要求中共“团结”、“服从”国民党 ,甚至要求中共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日战争初期 外交政策 苏联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中苏关系 统一战线
下载PDF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与冷战的起源
8
作者 赵学功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2020年第2期3-20,310,共19页
冷战的起源是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学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一些美国学者将冷战起源的责任归因于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多持批评立场。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美苏领导人当时都并不想进行冷战... 冷战的起源是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学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一些美国学者将冷战起源的责任归因于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多持批评立场。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美苏领导人当时都并不想进行冷战,而是战后国际环境使然。事实上,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进攻性和扩张性,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瓦解。美国政府无疑应对冷战的发生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政策 美苏关系 冷战
下载PDF
苏联与三区革命前夕新疆边境地区的社会政治局势 被引量:3
9
作者 曹国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3-127,共5页
文章对苏联与三区革命前夕新疆中苏、中蒙边境地区的社会政治局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认为正是苏联所实施的一系列步步递进的,侵略性、离间性和颠覆性行动,才使得当时新疆边境地区的社会政治局势日渐走向紧张、混乱和激荡。
关键词 苏联 新疆边境地区 对外政策 社会政治局势
下载PDF
苏联与新疆三区革命的兴起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国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1-45,共5页
文章对苏联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革命兴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认为新疆三区革命兴起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与苏联在新疆的政策和行动密不可分 ,正是苏联利用地理、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 文章对苏联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革命兴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认为新疆三区革命兴起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与苏联在新疆的政策和行动密不可分 ,正是苏联利用地理、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对外政策 新疆三区革命 地方民族运动
下载PDF
里根政府的外交政策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晓丽 《西伯利亚研究》 2007年第6期17-19,共3页
1981-1989年里根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新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趋向强硬,它主张对苏强硬,对华强调台湾问题。同样在这一时期,中苏两国的双边关系迅速调整,两国几乎同时产生了缓和关系的愿望。双方在1989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关键词 里根 中苏关系 外交政策
下载PDF
苏联社会文化定式的形成、特点和演变
12
作者 А.В.格鲁别夫 张广翔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共7页
文化定式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者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发生变化,有时认识与真实情况完全相悖。苏联不同时期社会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一,... 文化定式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者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发生变化,有时认识与真实情况完全相悖。苏联不同时期社会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一,根本原因在于官方宣传的引导,次要原因是社会传统和文化传承。既有的社会文化定式将长期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文化定式 宣传 民族定式-夕h交政策定式
下载PDF
战后初期苏联对华外交策略原因浅析
13
作者 徐俊武 《三明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01-104,136,共5页
战后初期 ,苏联对华外交特征主要是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 ,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另一方面 ,在东北地区则又对国共双方采取矛盾的“等距离”政策。苏联实行这一对华外交方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受到当时中国国内复杂的形势 ,斯大林... 战后初期 ,苏联对华外交特征主要是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 ,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另一方面 ,在东北地区则又对国共双方采取矛盾的“等距离”政策。苏联实行这一对华外交方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受到当时中国国内复杂的形势 ,斯大林对中国国共双方斗争发展前途的错误估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 苏联 对华政策
下载PDF
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原因再探析
14
作者 林媛 《阴山学刊》 2013年第2期15-17,共3页
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中国学界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尤其面对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民族分裂活动,苏联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民族矛盾的恶化的确起到了"催化剂"的作... 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中国学界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尤其面对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民族分裂活动,苏联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民族矛盾的恶化的确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苏联民族政策的弊端也暴露无遗。当我们在苏联民族政策的视角之下,重新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不难发现:苏联的民族政策产生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其问世之初就存在弊端,但它毕竟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并推动了苏联社会的建设发展,只是在列宁去世之后,这一政策的弊端才逐渐显现,并成为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一深刻变化的过程中,苏联的民族政策只是导致苏联解体众多原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根本原因是苏共内部发生了质的蜕变,执政水平和能力不断下降,终于陷入执政危机而无力挽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策 苏联解体 执政危机
