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 fitting of the seasonal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soybean aphid,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in the field 被引量:1
1
作者 XU Lei ZHAO Tong-hua +3 位作者 XING Xing XU Guo-qing XU Biao ZHAO Ji-q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797-1808,共12页
The soybean aphid,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Hemiptera: Aphidida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threats to soybean production, and both trend analysis and periodic analysis of its population dynamics are important for integ... The soybean aphid,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Hemiptera: Aphidida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threats to soybean production, and both trend analysis and periodic analysis of its population dynamics are important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Based o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ing soybean aphid populations in the field from 2018 to 2020, this study adopted the inverse logistic model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bined it with the classical logistic model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in seasonal population abundance from colonization to extinction in the field. Then, the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phases of the population fluctuation were divided by calculating the inflection points of the models, which exhibited distinct seasonal trends of the soybean aphid populations in each year. In addition, multifactor logistic models were then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which the abundance of soybean aphids in the field changed with time and releva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model enabled the prediction of instantaneous aphid abundance at a given time based on relevant meteorological data. Taken as a whole, the successful approaches implement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to buil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practical IPM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soybean aph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aphid population dynamics logistic model inverse logistic model multifactor logistic model
下载PDF
Soybean aphid intrabiotype variability based on colonization of specific soybean genotypes
2
作者 Michelle Pawlowski Curtis B. Hill +1 位作者 David J. Voegtlin Glen L. Hartman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785-792,共8页
The soybean aphid,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Hemiptera: Aphididae),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insect pests on soybe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e method for managing this pest is through host plant resistance. ... The soybean aphid,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Hemiptera: Aphididae),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insect pests on soybe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e method for managing this pest is through host plant resistance. Since its arrival in 2000, 4 aphid biotyp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at are able to overcome soybean aphid resistance (Rag) genes. A soybean aphid isolate collected from Moline, Illinois readily colonized soybean plants with the soybean aphid resistance gene Rag2, unlike biotypes 1 and 2, but similar to soybean aphid biotype 3. Two no-choice experiments compared the virulence of the Moline isolate with biotype 3. In both experiments, differences in aphid population