下载PDF
二战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已刊档案文献综述
15
作者 陈晖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38-43,共6页
已刊档案文献是研究二战时期苏联对外政策所必不可少的史料。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编辑了许多涉及战时外交各方面的文献资料集。出版这些文件集,一是宣传苏联外交政策的正确性,二是对西方刊布类似史料的回应。从80年代末起,苏联内外政... 已刊档案文献是研究二战时期苏联对外政策所必不可少的史料。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编辑了许多涉及战时外交各方面的文献资料集。出版这些文件集,一是宣传苏联外交政策的正确性,二是对西方刊布类似史料的回应。从80年代末起,苏联内外政策的变化,促使长期封存的外交档案被陆续解密,其中包括关于二战前夕和战争时期的苏联外交文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延续了这一做法,继续公开此类外交文献,披露一些苏联外交政策错误或失误。普京当政后,战时苏联外交档案的刊布,更多在于突出苏联大国地位的确立和正面的国际形象。文章系统梳理了苏联和俄罗斯刊布的二战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已刊档案的脉络,分析刊布的动机、新近解密内容、与西方观点的差异,弥补了二战时期苏联对外政策档案的缺失;西方编辑出版战时外交文件集,尽管也受冷战思维的影响,但仍有积极意义,因为这不仅倒逼苏联公开自己的材料,而且有利于相关史料的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刊档案文献 苏联对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联卫国战争
下载PDF
Abstracts
16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4-159,共6页
关键词 《当代亚太》 期刊 编辑工作 英文摘要
原文传递
对外政策分析视角下的核污染事故处理——以切尔诺贝利事故为例
17
作者 徐博 陈立赢 《当代韩国》 2023年第4期60-71,共12页
对外政策分析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主要研究目标在于通过层次分析方法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台背景、实践过程以及政策影响进行分析。本文即从对外政策分析这一理论视角,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苏联处理政策的转变过程与政策选择逻... 对外政策分析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主要研究目标在于通过层次分析方法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台背景、实践过程以及政策影响进行分析。本文即从对外政策分析这一理论视角,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苏联处理政策的转变过程与政策选择逻辑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在考察苏联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处理的同时,指出一国对核污染事故的处理并非简单的国内政治问题,它同时还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其核污染事故处理政策在反映该国国内政治运作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该国在国际政治与对外政策上的偏好。苏联处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时期的政策转变过程可以分为“保守期”“转变期”“开放期”,其政策转折逻辑既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政治的变迁,即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改革派的上台,也体现出戈尔巴乔夫领导下苏联力图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对外政策偏好。苏联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处理是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一过程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核污染事故处理背后的决策过程,以及相关决策所代表的内外政策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政策 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 苏联 国内政治
原文传递
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的楔子战略 被引量:9
18
作者 凌胜利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9,154-155,共26页
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联盟体系的持续对抗,美苏在避免直接战争冲突的前提下都竭尽所能地采取楔子战略以分化和削弱对手。对于美苏双方而言,谁在分化和削弱对方阵营方面做得更成功,谁就更有可能取得冷战竞争的优势和胜利。分而制胜的... 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联盟体系的持续对抗,美苏在避免直接战争冲突的前提下都竭尽所能地采取楔子战略以分化和削弱对手。对于美苏双方而言,谁在分化和削弱对方阵营方面做得更成功,谁就更有可能取得冷战竞争的优势和胜利。分而制胜的楔子战略是美国赢得冷战的重要法则之一。基于联盟重组、联盟解除、联盟预阻和联盟分化等多重目标,美国不断采取楔子战略限制苏联势力范围扩张,削弱其已有的联盟体系。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主要聚焦于限制和弱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主线,其作用机制在于增加试图与社会主义阵营接近的国家的代价,或加剧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家的利益分歧,使对象国履行联盟义务的意愿下降。具体而言,一是限制苏联势力范围扩张,阻遏其他国家与社会主义阵营接近。二是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加剧苏联阵营内部的困难。三是软硬兼施,将苏联的边缘盟友拉入美国战略轨道。基于战略利益、战略阻力、战略资源的差异性,美国在世界各地采取了语言、经济、政治、军事等不同类型的楔子策略。美国的楔子战略在分化中苏同盟、离间苏东关系、限制苏联在拉美、中东、非洲等地的势力扩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助于美国赢得冷战的最后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楔子战略 分而制胜 美国对外战略 中苏同盟
原文传递
重塑中国形状:二战期间美国战略思维与中国少数民族边疆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晓原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10年第5期14-22,共9页
本文着眼于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外交政策对中国作为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地缘形体的观念及其政策行为。中美政府各自对战后亚洲的政治格局的战略设想以及战时大国外交,都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对他们所认为介于中国外交... 本文着眼于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外交政策对中国作为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地缘形体的观念及其政策行为。中美政府各自对战后亚洲的政治格局的战略设想以及战时大国外交,都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对他们所认为介于中国外交和内政之间的“灰色区域”即中国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政治走向做出判断和预期。本文所披露的美国政府对上述问题所进行的政策计划细节,有助于了解中国领土属性转型的延续性及其国际背景,也有助于了解战后纠缠于亚洲“冷战”中的中国民族边疆问题的战时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领土属性 少数民族边疆 美国 外交政策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国关系 苏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