counts were not significant (P 〉 0.05) on soybean genotypes LD08-12957a (Rag2) and LD11-5413a (Rag2), but the aphid counts for the Moline isolate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lower than the aphid counts for the biotype 3 isolate on the soybean genotypes Dowling (Rag1), LD05-16611 (Rag1), LD11-4576a (Rag1), and P1567598B (raglb and rag3). The Moline isolate was a variant of aphid biotype 3, which is the first report showing that soybean aphid isolates classified as the same biotype, based on virulence against specific Rag genes, can differ in aggressiveness or ability to colonize specific host g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his glycines BIOTYPE biotype variant soybean soybean aphid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三种药剂处理对大豆蚜和花叶病毒病的防效试验
3
作者 陈佳琴 龚锡震 +2 位作者 杨春杰 谭春燕 朱星陶 《大豆科技》 2023年第6期20-24,共5页
蚜虫是大豆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大豆花叶病毒的传播媒介。为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大豆蚜的防治效果及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影响,文章采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啶虫咪可湿性粉剂及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种药剂对苗期高感大豆蚜品系黔豆2014-3... 蚜虫是大豆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大豆花叶病毒的传播媒介。为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大豆蚜的防治效果及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影响,文章采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啶虫咪可湿性粉剂及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种药剂对苗期高感大豆蚜品系黔豆2014-32进行喷施和拌种处理。结果表明:(1)3种不同药剂处理对大豆蚜和花叶病毒病均具有防效,可阻断大豆蚜携带大豆花叶病毒病侵染大豆植株。其中经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的大豆苗无蚜虫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病率为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与啶虫咪可湿性粉剂喷施大豆苗1 d后,对大豆蚜杀伤率均达100%,药后SMV病株率及发病指数均未提高。(2)与对照相较,3种药剂处理后的大豆产量均表现为极显著增加,平均增幅为16.4%~47.4%。其中以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后产量最高,为3127.5 kg/hm^(2),平均增产47.4%。因此,化学防治大豆蚜为大豆田间生产防控花叶病毒病重要措施之一,可在大豆生产过程中发挥防虫、防病、增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蚜 大豆花叶病毒病 化学防控
下载PDF
大豆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苗进 吴孔明 李国勋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5-138,共4页
大豆蚜是我国大豆的一种主要害虫,近几年来,大豆蚜已先后侵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大豆种植区,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本文综述了大豆蚜翅蚜分化、寄主适应性、嗅觉的进化、取食行为、大豆抗性、天敌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研究进展 大豆蚜 寄主适应性 主要害虫 澳大利亚 农业害虫 取食行为 防治方法 种植区 加拿大 世界性 抗性 天敌
下载PDF
大豆叶片氮素含量与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utsumura)发生量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胡奇 张为群 +1 位作者 姚玉霞 鄢淑琴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103-104,共2页
本文测试了不同品种大豆叶片内氮素含量在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utsumura)发生期间的变化趋势,找出了大豆蚜发生量与叶片氮素含量的相关关系。建议把豆株叶片内氮素含量作为大豆蚜发生量预测预报的生态因子之一。
关键词 大豆 叶片 氮素 大豆蚜
下载PDF
三江平原地区大豆蚜虫及其天敌种群发生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杨晓贺 张瑜 +3 位作者 丁俊杰 顾鑫 申宏波 孙瑀琪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0-702,共3页
2008年对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大豆试验田的大豆蚜虫及其天敌发生情况进行了定点、定期调查。结果表明:6月22日~8月20日是大豆蚜虫的发生与危害期,盛发期是7月15日~8月7日;大豆蚜虫天敌主要以小花蝽、瓢虫、草蛉、食蚜蝇为主,小花蝽和食蚜... 2008年对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大豆试验田的大豆蚜虫及其天敌发生情况进行了定点、定期调查。结果表明:6月22日~8月20日是大豆蚜虫的发生与危害期,盛发期是7月15日~8月7日;大豆蚜虫天敌主要以小花蝽、瓢虫、草蛉、食蚜蝇为主,小花蝽和食蚜蝇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8月6日和8月16日,草蛉和瓢虫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为8月21日;大豆蚜虫天敌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比大豆蚜虫滞后10~15 d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大豆蚜虫 天敌 发生规律
下载PDF
蚜虫侵害对不同基因型大豆酶活性及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姜伊娜 王彪 武天龙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对大豆抗蚜品系P746和感蚜品系交大02-89蚜虫侵害后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物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3种酶活性及相关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变化与抗蚜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蚜虫侵害后不同品系之间POD、PPO活性均有升高,与... 对大豆抗蚜品系P746和感蚜品系交大02-89蚜虫侵害后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物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3种酶活性及相关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变化与抗蚜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蚜虫侵害后不同品系之间POD、PPO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但与抗性基因型不存在显著关联。PAL活性蚜虫侵害前抗虫的P746具有高水平表达,并与感蚜品系存在显著差异;蚜虫侵害诱导后PAL酶活性均有上升,抗蚜品系表现稳定,表明PAL酶活性与大豆的抗蚜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HPLC分析表明蚜虫侵害前后大豆叶片组织内氨基酸、黄酮类物质、生物碱类、酚类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且在不同蚜虫侵害时间和抗性基因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类物质与大豆抗蚜性有很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虫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次生代谢产物
下载PDF
低温和光周期对不同地理种群大豆蚜蚜型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玲 杨帅 +4 位作者 赵奎军 刘健 戴长春 韩岚岚 张立秋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8-231,共4页
通过设置3个温度(18,16,14℃)和2个光周期(8∶16、10∶14)处理,对采自黑龙江、河北、山东和广东4个地理种群的大豆蚜进行了蚜型的诱导。结果表明:在各处理条件下,大豆蚜的各蚜型均可被成功诱导。在所设3个温度中,16℃为诱导性雄蚜和性... 通过设置3个温度(18,16,14℃)和2个光周期(8∶16、10∶14)处理,对采自黑龙江、河北、山东和广东4个地理种群的大豆蚜进行了蚜型的诱导。结果表明:在各处理条件下,大豆蚜的各蚜型均可被成功诱导。在所设3个温度中,16℃为诱导性雄蚜和性母蚜的最佳温度,诱导量及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在同等光周期条件下,温度越低,有翅蚜的诱导比例越高,但对性雄蚜和性母蚜的诱导并未随温度降低而增加。此外,发现诱导大豆蚜各种蚜型所需日龄有随着地理纬度升高而缩短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蚜型 温度 光周期 地理种群
下载PDF
大豆田中大豆蚜天敌昆虫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戴长春 刘健 +2 位作者 赵奎军 高红秀 冯学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5,共4页
为了明确大豆田中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天敌昆虫的群落结构特点,采用系统调查法对大豆蚜天敌的种类及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豆蚜天敌昆虫主要有5目11科19种,另外还有一些捕食性蜘蛛。主要优势种为小花蝽Orius minutus、... 为了明确大豆田中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天敌昆虫的群落结构特点,采用系统调查法对大豆蚜天敌的种类及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豆蚜天敌昆虫主要有5目11科19种,另外还有一些捕食性蜘蛛。主要优势种为小花蝽Orius minutus、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以及蚜小蜂Aphelinus sp.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捕食性蜘蛛其中小花蝽的相对丰盛度达到0.26以上。小花蝽和龟纹瓢虫发生较早,是大豆蚜发生初期的主要控制因素。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物种数和个体数整体趋势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在7、8月达最大;而优势集中性和优势度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群落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 天敌 群落结构 优势种
下载PDF
大豆蚜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兴龙 李新民 +3 位作者 刘春来 王克勤 王爽 刘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24-228,共5页
大豆蚜起源于亚洲,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综述了大豆蚜的研究现状,对大豆蚜在大豆种植区的分布,生物学特性,主要越冬寄主和夏寄主,对栽培大豆的危害,自然天敌种类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大豆蚜 生物学 大豆 综述
下载PDF
大豆蚜虫抗性鉴定技术及抗性资源筛选 被引量:5
11
作者 孟凡立 李文滨 +3 位作者 段玉玺 张大勇 李冬梅 王志坤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7-460,共4页
探讨人工气候箱和田间网室2种接蚜鉴定方法对大豆蚜虫的鉴定效果,并用田间网室鉴定方法对109份黑龙江省栽培大豆进行蚜虫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田间网室和人工气候箱均能准确鉴定大豆品种的抗性;所有鉴定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但是没有免疫... 探讨人工气候箱和田间网室2种接蚜鉴定方法对大豆蚜虫的鉴定效果,并用田间网室鉴定方法对109份黑龙江省栽培大豆进行蚜虫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田间网室和人工气候箱均能准确鉴定大豆品种的抗性;所有鉴定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但是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抗性材料37份,占总检测材料的3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蚜 抗性鉴定 抗性资源
下载PDF
大豆蚜的生物学防治技术 被引量:33
12
作者 刘健 赵奎军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9-185,共7页
大豆蚜AphisglycinesMatsumura是亚洲大豆种植区的一种主要农业害虫。近年来,大豆蚜又先后侵入北美洲和大洋州等地,对当地的大豆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文章对大豆蚜的分布、危害、生物学特征、天敌和防治技... 大豆蚜AphisglycinesMatsumura是亚洲大豆种植区的一种主要农业害虫。近年来,大豆蚜又先后侵入北美洲和大洋州等地,对当地的大豆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文章对大豆蚜的分布、危害、生物学特征、天敌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蚜 综述 生物学防治
下载PDF
蚜虫取食大豆诱导大豆异黄酮变化的规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孟凡立 王志坤 +3 位作者 孙晶 段玉玺 李冬梅 李文滨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2,共4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蚜虫取食大豆诱导大豆异黄酮含量和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蚜虫取食处理不仅能诱导虫害叶内异黄酮含量的显著变化,而且能诱导同株未被害叶内异黄酮含量发生类似的变化,说明蚜虫取食诱导大豆叶片植株合成...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蚜虫取食大豆诱导大豆异黄酮含量和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蚜虫取食处理不仅能诱导虫害叶内异黄酮含量的显著变化,而且能诱导同株未被害叶内异黄酮含量发生类似的变化,说明蚜虫取食诱导大豆叶片植株合成3种异黄酮苷元组分及总异黄酮的反应是一种系统诱导抗性;接蚜数量不同的大豆植株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显著,而且在一定范围的受害程度内,大豆叶片内异黄酮含量基本一致。蚜虫取食对大豆叶片异黄酮的诱导反应与光照无关,只与植株是否被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虫 大豆异黄酮 诱导
下载PDF
野生大豆抗蚜性的利用研究 Ⅰ 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志强 田佩占 王继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8-103,共6页
以3份栽培大豆(Clycine max)与2份野生抗蚜大豆(G.soja)材料杂交,用人二接虫鉴定的方法研究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分离特点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_2代单株抗蚜性呈连续性单峰分布,分布高峰倾向于感虫的栽培亲本。绝大多数F_2单... 以3份栽培大豆(Clycine max)与2份野生抗蚜大豆(G.soja)材料杂交,用人二接虫鉴定的方法研究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分离特点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_2代单株抗蚜性呈连续性单峰分布,分布高峰倾向于感虫的栽培亲本。绝大多数F_2单株都表现为感虫或高感,3个杂交组合分离出的抗蚜单株约占F_2群体的7.2~10.2%。有2个组合的抗蚜性分离非常适合2对主效基因控制抗蚜性的假设(P>0.50),而另一组合的抗蚜性分离也倾向于2对基因的假设,上述结果说明,抗蚜性可能是由2个独立的隐性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如果将抗蚜性视为数量性状,根据F_2和亲本方差估计的广义遗传力,介于85.5~97.0%之间。尽管抗蚜性的遗传力较高,由于F_2代抗性个体很少,而野生大豆又带有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性状,因此,选择的世代应适当推迟。由于抗虫性属于隐性,在利用回交法转移野生大豆的抗蚜基因时,为了避免抗性基因的丢失,每轮选择的回交次数不宜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野生 抗性分离 抗性遗传
下载PDF
异黄酮含量与大豆对大豆蚜虫抗性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孟凡立 王志坤 +3 位作者 藏振源 宋仙萍 孙晶 李文滨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5,共5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了10个抗感大豆品种蚜虫取食处理叶片和茎的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蚜虫取食诱导抗虫品种叶片大豆苷、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增加,而感蚜品种异黄酮含量无明显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品种受害程度与叶片...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了10个抗感大豆品种蚜虫取食处理叶片和茎的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蚜虫取食诱导抗虫品种叶片大豆苷、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增加,而感蚜品种异黄酮含量无明显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品种受害程度与叶片大豆苷、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呈负相关。但茎的异黄酮含量与大豆品种的抗蚜性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蚜 异黄酮 抗性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大豆蚜在大豆田中的迁飞扩散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长锁 刘健 赵奎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1-14,共4页
通过两年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大豆田中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与大豆蚜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在大豆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共出现4次峰值,分别为6月初、7月中旬、8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第1次为迁入期,数量较少,... 通过两年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大豆田中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与大豆蚜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在大豆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共出现4次峰值,分别为6月初、7月中旬、8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第1次为迁入期,数量较少,在大豆田中只是零星出现;第2、3次迁飞数量较大,直接影响到大豆蚜在大豆田中的发生量和分布;第4次为秋迁期,大豆蚜由夏寄主迁至冬寄主上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 迁飞扩散 种群动态 有翅蚜
下载PDF
中国东北抗蚜野生大豆重复鉴定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振宇 本多健一郎 +1 位作者 王曙明 马晓萍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4年第5期3-6,共4页
对3份野生大豆85-32、85-39和85-1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抗蚜重复鉴定。结果表明,85-32为抗(R)大豆蚜虫,而85-39、85-1为感蚜材料(S),抗级与栽培大豆吉林35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对大豆抗蚜育种及遗传研究中抗源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抗蚜 人工气候箱 重复鉴定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卷积神经网络的大豆害虫图像识别 被引量:25
18
作者 孙鹏 陈桂芬 曹丽英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1-176,共6页
为解决大豆害虫图像的有效识别问题,需优化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将获取到的农田大豆蚜虫图像,运用优化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对大豆蚜虫图像的识别。通过构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 为解决大豆害虫图像的有效识别问题,需优化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将获取到的农田大豆蚜虫图像,运用优化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对大豆蚜虫图像的识别。通过构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提取出具有能够有效识别的大豆蚜虫特征,提高模型的识别准确度,达到大豆蚜虫的精确识别。识别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相同的数据集的情况下,与普通的卷积神经网络相比,加入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对大豆蚜虫图像的识别精度更高,准确度达到96.85%,与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相比,准确率提高6.53%。该优化算法对于大豆蚜虫的识别具有更高的识别准确率,为大豆等农作物害虫的识别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机制 卷积神经网络 大豆害虫识别
下载PDF
溴氟菊酯防治大豆食心虫、大豆蚜、甘蓝夜蛾试验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慧平 韩巨才 +1 位作者 李冬梅 石久军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37-39,共3页
1992~1995年用10%溴氟菊酯乳油对大豆食心虫、大豆蚜、甘蓝夜蛾进行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对上述三种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效。l000倍液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与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相当,达到392.9%... 1992~1995年用10%溴氟菊酯乳油对大豆食心虫、大豆蚜、甘蓝夜蛾进行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对上述三种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效。l000倍液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与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相当,达到392.9%以上;用1000~2000倍液防治大豆蚜,药后7天防效达88.5%以上;用500~1500倍液防治甘蓝夜蛾,药后7天均达到了84.6%以上的防治效果。而且对作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氟菊酯 大豆 甘蓝 药效试验 杀虫剂
下载PDF
蚜虫取食和机械损伤对大豆真叶中异黄酮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孟凡立 刘立承 +3 位作者 李文滨 段玉玺 张大勇 李冬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4-267,共4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测定大豆真叶异黄酮含量的变化,探讨大豆蚜虫取食和机械损伤与大豆真叶异黄酮含量之间的化学诱导关系。结果表明:蚜虫取食诱导的异黄酮合成反应速度较快,而机械损伤处理诱导的异黄酮合成反应速度相对较慢;蚜虫...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测定大豆真叶异黄酮含量的变化,探讨大豆蚜虫取食和机械损伤与大豆真叶异黄酮含量之间的化学诱导关系。结果表明:蚜虫取食诱导的异黄酮合成反应速度较快,而机械损伤处理诱导的异黄酮合成反应速度相对较慢;蚜虫取食引起大豆真叶内大豆黄素和染料木素苷元含量的同时增加,而机械损伤处理提高黄豆黄素苷元含量却降低了大豆黄素苷元含量;蚜虫取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异黄酮含量的增加,而机械损伤处理只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异黄酮含量的变化。因此,蚜虫取食和机械损伤处理所诱导的异黄酮含量变化的规律不同,蚜虫取食和机械损伤所诱导的大豆抗性不是完全对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虫 异黄酮 虫害 机械损伤 诱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